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E.M.福斯特的小说理论
理智与情感的联结——对《理智与情感》和《霍华德庄园》中的两对姐妹的分析

理智与情感的联结——对《理智与情感》和《霍华德庄园》中的两对姐妹的分析作者:张春燕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5期张春燕(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 200234)摘要:《理智与情感》是一部18世纪的小说,《霍华德庄园》是一部19世纪的小说,却都描写了两对姐妹的爱情与婚姻生活。
本文通过分析两部小说中两对姐妹的情感与理性因素,旨在指出简·奥斯汀与E.M.福斯特,这两位不同时代的小说家的相同观点,即理智与情感是否达到真正的融合,是决定一个人处事成败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理智与情感》;《霍华德庄园》;理智与情感中图分类号:I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5-0210-03一、引言1811年简·奥斯丁以笔名“一位女士”发表了《理智与情感》。
这是一部浪漫小说,故事的背景是1792年至1797年的英格兰西南部,主要描述了达什伍德两姐妹曲折复杂的婚事风波。
E.M.福斯特(1879~1970)是20世纪英国著名的作家,小说《霍华德庄园》描写了英国中产阶级上层的施莱格尔姐妹和威尔科克斯一家之间的精神文化思想冲突,以及英国中产阶级上层和下层之间的复杂关系。
他的小说因辛辣的讽刺和巧妙的情节虚构而著名,也揭露了20世纪早期英国社会的阶级差异与虚伪。
《霍华德庄园》通过描写三个不同阶层的生活,体现了E.M.福斯特对于20世纪初期英国的社会、经济及哲学观,其中施莱格姐妹代表了上层社会的理想的文化观。
二、简·奥斯丁对福斯特的影响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英国文学以“感伤小说”和“哥特小说”盛行。
英国著名女性小说家简·奥斯丁(1775–1817)打破传统,以细微的观察力在她的作品中展现了英国乡村绅士阶级的日常生活,尤其是绅士与淑女间的爱情及婚姻风波。
简·奥斯丁把视角固定在了自己周围世界的小天地,再现了乡村生活的真实场面:聊天,跳舞,喝茶,会客等,《理智与情感》的故事就发生在诺兰庄园和巴登庄园。
福斯特《小说面面观》的人物理论

福斯特《小说面面观》的人物理论摘要福斯特是二十世纪英国著名的小说家和批评家,其小说理论著作《小说面面观》分别从故事、人物、情节、幻想、预言、模式以及节奏这七个方面展开来剖析小说特点。
本文主要从福斯特在这本著作中提出的“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来了解其小说理论。
关键词《小说面面观》扁平人物圆形人物在论述人物时,福斯特通过人生的五件大事:出生、饮食、睡眠、爱情和死亡,对生活中的人物与小说中的人物进行考量和比较来凸显小说人物的特性。
首先小说人物具有真实性,因为小说能揭示内在生活和外在生活,能透视在日常生活中从来没有见过的真实人物,当然只有对人物充分理解才能塑造出真实可信的人物形象。
福斯特认为,“当小说家对人物了如指掌时人物就显得真实”。
其次小说人物具有叛逆性,因为虽说小说中的人物是按照作者的安排出场的,但他们总是充满叛逆精神,他们经常“离开正道”、“无法控制”。
“如果给他们以充分自由,这些人物准会四处冲撞弄的整篇小说支离破碎。
如果限制过严,他们又会奄奄一息,作为报复使小说因内容衰竭而无法生存”。
因此小说家应该充分了解自己所塑造的人物并协调好人物关系,根据不同情况变换视角叙述,激发自己的阅读兴趣并进入到作者的世界中去。
因此福斯特提出了在小说中要塑造不同的人物类型,即“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的概念。
一、扁平人物在《小说面面观》中,福斯特将扁平人物定义为依循着一个单纯的理念或性质被创造出来,可以用一个句子描述殆尽的人物形象,并指出:“假使超过一种因素,我们的弧线即趋向圆形。
”由于这种定义,扁平人物也被称作“类型人物”或“漫画人物”。
福斯特举了两个扁平人物的例子,如《大卫·科波菲尔》中的密考伯太太,她的所有性格都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我永远不会抛弃密考伯先生。
”再如《兰默摩尔的新娘》中的凯莱布·巴尔德斯通也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我必须隐瞒我主人家的贫困,哪怕是欺骗也在所不惜。
”其实这种类型的人物形象还有很多,如吝啬的阿尔巴贡,乐善好施、爱憎分明的匹克威克先生等等,他们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概括出来,都属于福斯特所说的扁平人物。
浅谈《印度之行》中的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

