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入史列女的初始标准的多元化

合集下载

《史记》中的女性观研究

《史记》中的女性观研究

《史记》中的女性观研究作者:王熠纳来源:《法制与社会》2017年第13期摘要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女性因地位低下而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史记》之前的史书对于女性的描写比较少。

《史记》开始为女性单独立传,其中有一部分文字是对女性的描写,主要是《外戚世家》和《吕后本纪》,其他篇章中也涉及到了对于女性的描写。

对于女性的描写,可以看出司马迁女性观。

关键词司马迁女性观史记作者简介:王熠纳,河北大学历史学院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1206.3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ki.1009-0592.2017.05.134司马迁和班固作为汉代两位伟大的史学家,写的都是以男性为主政治历史,但书中都有涉及到对于女性的描写,这写描写反映了司马迁和班固各自的女性观,所谓女性观,就是关于女性各个方面比较系统的观点。

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形态,不同的文化背景,决定了对女性不同的诊释方法,必定产生不同的女性观。

女性观,一分为二,不外乎对女性外貌与内涵的审美标准,后者,具有更深刻的意义,涉及到对女性的社会参与、道德、情感与智慧等各个方面的评价。

《史记》中涉及到的女性大约是238位,其中《吕太后本纪》和《外戚世家》专门记录了女性,其他女性穿插于历史人物的描写中,有的是用几句话来介绍所写女性的一生,有的只是一笔带过,虽然所描写的女性数量不多,但是缺使古代女性站在了中国历史的舞台之上,体现了司马迁尊重女性的观点。

司马迁生活在独尊儒术的汉代,儒家对于女子的看法是“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但在《史记》描写女性的文字中并没有看到对女性的歧视,还为女性立传如《吕后本纪》和《外戚世家》。

《外戚世家》中,为薄太后,王太后,李夫人,卫子夫等人单独立传,不仅仅只是记录她们,而且是写入“世家”中,我们知道“世家”是用来记录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的历史事迹和特别重要的人物事迹的。

把薄太后,王太后,李夫人,卫子夫四位女性和男性诸侯一起放于“世家”中,可看出司马迁对于女性的尊重。

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主干知识简捷识记+核心问题多元解读+命题热点题组突破+跟踪演练知能提升)

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主干知识简捷识记+核心问题多元解读+命题热点题组突破+跟踪演练知能提升)

第29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纲下载]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表现及其影响因素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近代以来铁路公路的建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变革与发展3.大众传媒的发展:近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互联网的兴起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概念阐释] 社会生活社会生活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纽带,由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心理、环境诸因素综合作用,形成一系列极为复杂的、多层次的社会现象。

广义的社会生活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相对应。

狭义的社会生活,就是指社会日常生活,主要表现为个人、家庭及其他社会群体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消费性活动,包括吃、穿、住、用、行、文娱、体育、社交、学习、恋爱、婚姻、风俗习惯、典礼仪式等领域。

[轻巧识记] 近代以来社会生活演变的过程①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结构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逐步转型。

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汇扑面而来,新的事物和思想观念冲击着中国的社会生活。

作为社会转型重要组成的社会生活和习俗,在力度和深度上,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迁。

②中国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到学习西方、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渐进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

③新中国改革开放前的衣食住行和生活时尚体现出统一性的特点,受政治生活影响较大;改革开放后,生活时尚向个性化方向发展,受经济发展和外来文化影响较大。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轻巧识记]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概念阐释] 某某轮船招商局李鸿章在1872年12月23日,打着“求富”旗号,奏请试办轮船招商局。

这是洋务运动中由军工企业转向兼办民用企业、由官办转向官督商办的第一个企业。

它具有打破外轮垄断中国航运业的积极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中国的权利。

①中国的交通与通信在近代发生了很大变化,对近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西方先进的交通、通信方式的传入,中国加强了同世界各国的交流,接触到西方先进的事物,大大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女性主义发展史

