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化学 再探究 中学化学递进式双语教学模式探究

合集下载

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研究

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研究

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研究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设计的任务是针对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阶段进行深入研究,旨在解决初高中化学知识体系、教学方法和学习习惯等方面的过渡问题。

通过本教学设计,教师能够引导学生顺利过渡到高中化学学习,为其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针对这一任务,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梳理初高中化学知识体系,找出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为学生提供清晰的学习路径。

(2)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需求,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策略。

(3)整合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化学教学效果。

2、教学对象本教学设计的对象为初中毕业生,即将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学生。

这一阶段的学生具备以下特点:(1)具有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但知识体系尚不完善。

(2)对化学学科有一定的兴趣,但学习动机和能力差异较大。

(3)学习方法较多依赖于记忆和模仿,缺乏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

(4)面对高中化学学习的挑战,部分学生可能出现焦虑和恐惧心理。

针对这些特点,我们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顺利过渡到高中化学学习。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初高中化学基本概念、原理和实验技能,形成完整的化学知识体系。

(2)理解化学学科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如原子论、化学键、平衡反应等,提高化学学科素养。

(3)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4)通过实验操作,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提高实验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2、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运用比较、归纳、演绎等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3)结合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进行分析、讨论,培养问题解决能力。

(4)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如实验、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其学习化学的积极态度。

BOPPPS教学模式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实践——以“钠的性质”教学为例

BOPPPS教学模式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实践——以“钠的性质”教学为例
的有习题检测、问答检测、技能运用检测等。
本节课运用习题检测:钠与水反应时产生的各种
思维变得开放活跃,并获得成就感。
启示二:
启示二
:灵活改变教学方式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这句话说明教学方法不
现象如下:①钠浮在水面上;②钠沉在水底;③钠熔化
是一成不变的。BOPPPS 教学模式虽然环节划分清
“嘶嘶”的声音;⑥滴入酚酞后溶液显红色。其中正确
节。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人,教
蓝色絮状沉淀,证明实验③的猜想正确。
师首先要营造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有不同想
反应分为两部分:①2Na+2H2O=2NaOH+H2 ↑;
② CuSO ₄ +2NaOH=Cu(OH)₂ ↓ +Na ₂ SO ₄ 。 总 反 应 :
2Na+CuSO₄+2H2O=H2↑+Cu(OH)₂↓+Na₂SO₄。
率,做出成果;在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环节,提倡证据
弱了教学效果。对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营造良好
意识,尊重数据,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学生在
的探究氛围,将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模式改变为小组
亲历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后,及时归纳总结成功经验
合作学习模式,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
和失败教训,并进一步将化学思想和方法延伸到生活
力最集中的时段为课始与课末,传统教学模式下,教
验。教师通过回顾学习目标、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对
师将课堂中段作为教学的重点阶段,这不符合学生的
本节课的知识有系统的了解;或预告下节课的内容,
并对下一次教学提出预习要求。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钠的物理性质及部分化学
性质,大家对钠有了一定的了解,它和氧气、水都可以

PBL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究

PBL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究

PBL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究作者:张松柏杨敏胡霞张智丽来源:《科教导刊》2021年第26期摘要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更具灵活性和创新性,对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

为了让这种模式更好地应用于中学化学课堂,本文在介绍PBL教学模式和中学化学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PBL在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并设计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分析了其在实践中存在的优点和不足以及可能的改善途径。

关键词 PBL 问题式学习中学化学教学教学模式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2021.26.049Practice Exploration of PBL in Chemistry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sZHANG Songbai, YANG Min, HU Xia, ZHANG Zhili(CollegeofChemistryandMaterialsEngineering,HunanUniversityofArtsandScience,Changde,Hunan415000)Abstract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teaching mode is more flexible andinnovative,which is ofgreat benefitto the cultivation ofstudents’indepe ndent knowledgeconstruction and problem-solving ability. In order to make this teaching mode better applied to middle school chemistry teaching, based on the introduction of PBL teaching mode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iddle school chemistry teaching, this paper discussesthe application valueofPBLin middle school chemistry teaching, designs a specific implementationstrategy, and analyzes it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in practice and possible improvement ways.Keywords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 chemistry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 teaching mode在傳统模式课堂中,教师是中心,学生是客体。

