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钟祥矿山测量技术设计参照模板可编辑

合集下载

《矿山测量学》课件

《矿山测量学》课件

矿山水文地质测量的基本方法
钻孔测量:通过钻孔获取地下水文地 质信息
物探法:利用物理方法探测地下水文 地质情况
遥感法:通过遥感技术获取地表水文 地质信息
地下水监测:监测地下水位、水质等 参数变化
水文地质模型:建立地下水文地质模 型,预测地下水文地质变化趋势
矿山水文地质测量的精度要求
测量精度:满足 工程设计要求, 确保测量结果准 确可靠
监测矿山设备运行 情况,确保设备安 全运行
矿山安全监测的基本方法
监测仪器:选择合适的监测仪 器,如地震仪、气体检测仪等
监测频率:确定监测的频率和 时间,如每天、每周、每月等
监测内容:包括地质、水文、 气象、环境等方面的监测
数据分析:对监测数据进行分 析,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 措施
矿山环境保护的意义和任务
矿山开采后,应进行土地复垦和植被恢复,以减少对环境 的影响
矿山开采过程中,应采取措施减少粉尘、噪音等污染
矿山开采过程中,应采取措施减少对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污 染
矿山开采过程中,应采取措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影 响
矿山开采过程中,应采取措施减少对当地居民的影响和干 扰
07
矿山测量数据的处理与 成图
矿山测量数据的数字化与信息化
信息化:利用计算机技术、 网络技术等对测量数据进行 管理和应用
数据处理:包括数据清洗、 数据融合、数据挖掘等
数字化:将测量数据转换为 数字形式,便于存储、处理 和分析
成图:将处理后的数据转换 为地图或图表,便于分析和
决策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影响因素:仪器精度、操作 人员技术水平、环境条件等
04
矿区地形测量与工程测 量
矿区地形测量

矿山测量课程设计大纲

矿山测量课程设计大纲

矿山测量课程设计大纲第一篇:矿山测量课程设计大纲矿山测量课程设计大纲一、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及安排矿山测量课程设计是在学完矿山测量学课程和完成矿山测量教学实验之后进行的。

是对学生进行测绘高级工程人才基本训练的一个重要环节。

其目的在于通过对某矿井的主要矿山测量工作的设计,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其创新能力。

本大钢列出了设计内容与要求,并给予必要的指导,以期达到统一要求,提高设计质量的目的。

在进行设计时,必须遵守国家颁布的各种测量技术规程与图式,对各种测量方案与测量方法的选取择,既要大胆采用新技术与新设备提介创新,又要密切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全面考虑其合理性、可能性与必要性,务必使自己的设计在理论上是正确的,在施工时是可行的。

误差预计可利用现有程序用计算机进行,并进行方案比较。

本课程设计的时间定为一周。

要求编写设计说明书及绘制图。

设计说明书的任务是对全部测量方案、测量方法及精度分析作一简要而系统的说明,并附有必要的图表。

说明书应尽量避免冗长的文字上的讨论与解释,一般以直接叙述为主。

若在理论论上与实践上有创见,可作必要的讨论与解释。

设计中,学生若遇疑难问题,经过充分的独立思考后,可向指导教师提出,并说明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指导都是在答疑中应与学生共同进行讨论,帮助分析问题,指出可能产生的技术及设计思想方面的错误,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引导学生寻找正确合理的方案,但不应代替学生作出技术决定,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说明书的编写与图表的绘制,均由学生本人独立地完成,并在编写和绘制前向指导教师说明自己似编写和绘制的内容,经教师审查确认符合大纲规定后,再进行定稿编写说明书和绘制设计图。

设计完成后,学生应按时将装订好的说明书和清绘好的设计图交指导教师评审,指导教师根据有关规定给同学生的设计成绩。

二、矿井井下平面控制测量(一)生产限差[设计内容]根据矿井的具体情况确定生产限差的数值。

[指导]确定矿井生产限差的方法有:1.按一般采矿工程对测量工作的要求来确定。

【最新】矿山测量实习报告范文-实用word文档 (2页)

