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产业的就业产值弹性分析[论文]

合集下载

对江西省第三产业发展中劳动就业的贡献率进行实证分析

对江西省第三产业发展中劳动就业的贡献率进行实证分析

对江西省第三产业发展中劳动就业的贡献率进行实证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江西省就业结构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与全国和中部地区大部分省份相比,江西省的就业结构仍不甚合理,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仍然较低,这也同时说明江西省的第三产业存在着较大的发展潜力,具有通过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就业的可能。

从增长因素角度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与要素投入的增长存在正面互动关系,即经济增长带动劳动力需求的增加;同时劳动投入增长会推动经济发展①。

本文将在分析江西省第三产业发展劳动就业增长现状的基础上,运用计量分析方法,对江西省第三产业发展中劳动就业的贡献率进行实证分析。

江西省第三产业发展现状1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呈加速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江西省第三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自1980年至2002年,按当年价格计算,江西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78%,比同期江西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长11.56%和15.37%高出7.22和3.41个百分点。

2第三产业劳动就业加速增长表1.1:1980—2002年江西省第三产业GDP、年末从业人员及劳动生产率3三次产业中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就业优势明显1980—2002年,江西省劳动就业总数增加了774.3万人,从三次产业中从业人员的变化来看,第一产业由于现代化水平有所提高和城市化推进,已有一部分农业剩余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其占总从业人员的比例逐渐下降,而第二产业从98年也呈下降趋势。

4 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劳动就业偏向传统产业通过表1.2可以看出,在江西省第三产业各行业中,传统的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和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的增加值分别占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的25.3%和22.2%,从业人员分别占全省第三产业人员的10.42%和44.75%,两个行业合计分别占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和从业人员的47.5%和55.17%。

注:1.资料来源:《江西统计年鉴2003》第28,49页;2.其他行业中的从业人数包括了农林牧鱼服务业的从业人数实证分析及检验贡献率是分析经济效益的一个指标,劳动就业对产出增长速度的贡献率是指在产出增长速度中,劳动就业因素所占的比重,综合反映了劳动就业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大小。

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就业情况分析

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就业情况分析

第三产业的发展需要加强 政策引导和扶持,提高服 务质量和创新能力,促进 其健康快速发展。
第三产业的发展阶段
起步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第三产业规模较小,基础薄弱。
快速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第三产业开始快速发展。
转型升级阶段: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第三产业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同时也在转型升级中不断提质增效。
YOUR LOGO
第三产业的发展与 就业情况分析
XX,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XX
时间:20XX-XX-XX
目录
01
02
03
04
05
第三产业的 发展历程
第三产业对 就业的影响
第三产业的 就业情况分 析
第三产业的 发展趋势与 就业前景
促进第三产 业发展的政 策建议
发展趋势: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就业的岗位数量将继续增加,同时将呈 现出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特点
第三产业就业的性别和年龄分布
性别分布:女性在第三产业中的就业比例逐渐上升,显示出更多的平等就业机会。
年龄分布:第三产业就业者呈现出年轻化趋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在第三产业中就业。
行业分布:第三产业中的不同行业对就业者的性别和年龄有着不同的要求和偏好。
第三产业就业结构的变化趋势
服务业成为吸纳就业的主力军,占比持续上升 信息技术、金融业等新兴产业成为就业增长的重要引擎 传统制造业就业比重下降,转型升级压力加大 农业就业比重持续下降,劳动力转移趋势明显
第三产业对就业的贡献
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 量的就业机会
第三产业对就业的贡献超 过第一、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的就业产值弹性分析

