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革命题材美术作品欣赏
展现新民主主义革命主题内容的美术作品

展现新民主主义革命主题内容的美术作品在我国的革命历史中,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一个重要的阶段,它为我国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段历史中,许多优秀的美术作品充分展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题内容,体现了艺术家对革命、解放和建设的理解和表达。
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这些美术作品,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意义和价值。
让我们从美术作品中展现的革命斗争开始。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国人民经历了长期的斗争与战争,艺术家们通过不同形式的作品表达了他们对革命斗争的理解和描绘。
著名画家徐悲鸿的作品《战友》,以其深刻的笔触和饱满的色彩,展现了战士们在战场上的英勇形象,传达了对革命斗争的无尽敬意和钦佩。
这些作品也反映了革命时期的动荡和艰辛,让观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革命斗争的艰辛与伟大。
美术作品还展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人民解放和社会建设。
在革命取得胜利后,我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建设,这在许多美术作品中得到了生动的展现。
画家刘开渠的作品《解放军进城》通过生动的场景和生活细节,展现了解放军和人民群众共同迎来解放的喜悦和幸福,让观者深刻感受到了解放的重要意义和解放后社会的生动场景。
在回顾性的角度上,这些美术作品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意义和价值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艺术家们通过作品的主题和表现形式,传达了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解和解读。
他们不仅仅是在描述一个具体的历史时期和事件,更是在传递对革命、解放和建设的理解和敬意。
这种回顾性的表达,为观者提供了更多层次的角度和思考,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意义和价值。
从个人观点来看,我认为这些美术作品不仅仅是在展现历史,更是在传递精神和情感。
通过对革命斗争、人民解放和社会建设的细腻描绘,艺术家们让我们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革命的伟大。
这些作品不仅仅是艺术,更是对历史和现实的热爱和思考,让我们在感受美的也更深刻地理解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意义和价值。
总结起来,展现新民主主义革命主题内容的美术作品在多个层面上展现了革命斗争、人民解放和社会建设,以及艺术家对历史的回顾和理解。
红色经典绘画赏析

红色经典绘画赏析绘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方式传达着艺术家对于生活、情感和意境的表达。
在众多经典绘画作品中,红色经常被用来传递强烈的情感和鲜明的主题。
本文将为大家带来一系列红色经典绘画作品的赏析,带领读者领略红色所带来的深邃和魅力。
第一幅绘画作品是印象派大师克劳德·莫奈的《日出》。
这幅作品以红色的太阳光洒在水面上为主题,展现出早晨的宁静和温暖。
红色的光线与蓝色的水面形成鲜明的对比,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莫奈利用红色绘制的天空和阳光给人一种温暖和希望的感觉,将观者带入一个梦幻般的世界。
第二幅作品是梵高的《星空》。
这幅作品以红色的天空和黄色的星星点点构成了整个画面。
梵高运用浓烈的红色描绘出了壮丽的星空,它仿佛在向观者诉说着宇宙的神秘和无限。
红色象征着热情和力量,使得画面充满活力和动感。
这幅作品是梵高艺术风格的经典代表,带给人们前所未有的震撼与触动。
第三幅作品是毕加索的《格尔尼卡》。
