海安县里下河地区水利规划报告
里下河地区暴雨与致涝关系分析

资源管理提供 重要参考依据。本文以 里 下河地 区兴化 代表站 水位作 为该 地 区的洪涝评价 依据 ,对 15 以 9 0年
平均降雨量 , 与兴 化年最高水位进行 对 比( 见表 1 , ) 同时选 取兴化代 表站 相应的逐 日平均水位 , 绘制典型年降
雨 与水 位 关 系 过 程 图 ( 图 2 图 3 。 见 、 )
1 4 308 95 . 7.7 2 1 . 7. 7.0 31 . 7.~7.7 50 2 6.0~ 2 95 1 4 ̄ 1 61 3 1 3. 3 7.9
20 07等 7年 , 其对应的兴化站年最高
水 位 都 在 2 0m及 以上 。 . 9
1 6 29 92 .4
由图 1 可知 ,9 1 19 年兴化最高水
位达 33 为 15 以来最 高值 , . m, 9 0年 5
其涝灾也最为严重 。
2 典 型 年 暴 雨 与 水 位过 程对 比分 析
2 o 32 03 .4 2 0 30 06 .1
2 07 3.3 0 1
7 1 2 5 2 6 2 ~ . 4 88 62 ~ .0 5 o7 62  ̄ . .1 6 . .9 7 5 2 . . 6 7 1 6 . . 2 721 75 . 2 6 0 6 2 ~ . 3 64 621 7 5 4 75 62 ~ 21 8 . .8 7 4 6 . . ~ . 3 . .2 7.
来典 型大涝 年暴雨 过程 和兴化 代表
站水位过程进行对 比分析 , 并结合典
型 年 最 大 7日、最 大 1 5日和 最 大 3 0 日面 雨 量 , 析 了 梅 雨 、 风 雨 的 致 分 台 涝 特 点 ,并 认 为 最 大 1 5日面 雨 量 与 里 下河 地 区涝 灾 关 系 最 为 密 切 。 1 代 表站 历 年 最 高水 位 与 受 涝 关 系
里下河地区2007年洪涝灾害调查与治理对策建议

量 4 8mm, 5 排历史第二位 , 次于 19 91
年。
( ) 情 二 水
较重视 ,普遍落实 了防汛 责任 制 , 及
时排水 、 抢险。汛前 , 盐城市对骨干河
市 1 县 ( 、 )面积 2 4 m2 7个 市 区 , 1 2k , 3
健
4 6 m、5 m 3 3m 5 m 3 8 m、8 m。运东 闸站 最大 , 6 7m 其 他较大站 : 为 0 m; 大丰 5 1 m、 湖 5 1 m、 邮 5 7 m、 9 建 m 3m 高 2m 兴化 5 8m 射阳镇 5 4m 1 m、 1 m。 梅雨期 内共发生 了 4次降雨过 程, 见图 2 。其中 6 2 至 7 9日 月 6日 月
耕地约 1 1 7万 h z 口约 127 1. 8 m ,人 8
万人(0 6年) 20 。以通榆河为界, 划分
为里下河腹部和沿海垦区两部 分 , 其 中腹部地 区分为圩 区和 自流灌区 , 沿
海 垦 区 以斗 龙 港 为 界 ,分 为 斗 北 、 斗
全区普降大到暴雨 ( 2场降 雨) 面 第 ,
南两片。 腹部圩区和斗北垦 区为里下
河 洼 地 , 雨 期 和 台风 暴 雨 时 , 易 梅 极
受涝。斗南垦区地势高亢。 20 0 7年梅雨期 , 里下河地区再次 发生 了较大洪 涝灾害 ,为及时 了解 雨、 、 水 灾情 , 分析本 次雨 、 水情特 点 和区域防洪新形势 , 研究灾后治理对 策, 完善 《 里下河地 区水利规划 》 并 , 为建立里 下河水 文水力数字模 型积 累基础资料 , 7月 1~ 6日,我们对 32 该地 区进行了现场调查。 重点查看 了 腹部地 区北部 、 斗北地 区 、 斗南大丰 片, 对大i王河 、 薇河 、 蔷 戛粮河 、 射
里下河地区典型年涝水外排分析

里 下 河 地 区 典 型 年 涝 水 外 排 分 析
杭庆 丰 ’ 闻余华 陈秀英 王 昌平 ’ 童 国华 。
里 下河 地 区位 于淮 河 流域 下 游 , 1 6 1 I T I / s ( 2 0 0 6年 7 6日 ) 。 在 7月 2~ 2 0¨, 排 涝天数 为 1 9 ( t , 最 大
面积 2 1 3 4 2 k m , 耕地 1 6 7 8万亩 , 人口
通扬运河一线主要分布江都 和高 抽 排 流 量 9 5 m / s ,排 涝 水 量 1 . 3 1 亿 m ;
约 1 2 8 7万 ( 2 0 0 6年 ) 。里 下 河 地 Ⅸ 是 港两座大型抽水站 , 没计 入江抽水流量 2 0 0 6年排涝发生存 7川 2~1 1 3 ,排涝 1 个相 对 独 立 的 平 原 水 网 , 与 外 界 水 分别为 4 9 0 . 6 m / s 和3 0 0 n l / s , 实测最大 天 数 为 l O d , 最大排涝 流量为 1 3 0 m / s , 排