第三产业的就业产值弹性分析
第三产业 的就 业产值弹性 分析
原 寸 夯
( 安 徽 大学经 济学 院

安徽 ・ 合肥
2 3 0 6 0 1 )
要 改革开放 以来 , 我国经济结构转换速度不断加快。 就业是民生之本, 该 问题受到经济学界和各 国政府的关注。
本文通过选取全 国改革开放 以来 的相关数据作 为样本从第三产业 内部各行业 的就业产值 弹性 的角度进行分析, 总结
l 9 8 6
. 0 0 5 3 00 7 9
0 0 4 6
0 6 0 4 O 3 3 8
04 9 5
0 5 1 2 01 7 9
0 3 4 2
2 o 0 0 2 0 0 1
2 0 0 2
0 6 5 0 l 4 7
利用弹性分析具有 以下优 点: 弹性是个无量纲的数 , 与两
个 变 量 的 单位 无 关 ; 简单易行、 概 念 直 观 。但 它 只 考 虑 两个 经
济变量之间的关系, 忽略了其它经济变量的影响 , 因此结果比
较粗糙。 2三 次产 业 间 就 业 产值 弹 性 分 析
根据《 中国统计年鉴》 的相关数据, 我们得到 1 9 7 8 年 以来 我国三次产业的就业弹性 , 具体见表 1 ( 其中 I 、 I I 、 I I 1 分别表
示第一、 第二、 第 三产 业 ) 。
系数进行了测算, 结果见表 2 。 国内学者李江帆认为经济增长
与就业人数之间呈幂 函数关系, 具体函数关系如下:
L Y ) = a J
L n L = L n a + l f L n Y
I I I
0 3 7 5 0 3 7
( 1 )
7 9 95 0 5 8 4

第三产业的就业产值弹性分析

第三产业的就业产值弹性分析

第三产业的就业产值弹性分析作者:尉秀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3年第10期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结构转换速度不断加快。

就业是民生之本,该问题受到经济学界和各国政府的关注。

本文通过选取全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相关数据作为样本从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的就业产值弹性的角度进行分析,总结出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原因。

关键词第三产业弹性分析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1就业弹性的概念与计算方法弹性是指各产业产值增长率每变化一个百分点所带来的就业增长率的大小,其实质是对某产业提供的就业机会的变动幅度,其自身变动幅度的一个反应。

就业产值弹性越大,单位经济增长带动就业增长的水平就越高,依靠经济增长拉动就业的作用就越明显如果用E表示就业产值弹性系数,用Y表示总产值,L表示就业人数,则就业弹性可表示为:E=利用弹性分析具有以下优点:弹性是个无量纲的数,与两个变量的单位无关;简单易行、概念直观。

但它只考虑两个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忽略了其它经济变量的影响,因此结果比较粗糙。

2 三次产业间就业产值弹性分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我们得到1978年以来我国三次产业的就业弹性,具体见表1(其中Ⅰ、Ⅱ、Ⅲ分别表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

(1)纵向来看:Ⅲ就业弹性一直为正值,并且值数都较大,长期表现为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效应,并且与Ⅰ的劳动力转出形成呼应,主要源于Ⅲ的快速增长对劳动力的强大吸纳能力。

Ⅱ的就业弹性变动较为平稳,除1999-2002年出现负值,表现为经济增长对就业的一定拉动效应。

(2)横向上看:1992-1996年,由于邓小平南巡讲话的重要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Ⅰ表现出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挤出效应,Ⅱ变现出对就业的小幅度的拉动作用,而Ⅲ则表现出经济增长对就业较大幅度的拉动效应,从0.211上升为0.370,1995年最值为0.375,这说明我国Ⅲ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很强,就业增加主要靠Ⅲ来拉动。

我国第三产业对就业的影响

我国第三产业对就业的影响

我国第三产业对就业的影响[提要]第三产业包括多个行业,每个行业对就业的影响不尽相同。

本文通过对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就业产值弹性的测算,从增加就业角度给出应该优先发展的行业的建议。

关键词: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就业产值弹性文献标识码:A原标题: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就业的影响研究一、我国产业结构及相应的就业结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并且在不同的技术条件下呈现出不同的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一产业产值所占比重总体呈下降趋势,所占份额从1978年的28.2%降到2010年的10.1%,下降了18.1个%,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弱化;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从1978年的47.9%变动到2009年的46.8%,总体变化不大;第三产业占GDP份额从1978年的23.9%升至2009年的43.1%,总体有所上升。

