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四单元23山水风光散曲二首练习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散曲》
粤教版-语文-高二-4-23 山水风光散曲二首试题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高中-语文-精心校对-打印版4-23 山水风光散曲二首(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积累与运用1.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8分)A.白朴的《天净沙·春》中的“小桥流水飞红”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小桥流水人家”,都是以景写情,表现了类似的情感。
B.白朴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合称元曲四大家,其作品有杂剧《墙头马上》、《梧桐雨》,散曲多首,语言质朴,风格清丽。
C.乔吉,元代著名散曲家,与张可久合称“张乔”。
其作品多吟咏山水,写法上重视技巧,讲究词藻音律,风格典雅清丽,为元散曲婉约派代表。
D.元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产生的新诗体,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分为套数和小令。
它的艺术风格为雅俗共赏,文而不文,俗而不俗。
解析表现的情感不同,白朴的表现了对春天的赞美,马致远的抒发了“断肠人在天涯”的伤感。
答案A正宫越调hslx3y3h天净沙·夏白朴云收雨过波添,楼高水冷瓜甜,绿树阴垂画檐。
纱厨藤簟,玉人罗扇轻缣。
这首小令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夏日图景。
云收雨霁,流水添波,雨过天晴,空气清新凉爽,高楼前树阴直垂到画檐。
纱帐藤席上,一个身着轻绢夏衣、手执罗扇的芳龄女子静静地消受着宜人的时光。
整个画面没有夏日的燥热、喧闹,而是静谧、清爽,抒发了恬静、悠闲的感受。
打印版。
高中语文 第23课 山水风光散曲二首同步试题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第23课山水风光散曲二首【名句积累】1.一江秋水澹寒烟,水影明如练,眼底离愁数行雁。
(倪瓒《越调·小桃红》)2.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白朴《越调·天净沙·秋》)3.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徐再思《双调·水仙子》) 4.几枝红雪墙头杏,数点青山屋上屏。
(胡祗遹《中吕·阳春》)5.万顷波光天图画,水晶宫冷浸红霞。
(钱霖《【般涉调·哨遍】看钱奴》)6.凤凰台上暮云遮,梅花惊作黄昏雪。
(白朴《双调·驻马听》)7.石壁高垂雪练寒,冰丝带雨悬霄汉。
几千年晒未干。
(乔吉《水仙子·重观瀑布》) 8.红叶落火龙褪甲,青松枯怪蟒张牙。
(一分儿《双调·沉醉东风》)9.画船儿载将春去也,空留下半江明月。
(卢挚《【双调·寿阳曲】别珠帘秀》)10.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里。
(卢挚《【双调·沉醉东风】秋景》)【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退隐张养浩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
依仗立云沙,回首见山家。
野鹿眠山草,山猿戏野花。
云霞,我爱山无价。
看时行踏,云山也爱咱。
诗意:白云飘来,山势迷蒙,景物更佳。
白云飘去,山色晴明,美如图画。
山因云来云去忽明忽暗,云因山势的高低忽上忽下。
我倚着手仗站立在高山云海之中,回头看见了山那边的风景:野鹿在山草丛中安眠,山猿在野花中玩耍。
我爱这变幻迷人的云霞,爱这秀丽的山峰,它的富贵无法估计。
我边走边看,那云山对我也充满爱意。
赏析:前四句描写山高云深的景色。
高山之上,云雾缭绕,山色因云彩的飘忽不定而忽明忽暗,忽隐忽现,云彩则因山的高低不同而有上有下,错落分布。
