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期文论
第二章 中世纪文论 (《西方文学理论》PPT课件)

第二节 阿奎那
二、艺术与形式
阿奎那在很多人谈论了美的形式因素,如大小、比例 等的基础上,将美的形式因素既融入他的神学思想中,使 之具有超验的实质,又将它们放入亚里士多德的形式质料 论中加以解释,使之具有经验的特征。
第二节 阿奎那
(一)美的三个条件
1、整一或者说完善;
2、比例或者说和谐;
3、鲜亮或者说明晰。
第二节 阿奎那
(四)评价
阿奎那的释经四义以及对它们之间关系的界定,一方 面,坚守了他的神学立场——精神义高于字面义,神的智 慧高于人的知识;另一方面,对文本本身的强调影响了16 世纪宗教改革家们对《圣经》文本的关注。
第二节 阿奎那
二、艺术与自然
(一)阿奎那的艺术观
1、阿奎那认为所谓艺术就是人的制作,所谓艺术家也就是 手工艺人,所谓艺术的,相对于并低于自然的。
第一节 奥古斯丁
2、象征理论
为了理解不可理解的上帝、超验的至善,中世纪采用 的途径是将一切符号化、象征化,或者说,一切都从象征 的角度加以理解。
对中世纪而言,象征不是一种方法(途径),而是一 种思想,一种认识,一种关于能否和如何“看见”上帝的 理论。
第一节 奥古斯丁
3、奥古斯丁之象征理论
(1)地位 奥古斯丁是中世纪象征理论的奠基者,他从宗教的角
第一节 奥古斯丁
(二)象征理论 1、重要性
象征理论是中世纪神学,也是其文艺理论的重要部分。 (托名)狄奥尼修斯认为其重要的原因是: (1)人们缺乏被直接提升至概念性玄观的能力; (2)《圣经》里理性的神圣和隐秘的真理隐藏了起来,有 必要“为无形式者创造形式与给予实际上无形状者以形 状”,“启示的工作首先是自然地从神圣的形象开始进行 的”。
西方文论1古代-近代

希腊三贤
• 苏格拉底 • 柏拉图 • 亚里士多德
“苏格拉底的对话”
• 苏格拉底走街穿巷,四处漫游,“盘问”不 同阶层的人士,和他们进行深刻的对话,启 发他们的心智,讽喻他们的无知,并进而引 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周围的世界。——“苏 格拉底的对话”。 • 巴赫金的对话理论:“真理不是产生和存在 于某个人的头脑里的,而是在共同寻求真理 的人们之间诞生的,是在他们的对话交际过 程中诞生的。”
哲学与文学是统一的,没有谁高谁低的 地位差别,因为它们都通过语言文字符 号来传达,同属于符号系统。 都具有语言的虚构性、修辞性、隐喻性 特征 不同在于,文学承认自己是一种虚构, 而哲学总以为自己是在与一个真实的世 界打交道,是在传达关于世界的真理, 不承认自己的虚构性和隐喻性。
政治、历史、哲学、文学也都是统 一的 因为它们也都通过语言符号来传达 对新历史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
• 亚氏:卡塔西斯Katharsis——净化,“净 洗”、“宣泄”、“洗涤”。 • 亚里士多德:“像哀怜和恐惧或是狂热之类 情绪虽然只在一部分人心里是很强烈的,一 般人多少有一些。有些人受宗教狂热支配时, 一听到宗教的乐调,就卷入迷狂状态,随后 就安静下来,仿佛受到了一种治疗和净化。 这种情形当然也适用于受哀怜恐惧以及其他 类似情绪影响的人。…受到净化,因而心里 感到一种轻松舒畅的快感…”
第一讲 古希腊的文艺理论
一﹑ 柏拉图的文艺思想
参考阅读书目: •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朱光潜译,人 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 • 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 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
柏拉图简介