【最新】矿山测量实习报告范文-实用word文档 (2页)

【最新】矿山测量实习报告范文-实用word文档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随意编辑修改! ==矿山测量实习报告范文1.水准测量:(1)方法是采用“S 水准仪、中丝法、配合木质双面水准标尺、观测顺序是后后前前或黑红黑红,要求尺子三丝能读数。

(2)每测段进行往返测。

限差如下:1.仪器i角<20″。

2.前后最大距离<100m。

3.前后视距差≤3m。

4.每站的前后视距累积差≤10m。

5.同一尺子黑红面读数之差(去尺常数)≤3mm。

6.黑红面高差只差≤6mm。

7.检测间歇点高差之差<5mm。

8.测段往返测高差不符值限差<±20 mm。

9.环线闭喝差限差<±25 mm。

*表中公式的K是路线或环线的长度以公里计算。

(3)注意事项:①各测段采用测站数必须是偶数站,观测时打伞,记录时须将观测者、记录员、测站的起点及终点、日期书写清楚。

②前后尺读中丝时,须调平符合水准气泡,尽可能使前后视距相等,保证测站只有一次调焦。

③每站记录员计算完毕,确认无误后,允许观测仪器搬动,后尺方可前移,此时相应前尺变为下一站后尺,不得移动。

④在观测中,若确需设间歇点,则可选择坚固稳定的两个点,立尺(不放尺垫)并观测这两个点的高差并在手簿中注明间歇点字样。

⑤立尺人员不得离开尺子和尺垫,沿公路施测时,注意安全,要尽可能在路边立尺,当到达已知点开始返测时,前后两尺应互换。

当天成果要由记录员和组长进行检查,测段成果交有指导教师及时验收。

(4)工作过程:①验收仪器②室外测段施测。

③手簿管理(路线长,各页测站高差累积注在页面下方)往返测高差验收。

④按照水准网图,组成环线。

构成平差图形,绘出图形标出高差及方向。

⑤内业解算⑥完成过5秒点的高程成果成表。

二.导线的观测:①导线布设车逼和导线,导线变数6到8条边;边长观测采用全站仪、(精度为一方向中误差2秒)及J (一方向中误差6秒)经纬仪,测导线按前进方向左角观测,记录要特别注意,观测方向顺序。

矿山测量中精度控制的技术措施[五篇材料]

矿山测量中精度控制的技术措施[五篇材料]

矿山测量中精度控制的技术措施[五篇材料]第一篇:矿山测量中精度控制的技术措施矿山测量中精度控制的技术措施摘要:矿山测量是矿山建设时期与生产过程中最重要的工作,它对矿山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是对矿山施工安全性的考察,从而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

正所谓“安全第一”、“防患于未然”大概就是矿山测量的宗旨和初衷。

然而,在矿山测量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预防有利于更好地开展测量工作,为之后的正式施工做充足的准备。

关键词:矿山测量;测量精度;技术措施引言本文主要首先从矿山测量的概念出发,介绍矿山测量的目的及重要性,接着对矿山测量所使用的测量工具做具体的介绍,然后是矿山测量的过程概述,再然后针对矿山测量中常常出现的问题提出预防措施,最后,重点说明加强矿山测量中精度控制的措施,为以后矿山的精准测量提供了依据。

一、矿山测量的概念矿山测量的含义是:矿山测量,在矿山建设和采矿过程中,为矿山的规划设计、勘探建设、生产和运营管理以及矿山报废等进行的测绘工作。

矿山测量是开发矿业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技术工作。

矿山测量学是采矿科学的一个分支科学,是采矿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综合运用测量、地质及采矿等多种学科的知识,来研究和处理矿山地质勘探、建设和采矿过程中由矿体到围岩、从井下到地面的静态和动态下的各种空间几何问题。

为了安全、有效地进行采矿工作和充分地回收矿产资源,运用数学、测量学等所提供的理论、方法和手段,以完成生产工程中各阶段从勘探、开采、到报废和生产过程的环境变化从矿体、复岩到地表中所发生的各种几何问题。