来几个典型年 区域外排涝水进行 了对 沙港 、新 洋港及斗龙港 四大港闸 白排 月 次 启 刚 , 7 j j 1 H开 始 抽 排 , 1 1 H 比分析 , 为里下河地区排涝规划 、 调度 为主 ,其余的沿海 垦区排涝 以分 区划 结 束 , 抽排天数 达 1 I d , 最 大抽排 流量发 及 域治理提供参考 。
或人 海 。
二、 排 水过 程分 析 1 泵 站 抽 排 过 程 分 析
站合成排涝过程 , 从,其最 大排 涝流
量均在 8 0 0 m / s以 L
灌溉总渠一 线主要 由大套一站 、 二站和北坍 站组成 , 设计抽水 流量分 要抽排渠北 片及里下河地 涝水 。 里运河一线 为宝应抽水 站 , 设计
里下河典型圩区及内部控制工程运行实况调查方案(整理)

里下河典型圩区及内部控制工程运行实况调查方案里下河地区河湖纵横、圩区众多,河网水力关系复杂,为进一步摸清区域水文水动力情况,科学率定里下河河网水动力模型,为里下河地区防汛排涝、供水调度等提供技术手段,拟开展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1)区域内典型圩区及其控制运用情况;(2)区域内部控制工程及控制调度情况.一、典型圩区及其控制运用调查1、调查目地里下河圩区众多,圩区地开发利用情况及防洪功能不同,控制运用情况复杂.圩区地控制运用对区域外河网水位有直接影响,和区域地洪涝灾害密切相关.为准确模拟区域河网水位,必须掌握不同时期区域内圩区及其实际控制运用情况.2、调查范围里下河圩区主要分为农业圩和滞涝圩两类.根据不同类型圩区特点,综合考虑圩区地理位置、圩区基本情况等因素,选择典型圩区开展调查.选择地典型圩区详见里下河典型圩区调查名录表,圩区地具体位置见图一(农业圩)及图二(滞涝圩).表中农业圩地名称及面积根据各市圩区调查情况统计,如有调整,请做相应修改并说明情况.滞涝圩及位置根据省政府苏政发[1992]44号文规定确定.3、调查时期调查时期为2010年6月1日~2010年9月30日.4、调查内容1、圩区基本情况圩区基本情况包括圩区总面积、圩区内水田、旱地面积、地面高程、圩堤、圩口涵闸、滚水堰、泵站等情况.根据表一中确定地典型圩区,按照表一格式,一圩一表详细填报,并附圩区内涵闸、泵站、滚水堰位置示意图.2、圩区实际控制运用情况圩区实际控制运用包括圩口涵闸、泵站启闭情况、滚水堰过水情况及过水流量、圩区内水位等.对每个圩口涵闸,按照表二格式填报.里下河典型圩区调查名录序号县圩区名称圩区类型总面积(km2)1 江都绿洋圩农业圩12.832 江都东大圩农业圩11.033 江都大圩区农业圩9.374 兴化团结圩农业圩11.685 兴化屯军圩农业圩14.246 兴化万胜圩农业圩17.887 兴化丰乐圩农业圩14.688 兴化城南圩农业圩33.349 兴化志芳圩农业圩20.1810 兴化东风圩农业圩13.5011 兴化友谊圩农业圩10.0712 兴化中心圩农业圩17.6013 兴化红双东圩农业圩7.9114 建湖沿河大联圩农业圩64.5615 建湖西北农业圩27.1816 建湖宝塔大联圩农业圩50.6117 建湖职工农业圩20.6218 建湖庆南农业圩36.5619 建湖二号圩农业圩49.0620 阜宁安马圩农业圩9.6321 阜宁何庄联圩农业圩9.7222 阜宁新岗圩农业圩11.0323 阜宁永兴圩农业圩12.7224 阜宁西徐圩区农业圩10.6425 盐都东大圩农业圩44.9726 盐都新都圩农业圩46.5827 盐都保生圩农业圩37.1528 盐都孙伙圩农业圩25.8929 盐都丰收河西圩农业圩24.4430 盐都庆西堤农业圩47.7431 射阳民生联圩农业圩55.5332 射阳团结联圩农业圩24.8433 射阳健康圩农业圩12.3734 射阳塔有圩农业圩10.8335 大丰大丰1 农业圩25.1936 大丰大丰2 农业圩13.9237 大丰大丰3 农业圩 6.9638 东台六联圩农业圩12.3539 东台六村联圩农业圩16.6840 东台罗村南圩农业圩 5.0241 兴化花粉荡滞涝圩 3.0642 兴化洋汊荡1 滞涝圩 3.3443 兴化洋汊荡2 滞涝圩 5.3444 兴化洋汊荡3 滞涝圩7.3445 兴化沙沟南荡滞涝圩 5.5646 兴化蜈蚣湖滞涝圩18.8147 兴化洋汊荡4 滞涝圩 2.5448 兴化洋汊荡5 滞涝圩 2.2749 建湖大凹子圩滞涝圩 1.5550 建湖九里荡1 滞涝圩 1.7351 建湖东荡滞涝圩 2.6452 建湖九里荡2 滞涝圩 4.8953 阜宁射阳湖1 滞涝圩 5.3054 阜宁射阳湖2 滞涝圩 1.3855 阜宁射阳湖3 滞涝圩 5.1156 