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
昆明市华山松人工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昆明市华山松人工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利用不同林龄的华山松人工林的群落结构、物种组成等调查数据,采用群落构成指数等因子构建评价模型,对昆明市华山松人工林的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评价.通过分析评价得出结论:华山松人工林的健康指数随着林龄的增长而增长,但是51 a华山松林的健康指数仍远小于天然次生林.Key words: Pinus armandii plantation;eco-system health assessment community compositional index通信作者:刘江华(1970-),湖北天门人,生态学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植物学和恢复生态学研究.森林生态系统是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类型和组成部分,其健康评价问题已引起广泛关注[1].Lankford[2]认为森林生态系统理想的健康状态是生物和非生物对森林的影响,如病虫害、污染、经营活动、收获等不会威胁现在和将来对森林的经营目标.它暗示了在健康森林中并非就一定没有病虫害、枯立木和濒死木,只要满足了管理目标,森林生态系统就被认为是健康的,反之是不健康的.健康的森林应是具有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自我更新能力,并能保持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此外还具有与自然环境协调的森林景观特色和环境保护功能的森林.这种森林不会因外部因素较小的影响而威胁到其正常生长.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主要是基于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持续性和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备性(整合性)来进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持续性和整合性是生态系统健康的基础,也是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标准.一个生态系统只有在结构完整、系统相对稳定的条件下,才能充分地实现它的生态过程和生态功能,并维持系统的可持续性,这样的生态系统才是健康的生态系统[3-5].Haskell等[6]将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特征简单概括为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活力、组织结构、服务能力、对外界的抵抗力和恢复力,体现为完整性、稳定性和功能性.Costanza[7]等提出系统健康公式HIV×O×R(HI表示系统健康指数、V 表示系统活力、O是系统组织指数、R是系统恢复力指数),并要求使用权重因素去比较和综合系统中不同组分.该定义反映了系统的综合性特征,尤其是综合测度系统恢复力、平衡、组织(多样性)和活力(新陈代谢).肖风劲等阐述了自己对于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的理解和看法,基本上沿用了活力、组织结构和恢复力的评价标准.认为在生态系统的背景下,活力通常是指根据养分循环和生产力所能够测量的能量和物质等,一般包括生产力、生物量以及新陈代谢速率等指标.组织结构是指系统的物种组成结构以及物种间的相互关系,反映生态系统结构的复杂性.生态系统的组织结构包括2方面的含义:①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②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恢复力是指系统在外界压力消失的情况下逐步恢复的能力,而抵抗力是系统抵抗外力干扰的能力.不难发现,上述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理论和实践倾向于理论的严谨和完整,实际操作中涉及的影响因子非常多,可操作性不强,很难应用于生产实践.本研究旨在发展一种简便易行的可用于生产实际的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 1评价思想影响森林健康的因素有很多,如森林的生产力、演替阶段、土壤养分、人为破坏、火灾、气候条件、环境污染以及重大灾害等[8].而这些因素归根结底是2个方面的影响:①森林生态系统自身的条件;②外界的干扰.这些影响最终表现在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以及种群与群落的组织结构上.因此,森林生态系统地表植被的状态可以看做是系统健康状况的直接表现,用数量化的森林生态系统地表植被状态值表征其健康状况是可行的,但评价其指标必须有一个恰当的参照系.本研究选择昆明市附近相对接近天然林的次生林群落作为参照系.这种参照系最大的优点是具有相当的确定性,可操作性强,对比意义明确. 2基于群落构成指数的人工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现状植被都处于其演替序列中的某一阶段.