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羽 刘克庄唐宋诗之争认知差异的原因
南宋严羽批评宋诗

南宋严羽批评宋诗
南宋严羽批评宋诗体现在他的《宋书》中,该书收录了严羽的具体实
践主义理论和宋诗的审美和创作标准,是宋朝官方诗歌理论的总结。
严羽认为,宋诗写得陈腐而又费洛,“仅仅是为了装饰而被迫把新的
时代的新内容加入,就成为空洞的字眼,完全无法表现新时代的实情。
”他认为科学、抽象思维以及民众的诗学错误都是宋诗创作出现
困难的原因,“现在的诗多是虚浮的想像,此消彼长,完全不符合要求。
”他还提出,宋诗写作应该把诗歌的精神内容放在第一位,并且
不能成为重复的比喻,而是要通过严谨、准确的表述来表达隐晦的感情。
严羽总结道:“要想写得独特,就必须明确文学、礼仪、讲故事、描绘史实的标准,以及思想论述、文体使用、语言特点的运用,要注
意联想性的表达。
”。
重估历代各家对苏轼词之论述

重估历代各家对苏轼词之论述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词人,他的词作在后世影响深远。
历代文人学者对于苏轼词的评价各不相同,有的赞誉苏轼词的艺术成就,有的对其词作提出质疑。
本文将重估历代各家对苏轼词的论述,以探讨苏轼词的价值与意义。
宋代文学评论家刘克庄对苏轼的词赞誉有加。
他认为苏轼的词作“豪放激昂,意境高远,文字精练”,并且“抒发真情,深入骨髓,言之凄婉,引人入胜”。
刘克庄对苏轼的赞扬主要集中在苏轼词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上,认为苏轼的词作凭借其真挚的情感和细腻的描写,深深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然而,元代文学家严羽对苏轼的词作持有不同观点。
他认为苏轼的词作“过于华丽,过于矫揉造作”,并批评苏轼“太过追求华丽的辞藻,忽略了真情实感”。
严羽对苏轼词的批评主要集中在苏轼的辞藻华丽度上,他认为苏轼过于追求辞藻的华丽,导致词作显得虚浮不真实。
明代文学评论家杨慎对苏轼的词作进行了全面的评价。
他认为苏轼的词作“情真意切,意境深远,文字精练”,并且“表达了词人深沉的思考和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杨慎对苏轼的评价主要集中在苏轼词作的情感表达和思想深度上,他认为苏轼的词作不仅仅是娱乐性的艺术作品,更是对人生、情感和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
清代文学家黄宗羲对苏轼的词作持有非常高的评价。
他认为苏轼的词作“凭借其自由奔放的词风和真挚的情感,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并且“苏轼的词作充满了对人生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
黄宗羲对苏轼的赞扬主要集中在苏轼词作的独特风格和情感表达上,他认为苏轼的词作展现了一个自由奔放、热爱生活的词人形象。
历代各家对苏轼词的评述虽然有所差异,但都认可苏轼作为一位伟大词人的地位。
无论是赞扬还是批评,都是基于对苏轼词作的深入研究和个人理解。
苏轼的词作不仅仅是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更是他对人生、情感和社会的思考和表达。
这些评述不仅为我们深入理解苏轼的词作提供了重要参考,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严羽概括的宋代诗歌的特点

严羽概括的宋代诗歌的特点1. 严羽说宋代诗歌啊,那可讲究理趣呢。
就好像走在迷宫里,每一步都有个小道理在等着你发现。