初中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的创新模式探索

初中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的创新模式探索

初中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的创新模式探索一、引言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通过实验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然而,传统的实验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方法单一、实验设备不足、学生参与度不高等。

因此,探索新的实验教学创新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方面对初中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的创新模式进行探索。

二、教学理念创新1.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实验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

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有趣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实验教学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化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探究性实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三、教学内容创新1.引入生活化实验:将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与实验教学相结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例如,通过实验探究食醋和纯碱的作用,让学生了解酸碱反应的原理。

2.增加趣味实验:趣味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化学知识。

例如,通过趣味魔术“烧不坏的手帕”,让学生了解燃烧的原理和灭火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创新1.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生动形象地展示化学实验的过程和现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

例如,通过动画模拟化学反应过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化学反应原理。

2.小组合作实验:小组合作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学生共同完成实验任务,互相帮助、互相学习。

3.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验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验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在实验前先进行理论知识讲解,让学生了解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在实验后进行总结和归纳,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运用PBL教学法的探究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运用PBL教学法的探究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运用PBL教学法的探究作者:侯礼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4年第04期摘要:本文论述了目前我国初中化学教学面临问题,介绍通过引入PBL教学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质量所产生的良好效果。

关键词:初中化学 PBL 教学法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4-0160-01目前我国的初中化学教学在新课程改革的促进下,课堂教学模式由过去比较单一的传递式教学逐渐向多元化教学的模式演进,出现了探究式教学、合作式教学等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是还是有部分教师在教学理念上并没有主动顺应时代的发展的需要,尽管在形式上采取了新的教学模式,但是在实际教学环节中依然延续以教师为教学主体,依据教师对教材的知识点理解开展课堂教学,久而久之,当新教学模式新鲜感的刺激逐渐消退以后又逐渐回到了原来的教学模式中,造成教学内容的枯燥和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初中生正处于发育的青春期,在这个阶段叛逆心理十分强烈,被动地让学生疲于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将导致他们产生抵触情绪,参与学习的热情越来越低,造成初中化学的课堂教学质量出现下滑。

鉴于目前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以上不足,笔者尝试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引入PBL教学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PBL即:Problem Based Learning教学法最早由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于上世纪50年代的医学类的《基础化学》学科教学中第一次提出,后由美国南伊利诺斯大学进行完善形成一种比较完善的教学方法。

PBL教学法可以分为课程和过程两个大的方面。

[1]课程环节主要包含教学者精心设计的问题,以问题为焦点启动课程,教师的角色不再是提供知识,而是创设问题情境;过程环节包含学生根据对教师创设问题的理解开展调查、执行探究,开展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初中化学“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研究

初中化学“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研究

初中化学“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研究摘要:新课标改革背景下,要求教师创新教育教学活动,通过学科融合的方式拓展学生知识储备,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

通过应用跨学科融合,利于学生从不同学科角度分析、理解化学知识,强化自身化学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基于此,文章深入分析跨学科融合教学实践策略,希望为各位同仁提供帮助。

关键词:初中化学;跨学科融合;教学研究引言:随着社会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逐渐增加,就当下社会发展看,全能型人才较为缺乏,这就要求教师改革教学手段,提升自身知识储备的水平,开展跨学科融合教学,紧跟时代潮流和社会需求,培养综合型化学人才,推动社会综合发展。

而在化学教学中应用跨学科融合,要求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养,将生物、数学、物理等学科知识融入化学课堂,帮助学生将学科知识有机结合,为综合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一、加强教学指导,培养学生思维传统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缺乏对学生的指导和思维的启发,导致学生在学习化学中仅被动地接受化学知识,缺少思考和深度探索,不利于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学习能力,难以形成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1]。