这种在自然赋予的奇特景色,在作者笔下得到了生动表现。
四句中每句都嵌入“云”“山”二字。
但因为在组合、安排上有变化,所以句式并不呆板,反而由于“云”“山” 两字的反复出现,使语言的表现力得到了加强。
2018版高中语文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学案第四单元第23课山水风光散曲二首含答案新版.doc

第23课山水风光散曲二首学习目标1.了解乔吉、白朴的生平及其思想意识。
2.欣赏作者描绘的景物的自然美。
3.把握想象手法和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手法。
杂诗(其一)陶渊明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①。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②。
落地为兄弟③,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④。
盛年⑤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⑥,岁月不待人。
注①蒂:瓜、果、花与枝茎相连处都叫蒂。
陌:东西方向的路,这里泛指路。
这两句是说人生在世没有根蒂,漂泊如路上的尘土。
②此:指此身。
非常身:不是经久不变的身,即不再是盛年壮年之身。
这句和上句是说生命随风飘转,此身历尽了艰难,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
③落地:刚生下来。
这句和下句是说,何必亲生的同胞弟兄才能相亲呢?意思是世人都应视同兄弟。
④斗:酒器。
比邻:近邻。
这句和上句是说遇到高兴的事就应当作乐,有酒就要邀请近邻共饮。
⑤盛年:壮年。
⑥及时:趁盛年之时。
这句和下句是说应当趁年富力强之时勉励自己,光阴流逝,并不等待人。
诗意解读这是一首五言古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应及时行乐的思想,同时诗中也蕴含了诗人的一种生活愿望,即人与人之间要和睦相处,相欢作乐。
这一点也是诗人对当时社会中尔虞我诈、追逐名利的恶劣世风十分厌倦的情绪的反映。
全诗直抒胸臆,率真感人,风格独特。
当然,诗的最后四句也成了千古流传的名言佳句。
激发人们珍惜年华,不断进取。
名句识记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考点演示应如何理解这首诗的主旨思想?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作者简介乔吉(约1275—1345),字梦符,号笙鹤翁、惺惺道人。
一生无意仕进,以“江湖状元”自居,既是隐士,也是浪子,倚红偎翠,蕴藉风流,博学多能,以散曲名。
其论散曲结构云:“作乐府亦有法,曰: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是也。
大概起要美丽,中要浩荡,结要响亮。
尤贵在首尾贯穿,意思清新。
粤教版-语文-高二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练习23山水风光散曲二首

23山水风光散曲二首他论散曲结构,曾说过:“作乐府亦有法,曰: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是也。
大概起要美丽,中要浩荡,结要响亮,尤贵在首尾贯穿,意思清新。
”在元代散曲作家中,他常与张可久并提,后人认为他的成就比张可久高,他被称为元代的“曲家翘楚”。
美字体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赏美文谈谈元曲辽西老张大哥性情散淡,终日在家吟风弄月,烹茶饮酒,描绘丹青,又极喜好元人散曲,每日一曲一书,自娱自乐。
颇让人羡慕。
曾经问过老张大哥为何极喜散曲,他说:“就喜欢读这清新活泼,语言通俗易懂,铺陈挥洒不留馀蕴之口语方言的散曲,可能是它与生活更近吧。
”作品多是俳谐俚俗,玩世不恭。
唐人李太白的“燕山雪花大如席”、“白发三千丈”就够惊人了,而这位王学士的《仙侣·醉中天·咏大蝴蝶》则更加大胆,“弹破庄周梦,两翅驾东风。
三百座名园一采一个空,难道是风流孽种?吓杀寻芳的蜜蜂。
轻轻扇动,把卖花人扇过桥东。
”实在够搞笑。