• 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年), 出身于雅典贵族家庭,体育家、摔 跤家、作家、哲学家。 • 《星》 我的星你在望着群星。我愿意变作 天空,好得千万只眼睛来望着你。 从前你是晨星在人世间发光, 如今死后如晚星在逝者中显耀。
外国教育史第二章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

第二章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第一节中世纪黑暗时代的教育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在日耳曼外族入侵和奴隶起义的打击下灭亡。
西欧进入封建社会。
外族入侵和连年战争使古希腊、罗马帝国的文明遭到严重的破坏,他们从原始状态发展,把古代文明、哲学、法律、政治一扫而光,代这以中世纪世俗和宗教育势力的高压。
一、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5世纪~9世纪)1、社会背景1)西欧中世纪基督教会的概况中世纪基督教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5~10世纪末,基督教逐步与统治阶级相结合。
最早接受基督教的是法兰克洛维,查理大帝为维持其不稳定的帝国,与教皇结为联盟,他以武力保护教皇利奥三世,教皇为他加冕。
第二阶段:11~13世纪末,基督教全盛时期,教会逐步凌驾于世俗政权之上。
1075年教皇格利哥里七世颁布《教皇敕令》。
13世纪教皇英诺森三世废黜二个德国皇帝,迫使英王、波兰、凶牙利、丹麦、葡萄牙诸王归属于他。
第三阶段:14~15世纪,封建制度与基督教会同时衰弱。
14世纪农民运动和宗教异端运动给基督教会以沉重打击。
它与城市反僧俗封建领主的压迫相联系。
其中以12世纪中叶法国南部的阿尔比派所发动的反教会斗争最为剧烈,为此,英诺森三世组织了十字军进行东征。
1233年在各教区建立了宗教裁判所。
2)西欧封建社会的社会阶层世俗:国王-----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骑士教会:教皇-----大主教-----主教-----修道院长-----神甫-----修士(女)教会不仅是宗教机构,还拥有大量土地,通过征收什一税剥削农民,并享有政治特权。
教会的基本理论是教父学,包括上帝创业说、三位一体说和原罪说。
3)政体:教会和世俗封建主联合专政。
2、学校类型1)教会学校①僧院学校僧院学校是基于修道院修行制度而产生的一种教会学校。
最初僧院只是对自幼入院的修行者进行识字、读经和书写方面的简单训练,为终身修道作准备。
在这个基础上,后来产生了专门培养僧侣子弟的僧院学校,培养学生具有服从、贞洁、贫穷三种品质,分为内学和外学。
《西方文学理论》 文献资料 4.第四章 新古典主义文论 L4.1布瓦洛——书目摘要

文献资料库:书目摘要书目摘要:1.杨冬编选:?文学理论——从柏拉图到德里达?,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
目录:序言第一章古希腊罗马至中世纪的文学理论第一节柏拉图第二节亚理斯多德第三节贺拉斯与朗吉弩斯第四节从普罗提诺到但丁第二章文艺复兴至18世纪的文学理论第一节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理论第二节从布瓦洛到伏尔泰第三节卢梭与狄德罗第四节从德莱顿到约翰逊第五节莱辛第六节歌德与席勒第三章 19世纪前期的文学理论第一节史雷格尔兄弟第二节华兹华斯与柯勒律治第三节赫士列特、济慈和雪菜第四节斯达尔夫人第五节司汤达与雨果第六节黑格尔第七节爱伦坡与爱默生第八节别林斯基第四章 19世纪后期的文学理论第一节圣勃夫第二节泰纳第三节波德莱尔第四节阿诺德第五节佩特与王尔德第六节托尔斯泰第七节尼采第八节勃兰兑斯第五章 20世纪前期的文学理论第一节托斯艾略特第二节艾阿理查兹第三节弗雷利维斯第四节欧文白璧德第五节美国新批评派第六节克罗齐第七节弗洛伊德第八节卡尔荣格第九节普鲁斯特与瓦莱里第十节萨特第十一节俄国形式主义第十二节卢卡契第六章 20世纪后期的文学理论第一节雷纳韦勒克第二节诺思罗普弗莱……主要参考文献后记内容提要:自希腊以来,西方文学理论历经两千余年的演变,形成了独特的批评传统。