研究现状植被的天然化程度,也就是研究现状植被与当地地带性顶极植被的相似性程度或距离,其中的关键问题是定量确定群落所处的演替阶段.本研究根据Curtis和McIntosh提出的以群落的构成指数CI(Compositional Index)来定量确定和定量描述森林植物群落的演替状态的方法,以昆明市华山松人工林为例,提出定量描述人工林植被群落构成指数的方法.华山松人工林及参照系数据来源作者另文已有详细描述. 2.1物种CAN (Climax Adaptation Number)值与CI值的确定构成指数的计算方法如下:CI∑IV·CAN式中:CI为群落的构成指数;IV为重要值;CAN为物种顶极适应值.CAN值依据专家打分法确定,样地主要物种CAN值如表1所示.表1 样地主要物种的顶级适应值Tab.1 CAN(Climax Adaptation Number)of main plants inthe surveyed plots2.2评价模型的构建1)评价指标的量化选择盖度、层片结构和群落CI值作为评价指标,结合指标涵义,根据试验观测及调查资料进行分析计算获得昆明市华山松林林下植物灌草层各单项指标状态值,运用DPS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均值化处理,获得了各指标的量化值,结果见表2.表2 植被天然化评价指标观测计算值Tab.2 Real variable of vegetation naturalness index2)权重值的确定由于群落CI值表征群落的演替阶段,与植被天然化程度具有直接联系,所以以其作为特征序列,利用DPS软件中的灰色关联度模块计算求得了各指标因子的关联度和权重系数,结果见表3.表3 各指标因子的灰色关联度和权重Tab.3 Grey related degree and weight of factors2.3森林生态系统健康指数模型构建及评价以每个植被调查样地作为评价对象,森林生态系统健康指数(VNI)等于样地各指标量化值(Xi)与其因子权重指数(Wi)乘积之和与参照系各指标权重指数之和的比值,计算公式为:VNI∑Xiwi/2.1075i1,2,……式中:2.1075为参照系天然次生林各指标权重指数之和.植被天然化程度指数的取值区间为0~1,对照天然林的健康指数为1.4个林龄华山松林样地的天然化程度指数计算结果见表4.表4 不同林龄华山松人工林健康指数Tab.4 The VNI index of the Pinus armandii plantation indifferent age结果表明,华山松人工林的健康指数随着林龄的增长而增长,但是51 a华山松林的健康指数仍远小于天然次生林.3结论与讨论通过测定不同林龄华山松人工林层植物的物种组成、层片结构、盖度、高度等指标,利用群落层片结构、物种数、林下灌草层盖度和群落CI值等因子,构建了华山松人工林健康指数评价方程.评价结果表明,华山松人工林的健康指数随着林龄的增长而增长,15~28 a增长较快,而后缓慢增长.但是51 a华山松林的健康指数仍远低于天然次生林.评价结果较好地反映了各林龄华山松人工林样地的实际情况,说明评价模型具有良好的实用性.但利用群落构成指数进行森林健康评价仍然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森林生态系统健康在时空2方面都是相对的概念,如在气候和地质变迁的大背景下,无法确定某个地点历史上曾经出现的顶级植被就是当前该地最健康的植被类型,也难以评判塔里木河的胡杨林与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哪一个更健康,因为二者的背景完全不同,使用的参照系也相去甚远.通常认为天然的原生顶级植被是植物长期与环境相互作用、相互适应的结果,是最健康的植被类型,具有最佳的完整性、稳定性和功能性,而其他植被类型与顶级植被的距离可以用来衡量其健康状况[9-11].但在文化历史悠久的中国,尤其是昆明红土高原,这样的参照系已经无处可寻了.虽然借助于花粉研究可以近似地推测出过去天然森林的树种组合,但是,因为一系列的不确定性,不可能客观地建立一种与过去事实上存在的天然的、能用作参照系的林分或植被模型.Tuexen[12]的“替代群落” (Substitute Community),Jalas[13]的“生态干扰”(Hemeroby)方法却不需要通过一个历史上的参照系,而是通过一个从当前立地出发的“将来”参照系去估算人类至今为止对植被的总影响,或现实植被状态与“将来”平衡状态之间的距离.这种将来的参照系,即“潜在的自然植被”(Potential Natural Vegetation,常缩写为PNV ).”潜在的自然植被”是一种因为人类的干扰还未出现,但潜在的,一旦人类的干扰停止后即可实现的,能与其立地达到一种平衡的植被.原始植被和“潜在的自然植被”都存在一系列的不确定性,作为人工林健康评价的参照系都可能偏离客观实际.利用比较原始的、受人为影响最少的现存植被作为参照系具有相当的确定性,可操作性强,对比意义明确.评价结果可解释为某一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与相似立地条件下现存的最健康植被的相似度.参考文献:[1]张秋根,王桃云.森林生态环境健康评价初探[J].水土保持学报,2003,10(5):16-18.[2]Lankford I V.Forest health on nor industrial private lands:Ecosystem forestry from the ground up[J].Journal of Forestry,1994,92(6):26-27.[3]Regens J L,Hodges D G.Perspectives on valuing forest ecosystem heslth [J].Ecosystem Health,1996,22(36):3-4.[4]肖风劲,欧阳华,傅伯杰,等.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及其在中国的应用[J].