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笛南派的产生与发展计划历练经过

合集下载

浅谈竹笛的发展变迁与美学价值

浅谈竹笛的发展变迁与美学价值

浅谈竹笛的发展变迁与美学价值作者:王霄来源:《音乐时空》2014年第11期摘要:竹笛是中国音乐艺术发展史上重要的乐器及音乐形式之一。

经过汉唐及明清的发展,竹笛逐渐在选材和器形上趋于统一。

经过宋代以来戏曲的发展,及明末竹笛演奏技艺的繁荣,中国竹笛逐渐形成了南北两派不同风格的演奏形式。

中国竹笛在艺术特色上也逐渐形成了区别于西方的艺术表现形式,以颤音为基础的音乐风格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形式独立于世界音乐之林。

竹笛演奏艺术在美学表现上具有丰富的层次和多元化类型,在民族文化的发展过程、名曲演奏风格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关键词:竹笛发展变迁美学价值一、竹笛的器形变化与历史地位中国竹笛源于新石器时期产生的骨哨,最早发现与八千年前河姆渡古文化遗址中的骨哨与贾湖文化遗址中的骨笛,经鉴定,这些骨哨、骨笛与中国竹笛有着密切的关联。

目前现存与河南省博物院的骨笛,不仅带七个指音孔,更令人惊叹的是还带有调音功能的小音孔,此笛被称为人类音乐史上第一个精密加工的乐器,距今已2500多年,可见,在中国古文化中,笛这种乐器形式,已经广为流传并得到较大的发展和广泛的普及。

而已故赵松庭先生更是定义了竹笛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称“中国竹笛不但是最古老的乐器,也是所有管乐器的鼻祖。

”中国竹笛的制作与音色方面,在汉唐时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汉代时,笛的制作已经开始使用竹这种特殊的材料,被后世陈赞的“柯亭笛”的制作者蔡邑,即为汉代著名的音乐家。

而唐代发明的蒙膜助声的制作工艺,开创了中国竹笛贴膜变声发音原理的新时代。

可以说汉晋至隋唐时期中国竹笛不仅完全确立了普通六音孔形制的结构,而且在制作种类方面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地位已日趋提高。

而到明清时期,竹笛的制作工艺与器形已基本确立,并开始大量应用于各种艺术表演形式中,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目前竹笛不仅是伴奏(戏曲和舞蹈伴奏等)和合奏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乐器之一,已成为一件富有表现力和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独奏乐器。

二、竹笛演奏技巧发展变迁汉唐前的竹笛,多作为文人雅客闲赋风雅的器具之一,其音乐表现形式多为独奏,处于演奏技法的初创期。

近代笛子分南北二派

近代笛子分南北二派

中国谁吹笛子好听:这个标题不好回答。

演奏水平各有所长,各有侧重。

近代笛子分南北二派,也各有所长,各有侧重。

1、南北二派:北派多用吐音、花舌、滑音、剁音等技巧,南派则常用颤音、打音、叠音、振音等等技巧。

此外,经过几十年来大量演奏家的不断实践,创造出了诸如循环换气、循环吐音、揉音法、包吹法、吼音、打孔音、飞指、大七度揉音、口哨音等一系列特殊的技法。

南派笛子的风格典雅清丽,他们所使用的笛子主要是曲笛。

曲笛的管身较长较粗,音色浑厚柔和,清亮圆润、悠扬委婉,主要流行于中国江南地区。

北派笛子的风格刚劲粗犷,他们使用的笛子主要是梆笛。

梆笛的管身较短较细,音色高亢明亮,它主要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

2、比较有名的演奏家:近代著名的男笛子演奏家有:刘森、伍国忠、冯子存、刘管乐、江先渭、陆春龄、赵松庭、周林生、王铁锤、简广易、俞逊发、曾永清、蒋国基、缪宜民(美国)、杜如松、张维良、张向华、詹永明、王次恒、戴亚,刘海成,陈涛、陈中申、马迪、孔庆宝、邓邦国、瞿同庆、高明、蔡敬民、魏显忠、刘凤山、李大同、郝益军、张延武、荣政、邬满栋、周波、向思义、孙晓东、易加义、郭新旺、谭炎健、刘宽忍、黄尚元、耿涛、曲祥、曲广义、李增光、李镇、许国屏、周可奇、吴良松、孔建华、梁培印、胡结续、戴树红、韩宝康、刘强、王彦、刘铁男、周丕君、刘含有、蔡拯、林斯昆、郑济民、陆金山、王键、元修和、何维清、张平、蒋宁、高纯华、鲍敖法、刘贞伶、林谷珍、李娟、赵也、曾明、杜冲等。