刚刚过去的20世纪更被人们称为“批评的时代〞,各种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纷至沓来,异彩纷呈。
本书试图从一个中国学人的视角出发,系统描述从柏拉图到德里达的西方文学理论的开展轨迹,深入辨析各种理论问题。
在勾勒其开展脉络的同时,尤为注重对那些伟大批评家进行个案分析,使宏观研究建立在微观研究的坚实根底上。
2.马新国:?西方文论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社,2021年版。
目录导论——研究西方文论与编写?西方文论史?的思考古代文论〔古希腊文论——新古典主义〕导言第一章古希腊的文艺理论引言第一节古希腊早期的文艺思想1.毕达哥拉斯的“数的和谐〞理论2.赫拉克利特的“对立和谐〞理论3.德谟克利特的摹仿说4.苏格拉底的摹仿说与功用说第二节柏拉图的文艺对话录1.理式论摹仿说2.文艺的社会功用说3.灵感说第三节亚里斯多德的?诗学?1.文艺本质论2.悲剧理论结语第二章罗马古典主义引言第一节贺拉斯的?诗艺?1.古典主义原那么2.理性主义倾向3.艺术创作的“合式〞原那么4.诗的社会作用第二节朗加纳斯的?论崇高?1.崇高作品的特征2.崇高的来源3.崇高作品的创作与意象说4.崇高、天才与社会环境第三节普罗提诺的艺术理论1.神是美和艺术的来源2.对艺术美的观照凭心灵和理性3.对摹仿说的新解释结语第三章3.形式美、虚构与语象理论第二节阿伯拉对世俗文艺的肯定1.文艺不应做神学的奴婢2.情感是创作的动力并支配着对自然的描绘第三节托马斯·阿奎那的经院哲学文艺观1.摹仿自然即摹仿上帝的创造2.美与善、艺术与道德的区别3.?圣经?的象征意义结语第四章的小说理论2.维加的戏剧理论第三节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文艺思想1.锡德尼的?为诗辩护?2.莎士比亚论文艺创作结语第五章新古典主义引言第一节法国新古典主义与布瓦洛的?诗的艺术?1.布瓦洛和路易十四时代2.?诗的艺术?的主要内容3.艾弗蒙与布瓦洛的古今之争第二节英国新古典主义1.屈雷顿及其?论剧体诗?2.蒲柏的?论批评?3.约翰生的“类型〞理论第三节德国新古典主义1.高特雪特与莱比锡学派2.温克尔曼的古典艺术理论结语近代文论〔启蒙主义——自然主义〕导言第六章启蒙主义文艺思想引言第一节法国启蒙主义文论1.伏尔泰文艺思想的二重性2.卢梭的“回到自然〞理论3.狄德罗的戏剧改革理论第二节德国启蒙主义文论1.莱辛的?拉奥孔?和?汉堡剧评?2.赫尔德的民族文学理论第三节意大利维柯的?新科学?1.人类历史开展与文学艺术的开展2.原始思维——想象的特征结语第七章德国古典美学文艺理论引言第一节康德?判断力批判?中的文艺理论1.对文学艺术理论有重要影响的美学思想2.文学艺术理论第二节席勒的?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1.诗的分类及其根据2.感伤的诗的类型3.历史的分类和风格的分类第三节歌德的艺术经验总结1.文学创作与现实生活2.文艺与时代:古典的与浪漫的3.文学的开展: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第四节黑格尔的艺术哲学1.艺术理想的本质特征2.理想性格的主要特点3.艺术理想与艺术创造4.艺术开展的三种类型5.各门艺术的系统和诗论结语第八章浪漫主义引言第一节德国浪漫主义1.以史勒格尔兄弟为代表的耶拿派浪漫主义2.海涅?论浪漫派?中的文艺思想第二节英国浪漫主义1.华兹华斯的?抒情歌谣集·序言?2.柯勒律治的浪漫主义诗学3.济慈的“消极能力〞说4.雪莱与庇卡克的对峙第三节法国浪漫主义1.夏多勃里昂的“基督教诗意〞说2.史达尔夫人对南方文学、北方文学的划分3.