这幅作品以红色和黑色为主,呈现出战争所带来的恐怖和痛苦。
画面中,红色象征着战争的残酷和死亡的威胁。
毕加索将战争中的痛苦和绝望通过红色的表现方式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引人深思。
这幅作品成为了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绘画之一,使人们对战争的疯狂和无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四幅作品是中国画大师齐白石的《赤壁图》。
这幅作品是他对于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的再创作。
红色在这幅作品中起到了重要的视觉聚焦作用。
红色的战船和红色的悬崖勾勒出战争的紧张气氛和激烈的战斗场面。
齐白石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和技巧将历史和艺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给观者呈现了一场精彩绝伦的战争画。
最后一幅作品是安迪·沃霍尔的《玛丽莲·梦露》。
这幅作品以红色的背景和红色的嘴唇强烈地吸引了观者的注意力。
红色象征着她的魅力和个性,使得画面显得充满活力和魅力。
沃霍尔运用红色作为视觉焦点,使得观者无法忽视这个耀眼的形象。
这幅作品成为了流行艺术的经典之作,使观者感受到了红色的力量和魅力。
油画《淮海大捷》

油画《淮海大捷》作者:薛续友来源:《理财·收藏版》2021年第09期以解放戰争三大战役为题材的美术经典,构成了新中国美术史尤其是军事题材美术创作的重要篇章。
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在战略决战——辽沈、淮海、平津战役中取得伟大胜利,为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在解放战争三大战役题材美术作品中,油画《淮海大捷》的大场景、大尺幅展现,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曾多次以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为题材展开创作的军旅画家陈其,曾亲历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对于战争的残酷、胜利的喜悦和英雄的精神,都深有体会。
1972年,陈其第一次与赵光涛等合作油画《淮海大战》,选择表现战士们手执钢枪、手榴弹等,向敌军发起进攻的场景。
画面上,后方皑皑的白雪烘托出战斗的激烈,生动的人物刻画凸显出战士们舍生忘死的无畏精神。
1977年,陈其再次与赵光涛、陈坚、魏楚予合作油画《淮海大战》。
这次,作者选择以正面视角表现战士们顽强拼搏的战斗场景,整体视野更加开阔,艺术表现更具视觉震撼力。
这件取材于真实战场的经典美术作品,从不同角度再现了战略决战的壮烈场景与磅礴气势,也体现出老一辈美术工作者在创作中对文学叙事性的重视、视角的选择,以及注重从境界上探析英雄主义的典型特征。
这些作品更饱含创作者的真情实感。
陈其认为:“画不好这些作品,就对不起牺牲的战友,对不起支前的老乡。
”他们怀着强烈的使命感,用画笔图绘历史,用丰富的视觉形象参与宏大历史书写,镌刻革命精神。
画面中,创作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想象力,在基于历史真实的基础上,通过色彩明暗、冷暖对比等艺术处理,表现了敌败我胜的战局。
可以说,在革命历史画创作经验尚不丰富的时期,作品《淮海大捷》不仅取得了艺术上的成功,同时在以绘画的特点处理战争题材、以典型情节展现宏大历史方面富有创新,推动了新中国革命历史画实践与理论探索。
这件作品不仅继承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的丰富经验与独特优势,也为表现这些主题注入了新的思想与活力,在当代视野中实现了对解放战争三大战役题材的艺术再造。
革命画欣赏1

作者介绍:王式廓(1911-1973)从小生长在农村, 具有像农民一样质朴的性格,参加革命后又长期和农 民接触。后又受过高等教育,就读于北平美术学院, 杭州国立艺专,上海美专。1935年赴日本考入东京 美术学校,1937年回国参加抗日救亡运动,是具有 广泛文化素养的革命者,他在民族民主革命如火如荼 的战争年代里成长起来,特定的历史背景,个人经历 和所具有的才华,使他的艺术在稳健中跃动着激情, 在质朴中蕴含着深邃,在艰涩中透露着明朗与豁达, 而他的艺术表现的焦点,始终对准着我国现代史上贡 献卓著的淳朴的农民 .
