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钢化玻璃自爆说明
钢化玻璃自爆的原因是什么

钢化玻璃自爆的原因是什么
钢化玻璃的自爆原因复杂多样,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原因:
1.制造缺陷:钢化玻璃在制造过程中,如果控制不当,可能会引入一
些制造缺陷,如表面不均匀的应力、机械性破坏或化学性缺陷。
这些缺陷
会削弱玻璃的耐力,导致自爆。
2.温度差异:钢化玻璃具有较高的抗热冲击性能,但当温度差异较大时,玻璃会受到一定的应力。
如果温度急剧变化,或玻璃表面有冷热不均
匀的情况,玻璃的应力可能会不均匀释放,导致自爆。
3.压力变化:玻璃表面受到外部冲击力,或周围环境压力变化,都可
能导致钢化玻璃自爆。
例如,玻璃表面被撞击后,会引起局部应力的变化,进而导致自爆。
4.玻璃混入金属离子:在玻璃加工过程中,如果杂质或残留物进入玻
璃内部,并与玻璃表面相互作用,可能导致玻璃发生离子交换。
这种离子
交换会导致玻璃表面的压应力增加,从而增加了玻璃自爆的风险。
5.玻璃安装不当:如果钢化玻璃的安装不符合规范,如安装时没有遵
循正确的承载和支撑方式,或者安装过程中发生突发事件,这些因素都可
能导致钢化玻璃自爆。
当钢化玻璃发生自爆时,可能会出现玻璃全面碎裂的情况,也可能只
是玻璃表面出现小碎片。
无论是哪种情况,都会给人们带来损失和伤害。
因此,在使用钢化玻璃时,应当遵守相关的安全操作规程,确保正确安装
和维护,减少钢化玻璃自爆的风险。
最后,总结一下,钢化玻璃自爆的原因包括制造缺陷、温度差异、压
力变化、玻璃混入金属离子和玻璃安装不当等多种因素。
为了减少钢化玻
璃自爆的风险,应严格按照规范安装和维护玻璃,并保持良好的使用环境,避免剧烈温度变化和外力冲击。
钢化玻璃自爆的主要原因及解决方案

钢化玻璃自爆的主要原因及解决方案在广义上,钢化玻璃自爆一般定义为钢化玻璃在无直接外力作用下发生自动炸裂的现象。
实际上,钢化加工过程中的自动爆裂与储存、运输、使用过程中的自爆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二者不可混淆。
钢化玻璃生产过程中的自爆钢化玻璃在生产过程中的自爆一般由玻璃中的砂粒、气泡等夹杂物及冷加工时造成的缺口、刮伤、爆边和钢化不合理等工艺缺陷引起的。
对于玻璃在加工过程中炸裂,应采取以下措施:选用优质的玻璃原片:玻璃原片对于钢化玻璃成品质量的玻璃在炉内炸裂是至关重要的。
若玻璃内含有气泡、结石、冷裂纹以及表面划伤过重都会使用在热处理过程中产生应力集中,从而容易破裂。
但是,浮法玻璃生产线不稳定时也可能出现上述缺陷,应该认真做好每片原片玻璃的质检工作。
注意预处理方式:切割玻璃时应选用正确角度的刀轮和施加压力,使玻璃切面的上部裂纹带很窄,而下部的镜面较宽,从而获得良好切口,减少边部裂纹。
玻璃切割后边部都会存在微裂纹,钢化前尽量使用抛光边或精磨边,减少玻璃微裂纹的存在和对后期使用的影响。
角部尽量选用圆形角,减少钢化过程中的应力集中。
一般厚度≥8mm的玻璃要求进行精磨边,厚度≤6mm的玻璃可以用湿砂带磨边机磨边。
合理设置炉温:从玻璃受热及内应力变化分析来看,温度的剧烈变化是引起玻璃炉内炸裂是主要的外部因素。
温度越高,玻璃厚度方向上温度梯度越大,内应力越大,玻璃炸裂概率越高。
12mm、15mm、19mm厚的玻璃危险性更大。
因此,在钢化温度范围内不宜采用过高的温度。
合理设置输送速度:当玻璃从上片台输入钢化炉时,玻璃前端先进入炉内受热膨胀,而处于炉外的玻璃后端较冷。
在冷热交界处平面方向上产生的温度差,使冷端产生张应力,热端产生压应力。
输送速度越快,这种温差越小。