雨果的美丑对照原那么……第九章现实主义第十章实证主义和自然主义现代文论〔唯美主义——结构主义〕第十一章唯美主义第十二章直觉主义第十三章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第十四章现代心理学文艺理论第十五章俄国形式主义第十六章现象学与存在主义文艺理论第十七章英美“新批评〞第十八章结构主义后现代文论〔从结构主义到解构主义——文化研究批评〕第十九章从结构主义到解构主义第二十章解构主义第二十一章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第二十二章阐释一接受理论、读者反响批评第二十三章女权主义批评及性别批评理论第二十四章新历史主义批评第二十五章后殖民主义批评第二十六章“文化研究〞批评理论后记第二次修订后记内容提要:文论是"文学理论"的简称,主要包括对文学规律的总结,对具体作品的评判,对文学新潮的倡导,推动等方面的系统理论。
西方文论史简述(一二三章)

西方文论史简述第一章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文学理论1.希腊遗产特征——理性精神首先,理性精神体现在对理性自足作用的突出;其次,理性精神另一方面也体现在希腊宗教的独特特征上,阿波罗崇拜,节制,追求平衡;再次,还体现在希腊的社会风俗上,戏剧和诗歌创作是这种社会风俗的重要部分。
2.修辞批评——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高尔吉亚首先,提出的是“虚构问题”。
修辞学派为演讲服务,关注演讲的技巧,语言的文化使用问题,在演讲的过程中有叙事的过程,叙事中指其为虚构,文学本身即是虚构的艺术。
其次,探讨的是“语言与真理”的问题,语法研究的奠基人是普罗泰戈拉,他也是第一个区分名词的性的人,他的语法学成就成为了亚里士多德修辞学的起点;“正名”也是他提出的一个概念,应该作正确的措辞理解,这一概念旨在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语言能力和认识的水平,从而使人们符合实际地运用语言;另外包括对“逻各斯”的理解,语言在语法意的规范使用,思维方法和思维形式,语言所表述的思想内容。
再次,包括了对韵律与形式美的研究,语言的文学运用形式具有韵律性,单是形式不足以能给人以美感,不能使观众产生由心灵到肉体状态的一系列变化。
最后,强调“语言形式与情感”的关系,早期特别强调语言的劝诫性,越到后期,过多地强调语言的劝说作用,削弱了语言在表达真理这方面的作用,产生了“表达真理与传递感觉的悖论”。
缺点是:不顾整体,过于专注对细节的表达。
3.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学派组成部分:诗的本质、诗的社会地位、诗的作用首先是“诗与真理”的问题——柏拉图“洞喻”理论(《理想国》):表述的是一种形而上学真理观,人在认识上的囚徒境地使得人的感觉往往是靠不住的,由感觉产生的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因人、因时、因地、因情而异,往往真伪不分,感觉无法提供真实的知识。
他划分了两个世界,一个是绵延无界的经验感官世界,另一个是有限的真实或理念的世界。
现实经验世界是理念世界的摹本,但是艺术世界又是经验世界的摹本。
第二章文艺复兴时期文学1-T

第二章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学习要求:了解文艺复兴运动,理解人文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
了解各国文艺复兴文学的发展简况,主要代表作家和作品。
重点掌握人文主义文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塞万提斯的讽刺艺术;莎士比亚的“性格悲剧”。
第一节文艺复兴时期文学概述一、名词解释: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运动(the Renaissance):14-17世纪,首先在意大利、并很快波及全欧的一场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