《血衣》作品取材于我国土地革命斗地主的
场景,画面抓住一位悲痛欲绝的妇女,正举起血 衣的瞬间。描绘了激愤的人海与起伏的山峦。在 沉郁浑厚的黑白色调中汇成了震撼人心的控诉。
《血衣》中,无论是双目失明的母亲,持血衣控诉的妇女, 持字据的老汉,残废者或是青年民兵等等,每一形象,画家都 进行了真实的描绘,都鲜明地洋溢着作者对主人翁的深厚同情 和热爱,对于这些受侮辱,受损害的善良农民的悲惨遭遇的不 平。作品中,人们看到的是一个在生活中遭受过巨大不幸的妇 女,她的痛苦,哀伤和愤怒,都在形象的动态中表现出来。人 物再现的真实,更揭示出人物内心世界。更加表现出她久经磨 难的经历和刚毅的性格。画家从现实主义出发,用黑白对比的 手法,奔放粗犷的线条,对人物细节的虚实处理达到了画面真 实与现实真实的统一,使人物的外在形象与内心世界浑然一体。 真实再现了土地革命时期斗地主的场景,反映了当时两种阶级 矛盾冲突,画家的某种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 起到了教育作用。
藏在美术馆里的英雄主义——陈逸飞革命题材作品赏析

新视 觉艺术
20 . 0 91
藏 在 美术 馆 里 的 英 雄 主 义
一 一
陈 逸 飞革 命 题 材 作 品 赏 析
刘 达
( 上海大 学
艺术研 究院 ,上海
2 4 ) o 4 0 4
[ 摘 要 ]艺术评 论 家 们 评论 陈逸 飞 的作 品 时将他 早 期 的作 品誉 为 中国绘 画 的一 座巅 峰 ,而 他这 一 时期 的 作 品多被 国 内 的各 大 美 术 馆 、博 物 馆 等 机 构 收藏 。本 文 将 其 主要 代表 作 品 内容 及 风 格 进 行 赏 析 并 列 出这 些 主 要 作 品 的 收 藏 机 构 。 [ 关键 词]陈逸 飞 革 命题 材
黄 河 颂
效果重视的 同时 , 强调 出了要在传统的艺术形象 中挖 掘 更
新的主题与内涵 , 使得他的作品与文革时的画风 区别开来。 作者简介 :刘 达 。男 ,上海大学艺术研究 院硕 士研 究生 ,研究方 向:艺术 市场。
[0 ] 1 5
开 路 先 锋
视觉艺术作时只有2 岁。 6
住, 为主角那件柠檬黄的背心与全画青灰色的交响而激动不
’ 例在当时 的绘画作品中 , 多数的作品都是以具有政治意 陈逸飞在 回忆 自己的发展阶段时认 为 16 年到 17 已。 96 96 像<开路先锋>这样 如此具有震撼力的 年是他第一个阶段 。1 6 年 , l 9 9 插队落户到黑龙江逊克县逊 义的生活场面为主。 1 1 作品 已是难得一见。 而那件柠檬黄 色的背心 , 更是当时社会 河公社双河大队的金训华 , 因为抢救 国家财产而在 与洪水 柠檬黄色正表现了陈逸飞对于 美的追寻 。 抗争 中光荣牺牲 。 陈逸飞和徐 纯中 根据他的事迹 共同创 不会出现的颜色 , 作 了水粉 画<知识青年 的楷模一金训 华>, 并发表 在 中共 继 <开路先锋>之后 , 陈逸 飞又创作 了<红 旗颂>, 这 由两幅 画作 构成 。 一幅作品 中 中央 最权 威的刊物<红旗 >杂志上 , 这使 得陈逸飞 “ 一夜 是一组双 联画形式 的作品 , 在战火 纷飞的战场上 , 他 成名 ” 生活也 因此 发生 了巨大 的变化 , 17 年时 ,2 是三位临 阵宣誓的解放 军战士 , , 到 90 4 岁的陈逸飞就 已经入党并且被任命为“ 上海油画雕塑创作 们手持武 器 , 高举红旗 , 表现 出战 士不怕牺牲 , 英勇奋战 另一 室”油 画组的负责人 。他成为 了上 海油画领域 的带头人 。 的英 雄气魄 , 幅作品则是站在纪念碑前庄严宣誓的 的 <知识青年的楷模一 金训华>这幅作 品对陈逸飞的一 三位新 中国的少先队 员 , 他们 手持红旗 , 庄严 的在红旗下 生有着 巨大的影响 , 是他 清楚地知道这幅作品并不那 么 但
美术经典中的党史100幅作品目录

国画
李可染
1959年在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之际,原中国革命博物馆邀请李可染以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为题,创作一幅山水画。[27]
1983年
《开荒牛》
城市雕塑
潘鹤
雕塑家潘鹤以开拓进取的深圳精神为题创作了城市雕塑作品《开荒牛》。“那个时候是开荒时期、拓荒时期……需要有一种老黄牛的精神,埋头苦干,奋力向前。”——美术评论家陈履生[28]
两弹一星”的伟大事业,成为了艺术创作的不竭源泉。2001年骆根兴以“两弹一星”精神为主题,创作了油画《西部年代》。[47]
1974年
《绿色长城》
国画
