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辽夏金元时期教案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教案)

第 12 课1.唯物史观:通过学习两宋的文化,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义,政治经济决定思想文化;通过学习各个少数民族政权的文化建设,理解人类社会形态从低纷到高级的发展历程。
2.时空观念:通过了解各两宋时期文化发展变化的时代背景,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
3.史料实证:通过展示及读取文物图片等资料信息,培养学生史料实证。
4.历史解释:学生通过对辽宋夏金元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分析,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
5.家国情怀:通过学习两宋的文化科技,了解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培养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通过学习各个少数民族的文化,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培养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正确的民族观。
【教学重点】儒学的复兴【教学难点】儒学的复兴、少数民族文字【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法;学习方法—合作学习法。
第一步:导入新课[引入]成书于元朝的《宋史》总结说:儒家思想的精髓“道”在孟子之后就失传了。
经过宋朝道学学者的努力,儒家“道”方才“焕然而大明,秩然而各得其所”。
这种说是对宋朝儒学复兴的高度评价。
儒学经历魏晋时期佛道的冲击,在宋朝时期是如何复兴的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第一个内容,儒学的复兴。
第二步:讲授新课[问] 首先,请同学们思考,宋朝为什么要掀起儒学复兴运动?[学生回答] 为了服务于政治统治,维护封建伦理纲常。
[讲] 同学说的很对,一语道出了问题的本质。
在古代封建社会,思想体系是依附于政治体系的。
一种思想能够被统治者采用,是因为这种思想可以迎合政治统治需要。
比如战国时期秦国采用法家思想,西汉武帝时期采用儒家思想。
儒学自汉朝成为主流思想以来,虽然历经冲击,但影响力依旧很大,其经义仍然是维护封建政治伦理的支柱。
[问] 宋朝复兴的儒学和以前的儒学有何不同?为什么要改动?[学生回答]传统儒学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讲] 是的,从三国到五代,由于以阐释经书字句为主的儒家学说,日益僵化,社会影响总体来说不及佛教和道教。
宋辽夏金元时期教案

宋辽夏金元时期教案第五单元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接着进展——宋辽夏金元阶段(一)宏观掌控总体特征: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接着进展。
1、政治(1)民族政权并立,并逐步趋向统一。
(2)北宋实现了局部地区统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坚毅中央集权。
(3)元朝实现中国历史上的第三次大统一,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进展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度基本完善。
元建立行省制度对全国举行有效管辖,台湾、西藏等我国周边地区正式归辖于中央政权。
2、经济经济中心南移完成,封建制生产方式进一步向边疆地区扩展,从全然上改变了过去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格局。
商品经济进展,浮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民族间的经济交流频繁,促进边疆地区的进展。
3、民族关系(1)汉族政权衰微,少数民族进展迅速。
(2)民族间战争一度频繁,但经过议和维持了较长时刻的和平局面,经济文化交流紧密。
(3)民族融合浮现新高潮,形成新民族——回族。
4、文化(1)古代科技进展浮现新高峰,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建造技术、科技著作和天文历法成就突出。
(2)理学产生和进展。
(3)宋词和元曲成就突出,书院的兴起、宋词的繁荣、市民文学浮现(新特点)。
(二)微观细嚼1、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割据局面的结束陈桥兵变:960年赵匡胤东京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措施,“先南后北”、“先易后难”;标志是北汉被灭2、北宋中央集权的强化缘故:吸取五代十国的经验教训措施:①集中军权,杯酒释兵权;将禁军统领一分为三,直截了当对皇帝负责;设立枢密院与统领军队将帅互相牵制;实行更戍法。
②集中行政权,在中央把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地点上派文官做知州,设通判与知州互相牵制。
③集中财权和司法权,设转运使,司法人员由文官担任。
④进展科举制度,考试分乡试、省试、殿试(成为定制);科目减少,进士科最重要;实行糊名法妨碍:积极,五代以来的藩镇割据的基础被铲除,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与安定,有利于社会进展;消极,政府机构重叠,财政开支大,军队战斗力弱,导致“冗官”、“冗费”、“冗兵”,种下积贫积弱的祸根3、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1)土地兼并严峻:“别抑兼并”政策,“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2)“三冗”浮现,宋仁宗时积贫积弱局面形成(3)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别断(4)辽、西夏的威胁4、庆历新政(核心:整顿吏治(结果:触犯了保守派利益,改革被废止) 1043年,为摆脱统治危机,范仲淹内容:严格官吏升迁制度;限制官僚子弟做官;加强保举和选派;裁并州县,减轻徭役;严肃令5、王安石变法(1069年)目的:挽救危机,实现富国强兵,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初中历史《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与社会变化》大单元教学设计