女性主义发展史
科技进步也促进了女性在教育、就业等领域的平等参 与,为她们提供了更多展示自己的舞台。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女 性将在更多领域获得更多机遇和挑战。
可持续发展目标下妇女事业前景展望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提出,为全球妇女事 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推动下,各国政府和社会 各界将更加关注妇女在教育、健康、经济等方 面的权益,为她们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认为性别不平等根源于男权制 社会,主张通过彻底的社会变 革来消除性别压迫。
多元文化女性主义
强调不同文化、种族、性取向和阶 级背景下的女性经历的多样性,主 张建立一个包容所有女性的社会。
全球化进程中跨文化交流现象
女性主义思想的全球传播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女性主义思想开始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对各国的女性运动产生了深远 影响。
早期女性主义思潮开始涌现,呼 吁提高女性地位、争取女性权利

代表人物包括玛丽·沃斯通克拉夫 特、奥兰普·德古热等,她们通过 著作、演讲和组织活动等方式推
动女性主义运动的发展。
早期女性主义思潮为后来的女性 解放运动和性别平等观念奠定了
基础。
02
19世纪女性主义运动与理论建设
第一次女性主义浪潮背景及特点
争取平等权利斗争成果展示
01
02
03
选举权取得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部 分国家和地区的女性逐渐 获得了选举权,开始参与 政治生活。
受教育权扩大
随着女性主义运动的推进 ,越来越多的女性获得了 接受教育的机会,提高了 自身素质和地位。
职业发展机会增多
女性在职业领域的发展逐 渐得到认可和支持,开始 涉足传统上由男性主导的 行业。
推广家庭教育

此在即真实——论新历史小说的女性立场

此在即真实——论新历史小说的女性立场
的 重 要 手 段 . 即 男 性 不 再 是 历 史 中 当 之 无 愧 的 主 于生 活 ,读 者 往往 是 通过 文 学 中 的形 象来 触 发 相
缺少 对 凡俗 生 活 的表 现 , 缺 少 便 导 者 。所 谓 真 实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也不 再 是男 性话 语 所 能 决定 的 , 应 的审 美活 动 的 ,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 0 9 6 5 ( 0 10 .0 20 1 0 —0 1 2 1 ) 1 9 . 4 0
作 者 简 介 : 健 ( 9 3 ) 女 , 东广 州人 , 东 外语 艺术 职 业 学 院 副教 授 , 士 。 黄 I7 一 , 广 广 博


新 历 史 小 说 中 的 女 性 视 角
摘 要 : 传 统 的 历 史 小说 创 作 不 同 , 历 史 小说 关 注 多元 化 的 当下 , 现 出“ 在 即真 实” 观 念 。 在 这 样 的 与 新 表 此 的
追 求 下 , 历 史 小说 强 调 了女 性 立场 的 建 立 , 关 注 女性 曾被 遮 蔽 的 生命 体 验 : 小 说 中所 体 现 出来 的 种 种 特 征 , 新 它 而 如 感伤 的情 绪 、 对世 俗 的 包客 等 , 都 显 示 出女 性 独 特 视 角 的 存 在 。 而 在 众 多的 作 品 中 , 非 的 《 面桃 花 》 有 相 也 格 人 具
为 不 可 忽 略 的 主 角 了 。对 女 性 成 长 史 的 书 写 , 新 奏 张 弛 有 致 , 人 入 胜 。 可 以 说 , 世 俗 生 活 的 表 是 引 对
历 史 小说 全 面颠 覆 传统 历 史小 说 历 史 观 、真 实 观 现 是 每一 部 小 说所 必需 要 做 到 的 。 因为文 学 来 源

儒学何以成为中国女性解放的理论依据?

儒学何以成为中国女性解放的理论依据?