矿山测量是一个系统的完整的涉及不同学科的科学技术,掌握这一技术对于矿工和管理人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矿山测量的目的矿山测量工作在矿山的安全生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在均衡生产方面起到一定的保证作用。

其保证作用主要表现为可以及时提供反映生产状况的各种图纸数据资料,从而可以准确把握各种工业储量的变化情况,以保证参与采矿计划的编制,实现检查其执行情况。

2024年矿山测量实习报告总结范本(2篇)

2024年矿山测量实习报告总结范本(2篇)

2024年矿山测量实习报告总结范本一、引言矿山测量作为矿山工程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矿山开采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在____年的矿山测量实习中,我通过实地操作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对矿山测量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体会。

本报告将对我的实习经历进行总结和分析。

二、实习目的和任务1. 实习目的通过参与实际工程项目,掌握矿山测量的基本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提高自己的实际能力和实践经验,为将来的工作做准备。

2. 实习任务2.1 完成日常测量任务:包括矿山地形测量、工程测量和变形监测等。

2.2 参与矿山规划和设计工作:根据实际测量数据,进行矿山开采和管理的规划设计工作。

2.3 学习和熟悉相关测量设备和软件:熟悉使用全站仪、激光测距仪等测量设备和AutoCAD、Surfer等软件。

三、实习过程和成果1. 实习过程在实习期间,我积极与矿山测量工程师合作,参与了不同类型的测量任务。

通过实地操作,我学到了测量前的准备工作包括资料查找、测量计划编制等,并掌握了全站仪、激光测距仪等测量设备的使用方法。

在矿山地形测量中,我学会了使用全站仪进行地面测量和三角测量,掌握了建立控制网和测量示意图的方法。

在矿山工程测量中,我学会了使用全站仪进行测量平差和坐标变换,掌握了制作测量报告和图纸的技巧。

此外,我还参与了矿山变形监测的工作,在监测点的建立和数据采集中,进一步熟悉了测量设备的使用和数据处理的方法。

2. 实习成果通过实习,我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在实习期间,我完成了多项测量任务,并按时提交了测量报告和图纸。

在实践中,我提高了数据处理和测量精度控制的能力,能够熟练使用相关测量设备和软件进行实际操作。

此外,我也参与了矿山规划和设计工作,通过对测量数据的分析和处理,为矿山的开采和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测量支持。

同时,在与工程师的合作中,我也学习到了一些矿山规划和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提升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

四、存在问题和经验教训1. 存在问题在实习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矿山测量ppt课件矿图

矿山测量ppt课件矿图
单位)组成。
矿山测量课件矿图
2
如某幅1∶5000的图,所在投影带中央子午线的经度为117°,
图廓西南角点的坐标为x=20 km,y=60 km,则该幅图的编号为:
117°-4426-548。比例尺为1∶2000至1∶500的图的编号是在1∶5000
的图的基础上进行的:1∶2000的图的编号是在其所在的1∶5000的
B
D
A
b
a
C
d
H
c
矿山测量课件矿图
9
3、直线上各线段之比等于其相应的投影之比。
A
B
C
H
a
b
矿山测量课件矿图
c
10
四、标高投影
1、概念
采用水平面作为投影面,将空间物体上各特征点垂直
投影与该投影面上,并将各特征点的高程标注在旁边。
2、点的标高投影
空间一点垂直投影在水平面上,将其高程注在投影点旁,
称为点的标高投影。
图的编号后加甲、乙、丙、丁(或Ⅰ
、Ⅱ、Ⅲ 、Ⅳ;1∶1000的图是
在其所在1∶5000的图的编号后加1、2…16;1∶500的图是在其所
在1∶5000的图幅编号后加(1)、(2)、(3)…(64)。
2、自由分幅与编号
在实际应用中,大部分矿图都是采用自由分幅的方法,即
图幅的大小可自由选定,坐标格网线可与图边斜交。
b6
c4
a3
d7
b2.5
c5
k8
b11
矿山测量课件矿图
26
五、平面的标高投影
平面的标高投影,一般用平面上的等高线的投影表示。
与正投影相同,可以用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一直线
和线外一点、两相交直线或两平行直线等的标高投