但在跨学科融合背景下,教师要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启发,强化教学指导,将其他学科内容融入教学中,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独特的理解和知识结构,促进个性发展,为学生独立思考、探索、整合提供机会和平台,从而逐渐形成良好学习习惯。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变化”是初中化学沪教版教材九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围绕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质量守恒定律、微粒的观点和解释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等内容展开,具有较强计算性和抽象性,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注意学生计算水平,加强对学生的指导,根据学生实际能力渗透数学知识,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数量关系计算性,提高学生化学知识理解深度和掌握深度,实现学科融合。

而要融入数学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质量守恒定律,明确化学物质之间的关系,从而融入数学知识,掌握具体数量之间的关系,得出参与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结论,初步掌握数量关系,而后,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举例,如100ML水加入100ML酒精得到的溶液体积是多少?5g水受热后的水蒸气是多少克?等,帮助学生将化学理论融入实际问题中,运用数学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化学能力。

双语初中化学讲课教案设计

双语初中化学讲课教案设计

双语初中化学讲课教案设计课题:化学元素的分类与周期表Grade Level: 初中时间:40分钟目标:1. 学生了解元素的分类方式,掌握元素在周期表中的排列规律。

2. 学生能够根据元素的周期表位置,简单地区分并描述元素的性质。

教学重点:1. 元素的分类方式。

2. 周期表的结构和规律。

教学难点:1. 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和解释。

2. 元素性质的基本描述和比较。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幻灯片。

2. 周期表复印件。

3. 实验室用品:示例元素样品。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元素周期表的图片,引入本节课的话题。

学生介绍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元素的分类方式。

二、讲解(15分钟)1. 介绍元素的分类方式,包括金属、非金属和金属loid。

2. 解释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规律,包括周期和族的概念。

三、示例比较(10分钟)教师选择几个元素进行描述和比较,让学生通过观察元素的位置和性质来进行简单的分类。

四、讨论互动(5分钟)学生讨论自己收集到的元素的性质和位置,分享与同学的观察结果。

五、实践活动(5分钟)学生根据老师的示范和提供的元素样品,尝试用周期表中的知识对元素进行简单的分类和描述。

六、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元素的分类方式和周期表中的排列规律,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加观察和实践。

扩展活动:1. 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或调查,进一步探究元素的性质和分类方式。

2. 学生可以分组进行小研究,了解不同元素的用途和特点。

评价方法:1. 参与度评价。

2. 实践活动表现。

3. 布置以学生为主体的小组作业。

基于渗透式双语理念的化工原理实验教学实施方法

基于渗透式双语理念的化工原理实验教学实施方法

基于渗透式双语理念的化工原理实验教学实施方法渗透式双语理念是指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通过创造渗透语言环境,将学生暴露在双语环境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双语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

化工原理实验教学作为化学工程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也可以运用渗透式双语理念,通过创造双语环境来提升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和双语能力。

1. 创造双语环境:在实验室中创造一个双语环境,使用中英文标签和标识,实验教具和实验设备都用中英文命名,让学生在实验环境中接触到中英文的实验资料和指令。

2. 双语教师授课:由一名中文教师和一名英文教师共同授课,中文教师主要负责讲解化工原理实验的基本理论知识,英文教师负责解释和阐述实验操作的过程和实验结果的分析。

教师之间的配合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实验内容。

3. 双语教材和实验操作手册:编写双语教材和实验操作手册,中英文对照,方便学生查阅实验资料和操作要点。

让学生在实验前能够提前阅读材料,熟悉实验原理和步骤,提高实验操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4. 双语实验报告和讨论:要求学生在实验后撰写实验报告,使用中英文进行描述和分析,并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在小组中用英文进行讨论和交流,增强学生的双语交际能力。

5. 双语实验演示和展示: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演示和展示,使用中英文进行讲解,让学生能够通过展示的方式展示自己的实验成果和理论应用能力,增加学生对实验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6. 双语实验讲解视频:录制实验操作的视频,使用中英文进行讲解,学生可以在实验室外观看视频,了解实验操作的步骤和技巧。

基于渗透式双语理念的化工原理实验教学实施方法可以通过创造双语环境、双语教师授课、双语教材和实验操作手册、双语实验报告和讨论、双语实验演示和展示以及双语实验讲解视频等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双语能力和理论应用能力。