但是,如果加快输送速度,玻璃迅速处于高温之中,受热冲击增大,即在厚度方向上的温度梯度相对增大,玻璃炉内炸裂概率随之增大。
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就要权衡利弊,然后选择合理输送速度。
钢化玻璃自爆原因及解决办法

钢化玻璃自爆原因以及解决方法1、自爆的定义及其分类:钢化玻璃自爆可以定义为:钢化玻璃在无外部作用力直接作用与玻璃的情况下而玻璃本身自动发生裂纹、破碎的的自然现象。
表现为玻璃在钢化加工、贮存、运输、搬运、安装、使用等过程中均可发生钢化玻璃自爆。
自爆按起因不同主要可分为两种:一是:由玻璃中产生可见缺陷所引起的自爆现象,例如砂粒、结石、气泡、渗杂物、爆边、缺口、裂纹纹理、划伤等各种原因;二是:由玻璃中内部硫化镍(NiS)杂质相变体积膨胀引起的自爆。
玻璃的这是两种不同类型的自爆现象,人们应明确分类,区别对待,采用相对应的方法来应对和处理,减少玻璃引自爆而产生的损失。
前者一般可见现象,在检测检验时注意观察即可相对容易发现,因此在生产的过程之中可以控制好玻璃的质量;后者主要表现由玻璃中存在着很多微小的硫化镍颗粒体积发生膨胀而引发的自爆现象,与前者不同,其是在检验检测时无法目测到,所以该现象无法控制。
在实际运作和处理上,前者一般可以在安装前剔除,后者因无法检验而继续存在,成为使用中的钢化玻璃自爆的主要因素。
由于硫化镍类引起的自爆后更换难度大,处理费用高,同时会伴随较大的质量投诉及经济损失等问题,造成业主的不满意甚至出现危机生命财产等更为严重的其他后果,所以硫化镍引发的自爆是我们讨论的重点。
二、钢化玻璃发生自爆现象机理钢化玻璃内部的硫化镍膨胀是造成钢化玻璃自爆的主要原因。
由于玻璃经过钢化处理后,玻璃表面层会形成压应力。
内部板芯层则形成张应力,同时压应力和张应力共同构成一个平衡体。
但是玻璃这种材料脆性很高,耐压型很强,但受拉性却很弱,因此玻璃破碎大多数是张应力的变化而引发的。
当钢化玻璃中硫化镍晶体(处在玻璃板芯张应力层)在发生相变时,其体积发生膨胀使钢化玻璃内部产生更大的张应力,张应力就会大于压应力,当张应力超过玻璃自身所能承受的极限时,压应力和张应力这对平衡体就会发生破坏,就会导致钢化玻璃自爆。
多年来国内外研究证明:制造玻璃主要原料石英砂或者砂岩带入镍,在生产过程之中燃料及辅料会带入硫,在1400℃~1500℃高温熔窑中燃烧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硫化镍。
钢化玻璃自爆

钢化玻璃自爆钢化玻璃自爆:在无荷载作用下发生的自发性炸裂;自爆是钢化玻璃固有的特性之一产生自爆的原因:1.玻璃中有结石、气泡和杂质:玻璃中的结石、气泡和杂质在玻璃中将会形成裂纹,是钢化玻璃的薄弱点,特别是裂纹尖端是应力集中处。
如果结石、气泡或杂质处在钢化玻璃的张应力区,或在荷载作用下使其处于张应力,都可能导致钢化玻璃炸裂。
2.玻璃中含有硫化镍结晶物:硫化镍夹杂物一般以结晶体存在,室温下存在着相向相转变的倾向,并伴有一定量的体积膨胀。
如果这些杂物在钢化玻璃受张应力的部位,或在荷载作用下使其处于张应力区,则体积膨胀会引起自发炸裂。
3.玻璃表面和边部在加工、运输、贮存和施工过程,可能造成有划痕、炸口和爆边等缺陷,易造成应力集中而导致钢化玻璃自爆。
玻璃表面本来就存在大量的微裂纹,这也是玻璃力学行为服从断裂力学的根本原因。
这些微裂纹在一定的条件下会扩展,如水蒸气的作用、荷载的作用等,都可能加速微裂纹的扩展。
通常情况下微裂纹的扩展速度是极其缓慢的,表现为玻璃的强度是一恒定值。
但是玻璃表面的微裂纹有一临界值,当微裂纹尺寸接近或达到临界值时,裂纹快速扩张,导致玻璃破裂。
4.钢化玻璃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对玻璃进行加热和冷却,玻璃在加热或冷却时沿玻璃板面方向不均匀和沿厚度方向的不对称,将导致钢化玻璃沿板面方向应力不均匀和沿厚度方向应力分布不对称,这些都有可能造成钢化玻璃自爆。
