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杜甫《登高》的苍凉悲壮美
登高唐杜甫的古诗原文

登高唐杜甫的古诗原文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登高》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一首著名的山水田园诗。
在这首诗的描写中,杜甫以登高的方式来领略自然风景,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慨。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优美的古诗原文吧。
《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登高》是杜甫在登高的时候所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他内心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
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杜甫对风景的细致观察和深刻感悟,展现了他对自然之美的独特领悟和对生命之哲学的深沉思索。
诗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一句,描绘了登高时的风景:天空风急,高高的树梢上一只猿猴发出哀鸣,湖面清澈,沙地洁白,鸟儿在此飞回,构成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面。
这里的“风急天高”和“渚清沙白”都用了对比手法,突出了风景的鲜明对比,使人感受到了登高时的清新和宁静。
接着,诗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句,描绘了长江两岸的景色:无边无际的落叶飘落,萧萧不绝,长江水流滚滚而来,气势磅礴。
长江作为中国的母亲河,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和历史,而杜甫用“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样的形象描写,不仅是对长江气势磅礴的描绘,更是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致敬。
诗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表达了杜甫对人生的感慨和对自身命运的反思。
在诗中,他将自己比作“作客”,形象地描绘了他长期奔波于四方,飘零无依的身世。
“百年多病”也体现了杜甫饱受疾病折磨的不幸遭遇,但是尽管如此,他依然“独登台”,坚定不移地向往追求自由和独立,展示了他不屈不挠的精神与豪情。
杜甫的《登高》是一首既富有诗意又富有哲理的山水田园诗。
通过描绘自然美景和抒发内心感慨,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感悟,展现了杜甫诗歌的崇高境界和深邃思想。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珍贵之作。
杜甫的《登高》中的画面描绘

杜甫的《登高》中的画面描绘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登高》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一首名篇,描写了诗人登高远眺的壮丽景象。
这首诗具有极其浓烈的感情,描绘出了壮观宏伟的自然景观,给人一种豁达开阔的感受。
在这首诗中,杜甫首先描述登高的行程,他穿过茫茫的云雾,登上巍峨的高山,眺望周围的山川河流,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广阔浩瀚的自然景象。
他眼中所见的景色,充满了自然的力量和魅力:苍山如黛,绿水横流,风声雨声,云卷云舒,一切构成了一幅宏伟壮丽的画卷。
杜甫接着描写了自己在高山之巅的情感,他心中充满了对家园的思念和对人生命运的感慨。
他望着远方的山峦,思念故土的亲人,感叹人生的短暂和无常,深深感受到自然界的伟大和自己的渺小。
在这样的氛围中,杜甫的心灵被洗涤,被升华,他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和领悟。
这幅画面所展现出的是一种雄壮、恢弘、悲壮的氛围,它给人一种豁达、宽恕和释放的感觉。
在这幅画面中,自然和人类和谐共生,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一幅永恒的画卷。
杜甫的《登高》中画面描绘极其震撼人心,展现了自然的伟大和人类的渺小,给人一种壮丽、恢弘的感受。
这首诗唱出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感慨,让人感受到了生活的真谛和价值。
【描写的画面特别令人震撼,仿佛置身于自然界之中,呼吸般感受着自然的力量和美丽。
】第二篇示例:杜甫的《登高》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之一,其中描绘了登高望远的壮美景象,饱含了诗人豪放壮志和悲愤之情。
在这首诗中,杜甫以饱含感情的笔调描绘了一幅壮美的登高画面,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身临其境的震撼和壮美。
《登高》中的画面描绘可以说是一种心灵的飞翔。
首先,诗人通过描绘自己登高的过程,让读者感受到了身临其境的体验。
在诗中,杜甫写道:“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些诗句生动地描绘出了登高的过程,风猛、天高,猿猴啼叫,渚上杂草清清淡淡,河中白鸟盘旋而飞,长江水波浩渺而来,所有这些画面都让读者感受到了登高的壮美景象。
《登高》格律文学短评

《登高》格律文学短评(一)《登高》是一首经典的格律文学,其音韵和谐、对仗工整,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的韵律之美。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简要评价。
首先,从整体结构来看,《登高》这首诗运用了严谨的仄起入韵式,律法森严,凡八句,四联皆对,很好地体现了格律文学的规则性和对称性。
