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中国乡土社会的认知解读范围
乡土中国每章中心观点,核心概念的解释

乡土我国每章中心观点,核心概念的解释01 乡土我国的概念与意义乡土我国是对我国传统文化与乡村生活的深刻思考与挖掘,体现了我国文化的独特性和深厚底蕴。
乡土我国强调的是我国传统文化对乡村生活和农耕文明的影响,承载着人们对故乡情怀和乡土情感的回忆和追溯。
乡土我国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特有的文化现象,也是我国文化内涵的重要体现。
02 乡土我国的核心观点乡土我国这一概念体现了我国文化的独特性,其核心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乡土情怀。
乡土我国强调了人们对乡村生活的眷恋和情感寄托,代表了我国文化中对于故乡和乡土的情感追溯与回忆。
第二,农耕文明。
乡土我国将我国传统的农耕文明作为核心内容进行挖掘和探索,强调了我国传统农耕文化在乡村生活中的重要性和深远影响。
第三,乡村建设。
乡土我国强调了乡村建设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倡乡村振兴与传统文化传承相结合,推动乡村建设走向现代化和生态化的发展方向。
03 乡土我国的核心概念解释在乡土我国的概念中,核心概念主要包括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传承、对乡村生活的关注与回忆,以及对乡村建设的探索与发展。
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传承是乡土我国概念的重要内涵,强调了我国传统文化对乡村生活的影响和价值。
对乡村生活的关注与回忆是乡土我国所要表达的核心概念之一,承载了人们对故乡感情的追溯与情感寄托。
对乡村建设的探索与发展也是乡土我国的核心概念之一,体现了对乡村振兴和传统文化融合的重视和探索。
04 乡土我国的个人观点与理解我对乡土我国的理解是,它不仅代表了我国传统文化对乡村生活和农耕文明的影响,更体现了人们对故乡情怀和乡土情感的追溯与回忆。
乡土我国的核心概念与观点使我们能够重新审视和珍视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推动乡村振兴与传统文化传承相结合,促进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走向现代化和生态化的发展方向。
总结与回顾乡土我国是对我国传统文化与乡村生活的深刻思考与挖掘,体现了我国文化的独特性和深厚底蕴。
《乡土中国》解读——中国社会的乡土本色,一个以礼俗为主导的熟人社会

《乡土中国》解读——中国社会的乡土本色,一个以礼俗为主导的熟人社会(Mr.tang根据贾红翔讲解稿整理)今天咱们来聊一本关于中国乡村的经典社会学著作。
生在中国,您知道中国的特性是什么吗?中国的乡土社会是如何构成的?上世纪40年代,中国老一辈社会学家的代表人物费孝通先生,在大学开了一门乡村社会学课程,并将其讲课内容集结成一本小书出版,这便是在世界社会学界都颇有影响力的著作——《乡土中国》。
一开篇,费先生就开宗明义地指出,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如今中国城乡二元分离十分严重,城里人看不起乡下人,觉得他们土气,但是费先生觉得这个“土”字用的很好,他认为土地是乡下人的命根,中国历来是个农业社会,老百姓靠土地谋生,因而常常固定在一片土地上,俗话说的好,安土重迁嘛,人们为了从事农业生产、抵抗灾害,家家户户喜欢聚居成村,但相隔一定距离的村庄之间就很少往来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农民每天的生活都是相似的,他们接触的人也是相似的,无非就是街坊邻里、同村亲戚朋友,这样的社会是一个没有陌生人的社会,生活形态是固定的,这便是土气的一种特色,因为只有直接依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的在一个地方生下根,这些生了根在一个小地方的人才能在悠长的时间中从容地去摸熟每个人的生活,像母亲对于她的儿女一般,陌生人对于婴孩的话是无法懂的,但是对于母亲来讲都清清楚楚,甚至还能听出没有用字音表达的意思。