女笛子演奏家有:唐俊乔、曾格格、陈悦、刘贞伶、姜妍、蒋宁、蒋真、李霜壅、李娟、扬帆、郑盼、王莹莹、张莹莹、常筝、杨岚、孙楚泊、范临风、马云鹤、陈昀颖等。

3、比较优秀的演奏家介绍:赵松庭,被称为“江南笛王”,(1924~2001年),东阳人,是我国著名的音乐家、教育家、竹笛作曲家、南派笛艺代表人物、浙派笛艺创始人。

他先后出版了《笛艺春秋》、《笛子演奏基础教程》等著作,是我国第一位成功研制排笛、骨笛和铜管双笛的竹笛大师。

竹笛流派的形成与发展

竹笛流派的形成与发展

乐 曲往往 以不同的节拍 速度形成慢板 、快板 两个 段 落。乐曲既有悠扬抒情的细腻刻画段落 . 叉有活泼欢
畅的睛绪概括 , 表现力比较 丰富。竹笛南北两大流派 于个『之 中求共胜 。 生 在共眭之 中寻求各 自的发展 。最
南派 , 即流传在我国南 方, 主要 是江 、 、 粤一 浙 闽、 带的流派 。 将江南 民间丝 竹音乐 、 江浙一带地方戏 曲 音乐 , 和南方诸多 民歌等加工 、 创编 为中国竹笛独奏 曲。 南派笛曲多 以演奏昆笛( 亦称 曲笛 ) 为主 。 其演奏
方戏曲加工 、 创编为中国竹笛独奏曲。北派笛曲多以
演奏梆笛为主。其演奏风 格刚劲 、 豪放 。 奏活 泼跳 节
动, 旋律 起 伏 跌 宕 , 割性 强 , 分 表现 出北 方 地 区粗 犷豪
放、 热睛奔放的旋律个 胜。在演奏技巧上以用舌的的
技巧为特长 。 常用的旋律演奏技巧组要有“ 抹音 ”“ 、花 舌 ”“ 、历音” “ 、顿音” 。形成了北方流派独特的演奏 等
各个 历 史 时 期 的 上 层 建 筑 对 民 间文 化 生 活 的 影 响 及
比、 速度对比 、 旋律线条的对比 。 特别是演奏技巧的对 比等方面或加花演奏上 。 简而言之就是梆笛的变奏在
结构上表现 为严格 的变奏形式——演奏技巧的变化 造成旋律的变化和发展 。 而曲笛音乐变奏更多的表现 为结构上不同板式的组合特 点。在旋律发展上 , 则为 扩充加花和减缩的特点。 也就是曲笛音乐的变奏性突 出表现在速度和节拍 、段落和情绪的鲜明对 比方面 。
l 影 月 报 艺坛 尉
竹 笛流 派 的形 成 与发展
● 孙丰 军
马 克思 主 义 哲 学里 讲 过 , 何 事 物 之 间 都 存在 着 任 联 系 。所 谓 联 系 , 指 事 物或 现 象 之 间 及 其 内 部 诸要 是 素 之 间 的 互 相 作 用 , 相 影 响 。 同 时 , 物 都 是 发 展 互 事 的 。 因而 , 们 不 能 用孤 立 的 、 面 的 、 我 片 静止 的眼 光 看