儒学何以成为中国女性解放的理论依据?罗莎莉‘儒学与女性“读后感伏煦一20世纪初以来,儒学被视作包括性别歧视在内的种种旧中国的社会不平等状况的理论基础,因为无法在其中找到疗救中国的方案以抵御西方的入侵,故而儒学本身为许多有识之士所抛弃㊂在西方学界,从事性别研究的学者并未从中国文化的因素出发考虑中国女性的历史与现状,亦存在将儒学视作中国女性受害的理论依据的简单化倾向㊂但这种观点在最近二十多年已开始受到质疑,从事中国妇女史研究的学者对这种意识形态先行的妇女史写作模式进行了反思,其中高彦颐(Dorothy Ko)‘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1994)一书绪论 从 五四 妇女史观再出发 的意见颇具代表性,她认为, 受害的 封建 女性形象之所以根深蒂固,在某种程度上是出自一种分析上的混淆,即错误地将标准的规定视为经过的现实,这种混淆的出现,是因缺乏某种历史性的考察,即从女性自身的视角来考察其所处的世界 ㊂①㊃641㊃①[美]高彦颐:‘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李志生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页㊂高彦颐的‘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一书,堪称对特定历史阶段㊁个别区域与某一阶层的中国女性进行研究的典范之作,20世纪90年代,西方学界与之同样精彩的专题研究,亦有伊沛霞的‘内闱:宋代妇女的婚姻和生活“(1993)㊁曼素恩‘缀珍录 十八世纪及其前后的中国妇女“(1997)等,这些著作有一个引人注目的共性,就是走出对中国女性作为受害者的想象,从历史本身出发讨论中国妇女的生活状况,努力走进她们的内心世界,在这一过程中改变了以往妇女史书写的刻板印象㊂在这些个案研究的基础之上,是否可能从整体来研究中国女性在儒家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历史环境之下的处境?罗莎莉(Rosenlee Li⁃Hsiang Lisa)以2006年出版‘儒学与女性“(英文原名为Confucianism and Women:A Phil⁃osophical Interpretation,纽约大学出版社)一书尝试讨论了这个牵涉面更广的问题㊂具体来讲,‘儒学与女性“一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 儒学是不是彻底的性别歧视主义 这个历史问题,在回答这个问题的基础之上,作者也尝试讨论了儒学对中国女性的现状和未来能否起到积极的作用,也就是说,儒学能否通过自我调节而非引进西方道德理论来直面性别不平等㊂‘儒学与女性“一书共分为七章,其中第一章 导言 ,介绍了构成该书主体的第二 第七章的主要内容;第二章 儒学㊁中国性以及 仁 的道德人格 的大部分内容是在为西方读者提供一个儒学的历史源流简介,在结束全章之前作者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何解释儒家 仁 的伦理道德或人格在理论层面上的开放性与社会历史实际中女性的服从地位之间的矛盾;从第三章开始,作者正式开始讨论儒学这一中国传统的意识形态体系与女性及性别差异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㊂二第三章 阴阳㊁性别特质及其互补性 和第四章 内外㊁两性之别与㊃741㊃恰如其分的礼仪 是从性别差异或者说两性不同的功能这一角度,来考虑中国女性在儒学的理论框架中的地位㊂首先,作者在第三章的开头强调了在人际关系中的中国女性,她们是女儿㊁妻子和母亲,不存在脱离这些关系的女性个体,前近代中国的性别体系应该放置到亲属体系中去理解;其次,中国的阴阳隐喻与西方性别观念中男女的二元性不同的是,阴阳是非对抗性的㊁互补的一对概念,两者之间不存在价值意义上的高下,只有性质上的差异;最后,阴阳隐喻与性别相关而不仅针对性别,在汉代宇宙论中时常用来表示超越两性的状态,如君臣㊁父子等关系㊂而在西方的理论语境中,男女的二元对立中,与男性相关的是处于优越地位的理性㊁精神等特质,与女性相关的是处于卑贱地位的感性㊁肉体等特质,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的阴阳隐喻本身并不构成性别不平等的理论依据㊂如果说对阴阳隐喻的分析是从形而上的宇宙论来解释中国的性别关系和性别差异,那么第四章所论的基于性别功能的 内外 ,落实到了社会生活的实际㊂这里的 内外 ,其界限并非实体意义的边界,而是文化意义上的象征性界限,这种文化秩序也就包含了和性别有关的亲属关系和社会角色,即‘周易㊃家人“所说的: 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㊂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㊂ 两性分属于各自 内外 领域,在儒家看来是社会稳定与繁荣的基础㊂虽然 内外 之别实际上没有一个严格的界限,而且女性在某些情况下也得以跨越看似森严的 内外 界限,比如干预政治事务和从事文学创作,吊诡的是,许多杰出女性恰恰是因为跨越了 内外 的界限而赢得生前身后的赞誉㊂作者认为: 中国女性的生存困境可以部分通过作为规范的内外理念来说明㊂在内外理念下,真实的越界行为在可见的㊁表现为性别得体的情况下是被允许的㊂由于内外是一种功能性的㊁规范性别得体的区分,女性只有在隐蔽的情况下才能进入政治㊁社会以及文学等外部领域㊂也就是说,她们无法获得正㊃841㊃。