每句诗的音韵组合都经过精心的安排,使整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感。
其次,从内容上来看,《登高》这首诗描绘了江边的深秋景色,通过望中所见,意中所触,展现了诗人感事怀乡的悲郁情怀。
全诗情感深沉,悲壮雄浑,不仅表达了诗人对逝去岁月的追忆和感慨,更蕴含着一种壮烈的感情,读者能明显感受到诗人那种阔大的胸怀和坚韧的精神。
最后,从艺术手法来看,《登高》这首诗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来表达情感。
每句诗都有独特的意象和象征,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等,这些意象和象征不仅具有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力,还富有深刻的寓意和象征意义。
这种艺术手法的运用,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哲理。
综上所述,《登高》是一首经典的格律文学,其严谨的仄起入韵式、优美的音韵和富有哲理的意象象征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美感。
同时,这首诗也充分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坚韧的精神风貌,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学习。
《登高》格律文学短评(二)《登高》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经典七言律诗,被誉为七律压卷之作。
从格律上看,这首诗的音韵、节奏和对称性都堪称完美。
下面就这首诗的格律和文学风格进行简短的评述。
首先,从格律方面来看,这首诗严格遵循了七言律诗的规则,表现出了高度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每句诗的音节数量都是固定的,而且平仄对应,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种音韵和节奏的和谐统一,使得这首诗读起来富有音乐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次,从文学风格来看,《登高》不仅在内容上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受,而且在艺术形式上也展现出了独特的风格。
诗人巧妙地借用了自然景观和意象,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既描绘了生动的自然景象,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
杜甫《登高》赏析

杜甫《登高》赏析杜甫的《登高》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被誉为“诗史上的高峰”。
这首诗以其雄奇、悲壮的气势,表达了诗人对人生苦难的深刻思考,表现了一种悲壮的人生态度。
本文将从诗歌的意象、艺术手法和主题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文学赏析。
首先,从意象上来看,诗歌描绘的自然景色如画,其中的意象清晰生动,让人感受到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些景象给人以自然之美和自然之威的双重感受。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些景象则让人感受到自然之广和自然之大。
作者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使诗歌的意象更加鲜活、生动,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其次,从艺术手法上来看,诗歌采用了大量的对偶和对仗的手法,使整篇诗歌的结构显得更加紧凑、有力。
例如,诗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表现了天地之大和自然之美,这种对比是诗歌表现力的重要手法之一。
另外,“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表现出诗人在长期漂泊和人生坎坷中的孤独感和苦涩感,同时也表现出他对于人生的深刻思考。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则表达了诗人对于生活的疲惫和对于未来的迷茫。
除了通过悲愤情绪表达自己的社会意识外,杜甫还通过对自然的描绘来展示自己对于世事变迁的看法。
他在《登高》中描写的风景既真实而又具有深刻的寓意。
在这首诗中,他用“风急天高猿啸哀”来形容登高所见的景象,表现了自然的威力和不可抗拒的力量。
他通过“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描述,表达了自然界的无限广阔和生命的无常和短暂,暗示人生的脆弱和短暂。
此外,杜甫在《登高》中也表现了自己的个人境遇和心理状态。
他写道“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表达了他深深的孤独和内心的苦闷。
他的生活经历中充满了艰辛和挫折,但他仍然保持了积极向上的态度和执着的信念。
在这首诗中,他虽然描绘了自己的痛苦和困境,但仍然表现出了一种坚定不移的人生追求。
《登高》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深刻的社会洞察和个人体验,表现了杜甫对于人生的感悟和追求。
杜甫登高翻译 登高原文带拼音翻译

杜甫登高翻译登高原文带拼音翻译登高唐杜甫注解登高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翻译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空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穷困潦倒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江南春》《山居秋暝》春题湖上朝代:唐代作者:白居易原文: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参考翻译译文及注释译文西湖的春天,像一幅醉人的风景画,三面群山环抱中的湖面,汪汪一碧,水平如镜。