地理学报,2003,58(6):803-808.[5]Costanza.Toward an operational definition of health[A].In:Costanza R,Norton B,Haskell B.Ecosystem Health:New Goals for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C].Washington DC:Island Press,1992.[6]Dale J.Forest in west coast Formations[R].Oregon Dept.of Formation,Salem,2000.[7]Costanza R.Toward an operational definitiion of ecosystem health [M].Washington:Island Press,1922:239-256.[8]赵曜赵尘.生态效率评价应用于工业人工林采伐的探讨[J],森林工程,2010,26(6):47-49.[9]Oszlanyi J.Formation health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n Slovakia.Environment Pollution Hirvon[J].1997,98(3):379-392.[10]曾德慧,姜凤岐,范志平,等.生态系统健康与人类可持续发展[J].应用生态学报,1999,10(6):751-756.[11]O’Laughlin J,Livingston R L,Their R,et al.Defining and measuring forest health[M].NewYork:Food products press,1933:65-86.[12]Kolb T E,Wagner M R,Covington W W.Concept of forest heslth utilitarian and ecological perspectives[J].Journal of Forestry,1994,92(7):63-65.[13]Tuexen R.Die heutige potentielle natuerliche Vegetation als Gegenst and der Vegetations kart ierun g[J].Angew Pflanzensoziolog ie,1956,13:5-42.[14]李迈和,Norbert Kruchi,杨健.生态干扰度:一种评价植被天然性程度的方法[J].地理科学进展,2002,21(5):450-458。
森林健康评价研究综述

维普资讯
62
陈小梅等 : 森林健康评价研究综述
们 了解 森林 健康 状态 的重要 手段 和实 践 ,对 于我们 更 好地 经营 森林 、实现森 林 资源管 理和 森林 生态 系统可 持 续发展 都具 有重要 的意 义 。
一 般 认为 ,一个 健康 的森 林生 态 系统应 该具 有 以下 特征 : (1)各生 态演 替 阶段要 有足 够 的物理 环 境 因子 、生物 资源 和食 物 网来维 持森 林生 态系 统 ; (2)能 够从有 限的干 扰和胁 迫 因素 中 自然恢 复 ; (3)在优势种植被所必需的物质如水 、光 、热 、生长空间及营养物质等方面存在一种动态平衡 ; (4)能够 在森 林各 演替 阶段 提 供多 物种 的栖 息环 境和 所必 需 的生 态学 过程 。 森 林健 康评 价 是诊 断 由于人类 活 动和 自然 因素 引起 森林 生态 系统 的破 坏 和退化 所造 成 的森林 生态 系统 的结构紊乱和功能失调 ,使森林生态系统丧失服务功能和价值 的一种评估 _3j。对森林健康进行评价 ,是我
森 林健康 评价 的方 法 目前 主要 有 3种 ,它们 分 别从 不 同的 角度 考 虑 :基 于有 害 环境 压 力 下进 行 特 征 评估的危困综合症诊断法、基于抵抗 自然灾害或由自然灾害的扰动后使其恢复原有平衡 的抵抗力和恢复力 评 估法 、基于胁 迫 因子对 生态 系统造 成潜 在影 响进 行评 估 的风 险 分析 法 。通 用 的测 定 和评 估 森林 健 康 的思 路 ,首先是要针对具体森林选择一组指示者 ,然后建立基础数据库 ,例如森林变化的历史数据 ,用它作为一个 标准去比较当前森林状态 ;最后建立一个监测计划 ,评估当前森林状态并随着发展动态修改基础数据。
人工造林质量评价与指标

人工造林质量评价与指标
人工造林质量评价与指标
人工造林是林业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的重要措施。
人工造林的质量评价指标主要考虑:
植被质量:包括人工造林树种准确性、树种更新度、植被死亡率和植被年龄分布等;
林分结构:主要考察林分树种和林分结构;
生态环境质量:包括气候、土壤和荒漠化、水环境和植物覆盖度等;
森林产出量:森林产出量的积累和平衡;
森林生态服务:包括森林水土保持、空气净化、水质改善、景观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等。
以上是人工造林质量评价和指标,希望可以帮助大家理解人工造林的重要性和指标的重要性,并且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进行人工造林。
《安太堡露天矿排土场不同恢复模式人工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范文

《安太堡露天矿排土场不同恢复模式人工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篇一一、引言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矿产资源的开采活动日益频繁,导致大量露天矿排土场形成。