钢化玻璃沿板面方向应力不均匀,可以造成玻璃局部处于张应力,如果这种张应力过大,超过玻璃的断裂强度,玻璃就会爆裂。
玻璃板沿厚度方向应力分布应当是对称的,即上下两表面处于压应力,中间处于张应力,上下表面的压应力大小、应力层厚度和变化完全是对称的,玻璃板承受正负风压的能力是相同的。
如果玻璃板沿厚度方向应力分布不对称,玻璃板承受正负风压的能力就不相同,一侧承受荷载的能力较强,另一侧较小,即玻璃可能在较小荷载作用下破损,严重时,玻璃板在无荷载作用下产生变形,造成幕墙玻璃影像畸变。
钢化玻璃自爆解释

钢化玻璃自爆解释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关于“北京金融街F10金殿大厦工程”钢化玻璃自爆的说明接到“北京金融街F10金殿大厦工程”钢化玻璃自爆的反映,我司非常重视,立即检查了当时的生产记录,并未发现异常。
对于因钢化玻璃自爆给贵公司带来的诸多不便和损失,我司深表遗憾。
关于钢化玻璃自爆,国家行业标准《玻璃幕墙工程技术规范》——JGJ102-96中有比较明确的说明(见附件)。
关于玻璃自爆、损坏率,规范中提供的参考值为1~3%,行业规范同时还提到,安装施工单位应备有替换的玻璃,以便玻璃出现自爆损坏时予以更换。
根据我司的统计数据,以及国际惯例。
钢化玻璃的自暴一般为3~5%,经均质(热浸)处理后,自爆一般为1~3%。
要完全避免自爆时不可能的。
钢化玻璃自爆时不可避免的,所以其在安装使用时产生的问题应是用户在产品选型过程中就考虑到的,绝非生产厂家的责任。
行业内的自爆补片原则为3%以内收费补片,3%以外免费补片,我司一直遵循着这一原则。
该工程投诉的钢化玻璃自爆,到目前为止总共自爆了,而贵公司订单下了,自爆率为%,所以自爆率在3%内,我司本不应该负责补片,但本着与客户长期友好合作的关系,我司就如下的玻璃可以提供免费补片,补片玻璃的规格为6mmST150+12A+6mm 白玻双钢化总面积为平方米数量为15片;6mm钢化ST150+9A+6mm白钢/6mm白钢总面积为平方米数量为1片。
运输费用另外计收。
现对钢化玻璃自爆原因做如下分析:一、钢化玻璃自爆现象玻璃经加热并急速冷却后即形成钢化玻璃,钢化玻璃表面呈现向内的压应力,其内部呈现向外的张应力,通俗的说:其外表面就象往内收紧的弹簧,中间层则象往外膨胀的弹簧。
钢化玻璃就是由压应力和张应力构成的力学平衡体。
一旦因某种原因导致平衡破坏,使内部的张应力大于表面的压应力时,钢化玻璃就会解体——即发生“自爆”。
自爆会在钢化玻璃加工、搬运、包装、保存以及用户使用的任何过程中发生,而且无法预知。
钢化玻璃自爆原因及对策

对流加热的效果依赖于热空气在炉内的循环路线,因此均质炉内的气体流股必须经过精心 设计,总的原则是尽可能地使炉内气流通畅、温度均匀。即使发生玻璃破碎,碎片也不能堵 塞气流通路。
#1
样 σ(Mpa) Dc(µ
品
m)
号
#2 σ(Mpa) Dc(µ
m)
#3 σ(Mpa) Dc(µ
m)
#4 σ(Mpa) Dc(µ
m)
#5 σ(Mpa) Dc(µ
m)
批 次
第 90 一 批
68 82
78 86
73 94
64
109
51
次
第 90 二 批 次
68 94
64
109
51
99
59 115
47
图 1. 自爆碎片形态图 玻璃碎片呈放射状分布,放射中心有二块形 似蝴蝶翅膀的玻璃块,俗称 “蝴蝶斑”。NiS 结石位于二块“蝴蝶斑”的界面上。
图 2. NiS 结石扫描电镜照片 粗糙的表面是硫化镍结石的一个主要特 征。