钟祥矿山测量技术设计

钟祥矿山测量技术设计

湖北省荆门市放马山磷矿接替资源勘查项目测量技术设计书钟祥市矿山技术服务中心二00八年三月单位负责人:叶祥玲测区负责人:朱永成编写人:曾义赵重源熊永喜审查人:艾有成朱永成提交单位:钟祥市矿山技术服务中心提交时间:二○○八年三月一、测区范围及概况湖北省荆门市放马磷矿接替资源勘查项目位于钟祥市胡集镇和双河镇范围内。

堪查范围东径:112°15′38〃-112°18′45〃,北纬31°23′50〃-30°24′39〃,海拔高程在85-408.4米之间,堪查范围约11.9平方公里。

勘查范围内主要有丘陵及建筑用地和部分农用地,地势较复杂,植被茂盛,交通不便,通视条件差,给测量带来较大的困难。

二、作业依据2.1、《工程测量规范 GB50026—93》2.2、《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12.3、《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ZBD10001—89》2.4、《中、短程光电测距测量规范》GB/T 16818—19972.5、《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CH 1002-95。

2.6、《测绘产品质量评定标准》,CH 1003-95。

三、坐标系统3.1、平面坐标系采用1954北京坐标系。

按3°分带,中央子午线经度为L0=111°,横坐标加500Km。

3.2、高程系统采用1956黄海高程系统。

四、首级控制测量4.1、首级控制点布网原则经野外踏勘选点,在勘查区范围内布设工程四等GPS控制网作为首级控制网。

该网由林场、莲花鞍和狼头山三个已知国家四等控制点和6个GPS控制点组成网状图形,相邻两点间的距离为1-3公里。

点位布设见下图。

控制点标石的制作及埋设要求见《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控制网观测采用GPS作业方法。

4.2、GPS控制测量技术要求本次GPS控制测量按工程GPS四等精度要求施测,GPS控制网采用静态作业模式。

静态测量仪器采用南方灵锐S82 GPS接收机。

矿山测量(测工)操作规程示范文本

矿山测量(测工)操作规程示范文本

矿山测量(测工)操作规程示范文本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某某管理中心XX年XX月矿山测量(测工)操作规程示范文本使用指引:此操作规程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1.煤矿测量工作是矿山生产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编制矿山长远发展规划等各项工作的基础,为认真贯彻执行煤矿测量规程,实现煤矿测量工作标准化,结合本矿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程。

2.煤矿测量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井上下测量控制系统,测绘各种矿图满足生产、建设和规划各阶段的需要,定期进行矿井三量,对煤炭资源的合理开采进行监督,开展地表与岩层移动规律的研究,进行矿区范围内地质测量,参与矿区生产计划和长远发展的编制工作。

3.测量工作开始前要编写技术设计书,施测过程和计算过程需有严格的校核,重要测量工作结束后要编写技术总结并拟好资料归档工作。

4.对测绘仪器和工具要定期校检,进行重要测量工作前亦必须对所使用的仪器工具进行检校。

5.从新生产水平开始必须采用全国统一坐标系统。

6.应积极引进先进仪器和设备,推广电子计算机和陆光测距技术,不断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

7. 矿区地面平面控制测量(1)在集团公司测设的四等首级控制网的基础上测设5级加密控制网,可采用三角网,边角网,导线网布网方法建立,其边长,测角中误差,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应符合规程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省荆门市
放马山磷矿接替资源勘查项目测量技术设计书
钟祥市矿山技术服务中心
二00八年三月
单位负责人:叶祥玲
测区负责人:朱永成
编写人:曾义赵重源熊永喜审查人:艾有成朱永成
提交单位:钟祥市矿山技术服务中心提交时间:二○○八年三月
一、测区范围及概况
湖北省荆门市放马磷矿接替资源勘查项目位于钟祥市胡集镇和双河镇范围内。