像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简单的诗句里藏着深刻的哲理,让你读完就忍不住拍大腿,哎呀,真是这么回事儿啊!2. 宋代诗歌在严羽看来有学问化的特点。
诗人就像一个个知识渊博的老学究,肚子里装满了墨水。
你看黄庭坚的诗,到处都是典故,感觉他把历史书都揉碎了放进诗里,读他的诗就像在和一个古代的学者聊天,得有点学问才能跟得上他的节奏呢。
3. 严羽概括的宋代诗歌呀,重议论。
诗人就像一群爱争辩的家伙,把自己的观点一股脑儿地往诗里塞。
像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哪是单纯写景啊,分明是在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和看问题的独特视角,感觉他在诗里和那些反对他的人辩论呢。
4. 宋代诗还很讲究以文为诗呢。
就好比把写文章的方法用到诗里,诗不再是那种规规矩矩的小短句。
韩愈的诗就有这特点,读起来就像一篇短小精悍的文章,句子结构多样,就像一个调皮的孩子,不受传统诗歌格式的拘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5. 严羽提到宋代诗歌的平淡风格。
这就像是一杯淡淡的茶,初尝没什么特别,但是越品越有味道。
梅尧臣的诗就是这样,不追求华丽的辞藻,平平淡淡,可你仔细读就会发现,那种平淡中蕴含着真实的生活情感,就像邻家大爷给你讲述他的平凡日子一样亲切。
6. 宋代诗歌的散文化也是个特点。
诗人们像是在做一场文字游戏,把散文的松散自由带进诗里。
杨万里的诗就常常这样,感觉他写诗就像在和朋友聊天,想到哪写到哪,行云流水般自然,一点也不刻板,就像一阵自由的风在诗的世界里吹过。
7. 严羽概括的宋代诗歌有尚意的特点哦。
诗人就像一群执着的追梦人,在诗里表达自己的心意和意境。
比如柳永的词,虽然是写儿女情长,但那种对爱情的向往和无奈的意境,透过文字就像一阵忧伤的风吹到你心里,让你感同身受,仿佛你就是那个在爱情里挣扎的人。
8. 宋代诗歌注重诗法。
宋诗选本与唐宋诗之争

宋诗选本与唐宋诗之争明李东阳云:“选诗诚难,必识足以兼诸家者,乃能选诸家;识足以兼一代者,乃能选一代。
一代不数人,一人不数篇,而欲以一人选之,不亦难乎?”[1]但选本作为一种特殊的批评方式,又为历代论诗家所喜用。
所以考察选本发展的历史,对于把握历代诗学思想的演进,关系甚大。
历代的宋诗选本,对于宋诗的态度,一般可归纳为以下几种:一、站在尊唐的立场上,认为宋诗也有似唐诗者。
选者或在宋诗尚处弱势地位时,借唐诗之尸,以还宋诗之魂,如元方回之编《瀛奎律髓》;或当唐宋诗之争激烈之时,通过编选宋诗而行贬抑宋诗、巩固唐诗地位之实。
总之,在不同的条件下,这是一种双方都可利用的策略。
宋诗固然与唐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如此而选宋诗,则其真面目自然难以尽显。
二、认为宋诗既有对唐诗的继承,更有对唐诗的发展,强调宋诗与唐诗之异,如清吴之振等所选之《宋诗钞》。
这在宋诗的认识史上具有突破性的意义,唯其如此,宋诗方有可能取得与唐诗分庭抗礼之资格。
三、在充分肯定宋诗价值的同时,以唐诗矫宋诗之失,并进而将唐宋诗视作一个整体的审美范畴,力图兼融唐宋,自立一家,如晚清之宋诗派。
如此,才算对宋诗的利弊与真精神有了一个比较完整、辩证的认识。
当然,实际的情况要比这复杂得多,有时往往几种情况交织在一起,一种思潮被击败之后,又会卷土重来。
但从总体上看,宋诗的地位经过数百年的斗争,最终得到了确立。
至钱钟书先生《谈艺录》“唐诗、宋诗,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态性分之殊。
天下有两种人,斯分两种诗。
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2]之论出,唐宋诗之争始随之暂时告一段落。
而对于宋诗的认识,即使当前仍处于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之中。