新兴资产阶级打着“回到希腊罗马去”的旗号,声称要把久已湮没的古典文化“复兴”起来,故有“文艺复兴”之称。
文艺复兴不是古代文化的单纯复兴,它包含了萌芽中的资产阶级文化因素,它是在封建制度内部形成的新的资本主义关系的产物,与资本主义在各国的发生、发展息息相关。
因而,文艺复兴是一个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各个领域全面开展的思想文化运动。
二、名词解释:人文主义“人文主义”(humanism):源于拉丁文Humanus,意即“人的”,在中国有三种译法:人文主义、人道主义、人本主义。
人文主义侧重文化意义,人本主义侧重哲学意义,人道主义包括面较广。
因此,人文主义实质上也是人道主义,只不过它已成为专用名词,特指文艺复兴时期的人道主义。
人文主义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世俗文化,它提倡以人为本,以别于中世纪神学以神为本。
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反对以“神”为中心的世界观;以人性反对神性;以人权反对神权;以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以理性反对蒙昧主义。
人文主义文化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宗教的要求,它体现了一个新时代的时代精神。
三、文艺复兴运动的社会文化背景资本原始积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手工工场,工场主与工人1、迫使小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分离。
英国:圈地运动2、海外掠夺,建立殖民地,奴隶贸易地理大发现(1)1487年葡萄牙人迪亚士发现了非洲好望角到印度的航线。
(2)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美洲。
后来佛罗伦萨人亚美利加也航行到新大陆,以自己名字命名新大陆。
第六讲 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论

• 但丁将“四义”明确表达为“字面意义”、 “讽喻意义”、“道德意义”和“神秘意 义” . • 实际上是把诗看作与神学具有同等重要的 作用,突出地强调了文艺的道德目的。
• 卜伽丘: • 诗是“导源于上帝的胸怀”的一种“值得 惊叹的天赋”,“从其效果来说,是崇高 的:它迫使灵魂渴望着吐露自己;它产生 精神上奇异的而又前所未闻的创造……描 绘人类性格的不同方面,唤起懒人,激发 蠢徒,约束莽汉,说服罪犯,以至用适当 的美词显扬卓越的人们”,所以,诗“涉 及许多高尚和尊贵的事物”,它不仅仅是 某种修辞的技巧,而是传达真理的虚构。
• 文学创作是应该固守古典时代制定的创作 律条,还是应根据时代生活的变迁及文学 创作与欣赏趣味的变化在内容及形式上进 行新的探索。
• “文艺复兴”这个名词本身首先就涉及对古 典的批判与继承问题。 • 很长时间内,贺拉斯的“学习古人”的号 召成为响彻云霄的口头禅。亚理斯多德被 奉为“诗艺的永久立法者”,他的一些经 验总结性的理论被认为牢不可破的普遍永 恒的“规则”。
• (2)人文主义: • 强调以人为一切中心的精神,追求个性自 由、理性至上和人的全面发展,即人本主 义、人道主义。 • 人文主义的中心主题是人的潜在能力和创 造能力,人文主义者认为教育是把人从自 然状态中脱离出来发现他自己的过程,从 自然人到文化人。
• 文艺复兴运动的中心是意大利。 • (1)反对神主宰一切,宣扬人是万物之本。
• 悲喜混杂剧这一新剧体的诞生以及剧作家、 理论家们对它的辩护,在欧洲各国得到广 泛传播。到了莎士比亚那里,已经形成为 一种十分成熟的戏剧样式;对18世纪启蒙 主义倡导的“严肃剧”、“市民剧”以及 后来的所谓“正剧”的产生,也有显著的影 响。
• 三、文艺的道德教化作用