宝应广洋湖滞涝圩 4.6457 宝应獐狮荡1 滞涝圩 1.3258 宝应獐狮荡2 滞涝圩 3.5859 宝应獐狮荡3 滞涝圩 5.5960 宝应獐狮荡4 滞涝圩 3.7761 高邮官垛荡1 滞涝圩9.7862 高邮官垛荡2 滞涝圩 5.0263 高邮官垛荡3 滞涝圩 2.0364 高邮官垛荡4 滞涝圩 1.5465 高邮官垛荡5 滞涝圩 3.22表一里下河地区县(市、区)圩基本情况调查表圩区类型(农业、滞涝)所在位置市(县、区)圩区总面积(km2)圩内地面高程(m)乡(镇)水面面积(km2)平均村水田面积(km2)最高旱地面积(km2)最低圩堤情况排涝泵站圩口涵闸②滚水堰③序号名称底板高(m)净宽(m)闸门顶高(m)序号长度(m)堰顶高程(m)总长(m)类型台数动力(1 1说明:①排涝模数:指圩区平均排涝模数;②圩区所有圩口涵闸情况;③圩区所有滚水堰情况;审核单位: 审核人: 填报单位: 填报人: 联系电话: 联系电话:k w )顶高 (m) 平均固定泵站2 2最大临时泵站 3 3最小4 4平均顶宽(m )排涝模数① (m 3/s /km 2)5 5表二里下河地区县(市、区)圩2010年汛期运行情况记录表时间①水位(m)②涵闸运行情况固定泵站运行情况临时机泵运行情况滚水堰运行情况备注月日时圩外圩内圩外-圩内开启总宽度(m)②③估算流量(m3/s)③开启台数功率(kw)估算流量(m3/s)④⑤开启台数功率(kw)估算流量(m3/s)过水长度(m)⑤估算流量(m3/s)⑥6 1 8:18 6 2 818…9 3818说明:①时间:在调查时间内逐日填报,每日正常记录8:00和18:00各项数据,如遇特殊情况,如涵闸或泵站启闭时,要增加观测次数,记录每次涵闸或泵站启闭情况;②开启总宽度:指所有涵闸开启宽度;③估算流量:所有涵闸地平均过水流量;④估算流量:所有泵站地平均过水流量,根据翻水总量进行估算;⑤过水长度:滚水堰过水总宽度;⑥估算流量:滚水堰平均过水流量.审核单位:审核人:填报单位:填报人:联系电话:联系电话:二、内部控制工程运行情况调查1、调查目地里下河腹部地区涵闸及通榆河东岸沿线涵闸、泵站地控制调度对区域河网水位有重要影响.目前,一些涵闸缺少实测地流量资料,调度和控制情况也不清楚,在模型中无法进行准确地模拟计算.为此开展里下河地区内部工程运行情况调查.2、调查范围(1)江都通北高地涵闸包括宜陵北闸、樊川闸、顾圩河与三阳河之间地闸门控制以及其它影响区域水位地涵闸.(2)通榆河东岸沿线控制通榆河东岸沿线涵闸、泵站及老斗龙港沿线涵闸控制.调查涵闸及泵站详见里下河内部地区涵闸(泵站)调查名录表,表中如有遗漏或错误,请进行相应地补充和修改.3、调查时期调查时期为2010年6月1日~2010年9月30日.4、调查内容1、涵闸(泵站)基本情况涵闸基本情况包括闸门净宽,底板高程、顶高、设计水位、调度运用原则等,按照表四,一闸一表填报.泵站基本情况包括泵站台数,每台流量,设计水位及控制调度原则等,按照表五格式进行填报.2、涵闸(泵站)实际运行情况涵闸实际运行情况包括涵闸实际启闭时间,启闭原因(灌溉、排涝)、开启闸门数、开启度、涵闸上下游水位、水流方向及过水流量等.按照表六格式进行填报.泵站实际运行情况包括泵站实际开启时间,开启原因、开启台数、开机时间、翻水量、水流方向及过水流量等.按表六格式进行填报.里下河内部控制涵闸(泵站)调查名录序号位置县涵闸(泵站)名称所在河流1 江都通北高片江都宜陵北闸三阳河2 江都顾圩河-三阳河控制顾圩河3 江都樊川闸三阳河4 通榆河东岸阜宁通榆河-蛤蜊河控制蛤蜊河5 阜宁通榆河-串通河控制串通河6 阜宁通榆河-海河控制海河7 建湖通榆河-中竖河控制中竖河8 建湖通榆河-潭洋河控制潭洋河9 亭湖区通榆河-新河控制新河10 大丰通榆河-四总河控制四总河11 大丰通榆河-八灶河控制八灶河12 大丰新团河闸新团河13 大丰七灶河闸七灶河14 大丰通榆河-南界大沟控制南界大沟15 大丰三十里河闸三十里河16 大丰通榆河-中洋大沟控制中洋大沟17 大丰五十里河闸五十里河18 大丰王港调节闸王港河19 大丰草堰翻水站疆界河20 大丰通榆河-丁溪河控制丁溪河21 东台通榆河-何垛河控制何垛河22 东台东台抽水站东台河23 东台通榆河-梁垛河控制梁垛河24 东台老梁垛河闸老梁垛河25 东台通榆河-安弶河控制安弶河26 东台富安翻水站方塘河27 海安贲家集提水站北凌河28 海安通榆河-北凌河控制北凌河29 老斗龙港沿线大丰四卯酉节制闸四卯酉河30 大丰老斗龙港-二卯酉河控制二卯酉河31 大丰老斗龙港-一卯酉河控制一卯酉河32 大丰五十里河-龙须河控制龙须河33 大丰老斗龙港节制闸老斗龙港表三里下河地区县(市、区)涵闸基本情况调查表所在位置市(县、区)所在河流主要作用(防洪、灌溉、排涝)管理单位乡(镇)村闸孔数闸孔尺寸(m)高程(m)净高闸底净宽闸顶设计水位稳定设计水位组合(m)校核水位组合(m)控制运用原则上游上游下游下游审核单位:审核人:填报单位:填报人:联系电话:联系电话:表四里下河地区县(市、区)泵站基本情况调查表所在位置市(县、区)所在河流主要作用(灌溉、排涝)台数乡(镇)每台流量(m3/s)村管理单位设计水位(稳定)设计水位组合(m)校核水位组合(m)控制运用原则上游抽排上游抽排抽引抽引下游抽排下游抽排抽引抽引审核单位:审核人:填报单位:填报人:联系电话:联系电话:启涵闸地平均过水流量.