本文拟通过对历代主要宋诗选本的发展的探讨,来看诗坛上聚讼纷纷达数百年之久的唐宋诗之争。
有的选本,所收非止宋诗,但因其对宋诗的流传,曾产生过较大的影响,故理应也列入讨论的范围。
对于诗学思想不甚显明或影响一般的选本,则相应地在叙述上从略。
宋诗不及唐诗的根本原因

宋诗不及唐诗的根本原因钱钟书先生不太赞同“诗分唐宋”这种以时代划分诗歌的论文方法,他认为,“就诗论诗,正当本体裁以划时期,不必尽与朝政国事之治乱盛衰吻合”。
钱先生当然也是承认中国诗歌是有唐诗、宋诗之分的,“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但是,他认为这种分别,“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格性分之殊”。
具体地说,“夫人禀性,各有偏至。
发为声诗,高明者近唐,沈潜者近宋,有不期而然者。
”(《谈艺录·诗分唐宋》)其实,这是一个两可的问题,就是说,两种说法都各有道理。
对于关心社会、跟现实联系密切的诗人,他们的诗歌创作、诗歌风格必然烙上朝代的印记;而对于那些不太关心社会、游离于现实之外的诗人而言,影响他们诗歌创作和风格的主要因素则是钱钟书先生所说的禀性。
纵观文学史,那些艺术造诣精深、影响深远的诗人,多数是关注社会、跟现实有着密切联系的。
因此,我认为,诗分唐宋的传统说法仍然是有道理的。
时代影响诗人及其创作,有各种途径。
仅以唐宋而论,赵宋朝廷在政策上对士人相当优待:太祖赵匡胤在即位的第三年就秘密镌刻了一块誓言碑,告诫后来的继位者,要遵守三条立国方针,其中一条就是“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使得士人的生命有了安全保障;宋代的科举选士制度也向士人敞开大门,使他们有比唐代士子更为广阔通畅的进身之路;对已经步入仕途者所提供的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也是唐代士人所望尘莫及的——仕途较为顺利、最后官拜二品尚书的白居易,在诗歌中记录了自己不同时期的俸禄数额,满足之情溢于言表。
宋人洪迈对此不以为然,仍然说白居易“立身廉清,家无余积”(见洪迈《容斋五笔》卷八《白公说俸禄》)。
但是,宋代有一点是无法跟唐代相比的:唐代几乎没有任何言禁,文艺创作完全处于自由发挥状态。
这就是洪迈所说的“唐诗无讳避”:“唐人诗歌,其于先世及当时事,直辞咏寄,略无避隐。
至宫禁嬖昵,非外间所应知者,皆反复极言,而上之人亦不以为罪。
”为此,洪迈列举了很多例子。
南宋严羽批评宋诗

南宋严羽批评宋诗南宋时期,诗歌成为了文人士大夫们的主要文学形式。
然而,南宋时期的诗歌却受到了严羽的批评。
严羽认为,宋诗的内容空洞,缺乏真正的情感和思想深度,而且形式上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下面是我列举的严羽批评宋诗的十个方面。
1. 缺乏真正的情感表达。
严羽认为,宋诗的作者们往往只是为了追求形式上的美感,而忽略了情感的真实表达。
他们的诗歌缺乏真正的情感和思想深度,只是一些空洞的词藻。
2. 缺乏独特性。
严羽认为,宋诗的作者们往往只是在模仿前人的作品,缺乏独特性和创新性。
他们的诗歌缺乏个性和独特的风格,只是一些平庸的作品。
3. 过于追求形式美。
严羽认为,宋诗的作者们往往只是为了追求形式上的美感,而忽略了内容的重要性。
他们的诗歌缺乏真正的思想和情感,只是一些华丽的词藻。
4. 缺乏真正的文学价值。
严羽认为,宋诗的作者们往往只是为了追求名利和地位,而不是为了创造真正的文学价值。
他们的诗歌缺乏真正的文学价值,只是一些平庸的作品。
5. 缺乏真正的人文关怀。
严羽认为,宋诗的作者们往往只是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而忽略了社会和人民的需要。
他们的诗歌缺乏真正的人文关怀,只是一些自我陶醉的作品。