这些排土场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也对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产生影响。
安太堡露天矿作为我国典型的矿业区域,其排土场的生态恢复和人工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尤为重要。
本文以安太堡露天矿排土场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恢复模式下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健康评价。
二、研究区域与方法1. 研究区域本研究以安太堡露天矿排土场为研究对象,选取了不同恢复模式(如自然恢复、人工造林等)的人工林生态系统作为研究区域。
2. 研究方法(1)文献综述: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露天矿排土场生态恢复和人工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研究现状。
(2)实地调查:对研究区域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各恢复模式下人工林的植被组成、生长状况等。
(3)数据分析: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评估各恢复模式下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三、不同恢复模式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特点1. 自然恢复模式自然恢复模式主要通过自然力量进行生态修复,植被组成以本地种为主,群落结构相对简单。
该模式下的人工林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好,但恢复速度较慢。
2. 人工造林模式人工造林模式通过人为干预,种植适宜的树种,形成人工林生态系统。
该模式下的人工林生态系统植被组成较为单一,但生长速度较快,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一定规模的森林。
四、人工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1. 评价指标体系根据研究目的和实际需求,建立包括植被组成、生长状况、土壤质量、生物多样性等在内的评价指标体系。
2. 评价方法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各评价指标进行评估。
具体包括现场调查、样品采集、实验室分析等步骤。
通过数据分析,得出各评价指标的数值和等级。
3. 评价结果与分析(1)植被组成与生长状况:自然恢复模式下的人工林生态系统植被组成丰富,以本地种为主,群落结构相对稳定。
而人工造林模式下,虽然植被组成较为单一,但生长速度较快,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森林覆盖率。
《安太堡露天矿排土场不同恢复模式人工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范文

《安太堡露天矿排土场不同恢复模式人工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篇一一、引言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矿产资源的开采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安太堡露天矿作为重要的矿产资源开采地,其排土场的生态恢复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评价安太堡露天矿排土场不同恢复模式下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以期为矿山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二、研究区域与方法1. 研究区域安太堡露天矿位于我国某地,具有代表性的排土场人工林生态系统。
研究区域涵盖了不同恢复模式的人工林,包括自然恢复、植被恢复、工程治理等模式。
2. 研究方法(1)资料收集:收集安太堡露天矿排土场的历史资料,包括排土方式、恢复模式、植被类型等。
(2)现场调查:对研究区域进行实地调查,记录不同恢复模式下人工林的树种、生长状况、病虫害情况等。
(3)评价方法:采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稳定性、生产力等指标。
三、不同恢复模式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现状1. 自然恢复模式自然恢复模式下的人工林以乡土树种为主,植被覆盖度较高,物种多样性较为丰富。
然而,由于缺乏人工干预,部分地区存在水土流失、地力退化等问题。
2. 植被恢复模式植被恢复模式下的人工林通过种植速生树种和乡土树种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林分结构。
林分生长状况良好,生物量较大,具有较高的生态效益。
3. 工程治理模式工程治理模式下的人工林以工程措施为主,如梯田、挡土墙等,结合植被恢复措施。
该模式下的人工林稳定性较高,水土流失问题得到有效控制,但物种多样性相对较低。
四、生态系统健康评价1. 物种多样性评价通过对不同恢复模式人工林的物种组成和数量进行调查,发现自然恢复模式和植被恢复模式下的人工林物种多样性较为丰富,而工程治理模式下的人工林物种多样性相对较低。