这一下我们就明白了,中国的传统乡土社会本色在于熟悉,因为熟悉,大家相处不需要现代社会抽象的法律和规则,只需要掌握手段和目的之间的个别关联就行了,不同于以城市为主导的现代法理社会,乡土社会是一个以礼俗为主导的社会。
一、乡下人比城里人笨吗?知识结构不一样!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晏阳初、陶行知等教育学家推崇平民教育,认为中国的顽疾在于平民的“愚、贫、弱、私”,通俗点儿说,就是中国老百姓愚笨、贫穷、体弱多病、自私。
高中 乡土中国 常识

高中乡土中国常识
"乡土中国"通常是指中国农村地区的风土人情、文化传统和社会状况。
作为一个高中生,了解乡土中国的常识有助于你更深入地理解中国社会、历史和文化。
以下是一些关于乡土中国的常识:
1.农业经济:乡土中国以农业经济为主。
了解中国的主要农作物、养殖业和农业生产方式,以及农民的生计和农田耕作的季节性变化。
2.乡村社会结构:了解乡村社会的基本结构,包括村庄的组织形式、村民自治和村委会的职责,以及农村居民之间的社会关系。
3.传统文化:乡土中国传承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包括乡土戏曲、民间艺术、传统建筑和传统节庆等。
了解这些文化元素有助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
4.农村教育:了解农村教育的发展状况,包括乡村学校的特点、教育资源的分布和农村学生面临的教育挑战。
5.农村医疗卫生:了解乡村医疗卫生情况,包括农村医疗资源的分布、农村居民的健康状况和乡村医生的角色。
6.农村改革开放:了解中国农村在改革开放政策下的变化,包括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
7.乡村振兴战略:了解中国当前的乡村振兴战略,包括政府对乡村发展的政策支持、新型农村合作社的建设和农村产业的转型。
8.农民工问题:了解农民工在城市就业的情况,包括他们的生活状况、权益保障和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扩大中国乡土社会的认知解读范围——《天柱文书》序

、
清水 江 文 明与清水 江 文书
清水江又称清江 ,乃是黔省仅次于乌江 的第二大河 ,发源于都匀 、贵定之间的斗篷 山,流经黔 、湘两 省 ,为沅江之上游 ,最终注入洞庭湖 ,乃长江的一大重要河流支系与极为重要 的古航道 ,亦为可与藏彝通 道媲美的又一文化走廊 ,或可径将其称为 “ 苗疆走廊”。
清 水 江流 域有 悠久 灿烂 的文 明 ,仅 从 当地 考古 发 掘所 涉及 的 时段 看 ,即涵 盖 了新 旧石 器 时代 、商 周 、
战国秦汉 、宋元 明等不 同时期的文化遗存 ,反映远在7 0 0 0 年以前 ,清水江流域便有了人类 的活动 ,以后则
①基金项 目: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 标项 目 “ 清水江文书整理与研究 [ 项 目批号: l 1 &Z D 0 9 6 ] ” ,复旦 大学9 8 5 T _ _ 程三期项
同时也能 丰 富文 书学的 成果 宝藏 ,扩 大 中 国 乡土社 会 的资料 取 用与认 知 解读 范 围 ,从
而大有裨于吾国学术文化水 江文 明 文书 学 乡土社 会 中国分类 号 :K 8 7 5 文献 标识 码 :A 文章编 号 :1 0 0 0 — 8 7 0 5( 2 0 1 4)0 卜8 8 — 9 3
域 ,促 进 中原 、江 南 与西南 腹 地往来 交 流 的重要 作用 。
清水 江两岸庋藏契约文书的众多 自 然村落 ,恰好分布于黔湘毗邻 的广袤苗侗文化区,显然乃是久远文 明不断积 累和发展的结果 ,既暗藏着大量多民族交流融合的信息 ,也折射出国家与地方复杂互动的关系。 而广涉千家万户村民 ,涵盖众多 自然村落 , 数量极为丰盛 ,类型颇为齐全的地方民间文书 ,亦都以文化活
的多元复杂社会。至于地方物产之流通 ,经济文化之开发 ,大小传统之互动 ,社 区群体之交往 ,宗教信仰
对《乡土中国》的理解——乡土社会的特征的理解