6. 缺乏真正的历史意义。
严羽认为,宋诗的作者们往往只是为了追求自己的名利和地位,而忽略了历史的重要性。
他们的诗歌缺乏真正的历史意义,只是一些无关紧要的作品。
7. 缺乏真正的哲学思考。
严羽认为,宋诗的作者们往往只是为了追求形式上的美感,而忽略了哲学思考的重要性。
他们的诗歌缺乏真正的哲学思考,只是一些浅薄的作品。
8. 缺乏真正的社会批判。
严羽认为,宋诗的作者们往往只是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而忽略了社会的问题。
他们的诗歌缺乏真正的社会批判,只是一些无关紧要的作品。
9. 缺乏真正的文学创新。
严羽认为,宋诗的作者们往往只是在模仿前人的作品,缺乏文学创新的精神。
他们的诗歌缺乏真正的文学创新,只是一些平庸的作品。
10. 缺乏真正的文学精神。
严羽认为,宋诗的作者们往往只是为了追求自己的名利和地位,而忽略了文学精神的重要性。
严羽《沧浪诗话》论诗得失辨正

严羽《沧浪诗话》论诗得失辨正从古至今,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诗人,但其中最有影响力的诗人,大概要算是唐代的严羽。
他的诗作被誉为“古典诗话中的绝唱”,他的作品深深影响了语言文学的发展。
他的诗歌具有辩证性、朴实实用的特点,其中以《沧浪诗话》最为出名。
那么,以《严羽《沧浪诗话》论诗得失辨正》为标题,从中探讨严羽的诗歌的得失辩正是什么呢?首先,严羽的诗作具有辩证性,他在《沧浪诗话》中把古典时期的意象和现代人的生活状态连在一起,使得诗歌变得更加实用性强。
他的抒情文学性与诗的理论观念相结合,形成了他独特的诗风。
他不拘泥于传统的格律,而是借鉴了古今中外的文化精华,融汇贯通,将自然与人文关系抒发得淋漓尽致,深刻洞察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关系,用以描写出丰富多彩的人生情节。
其次,严羽不仅在诗歌上得失有所辨正,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大有作为。
他以“精神开拓者”之称,利用其文学精湛的能力,把自己的精神写进诗歌中,赋予诗歌以灵动的艺术力量,使它变得更有活力和忧郁气息。
他的思想艺术理论也受到了众多艺术家和人们的肯定。
最后,严羽的诗作有得失之辨正,主要体现在其以集传统文学精华、融入自身精神的方式赋予诗歌以新的生命。
他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反映出一个把自然元素和人文精神融合在一起的、博爱平等的社会,并在作品中呈现出一种慷慨悲凉的情怀,这种对生命和人间景象的倾向也使《沧浪诗话》受到了众多人们的欢迎与喜爱。
综上所述,从严羽《沧浪诗话》可以看出,他的诗歌具有辩证性、朴实实用的特点,他在实际生活中也大有作为,并将自身的精神写进诗歌中,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反映出一个把自然元素和人文精神融合在一起的、博爱平等的社会,最终使《沧浪诗话》受到了众多人们的欢迎与喜爱。
这正是严羽诗歌得失辨正。
唐宋诗的不同

唐诗和宋诗的不同特点1.题材相同而它们的侧重点则不同。
一般的说,唐诗多具抒情性,而宋诗多具哲理性:同写庐山: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只有居高临下地多角度地观察和分析问题,才能不被错综复杂的表面现象所迷惑,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
2.宋诗不仅在章法上,在音调上也一改旧观,多挺拔瘦劲,以黄庭坚诗为代表,与唐诗的浑雅之音迥异。
此外,严羽曾指摘黄庭坚和江西诗派“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
”实际这也正是宋诗区别于唐诗之处,是宋诗的一大特点。