【课内挖掘】白朴与山东阿胶1233年,也就是金哀宗天兴二年,蒙古大军攻破金都城开封,烧杀劫掠,一个名叫白朴的年轻人在兵乱中与母亲失散,被诗人元好问带到山东聊城避难。
这一段经历导致两个后果:一是白朴立志不做元朝官吏,于是便游山玩水,饮酒作曲,后来居然成为元曲四大家,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并驾齐驱;二是在聊城的经历使他对阿胶印象深刻,并作曲一首:阿胶一碗,芝麻一盏,白米红馅蜜饯,粉腮似羞,杏花春雨带笑看,润了青春,保了天年,有了本钱。
这一曲牌名叫《秋夜梧桐雨之锦上花》,在元朝就已经广为流传。
《梧桐雨》取材于白居易的叙事长诗《长恨歌》,写唐明皇宠爱杨贵妃,长生殿七夕盟誓,沉香亭舞霓裳,歌舞欢乐,不料安禄山等叛乱,明皇仓皇出走,行至马嵬坡,将士迫明皇缢死贵妃。
贵妃死后,明皇思念成梦,醒来正听见雨打梧桐,更添愁闷。
只好以阿胶一碗、芝麻一盏的方式缅怀岁月,保养天年。
在此之前,关于唐代服用阿胶的风气与方式,我们曾经谈到,杨贵妃“暗服阿胶不肯道,却说生来为君容”。
粤教版选修《山水风光散曲二首》练习

山水风光散曲二首一、基础知识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梭气冲xiāo 汉胆qiè山涧帘栊2、释义雪练霄汉飞红3、填空(1),。
睛雪飞滩。
(2)春山暖日和风,,。
(3)乔吉,字有;白朴,字,号,有等作品。
二、阅读鉴赏阅读《重观瀑布》,完成下列的问题【双调•水仙子】重观瀑布天机织罢月梭闲,石壁高垂雪练寒,冰丝带雨悬霄汉,几千年晒未干。
露华凉,人怯衣单。
似白虹饮涧,玉龙下山,晴雪飞滩。
4、对这首元曲文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天机:天上的织机。
月梭:以月牙儿作为天机的梭子。
天头两句把瀑布比作天上织女织成的一幅白练,从陡峭的石壁垂下。
B.露华:晶莹的露珠。
这句话的意思是,瀑布飞沫飘落在人身上,如天降冰丝甘露,游人感到寒气逼人而觉得衣服单薄了。
C.白虹饮涧:活用“饮虹涧”的传说记载,绘声绘色,令人遐思。
D.诗末把飞瀑飞泻比喻成“玉龙下山”,不乏晴天还是下雨飘雪天,水势都很猛。
5、对这首元曲的分析与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A.本曲自远而近从几个不同角度描绘瀑布,联想丰富,用语精巧。
B.作者从前人把瀑布比作“银河”“白练”的佳句中得到启发,造出“天机”“月梭”等词语,把瀑布想象成银河边织女抖落下来的白练,借鉴中创新出奇。
C.本曲意境深邃;磅礴奔流、寒气逼人的瀑布震撼了作者的心灵,引起作者对大自然肃然起敬的赞叹和对受冻馁之苦的百姓的同情。
D.曲末以三个连续比喻句描绘瀑布的摇曳多姿、壮丽奇谲的景象。
阅读《双调•水仙子寻梅》(乔吉),完成下列问题。
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树头树底孤山上。
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
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
淡月昏黄。
6、全诗八句,按作者的思路可分为三节,三节的内容依次是、、。
7、围绕“寻梅”这件事,作者用“”写时间之长,“”、“”写寻梅之勤,用“”、“”写寻梅之艰。
这就为下文找到梅花的惊喜欢欣作好了铺垫。
8、结尾“淡月昏黄”一句有什么作用?这支曲子在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阅读下面一首小令,然后回答问题。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四单元 第23课 山水风光散曲二首 Word版含答案推荐

第23课山水风光散曲二首对应学生用书P76乔吉(约1275-1345),亦作“乔吉甫”。
元代散曲家,戏曲作家。
字梦符,号笙鹤翁、惺惺道人。
太原(今属山西)人。
一生无意仕进,以“江湖状元”自居,既是隐士,也是浪子,倚红偎翠,蕴藉风流,博学多能,以散曲名世。
其论散曲结构云:“作乐府亦有法,曰: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是也。
大概起要美丽,中要浩荡,结要响亮,尤贵在首尾贯穿,意思清新。
”在元代散曲作家中,常与张可久并提,被称为元代“曲家翘楚”。