关山月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造出了全世界面积最大的人工林,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热潮,成为许多艺术家们创作的灵感源泉。关山月回到家乡广东粤西海滨,看到家乡海边曾经的荒滩已经满目苍翠,他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创作出了国画《绿色长城》。[48]
1968年
《唤起工农千百万》
油画
方增
油画《唤起工农千百万》,它展现了1921年中共一大会议后毛泽东到江西萍乡安源路矿深入基层宣传革命思想,组织工人运动的场景。画作造型写实,人物的表情和动作富有张力。[13]
1957年
《井冈山会师》
油画
王式廓
这幅作品描绘的是毛泽东同志带领的队伍欢迎朱德同志率领的南昌起义队伍时的情景。画作从构图上来讲用了低视平线的方法突出两位领袖伟岸的身材,展示出一种夺人心魄的魅力。[14]
1959年到1964年[23]
《南泥湾》
油画
靳之林
经典油画巨作《南泥湾》是画家靳之林耗时五年创作的。《南泥湾》由多组画面构成,结合了生产战斗和学习。通过俯视,把近景的劳动和远景的黄土高原结合起来,既有宏观场景,又有局部刻画。[22]这幅作品成为中国美术史上的经典作品之一,被誉为“新中国现实主义美术里程
开国大典美术赏析

开国大典美术赏析开国大典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一件具有重大意义的盛事,也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见证。
其美术赏析是一项重要的文化活动,通过欣赏和解读相关艺术作品,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开国大典的历史价值和艺术魅力。
开国大典美术作品丰富多样,包括了绘画、雕塑、摄影等多种艺术形式。
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形式,生动地展现了开国大典的盛况和气势。
其中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是《开国大典》画卷,由著名画家徐悲鸿创作。
这幅画卷以浓郁的色彩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毛泽东主席和中央领导人在天安门广场上庄严宣誓的场景,气势磅礴,庄重肃穆。
《开国大典》画卷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致入微的描绘,展现了开国大典的历史场面和人物形象。
画卷中的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精心的刻画,使人们仿佛置身于当时的盛况之中。
画中的毛泽东主席和其他领导人肃穆庄重,表情凝重,展现出他们的威严和决心。
而广场上的群众则充满了激情和自豪,他们挥舞着五星红旗,高呼口号,表达着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和支持。
除了绘画作品,雕塑也是开国大典美术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最著名的是位于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
这座纪念碑由著名雕塑家李云鹤创作,高约37米,整体呈锥形,庄严肃穆。
碑身刻有毛泽东主席的名言和开国大典的相关纪念文字,寓意着人民英雄的丰功伟绩和革命精神的永存。
摄影作品也是开国大典美术赏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摄影家通过镜头记录了开国大典的盛况,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构图方式,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的场景和人物形象。
摄影作品中的每一张照片都是对历史的见证,通过这些作品,人们可以更加真实地感受到开国大典的历史意义和人民英雄的伟大。
通过对开国大典美术作品的赏析,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到开国大典所蕴含的历史价值和艺术魅力。
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形式和艺术风格,生动地展现了开国大典的盛况和气势,让人们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程。