踪迹近至 朝鲜、日本 、远达 阿拉伯半岛、非洲东海岸(3)朝廷鼓励海
0
外贸易,主要港口设立
市舶司
加以管理
0 2.原0 因:(1)造船业发达(2)朝廷鼓励(3)陆上丝绸之路受阻
0
二、都市生活
河南开封大相国寺
河南禹州宋代墓葬的歌舞散乐壁画
大足石刻《释迦摩尼涅槃圣迹图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北宋词人柳永《望海潮》
影响 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融
政治制度
行省制度
元
中央
行政:由
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
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各项政务
军事:设
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调度
全国的军队
监察:设 负责监察事务
地方
腹里:元朝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
“
”,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
其他地区:除了吐蕃、畏兀儿地区之外,设
置了岭北、辽阳等10个行省。在行省之下,
• 1.以上图片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 宋元时期戏剧表演形式主要形式是杂剧,形成于宋代,元朝兴盛, 为广大民众所喜爱
三、文学艺术
宋词和元曲
作者 苏轼
李清照 辛弃疾 关汉卿
苏轼像
代表作
李清照像
作品特点
山东济南辛弃疾纪念馆
贡献
关汉卿像
《水调歌头》《念奴娇.赤壁 豪迈而飘逸 怀古》
扩大词的境界,提高词的格 调
币 (3)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多民族政权由并立到统一
2、宋代民族关系
(1)11世纪末,完颜部的首领
完成了女真各
部的统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6—9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6—9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辽宋夏金元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的时期。
本单元包括6-9课,主要讲述了辽、宋、夏、金、元五个朝代的历史。
这一时期,民族关系复杂,政权分立,社会矛盾交织。
教材通过介绍这一时期的历史,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社会变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单元时,可能对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历史人物、事件和政权更迭感到困惑。
因此,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梳理历史线索,理解各个政权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同时,学生需要对历史上的民族关系有更深入的了解,认识到民族团结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人物,掌握各个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灭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史料、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民族团结对社会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历史线索,各个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灭亡。
2.难点:民族关系的变化,以及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历史背景、事件和人物。
2.互动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民族关系和社会变化的理解。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相关内容。
2.资料:历史文献、图片、地图等。
3.课件:制作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辽宋夏金元时期的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5分钟)教师讲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展示相关图片和地图,帮助学生了解各个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灭亡。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民族关系和社会变化的理解。
纲要上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教案(表格式)(2024年)

通过了解辽宋夏金元经济社会与文化的表现,认识这一时期,在经济,文化,社会方面的新变化。
三、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中第三节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前两节课已经学习了两宋政治与军事和辽宋夏金元政权建立和制度建设的相关内容,这主要是政治领域的新变化。而本课主要是学习辽宋夏金元时期在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新变化。