• 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不但表现了新的 时代精神,而且又与古典文艺和中世纪神 学文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呈现出鲜明 的转型特征。古希腊罗马时代的文艺思想, 包括中世纪的文艺思想,都依然发挥着极 大的影响力。
外国文学第二章中世纪文学

外国文学第二章中世纪文学外国文学· 目录第一章古代文学第二章中世纪文学第三章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第四章 17世纪文学 (古典主义文学)第五章 18世纪文学 (启蒙主义文学)第六章 19世纪文学 (一) (浪漫主义文学)第七章 19世纪文学 (二)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第八章 19世纪文学(三)第九章 20世纪文学 (一)第十章 20世纪文学(二)第十一章 20世纪文学(三)第二章中世纪文学欧洲历史上的“中世纪”起点: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67年) 终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的17世纪中叶。
初期:公元5—11世纪封建社会形成期中期:公元12—15世纪封建社会兴盛期(中世纪文学)末期:公元15—17世纪衰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文艺复兴时期)中世纪文学的状况:突出特征:宗教色彩,神秘色彩,民间文学色彩。
思想特征:①基督教——宣扬禁欲主义和来世思想;②文化交融——爱国主义、英雄主义;③等级森严——出现特定阶层的文学:骑士文学、市民文学主要包括:1、教会文学(正统文学取材《圣经》)体裁:圣经故事,圣徒传,祷告文,赞美诗,圣徒言行录,梦幻故事,宗教剧等。
作者:教会僧吕主要内容:赞美上帝的权威和歌颂圣徒的德行,宣扬禁欲主义和来世主义思想等宗教教义。
主要手法:梦幻,寓言,象征。
2、骑士文学(世俗封建主义文学) 兴盛地:法国宣传骑士道“忠君,护教,行侠”的骑士精神,反映大量骑士与贵妇间的“典雅的爱情”肯定对现世生活和幸福的追求,这是对基督教禁欲主义,来世主义极大的冲击。
主要内容:描写骑士爱情和冒险故事,宣扬和美化骑士精。
主要体裁:骑士抒情诗、骑士传奇⑴骑士抒情诗: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作者:封建主,骑士骑士抒情诗内容:描写骑士们的所谓“典雅的爱情”。
中心主题:骑士对贵妇人的爱和崇拜。
“破晓歌”最为有名。
贡献:大量的骑士抒情诗成为近代欧洲人文主义文学爱情作品的发端。
⑵骑士传奇分为三个系统:①古代系统:根据古希腊罗马文学作品改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世纪的关键词: 显:王国与城堡、教会与教堂 (修道院)、维京海盗、十字军东
征、“黑死病”的流行
隐:城市的形成、大学的建立、 科技的发展、基本价值观的确立 文学上的中世纪一般指从中世 纪开始到13世纪文艺复兴为止。
科隆大教堂,高157米,两座哥特式尖顶,科隆 象征。1248年动工,至1880年才由德皇威廉一世 宣告完工,耗时超过600年。
而是模仿上帝的创作,因为任何事物的最终源泉就是 上帝,上帝创造了万物。
1、模仿自然即模仿上帝的创造 只有模仿自然才能掌握上帝的“技巧”。 《神学大全》:“美包含三个条件:完整或完美,凡是不完整的 东西是是丑的;合适的或和谐;最后是鲜明或清晰,被公认为美 的东西具备鲜明的颜色”。从颜色上考虑美的基本属性,这也是 阿奎那作为中世纪哲学家的一个具体标志。 2、美与善、艺术与道德的区别 善与欲望相对立,其作用恰是最后因,而美与知识相对应,其作 用有如形式因。各种事物能使人一见而生快感即称为美。
二、阿伯拉对世俗文艺的 肯定 1、文艺不应做神学的奴 婢 2、情感是创作的动力并 支配着对自然的描绘
三、托马斯· 阿奎那