古希腊文学中女性主体地位的演变

古希腊文学中女性主体地位的演变

古希腊文学中女性主体地位的演变
刘绿宇
【期刊名称】《南都学坛》
【年(卷),期】2008(028)006
【摘要】以神话、史诗、悲剧为最优秀成果的古希腊文学,寄寓了原始先民超越现实、追求理想的憧憬和希望,也承载了人类文明进程中的躁动和忧患.在这段辉煌的文学史册中,始终闪耀看一群特殊的符号——古希腊文学女性.她们曾经在神话里欢歌,在史诗中沉默,在悲剧内抗争,经历了由"女神-女奴-女人"的社会地位的演变.而这种地位的苦难演变,生动地宣告了女人历史的生成,也论证了古希腊文学中女性意识的存在、失落与回归的过程.
【总页数】2页(P69-70)
【作者】刘绿宇
【作者单位】南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河南,南阳,47306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9.2
【相关文献】
1.古希腊文学中女性形象的文化阐释
2.解读十九世纪英国女性文学中女性意识的演变历程
3.试论英国文学中女性文化主体地位的发展
4.从古希腊文学中女性形象的衍变看古希腊人之妇女观
5.古希腊文学中女性形象的命运品性及其内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刘向《列女传》的立传标准及其价值

论刘向《列女传》的立传标准及其价值

险必避 , 专专小心, 永惧匪懈” 《 ;贞顺》 的标准, 是
要“ 修道 正进 , 避嫌远别 , 必可信 , 不更二 , 下 为 终 天
之俊, 勤正洁行 , 精专谨慎” 《 0;节义》 的标准 , 是要 刘向编撰 《 列女传》 立传标准可谓独特而宽 ,
松, 它不 以孝 节 贞烈为标 准 , 以可 为鉴戒 为准则 , 仅 “ 向传 列 女 , 行 事 可 为 鉴 戒 , 存 一 操 ” 它 刘 取 不 0, “ 死无 避 , 必 好善慕 节 , 不 背义 , 信 勇敢 , 终 诚 何有险 诚 ?义之 所 在 , 之 不 疑 ” 不 难 看 出 , 仪 、 赴 , 母 贤 明、 仁智 、 贞顺和节 义都 是 妇 女 的生 活准 则 和 学 习 楷模 。后 两卷也是 根据 刘 向拟 定 的标 准载 录 了 3 0
根据刘 向所悬 拟 的标 准 载 录 了 7 5名 妇 女传 记 , 在 于抉发古代 妇女 的盛 德 懿 行 和 规 范妇 女 的 言行 举
迹的著录不多 , 西汉刘向编撰的《 列女传》 可算开 r
先例 , 为首部 妇 学专 史 和 通史 , 成 以后 妇学 著 作不 断增 多 ,凡 以‘ “ 列女 ’ 名书者 , 皆祖之刘 氏” 后世 0,
正史之列传 如南朝宋范哗《 后汉书・ 列女传》《 、宋史

止, 母仪》 如《 的标准 , 是要“ 贤圣有智, 行为仪表, 言
则中 义 , 养 子 孙 . 渐 教 化 , 成 以 德 , 其 功 胎 以 既 致
列女传》 和野史之杂传如晋皇甫谧《 列女传》 明解 、
缙《 古今 列女传》 以及方 志 之 妇女 传记 如 东 晋 常璩 《 阳国志》 等都 受 其启 示 和影 响 , 读之 余 , 华 等 细 比 较 起来 , 觉得刘 向《 列女 传》 的立传标 准颇有 独到之

专题09 世界古代史:世界文明的起源、发展与交流(分层练)(解析版)

专题09 世界古代史:世界文明的起源、发展与交流(分层练)(解析版)