在整理科技发展的一些成就。讲述当时三大发明印刷术、火药、指南针为中国和世界文明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再来思考探究宋元科技为何在当时能领先世界?主要是前代丰厚科技的遗产,商品经济和社会机制的发展,边境战争的需要,重文轻武的政策,以及民族间国际间的科技文化交流等。
三:思想之变
在当时,思想文化的变化主要体现为儒学的复兴,即理学的产生。再讲述理学的含义。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统,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从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就知道它结合了佛道的思想。继承孔孟正宗,说明儒学是它的根本。治理国家就是他的最终目的。理学的缘起可以追溯到韩愈掀起的儒学复兴运动。到北宋时期,一批思想家又继承了韩愈的思想并进行发展,主要是周敦颐,邵庸,张载。张载也叫横渠先生,他提出的口号就是著名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这也为后世的理学家所继承。在他们之后就是程颢程颐二兄弟,称为二程。他们将理学进行了系统化理论化的梳理。最后南宋的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那么理学兴起的背景是什么呢?通过分析可以知道是当时儒学日益僵化,佛道的冲击及影响,以及当时政治动荡,社会风气变化的影响。
教师讲述: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我国12世纪初期一部杰出的风俗画,他以精致绝伦的工笔描绘了北宋末年徽宗时代首都汴京郊区的自然风光和城内汴河两岸的繁荣景象为研究宋史提供的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属于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生动记录了这一时期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今天我们通过清明上河图的具体细节来学习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教案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教学设计【教学立意】1.单元大概念:“大中国”2.大单元主题:走向“大中国”的时代3.单元结构:4.课时线索:明线: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经济交流与文化融合;暗线: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教材分析】1.课程目标: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正确的民族观,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课程内容要求:认识两宋在经济、文化与社会的新变化;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教材分析:历史阶段来看:辽宋夏金元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阶段,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与互动造就了多元一体乾元气象。
这一时期契丹族、党项族、女真族等先后建立少数民族政权,与这一阶段的冲突和战争相比,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联系更为持久和稳定,呈现出互相交融的趋势。
教材内容来看:“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讲述了宋元时期经济发展的新气象、社会生活、社会观念等方面不同程度的新变化。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则呈现了多元性和多样性文化发展的新景观,包括理学理论体系,宋词、元曲、话本等新文学体裁和科技成就。
总体来看,本课时涉及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经济、社会、文化,容量偏大、知识点多,且部分内容与初中重合。
【学情分析】教授对象:高一学生在初中已学过部分内容(两宋经济、宋元科技文化和城市),且具有一定历史思维和人文素养。
但经济和思想板块理解难度大,学生易生畏难情绪,要求教师应深入浅出,将尘封的史料和活跃的学生对接。
【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1.重点:宋元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新变化2.难点:理解“大中国”的内涵和表现【教法学法】1.教法:史料教学法、问题导学法、情境教学法2.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设计】【设计反思】1.亮点与特色:(1)以恰当的视角,撑起单元教学的厚度与信度;(2)以新颖的史料,整合教学环节的细节与情境;(3)以平实的姿态,体悟民族交融的意义与力量。
2.担忧与困惑:本课涉及的时间跨度长,内容广泛,需要大量相关知识的储备与积淀,作为年轻教师在把控上尚有难度。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教案(2024年)

“沉浸式”体验“宋人的十二时辰”——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课标要求】通过了解对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教材分析】本课为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 11 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主要介绍了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等经济领域和社会的发展和新变化,但是以两宋时期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为历史叙述的主体,而每一领域的发展和出现的变化是有联系性的。