湖南竹笛艺术历史发展与现状-音乐论文-艺术论文

湖南竹笛艺术历史发展与现状-音乐论文-艺术论文

湖南竹笛艺术历史发展与现状-音乐论文-艺术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湖南的竹笛艺术一直在湖南音乐文化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想要初步认识湖南竹笛这块瑰宝,就要从其发展的过程开始了解,在几个比较有地方音乐特色的竹笛独奏曲中领略竹笛的表现力,从湖南优秀的演奏者身上寻找到湖南竹笛的艺术魅力,从湖南主要的音乐组织中找到竹笛艺术的主要交流方式。

以便于我省从事竹笛专业的人更好地了解湖南竹笛艺术。

一、湖南竹笛艺术的历史发展从民间到专业化的演变,湖南竹笛现今的艺术表现力已经相当成熟,主要经历了由戏曲伴奏乐器到独奏乐器的变化。

(一)作为伴奏乐器时湖南竹笛的发展从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骨笛就可以看出,当时湖南的笛有六个音孔,并且笛的横吹方式与萧的竖吹得以很好的区分,这奠定了竹笛称谓的性。

自隋唐时期起,竹笛形制开创了在吹孔与音孔之间设置膜孔,这个演变使得笛子发音变得清脆、明亮且使声音的力度得以增强。

在此之后的历史中,竹笛音乐由于被大量运用在民间戏剧、音乐等各种表现形式的主奏和伴奏中,因此所使用的各种长、短不一的竹笛就产生了多个调性,从元代到清代,正是在由于调性的扩增,丰富、提高了湖南竹笛的音乐表现力,一方面竹笛在此一时期被各地广泛应用及普及,另一方面,从大范围上来说,也推动了湖南竹笛在演变发展过程中逐步开创自身独奏艺术表现形式奠定了基础。

(二)从伴奏乐器转变到独奏乐器的发展著名的民族器乐演奏家、教育家卫仲乐先生曾于1938年出访美国演出时,第一次将竹笛作为独奏乐器带上舞台,演奏了我国耳熟能详的民间乐曲《鹧鸪飞》。

自此,开启了竹笛从伴奏、合奏这样的角色定位逐步走向独奏乐器,丰富表现形式的序幕;在演奏风格上,湖南竹笛融合南北两派特点,相互吸收对方的长处和特色。

演奏的曲目多以民族调式为基础,少量作品也有融合西方音乐元素;在作品创作上,湖南竹笛不断发展,一批改编、创作的优秀竹笛作品不断涌现,形成了独特的创作风格和鲜明的特征,如《春到湘江》等。

长笛学习:浅谈竹笛流派之“新派”

长笛学习:浅谈竹笛流派之“新派”

长笛学习:浅谈竹笛流派之“新派”“南派”以赵松庭、陆春龄为代表,“北派”以冯子存为代表。

他们在各自不同的艺术时间当中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艺术风格。

“北派”善于吹奏为河北梆子、河南梆子伴奏而得名的梆笛,其音乐素材大多来自北方地区的民歌与戏曲曲版,代表作为《喜相逢》、《五梆子》、《荫中鸟》等。

“北派”的演奏艺术风格粗犷豪迈,较多用吐音、剁音、花舌等技巧,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

而“南派”和“北派”则大相径庭,绝大部分南派竹笛演奏家善于吹奏为昆曲伴奏而得名的曲笛,音色并不象梆笛那样尖锐明亮,而偏重于圆润浑厚。

代表作如《鹧鸪飞》、《早晨》、《三五七》等。

作品大多取材于江南丝竹音乐,常用技巧有颤、叠、赠、打等。

“南派”与“北派”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成为了中国笛坛的最主要两大派别,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50年代末,竹笛演奏家刘森以他独特的激情与新生活气息的演奏开拓了一条崭新的艺术道路,在中国笛坛独树一帜,创立了具有强大生命力与吸引力的演奏流派——“新派”。

何谓“新派”,顾名思义,“新派”就是有别于传统的“南”、“北”二派特点的派别。

它既不象“北派”演奏那样粗犷豪放,也不象“南派”那样婉转细腻。

它的演奏特点是极富歌唱性和抒情性,它在竹笛表现力和技巧、演奏姿势中的很多方面突破了传统的“南”、“北”二派的局限。

如用指尖的持笛手形,大大满足了演奏半音的需要,为六、七孔竹笛演奏外国乐曲以及与大型民族管弦乐队、西洋管弦乐队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还有首次将超高音、气滑音、弹跳音使用在笛曲,不但扩展了竹笛的音域而且丰富了竹笛的演奏技巧。