浅谈《印度之行》中的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内容摘要:本文以英国小说家E.M.福斯特的小说《印度之行》为文本,用作者本人的小说理论著作《小说面面观》中有关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的理论解读小说中的主要的人物,分析他们的个性特点,证明扁平人物在小说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以及在殖民主义的大环境下,书中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共同对推动小说“联结”主题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圆形人物扁平人物联结一.引言E.M.福斯特是二十世纪初英国著名的自由人文主义小说家和散文家,他一生都在追求调和人类生活各个方面的冲突和矛盾,建立和谐的内在心灵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他最重要小说《霍华德别业》和《印度之行》的一个共同的主题就是“联结”。
他关注帝国主义以及殖民主义对人性的影响,认为殖民主义的社会造成了殖民者和被殖民者之间心灵联结的壁垒,殖民者受到被殖民者及其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共同排斥。
在《印度之行》中,他将“联结”的思想运用于英帝国与殖民地关系这一更大的国际范围。
小说中的印度是一个充斥着偏见和对立的社会,尽管如此,作者依然用他文人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情怀试图探索不同种族和文化之间“联结”的可能性。
为了服务于这一主题,福斯特在小说中刻画了不同性格特点的人物形象。
这些人物形象有扁平人物也有圆形人物。
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的说法源于福斯特于1927年出版的论著《小说面面观》,论著中福斯特把小说中的人物进行了有趣的区分: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
扁平人物是“按照一个简单的意念或特性而被创造出来”,他为了某个理念而生存,是容易被读者识别和记住的人物,有时被称为类型人物或漫画人物。
“他们一成不变地存留在读者心目中,他们的性格固定不为环境所动,而各种不同的环境更显出他们性格的固定”。
扁平人物用一句话就可以描绘殆尽。
扁平人物多为小说中的次要人物,辅助圆形人物(主要人物)推动情节发展。
他们有时又被称作“静态人物”。
而圆形人物是复杂的,多变的,难以预测的,他们也被称作“动态人物”,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多为圆形人物。
福斯特小说的文化解读_罗玲娟

天路历程 。
再看一下她叛逆的一面。
在众人的眼里,海斯特表露一副虔诚悔过的姿态,而且她的确做得相当成功。
但是,在她内心深处时刻跳动着一颗鲜活的叛逆之心。
当海斯特站在刑台上,不论牧师或人群中的人怎样厉声问她,要她说出珠儿的真正父亲时,她始终或缄默不语,或简洁地回答: 我不说! 我坚决不说! 她最终没有妥协,这是她取得公开反抗权威的第一次胜利。
在总督和牧师要求把珠儿从她身边带走时,她据理力争,尽管触犯禁令,仍坚持认为她有权追求幸福。
她敢于藐视权贵,并战胜对方,这是她的第二次胜利。
最能全面凸现海斯特的斗争个性的是小说的第17和18章中她与丁梅斯代尔在森林幽会的情景。
在这片无人的树林中,海斯特将长久以来埋藏于心中的激情与思想暴露无遗。
她主动热烈地拥抱对方,鼓励他与自己一道远走高飞,追求新的自由生活。
她取下红字,把它抛进枯叶堆里,象征性的要抛弃扼杀人性的清规戒律,还披下一头象征浪漫和情欲的又黑又长的秀发。
可见,无论身处多么严酷的环境,身心遭受多么非人的折磨,海斯特的浪漫热情之心跳动不止,对幸福渴求之情依然未泯。
她清楚,在这个时代里,个人反抗社会犹如蚍蜉撼树,螳臂当车,但她从未放弃以各种形式表达自己的反叛决心。
最令读者感到惊奇的是,海斯特多年后又回来了。
她的 回家 重新打破了那块土地的宁静。
当人们早已认为 A 不再代表耻辱,她可以把它取下来时,她却仍然带着它。
这将海斯特坚持不渝的反叛性格凸现到另了极致,把一个活脱脱的、具有双重性格的人物呈现在了读者面前,也增强了人物的真实性和小说的感染力。
由此可见,由于作者的矛盾与困惑,其笔下塑造的人物亦多具有双重性。
也正因为其双重性,才使其更具真实性,毕竟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矛盾的结合体。
参考文献1!刘国枝 论∀红字#中荒野的象征与原型[J] 外国文学研究,2004,(1):104-1072!田俊武 霍桑∀红字#中的人名寓意研究[J] 外国文学研究,1999,(3):99-103[责任编辑:一然]福斯特小说的文化解读罗玲娟(华东交通大学,江西南昌330013)[摘!要]!! E.M.福斯特的∀天使惧于涉足的地方#、∀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和∀印度之行#可以称为国际小说。
论《印度之行》马拉巴山洞的“物力量”