通过本课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能在了解该时期经济和社会方面的新变化外,能够对不同的变化进行全面的认识。
【学情分析与教学对策】高一阶段的学生已经能从教材和简单直接的史料中了解宋代农业和手工业较之前有明显的发展,初步感受到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高峰,教师在真实的史料情境中加以解释和引导;其次,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初步掌握两宋的政治与军事、辽夏金元的统治,但是需要教师进一步分析梳理,才能理解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之间的多重联系,厘清历史发展的内在脉络,能从最真实的历史情境中体会历史的变革,从民众的生活中体会到时代特征。
【教学立意】历史教学的“真实感”不能仅凭史料的堆砌与解读就完成,现代学生与古代相隔甚远,若凭借合适的历史教具,给课堂中的学生增添更多的体验感,特别是涉及经济与社会变革的主题教学,最好能在沉浸式的氛围中内化知识,也是服务于现实的上佳途径。
唯物史观:认识辽宋夏金元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以及城市的新发展,认识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时空观念:通过商业城市的崛起,海外贸易的路线以及经济重心南移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地域性与联动性。
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通过史料分析,理解粮食产量大增使得人口增长,为手工业提供劳动力,经济作物的种植为手工业提供生产原料;了解宋元时期海外贸易税收对国家财政的积极作用;了解纸币在宋元时期的发展,认识其产生于四川的原因。
总体理解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方式的变革促进社会的整体进步。
纲要上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教案(表格式)

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二)教学难点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教师行为】展示《契丹人引马图》图片【教师提问】这是内蒙古赤峰市白塔子的辽墓壁画,从中能获取什么信息?【教师讲述】这幅壁画反映了辽夏宋金时期的民族交融和中华民族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这些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有什么作用呢?”我们带着疑问一起走进本课的学学生认真观察图片获取有关信息:服饰发型富有北方游牧民族特色;马匹肥壮,畜牧业发达等。
学生能初步了解这一课时的时代特征,引出本课主题;核心问题的设置贯穿全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习:辽夏金元的统治。
二、新课讲授(一)多民族的政权并立【教师行为】引导学生根据材料梳理辽、西夏、金政权的相关信息,完成表格。
【教师提问】观察地图,对比与传统游牧民族,找出辽、西夏、金的管理区域?【教师归纳】分界线为地理学科“胡焕庸线”,是游牧区和农耕学生阅读教材并认真填写表格。
观察地图,对比辽、西夏、金的管理范围。
加强学生对辽夏金元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者、民族、等基本信息,掌握这时期政权更迭和对峙的时序脉络,培养梳理史实的能力。
让学生在观察地图中了解辽、西夏、金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联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理解辽、夏、金区的分界线,游牧经济和农耕政权的分界线,这也决定了辽、西夏、金的政权建设具有“二元性”。
【教师行为】引用宋神宗、北宋宰相富弼对辽和西夏的评价,提问二人有此评价的原因。
学生回答效法中原后追问“辽和西夏的制度建设只是单纯效法中原吗?”【教师行为】出示文字材料: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
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学生思考后回答效法中原,学习中原文化。
阅读史料回答南北面官制度:“因俗而治”的特点。
的政权建设的“二元性”,培育唯物史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宋辽夏金元时期(一)宏观掌控总体特征: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1、政治(1)民族政权并立,并逐步趋向统一。
(2)北宋实现了局部地区统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坚强中央集权。
(3)元朝实现中国历史上的第三次大统一,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度基本完善。
元建立行省制度对全国进行有效管辖,台湾、西藏等我国周边地区正式归辖于中央政权。
2、经济经济中心南移完成,封建制生产方式进一步向边疆地区扩展,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格局。
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民族间的经济交流频繁,促进边疆地区的发展。
3、民族关系(1)汉族政权衰微,少数民族发展迅速。
(2)民族间战争一度频繁,但通过议和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局面,经济文化交流密切。
(3)民族融合出现新高潮,形成新民族——回族。
4、文化(1)古代科技发展出现新高峰,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建筑技术、科技著作和天文历法成就突出。
(2)理学产生和发展。
(3)宋词和元曲成就突出,书院的兴起、宋词的繁荣、市民文学出现(新特点)。