能够这么说“新派”演奏流派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南、北”二派垄断竹笛流派的现状,给中国笛坛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气息,它的出现吹响了竹笛技术革新的号角,大大推动了竹笛演奏艺术的发展。

中国竹笛的近代发展与未来展望

中国竹笛的近代发展与未来展望

中国竹笛的近代发展与未来展望竹笛是中国传统乐器中的代表之一,拥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自古以来,人们就以竹子为材料制作竹笛,并在民间传唱各种曲目,成为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音乐的兴起,竹笛也进行了一定的现代化改进和创新,逐渐融入到现代音乐中,成为了一种新的乐器形态。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国竹笛的近代发展与未来展望。

一、近代竹笛的发展史近代以来,随着人们耳朵的逐渐发达和现代音乐的大众化,竹笛也被赋予了新的音乐元素和艺术形式。

20世纪初,上海音乐家聚集在楼外楼茶馆,成立了一支民间乐队,用竹笛来伴奏演唱歌曲,起到了促进民间音乐的发展和创新的作用。

这就是20世纪初期中国竹笛的布道者之一,毛阿敏、林筱眉等一批著名竹笛手的活动,他们用专业的演奏技巧,将竹笛奏出丰富的音色和情感,打破了民间传统音乐形式的束缚,促进了竹笛在音乐领域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1. 国际化是未来的发展趋势竹笛作为拥有6000年历史的中国音乐文化的代表之一,在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注定了它的国际化趋势。

如今,竹笛已经传播到全世界各个角落,并逐渐成为国际间的一种文化交流桥梁。

未来,竹笛的国际化发展趋势会更加明显,可以通过国际音乐大赛等形式,将其推向全世界。

2. 科技融合提高竹笛的演奏性能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竹笛的演奏性能也正在逐渐提高。

现代科技手段可以帮助竹笛手优化演奏的发音和声音效果,提高音乐的质量和演奏的舒适度,更好地满足人们对音乐的需求,未来竹笛的演奏将更加完美。

3. 现代化创新将拓展竹笛的应用领域在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竹笛也需要与时俱进,进行现代化的创新和拓展。

现代化创新将极大地拓展竹笛的应用领域,不仅仅是传统的民间音乐和舞蹈,还可以应用于现代流行音乐、电子音乐等不同领域,未来竹笛的应用空间将更加广泛。

总之,竹笛作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它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及文化价值。

随着现代文化的发展和变化,竹笛也必须适应时代需求,注重现代化的发展和创新,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和文化需求,共同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

谈竹笛的起源与发展

谈竹笛的起源与发展

谈竹笛的起源与发展作者:闫群群来源:《世纪之星·交流版》2017年第04期[摘要]我国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而竹笛作为我国民族音乐的一支被保留发展到了时至今日,以由单一的伴奏角色转变为可以登上世界舞台的音乐主角。

本文将浅要谈谈我国竹笛的起源与发展及其中夹杂的变革中所带来的竹笛文化。

竹笛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其发展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距今大概已有八千年的历史。

竹笛音乐从竹笛诞生的那一刻起,随着人们的日常劳动和生活表现出他们想要表达的食物。

这个乐器由简单到复杂,由田野到舞台,由民间到专业逐渐的发展起来。

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经过一代代民间艺人的传承和发展,使我国的竹笛艺术不断的被传承和发扬,将竹笛这一门古老的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并逐渐走出国门,被世界上的人们所接受。

中国竹笛演奏艺术发展到现在,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

竹笛是我国古老的吹奏乐器。

有关中国竹笛起源问题存在多种说法。

有的说法是:《周礼》记载起源于西周。

有的说法是:起源于战国时期。

还有说法是:起源于西汉时的西域(今新疆及中亚一带)。

[关键词]竹笛文化;“文化大革命”;竹笛发展一、竹笛的起源中国竹笛演奏艺术发展到现在,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