群峰上,松树密密麻麻排满山面,千山万峰显得一派苍翠。
一轮圆月映入水中,好像一颗明珠,晶莹透亮,跳荡悬浮。
早稻初生,似一块巨大的绿色地毯,上面铺满厚厚的丝绒线头;蒲叶披风,像少女身上飘曳的罗带群幅...《登高》杜甫_的教案杜甫《登高》教案教学目标了解诗人杜甫的有关常识为教学知识目标。
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为本次教学的意境目标。
培养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了怎样的基调。
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痛苦和无尽的哀思。
教学方法:引导法赏读、点拨、讲析相结合。
教学内容:对《登高》诗意的解析及对诗意境的赏读。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
夔州,长江边。
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
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
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
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
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
这时,一位老人踽踽独行,朝山上走来。
《登高》赏析精选两篇

《登高》赏析精选两篇【原文】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巨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赏析一】杜甫《登高》虽是一曲悲歌,但毫无哀婉自艾之心,悲途末路之感,相反却激昂悲壮,壮怀伟烈,一扫凡冗,独标雄奇,隐然有凌云之意,每每读来都不禁让人为之气夺。
胡应麟誉之为千古七律第一,实不为过。
初遇《登高》,至于今日,弹指二十三年,总是想书写一下对《登高》的观感,但数次提笔都茫然不知所云怅然辍笔而退,扪心自问,以我的才力学识,想要说清登高的好处实在是有些力不从心。
起初上海辞书出版《唐诗鉴赏辞典》,兴兴然翻找《登高》的鉴赏,却发觉通篇只是翻扒了胡应麟的分析,舍此殊无新意乏善可陈,便又悻悻然撇在一边。
后来又见过一些鉴赏分析《登高》的文字,虽不乏可观处,但也都流于泛泛,用比较普遍的说法分析十分专门的《登高》,其言不及意难以搔到痒处也就可想而知了。
因此自己不免又要不自量力地提起笔来,试着说说对《登高》的明白得,虽不敢说搔到痒处,但异于二三子者依旧不忍珍为敝帚的。
个人以为,《登高》的专门处在于寥寥八句,书写秋气悲怀,上不得仲宣《登楼》,下不济永叔《秋声》,却另标新意,壮怀激荡,读来不禁令人气夺,声势气概何至于此?其间自然有杜甫心绪操守气节风骨,自然也有章法格局起承转合,二者缺一,断可不能如此非史非野,于文质彬彬之间彰显如此强劲的震动力。
杜甫自称早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自诩晚年“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如《登高》如此举重若轻,随意挥洒难道卓然成恢宏之势的神来之笔,想便是杜甫老去浑漫与的潇洒风流的真实写照吧?《登高》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杜甫颠沛夔州时期所作,其时安史之乱尽管平定数年,但关河以东局势更加纷乱,肘腋之间宦党日强朝纲日废,后庭方寸吐蕃弄强回纥嗜欲,天下大势实在悲观。
杜甫满腔爱国热情,一身耿骨义气,不但客寓夔州,而且沉疴日起,惶惶终日,自认重见社稷光耀朝纲振奋天下益安苍生乐享,怕是此生无望他生未卜,其萧索落寞悲愁苦涩能够想见,正是这种失望孤寂悲苦无故的心境,在767年那个秋天,直截了当催生出千古七律第一的《登高》。
【课外阅读】杜甫写景诗《登高》鉴赏 (2)

写景诗【课外阅读】杜甫写景诗《登高》鉴赏阵阵秋风,送来山猿的长啸,在高迥的天空回荡。
清澈的水,细白的沙石,飞鸟正来回飞翔。
四顾群山,无边无际的落叶,发出萧萧的声响。
山下长江,惊涛澎湃,滚滚奔向前方。
正当此时,一个满头白发的诗人,历尽艰难,满怀苦恨,独上高楼,凭栏眺望。
面对眼前的景象,他的感慨,该是多么深沉,多么凄怆!那凄劲的风声,澎湃的涛声,飘落的叶声,哀惋的猿声,从空中吹来,在江中轰响,从林中传出,在峡中回荡,一齐涌入诗人耳中,涌入诗人胸膛,又怎能不汇集他的心声,组成一曲悲壮的乐章?代宗大历二年(767)深秋,杜甫在夔州登高凭眺,四顾苍茫,悲歌一曲,以诉衷肠:“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在这首诗中,包含了屈原“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情致,宋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凄凉,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的悲怆,谢朓“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的高亢。
首联每句各写三景,如画卷一幅,尽收眼底景象。
颔联前后均用叠字,似琴曲三复,唤起诗中精神。
颈联沉郁顿挫,从时(百年)空(万里)两个方面,表达诗人心情。
杜甫家在洛阳,如今寓居夔州,故说“作客”;自从离开长安,颠沛陇右,流滞蜀中,历时多年,故说“常作客”;洛阳夔州,远隔千山万水,故说“万里”;这种他乡作客的飘零之感,在暮秋格外强烈,故说“悲秋”;而在此时,能够排忧解愁,惟有登高望远而已,故说“登台”;常恨亲朋不见,形影相吊,故说“独登台”;如今老年体衰,故说“多病”;眼看一生就这样在贫病潦倒中度过,故说“百年”。
宋人罗大经说这联“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鹤林玉露》)。
久客则历尽艰难,换得满头白发;甚至连借酒浇愁,也因多病潦倒,有所不能。
尾联语甚凄楚,意极沉痛。
这首诗前二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二联写登高感慨之情。
登高赏析心得(通用4篇)