专题09 世界古代史:世界文明的起源、发展与交流内容概览A·高考真题争满分【命题点01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交流】【命题点02 中古时期欧洲的发展演变】【命题点03 中古时期的亚洲、非洲和美洲】B·核心素养拿高分【命题点01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交流】1.(2023·重庆高考·10)古印度《摩奴法典》是根据吠陀经典和古来习惯编成的法论文献,约成书于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

其中段条文称,信众“如欲获得最好的幸福,即最后解脱,不要终生淹留在非僧侣种姓的教师那里,或不识吠陀的婆罗门那里”。

该条文旨在()A.巩固婆罗门教地位 B.革新教育体制C.打破种姓制度隔阂 D.宣扬法律权威【答案】A【解析】略2.(2023·江苏高考·11)下图是根据大流士一世时期的税单整理而成的波斯帝国各地缴税比例示意图。

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波斯帝国()A.统治中心已转移至印度 B.基层社会治理臻于完善C.各个地区文明孤立发展 D.财政收入依赖农业经济【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印度、两河流域、埃及三个地区的缴税比例加起来超过了波斯帝国总税额的一半,而印度、两河流域、埃及地区农业经济发达,故选D项;“已转移至印度”不合史实,大流士一世将苏萨(位于伊朗境内)、爱克巴坦那(位于伊朗境内)、巴比伦(位于伊拉克境内)、帕赛波里斯(位于伊朗境内)作为首都,排除A项;“基层社会治理”不合题意,与材料提及的是税收系统相悖,排除B项;“孤立发展”不合题意、史实,波斯帝国地跨亚非欧三大洲,有利于文明的交流,排除C项3.(2023·天津高考·10)在古代埃及,人们普遍将国王视作众神的一员,也是众神的子嗣,负有修建神庙和供奉众神的职责;国王的去世也视为“升天与众神汇合”。

这表明了国王的神化基于()A.宏大工程的现实需要 B.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C.注重血缘的传统习俗 D.广泛认同的社会意识【答案】D【解析】据材料“人们普遍将国王视作众神的一员”可知,古代埃及普遍存在将国王视为神的观念,这种广泛认同的社会意识为国王的神化提供了条件和基础,故选D项;材料意在说明古代埃及人认为国王有修建神庙的职责,体现神化国王的思想观念,而非基于现实需要,排除A项;古代印度实行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神化国王,“注重血缘的传统习俗”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入史列女的初始标准的多元化
西汉刘向《列女传》中入传女子的标准有七,除贞顺和节义之外,尚有母仪、贤明、仁智、变通和孽嬖;南朝范晔所作《后汉书》没有言明他选取列女的标准,但是他所选取的妇女的特点也表现在很多方面,和刘向的取向是一致的。

列女传的初期标准是多元化的,贞顺和节义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内容,德性和才华也是非常被重视的。

标签:列女;初始标准;转型
中国传统社会中对女性的评定,尤其在唐宋之后,多集中于贞节和孝义,入选正史的女子多是在此二者上有着突出表现,“列女”逐渐演变为“烈女”。

然而若是对列女的选取标准作纵向的历史考察,还有很多商榷之处。

在中国传统社会的漫长进程中,列女选取的标准也发生着变化,并不是一开始就是以贞节和孝义为主要部分。

考察刘向所作《列女传》和范晔所作《后汉书》中《列女传》部分,有关于女性在文采、政治眼光、母仪等方面的作为都有翔实记载。

一、儒家经典中对妇女的规范
《周礼》中《天官冢宰第一》对女性的行为作出了四个方面的规定:“九嫔掌妇学之法,以教九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各帅其属而以时御叙于王所。

”郑玄将这四者解释为:“妇德谓贞顺,妇言谓辞令,妇容谓婉娩,妇功谓丝”[1]192。

从东汉郑玄的注解来看,一个理想化的妇女是应该包含四个方面的作为,而不简简单单的是“贞顺”和“节义”。

东汉相对郑玄较早的班昭对此的解释与郑玄呼应:
清闲贞静,守节整齐,行己有耻,动静有法,是谓妇德。

择词而说,不道恶语,时然后言,不厌于人,是谓妇言。

盥洗尘秽,服饰鲜挈,沐浴以时,身不垢辱,是谓妇容。

专心纺绩,不好戏笑,挈齐酒食,以奉宾客,是谓妇功。

此四者,女人之大德,而不可乏之者也。

[2]2789
从此可见,儒家经典中对女性的规定和约束是基本的,在德行上要贞节,至于“言”、“容”、“功”三方面的更是最普通的,不说恶语,干净得体,专心纺绩,待客以礼就大致符合彼时的规范了。