有《乔梦符散曲》。
乔吉散曲写得最好的是咏物写景、抒怀遣兴一类,后人评其曲说“句句用俗,而不失之文”,言下之意是说其曲语言上将“文”与“俗”融为一体,这确实是乔吉散曲的一大特色。
白朴(1226-1306),元戏曲作家。
名朴,字仁甫,又字太素,号兰谷。
隩州(今山西河曲)人。
白朴终身不仕,一生过着优游闲居生活,交游者均一时公卿名流。
其散曲或清丽典雅,或通俗活泼,不拘一格,是元曲四大家之一。
其诗文多不存,词作有《天籁集》传世,杂剧有《梧桐雨》《墙头马上》二种。
散曲今存小令37,套数4。
《双调·水仙子·重观瀑布》重观瀑布,就是重新观看瀑布,重写瀑布。
因为李太白已写过《望庐山瀑布》,作者也已有同调《乐清白鹤寺瀑布》之作,这首散曲写于作者重上白鹤寺观瀑之时。
《越调·天净沙·春》金亡时白朴尚年幼,因其母为蒙古军所掠,遂得元好问救助,幸免于难。
入元后,不肯出仕,浪迹山水。
词人在游览山水时,曾写下了歌咏春夏秋冬四景的组诗,《越调·天净沙·春》就是组诗的第一篇。
元曲的发展元曲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时期:一、初期为元朝立国到灭南宋。
这一时期元曲刚从民间的通俗俚语进入诗坛,有鲜明的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和犷放爽朗、质朴自然的情致。
作者多为北方人,其中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王小军、白朴等人的成就最高,比如关汉卿的杂剧写态摹世,曲尽其妙,风格多变;小令活泼深切,晶莹婉丽,套数豪辣灏烂,痛快淋漓。
高中语文 23 山水风光散曲二首课时训练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山水风光散曲二首一、夯基训练1.根据语境,将下列名句补充完整。
《【双调·水仙子】重观瀑布》这首小令中,写瀑布比喻奇妙,夸张惊人,与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语句是:“,,。
”答案似白虹饮涧玉龙下山晴雪飞滩解析本题考查课文的默写。
除能够背诵、默写之外,还要求能够理解句子的内涵,这样才能根据题干要求写出准确的句子。
2.填空。
乔吉,字,作品集有。
白朴,字,号,有等作品。
答案梦符《乔梦符散曲》太素兰谷《墙头马上》二、延伸阅读3.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后面的问题。
【双调·驻马听】吹白朴裂石穿云,玉管宜横清更洁。
霜天沙漠,鹧鸪风里欲偏斜。
凤凰台上暮云遮,梅花惊作黄昏雪。
人静也,一声吹落江楼月。
为什么说“梅花惊作黄昏雪”形象地表现了乐声的艺术魅力?参考答案满树梅花竟然闻笛声而惊落,飘飘洒洒如黄昏时的雪花。
笛声使梅花有了人的情感,确乎有非同一般的魅力。
解析这首小令主要表现了吹笛人高超的技术。
笛声一起,便“裂石穿云”,可以想象笛声是清亮的,老天都会感动。
而“霜天沙漠,鹧鸪风里欲偏斜。
凤凰台上暮云遮,梅花惊作黄昏雪”则更深层次地表现笛声的优美,笛声让鹧鸪听到都会摇摇欲坠,梅花听见都会飘落化作“黄昏雪”。
这里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古曲《梅花落》是感伤离别的曲子,作者听到这样美妙的笛声,这样凄哀的曲子,不由地想起家乡,想起自己的亲人,勾起离别之痛。
这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在着力夸张渲染吹笛人的高超技术和笛声的优美的同时,将感情更深入了一个层次,使这首小令让人读来更为感动,达到了感情和艺术上的统一。
4.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后面的问题。
(导学号50790023)【越调·平湖乐】尧庙秋社王恽社坛烟淡散林鸦,把酒观多稼。
霹雳①弦声斗高下,笑喧哗,壤歌亭外山如画。
朝来致有,西山爽气,不羡日夕佳。
注①霹雳:琴名。
(1)简要描述尧庙社日中的村民活动。
参考答案村民们举杯畅饮,喜庆丰收,弹琴赛歌,欢声笑语。
粤教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4.23《山水风光散曲二首》达标巩固试题