登高赏析心得(通用4篇)登高赏析心得篇1《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佳作,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杰作。
此诗通过描绘登高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以及身处乱世,身不由己的苦闷和无奈。
在诗歌中,诗人通过对山川的描绘,巧妙地表达了自然的壮丽和宏伟,同时也展现了他内心的波澜。
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给人一种深远、壮阔的感觉,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之中,感受到自然的无限和无尽。
诗人通过对人生的思考,表达了对生命的不确定性和短暂的感慨。
如“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意味着人生的道路充满了悲欢离合,人们需要适应孤独,接受生命中的挑战。
此外,诗人通过对社会的思考,表达了自己对乱世的痛苦和无奈。
如“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可以看出诗人对社会的痛苦和无奈,以及对人生的无奈和无助。
总的来说,《登高》是一首充满情感和哲理的诗歌,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生哲理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以及对人生的无奈和无助。
这首诗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杰作之一。
登高赏析心得篇2《登高》赏析心得《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佳作。
此诗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
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
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
颈联自伤身世,将前四句写景所蕴含的比兴、象征、暗示之意揭出;尾联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
诗人围绕“登高”,插入了四句写景。
前两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猿啸哀,飞回鸟,都是些令人感到忧伤凄凉的事物,风之凄急,天之空旷,猿之哀鸣,鸟之飞回,使诗人在登高望远之际,早已经包孕了忧伤凄凉的心境。
后两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在一片宽阔的背景之上,滚滚长江之来,无边落木之萧萧,道出了年华老去,忧思萦绕的情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人杜甫《登高》的苍凉悲壮美
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杜甫的《登高》,被认为是“古今七律第一”,历代评论家都从章法、句法、字法、思想内容等方面给予了高度评价。
唐代宗大历二年(公元767年)的重阳节,在长江之滨的夔州,百病缠身、滞留于此的56岁诗人杜甫,独自登台,眼见秋江秋色,耳闻秋江秋声,感怀国难家愁,不禁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传颂千古的七律――《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对于这首诗,历来评家都给予了高度评价,胡应麟《杜诗详注》称:“此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移,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
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此当为古今律诗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
”杨伦《杜诗镜铨》评其为“杜集七言律第一”,近现代及当代很多评家也都各自从此诗的章法、句法、字法、内容等方面进行了独到的点评,这里不再一一赘述,只意图从景和情的关系角度,对此诗作论述,借以体味杜诗的苍凉悲壮之美。
此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从结构上看,情、景泾渭分明,写景似乎只为抒情起兴,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细细品味,方觉此诗绝非如此简单,而且作为“诗圣”的杜甫,写诗的手法也断不会如此平庸。
此诗景中含情、情寓于景,整体感觉意境高阔深远浑厚,充分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给人以苍凉悲壮的美感。
先看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诗人独自站在高台之上,仰望:风急、天高,空谷中传来哀啭久绝的猿鸣,俯视:水清、沙白,猎猎秋风中鸟群在低低地盘旋。
这里写了六种物象:风、天、猿、渚、沙、鸟,每一种用一个字形容:急、高、哀、清、白、回,这六个物象就像六个镜头,表现了夔州江滨景色特有的形、声、色、态。
我们可以想象:农历九月,两鬓斑白、形销骨立的诗人,独自站在峡口的高台之上,凌厉的峡风掀起了他单薄的衣衫,吹乱了他的头发,面对眼前这灰白黯淡的景物,他怎能不心中生出苍凉悲壮的情感?陶道恕评论此联:“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词‘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
”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此联诗人的视野更为阔大,他写落木、江水,用“无边”、“不尽”来形容,更用“萧萧”、“滚滚”来写其动态的气势,好比画家的写意,着意渲染浓厚的秋意,而这浓厚的秋意,不正是作者心中的悲秋之意吗?悲自然之秋其实也是悲自己的人生之秋。