同时,这些作品也展示了艺术家们对历史的思考和对时代精神的追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与时代同行——中国美术馆馆藏油画作品选粹100幅

与时代同行——中国美术馆馆藏油画作品选粹100幅《天安门前》· 孙滋溪· 1964年《公社书记》· 靳之林· 1974《千年土地翻了身》· 董希文· 1963年《春风杨柳》· 周树桥· 1974年《走合作化道路》· 高潮· 1959年《海岛姑娘》· 王霞· 1961《我们走在大路上》· 潘世勋· 1964年《奠基者》· 王宏剑· 1984年《矿大嫂》· 闫平· 1984年《渴望和平》· 王向明·、金莉莉· 1985年《杨靖宇将军》· 胡悌麟、贾涤非· 1984年《温暖的风》· 闫振铎· 1984年《春的脚步》· 鄂奎俊· 1984年《西沙之晨》· 何岸· 1979年《模范饲养员》· 韦启美· 1956年《通往乌鲁木齐》· 艾中信· 1954年《在激流中前进》· 杜键· 1963年《四个姑娘》· 温葆· 1962年《毛主席和亚非拉人民在一起》·伍必端、靳尚谊·1961年《渔港新医》· 陈衍宁· 1973年《针麻传统创奇迹》·汤沐黎·1972年《农机专家之死》· 邵增虎· 1979年《一九六八年X月X日雪》· 程丛林· 1979年【为什么】·高小华·1978年【舍得一身剐】·李斌·1980年《春风已经苏醒》何多苓 1981《青春》何多苓 1984年【我们这一代】·陈宜明·1984《1978年·夏夜》程丛林 1980《青春记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陈宜明·2009《永不休战》·汤小铭·1972年《铜墙铁壁》· 张自薿· 1972年《延安火炬》蔡亮,1960年《出击之前》· 何孔德· 1963年《拂晓》·肖锋,宋韧·1979年【南下】蔡迪安李宗海 1979年《贫农的儿子》蔡亮,1964年《方志敏-1935.1.29》蔡鸣王大为马志明苏翰宇· 2009《血衣》· 王式廓· 1973年《刘胡兰起义》· 冯法祀· 1957年《而今迈步从头》· 沈尧伊· 1976年《在党的“一大”会议上》· 陈逸飞、邱瑞敏· 1977年《红烛颂》· 立鹏· 1979年《战斗中成长》·秦大虎、张定剑·1964年《密云》· 钟涵· 1990年《壹玖肆玖》·白展望·2009年《1937-12南京》· 许江孙景刚崔小冬邬大勇· 2009年《黄河大合唱——流亡》· 詹建俊叶南· 2009年《黄河大合唱——奋起》· 詹建俊叶南· 2009年《黄河大合唱——奋起》· 詹建俊叶南· 2009年《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九时——南京》· 陈坚· 2004年【山村小店】·朱毅勇·1981年·《雨过天晴》·王大同·1979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革命题材美术作品欣赏》教学设计
延安市宝塔区实验小学郭小峰
设计理念
鲁迅艺术学院(以下简称“鲁艺”)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办的第一所培养抗战文艺干部的高等艺术学府。
从1938年至1945年,鲁艺遵循抗战形势的需要,先后制定了抗日统一战线下的艺术教育,到中期实现中共文艺政策的堡垒与核心,最后到艺术教育直接为现实政治服务的教育方针。
实现了教育与政治斗争相结合,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道路,开辟了中国现代教育的新型模式。
抗战时期的延安鲁艺,聚集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革命艺术家,他们与党、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开展了抗战哥味、抗战戏剧、抗战文学、抗战版画以及大众新秧歌运动等,使文艺工作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了动员、组织、团结和教育人民的强大作用。
鲁艺引领了陕甘宁边区和各抗日根据地、各解放区抗战文艺的发展,书写了中国革命文艺史上最灿烂的篇章。
鲁艺期间涌现出大量的画家和雕塑家,他们利用手中的工具创作了很多作品,不仅用于宣传,在美术领域里也创新了很多,鲁艺时期的美术作品具有时代特点,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在人们的精神层面给与了满足和指引。