第23课山水风光散曲二首一、基础训练1.选出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 A.重观(chónɡ)梭.子(suō)悬.涯(xuán)B.山涧.(jiàn) 海滩.(tān) 阑.干(lán)C.莺啼.(tí) 帘栊.(lǒnɡ) 胆怯.(qiè)D.回溯.(sù) 逃逸.(yì) 迄.今(qì)解析:C项,“栊”读“lónɡ”。
答案:C2.下列词语中的字形,不正确的一组()A.啼莺譬如震撼遗憾B.饮涧阑干楼阁帘栊C.瀑布石壁雪炼霄汉D.沽酒犄角畸形怙恶不悛解析:C项,雪炼—雪练。
答案:C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阑干楼阁帘栊..帘栊:指窗帘和窗户B.冰丝带雨悬霄汉..霄汉:大汉C.小桥流水飞红..飞红:飞花D.石壁高垂雪练..寒雪练:像雪一样洁白的绢解析:B项,霄汉:天空。
答案:B4.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白朴的《【越调·天净沙】春》中的“小桥流水飞红”与马致远的《【越调·天净沙】秋思》中的“小桥流水人家”,都是以景写情,表现了类似的情感。
B.白朴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合称元曲四大家,其作品有杂剧《墙头马上》《梧桐雨》二种,散曲多首,语言质朴,风格清丽。
C.乔吉,元代著名散曲家,与张可久合称“张乔”。
其作品多吟咏山水,写法上重视技巧,讲究词藻音律,风格典雅清丽,为元散曲婉约派代表。
D.元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产生的新诗体,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分为套数和小令。
它的艺术风格为雅俗共赏,文而不文,俗而不俗。
解析:A项,两首曲表现的情感不同。
白朴的表现了对春天的赞美,马致远的抒发了“断肠人在天涯”的伤感。
答案:A二、阅读提升(一)课内赏析5.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问题。
【双调·水仙子】重观瀑布乔吉天机织罢月梭闲,石壁高垂雪练寒。
冰丝带雨悬霄汉,几千年晒未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水风光散曲二首他论散曲结构,曾说过:“作乐府亦有法,曰: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是也。
大概起要美丽,中要浩荡,结要响亮,尤贵在首尾贯穿,意思清新。
”在元代散曲作家中,他常与张可久并提,后人认为他的成就比张可久高,他被称为元代的“曲家翘楚”。
美字体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赏美文谈谈元曲辽西老张大哥性情散淡,终日在家吟风弄月,烹茶饮酒,描绘丹青,又极喜好元人散曲,每日一曲一书,自娱自乐。
颇让人羡慕。
曾经问过老张大哥为何极喜散曲,他说:“就喜欢读这清新活泼,语言通俗易懂,铺陈挥洒不留馀蕴之口语方言的散曲,可能是它与生活更近吧。
”我对元人散曲是不懂的,总觉得言语粗鄙直白,无唐诗宋词的瑰丽婉约,加上额外衬字及什么“也么哥”之类的句式,又有元一朝存世不过八十七年,就在今人隋树森编撰的《全元散曲》里也不过只收录了二百多位作者,小令三千八百余首,散套四百五十多篇而已,实在不可与唐诗宋词的规模比肩而语。
虽知元曲为一代里程碑式的诗体,所以读的实在不多,也未曾多留心。
我曾有一本叫《艳曲》的书,里面收录的大都是关于男女私情的“淫词荡曲”,想来元朝汉人知识分子大都是在用男女关系和山林隐逸作为对抗政府的手段,杂剧圣手关汉卿就写过:“碧纱窗外静无人,跪在床前忙要亲。
骂了个负心回转身,虽是我话儿嗔,一半儿推辞一半儿肯。
”看着就很好玩。
白朴的《阳春曲·题情》写得也很私密:“笑将红袖遮银烛,不放才郎夜看书,相偎相抱取欢娱,只不过迭应举,及第又如何?”只顾眼下风流快活才是真,也够性情的。
至于元曲中的纯情色说辞,我以前写过,这里也就不说了。
我以为曾瑞为后期元曲中第一写情高手,我喜欢他的“得遇知心,私情机密,有风声我怕谁”、“待私奔至死心无憾”之类的诗句,人活一生不做点惊世骇俗的事情,总觉得生命中缺少些颜色,有几分不甘心。
而他的《南吕·骂玉郎过感采茶歌·闺中闻杜鹃》则温婉了许多,写一个在“帘幕低垂,重门深闭。