这种实施方法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双语交际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化学再探究中学化学递进式双语教学模式探究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社会需要越来越多的双语人才,公民的语言素质和外语能力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国家的综合竞争力,这无疑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目前,为了培养双语师资和探寻有效的双语教学模式,长春师范学院在全国16个中小学建立了双语教学实验基地。

本文结合长春师范学院长沙同升湖实验学校双语教学实验基地的教育实验,对中学化学双语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长沙同升湖实验学校是一所在课程上与国际接轨的双语学校。

我们对该校国际部一年级EFL班开设了双语化学课,该班80%学生来自初三,20%学生来自高一,在教学中使用美国原版教材“A-Level”课程――Chemistry Made Clear。

开课前我们对学生的原有化学与英语水平进行了测试,测试形式为闭卷考试,卷面满分均为100分。

测试结果显示,化学学科60分以上人数占55%,英语学科60分以上人数占49%,可见学生的整体基础比较薄弱。

为了开展好双语教学,我们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手段,以学生能够学好双语化学课程为目的,探索出递进式化学双语教学模式。

所谓递进式双语教学模式,是指在双语课堂中,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阶段,实施不同的双语课程目标,采取不同的教学活动形式和教学实践方案,从而有效地开展双语教学。

该教学模式由三个实施阶段组成:渗透阶段、过渡阶段和沉浸阶段。

一、渗透阶段
渗透阶段在学生刚刚开始学习双语化学课程初期实施。

大部分学生对双语教学还要有一个适应、接受的过程,由于在该阶段学生的化学与英文水平较低,所以采用10%�20%的英语进行双语授课,双语板书、双语作业和双语试卷相结合。

该阶段的教学策略如下。

第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双语学习的兴趣直接影响双语教学的效果。

所以,教师要充分起到激趣者的作用,在激趣的过程中使学生树立起学习的目标与信心,明确双语化学学习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多开口,多交流,并且把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引入课堂教学,比如化学发展史、化学家的生平介绍等。

我们还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进行关于给定论题的探讨,学生可在因特网上搜集英文化学信息从而相互交流研究成果;也可通过科学读物、最新的科技动态提高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同升湖实验学校国际部的学生将来多数都要出国留学,有了这种内驱力,再加上教师的经常引导,他们多数很快培养了对化学双语学习的兴趣,从而也在学习上表现出了极大的主动性。

第二,渗透词汇。

在该阶段,要有计划地渗透化学英语专业词汇,并让学生通过联想法、复习法等逐步扩大词汇量。

使他们掌握简单的英语化学表述,能够对英文版化学教材进行阅读,但不讲语法,避免翻译式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用中英文板书,学生课后的作业题目和考试语言也是中英文结合。

下面以Oxide(《氧化物》)一课为例来具体说明渗透阶段的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确定课题、学生面临问题。

教师根据词汇特点确定渗透内容,给出课题和联想点,并且进行双语板书。

学生对问题做出试探性反应,此类问题若用中文回答非常简单,可让学生认真回忆所学过的知识并进行举例。

第二环节,多元化渗透,学生对问题做出试探性反应并获取新信息。

教师请三位同学到黑板上写出相关化学式及中英文名称,学生针对联想点进行回忆并联想,其他同学可对前面
同学所写内容进行补充。

第三环节,激发学习兴趣、扩展知识,学生进行知识理解与融合。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以上规律进行联想,回忆以前所掌握的词汇,同时学生联想并讨论。

比如学生可以归纳出如下知识点:金属的元素名称常用后缀-ium,卤素的后缀为-ine,稀有气体元素的后缀为-on(helium 除外),sulf-代表硫,oxy-代表氧,氢氧根的后缀为-ide等。