三次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基本符合产业结构的变化规律,即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从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看: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从1978年的70.5%下降到2010年的36.7%,下降了33.8%,意味着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不断从第一产业中转移出来;第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分别从1978年的17.3%、12.2%上升到2009年的28.7%、34.6%,分别上升了11.4%和22.4%,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增幅比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增幅高出11%。

总之,我国第一产业就业人数趋于下降,而第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趋于上升,第三产业就业增长较快。

我国第三产业就业规模处于不断增长的趋势。

我国第一产业劳动力过剩,不但不能吸纳劳动力,反而有数以亿计的劳动力需要转移;第二产业虽有较大发展空间,能够创造部分就业空间,但由于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市场容量的限制以及体制的完善,对于劳动力的吸纳水平不断降低,不能期望完全依靠发展第二产业来吸纳新增劳动力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而第三产业涵盖面广、涉及部门多,既有传统部门、又有新兴部门,既有资本密集型行业、又有劳动密集型行业,故对劳动力的知识文化水平和科研技术能力兼容性较强,具有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安排就业的优势;而且其中相当一部分行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对于配备的生产要素设备水平和资金投入量要求相对较低,因而可以做到在我国目前资金和物质供应有限的情况下,吸纳劳动力能力相对较强。

第三产业国民经济论文

第三产业国民经济论文

第三产业国民经济论文1.第三产业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第三产业,是指除农业、工业、建筑业以外的其他各行业,诸如商业、金融、旅游、运输、通信、房地产、贸易、饮食、卫生、文化、教育、信息咨询服务业及各类技术服务业等[2],是满足人类除物质需要以外的更高级的需要,如生活中的便利、娱乐等各种精神上的需要。

2.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的测度技术2.1贡献测度技术的提出2.1.1概念所谓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在下文中简称第三产业经济贡献的测度,是指基于第三产业与国民经济的关系,决策引起第三产业的增加值总量和结构等要素的变化,从而引起对国民经济的正面影响。

然而变化并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即如决策者要大力发展文化软实力,决定提高文化行业的就业率,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文化工的就业政策,这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则不仅仅体现在国民经济就业形势的改善。

优秀的文化实力能提高国民的精神力量,文化行业的发展必然会提高人民的精神状态,使之更加积极地投入生产生活中,其必然波及各行各业,从而大大提高了国民经济,这就是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的典型案例。

2.2模型的建立2.2.1第三产业对于国民经济的总量贡献测度技术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贡献最直接的测量方式就是观察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占的比重,这也是最常见、最有效的方式。

假设,表示国民生产总值,表示第三产业的增加值,那么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总量贡献率则为=式2.12.2.2第三产业对于国民经济的速度贡献测度技术本部分的测度技术设计灵感来源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和索洛的增长方程,古典增长理论是把经济增长因素分解为资本、劳动、技术等,而本文的速度贡献测度模型则将用于第三产业的资本和劳动作为独立的变量从模型的资本投入变量与劳动投入变量分离出来,以测度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假设生产函数为=?,,式2.2其中,表示经济总量,表示随着时间变化的社会技术进步,表示第三产业的劳动投入量,表示第三产业的资本投入量,表示第三产业的增加值。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与就业的关系分析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与就业的关系分析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与就业的关系分析作者:杨阳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6年第16期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第一,第二产业增长迅速,为我国第三产业的良好发展打下了一定基础。

第三产业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明显,其在一个国家经济结构所占的比重,已经成为了量度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它的良好快速发展符合现代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然而,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当中,一方面大量综合素质不够的社会劳动人群面临失业,另一方面许多企业出现“招工难”现象,我国业问题不容忽视。

第三产业良好快速发展能够对第一,第二产业需求进行引导,促进产业升级改造,优化产业结构,拉动经济增长。

第三产业属于服务性行业,包括了多种部门,能够提供多种劳动岗位,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能够促进我国改善就业环境,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经济增长。