《仪礼》和《礼记》两部儒家经典对女性的要求也多是行为方面基本的规定。

“妇事舅姑,如事父母”[3]396。

此言为妇者如何对待舅姑;言及妇女和家庭成员的关系,《礼记》记载:“妇顺者,顺于舅姑,和于室人,而后当于夫,以成丝麻布帛之事,以审守委积盖藏。

是故妇顺备而后内和理,内和理而后家可长久也”[3]867《周礼》等儒家经典对女性的道德和行为规定可以被看做是我国对女性道德和行为规定的萌芽时期,只是在个别方面作出笼统的规定,在其他的很多方面还有着较大的空白,例如,“言”作为后来表现女子是否有“才”的一个标准,在此只是被提及,而未深入。

二、刘向《列女传》和范晔《后汉书·列女传》体现的多元标准
西汉刘向所作《列女传》是历史上第一部正式记录女性史实的著作。

考察作者作《列女传》的背景:
向睹俗弥奢淫,而赵、卫之属起微贱,逾礼制。

向以为王教由内及外,自近者始。

故采取《诗》、《书》所载贤妃贞妇,兴国显家可法则,及孽嬖乱亡者,序次为《列女传》,凡八篇,以戒天子[4]1957-1958。

此段文字基本上揭示了《列女传》写作的背景:“奢淫”和“赵、卫之属起微贱,逾礼制”;所选取的入传人物“采取《诗》、《书》所载贤妃贞妇”;目的是“以戒天子”。

刘向《列女传》中所载女性从上古时期到秦汉,分为七个门类,即母仪、贤明、仁智、贞顺、节义、辩通和孽嬖。

四个每个门类十五人,和一百零五人。

对母仪、贤明、仁智、辩通刘向的解释是:
惟若母仪,贤圣有智。

行为以表,言则中义。

胎教子孙,以渐教化。

既成以德,致其功业。

姑母察此,不可不法。

惟若贤明,廉政以方。

动作有节,言成文章。

咸晓事理,知世纪纲。

循法兴居,终日无缺。

妃后贤焉,名号必扬。

惟若仁智,豫识难易。

原度天道,祸福所移。

归义从安,危险必避。

专专小心,永惧匪懈。

夫人省兹,荣名必归。

惟若辩通,文辞可从。

连类引譬,以投祸凶。

推摧一切,后不重复。

终能一心,开意甚公。

妻妾则焉,为世所诵。

[5]2
母仪和贤明属于德性。

仁智和辩通属于才华,在七个门类之中,所以刘向并不是唯“贞顺”和“节义”是论。

孽嬖传在后世正史的《列女传》消失,对于《孽嬖传》,刘向解释为:“惟若孽嬖,亦甚易。

淫妒荧惑,背节弃义。

指是为非,终被祸败”[5]。

这一点和后世撰写《列女传》以记述有才行或者可以兴教化为主的目的不一致①,故而逐渐消亡。

在其余的六类中,贞顺和节义只占到总数的三分之一,可见在刘向的时代或者之前,史家在列女标准上并不是把贞顺和节义放在核心地位的。

而且和儒家经典规定稍有出入的是,《列女传》一书中所载女子的价值并未体现在儒家经典的规定上。

《列女传》中最值得称道的无疑是《辨通传》,其中人物不论背景和容貌以及“贞顺”都没有多少体现,而是充分体现在“辩”上,即和《周礼》中对应的“妇言”。

例如,“齐孤逐女”的状况是“无父母,状甚丑,三逐于乡,五逐于里,过时无所容。

”然而却心怀国政,向齐王论述丞相的重要性:“柱,国相是也。

夫柱不正则栋不安,栋不安则榱堕。

”还对当时齐国的丞相作出了自己的判断,并且对选用丞相的标准提出自己的看法:“中才也,求之未可得也。

如有过之者,何为不可也?今则未有。

妾闻明王之用人也,推一而用之,故楚用虞丘子而得孙叔敖,燕用郭隗而得乐毅。

大王诚能厉之,此则可用矣”[5]241。

一个普通女子和齐王谈论国家大政,显示了在刘向选取列女的时候注重女子的才华,这种才华不仅仅是知书,而且是在政治上的过人之处。

如此,
刘向为可以入史的女性树立了标准,而且这种标准是对儒家经典的突破,除了贞节之外,更加注重女性的才华。