让学生了解这个时期的画家和他们的作品是非常有必要的,鲁艺精神也是延安精神的一种,苦干实干、默默奉献,在艰苦中不忘探索更值得我们师生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了解什么是鲁艺,了解这个时期的画家和他们的作品,启发他们对革命精神的了解,对延安精神的学习,让他们在美术学习领域里有更多的认识,引导他们去创作出更有生命力的作品。
过程与方法
利用多媒体给孩子介绍这些画家和作品,播放图片和影视资料,教师讲解作品特点及一些构图的方法和创作的要素。
利用美术挂图让孩子们说一说自己的感受,体会革命年代美术内容特点。
并组织学生临摹创作绘画作品,展示自己的作品。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延安鲁艺精神的介绍,对延安时期画家和作品的讲解,让孩子从心中认识到今天生活的幸福和延安精神的宝贵,启发他们好好学习,从小立志报国。
教学重点:让学生知道延安精神、鲁艺精神和革命精神,并能简单的欣赏和评述这些作品。
教学难点:学生去临摹和创作关于革命的画。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石鲁作品《转战陕北》
1.师:大家请看这是一幅什么画?图中画的是什么?你感受
到了什么?请说一说。
生1:陕北的山、黄河
生2:毛主席、士兵、马
生3:这是关于战争的画
师:大家观察的非常仔细,这是画家石鲁的作品《转战陕北》1937年毛主席和红军通过长征来到陕北,继续领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师:毛主席来到陕北后,指引大家革命,推翻了陕北的地主和反动派,领导陕北人民开荒种田,大家都很积极的去抗日,去劳动。
同事党中央在这里也创办了很多学校,让士兵和老百姓学习。
其中鲁迅艺术学院是最闪亮的一所,因为聚集和当时很多有名的艺术家、画家、这些画家都很有能力,德才兼备。
他们创造出了很多作品,这些作品非常优秀。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这些关于革命题材的作品和这些画家的事迹。
二、鲁艺时期的代表版画家古元和作品介绍。
1.出示美术作品《毛主席和农民谈话》、《运草》让学生观看、感受。
2.教师介绍画家和作品特点
古元(1919年8月5日-1996年8月10日),字帝源,中国著名画家、版画家。
1938年赴延安,先后在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后到农村参加基层工作,业余进行木刻创作,参加1942年在重庆举办的全国木刻展览会,徐悲鸿先生操文称赞古元作品。
他创作了不少反映陕北人民生活的作品,被选为陕甘宁边区文教代表,并授
予甲等奖。
191年创作新年画《毛主席和农民谈话》,获中央文化部颁发的新年画二等奖。
曾参加革命博物馆的历史画创作。
他在延安期间参加美术小组,进行革命宣传活动,并开始练习木刻。
次年1月到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美术系第三期正式学习木刻创作。
《运草》是其1940年在学习期间所作的重要作品。
从他对马的运动神态以及车轮结构的准确把握,黑白对比关系、柔和气氛的精心经营,可看出他对生活的细微观寡及木刻技术的日臻成熟。
1943年延安整风继续进行古元随运盐队到三边体验生活。
这一年创作成绩显著,《离婚诉》《宿营》《练兵入《八路军秋收》《减租会》《马锡五调解婚烟诉讼》都是这时的重要作品。
《离婚诉》也有两幅。
两幅的构图、人物形象塑造及表现技法完全不同。
1945年11月古元随鲁艺离开延安前往东北,因途中交通受阻滞留华北解放区,在那里,他担任了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美术系教员,并参加了土地改革运动转入东北解放区后,他又再次参加土改,这一阶段,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影地梨》和人桥>前者描绘了土改中激动人心的一幕,农民们神进地主宅院,将地主的士地房产契约翻搜出来一把火烧掉,升腾的火焰,敲锣打鼓、欢呼雀跃的人群,构成衣民革命胜利的戏。
3.出示作品《宿营》《练兵入《八路军秋收》《减租会》欣赏
4.出示作品《人桥》欣赏,教师讲解作品。
三、现代革命题材的美术作品及画家介绍
1.油画《开国大典》欣赏与画家介绍
师:出示《开国大典》,让学生观察、欣赏。
师:上面画的是什么?都有些谁?他们在哪里?在干什么?