审核单位:审核人:填报单位:填报人:联系电话:联系电话:审核单位:审核人:填报单位:填报人:联系电话:联系电话:三、调查组织1.本次调查由省防办牵头,厅规划办负责技术指导与成果汇总,有关市、县(区)防办、水利局负责本市(县、区)范围内地调查组织与成果审核工作,有关乡镇水利站及闸管所等单位具体负责所在圩区及所管辖工程运行情况表格填报工作.2.表格填写和审核落实到单位和个人,填报单位明确专人填报、专人审核,并加盖单位公章,提供主要负责人联系电话.各市、县防办、水利局负责本行政区范围内调查成果地审核及汇总上报工作,明确专人审核,并加盖单位章,提供主要负责人联系电话.四、提交成果1、提交表格:表一里下河地区县(市、区)圩基本情况调查表表二里下河地区县(市、区)圩2010年汛期运行情况记录表表三里下河地区县(市、区)涵闸基本情况调查表表四里下河地区县(市、区)泵站基本情况调查表表五里下河地区县(市、区)涵闸2010年汛期运行情况记录表表六里下河地区县(市、区)泵站2010年汛期运行情况记录表2、与表一对应,提交里下河调查典型圩区内涵闸、泵站、滚水堰位置示意图.调查成果请提供电子或纸质文档.。
里下河地区水利规划与建设

里下河地区水利规划与建设
王先达
【期刊名称】《治淮》
【年(卷),期】2022()10
【摘要】一、概述里运河古称里河,串场河称下河,介于这两条河之间的地区,叫里下河,系由古泻湖逐渐演变而成。
里下河地区地处淮河下游,区内河流均流入黄海。
新中国成立初期,里下河地区的范围是:北以废黄河为界,南到通扬运河及栟茶运河(现为如泰运河),西起里运河,东到黄海。
1951年开挖苏北灌溉总渠之后,里下河地区的北界由废黄河改为苏北灌溉总渠(总渠与废黄河之间的地区,称为渠北地区)。
【总页数】2页(P4-5)
【作者】王先达
【作者单位】中水淮河规划设计研究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2
【相关文献】
1.新疆地区农田水利工程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西部地区水利建设规划思路
3.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司长刘震先生论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总体规划
4.水利部部署西南地区重点水源工程近期建设规划编制工作
5.水利部组织开展西南地区重点水源工程近期建设规划专项调研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盐城市里下河地区防洪涝预案

盐城市里下河地区防洪涝预案1 总则1.1 编制目的为全面提升盐城市里下河地区防洪涝能力,保证抗洪抢险救灾工作科学、有序、高效开展,最大程度减少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1.2 编制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江苏省防洪条例》、《江苏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江苏省防汛防旱调度预案》、《盐城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盐城市水旱灾害应急预案》等,制订本预案。
1.3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盐城市里下河地区洪涝灾害的防御和应急处置工作。
2 基本情况2.1 地理位置及行政概况我市里下河地区位于苏北里下河地区的腹部和尾部,是苏北里下河地区的一部分。
北至总渠,东临黄海,南连如东、海安、姜堰,西接兴化、宝应、淮安,总面积12621.66km2(占全市总面积的81%,占全省里下河地区总面积的61%)。