关键词:经济增长;第三产业;就业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6-000-02一、第三产业与就业关系理论综述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经过理论结合实证,得到第三产业对就业有重要影响,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在经济发展当中的产值比重呈现下降趋势,第三产业在经济发展当中产值比重与就业比重都呈现上升趋势。

配第-克拉克研究了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的关系,其观点认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中心将会由有形动产行业逐渐转向的服务类的行业,并且服务类行业将会拉动经济进一步增长,使得人均国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使得劳动力进一步向服务类行业转移,促进产业的发展。

费景汉-拉尼斯从动态角度研究工业与农业的产业二元模型,其观点认为农业生产力提高会导致农业产能剩余,这是农业劳动者流向工业产业的先决条件。

二、我国第三产业发展概况1.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现状与结构变化我国第三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贡献的比例逐渐提高,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GDP增长率为8.3%,2014年我国第三产业GDP增长率为10.4%,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当中的比重呈现逐步向上的趋势,在第一,第二产业GDP增长率呈现下降趋势的时期,我国第三产业将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湖南省第三产业就业结构与就业产值弹性的分析

湖南省第三产业就业结构与就业产值弹性的分析
观 。 由于 大 量 农 村 剩 余 劳 动 力 急 需 转 移 。城 镇 劳 动 力 一 方
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 团体 次之 ,基本 上都在 1 以上 ,而 0
其它行业 除社会 服 务业 自 20 0 1年 后 异 军 突 起 之 外 ( 占 由
1 % 一 跃 到 2 以 上 ) 都 在 1 % 以 上 ;最 小 的 是 房 地 产 o O 0
20 0 2年 ,第三产业 内部就业 比重 下降 的部 门有 :交 通运输 仓储邮 电业 、批 发零售 贸易餐 饮业 、金 融保 险业 、卫生 体
育 和 社 会 福 利 事 业 、教 育 文 化 艺 术 和 广 播 电 影 电视 业 、 科 学 研 究 和 综 合 技 术 服 务 业 。 中 教 育 文 化 艺 术 和 广 播 电 影 其
2 湖南 省第三 产业 内部 各行 业 就 业 比重 变动特 点 .
近 l 年来 ,湖南省第三产业 各行业 占第三产 业就业 0余
比重 及 变 化 率 有 于 表 1 。根 据 表 1的 数 据 , 我 们 至 少 可 以 得 出 以下 三 个 方 面 的结 论 :① 从 内 部 结 构 来 看 ,批 发 零 售
1 引 言
根据 “ 配第一 克拉克定 律 ” ,随着 经 济 的发 展 ,随 着 人 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 高 ,劳 动力首先 由第 一产业 向第 二 产
业 转 移 ,进 而 再 向 第 三 产 业 转 移 ;从 劳 动 力 在 三 次 产 业 之 间 的 分 布 状 况 看 ,第 一 产 业 的 劳 动 力 比 重 逐 渐 下 降 ,第 二 产 业 特 别 是 第 三 产 业 劳 动 力 的 比 重则 呈 现 出增 加 的 趋 势 。 ]
渠 道 , 国家 机 关 和 社 会 团 体 所 占 就 业 比重 居 高 不 下 ,面 新 兴 第 三 产 业 部 门 容 纳 就 业 人 数 还 很 有 限 ② 从 1 9 9 3年 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产业的就业产值弹性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结构转换速度不断加快。

就业是民生之本,该问题受到经济学界和各国政府的关注。

本文通过选取全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相关数据作为样本从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的
就业产值弹性的角度进行分析,总结出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原因。

关键词第三产业弹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
1就业弹性的概念与计算方法
弹性是指各产业产值增长率每变化一个百分点所带来的就业增
长率的大小,其实质是对某产业提供的就业机会的变动幅度,其自身变动幅度的一个反应。