对《乡土中国》的理解——乡土社会的特征的理解《乡土中国》是中国社会学家霍达的代表作之一,全书共分七个部分,通过对中国乡村社会的深入观察和研究,揭示了中国乡土社会的一些独特特征,并对如何推进中国农村现代化提出了一些启示与思考。
乡土中国的主要特征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地缘关系的复杂性二、农民文化的传统性中国乡村社会长期处于农耕社会的状态,农村社会的主要特征是农民,乡村社会的根本属性是农民文化。
在农耕社会中,农民对土地有着深厚的依恋情感和生活方式,农民文化体现了对传统、对土地的情感。
乡村社会尊重传统、重视家族、注重礼仪,文化的传统性是乡土社会的重要特征。
三、户籍制度的束缚乡村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户籍制度的存在。
户籍制度限制了农民在城市买房、就业、教育等方面的权益,加深了城乡差距和二元结构。
在乡村社会中,户籍用于区分农民和非农民,在资源分配和公平正义上存在一定的问题。
四、人际关系的亲密性乡村社会中,人际关系的亲密性较强。
乡村社会人口稠密,社会关系更多基于亲属关系和血缘关系,人们之间多数有着既往的历史和互助纠结。
这种亲密性的人际关系在乡村社会中形成了一种“面子”文化,强调亲属关系和尊重,社会秩序脆弱。
五、社会组织的相对脆弱性乡村社会中,公共组织及社会团体相对较少,社会组织建设相对薄弱。
乡村社会中的权力主要由村干部和地方政府掌握,民众参与决策渠道相对有限。
由于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制和村级组织的作用,乡村社会的社会关系呈现出一定的封闭性。
通过对《乡土中国》的理解,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乡土社会的一些独特特征和问题,并可以得出一些对中国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启示:首先,应尊重并挖掘乡村地缘关系的复杂性和乡土文化的传统性,加强对农民的支持和保护,推动农村文化的多元化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其次,户籍制度,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人口自由流动,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提高农民的社会权益。
再次,加强乡村社会组织建设,增强社会治理能力。
在乡村社会中,应鼓励公民组织的发展,扩大农民的自治权利和参与决策的渠道,提高村民的自我组织能力。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

《乡土中国》先导课一、导入解题:《乡土中国》的英译版书名为《From the Soil——The Foundations of Chinese Society》(费孝通先生译),后半部分意为中国的基层社会,前半部分说明了中国基层社会最大的特点——从泥土中来。
因此《乡土中国》书名的含义:从泥土中来,构成了中国的基层社会。
同学们处在青春洋溢的年纪,但终有一天会踏入社会。
对于中国的社会,无论是传统社会,还是现代社会,大家都会产生一定的疑问与看法。
因此在本阶段,阅读《乡土中国》能够帮助同学们走进中国的基层社会,了解当下所生活的社会。
二、从乡土中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始终和泥土息息相关。
中国的创世神话:最有名的是女娲“抟土造人”。
神话自然是虚构的,但是这则神话却也能深刻地反映出在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中,中国人和泥土是息息相关的,是“泥土”滋养了中国社会。
西方的创世神话:最有名的是丢卡利翁抛石再造人类。
他与妻子将石头往脑后抛去,每扔出一个石头,石头便化为一个人。
明确:对于一个航海民族来说,石头所代表的坚毅、勇敢是更为重要的品质。
而在中国神话中,泥土的滋养以及泥土对民族性格的塑造会更为重要。