省级区划又以通榆河为界,通榆河西称“里下河腹部地区”,总面积4133.67 km2;通榆河东谓之“沿海垦区”,总面积8487.99 km2;沿海垦区通常又以斗龙港为界,分斗南、斗北垦区,总面积分别为4151.05 km2和4336.94 km2。
2.2 地形地貌及河流水系里下河地区属平原地貌,地势总体低平,但相对起伏仍较明显。
四周高,中间低,其腹部地区是有名的“锅底洼”。
周围高处地面高程可达▽5.0~6.0m(阜宁板湖一带和东台沿海一带),低处只有▽0.8m(建湖九龙口和阜宁马荡一带)。
里下河地区三大洼(兴化、建湖、溱东)中我市占了两大洼(建湖、溱东)。
区内地面高程▽2.0m以下的低洼地4946.59 km2,占总面积39.2%,高程▽2.0~4.0m的次高地6494.95 km2,占总面积的51.5%,地面高程▽4.0m以上的高亢地面积1180.12 km2,占总面积的9.3%。
里下河地区洪涝调度方案优化研究

里下河地区洪涝调度方案优化研究朱大伟;仲晓林;赵勇;孙瀚【摘要】从里下河地区现有调度方式实际出发,统筹协调区域、城市、圩区之间以及上抽、中滞、下排工程的关系,充分利用现状防洪除涝工程体系,提出切合实际需求、合理可行的调度方案.通过各类工程的协同调度,充分发挥已建工程的效益,保障区域洪涝水合理调蓄、充分下泄、上下游协调,确保区域骨干河道、城市及重点设防地区及圩区安全.【期刊名称】《江苏水利》【年(卷),期】2017(000)010【总页数】5页(P44-47,52)【关键词】里下河;洪涝调度;方案优化【作者】朱大伟;仲晓林;赵勇;孙瀚【作者单位】江苏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扬州 225217;扬州市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扬州 225002;江苏省水利厅,江苏南京 210029;江苏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扬州 22521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877科学调度是提高防洪除涝工程体系的综合防洪除涝减灾能力,发挥防洪除涝工程综合作用,实现洪水控制向洪水管理转变,实现区域综合治理目标,逐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手段。
在近期发生的大水年中,里下河地区河湖水位普遍上涨,各地水位多次出现全面超警戒、部分超历史现象。
在近些年的洪涝调度工作中,区域工情、水情发生变化,暴露出区域、城市和圩区防洪除涝工程调度不协调,经济发展湖荡开发利用需求与区域防洪滞洪之间矛盾突出等问题,导致区域已建主要防洪除涝骨干工程未能充分发挥其效益。
各级防汛防旱指挥部门高度关注里下河地区洪涝调度问题,省级和地方的防汛防旱指挥部门均提出要统筹安排、科学调度里下河地区已建水利工程的要求。
本研究以区域内各水利工程现行调度方案为基础,针对实际调度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初拟了沿海下排五港、上抽泵站、中滞湖荡调蓄、圩区限制抽排等与区域主要节点水位控制相关的调度方案,进行水利计算比较论证,经优化比选确定了较为可行的调度方案,从而为本区域洪涝调度方案修编提供技术支撑,实现区域水利工程的精准化调度。
江苏省“十一五”水利发展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江苏省“十一五”水利发展规划中期评估报告目录一、“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一)规划实施(二)实施效果二、工作措施及存在问题(一)工作措施(二)存在问题及原因三、“十一五”水利发展目标与任务调整建议附表:1、江苏省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中期评估表2、江苏省“十一五”水利规划投资计划中期评估表前言一、评估的目的与依据:根据省发改委统一部署(苏发改规划发[2008]410号),为检查我省“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及时发现规划实施中的问题,对不适应新形势的规划内容进行调整,并为“十一五”规划打下基础,开展水利“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工作。