2. 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通过对不同恢复模式人工林的林分结构、生长状况、病虫害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发现植被恢复模式和工程治理模式下的人工林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生态林评价指标体系

生态林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张浩雷指导老师:朱美玲摘要:随着生态林工程的不断展开,为了保证其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并评价其各方面的效益,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日趋必要。
本文通过分析研究前人的生态林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结合自己的看法建立了生态林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生态林指标体系效益评价当今世界经济快速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给本就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如何在经济水平高速发展的同时,兼顾到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
生态林体系关系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一思想越来越成为世界林业组织和许多国家政府的共识,并且积极努力的探索。
生态林业是指遵循生态经济学和生态规律发展林业,是充分利用适当的自然资源和促进林业发展,并为人类生存和发展创造最佳状态环境的林业生产体系。
它是多目标、多功能、多成份、多层次,也是组合合理、结构有序、开放循环、内外交流、能协调发展、具有动态平衡功能的巨大森林生态经济系统。
生态林系统工程规模大、工期长、投入的资金数目大,产生的收益亦是十分巨大且回收期较长。
无论是投资者,还是一般民众都很关心效益问题,因此对生态林的效益进行计量评价,建立行之有效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就显得十分的重要。
1生态林效益评价的研究现状1.1国外方面的研究20世纪5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均在开展森林的效益观测和调查,并进行理论探索和研究。
前苏联20世纪50年代末, 曾提出以森林的公益效能的作用程度与自然形成的公益效能最大作用程度之比对森林的生态效益进行评价。
20世纪60年代,M.Claw -son提出了关于城郊森林游憩价值的评价方法。
日本林业厅20世纪70年代,通过森林的公益效能计量调查,对全国森林进行了公益效能的计量和评价,这次评价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注意。
此外,德国、法国、印度、南非等国都在森林资源效益研究方面作了一些工作。
森林生态效益评价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而对生态效益的经济价值评估则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逐渐兴起的。
桉树人工林生态目标量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桉树人工林生态目标量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摘要:随着桉树人工林经营水平的提高,桉树人工林不仅满足木材的需求,还发挥生态效益等其他功能。
本文综合之前学者对于人工林生态效益的研究结合实地调查,对人工林生态价值各部分进行细分,提炼出桉树人工林生态目标详尽准确的评价因子,并对各因子赋予权重,构建起桉树人工林生态目标评价体系,以达到量化评价的目的,以期最大限度地发挥南方人工林的生态效益,并为林业决策部门、人工林相关法规制定单位、林业经营管理者进行相关活动时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桉树人工林;生态评价;指标体系;应用作为速生丰产树种代表的桉树(Eucalyptus),其人工林所体现的经济、社会价值得到普遍认可,它部分填补了我国的木材需求缺口,缓解木材供需紧张局面,解决了大量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预计我国2015年木材消费量达到3.3 ~ 3.4亿m3,而国内可供应量只有1.9亿m3,桉树人工林是最优良的木材供应树种之一,可见其经济社会价值不可或缺。
但是,桉树人工林的生态价值未得到全面认识,如何更好地提高桉树人工林的生态效益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在森林经理学的基础上利用森林生态学、系统科学等知识,力求正确评价桉树人工林的生态价值,为更好发挥桉树人工林生态效益提出建议。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某地处热带北缘海洋性季风气候区,每年6—11月为热带风暴和台风季节。
年平均气温在23.0 ~ 23.5℃,年平均日照时数达1 817.7 ~ 2 160.8h。
雨量充沛,干湿季节较明显,年平均降雨量为1 864.5 mm,年平均蒸发量为1 725.5 mm,相对湿度85%。