Bordeaux 和 Kasper 通过对 250 例自爆的研究[3],发现引起自爆的硫化镍直径在 0.04—0.65 mm 之间,平均粒径为 0.2 mm(图 3)。 硫化镍在玻璃中一般位于张应力区,大部分集中在板 芯部位的高张应力区(图 4)。处在压应力区的 NiS,一般不会导致自爆。
2.自爆机理及影响因素 2.1 硫化镍(NiS) NiS 是一种晶体,存在二种晶相: 高温相 α-NiS 和低温相 β-NiS,相变温度为 379 oC . 玻璃 在钢化炉内加热时,因加热温度远高于相变温度,NiS 全部转变为 α 相。然而在随后的淬冷 过程中, α-NiS 来不及转变为 β-NiS,从而被冻结在钢化玻璃中。在室温环境下,α-NiS 是 不稳定的,有逐渐转变为 β-NiS 的趋势。这种转变伴随着约 2--4%的体积膨胀,使玻璃承受 巨大的相变张应力,从而导致自爆。典型的 NiS 引起的自爆碎片见图 1。图 2 是从自爆后玻 璃碎片中提取的 NiS 结石的扫描电镜照片,其表面起伏不平、非常粗糙。
钢化玻璃的自爆及预防

钢化玻璃的自爆及预防
钢化玻璃的自爆及预防
一、钢化玻璃自爆的原因
钢化玻璃内部的硫化镍是导致钢化玻璃自爆的主要原因,这种物质由制造玻璃的原材料石英沙带入玻璃。
玻璃经钢化处理后,表面形成压应力,内部呈张应力,应力平衡一旦破坏则玻璃破裂。
硫化镍璃晶体发生相变时,其体积膨胀,导致导致钢化玻璃自爆。
自爆是钢化玻璃的固有特性,半钢化玻璃不存在自爆。
按国外玻璃行业界的统计,钢化玻璃自爆的概率约为0.3%,钢化玻璃自爆的概率与玻璃质量、钢化玻璃的钢化度、钢化加工的工艺等有关。
二、及如何预防钢化玻璃的自爆
预防钢化玻璃的自爆是玻璃制造业多年持续努力的目标,以下是两种有效的方式:
预防钢化玻璃自爆的有效方法之一是,人为促使硫化镍相变,使可能会自爆的玻璃在出厂前爆裂,为此出现了“防自爆炉”。
防自爆炉内的温度控制在约290℃,钢化玻璃在其中经历约8小时的恒温处理,则能使该爆的绝大部分爆裂从而达到防自爆的目的。
尽管这种方法不是绝对的,但是极为有效的。
预防钢化玻璃自爆的有效方法之二是,在满足强度设计要求的情况下,将钢化玻璃的应力值控制在国家标准规定范围的下限
95 Mpa之间。
从实践结果看此法是很有效的,而且这样作还带来另一个好处---玻璃的变形度小,外观平整度好。
钢化玻璃自爆

钢化玻璃一.自爆的定义钢化玻璃在无直接机械外力作用下发生的自动性炸裂叫做钢化玻璃的自爆,根据行业经验,普通钢化玻璃的自爆率在1~3‰左右。
自爆是钢化玻璃固有的特性之一。
二.(1)自爆原因-玻璃质量缺陷A、玻璃中有结石、杂质,气泡:玻璃中有杂质是钢化玻璃的薄弱点,也是应力集中处。
特别是结石若处在钢化玻璃的引张应力区是导致炸裂的重要因素。
结石存在于玻璃中,与玻璃体有着不同的膨胀系数。
玻璃钢化后结石周围裂纹区域的应力集中成倍地增加。
当结石膨胀系数小于玻璃,结石周围的切向应力处于受拉状态。
伴随结石而存在的裂纹扩展极易发生。
B、玻璃中含有硫化镍结晶物硫化镍夹杂物一般以结晶的小球体存在,直径在0.1—2㎜。
外表呈金属状,这些杂夹物是NI3S2,NI7S6和NI—XS,其中X=0—0.07。
只有NI1—XS相是造成钢化玻璃自发炸碎的主要原因。
已知理论上的NIS在379。
C时有一相变过程,从高温状态的a—NIS 六方晶系转变为低温状态B—NIS三方晶系过程中,伴随出现2.38%的体积膨胀。
这一结构在室温时保存下来。
如果以后玻璃受热就可能迅速出现a—B态转变。
如果这些杂物在钢化玻璃受张应力的内部,则体积膨胀会引起自发炸裂。
如果室温时存在a—NIS,经过数年、数月也会慢慢转变到B态,在这一相变过程中体积缓慢增大未必造成内部破裂。
C、玻璃表面因加工过程或操作不当造成有划痕、炸口、深爆边等缺陷,易造成应力集中或导致钢化玻璃自爆。
②钢化玻璃中应力分布不均匀、偏移玻璃在加热或冷却时沿玻璃厚度方向产生的温度梯度不均匀、不对称。