本次评估以江苏省十届人大第四次会议批准的《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指出的有关水利发展目标以及省政府办公厅批复的《江苏省“十一五”水利发展规划》(苏政办发[2006]147号)为主要依据。
二、评估的重点:根据要求,本次评估的重点主要围绕“十一五”水利发展主要目标和任务,检查规划的进展情况和采取的政策措施,分析规划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并根据新的形势发展需求,提出调整和修订建议。
三、评估的期限:本次评估的期限为“十一五”规划前两年,即从2006年到2007年底(根据水利建设跨年度特点,部分内容评估时限有所调整)。
一、“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十一五”时期是我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的重要阶段。
《江苏省“十一五”水利发展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是:加强与城市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相适应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防洪减灾体系、水资源保障体系、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和水利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节水型社会,提高依法行政、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基本保障大面积地区的防洪除涝安全,基本满足人民群众生活、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改善的用水需求,在苏南等有条件的地区和部分领域初步实现水利现代化。
防洪保安。
沂沭泗水系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淮河水系、长江干流、太湖流域的防洪能力得到巩固提高;区域除涝能力得到巩固,重点低洼易涝地区除涝能力达到5年一遇以上;大中城市防洪标准基本达到100年一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规划区的概况1.1规划区范围江苏里下河地区位于苏中平原,是江苏省重要的商品粮棉生产基地,其范围为:里运河以东,苏北灌溉总渠以南,扬州至海安县328国道~拼茶运河以北,海堤以西。
介于东经11908~12056北纬3225~3407之间。
呈一碟形洼地,四周高,中间低。
海安县里下河地区位于省里下河地区的东南角,地处海安县西北部,东以通榆运河为界,西于姜堰接壤,南以通扬运河为界,北于东台市毗邻。
海安县里下河是南通地区的低洼地。
现辖九个乡镇的全部和四乡镇的部分地区,总面积422.4km2,占全县总面积的38.1%,总人口39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9%,为南通市唯一的江苏省里下河地区的一部分。
表1:海安县里下河地区基本情况表(1999年)地区人口(万人)总面积(km2)国民生产总值(亿元)农作物产量(亿kg)海安县里下河地区39.0 422.4 20.65 2.86 1.2区域特征1.2.1地形、地貌海安县里下河地区为整个里下河地区的高地,地势南高北低,东高西低,向西北倾斜,同时根据地形地势和水利条件,该地区分为两片:南片为半高地,总面积168.4 km2,地面高程3.0—4.0m(废黄河基准面,下同),无专门防洪除涝设施;北片为低洼圩区片,总面积254 km2,地面高程平均2.5 m,最低的仅1.6 m,已筑堤封闭,并建闸、站配套。
表2:海安县里下河地区地面高程情况海安县里下河地区以水网区和低洼圩区为其地貌特征。
成土母质为湖相沉积物和黄泛沉积物,属水稻土和沼泽土。
植被以栽培作物为主,自然植被较少,夏熟作物以三麦二豆及油料作物为主,秋熟作物以水稻、棉花、玉米为主,辅以种植胡桑果树、西瓜蔬菜等。
1.2.2水文、气象(1)气温多年平均气温14.6℃,最高气温38.6℃,最低气温-10.6℃。
最高月平均平均气温30.8℃,最低月平均气温-0.9℃,多年平均日照2176.4小时,平均无霜期222天。