竹笛是我国古老的吹奏乐器。

有关中国竹笛起源问题存在多种说法。

有的说法是:《周礼》记载起源于西周。

有的说法是起源于战国时期。

还有说法是起源于西汉时的西域(今新疆及中亚一带)。

汉武帝时代,汉王朝对匈奴进行多年的战争,打通了通向西域的“丝绸之路”。

并且再次派张博望出使西域,使西域音乐文化延着“丝绸之路”东进传入中国(汉朝)。

丘仲就是当时有名的宫廷制笛家,他肯定见到了西域传入的胡笛,也肯定在当时同时使用了中土的古笛。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中国古竹笛早于张博望从西域带回来的胡笛近半个世纪。

长沙马王堆“利苍”墓是战国末时期的,至于笛子在当时的产生及流传在中国是毋庸置疑的,《笛赋》、《周礼》的记载很可能是真实的。

中国竹笛的近代发展与未来展望

中国竹笛的近代发展与未来展望

中国竹笛的近代发展与未来展望中国竹笛作为中国传统乐器之一,在近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推广。

竹笛是古老的乐器,它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音乐的多元化和全球化,竹笛也在不断进步。

本文将从竹笛的近代发展和未来展望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近代发展1. 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近些年来,竹笛的制作技术得到了更加全面的发展,不仅在保留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还引入了现代科技和工艺制作技术,使得竹笛的音质更加优良,演奏起来更加方便。

2. 国际交流与影响随着中国文化的国际化进程,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中国传统乐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竹笛因其独特的音色和魅力成为了国际音乐交流的一部分。

中国音乐家也利用竹笛将中国传统音乐带到了世界各地,为中国传统乐器树立了更加良好的国际形象。

3. 新型材料的应用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竹笛的制作材料也得到了更新。

除了传统的竹子,现在的竹笛还可以使用其他材料如树脂等进行制作,使得竹笛更加耐用和稳定。

4. 青年乐手的兴趣在中国,越来越多的青年乐手对竹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也促进了竹笛的发展。

很多音乐学院和艺术团体都设立了专门的竹笛培训班,为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竹笛创造了条件。

二、未来展望1. 传承与创新竹笛作为中国传统乐器的一种,其传承至关重要。

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继续加强对竹笛传统制作工艺的传承和保护,同时也需要不断创新,将现代科技和艺术理念融入到竹笛的制作和演奏中,使得竹笛在新的历史时期中继续焕发出新的生机。

2. 国际交流与合作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积极加强与其他国家音乐家的交流与合作,促进竹笛在国际音乐舞台上更加活跃。

通过国际音乐节、比赛等形式,将中国传统竹笛乐器推广到世界各地,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中国传统音乐和乐器。

3. 多元化发展除了传统制作工艺和演奏方式外,还可以尝试结合现代音乐元素,开发出更多种类的竹笛乐曲,适应更广泛的音乐风格和场合。

同时也可以探索制作出更多种类的竹笛,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_*目录一、竹笛的起源与发展1.笛子的产生288(1200)2.中国竹笛的发展历程13283.近现代竹笛的发展潮流与派别概述120(1500)二、浅谈南派竹笛演奏风格1.南派竹笛概述6102.南派竹笛的旋律特点及演奏技巧4103.浅谈《姑苏行》的演奏风格20813.1《姑苏行》的创作背景、旋律特点及曲式结构3.2《姑苏行》的演奏技巧与风格4、南派竹笛的演奏风格(1500)浅析南派笛曲的演奏风格--以《姑苏行》为例内容摘要:关键词:竹笛、起源、发展、南方笛派、姑苏行1.1笛子的产生笛子,是中国最古老的的传统民族乐器之一,大多是用竹子制作而成的,它的音乐表现力十分丰富,既可演奏出激扬高亢的高音,又可演奏出婉转流畅的低音。