土层厚度为40 ~ 100 cm,土壤肥力不高,富铝化,砖红色,酸度大,盐基不饱和。
地形地势按其起伏程度不同,主要为平台地和丘陵地。
现有经营面积4.95万hm2,其中林业用地面积4.74万hm2,林分面积3.2万hm2,桉树人工林面积2.97万hm2,占林分面积的93%。
森林健康评价研究综述

森林健康评价研究综述
蔡小溪;林文树;吴金卓;孔琳琳
【期刊名称】《森林工程》
【年(卷),期】2014(030)005
【摘要】森林健康评价问题是当今社会的核心话题,做好森林健康评价可为森林健康经营、生态环境治理及林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本文结合我国森林现状对森林健康和森林健康评价的概念进行归纳,从经营、生态的角度分别阐述森林健康的特征,并提出综合型特征.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是国内外研究森林健康的首要任务与难题,其中指标的选择应随目标不同而相应变化,对此总结我国在该方面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指标权重的确定和评价森林健康的方法较多,我国常将层次分析法与专家打分法相结合使用.最后提出现阶段我国进行森林健康评价时存在的问题,以及根据所出现的问题对森林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总页数】5页(P22-26)
【作者】蔡小溪;林文树;吴金卓;孔琳琳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哈尔滨150040;东北林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哈尔滨150040;东北林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哈尔滨150040;东北林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哈尔滨15004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718.5
【相关文献】
1.基于遥感技术的森林健康研究综述 [J], 高广磊;信忠保;丁国栋;李丛丛;张佳音;梁文俊;安云;贺宇;肖萌
2.美国的森林动态评价模型及其对中国森林健康评价的启示 [J], 曹立颜;张宇;盖力岩;张玉珍;张岩
3.森林健康评价研究综述 [J], 陈小梅;王军
4.森林健康评价研究综述 [J], 郭艳荣;铁牛;张秋良;张智慧
5.岫岩县公益林森林健康评价研究 [J], 王月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工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北京林业大学林业专硕2012北京市摘要:当前国内外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差异较大,相关理论和方法的侧重点都不同。
在国内外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的基础上,着重对森林生态系统的评价方法进行归纳分析。
从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持续性和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整合性来总结人工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标准体系。
关键字:生态系统健康;森林生态系统;人工林;稳定性生态系统具有为人类提供自然资源和生存环境的服务功能,维护健康的生态系统是实现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1]。
生态系统健康具有双重含义,一是生态系统自身的健康,即生态系统能否维持自身结构、功能与过程的完整;二是生态系统对于评价者而言是否健康,即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能否满足人类需要,这是人类关注生态系统健康的实质[2]。
森林生态系统是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类型和组成部分,其健康评价问题已引起广泛关注。
森林健康研究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并已经成为林业的一个新方向[3]。
早期森林健康作为森林管理者的一个基本概念,强调的是森林病虫害、森林火灾和干旱等胁迫因子对森林的影响以及如何实施有效的制度等。
现代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已逐步发展为包括林分、森林群落、森林生态系统以及森林景观在内的一个复杂的系统概念[4]。
1.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价方法研究目前,国内外已有许多学者开展了生态系统健康评估的研究工作,并根据不同的区域特征、关键影响因子、评估目的和目标制定了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一般包括指示物种法和指标体系法2类方法[1]。
指示物种法简便易行,主要依据生态系统的关键种、特有种、指示种、濒危种等的数量、生产力、结构功能指标等来描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指标体系法则根据生态系统的特征及其服务功能建立指标体系进行定量评价,选取的指标既包括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过程指标,也可以是社会经济和景观格局、土地利用指标。