(2)降水该地区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受海洋调节及季风环流的影响,具有四季分明,降水充沛的特点,本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061.3mm,最大年降水量1623.5mm(1954年),最小年降水量485.3mm(1978年)。
因梅雨水和台风的影响,全年约55%的降水量集中在汛期6~9月份,其中又以7月份最多,占全年的77%左右,而此时正值秋季农作物生产的旺盛期,易引起农田田间积水,影响农作物的生产。
全年降雨天数大于10mm 的天数为31.9天,大于等于25mm的天数为10.7天,大于50 mm的天数为2.8天,全年平均降水日数为121.7天,月最大降水量287.1 mm ,历年最大三日暴雨量为556.5 mm(1960年8月2-4日)。
(3)内河水位本区内河正常水位 1.20m,警戒水位 1.90m,每年短时间水源紧张时水位0.50~1.20m。
该流域最高水位都是集中暴雨形成的,如1960年8月4-5日,最低水位主要原因是长江(枯)水位和工农业生产集中大量用水造成,(4)地下水埋深多年平均汛期地下水埋深为0.5m左右,非汛期为0.7m左右,雨季接近地面。
1.2.3水系概况海安县里下河地区与外界连接的一级河道有新通扬运河和通榆运河。
新通扬运河通过江都水利枢纽工程和泰州引江河为海安里下河地区提供主要的灌溉水源和涝水入江的通道;通榆运河为海安里下河地区涝水入海的主要通道。
海安里下河地区一级河道情况见下表:表3:海安里下河地区一级河道现状参数统计表河名长度(km)河底边坡青坎高程(m)宽度(m)高程(m)宽度(m)新通扬运河19.50 -1.0~-1.5 10 1:2 3.5~4.5 0~10通榆运河8.98 -1.0~-1.5 10 1:2 3.0~ 4.0 0~10 海安县里下河地区内部有8条骨干河道构成内部骨干河网,东西向的有3条:墩北河、海溱河、官河;南北向的有5条:串场河、胡墩河、瓦南河、戚湾河、东塘河。
海安里下河地区二级河道情况见下表:表4:里下河地区二级河道现状参数统计表1.2.4历史灾情海安县里下河地区因其地势低洼,河网纵多,既是鱼米之乡,也是多灾之邦。
历史上平均二、三年出现一次水旱灾害。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47年中(1950~1997),曾出现水旱灾害22次。
其中1954、1962、1965、1991出现大涝,1953、1959、1966、1978、1992、1994、1997年为大旱。
洪涝为其主要灾害,其次才是干、渍灾害。
1954年,梅雨。
自6月12日至7月30日梅雨期长达49天,面平均雨量641mm,大面积农田受淹。
1962年,台风暴雨。
从9月5日至7日,14号台风过境。
全区普降大雨242.9mm,加上沿海垦区高水倒入里下河地区5亿m3,全区农田全部受淹,损失惨重。
1991年,梅雨。
自5月21日至7月15日,梅雨期长达56天,比常年多30天,入梅时间较常年早20天,梅雨总量大,连续暴雨多,是建国后里下河地区最严重的一次水灾。
表5:海安里下河地区农业水灾统计表(1991年)表6:海安里下河地区农业干旱统计表(1997年)1.3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1.3.1涝水外排出路不畅海安县里下河地区的排洪是通过四大港(黄沙港、斗龙港、新洋港和射阳港)东排入海的,因远离四大港,又受下游洪水的顶托,排洪十分缓慢,每遇较大汛情,外河水位长期居高不下。
1991年特大洪涝期间,从7月16日雨止后的3.29m水位降到8月3日的1.94m,历时19天,平均每天仅退水7cm。
又因骨干排涝河道几十年来基本未曾整治,现普遍深浅不一,宽窄不等,又完道多,小滩多,且河床淤积严重,排涝迂回不畅。
1.3.2防洪隐患没有完全消除现有750.56km圩堤仍有159.5km未达标(堤顶高程不低于4.5m,顶宽不少于2.5m),部分圩堤规划不尽合理,阻碍了骨干河道的行洪,汛期防洪矛盾特出。
半高地设防还未到位,防洪威胁依然严峻。
1.3.3圩内除涝降渍能力较低现还有15个圩区无固定排涝动力,18个圩区排涝模数不足0.8m3/s/km2,加之现排涝站老化严重,实际排涝流量能力较低;渍害问题则更为特出:一方面圩内河网凌乱,级差不明,排水迂回不畅;另一方面丰产沟深度不足,又灌排混用,串灌串排,加剧田间渍害。
1.3.4内部河网严重淤积现里下河地区河网深浅不一,宽窄不等,疏密不均,有网无纲,水流曲折迂回。
又淤积严重,目前圩外河道普遍淤高1.0~2.0m,圩内河道淤高0.7~1.0m,且水花生、芦柴等杂草丛生,到目前仍有70%以上的河道未曾改造过。