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所谓经院哲学,指的是学
院化的哲学尤其是指协调性与信仰的哲学。
提出上帝是第一推动力的说法。所谓的模仿并不
是柏拉图的模仿理式,也不是亚里士多德的模仿现实,
内的三要素必须做到高度一致以适应观众的欣赏心理和承受能力。
(二)、《神曲》的寓意 《神曲》这部作品“具有多重意义,……通过文字 得到的是一种意义,而从文字表示的事物本身所得 到的则是另一种意义。” 第一层,整个作品写的是“亡灵的境遇”,即人死 后灵魂在地狱、净界、天堂的情况。 第二层,从寓意意义看,则其主题是人:人们凭自 由意志去行善或行恶,将得到善报或恶报。
(三)、民族语言理论 《飨宴》《论俗语》
光辉,去掉语言中粗野的、村俗的、错误的、繁杂的成分,吸取那
些文明的、正确的、简练的东西,使之成为优美、清楚、完整、流 畅的语言。
基本,民族语言虽然来自各地方俗语,但它必须是一个超越各地方 俗语的统一的没有方言土语局限的、全意大利的标准语言。
关于中世纪的说法: 1.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光荣革命。 2.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3.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1453年东罗马帝国灭亡。
中世纪的历史只知道一种形式的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 基督教中世纪的长期冬眠中。 中世纪的巨大进步――欧洲文化领域的扩大,在那里一个形成的富有生 命力的大民族,以及14和15世纪的巨大的技术进步。 ——恩格斯
宫廷,应该是未来统一国家的官方语言。
法庭,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规则方面应该有规范和准确的特点。
二、薄伽丘文艺观念散见于《但丁传》和《异教诸神谱系》,肯定作 为“寓言”的诗歌在虚构意义方面与《圣经》相通。
1、诗的虚构中隐藏着真理 诗的虚构不是与真理无缘,而是隐藏着真理。诗人之所以运用虚构, 是为了让读者通过“费力”领悟作品中的真理,从而产生更大的愉快。
第三,虚假。
3、形式美、虚构与语象理论 形式美:欣赏艺术作品必须整体把握,一座孤立的雕像并不美 , 雕像之所以美是因为它是宏伟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
虚构:肯定虚构,认为没有虚构就没有艺术; 语象:象征语言中的形象,象征语言之所以能给读者带来乐趣, 一是因为象征语言具有形象性,人们总是借助生动的形象去领悟 语言所指的事物或意义,因而产生乐趣,二是因为象征语言不是 直白地表述含义,而是借助联想、想象去推断,去猜想,把握象 征语言需要付出代价。
3、语言的运用 首创用意大利语进行创作。韵律形式是民间 诗歌中流行的一种格律三韵句,即第三行为一 音节,隔行押韵,连锁循环,贯穿全诗始终。 对意大利民族文学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开创意义。 还具有重大的社会历史意义:反映了民族意 识的觉醒;打破了拉丁语一统天下的局面,促 进民族文化的统一和形成;有利于使教育文化 突破贵族特权的范围,教育广大民众。
圣保罗:“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荡,不可
争竞嫉妒,总要披戴主耶稣基督,不要为肉体安
排,去放纵私欲。”
“顿觉有一道恬静的光射到中心,驱散了阴霾笼 罩的疑云”。
1、上帝是美的本体 原罪: “还不会说话,就面若死灰,眼光狠狠盯着一同吃奶的孩子” 美根源于上帝, 而人则带着“原罪”来到世界,人要心向世界,不 断压制肉体欲望的罪恶,才能使灵魂接近上帝的美。 2、文学艺术是神学信仰的敌人 第一,亵渎神灵;荷马史诗中的众神; 第二,宣扬七情六欲,腐蚀人的灵魂,“人愿意从看戏引起悲痛,而 这悲痛就作为他的乐趣。这岂非一种可怜的变态?”