堪查范围东径:112°15′38〃-112°18′45〃,北纬31°23′50〃-30°24′39〃,海拔高程在85-408.4米之间,堪查范围约11.9平方公里。

勘查范围内主要有丘陵及建筑用地和部分农用地,地势较复杂,植被茂盛,交通不便,通视条件差,给测量带来较大的困难。

二、作业依据
2.1、《工程测量规范 GB50026—93》
2.2、《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1
2.3、《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ZBD10001—89》
2.4、《中、短程光电测距测量规范》GB/T 16818—1997
2.5、《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CH 1002-95。

2.6、《测绘产品质量评定标准》,CH 1003-95。

三、坐标系统
3.1、平面坐标系采用1954北京坐标系。

按3°分带,中央子午线经度为L0=111°,横坐标加500Km。

3.2、高程系统采用1956黄海高程系统。

四、首级控制测量
4.1、首级控制点布网原则
经野外踏勘选点,在勘查区范围内布设工程四等GPS控制网作为首级控制网。

该网由林场、莲花鞍和狼头山三个已知国家四等控制点和6个GPS控制点组成网状图形,相邻两点间的距离为1-3公里。

点位布设见下图。

控制点标石的制作及埋设要求见《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控制网观测采用GPS作业方法。

4.2、GPS控制测量技术要求
本次GPS控制测量按工程GPS四等精度要求施测,GPS控制网采用静态作业模式。

静态测量仪器采用南方灵锐S82 GPS接收机。

GPS测量解算及平差软件采用南方后处理软件GPS Pro 4.0.进行后处理及基线解算和坐标平差计算。

GPS测量基本技术要求规定
4.3、观测准备
GPS接收机在开始观测前应进行预热和静置,具体要求按接收机操作手册进行。

GPS天线定向标志线应指向正北,顾及地磁偏角修正后,其定位误差应不大于±5°。

4.4、GPS观测作业要求
观测员必须严格遵守调度命令,按规定时间进行观测作业。

经检查接收机电源电缆和天线等各项联结无误后方可开机。

开机后经检验有关指示灯和仪表显示正常后方可进行自测试并输入测站名、观测单元和时段等控制信息。

接收机开始记录数据后,观测员需随时查看测站信息、接收卫星数、卫星号、卫星健康状况、各通道信噪比、相位测量残差、实时定位的结果及变化、存储介质记录和电源情况等,如发现异常情况或未预料到的情况,应记录在测量手薄的备注栏内,并及时报告组长。

每时段观测前、后,应于不同方向各量取天线高一次,两次量高之差不应大于2mm,取平均值作为天线高。

观测期间,不得在天线附近50m以内使用电台,10m以内不能使用对讲机或手机通话。

一时段观测中不允许进行以下操作:接收机关闭又重新启动;进行自测试;改变卫星仰角限值;改变数据采样间隔;改变天线位置;按动关闭文件和删除文件等功能健。

4.5、外业成果记录
观测前和观测过程中应按要求及时填写各项内容,书写要认真细致,字迹清晰、工整、美观。

各观测记录一律使用铅笔,不得开刀和涂改,不得转抄和追记,如有读、记错误,可整齐划掉,将正确数据写在上面并注明原因。

其中天线高、气象读数等原始记录不得连环涂改。

外业观测中接收机内存储介质上的数据文件应及时拷贝成一式两份,并在外存储介质外面适当处制贴标签,注明网区名、点名、点号、观测单元、时段号、文件名、采集日期、测量手薄编号等。

两份存储介质应分别保存在专人保管的防水、防静电资料箱内或电脑硬盘中。

接收机内存数据文件卸到外存介质上时,不得进行任何剔除、删改和编辑。

4.6、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随接收机配备的商用软件,起算坐标系采用WGS-84坐标系。