这么独具特色的民族乐器是如何产生的呢?1983-1987年,在河南省贾湖考古遗址内,经省文物研究所的6次发掘,首次发现了七孔骨笛,经碳14测定,距今已有7600-8600年历史,系用鹤类的尺骨钻孔制作而成。

保存最完整的一支,全长23.1cm,在第六孔与第七孔之间又钻小孔,制作规范、精致,并且能发出七声音阶。

这个重大发现,证明了贾湖骨笛是中国最早的乐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七声音阶乐器。

把我国音乐史的起源提前了三千多年。

在第八次的考古发掘工作中,出土了三支骨笛,其中一支为五孔的,保存完整。

最长的一支虽已断裂成三节,但依然可以清晰地看到,通体刻画着细如发丝的菱形纹饰,制作工艺十分高超。

贾湖骨笛作为世界上最早的吹奏乐器,已成为河南省博物馆镇院九宝之首,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2.中国竹笛的发展历程概述中国竹笛演奏大师赵松庭认为“中国竹笛不但是最古老的乐器,也是世界管乐器的鼻祖。

河南省舞阳贾湖骨笛的出土,标志着笛子在距今七八千年前就已经产生了。

汉晋时期音乐家蔡邑曾拆柯亭做笛子,并且在汉赋大家马融的《长笛赋》中曾写道“近世双笛从羌起,羌人筏竹未及已。

”由此可见,在汉朝时,笛子的制作材料是竹子。

在形制方面,蔡邑、荀勖、梁武帝等人,先后研制出长短不同规格的十二支笛“以应十二律”。

到了隋朝,隋人以严格律吕发明了十二孔笛,解决了汉晋十二笛调调换繁琐之累。

其按孔十、吹孔一、管孔一,可以吹奏半音,任意转调而不换笛。

进入唐朝后,社会经济空前繁荣,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对音乐的社会功能非常重视。

笛子是宫廷乐队演奏“十部乐”不可缺少的乐器。

此外,文人墨客,借笛子传情,留下了不少优美诗篇。

如:李白的“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分满洛城。

”杜甫的“笛声愤怨哀中流,妙舞逶迤夜未休”等等。

在形制方面,刘系制作了七星管,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有笛膜的笛子。

笛膜的出现,使竹笛音色更加清脆、嘹亮。

唐代的笛子种类繁多,形制各异,不拘一格。

有长笛、短笛、中管笛、七星管笛、玉笛、义嘴笛、铁笛、跋膝管笛等。

宋代,笛子在宫廷乐队中有显赫的地位,是演奏鼓吹、燕乐、雅乐、教坊的重要乐器。

同时笛字演奏在民间广泛兴起,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曾是宋代瓦子勾栏民间艺术中的最重要的乐器,用于清乐、鼓板、戏曲、说唱音乐的伴奏,它更是一件不可缺少的独奏乐器。

在民间音乐鼓板中,笛是主奏,鼓、板为辅奏,为笛伴奏。

宋代用涌现出了很多弟子高手,诸如主维。

宋代的笛子,除了沿用唐代的以外,还别出新裁的创制出许多新的品种。

如北宋发明的叉手笛,南宋出现的官笛、夏笛、小孤笛等。

在宋代,笛子趋于多样性、实用性,尤其注重乐器的音乐功能,这和宋代戏曲、说唱等民间音乐的兴起密不可分。

在元代,笛子是《杂剧》音乐的最重要的旋律乐器,是剧之灵魂。

元代笛子在形制方面,主要沿用唐宋笛子,有龙笛、羌笛、长笛、铁笛等。

到了明清之际,笛子除了被广泛用于宫廷、祭祀、朝会、宴飨之外,还被用于戏曲伴奏。

1953年,著名竹笛演奏家冯子存先生在全国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大会上,以精湛的技艺热情奔放的演奏了《喜相逢》、《放风筝》两首独奏曲,立即博得全场喝彩,随后轰动全国。