几千年的华夏文明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农业文明史,更是一部家族、家庭史,把握农村社会是理解中国社会的前提。
因此,《乡土中国》开篇第一句是:“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所有的社会现象,如果究其根源,都来源于泥土、乡土,也就是所谓的“土气”。
从古至今,关于泥土的崇拜与信仰比比皆是。
举例:重耳流亡列国、臧克家诗歌、中国人各处种菜、亲属间的称谓、《白鹿原》中族长的权力三、本书简介费孝通可谓是中国最早、最著名的社会学家。
留美回国后,他借助美国的“社会分析法”分析中国的社会。
《乡土中国》便来源于费孝通先生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的“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当时他应《世纪评论》之约分期连载14篇文章,《乡土中国》由这些内容、文章辑录而成。
2025语文大一轮复习讲义:《乡土中国》学案 乡土社会、差序格局与礼治秩序核心概念,理解迁移

由题干可知,首先要把握新闻事件的内容,分析人物的行为。新闻中 的主要人物是刘女士,主要讲述她在对待自己儿子和他人态度方面的 差别:刘女士的儿子搅扰乘客休息,刘女士认为“孩子活泼好动是好 事,大人不应该和孩子计较”;而当刘女士儿子睡觉时,她却“指责 邻座乘客看手机视频吵到孩子,要求大家戴上耳机”。从中可以看出 刘女士以自己为中心画了一个圈子,儿子与自己的关系近,而邻座乘 客与自己的关系远,所以她用不同的标准来要求不同的人。
答案 (示例)“土气”来自“泥土”,即乡土社会中人与土地之间存在 不可分割的关系。土地孕育了乡村文化,对土地的深厚感情是乡村文化 的基础。材料中的维和部队警卫分队官兵,即便迁徙到别处,也会想到 种地。这就是乡土社会中乡下人的“土气”,表现出对土地无法割舍的 情感。
根据《乡土中国》第一章相关内容可知,中国人的“土气”是与生俱 来的,仿佛我们从一出生就沾染上了这股“土气”似的。它通过亲子 之间的经验传授和社会环境的耳濡目染来传递,我们不过是去接受它, 安于其位,维持它罢了。具体来说,中国数千年的农业文明一路传承 下来,使得“安土重迁”“落叶归根”的乡土情结成了我们民族血液 的一部分,这也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土气”。尽管我们说当今中国 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乡土社会的一些特质也相应地发生了改
(2)如何理解“称谓看起来没人计较,但求人办事的时候,要是搞错了, 很可能办不成事”的现象?请运用《乡土中国》中的观点加以分析。 答案 ①在乡土社会中,称谓是依据长幼原则的。这也表示教化权力(或 长老统治)的重要性。 ②如果搞错了,则有可能被认为是不尊重人的表现,即不给面子。 ③社交中需搞清楚交往对象的辈分,对年长和高位者必须恭敬、服从。
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中,有不民主的横暴权力,老统 治是依据长幼原则行使教化权力。所以求人办事要注重称谓,这是对 教化权力的尊重。尊重对方是办成事的前提,是给对方面子,体现了 乡土社会教化权力的重要性。长老统治要求尊重长辈,尊重行使教化 权力的人。所以在与人交往时,一定要弄清对方的辈分,对年长和高 位者必须恭敬、服从。这样才容易得到认可,并办成事。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深度解读——探寻中国农村社会与文化 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

《乡土中国》通过对农村生 活的细致描绘,展现了农民 的智慧和坚韧,体现了深厚 的人文精神和民族性格,令 人深受感动。
《乡土中国》不仅展示了农 村的美好,也揭示了农村面 临的诸多社会问题,如土地 制度的不公、农民的生存困 境等,引发了我们对社会公 正和改革的思考。
02 乡村社会结构
乡村家族制度
乡村家族制度概述
村落权力结构
1 村落权力来源
村落权力来源于传统的习俗和规定,如族长、长
村落权力运行机制
2
老等角色的存在,他们通过世代的积累和传承,