刘向重视女性才华这一点在后来的范晔《后汉书》中得到了继承。

《后汉书·列女传》首段记述:“《诗》《书》之言女尚德矣。

若夫贤妃助国君之政,哲妇隆家人之道,高士弘清淳之风,贞女亮明白之节,则其徽美未殊也,而世典咸漏焉。

”[6]2781《后汉书·列女传》中认同《诗》《书》中所称的有德之女,即贤妃、哲妇、高士和贞女。

但从前三者可以看出,女性入传的标准之一就是有着突出的才华,这种才华可以体现在文才、政治才华、深明大义等方面。

这一特征与刘向《列女传》是一致的。

对此,范晔释为:“馀但搜次才行尤高秀者,不必专在一操而已。

”[6]2781《后汉书·列女传》和刘向《列女传》类似的是贞节作为一项标准一直存在,但在总体上不是最主要的。

范晔强调自己的标准是“才行尤高秀者”,只要是在“才”或者“行”上有可称道之处即可,不必“一操”,即使“操”所含内容宽泛,但包括“贞节”是肯定的。

陈留董祀妻,也就是蔡琰,是能较好体现范晔选人标准的人物之一。

《后汉书·列女传》称其“博学有辩才,又妙于音律。

”但在贞节上蔡琰却“适河东卫仲道。

亡夫无子,归宁于家。

”接着“为胡骑所获,没于南匈奴左贤王,在胡中十二年,生二子。

”最后曹操“乃遣使者以金璧赎之,而重嫁于祀。

”如果按照贞节的观念来衡量,蔡琰绝不可入传,一生三嫁,其中一次还是胡人,但是范晔选取蔡琰显然是为了突现她在才华上的价值。

在交代了蔡琰的背景之后,范晔在篇幅上重墨记录了蔡琰因“感伤离乱,追怀悲愤”而作的“诗两章”[6]2800。

另一位就是扶风曹世叔妻,也就是班昭,《后汉书·列女传》称其“博学高才”[6]2784。

班昭年轻守寡,不曾改嫁,符合贞节,但是《后汉书·列女传》中对此事未曾涉及。

范晔重墨记述了班昭续修《汉书》,上疏太后,尤其是班昭所作《女诫》,范晔全文收录。

此三件事,皆应大才所为。

《女诫》虽为古代讲求女性贞顺鼓吹,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此文也显示了班昭作文上的过人之处。

蔡琰失节,而范晔收录,重点是她的文才;班昭守节,范晔对此淡化,重点也是她的博学,故而从此不难看出范晔的标准:“馀但搜次才行尤高秀者,不必专在一操而已。

”除了此二人外,和才学或者胆识有关者还有王霸妻、袁隗妻、袁隗妻妹芝、渤海妻鲍宣妻、河南乐羊子之妻、皇甫规妻、犍为盛道妻、南阳阴瑜妻等。

这些女性在文才、大义、或胆识上的表现是范晔将其列入《后汉书·列女传》的原因。

考察《周礼》、《列女传》和《后汉书·列女传》,“列女”不等于“烈女”,列当作罗列讲。

入史列女的最初标准体现在德行和才华两个方面,且德行所含内容也是广泛的,甚至会出现和儒家传统的规范不一致的例子,这都充分说明,列女的初期标准是多元化的,不可简化为“贞顺”和“节义”。

参考文献:
[1]郑玄.周礼.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192.
[2]范晔.后汉书.卷七十四[M].北京:中华书局,1965:2789.
[3]吕友仁,吕咏梅.礼记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
[4]班固.汉书:卷三十六[M].北京:中华书局,1962.
[5]张涛.列女传译注[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
[6]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