宋诗的特色之一,即富于理趣。
同是写庐山,唐诗重韵致,所以大都情景交融,或情寓景中。
又如像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四句均写景,并无特别深意,然其中洒脱高远,读者自能体会;其美全在情辞。
这便是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讲的“不涉理路,不落言诠”。
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便不尽相同,前两句还是写景,但后两句却是议论,不过正因有此议论,更能让人充分领略到庐山的峰回路转。
清人赵翼评论道:“庐山名作如林,若再实做,断难出色。
坡公想落天外,巧于以偏师取胜。
”3在说理诗上唐、宋诗各有各的特色,写景诗亦然。
再如像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北风卷地百草折),虽然极尽描摹之能事,但款款道来,数换韵脚以作停顿,步骤合拍。
宋诗中例苏轼的《百步洪》(长洪斗落生跳波),效仿韩愈《送石处士序》中的比喻手法,一气呵成,使人应接不暇;且中间不换韵脚,大有直下之势。
诗的优美与文的流畅兼有,写作技巧可说比岑诗有进步,但不免失之急迫,没有唐诗的雍容之态。
4宋人既求新求变,于是天地万物、嬉笑怒骂皆入文章,独辟蹊径。
而唐诗中香草美人、男女情辞,在宋诗中却很少能见到;这主要是唐末出现并在宋代发展起来的词,其体裁形式适于言情,故宋人的这类情感大多转注到了词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 第1期
二
严羽、刘克庄对唐宋诗 态 度 的 差 别 显 而 易 见, 而家学 渊 源 和 师 承 关 系 是 造 成 这 种 区 别 的 重 要 原因。
前言严羽论诗以盛唐为 法,这 应 与 他 的“盛 唐 情结”密切相关。严羽身逢国 脉 日 微 的 季 宋 之 时, 一生渴望建 功 立 业、报 国 为 民、名 垂 青 史,却 未 曾 出仕,漂泊江 湖,怀 才 不 遇,贫 困 潦 倒,正 史 无 传。 然考其家世,便知严羽先祖曾 在 盛 唐 盛 极 一 时,特 别是先祖严 武 为 盛 唐 名 将,这 是 严 羽 一 直 引 以 为 傲的荣耀。严羽自述身世时曾提及:
同为闽 地 英 才 的 刘 克 庄 和 严 羽,皆 生 活 在 国 势蹙微、风 雨 飘 摇 的 南 宋 末 年。 他 们 一 为 文 坛 宗 主,一为诗论大家,以渊博 的 学 识、独 到 的 见 解,为 中国诗歌,特 别 是 宋 代 诗 歌 的 理 论 总 结 和 创 作 实 践作出了 杰 出 贡 献。 季 宋 诗 坛,江 西 末 流 以 黄 庭 坚、陈与义等为宗,“资书”为 诗;江 湖 诗 派 以 姚 合、 贾岛为师,“捐 书”为 诗。 两 派 分 别 走 到 各 自 理 论 主张的极 端,前 者 “失 之 腐”,后 者 “失 之 野”,流 弊 毕现,妨碍了宋代诗歌的 健 康 发 展。 刘 克 庄、严 羽 针对诗坛弊端,提出了强烈的 批 判,他 们 的 诗 论 主 张既有相通的一面,也有相对 的 一 面,后 人 也 常 对 举两者诗论。然而,在造成 刘、严 诗 论 差 异 的 原 因 探析方面尚留有较大的研究空间。本文着重从家 世和师 承 方 面 分 析 刘、严 对 唐 宋 诗 之 争 的 认 识 差异。
· 64 ·
詹 丽 琴 :严 羽 、刘 克 庄 唐 宋 诗 之 争 认 知 差学,只 能 从 “二 刘 公 ”算 起,二 人驰 名 于 孝 宗 隆 兴 (1163—1164)、乾 道 (1165— 1173)年间,为人“轻爵禄而重 出 处,厚 名 闻 而 薄 利 势。立朝能尽言,治 民 能 尽 力 ”[6]301,“以 言 论 风 节 闻天下”,被 认 为 是 当 时 的 “第 一 流 人 物”。“二 刘 公”的出众表现,源于“其学本于 师 友,成 于 理 义”, 而其师友便是福建莆田的艾轩先生林光朝。刘克 庄也说:“余 二 大 父 实 率 乡 人 以 事 先 生。”[3]84 由 此 可见刘氏家学出于林艾轩。