冯子存先生首开当代笛子独奏之先河,从而带动了中国竹笛艺术的蓬勃发展。

到了七八十年代,一大批年轻有为的笛子演奏家脱颖而出,他们在吸收前人的精华的基础上,不断地创新和突破,把笛子艺术发扬光大。

在创作方面,出现了不少现代笛曲如:《采茶忙》、《喜相逢》、《姑苏行》等等。

与此同时,不少竹笛演奏大师、笛曲创作者,开始对竹笛的形制进行研究,经过不懈的努力,制作出了“多音孔竹笛”、“新竹笛”、“口笛”等等。

近几年,又出现了“弯管笛”、“巨笛”等。

我国竹笛彻底结束了数千年来单一的伴奏形式,完全以主角的风采,登上国内乐坛,风靡世界。

2.2近现代中国竹笛的发展潮流及派别概述我国地域辽阔,幅员广大,在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情。

笛子在传播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南方流派、北方流派。

北方流派以冯子存、刘管乐为代表,南方流派以陆春龄、赵松庭为代表。

南北两派笛风迥异各显韵彩。

2.2南派竹笛发展历程及其代表南派竹笛主要流行于浙江、江苏、广州等地区。

由于地域跨度大,民间风俗习惯各异,所以又把南方笛曲分为了:江南丝竹和昆曲。

江南丝竹是盛行于苏州、杭州一带的民间器乐表演形式。

多用丝陷乐器和竹制乐器相结合来演奏,因此,称为“江南丝竹”。

乐曲一般是在民间风俗音乐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与民间婚丧、喜庆、嫁娶、庙会活动紧密相关,曲目丰富多样。

如:《行街》、《中花板》、《欢乐歌》等等。

其中“丝竹”的“丝”是指丝弦乐器比如:二胡、扬琴、琵琶等而“竹”则是指竹制的管乐器。

比如:笛子、萧、笙等也是一种比较小型的乐队组合,而竹笛是最能体现乐曲特点的民族乐器。

虽然丝竹乐队规模比较小但是表演却非常精致,会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死猪乐在比较热闹的环境中演奏时,经常采用全部丝竹乐器合奏的演奏形式,再加上一些轻打乐器的伴奏加以点缀,会使场面更加的热闹。

而在环境比较安静,围观者较少时,会适当的减少一些乐器,来迎合周围的环境,是当时江南苏州、杭州一带最精彩的民间音乐表演形式。

昆曲主要流行于浙江、上海一带,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传统戏剧剧种。

由至少两人进行表演,腔调婉转、优美、抑扬顿挫,经常延缓拍子使节奏变慢,并且加上各式各样的花腔来丰富昆曲的演唱。

以管、弦及;打乐器为伴奏,其中主要以竹笛为主吹奏乐曲的主旋律。

由于经常为昆曲伴奏,所以就称为“昆曲”。

因此,产生出带有昆曲特点的民间笛曲如:《幽兰逢春》、《姑苏行》等等。

2.2南派竹笛旋律特点及演奏技巧南派竹笛主要包括C调、D调等,这些调的竹笛吹奏出来的乐曲旋律大都比较优美抒情,给人一种平稳、小桥流水的感觉,不论是快板还是慢板,旋律的差别都不是很大。