曲栏处,雕檐外,画楼西”的闺中少妇,恼恨“声声聒”“不如归”的杜鹃,斥骂“我几曾离这绣罗帏,没来由劝道不如归,狂客江南正着迷,这声儿好去对俺那人啼。
”久旷的熟女发飙的情景跃然眼前。
元曲自后期越来越从本色质朴趋于工整清丽了,雅语与俚语俗词捶打成一片,如乔吉的《水仙子·寻梅》的“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树头树底孤山上。
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
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张可久的“猿啸黄昏后,人行画卷中”、“雪岭谁家店,山深何处钟”颇像五律。
而“云冉冉,草纤纤,谁家隐居山半崦。
水烟寒,溪路险。
半幅青帘,五里桃花店”,又如“老梅边,孤山下。
晴桥螮蝀,小舫琵琶。
春残杜宇声,香冷荼蘼架。
淡抹浓妆山如画,酒旗儿三两人家。
斜阳落霞,娇云嫩水,剩柳残花”都更像词了。
落落几笔,便涂抹出一幅如倪云林、王蒙的山水画出来。
元曲中有许多好玩的篇章,睢景臣的将刘姓祖宗骂得体无完肤的《般涉调·高祖还乡》不用提了,马致远有一篇《般涉调·耍孩儿·借马》讲一个爱马若狂的乡农,纯用吝啬者的口吻写他不肯借马又不得不借,于是只好再三再四地叮咛嘱咐,从马的吃喝拉撒用一路絮叨下来,直到“两泪双垂”,极是诙谐。
要说元曲中的滑稽佻达,我觉得还是要数王鼎王和卿了,他是关汉卿的好友,虽然官至学士,但生性无忌,作品多是俳谐俚俗,玩世不恭。
唐人李太白的“燕山雪花大如席”、“白发三千丈”就够惊人了,而这位王学士的《仙侣·醉中天·咏大蝴蝶》则更加大胆,“弹破庄周梦,两翅驾东风。
三百座名园一采一个空,难道是风流孽种?吓杀寻芳的蜜蜂。
轻轻扇动,把卖花人扇过桥东。
”实在够搞笑。
【课内挖掘】白朴与山东阿胶1233年,也就是金哀宗天兴二年,蒙古大军攻破金都城开封,烧杀劫掠,一个名叫白朴的年轻人在兵乱中与母亲失散,被诗人元好问带到山东聊城避难。
这一段经历导致两个后果:一是白朴立志不做元朝官吏,于是便游山玩水,饮酒作曲,后来居然成为元曲四大家,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并驾齐驱;二是在聊城的经历使他对阿胶印象深刻,并作曲一首:阿胶一碗,芝麻一盏,白米红馅蜜饯,粉腮似羞,杏花春雨带笑看,润了青春,保了天年,有了本钱。
这一曲牌名叫《秋夜梧桐雨之锦上花》,在元朝就已经广为流传。
《梧桐雨》取材于白居易的叙事长诗《长恨歌》,写唐明皇宠爱杨贵妃,长生殿七夕盟誓,沉香亭舞霓裳,歌舞欢乐,不料安禄山等叛乱,明皇仓皇出走,行至马嵬坡,将士迫明皇缢死贵妃。
贵妃死后,明皇思念成梦,醒来正听见雨打梧桐,更添愁闷。
只好以阿胶一碗、芝麻一盏的方式缅怀岁月,保养天年。
在此之前,关于唐代服用阿胶的风气与方式,我们曾经谈到,杨贵妃“暗服阿胶不肯道,却说生来为君容”。
至于暗服的方式,究竟是不是阿胶一碗、芝麻一盏之类的方式,没有任何交代。
至于唐明皇是否以“阿胶一碗,芝麻一盏”之类的方式,“保了天年,有了本钱”,唐代文献更没有记录,相反当时记录的是“治一切风”,“阿胶主风最甚”。
所以白朴描述杨贵妃的服食方式是“阿胶一碗、芝麻一盏,白米红馅蜜饯”,效果是“粉腮似羞,杏花春雨带笑看,润了青春”,唐明皇也因此“保了天年,有了本钱”,可能参照了元朝人的生活方式。
那白朴虽然张冠李戴,但也足以表达了元朝时人们对阿胶的推崇。
考虑到1233年,白朴曾经在聊城做过一年逗留。
当时聊城号称东昌府,依托大运河,富甲天下,而东阿县就是东昌府的治下,“阿胶,出东阿,故名阿胶”,白朴应当对此有深刻认识。
【课外运用】饱经忧患长久漂流于大江南北,看到了社会凋残山河破碎的情况,他心情十分沉重。
面对残酷的现实,他感到无法对付,决心不参与政治,“放浪形骸,期于适意”。
或是流连于青山绿水之间,或是在风月场中,和杂剧作家以及勾栏歌伎们往还。
但足迹所至,恰恰是曾经繁华一时,却被兵火洗劫的荒凉境地。
前后景象的对比,使他笔下“伤时纪乱,尽见于字里行间”。
《石州慢》:“千古神州,一旦陆沈,高岸深谷。
梦中鸡犬,新丰眼底,姑苏麋鹿。
少陵野老,杖藜潜步江头,几回饮恨吞声哭。
岁暮意何如?怯秋风茅屋。
”《沁园春·金陵凤凰台眺望》:“长江不管兴亡,漫流尽英雄泪万行。
问乌衣旧宅,谁家作主;白头老子,今日还乡。
吊古愁浓,题诗人去,寂寞高楼无凤凰。
斜阳外,正渔舟晚唱,一片鸣榔。
”“纂罢不知人换世,兵余独见川流血,叹昔时歌舞岳阳楼,繁华歇。
”其感物伤情的黍离之感遗民心境跃然纸上。