其中,由于指示物种的筛选标准及其对生态系统健康指示作用的强弱不明确,且未考虑社会经济和人类健康因素,难以全面反映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该方法存在严重的不足,尤其不适用于人类活动主导的复杂生态系统的健康评价。
而指标体系法以其提供信息的全面性和综合性而被广泛应用于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中。
目前生态系统健康评价采用的具体模型方法则包括综合指标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2类[1]。
其中,综合评价法一般通过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等确定指标权重,构建综合指数对系统健康状况进行综合定量评判;模糊综合评价法认为生态系统健康与否完全取决于标准值,但由于难以合理界定这些标准值,健康是一个相对概念,因而,可以作为一个模糊问题来处理。
该方法一般根据多个因素对评价对象本身存在的性态或隶属上的亦此亦彼性,从数量上对其所属成分给以刻画和描述。
两种方法比较而言,综合指标法的优点在于能较好的体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综合性、整体性和层次性,评价过程简单明了,评价结果明确,易于公众感知,而模糊综合评价法则能避免主观判断生态系统健康标准的不确定性,但考虑到综合评价法也可以通过时间序列、空间序列的纵向、横向比较来探讨生态系统健康程度的高低变化,从而也可以避免人为确定生态系统健康标准的不确定性。
2.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模型分析对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的研究,一方面,强调森林生态系统健康与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关系;另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研究,森林健康胁迫因子、活力、组织、承载能力和恢复能力[7] [8]。
目前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主要从活力、组织结构和恢复力3个方面来定义[4]。
美国林务局从可操作性入手,将森林健康的评价与森林健康监测和森林资源调查结合提出了指标体系。
国内也有许多学者对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指标体系进行探讨。
这里列出比较典型的三种方法进行归纳分析。
2.1 HI (健康指数法)目前,生态系统的健康评价主要集中在生态系统活力、组织结构和恢复力或者抵抗力3个指标的研究上。
Constanza 等人总结了大量生态系统健康的定义,提出了一个基于系统层次的生态健康指数(Health Index , I ):R O V HI ⨯⨯=式中,V 为活力;O 为自组织结构水平;R 为系统恢复力。
通过应用扩展,得到评价模型[4]:R w O w V w FEHI 321++=式中,FEHI 为森林生态系统健康指数,V 为活力;O 为自组织结构水平;R 为系统抵抗力,321w w w 、、分别为R O V 、、的权重,且1321=++w w w 。
指标体系:选择森林NPP (净初级生产力)来反映活力这个测度指标,使用遥感技术方法通过植被的NPP 与叶面积指数(LAI )的密切关系来估算;用Gleason 多样性指数来表示森林生态系统的组织结构;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力和抵抗力一般通过间接的方法来测定,研究区域内森林的病虫害程度或者森林火险等级来度量。
2.2 HD 法(健康距离法)陈高[9]针对建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提出我们对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的理解模式并建立易操作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方法。
理论前提是健康森林生态系统是一个模式生态系统集,它存在多个有具体状态和结构形态的模式生态系统;每种模式生态系统都是局部小区域上的自稳定系统,并具有对外界压力和干扰的良好自我吸收能力和恢复力。
模式生态系统之间可以互相地转化,这种转化应该看成是健康的,因适应自然因素而产生的变化不应该被认为不健康。
每一模式生态系统受到压力和干扰后,其结构和功能必然产生变化,并偏离原来的区域,进而影响到为人类的生态服务。
因此,可以通过它与原来健康状态(或目标)的对比来评估这种变化。
健康的度量可采用健康损益值—健康距离(HD )来表示,健康距离表示受干扰生态系统(或群落)的健康程度偏离模式生态系统的健康程度(即所谓的背景值状态)的距离,可以用于解释生态系统(或群落)的健康评估计算。
计算公式及说明:i n i i i i k x A x A x B B A H ∙-=∑=1)()()(),(,就是A 到B 的相对综合的健康距离AB HD 。
假设A 和B 是两个生态系统,n x x x ,......,21是A 与B 的共同特征,为所采用的评价健康的指标;A 到B 的绝对距离为),......2,1)(()(n i x A x B i i =-;评价指标权重为)1......(,......,2121=+++n n k k k k k k 。