第四环节,双语作业及试卷相结合,学生巩固知识并记忆。

我们让学生在作业中尽可能运用英语进行表达,并且单词oxide(氧化物)等又出现在了期末考试中。

我们把渗透阶段在高一第一学期的前两个月进行,并且通过测试和问卷来检验实施效果。

测试结果显示:70%的学生对知识掌握良好,但30%的学生对知识掌握不牢,90%的学生喜欢上了双语教学。

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我们把该年级的学生进行了分层整合。

整合后有两种班级,适应能力强、双语化学基础好的划入A班,进入到过渡阶段的学习;双语化学能力较弱的同学划为B班,所在的班级仍然进行渗透阶段的教学。

二、过渡阶段
在过渡阶段中,教学语言的英语比例适当增加,逐步由双语板书、作业、试卷过渡到完全英文板书、作业、试卷。

让学生感到既提高了学习层次,又无难度和挫折感。

该阶段的教学策略如下。

第一,逐步实行全英板书、试卷与作业。

板书要体现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若部分内容存在抽象不易懂的客观因素,可辅之以双语课件教学的方法。

这样不仅通过多媒体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更可以在扩展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也提高了课堂效率。

全英作业可使学生依据作业的完成情况及时地找出薄弱环节,全英试卷有助于反映学生对知
识的掌握程度和对英文化学试题的理解情况。

第二,创设双语氛围。

教室内粘贴英文版元素周期表,双语的宣传牌和警句,双语板报等,使学生在视觉冲击中充分感受双语氛围,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功效。

引导学生课上尽量用英语讨论,课下尽量用英语进行交流。

下面以Sodium Peroxide(《过氧化钠》)一课为例来具体说明过渡阶段的教学环节。

(转下页图表)
在三个月的过渡阶段教学中,通过对三次月考成绩的分析与统计,85%的学生化学成绩良好以上,70%的学生英语成绩显著提高。

这充分说明了过渡阶段达到了预期效果。

三、沉浸阶段
沉浸阶段的授课语言英语比例大于汉语,具体课堂用语英文比例约占60%�80%。

我们认为对于中学生来说,在化学课堂上100%的英文授课不宜操之过急,化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每节课都需要有部分知识点用中文进行形象通俗地讲解。

在沉浸阶段,我们提倡并组织学生进行以英语为交流媒介的自主研究学习和合作式学习,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

该阶段需要学生运用英语进行思维与交流,这无疑对学生提出了较高要求。

该阶段的教学策略如下。

第一,做好预习。

学生预习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课堂效果。

一年来,我让合作小组积极参与课前预习,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调动了学生预习的积极性。

第二,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是学科知识与探究能力的增长过程,同时也是英语口语与英语思维能力的提高过程。

小组内讨论时,要求每个同学都发表意见,谈出自己的看法,这样促进学生互动。

小组同学遇到争论的问题可以向老师请教,这样可以建立师生互
动。

在别的小组发言后,如有补充或不同的意见,小组任何同学可以代表小组发言,这样有利于形成群体之间的互动等等。

适时表扬他们,使他们体会合作成功的快乐。

最后,以小组为单位用英文写出学习总结。

下面以Environmental Pollution(《环境污染》)一课为例来具体说明过渡阶段的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

教师可用如下导语引入新课:“当今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人类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人类的健康日益受到环境污染的威胁,关心环境、保护环境是每个人的责任。

那么,环境污染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哪些因素或情况会造成环境的污染?”
第二环节,学生预习。

让学生查询资料,自主研究学习,通过在互联网、图书馆、阅览室等查询搜集汉语资料和外语原版资料,得到更新、更广阔的信息并进行信息融合和信息处理。

第三环节,英语交流。

小组进行学习交流与总结,多元融合。

如学生做的交流有Air pollution(空气污染)、Water pollution(水污染)、Solid wastes(固体废弃物)、Radioactivity wastes (放射性废弃物)等。

第四环节,教师反馈。

组织学生小组融合资料,写出科技英语短文,各组轮流朗读交流。

最后选出两篇较优秀的学生短文:Air Pollution(《空气污染》)和Water Pollution(《水污染》)。

这三个阶段是递进式教学模式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学生只有完全适应了前一阶段才能够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这样使学生能够在不断的挑战中逐步锻炼学生的双语化学思维能力与双语交流能力。

通过一年的教学实践,在保证学科教学内容完整性的前提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成果。

(作者单位:长春师范学院化学学院)感谢您的阅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