村落权力运行机制包括决策、执行和监督等环节
拥有了在村中的影响力和权威。
,通常由村中的权威人物或团体来执行,保证了
村庄秩序的稳定和和谐。 3 村落权力的影响
村落权力对村民的生活有着深远影响,它决定了
农耕文化内涵
1 农耕文化的起源
农耕文化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是人类为了生存和繁衍,逐渐学会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的结 果。
2 农耕文化的发展
农耕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从最初的游牧生活,到定居耕作,再到现代科技农业, 展现了人类对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探索和创新。
3 农耕文化的影响
农耕文化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它塑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影响了社会结构,也促 进了文化、艺术、科技等各方面的发展。
《乡土中国》深度解读
探寻中国农村社会与文化
目录
01 乡土中国概述 03 农村经济生活 05 乡村文化特色 07 农村社会关系
02 乡村社会结构 04 传统农业技术 06 农民生活习惯 08 农村改革展望
01 乡土中国概述
乡土中国背景介绍
1 乡土中国的历史背景
乡土中国,作为中国社会的基础,其历史可以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扩大中国乡土社会的认知解读范围我国民间契约文书的使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性积累,不仅涵盖的区域人群极为广泛,而且遗存的数量规模亦颇为庞大,已成为较有代表性特征的一大典型性史料文献,是见证传统中国社会变迁发展的重要文本依据。
然而由于晚近以来剧烈的政治震荡和社会变动,各地契约文书大多受到人为性破坏而遗失殆尽。
幸有徽州文书、清水江文书等部分区域性民间契约得以完整保存,遂使今人能够如实了解固有传统法律文书或私家档案的整体全貌。
徽州文书的整理出版成绩已极为可观,清水江文书的公布发行则刚起步。
本书凡二十二册六十八卷,所著录者均为清水江流域天柱县民间私藏文书,由于数量繁复杂多,遂分辑陆续公布出版。
仅就首次公布之第一辑文书看,则不仅史料价值极为可观,即系统性、完整性特征亦极为突出。
为方便读者稽核取用,特述相关情况如下。
一、清水江文明与清水江文书清水江又称清江,乃是黔省仅次于乌江的第二大河,发源于都匀、贵定之间的斗篷山,流经黔、湘两省,为沅江之上游,最终注入洞庭湖,乃长江的一大重要河流支系与极为重要的古航道,亦为可与藏彝通道媲美的又一文化走廊,或可径将其称为“苗疆走廊”。
清水江流域有悠久灿烂的文明,仅从当地考古发掘所涉及的时段看,即涵盖了新旧石器时代、商周、战国秦汉、宋元明等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反映远在7000 年以前,清水江流域便有了人类的活动,以后则绵延不断地发展,形成了灿烂的清水江地域文明。
清水江地区向来以农林混作经济而著称,水道则为其提供了发展的交通便利。
以木材的输出经销为例,当地自明代中叶以来,便逐渐形成了一个集种植、培育、养护、砍伐、运输、贸易为一体的木材经济文化贸易圈,而地方社会亦逐渐成为一个以自然村落和社区族群(宗族)为基本单位的具有契约交往关系的多元复杂社会。
至于地方物产之流通,经济文化之开发,大小传统之互动,社区群体之交往,宗教信仰之传播,民族情感之融合,虽依赖社会生存环境的条件甚多,但交通的畅阻亦为一大关键。
特别是明清两代随着清水江河道运输能力的加强,更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从国家宏观视域观察,清水江地区的战略地位亦极为重要,乃是明清两代中央王朝经略开发的重点。
特别是入清以来,国家欲开辟苗疆,便不能不控制清水江。
而开辟苗疆与控制清水江,则可以确保整个西南地区的稳定,形成西南与西北相互呼应的连环边疆战略体系。