GUAN Jianming
(EnglishFaculty/CenterforInterdisciplinaryStudiesofNarrative, GuangdongUniversityofForeignStudies,Guangzhou,510420)
山东外语教学 Shando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
DOI:10.16482/j.sdwy37-1026.2019-02-010
2019年 第 40卷 第 2期 2019Vol.40No.2
论《印度之行》马拉巴山洞的“物力量”
管建明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英文学院 /跨学科叙事研究中心,广东 广州 510420)
95
山东外语教学 2019年第 2期
1.0引言
作为 E.M.福斯特最为重要的作品之一,《印度之行》的巨大成功确立了他在英国文 学史上崇高地位。英国评论家约翰·马丁(JohnMartin)在评论福斯特的《印度之行》时, 曾将其与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进行过比较。他这样评价道,“像所有伟大的艺术作 品一样,托尔斯泰的小说不仅各个部分都有字面上的意义,更重要的是,还包括了使人产 生丰富联想的深刻寓意”① (福斯特,2003:370)。 侯维 瑞 先生 也 盛赞 这部 小说是 “充 满了 辛辣的讽刺、优美的抒情、含义深刻的象征和富于哲理的预见”,“它是福斯特作品中最具 有现实主义倾向的一部,也是运用象征主义技巧最多的一部”(168)。而来自印度的学者 布帕·辛哈(BhupalSingh)也推崇这部小说是“英印小说中的一片绿洲,一本令人耳目一 新的书”,“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经典作品之一”(Bhupal,1934:221)。这部小说最大的魅力 在于其巨大的不确定性。弗吉尼亚·沃尔夫认为福斯特小说中最吸引读者的地方就是小 说中“令人迷惑的、躲 闪 的 东 西 ”(Woolf,1966:342),而 莱 昂 内 尔 · 特 里 林 (LionelTril ling)也指出,福斯特小说的魅力就在于令人“难以捉摸的不确定性”(Trilling,1986:12)。 这种不确定性的主要来源就是小说第二部分“山洞”中描述的马拉巴山洞。
论爱·摩·福斯特三部幻想小说中的原型

第12卷第1期2014年2月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2(1):67—71F e b.2014论爱摩福斯特三部幻想小说中的原型张莹(福州大学,福建福州350000)摘要:爱.摩福斯特在其早期创作的幻想小说中,创造性地运用源于原始自然崇拜和古希腊神话的原型意象以表达其对生命本质的解读。
其创作思想与卡尔荣格的原型与集体无意识理论不谋而合,可以说,他是荣格原型理论的实践者。
以《惊恐记》《另类王国》《始于科娄纳斯之路》为例,福斯特借助自然原型和人物原型,表现身处现代化进程中的个体心理意识,以及人与自然、人类之间的复杂关系,这些原型意象构成福斯特幻想小说的实质内容,亦是其长篇小说原型的主要源流。
关键词:荣格;原型;集体无意识;福斯特;幻想小说中图分类号:1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805(2014)01—0067—05收稿日期:2013-08-26基金项目:福建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荣格原型视阈下的爱摩福斯特小说研究”(20128104)作者简介:张莹(1968一),女,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爱摩福斯特是英国爱德华时期的重要作家和文艺评论家。
我国文学评论界一直对其长篇小说颇为关注,相对而言,对其短篇小说的研究较少。
学者大多着眼于人文主义思想、意象与象征、现代主义、性别与同性恋、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女性主义和生态主义等阐释理论和方法,而对福斯特作品各类原型意象的解读不多,王成和张福勇①、李建波⑦曾撰写相关论文,但所涉仍是其长篇小说。
英美国家具代表性的福斯特评论家中,仅W斯通、乔治汤普森较多地关注福斯特作品中的神话与原型。
w斯通在《山洞与山:爱摩福斯特研究》部分章节中,论述福斯特在其小说中运用了荣格的原型,认为这是福斯特自身压抑的心理表现(指涉其同性恋倾向);乔治汤普森关注福斯特小说中的神话和宗教原型,并在《爱摩福斯特的小说》一书中将其作品的神话象征与浪漫主义神话象征作了区别。
从《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看两种不同文化的冲突