肩。后人甚至因此批判严羽诗论存在严重缺陷。 严羽没有非难杜甫,当然与杜 甫 为 人、杜 诗 成 就 直 接相关。然而,深究原因,仍 与 其 家 世 渊 源 密 不 可 分,这就是 严 武 与 杜 甫 之 间 的 深 交。 严 武 作 为 一 代名将而 厚 待 杜 甫,两 人 引 为 知 己,多 有 诗 歌 往 来,成就了 文 学 史 上 的 一 段 佳 话。《全 唐 诗 》中 考 严武诗 仅 六 首,其 中 有 几 首 是 赠 给 或 言 及 杜 甫。 杜甫也有多首诗与之唱和往来,并 曾 称 赞 严 诗“诗 清 立 意 新 ”。
唐 世 诸 严 盛 西 蜀,郑 公 勋 业 开 吾 族。 后 来避地 居 南 闽,几 代 诗 名 不 乏 人。 叔 孙 伯 子 俱成集,我兄下笔追 唐 及。 少 年 赐 第 明 光 宫, 才气 如 云 辨 挥 翕 …… 郑 公 勋 业 须 人 传,康 济 他 时 仗 君 手 。[4]106 诗中“郑公”,便是严 武。 他 位 至 公 侯,封 郑 国 公,高官厚禄,雄 踞 蜀 地,名 垂 青 史,新、旧 《唐 书 》 均有 其 传,严 羽 最 引 以 为 荣。 “粹 温 中 有 奇 气” 的 [4]426 严羽,似 有 这 位 先 祖 遗 风。 盛 唐 开 放 恢 弘的大国气 度 能 给 先 祖 提 供 报 效 国 家、一 展 抱 负 的机会,而自 己 身 逢 颓 世,国 家 岌 岌 可 危,百 姓 水 深火热,却英雄无用武之 地。 盛 唐 与 季 宋、先 祖 与 自己,鲜明的 对 比,巨 大 的 反 差。 应 该 说,是 严 羽 对盛唐和先祖的追崇、对现实 的 强 烈 不 满,以 及 自 身坎坷的 遭 遇,共 同 促 成 了 他 的 “盛 唐 情 结 ”。 而 这 一 情 结 ,深 深 地 影 响 了 他 的 论 诗 倾 向 。 严羽又最喜盛唐李、杜。 诗 仙 李 白,是 盛 唐 文 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其非 凡 的 自 负 和 自 信、狂 傲不羁的独 立 人 格、豪 放 洒 脱 的 气 度 和 自 由 创 作 的浪漫情 怀,最 能 代 表 盛 唐 气 象。 严 羽 性 格 中 有 奇气,豪迈奔 放,不 拘 小 节,颇 具 壮 士 侠 客 之 风 和 纵横家的气质,与李白性 格 相 近。 他 又 喜 仿 李 白, 因此,崇拜李 白,自 不 在 话 下。 同 时,李 白 又 与 蜀 地有着千丝 万 缕 的 联 系,而 蜀 地 又 是 严 羽 先 祖 镇 守的宝地。这 样,李 白 成 为 严 羽 神 往 的 人 物 就 更 加顺理成章。 至于杜甫,被奉为整个 宋 代 诗 人 的 典 范,宋 调 以杜诗 为 圭 臬,特 别 是 江 西 诗 派 更 以 其 为 宗 祖。 严羽既然批判宋诗,抨击江西 诗 派,就 应 该 从 源 头 上,即从杜甫这里开刀。然 而,严 羽 不 仅 没 有 把 矛 头指向杜 甫,反 而 对 其 倍 加 推 崇,推 之 与 李 白 齐
远送从此别,青 山 空 复 情。 几 时 杯 重 把? 昨夜月 同 行。 列 郡 讴 歌 惜,三 朝 出 入 荣。 江 村 独 归 处 ,寂 寞 养 残 生 。 永泰元年(765),严 武 突 患 疾 病,以 四 十 岁 的 壮年,卒于成都。挚友的逝 去 给 予 杜 甫 沉 重 打 击, 他多次作诗,追述好友的品质 才 能,高 度 评 价 其 丰 功伟绩,深表哀悼之情。如《八 哀 诗 · 赠 左 仆 射 郑 国公严公 武》中 的 “诸 葛 蜀 人 爱,文 翁 儒 化 成。 公 来雪山重,公去雪山轻…… 颜 回 竟 短 折,贾 谊 徒 忠 贞。”把严武比作诸葛亮和汉武 帝 时 期 开 化 蜀 郡 的 文翁,就连蜀 中 的 崇 山 峻 岭 也 因 他 的 来 去 而 载 重 载轻,这是 对 严 武 的 最 高 赞 誉。 