故雍正年间清水江航道遂凭借国家力量彻底浚通,苗疆则经过武力开辟而纳入王朝行政管理体系,原先“梗隔三省,遂成化外”,即中央王朝长期失控,国家政令无从推行,军事进退无险可据的局面,亦因此得以彻底改变。
清水江作为苗疆地区的重要文化走廊,则从“民道”一跃而具有了“官道”的战略意义,更多地发挥了联结汉文化与非汉文化区域,促进中原、江南与西南腹地往来交流的重要作用。
清水江两岸庋藏契约文书的众多自然村落,恰好分布于黔湘毗邻的广袤苗侗文化区,显然乃是久远文明不断积累和发展的结果,既暗藏着大量多民族交流融合的信息,也折射出国家与地方复杂互动的关系。
而广涉千家万户村民,涵盖众多自然村落,数量极为丰盛,类型颇为齐全的地方民间文书,亦都以文化活态实物的方式,见证了清水江文明的长久存在与绵延。
清水江文书乃是继徽州文书之后,目前所见第二大民间契约文书系统。
其数量之繁多、保存之完整、种类之齐全、内容之丰富、来源之清晰、价值之突出,衡以世界各国或地区,较之字内各民族或团体,均堪称侗、苗、汉各族人民世代累积的文化瑰宝,民间档案文献的巨擘大宗,世界级的珍贵文化记忆遗产。
为摸清当地文书庋藏家底,我们曾沿清水江流经地域进行调查,仅据截至2011 年10 月各县档案馆人藏数统计,即为黎平县24320 件、锦屏县36482件、天柱县14000件、三穗县19542 件、剑河县8000件、台江县1212件,合计总数达103556 件,可见已经征集入藏的数量已颇为令人吃惊,然若与散落于广大民间社会各自然村落者相较,则仍有可能仅为蕴藏总量的极小部分。
即如果我们以五倍于档案部门人藏数字的保守统计方法,客观评估散落于清水江流域两岸地区的民间契约文书,则其总数至少当在50 万件以上。
这无疑是一笔巨大的人类记忆文化遗产,值得作为系统工程陆续整理、编纂、公布和出版。
清水江文书的史料研究价值乃是多方面的,约略论之可有以下四点:(一)整体再现乡土中国社会的全息图景。
中国社会已有数千年农耕文明传统的积累,文化扎根的土壤在农村,社会结构的重心在农村,政治稳定的基础在农村。
中国弥久弥新的传统之所以能对世界作出巨大贡献,显然离不开以农耕文明为依托所发展出来的一整套秩序与思想。
因此,必须深入了解乡土中国或农民中国,才能深入了解文化中国和政治中国。
而大量类型及内容均不尽相同的清水江文书,均直接来自民间乡土社会,透露出大量乡民生活交往的信息,与官方史乘有着取舍倾向上的明显差异,更多地反映了地方社会的原始习俗风气和世态面相,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乡土社会自然、生态、气候、土地、物产、生产、劳作、交往、礼俗、经济、政治、文化、宗教等多方面的内容,为深入了解中国乡土社会全息历史图景提供了必要的素材依据。
(二)真实反映传统中国的社会结构。
清水江文书是在长达600 年的土地开辟、木材贸易和移民迁徙过程中,以混农林经济为基本生产形态,不断积累留存下来的原始文书史料。
文书的类型尽管名目繁多,然仍以契约为其内容构成之主体。
而契约除锦屏一县林业契约显得较多外,其地各县土地契约均占很大比重,适足以反映当地地权转移、土地买卖规模,以及田赋地价变动和阶层结构分化等多方面的情况,而无论生活、生产、交往、经营或投资,亦都可以透过相关的文书,看到资产或财富的运动方式或转移过程,了解地方经济生活的构成模式与活跃程度,从而更加全面地检讨传统中国以经济生活为基础的社会结构的全貌。
(三)丰富历史叙事学的地缘文化内容。
清水江流域乃是苗、侗民族聚居区,历来皆被视为“苗疆腹地”或“化外生界”,较少进入官方文献的叙事学视野。
而历代学者或受制于原始材料的匮乏,或囿于文献系统的零碎,不仅缺载失收的现象极为普遍,即误读错解的问题也颇为突出。
然而地域固然是当地民众建构生活秩序的重要参与因素,区域与区域之间必然受制于地理环境的区隔而形成差序格局,但清水江水运所提供的便利及其与陆路驿道连结所形成的交通延伸,也使当地成为通达四方的重要战略区域,形成了多种地缘族群往返迁徙和交流融突的走廊文化圈。
因此,从整体上看,当地历来都是历史事件错综多变、民族融合现象频繁、文化发展多元的一大核心要地,其治乱兴衰或荣瘁休戚,无论任何时候都与西南乃至全国的形势息息相关。
而清水江文书的发现与面世,将有裨于我们重新在苗疆发现历史,触及区域社会变迁演进的节律脉动,揭示苗、侗、汉文化交流与互动的真实状况,再现民族文化变迁转型的历史。