刘英杰马双(长春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英国现代主义作家E M福斯特的小说《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通过对一段跨国婚姻悲剧的描述.揭示了英国和意大利两种不同文化的冲突.表现了在这种冲突下的复杂的人际关系。
作者通过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暗示了跨越异质文化.解决文化冲突对可能性。
关键词:《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文化;冲突E.M.福斯特是英国著名的现代主义小说家。
他的大部分作品都致力于探讨英国文化与其它文化之间的冲突.揭露英国中产阶级的保守、狭隘、高傲和自私。
呼唤自由精神和社会正义。
福斯特认为人们应该排除个性、阶级和种族的隔阂和偏见,寻求人类的共同之处。
f,】《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是福斯特的第一部小说.反映了以索斯顿为代表的英国社会的沉闷单调与以蒙泰里阿诺为代表的意大利生活的朝气蓬勃之间的尖锐对立。
对英国传统观念和心灵发育不良现象进行了无情的讽刺和批判。
田小说中的文化冲突开始于莉丽亚在意大利的再婚。
莉丽亚死于难产之后.赫里顿家和吉诺对孩子的争夺和孩子的死亡竟使这一冲突得到了戏剧化的缓解.互相对立的双方达成了一定程度的谅解。
尤其是代表英国文化的一方.开始了对自己的反恩。
这种反思也是福斯特对英国中产阶级保守文化的一种反思。
一、莉丽亚的再婚:文化冲突的肇始小说的标题源自英国十八世纪诗人蒲柏的一句诗“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蠢人却冲进来了”。
而身为一家之长的赫里顿夫人身上则充满了“蠢人”的排斥性的势利道德。
13l f乍为出身于较低阶级又孀居于赫里顿家的莉丽亚.很自然地饱受赫里顿夫人诟病。
莉丽亚活泼好动的性格却与赫里顿家的阴郁沉闷形成鲜明的对比。
她在许多方面令赫里顿夫人不满:“她不善于料理家务.生活总是濒于危机……往往根据一些微不足道的理由,允许厄玛不去上学。
还允许她戴戒指。
她还练习骑自行车……”闱对于这样一个封闭保守的家庭.莉丽亚能够实现意大利之行,无疑是一种意外的收获。
然而赫里顿夫人之所以允许她旅行甚至慢慢游历.是为了“在莉丽亚回来之前把厄玛改造好”。
浅析《最漫长的旅程》中里基的认识论

~
词 是 Ek n t i T er e 曾 由康 德 主 义 者K・ r en n S h o i , L・莱 因霍 的 学 生 聚 集 在 里 基 的 房 间里 , 讨 论 的 话 题 是 : 如 果 没 有 人
尔德 在 他 的 《 类 想 象力 新 论 》 ( 79 人 18 )和 《 学 认识 的基 在 场 感 知 到 牛 的 存 在 ,能 否 说 牛 是 存 在 的 。S・ 哲 P・罗森 鲍 础 》 ( 7 1 中使 用 过 ;1 6 年 E・泽勒 在 他 的 《 认 识 论 姆 认 为 福 斯 特 关 心 认 识 论 是 受 G・ 穆 尔 的 影 响 。 穆 尔 的 19 ) 82 论 E・ 驳 的任 务 和 意 义 》 一 书 中 采 用 了这 个 术 语 , 以后 它 便 流 行 开 文 章 《 唯 心 论 》 以其 相 对 现 实 主 义 的命 题 对 福 斯 特 的 小
物 质 的关 系这 个哲学基本 问题 上,现代西方 哲学基本上是 基 这 种极 端 唯 心 主义 观 点 的谬 误 及 危 害 :
唯心 主 义 的 , 不过 多 数 哲 学 家 采 用 种 种 方 式 来 掩 盖 其 唯 心 主 义 的 本 质 ,宣 称 他 们 的哲 学 是 超 出 于 唯 物 主 义 和 唯 心 主 义 对 立 之 外 的实 证 主 义 或 实 在 主 义 。 他 们 拒 绝 研 究 物 质 和 精 神 何 者 是 第 一 性 的 问 题 ,把 所 谓 “ 验 ” 、 “ 实 ”、 经 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