总的来说,都比较委婉、含蓄、温文尔雅。

每首乐曲都会有一个主旋律,乐曲会围绕这个主旋律展开,使整个主旋律贯穿于整首乐曲之中,犹如一条没有尽头的小溪流连绵不断,听起来更加连贯统一。

在演奏技巧上,南派竹笛十分细腻。

在气息上,讲究用最轻松自然的方式呼吸,对气息的控制上,不仅要注意乐曲情绪,不断调整嘴巴的松紧,使整首乐曲听起来强弱分明。

在手指方面,多用“叠音”、“打音”、“颤音”、“倚音”等,使乐曲有细腻的表情变化,美化乐曲旋律。

舌头上,要简单伸展、收弯、缩卷,时而贴近上颚,时而自然的离开,使旋律有断开、顿挫的变化。

在口风上,口风(嘴巴)时而紧张,时而松弛,使旋律如语言般抑扬顿挫。

这些小技巧不仅丰富了南方乐曲的演奏效果,而且使乐曲旋律的渲染力更加强烈。

《姑苏行》的创作背景《姑苏行》是我国著名竹笛演奏家江先渭所创作,江先渭先生自幼喜爱音乐,并跟随哥哥学习学习京胡、唢呐、竹笛、笙、京鼓的演奏方法。

1962年时任南京军区前线鼓舞团一级演员的江先渭先生拿到了战友给他的昆曲音乐片断,不足30小节,于是他就经常吹奏,越吹越感回味无穷。

恰逢全军文艺汇演,有新的创作任务,他就把这个音乐片断发展成为一个结构完整,音乐表现丰富的笛子独奏作品。

他因常去苏州演出,对苏州园林秀丽的风光情有独钟,故定名《姑苏行》。

此曲在旋律创作手法上采用了昆曲音调素材和富有民族调声的音阶,在曲式结构上又吸收了西洋音乐所采用的复三部曲式的创作手法,在当时的民族器乐作品中颇具新意。

因此,《姑苏行》一面世便大获好评。

乐曲一开始是一段宁静的引子,主要表现了人们即将看到姑苏园林之前的美妙遐想。

宁静中带有旋律的起伏和情绪的变化,使整个引子由宁静—激动—宁静。

旋律多采用长线条,长音短音错错落落快慢有序。

好似来到园林门前,由外向内眺望,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假山喷泉在晨雾之中依稀可见,朦胧神秘中格外富有诗意,通过富有诗意的景色描绘刻画出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接着是呈示部A段的开始,抒情优美的行板,恰恰符合了游人进入园林中边走边看,脚步悠然而轻松,欣赏美景时发自内心的愉悦之情。

此段共分三小段(a、b、c),第一部分行板第1至第15小节(a段)着重描写了乐曲的主题“行”。

行板应稍慢一些,此段音调由昆曲的一个曲牌“节节高”演变而来。

第二部分(b段)是第16小节至第27小节,与音响a段有明显的区别。

用弱奏(P)开始,在显示部第16小节,这一段有很形象地描绘了园林的精巧,细致之处:水榭台前清清荷花池里,荷叶上几粒晶莹的水珠在微风的吹拂下左右摇摆;美丽的蝴蝶在万花丛中悠闲地飞来飞去......这些很平常毫不在意的情景把细心的游人陶醉了,a、b两段有点有面,有粗有细。

C段由显示部第28小节至第39小节,力度比b段有了明显的增强,含有总结a、b两段之后的感叹之情,表达了人们欣赏到美景之后激动的心情。

这一段也达到了整个A段的情绪高潮,该段最后两小节应作渐弱渐慢的处理,为下一部分的进入起先抑后扬的作用。

发展部B段是一个起伏较大的小快板,和A段在节奏和旋律上有了鲜明的对比。

我认为可以把它理解成两层含义:第一,收拾游人在休息时坐在亭子回廊的椅子上赞叹园林美景时心里十分激动,兴奋等等心理时刻;第二,也含有看见了一群顽皮的儿童追逐亭台小桥之间,嬉戏于假台水塘之畔,活泼而富有动感,气氛热烈的情景描述。

旋律轻快流畅,原作中小快板作反复处理,第二遍较第一遍更加欢快热烈,从而使全曲情绪达到高潮。

在欢快热烈中进行了f-p-f-p的力度变化,使表现力更加丰富。

最后部分呈示部A主题的再现,速度比A部更加舒缓,形象的表现了夕阳下,人们离开游园时依依不舍,回味无穷的情景。

几个同音“do”的打音运用,极富感染力,更加放慢的尾音“sol”上延长后作了一个长长的回味、停顿,最后落在主音“do”的长音上。

在“do”长音的后半段虚指颤音渐弱,再渐弱至消失,生动的体现了意犹未尽的想象空间,把游人荡漾在心间的美好思绪带向广阔的远方。

全曲结构合理,音乐情景对比丰富,借景抒情,刻画意境惟妙惟肖,不愧为笛曲中的佳作。

《姑苏行》的演奏风格《姑苏行》一经推出,就引起广大竹笛演奏者的浓厚兴趣,其中有著名演奏家也有专业演奏员和许多业余竹笛爱好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