生1:毛主席、周总理、朱德
生2:在天安门上
生3:新中国成立的时候的情景
教师介绍《开国大典》,带领学生一起欣赏,并介绍画家。
董希文,(1914-1973)浙江绍兴人,我国著名油画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代表作《开国大典》。
董希文先生的油画《开国大典》创作于1953年,所描绘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时天安门国庆典礼的盛况。
场面气势恢宏,喜庆气氛热烈,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神采奕栾,气度不凡。
蓝天白云,风和日丽,广场开阔,红旗如海,天安门城楼金碧辉煌。
画家在进行严谨的写实描绘中,借鉴了民间美术和传统工笔重彩的表现手法。
作者使蓝天与地毯、红柱子、红灯笼及红旗等造成强烈的对比,并增加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在写实手法的描绘中,画家又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加工,如透视和光影的处理都没有严格地按西方写实绘画中的素描要求,在画面的右侧部位减去一根柱子,这些都是为了适应并强化画面主题和总体的需要,同时也适于中国广大读者的审美情趣。
还应该提
到的是,这些作品具有较强的装饰性抒情性。
2.美术作品《愚公移山》、《田横五百士》、《负伤之狮》欣赏。
师:让学生观察、带领孩子欣赏。
介绍画家徐悲鸿:徐悲鸿(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汉族,原名徐寿康,江苏宜兴市屺亭镇人,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
他在抗日战争时期陆续创作出取材于历史或古代寓言的大幅绘画,这些画作借古喻今,观者从中能够强烈地感受到画家热爱祖国和人民的真挚之情。
1931年日军侵华加剧,民族危亡之际,徐悲鸿创作了希望国家重视和招纳人才的国画《九方皋》;1933年创作了油画《徯我后》,表达苦难民众对贤君的渴望之情;1939年创作《珍妮小姐画像》,为徐悲鸿最著名的油画人物肖像之一,为支持国内抗战而作;1940年完成了国画《愚公移山》,赞誉中国民众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夺取抗日最后胜利的顽强意志。
师出示《田横五百士》,与学生一起欣赏。
这幅《田横五百士》是徐悲鸿的成名大作。
故事出自《史记·田儋列传》。
田横是秦末齐国旧王族,继田儋之后为齐王。
刘邦消灭群雄后,田横和他的五百壮士逃亡到一个海岛上。
刘邦听说田横深得人心,恐日后有患,所以派使者赦田横的罪,召他回来。
正是有感于田横等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
屈"的"高节",着意选取了田横与五百壮士惜别的戏剧性场景来表现。
师:出示作品《负伤之狮》,讲解。
创作于1938年,当时日寇侵占了大半个中国,国土沦丧,生灵涂炭,徐悲鸿怨愤难忍。
他画的负伤雄狮,回首跷望,含着无限的深意。
他在画上题写:“国难孔亟时与麟若先生同客重庆相顾不怿写此以聊抒怀。
”表现了作者爱国忧时的思想。
这是一幅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画作。
中国被称作东方的“睡狮”,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中国东北大部分国土,“睡狮”已成了负伤雄狮。
这头双目怒视的负伤雄狮在不堪回首的神情中,准备战斗、拼搏,蕴藏着坚强与力量。
四、总结与收获
1.让学生说一说最欣赏的画家是谁?为什么?
2.那副作品给你感触最大?为什么?
3.说一说这节课的收获。
五、美术作业
1.临摹或者创作一幅关于延安革命的画。
2.去延安革命纪念馆欣赏关于革命的油画作品。
3.在网上找关于更多的革命题材美术作品,和同学们交
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