就业产值弹性越大,单位经济增长带动就业增长的水平就越高,依靠经济增长拉动就业的作用就越明显如果用e表示就业产值弹性系数,用y表示总产值,l表示就业人数,则就业弹性可表示为:e=
利用弹性分析具有以下优点:弹性是个无量纲的数,与两个变量的单位无关;简单易行、概念直观。

但它只考虑两个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忽略了其它经济变量的影响,因此结果比较粗糙。

2 三次产业间就业产值弹性分析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我们得到1978年以来我国三次产业的就业弹性,具体见表1(其中ⅰ、ⅱ、ⅲ分别表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

(1)纵向来看:ⅲ就业弹性一直为正值,并且值数都较大,长期表现为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效应,并且与ⅰ的劳动力转出形成呼应,主要源于ⅲ的快速增长对劳动力的强大吸纳能力。

ⅱ的就业弹性变动较为平稳,除1999-2002年出现负值,表现为经济增长对就业的一定拉动效应。

(2)横向上看:1992-1996年,由于邓小平南巡讲话的重要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ⅰ表现出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挤出效应,ⅱ变现出对就业的小幅度的拉动作用,而ⅲ则表现出经济增长对就业较大幅度的拉动效应,从0.211上升为0.370,1995年最值为0.375,这说明我国ⅲ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很强,就业增加主要靠ⅲ来拉动。

2007年ⅲ就业弹性的突降,与就业贡献率变化相同,都是因为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

3 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的就业产值弹性分析
与第一二产业比较而言,第三产业具有相对较高的就业吸纳能力,是吸收劳动力的最主要部门。

但由于第三产业其内部各行业间“异质性”特征突出,所以就业吸纳能力差异较大。

下面利用1978-2002年间中国各产业数据对其就业弹性系数进行了测算,结果见表2。

国内学者李江帆认为经济增长与就业人数之间呈幂函数关系,具体函数关系如下:
=(y)= (1)
对(1)式两边取对数,得到就业增长方程:
=+ (2)
在(2)式基础上构建回归方程:公式
=++ (3)
其中l为就业人数,y为总产出水平,为常数。

为就业产值弹性,e为随机误差。

对式(3)进行回归,可以得到一段时间的就业吸纳弹性,见表2:
本文利用中国统计年鉴1978-2002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果如上:从表2中可以看出,第二层次的金融保险、房地产、社会服务业的单位增加值对劳动的吸纳力最强。

第一层次交通运输仓储业和邮电通讯业、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单位增加值对劳动的吸纳力仍旧较强。

第三层次和第四层次的吸纳能力大体相当。

其它行业的劳动力吸纳程度也较强。

(1)房地产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的就业吸纳弹性最高,房地产业的就业产值弹性超过了0.5,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接近0.35,增加就业的潜力最大。

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作为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率先对非国有经济主体开放的第三产业部门,进入90
年代以来,产值增长速度放慢,但是由于出于就业考虑的政策扶持,其就业增长速度没有相应下降,从而增大了该部门的就业产值弹性系数。

(2)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业,社会服务业和金融保险业的就业产值弹性比较高,在0.2左右,增加就业的潜力也较大。

金融保险业与第一类部门的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相比,其市场化程度要低,资源配置主要还是政府主导型的行政配置,使产值增长和就业
增长之间的市场传导机制失效。

再加上长期垄断经营导致的低效率,使其成为80年代以来第三产业各行业产值增长最慢的部门,因而有较高的就业吸纳弹性系数。

综上可得,我们应当重点发展服务业中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以吸收就业,但不能忽视其它行业的发展。

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仍具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就业吸纳弹性系数也较大,但重点应放在引进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上,走规模化发展之路;金融、保险业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应着重打破垄断体制,引进新技术,创造新服务,在实现自身高效发展的同时,推动第三产业的结构优化;科教文卫等部门普遍存在的低效问题如能得以解决后,就业容量会加大,特别是教育和社会保障系统,其潜力不可低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