听着落木�O�@之声,看着长江汹涌之状,作者心中那人生老大、壮志难酬的感怆恰如这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一样推排不尽,充满无限的苍凉悲壮之意。
此联作者用大
手笔,写大景物,读者的思绪也仿佛被这浩大、浓郁的秋色、秋意所浸染,淹没在这满地秋叶、满江秋水之中,与整个意境浑然融为一体,陡然间产生一种情感共鸣。
所以陶道恕先生评价这一联:“大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
前人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
这两联写尽了秋景,也饱含了秋意,两联28字,无一秋字,却处处都在写秋景、抒秋意,正表现了杜甫诗艺的炉火纯青、手法的不露痕迹。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又说:“有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用在此处,“我”即作者胸中之情。
你看,他写静景:天高、渚清、沙白,色彩是清、白的,“霜叶红于二月花”的那种温暖的色调在这里难觅踪影,整个画面恰似一幅清瘦的水墨山水画,苍凉凄清,动景:风、猿、鸟,也是“急”、“哀啸”、“飞回”,凌厉、哀婉、低回,更强化了这种苍凉凄清的感觉,这种惨淡的色调、低回的旋律无不是被作者内心的色彩所浸染过的,也正是作者心中之境在外在之境上的映射。
从美学的角度来看,作者写峡风之急速,天空之高远深邃,落木的“无边”、“萧萧”,长江的“不尽”、“滚滚”这一系列阔大、雄伟的意象,给予读者的是一种崇高之美,更显人类在大自然威力面前的渺小、无奈,进一步呈现了作者心中的那种悲壮之情。
所以我认为前两联看似在单纯地写景,其实是景中含情,情寓于景,是在渲染一种浓烈的悲秋氛围,这样也使得后面的情更为蕴藉深厚,更具感染人的力量。
在前两联营造的深厚意境的基础上,后两联水到渠成,直抒胸臆,把心中的苍凉悲壮之情淋漓尽致地加以展现。
先看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常言道:“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爱登台。
”无人陪伴的诗人,寂寥之中登上高台,他视通万里,思接百年,联想到自己离家万里,常年漂泊,独在异乡为异客,时值季节之秋,又逢人生之秋,怎能不和前人一样,生出悲秋之情呢?诗到此处,“秋”字才被点了出来,承上启下,“万里”和“百年”分别从时间、空间的角度,极言自己漂泊之远、作客之久,感时多病,寂寞孤单。
宋人罗大经分析此联说:“万里,地辽远也;悲秋,时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回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
”这也正与前面的写景互为呼应,情和景水乳交融。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安史之乱方休,地方军阀混战又起,自己又年老多病,好友一个一个离开人世,知己日渐稀少,国难家愁,怎不让人徒生“艰难苦恨”之叹而两鬓斑白呢?酒可解千愁,然而此时诗人却百病缠身,欲“借酒浇愁”而不能,人生旅程行将结束竟至于“潦倒”,这种痛苦谁人能解?谁又能解?所以我感觉:此联十六个字力重千钧,蕴涵丰厚,有晚景凄凉的感慨、老病缠身的哀伤、半生漂泊的愁苦,更有忧国忧民的情志,在此,诗人把自己个人的命运、悲哀和远在视线之外的战乱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并把它放在开阔宏大高远的时空中来展示,把悲哀写得相当深厚博大,具有一种崇高感和悲壮美。
而这种崇高和悲壮美又是在前面淋漓尽致、大笔泼墨的景物描绘的大背景之下,得以充实并充分完美地
表达出来的,没有前面大场面大手笔的描绘、渲染,此处的抒情就不会有如此丰富的内涵和如此强烈的感染力。
这首诗以“悲秋”为主题,格调苍凉悲壮,具有悲剧一样的震撼力。
其实,秋在人们眼中不一定都能引发悲伤的情感,文学史上也有很多喜秋的诗歌,如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还有王安石的《赠刘景文》:“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都让人感觉秋天的明净爽朗,精神勃发。
杜甫的《登高》之所以以“秋”为描写对象,以“悲”为情感基调,固然是因为“悲秋”历来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经久不衰的主题,但主要还是和他一生的悲剧命运有着更直接的联系。
所谓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从而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产生崇高悲壮之美。
年轻时的杜甫,怀抱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积极入世,关心国家民族的命运,然而却每每不被重用,遭到排挤、贬谪,到晚年还要“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竟落得个“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的境地,写《登高》两年多以后,贫病交加,凄凉地死于漂泊湘江的小舟中,他的一生不正是一出让人闻之落泪的人生悲剧吗?此时的诗人仿佛于冥冥之中已料知自己的悲惨结局,所以他写景抒情都渗透着浓郁的苍凉悲壮的情感色彩,闻一多先生在《唐诗杂论・杜甫》里说:“他在风雨雷电中挣扎,血污的翎羽在空中缤纷地炫舞,他长号,他哀呼,唱的越急切,节奏越神奇,最后声嘶力竭,他卸下了生命,他的挫败是胜利的挫败,神圣的挫败。
”正是他“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炽热情感和国
难家愁、仕途坎坷的激烈碰撞,使得他的一生结局为“胜利的挫败,神圣的挫败”,才发出了如此苍凉悲壮的一叹三喟。
总之,杜甫的这首《登高》所呈现出的苍凉悲壮之美,深深地打动、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读者,让人们认识了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诗歌的深沉内涵和独特风格,它的艺术感染力真可谓是“前无昔人,后无来学”。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