当采用不同类型接收机时,应将观测数据转换成同一格式,基线处理采用广播星历,双差固定解。

GPS观测值均应加入对流层延迟修正,对流层延迟修正模型
中的气象元素可采用标准气象元素模型。

4.7、外业数据质量检验
同一时段观测值的数据剔除率,其值宜小于10%,复测基线的长度较差σ22≤ds 。

式中:σ—按实际平均边长计算的精度。

独立闭合环或附合路线坐标闭合差应满足
σn Wx 3≤,σn Wy 3≤,σn Wz 3≤,σn Ws 33≤
式中:n —闭合边环边数,σ—按实际平均边长计算的精度。

222Wz Wy Wx Ws ++=
4.8、重测和补测
未按施测方案要求,外业缺测、漏测或数据处理后,观测数据不能满足规定时,有关成果应及时补测。

对需补测或重测的观测时段或基线,要具体分析原因,尽量安排一起进行同步观测。

补测或重测的分析应写入数据处理报告。

4.9、GPS 网平差
在基线向量检核符合要求后,以三维基准向量及其相应方差—协方差作为观测信息,以一个点的WGS —84系三维坐标作为起算依据,进行GPS 网的无约束平差。

基线分量和改正数绝对值应满足下式:
V △x ≤3σ,V △y ≤3σ,V △z ≤3σ
否则认为该基线或其附近的基线存在粗差,应在平差中采用软件提供的自动方法或人工方法剔除,直至上式满足。

然后在北
京54坐标系下进行二维约束平差,最后进行高程拟合。

五、图根(勘探工程)点布设
图根点则在首级控制的基础之上采用RTK方式加密,布设原则主要根据地形和勘探线进行布设,主要满足1:5000地形测量和矿区工程测量。

布设时按2个互相通视的点为一组进行,以便于用全站仪进行后续工程测量和地形测量设站时后视定向。

作业时采用对中整平,采集数据不少于10秒钟。

每一个图根点需在同一参考站上独立测量两次,较差小于2cm后取中数作为该点最后成果。

勘探工程点的埋设按勘查项目的要求,在每条勘探线两端点和中间附近,以及布勘探工程附近布设永久标志。

所用材料:钢筋头50-70厘米长,埋入地面下,用水泥混凝土固定或用内燃机浅孔凿岩机钻孔后用水泥混凝土固定,露出地面2毫米,在顶部标刻“十”字,并在点的外围刻出点的等级和编号,在地面上用红油漆涂明。

其它地方则用临时标志,用长约30-50厘米长的圆形或方形木桩,顶部用铁钉标明中心位置,并在附近作好标记。

六、勘探线测设及1:5000地形测量
6.1勘探线测设
以首级GPS控制点作为参考站,根据勘探线的设计坐标在实地用动态GPS RTK作业方法放样所有的端点坐标,并在每一条勘探线中间附近位置进行加密。

6.2 1:5000地形测量
1、图幅规格与精度要求
采用全站仪、GPS RTK全野外数字化成图方法,50cm×50cm 正方形分幅,等高距2.5米,高程注记到分米。

地物点对最近野外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得大于0.25米,特殊困难地区地物点对最近野外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大于0.35米。

高程注记点、等高线对最近野外控制点的高程中误差不得大于1.0米,特殊困难地区高程中误差不大于2.0米。

2、地形图的主要内容
平面控制点、居民地、独立工矿地物、水系、土质与植被、电力管线设施、道路、地理名称注记、已有地质工程点等。

七、作业组织及实施
参与作业人员:测绘工程师6人,测量技术人员12人;
仪器设备:6台GPS接收机,5台拓普康全站仪,电钻一台;
其它:两台工作用车。

控制点测量15天完成,工程测量及1:5000地形测量25天完成,成图及资料整理10天完成,总工期50天。

八、资料整理和上交
8.1、原始记录手簿,如是电子手簿,需有当天的备份资料。

8.2、计算过程资料。

8.3、控制点成果表编制成册。

8.4、点之记。

8.5、控制网略图。

8.6、技术总结(含自查报告)。

上述资料需同时提供电子文本1套。

九、质量检查与控制
9.1、作业者对刻、埋石及观测计算成果进行100%自查;
9.2、技术中心检查过程检查30%;成果校核1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