使钢化制品有自爆的趋向,有的在激冷时就产生“风爆”。
如果张应力区偏移到制品的某一边或者偏移到表面则钢化玻璃形成自爆。
③钢化程度的影响,实验证明,当钢化程度提高到1级/㎝时自爆数达20—25%。
由此可见应力越大钢化程度越高,自爆量也越大。
三.玻璃自爆解决方案降低钢化玻璃的应力值均匀钢化应力使用优质原片热浸处理四.钢化自爆的危害钢化玻璃具备较高强度和其破坏形态为钝角小颗粒这两个安全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钢化玻璃自爆说明
钢化玻璃自爆是钢化玻璃在无直接外力作用下发生的自动性炸裂,它可能发生在玻璃的钢化过程、储存过程以及安装后若干年使用过程,“自爆”是钢化玻璃本身具有的特性。
钢化玻璃“自爆”是由于原片玻璃含有硫化镍(NiS)的杂质所致。
由于玻璃中硫化镍(NiS)杂质膨胀引起的,玻璃在钢化加热过软化程中硫化镍(NiS)晶体结构是以体立方结构存在,这种结构不稳定,在钢化急冷过程中硫化镍(NiS)再由体立方结构还圆面立方结构转化,其体积会变大。
由于钢化急冷过程较快一部分硫化镍(NiS)还没转化完全玻璃就已经完全冷却变硬,在后期的使用过程中玻璃中的硫化镍(NiS)晶体在玻璃内部不断的还原,硫化镍(NiS)体积增加,当硫化镍(NiS)晶体体积增加所产生的压力超过玻璃极限强度时,必然引起了玻璃的爆裂,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自爆。
在浮法玻璃国家标准《GB11614》中,浮法玻璃原片允许有长度在0.5mm 以下的缺陷(如气泡、夹杂物等)。
通常目视可见的缺陷长度为0.4mm以上,而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缺陷检测仪也只能可靠地检测出长度大于0.2mm的小缺陷,但浮法原片中所含的长度大于0.06mm的硫化镍杂质就会引起自爆。
由于小硫化镍(NiS)结石无法被检测到,这样的玻璃在钢化后就有机率出现自爆现象。
一般来说,排除施工安装因素,玻璃自身因素造成的自爆在玻璃安装完成以后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发生的机率相对较大,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爆发生的机率逐渐减小。
无论国外还是国内检测手段及标准中规定的玻璃原片所含的杂质指标,都还远不能避免钢化玻璃“自爆”,所以钢化自爆非人为所能控制。
根据国内外的数据统计,一般情况每4吨玻璃就有一例“自爆”,转化成微具体的片数,就是行业内的3‰—5‰,我司对外承诺依照3‰为标准。
钢化玻璃“防自爆”措施主要是进行二次热处理即热浸(均质)处理,具体工艺过程为将钢化玻璃放到热浸炉中进行加热、保温和降温等过程,使有自爆缺陷的钢化玻璃提前引爆,从而大大降低使用过程中的自爆率。
当要求极低的自爆率时,建议可以做热浸处理,热浸后自爆率会有很大程度的降低,但并非绝对可避免。
选择超白玻璃也可以有效降低玻璃的自爆率。
由于超白玻璃采用的是高品质
矿砂,同时超白玻璃在选矿过程中,为了除铁一般采用磁选矿,由于镍和铁一样具有顺磁性,因此在磁选矿除铁的过程中也降低了镍的含量。
因此超白玻璃自爆率一般也较低。
此外,半钢化玻璃由于在热处理过程中,采用缓慢冷却(相对于钢化),给予一定的时间让硫化镍(NiS)结石从由体立方结构还圆面立方结构,因此半钢化玻璃可以避免钢化自爆现象。
但由于半钢化玻璃破损一般呈现放射状,碎片有锋利棱角,因此半钢化玻璃不属于安全玻璃,一般建议采用半钢化玻璃为基片作制夹层玻璃,这样即可以保证安全性又有效地避免玻璃自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