(二)微观细嚼1、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割据局面的结束陈桥兵变:960年赵匡胤东京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措施,“先南后北”、“先易后难”;标志是北汉被灭2、北宋中央集权的强化原因:吸取五代十国的经验教训措施:①集中军权,杯酒释兵权;将禁军统领一分为三,直接对皇帝负责;设立枢密院与统领军队将帅互相牵制;实行更戍法。
②集中行政权,在中央把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地方上派文官做知州,设通判与知州互相牵制。
③集中财权和司法权,设转运使,司法人员由文官担任。
④发展科举制度,考试分乡试、省试、殿试(成为定制);科目减少,进士科最重要;实行糊名法影响:积极,五代以来的藩镇割据的基础被铲除,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与安定,有利于社会发展;消极,政府机构重叠,财政开支大,军队战斗力弱,导致“冗官”、“冗费”、“冗兵”,种下积贫积弱的祸根3、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1)土地兼并严重:“不抑兼并”政策,“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2)“三冗”出现,宋仁宗时积贫积弱局面形成(3)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4)辽、西夏的威胁4、庆历新政(核心:整顿吏治(结果:触犯了保守派利益,改革被废止)1043年,为摆脱统治危机,范仲淹内容:严格官吏升迁制度;限制官僚子弟做官;加强保举和选派;裁并州县,减轻徭役;严肃令5、王安石变法(1069年)目的:挽救危机,实现富国强兵,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措施:①理财,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②军事,保甲法、将兵法;③教育,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意义:政府财政收入增加;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了许多荒地;军事实力有所增强结果:宋神宗死后,司马光当政,新法被废除原因:变法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主要);用人不当,新法危害百姓;评价:地主阶级改革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局面,但社会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王安石是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封建制度)6、两宋民族及其关系(1)与契丹兴起:辽河上游;唐末,汉族人躲避战乱,迁到长城以北,融合进步契丹概况建国:916年耶律阿保机上京,耶律德光夺幽云十六州,改国号为辽南北面官制:南面官为汉人和契丹人担任,北面官由契丹人担任战争:高梁河战役,宋败,后再次征辽,被歼;宋由进攻转为防御宋辽和战和议:1005年,澶渊之盟,“岁币”;辽撤兵;双方约为兄弟之国,各守边界影响:对峙形成,一个世纪保持和平局面,双方贸易兴旺,促进了民族融合(2)与西夏党项族是羌族一支,宁夏、甘肃、陕西西北一带西夏概况1038年,元昊称大夏国皇帝,兴庆,“西夏”效仿唐宋王朝建立政治制度,行科举,创文字战争:交战多年,损失严重,元昊请和宋夏和战和议:1044年,元昊取消帝号,宋封其为夏国主,夏对宋称臣;“岁币”;重开边境贸易影响:此后双方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3)与女真女真族(唐时的黑水靺鞨)完颜部统一各部女真概况1114年,完颠阿骨打举兵抗辽,1115年,阿骨打称帝,都会宁推行猛安谋克制:兵农合一制度辽亡原因:金国力强,辽政治腐败;各族人民的反抗;金与北宋联合夹击灭辽北宋1125年辽亡1127年,靖康之变,北宋亡1127年,赵构应天府称帝,建南宋,都临安抗金:①北方义军,八字军等;②岳飞“联结河朔”,郾城大捷南宋抗金绍兴和议:1141年,规定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以北的土地归金朝统治;南宋皇帝向金称臣;每年向金输纳岁币影响:宋金对峙局面形成,双方政治、军事力量基本上处于平衡妆态(4)与蒙古蒙古概况: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建蒙古汗国;征战达到中亚、俄罗斯、印度河流域元朝建立: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都燕京,称大都统一全国:先后攻灭和征服西夏、金、吐蕃、大理,1276年灭南宋;1279年统一全国文天样抗元7、元朝统一的条件、意义条件:(主观)①蒙古统治集团掌握着强大的武装。
②战略战术运用正确地。
(客观)③人民渴望统一,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④南宋等政权的腐朽没落意义:①结束分裂局面,奠定长期统一的政治局面;②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边疆的开发;③为科技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④加强了中外文化交流和中西交通的发展。