更直接地说,数量繁多的清水江文书,仅就目前已知的内容看,从民间礼俗到宗教信仰,举凡社会生活的各个复杂层面,均无不有相关材料涉及,倘若善加利用,则适足以改变地方族群长期“失语”的状态,弥补传统史家轻视或缺乏民间知识记忆的不足,扭转既有史书轻民间重官方的历史叙事学倾向,撰写严格意义上的多民族共生、共存、共荣的民族关系发展史。
(四)提供了研究包括民事法权关系在内的中华法系的重要资料。
任何社会都有为一定的文化共同体所认同或遵守的规范,规范的存在乃是维系社会稳定或和谐的基础。
民间契约既是对当事人权利与义务的一种规范,当然也可将其视为一种体现了民事法权关系的习惯法。
清水江文书涉及财产关系、身分关系的很多,举凡析产分家、继嗣承养、婚嫁娶离,都有相应的契约的订立和约束,均具有极为重要的民事规范的法权意义,乃是传统中国民事法秩序不可轻易忽视的重要构成内容。
清水江文书由于规模数量较大,故与徽州文书一样,亦以多种多样的契约规范形式,一方面反映了地方礼法社会秩序运作的一般规律,提供了大量地方民事法文化的活态经验,一方面也丰富了中国民事法权关系的实证个案或典型事例,扩大了中国法系研究的具体文本依据,既可获取“礼失而求诸野”的认知乐趣,也能强化对中国民间社会自治机制的理解深度。
以上四条,虽不足以概括清水江文书的全部价值意义,但以管窥豹,已可知其整理公布意义之巨大。
一旦有计划、大规模地系统编纂结集出版,必能结出大量以新材料研究新问题的学术成果。
二、天柱文书分布度藏概况天柱县位于清水江下游西面,东邻湖南会同、芷江两县,南接黔省锦屏县及湖南靖州县,西连省内三穗县,北靠湖南新晃县。
南齐时曾设东新市、南新市二县,属东牂牁郡。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设屯溪后溪千户所,隶湖广都司;二十五年置天柱守御千户所,属湖广靖州。
万历二十五年(1597)置天柱县,与守御千户所同治,并析绥宁、会同二县地益之。
县之得名,乃因柱石山一峰直峙,宛如擎天柱石,遂迳以称之。
雍正五年(1727)改隶贵州黎平府;十一年,改属镇远府。
乾隆元年(1736),置远口巡检司,归隶天柱县,在县东六十里。
民国三年(1914),改远口巡检司为远口分县。
二十五年(1946),省远口分县入天柱县。
今天柱县所辖乡镇,主要有风城镇、邦洞镇、坪地镇、蓝田镇、瓮洞镇、远口镇、坌处镇、高酿镇、石洞镇、白市镇、社学乡、浪马乡、竹林乡、江东乡、注溪乡、地湖乡。
而此次首批推出的天柱文书,则主要涉及瓮洞、江东、白市、高酿、石洞、竹林、坌处、渡马、兰田、远口等十个乡镇,涵盖黄巡、岑板、克寨、瓮洞、大段、大坪、对江、地样、新舟、优洞、勒洞、地良、春花、上花、地坝、木杉、甘洞、邦寨、丰保、摆洞、冲敏、南头、竹林、梅花、力木、高坡、大山、共和、地锁、远洞等三十个村寨。
稍须强调者,则为自然村落的地理区位秩序乃是历史形成的结果,均与清水江航运所提供的便利大有关系,亦为学术研究不可不注意的重要文化信息来源。
从整体上看,天柱文书的征集工作目前尚在进行,与截至2011年11月已入藏于当地档案馆的14000件文书相较,总体数字仍在逐年增多。
此次首批出版的近7000件文书,均为2009年9 月以前征集人档的。
时间则上起顺治年问,下迄20 世纪50 年代。
而2009年9月以后则征集到明代成化二年(1466)、万历二十四年(1596)、崇祯十六年(1643)的田契、诉辞、合同,或可说明当地文书产生的年代,至迟当在13至14世纪之间。
需要说明的是,契约文书的征集工作,地方政府是本着自愿原则,以代为保管的方式,与乡民协商登记,始编号入馆存档的。
自愿原则的出发点乃是尊重乡民应该享有的权益,但也说明未能征集入档者数量依然很多。
本书著录的各种类型的天柱文书,若分析其固有来源地,如白市、江东、渡马、远口、邦洞、瓮洞、蓝田、清浪、坌处等,虽市场规模大小各有不同,地区差序格局仍很明显,然大体均为清水江往返水道贸易运输的重要孔道,实乃多族群文化互动交流的核心区域,故契约文书的遗存数量也显得极为可观,形成了与地缘经济政治格局颇为契合的文化对应关系,具见无论社会结构的复杂,抑或交往活动的扩大,都决定了人们必须以文书作为相互协议认可的法权文本依据,从而更好地规约当事人双(多)方合理性的物权或债权,说明其应当享有的权利与义务,从而维护所有权制度秩序的稳定,确保社会交往机制的正常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