他为江山异代、田园荒芜而感伤,而悲戚,更为自己一生九患的身世伤怀。
他除了用词曲表达外,更多的是通过杂剧来寄情托志。
一、基础巩固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阑干楼阁帘栊..帘栊:指窗帘和窗户B.冰丝带雨悬霄汉..霄汉:大汉C.小桥流水飞红..飞红:飞花D.石壁高垂雪练..寒雪练:像雪一样洁白的绢解析:B项,霄汉:天空。
答案:B2.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白朴的《【越调·天净沙】春》中的“小桥流水飞红”与马致远的《【越调·天净沙】秋思》中的“小桥流水人家”,都是以景写情,表现了类似的情感。
B.白朴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合称元曲四大家,其作品有杂剧《墙头马上》《梧桐雨》二种,散曲多首,语言质朴,风格清丽。
C.乔吉,元代著名散曲家,与张可久合称“张乔”。
其作品多吟咏山水,写法上重视技巧,讲究词藻音律,风格典雅清丽,为元散曲婉约派代表。
D.元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产生的新诗体,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分为套数和小令。
它的艺术风格为雅俗共赏,文而不文,俗而不俗。
解析:A项,两首曲表现的情感不同。
白朴表现了对春天的赞美,马致远抒发了“断肠人在天涯”的伤感。
答案:A二、迁移发散3.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问题。
【越调·凭阑人】金陵道中乔吉瘦马驮诗天一涯,倦鸟呼愁村数家。
扑头飞柳花,与人添鬓华。
(1)这首小令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曲构思奇特,写法巧妙,试从表现手法上就“移情及物”这一角度对这首元曲进行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塑造了一个浪迹(沦落)天涯的失意诗人(倦客游子)的形象。
(2)“倦”“愁”借鸟儿道出诗人心曲。
听到鸟的啼声,不禁想到“鸟倦而知还”,自己却奔波于途,走过一村又一村,有家不得归,连鸟都不如。
诗人不说自己对漂泊生活感到厌倦了,而说鸟儿知倦;不说自己哀愁,而说鸟儿“呼愁”。
鸟儿何以知“倦愁”?移情及物,赋予物以人的感情,曲折写出异地游子的无穷乡思。
4.阅读下面这首小令,回答问题。
【双调·驻马听】吹白朴裂石穿云,玉管且横清更洁。
霜天沙漠,鹧鸪风里欲偏斜。
凤凰台上暮云遮,梅花惊作黄昏雪。
人静也,一声吹落江楼月。
为什么说“梅花惊作黄昏雪”形象地显现了乐声的艺术魅力?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满树梅花竟然闻笛声而惊落,飘飘洒洒如黄昏时的雪花。
笛声使梅花有了人的情感,确乎有非同一般的魅力。
5.阅读下面这首散曲,回答问题。
【双调·水仙子】寻梅乔吉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
树头树底孤山上。
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
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
(1)全诗八句,按作者的思路可分为三节,三节的内容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围绕“寻梅”这件事,作者用“________”写时间之长,“__________”“__________”写寻梅之勤,用“________”“________”写寻梅之艰。
这就为下文找到梅花的惊喜、欢欣作好了铺垫。
(3)结尾“淡月昏黄”一句有什么作用?这支曲子在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寻梅遇梅赞梅(2)冬前冬后溪南溪北树头树底几村庄两履霜(3)“淡月昏黄”不仅点明词人找到梅花的时间,而且借用了宋代林逋“暗香浮动月黄昏”的诗意,突出了梅花的风情神韵,与开头孤山寻梅前后呼应,笔法极其绵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