⑤促进了蒙古族的汉化及向封建社会转化8、元朝制度中央:健全官制,设①中书省,②枢密院,③宣政院职权:①最高行政机构,行相权;②最高军事管理机关;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河北、山西、山东硅中书省直接管辖)影响:深远,①为我国明清以后的行政划分奠定了初步基础;②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特别是台湾、西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的一个行政区;③把各族人民统一在一个中央政府管辖之下,便于民族间的友好相处和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使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内聚力加强,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9、元朝时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表现(1)汉族人民大量到边疆,开发了边疆经济(2)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人,与汉族融合,元朝时被视为“汉人”(3)形成新的民族——回族(4)元朝时,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设澎湖设巡检司,管辖琉球10、科技成就内容:(1)三大发明的完成和发展:①北宋毕升活宇印刷术(400年)②指南针宋代航海普遍使用③南宋出现管形火器(2)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十二气历”(3)元郭守敬《授时历》(300年)(4)李械《营造法式》特点:具有开放性、开创性特征,继续领先于世界11、理学含义:是指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代表:朱熹是集大成者。
理学的。
朱熹认为“理”是第一性,“气”是第二性;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实质: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12、文学(1)宋词出现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商业和城市繁荣,市民队伍壮大;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代表人物:五代的李煜,北宋的苏轼、柳永,两宋之交的李清照,南宋的辛弃疾(2)诗:陆游(3)话本:城市经济发展的要求(4)元曲:元杂剧和散曲,关汉卿(三)重点优化2、对隋唐与北宋对宰相权力削弱的理解(1)目的:强化中央集权。
(2)隋唐时期,宰相权力被分为三省六部。
三省长官都为宰相;北宋时期将宰相权力一分为三:行政权归参知政事;枢密使管理军事,三司管理财政。
(3)宰相权力的削弱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3、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及内在联系相同点:①背景相同。
都是为解决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而出现的。
②性质相同。
都是地主阶级的封建改革。
③结果相同。
都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而失败。
不同点:①中心内容不同。
庆历新政是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王安石变法是以理财为中心。
②改革程度不同。
庆历新政是局部改革;王安石变法是全面改革。
内在联系:庆历新政虽然失败,但为王安石的全面改革奠定了基础。
4、北宋时期,先后面临哪些主要社会问题?统治者为解决这些问题采取了什么措施?结果怎样?(1)北宋初期的主要问题有:第一,国家分裂,南方割据政权的存在威胁着北宋的统治;第二,武将大权在手,拥兵自重,中央集权不巩固;第三,辽占据幽云等地。
解决的措施及结果:第一,宋太祖和其弟宋太宗用了十几年时间消灭了割据政权。
结果,于979年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第二,宋太祖采取了“杯酒释兵权”等措施,解除统军大将的兵权和节度使权力;分割宰相权,加君权;各州设知州和通判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集中财政权和司法权,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结果:使五代以来重臣专权和藩镇割据的基础得以铲除,加强了中央集权,但造成冗兵冗官现象,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第三,为了收回幽云地区,多次对辽用兵。
结果:宋辽议和,达成了“澶渊之盟”。
(2)北宋中期的三大问题:第一,冗兵、冗官、冗费现象,形成积贫积弱局面;第二,土地兼并现象十分严重;第三,辽和西夏威胁着北宋的安全。
解决措施和结果:统治集团为了摆脱危机,巩固封建统治,进行了两次改革,即“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但最终都失败了。
(3)后期:政治腐败和面临金的进攻两大问题。
解决措施和结果:进行抗金,多次打退金兵进攻,1127年被金灭亡。
5、耶律阿保机和元臭的共同之处①都是少数民族杰出首领②建立政权③接受汉族先进文化④在位时期,创制文字。
6、契丹、党项封建化进程的相同点(1)社会进程相同。
兴起之初社会形态都处于奴隶社会阶段,过着游牧生活。
(2)封建化的原因相同。
都是由于受到汉族地区先进农耕文化的影响。
(3)采取的措施相同。
都建立政权,仿效中原王朝建立各项制度,仿照汉字创制本民族文字。
(4)政治制度的特点相同。
都采取“蕃汉分治”的办法来分别管理不同民族地区。
(5)和宋朝的关系相同。
都曾和宋朝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争,后又都与宋朝议和,接受宋的“岁币”,议和后都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友好局面。
彼此间官方和民间经济文化往来频繁,进一步推动封建化进程。
7、两宋民族关系的特点、影响特点:(1)民族政权并立,如辽、北宋、夏的并立;南宋与金的并立。
(2)两宋政权民族政策以软弱为主,多次用兵失败,对辽、夏、金以岁币等方式换取和平。
(3)民族矛盾突出,两宋、辽、夏、金等政权都亡于民族政权的进攻。
(4)民族融合是主流,北宋与辽、夏分别在边境地区开设榷场进行贸易;南宋时大批契丹人、女真人进人中原地区,与汉族人民共同生活、劳动,差别逐渐缩小。
南宋后期许多蒙古人进人中原。
影响:这一时期频繁的民族战争给各族人民带来了灾难,但也使各族人民有了更多的接触和交流,形成民族融合的新高潮,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8、正确认识两宋时期宋政府与少数民族政权的三次“和议”(1)宋政府与少数民族的三次和议活动为辽宋“澶渊之盟”,北宋和西夏和议,1141年南宋与金和议(即绍兴和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