2、诗的社会作用
卜伽丘指出,诗有积极的教化作用,诗能“唤起懒人,激发蠢徒,约 束莽汉,说服罪犯”
三、达· 芬奇的创造“第二自然”理论 1、画家的心应当像一面镜子 文学艺术就应该像镜子一样真实地反映自然和人生,师法自然看作艺
术创作的一条基本原则。
2、艺术是“第二自然” “画家与自然竞赛,并胜过自然。”
《圣经》文字具有两种功能:
一是表义功能,即确切表述事物存在和性质的功能;
二是象征功能,即文字所表述的事物能显示更为深远
的精神意义。
文艺复兴时期文论
文艺复兴是欧洲从14世纪开始的一种社会思潮,是刚刚 出现的资产阶级反对中世纪封建主义和神学主义的文化运动。 它的出现与当时资本主义在意大利等国家的出现和发展有关,
字面:以色列的子孙在摩西时代离开埃及。 譬喻:基督替我们所做的赎罪。
道德:灵魂从罪恶的苦难到天恩的圣境的转变。
寓意:从腐朽的奴役状态转向永恒的光荣的自由。
炼 狱 构 造 示 意 图
天 堂 构 造 示 意 图
唉,奴隶般的意大利,你哀痛之逆旅, 你这暴风雨中没有舵手的孤舟, 你不再是各省的主妇,而是妓院; …… 而你的活着的人民住在你里面, 没有一天不发生战争,为一座城墙, 同一条城壕围住的人却自相残杀, 你这可怜虫啊?你向四下里看看, 你
也与当时有关古希腊的一些著作的重新发现有关。
高举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的旗帜,以人性反对神性、 以现世主义反对来世主义,以个性解放对抗禁欲主义、以求
知对抗盲从。
一、但丁 《致斯加拉大亲王书》、《飨宴》和《论俗语》等
(一)、“四义说”与《神曲》的寓意
“当以色列逃出埃及,雅各的家族逃出说外国语言的异族时,犹太就 变成他的圣域,以色列就变成他的权力。”
全世界第一所大学 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 成立于1119年。
一、奥古斯丁
圣 经 中 的 语言或表述 的事物,并不一定是事物 本身,而是另有所指,需
要在隐喻意义上的解释。
这是较早的解释学,影响 到后来的施莱尔马赫和伽
达默尔以及索绪尔等人的
理论。
摩尼教
பைடு நூலகம்
“花园里的奇迹”
“拿起,读吧!拿起,读吧!”
他区分了美和善的关系。善是与人的各种功 利、目的、欲望相对应的一种事物,善的事物能 满足人的实际需要,给人带来利益。美只与形式 有关,与欲望利益无关,美只引起人的快感。这 种观点对康德的理论有所影响。
3、《圣经》的象征意义 诗“欠缺真理”,而神学“超于理性”,我们应该通 过形象的象征意义把握诗和神学的真谛。
2、象征意义的生发
《神曲》不是简单运用象征手法,而是整体就是一 部象征艺术品。 主题象征性:地狱/炼狱/天堂=现实追求理想 人物象征性:维吉尔/贝雅特丽采 结构象征性:3部,33篇,合为100 《神曲》是关于人的精神与道德的探寻。容量巨大, 不局限于一时一地。 过多地使用象征手法,也使得其具有浓厚的神秘色 彩,有些象征和隐喻使人难以理解。
理性:
其一,指透视学、光影学、人体解剖学等方面的绘画科学知识。其二, 指创作过程中的艺术思维活动。
四、卡斯特尔韦特罗对《诗学》的阐释与“三一律” 卡斯特尔韦特罗《亚里士多德<诗学>的诠释》,看重文艺的愉悦作 用,对悲剧情节、时间、地点等要素的考虑过于局限于欣赏者的角度。
三一律:
包括情节的整一、时间控制在十二小时以内、事件发生于同一地点在
国土的滨岸,然后再看望你的腹地,
有没有一块享着和平幸福的土地。 ……
1、虚构的框架与写实的细节相结合 三位一体的完美结构: 3部,每部33篇,加序曲1篇,共100篇 每部9层,外加一天府,共10层。 3是三位一体。10是完整。 一种宗教的,虚幻的整体结构。 但内容是真实的,是现实的人生。且大力加 强细节描绘,加以精雕细刻。从而化虚幻为形象。 现实主义的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