1.3.5闸站等配套工程险工险患依然存在。
圩口闸目前尚有110座急需修建,其中18座在1991年特大洪涝灾害中打坝封死至今。
排涝站大部分仍为苏Ⅱ、苏Ⅳ型污水泵站,装置效率普遍较低,目前仍有120多座排涝站急需改造。
另外还有1300多座灌溉站、1500多座农桥,因资金短缺,现仍带病运行。
1.3.6重建轻管现象仍然严重。
工程管理粗放,管理责任制因管理经费难以落实而不到位,人为损坏水利设施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2.2.4规划的原则和标准2.1规划原则根据省里下河地区防洪除涝规划的总体布置,结合海安县里下河地区现状工情的特点,按照“区别对待,明确重点,除险加固,全面达标,满足灌溉,及时除涝,有效控制地下水位”的总原则,结合需要和可能,分析工程的紧迫程度和影响大小,合理安排,优先实施最紧迫、最重要的工程。
1)本次规划以现状圩堤为主进行加固达标,局部可稍作调整;2)堤身端面达标与堤防除险加固相结合;3)必要的护坡工程与土方工程相结合;4)圩堤达标与沿线涵闸除险加固统筹考虑;5)重点考虑圩内排涝问题;6)统筹考虑灌溉水源和水质的保护;7)防洪、除涝、灌溉得到保证的同时,完善工程管理设施。
2.2规划水平年根据《江河流域规划编制规范》(SL201-7)规定,“编制规划近期远期两个水平,并以近期为重点。
水平年宜于国家建设计划及长远规划的年份尽可能一致。
”又参照规范条文说明,“规划时多对以后的10~15年为近期水平年,对以后的20~30年或更远一些为远期水平年。
”本次规划基础资料搜集截止到1997年。
根据规范要求,并考虑实际情况,确定如下:1、规划基准年:1999年2、规划近期水平年:2010年3、规划远期水平年:2020年3.防洪规划3.1圩堤防洪标准根据江苏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江苏省淮河流域湖洼治理里下河地区易涝区防洪治涝规划》中提出的近期水平年的圩堤标准:遇1991年雨情,里下河地区不破圩。
对照该工情,圩堤顶高必须达到4.5m,顶宽2.5m,内坡1:2,外坡1:1.5;防洪墙顶高程4.5m。
3.2工程规划海安县里下河地区圩堤共长750.56km,其达标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括了圩堤的加高培厚加固工程(土方、防洪墙、白蚁整治)、重点地段的护坡工程、险工建筑物的加固改造工程及管理通讯等设施。
3.2.1加高培厚加固圩堤(1)、堤线确定海安县里下河地区圩堤是历经多年数次加高培厚而形成的,历经多次的洪水考验,具有一定的防洪能力。
圩堤走向结合土地利用规划和农业区划,适当照顾行政区划,尽量沿着圩区骨干河道,同时要求工程量和工程费用小,压占土地少。
本次圩堤达标建设原则上仍以现状主圩堤线为达标建设堤线,局部地段作适当调整:一是原圩堤没有沿骨干河道,灌溉抽水、排涝出口有困难;二是经分析论证,有利于防洪安全,缩短防洪战线;三是企业段没有达标的圩堤,可以对堤线作适当调整局部改线。
(2)、堤身断面堤顶高程为设计水位加超高。
设计水位根据《里下河地区易涝区防洪治理规划》(1999.10)中采用1991年不破圩水位,安全超高取0.5m,同时考虑抗滑防渗稳定确定圩堤标准:顶高程4.5m,顶宽2.5m,内坡1:2,外坡1:1.5。
防洪墙顶高程4.5m。
(3)、土方工程根据确定的堤线,圩堤总长750km,其中对北片低洼圩区片,已达标591.6km,加高培厚堤线长159.5km,对南片地面高程低于3.5m,还没有设防的半高地片,必须尽快修筑圩堤,新增圩堤150km。
(4)、防洪墙工程对于没有达标的企业段圩堤,或土源紧张的堤段,可新建防洪墙代替圩堤,总计需新建防洪墙35km。
3.2.2护坡工程护坡工程根据各地堤段的具体情况而定。
对于圩口闸河道两侧,局部重点堤段。
护坡一般上限做到历史最高水位线,下限做到平滩面,计需新建护坡160km,加固护坡35km。
3.2.2建筑物的除险加固海安县里下河地区圩口涵闸有1800座,大部分建设年代久远,老化损坏现象严重,已成为防洪隐患,首先必须根据设计水位对各建筑物进行防渗、稳定、强度复核,针对各个建筑物存在的不同问题进行维修、加固。
对其中病险严重加固困难需拆除重建的要进行分析论证。
计需加固120座。
3.2.3建立健全管理、防汛通讯、水文观测设施目前江堤管理机构尚未全部建立,管理设施也不完善,防汛通讯、交通工具、水文观测设施也不齐全,必须建立健全并完善各项管理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