指标体系:构建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健康指标系统.整个框架从自然-经济-社会三个基本方面出发,表明了能够表征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健康状态表征的各项指标及相关具体度量内容。
(1)自然指标包括组织、活力和弹性三种成分,分别从结构和生物多样性、物质流和能量流及生态系统自身对格局和过程的维持力几个角度出发进行评估;(2)经济方面包括价值产出和经济投入两个方面:价值产出用使用价值表示,分为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和潜在使用价值,它们都可以用具体的经济度量法度量。
经济投入包括价值投入和管理投入;(3)社会方面是3个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它包括人类健康状况、社会化水平和社会环境。
2.3 复合结构功能指标法鲁绍伟[10]结合北京八达岭林区情况提到一个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具有两个属性:一是自然属性,即森林在自然状态下,森林内各生物个体间的协调发展和对生态因子和环境的要求和适应;一是社会属性,即在人为干预下,森林的抵抗和恢复能力。
复合结构功能指标法具有4个评价指标筛选原则(可操作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
计算公式及说明:j i ij i W U U ∙=∑=i1式中i U 为各小班森林健康的评价得分;ij U 为各小班不同指标森林健康的等级得分;j W 为j 指标的权重;i 为各小班;j 为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
指标体系:结合八达岭林分实际情况,本着可操作性、科学性、可比性、可接受性原则,在众多指标中筛选物种多样性、群落层次结构、郁闭度、灌木层盖度、年龄结构、林分蓄积量、病虫危害程度、土壤侵蚀程度8项指标,将八达岭各林分健康等级划分为4个健康等级,并利用GIS 绘制八达岭林区森林健康等级分布图,以此为八达岭林场森林健康经营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比较分析:健康指数法师比较广泛的评价指标体系,可根据不同的情况、区域进行变换和拓展,但局限性表现在适应大尺度,不适于小尺度的区域评价;HD 法(健康距离法)来衡量森林的健康情况,并构建一套十分庞大的指标体系,虽然指标较全面,但指标过多,数据收集困难;复合结构功能指标法建立指标体系进行评价,但采用的主要是群落结构指标,其它指标考虑较少,很难有效地反映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的真实状况。
3. 人工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探究3.1人工林特性人们针对不同的气候环境和立地条件结合实际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营造具有特定功能的林分,如水源涵养林、速生丰产用材林、各种类型的防护林、水土保持林等。
[6]不同的人工林对外力异常干扰和环境因子正常波动干扰的反应各异,这主要是由树种自身特性所决定。
一般情况下,人工林生态系统是人为建造的系统,树种单一、结构简单而且大面积集中成片、树种自我更新换代难[6]。
在单作、景观结构配置不合理、不能做到适地适树、实施人工林后的立地改变、气候改变及忽视检疫等情况下,人工林出现了生物学上的不稳定性,主要表现为抵御异常气候变化能力弱、容易遭病虫攻击和容易产生地力衰退等[11]。
综合稳定性定义,人工林的稳定性表现为在特定的空间区域和一定的时间跨度内,以某一个或多个树种为主要生产者的人工林生态系统能够维持一定大小的生产力,并能较为有效地发挥系统各种功能,对不超过生态阈值的干扰(正常的环境波动)具有良好的抵御性能,并在系统受损后具有相当的恢复能力[6]。
3.2人工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模型案例——北京市西山林场的生态系统健康快速评价研究北京市西山试验林场区内植被多为20世纪50—60年代营造的人工林。
范敏锐等[5]以北京市西山林场为例,以北京市“十五”森林资源二类清查数据为数据来源,研究方法采用复合结构功能指标法,理论前提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持续性和完整性是生态系统健康的基础,也是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标准。
本着导向性、可测性、简便性的原则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持续性、完整性3个方面选取评价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完整性指标选取群落结构、植被总盖度、林分郁闭度、建群种比率;稳定性指标选取土壤侵蚀等级、森林火险等级指标;可持续性指标选取土壤厚度、近自然度指标。
应用以下模型对北京西山林场进行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j j ij i W Q S ∙=∑=n1式中:i ——小斑号;j ——森林健康评价指标;n ——评价指标个数;i S ——第i 号小斑森林健康评价得分;ij Q ——第i 号小斑第j 个指标森林健康等级得分;j W ——第j 个指标权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