而 把 严 武 的 早 逝 比作颜回、贾谊的早卒,给 尘 世 留 下 诸 多 遗 憾。 可 见,杜甫对 严 武 达 到 推 崇 备 至 的 地 步。 在 诗 坛 上 享有最高盛 誉 的 诗 圣 杜 甫,与 自 己 引 以 为 豪 的 先 祖 深 交 至 此 ,严 羽 有 什 么 理 由 反 对 杜 甫 呢 ? 因此,严 羽 论 诗 尊 唐 抑 宋,特 别 推 重 以 李、杜 为代表的盛唐诗人,是与其“盛唐 情 结”密 切 相 关。 而形成这种情结的诸多原因 中,家 世 渊 源,即 先 祖 在 盛 唐 的 辉 煌 历 史 ,是 其 中 的 一 个 主 要 原 因 。 与严氏家族 的 昔 盛 今 衰 形 成 鲜 明 的 对 比,刘 氏家族值得称道的家世不算久远。刘克庄的六世 祖刘范、高祖 刘 愿、曾 祖 刘 炳 均 不 显 于 世,只 是 从 他的祖父刘夙和叔祖刘朔才开始 起 家:“自 大 父 著 作、正字峥嵘 艾 轩 之 门,声 振 乾 淳 间,已 蔚 然 为 文
一
唐宋诗之争一直是中国诗史上的一段公案, 自宋延续至今,尚无定论。 严 羽 论 诗,旗 帜 鲜 明 地 扬唐抑宋,特 别 推 重 盛 唐 气 象,其 中 又 最 尊 李 白、 杜甫:
诗 之 极 致 有 一,曰 入 神。 诗 而 入 神,至 矣,尽矣,蔑以加矣! 惟 李 杜 得 之。 他 人 得 之 盖 寡 也 。[1]80
林艾轩 是 南 渡 后 在 东 南 倡 导 理 学 的 开 山 人 物,其学虽然源于伊洛,但是思 想 和 作 为 却 与 程 门 弟子及后来 的 朱 熹 有 些 不 同,偏 向 于 传 统 儒 学 思 想。他专心圣贤践履之学,具 有 醇 儒 的 思 想 风 范, 在坚持儒家 义 理 的 基 础 上,体 现 出 博 大 宽 容 和 朴 素务实的思 想 态 势,因 此 在 文 学 创 作 上 表 现 出 通 达的文学 观 念。 二 刘 公 师 承 艾 轩,与 艾 轩 学 术 一 脉相承,然都年寿不高,在刘克 庄 的 父 辈 皆 年 幼 时 便去世了,因此虽有著述,却 不 传 于 后 人。 而 刘 克 庄也是直到十五岁,父亲刘弥 正 知 抚 州 临 川 县 时, 才有机会 跟 随 父 亲 读 书 学 习。 因 此,刘 克 庄 幼 时 极少有机会 受 乃 父 庭 训,所 谓 家 学 在 家 庭 内 部 的 传承上是相对微弱的。唯一的途径是刘克庄的季 父刘弥邵的影响。
严羽、刘克庄唐宋诗之争认知差异的原因
詹丽琴
(江南大学 人文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
【摘 要】刘克庄、严羽分别作为南 宋 末 年 的 文 坛 宗 主 和 诗 论 大 家 ,对 唐 宋 诗 之 争 的 认 知 存 在 明 显 的 分
歧。与严羽论诗旗帜鲜明地“扬唐抑宋”形成鲜明对比,刘克庄论诗“厚唐亦重宋”,造成这种差异主要是 与 严
在成都,严武曾带着仆 从 和 酒 肉 来 看 望 杜 甫, 杜甫有 诗 云:“竹 里 行 厨 洗 玉 盘,花 边 立 马 簇 金 鞍。”此外,严 武 还 有 邀 杜 甫 作 幕 僚 时 所 作 的:“莫 倚善题鹦鹉赋,何须不著 鵔 鸃 冠。”然 而,杜 甫 居 成 都期间,严武数度劝其出 仕,他 都 婉 言 谢 绝。 后 因 感其诚意,友情难却,终入严武 幕 府 任 检 校 工 部 员 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宝 应 元 年 四 月,肃 宗 死,代宗即位。 六 月,召 严 武 入 朝,杜 甫 送 别 时 赠 诗 《奉 济 驿 重 送 严 公 四 韵 》:
羽的“盛唐情结”和刘克庄的“隆 宋 气 骨”密 切 相 关,追 根 究 底,便 是 严、刘 二 家 各 自 的 家 学 渊 源、师 承 关 系 的
不同。
【关 键 词 】刘 克 庄 ;严 羽 ;唐 宋 诗 之 争 ;差 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