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15)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
2.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
难点:如何通过活动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安排第一步:引入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概念,为什么要庆祝传统节日。
第二步:探究分组让学生探究一个具体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探究的内容包括: 1. 节日的起源和历史背景; 2. 节日的主要习俗和活动; 3. 节日代表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第三步:展示每组派代表介绍所探究的节日,其他小组听取并评价,评价标准包括了解度、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
第四步:互动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互动活动,如: 1. 分组制作节日文化展板,展示各自所探究的节日文化。
2. 进行传统节日游戏或活动,如吃汤圆、放烟花、赛龙舟、月下赏花等。
第五步:总结回顾所学内容,学生自主总结所探究的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并思考如何在当今社会保留和传承这些传统节日文化。
四、教学评价1.参与评分表,记录学生在探究、展示和互动环节中的表现。
2.学生采用书面方式进行的节日文化总结和思考作为辅助评价的参考。
3.教师予以示范和点评,给予具体指导。
五、教学延伸1.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探究与比较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传统节日文化。
2.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口述和书面记录,制作个人的传统节日文化地图或图片集。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是一篇活动课课文,主要介绍了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
课文通过讲述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习俗和传说,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
教材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意义认识不足。
学生对节日习俗感兴趣,但往往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挖掘和思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探究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民族自豪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及其文化内涵,学会分析节日习俗背后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及其文化内涵。
2.难点:分析节日习俗背后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意义,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
2.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节日习俗背后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意义,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3.情境教学:通过讲述节日传说、展示节日习俗等方式,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魅力。
4.情感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六. 教学准备1.课前准备:教师提前准备好与节日相关的图片、视频、音频等教学资源,制作PPT。
2.学生准备: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中国传统节日的图片,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引导学生关注节日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2课课件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共23张ppt)

部化悠我内日中 分的久们容形国 。 一的中丰式的
个历华富多传 组史民,样统 成文族是,节
之扬 第
精传 髓统
节 日
三 部 分
之探 内传 涵统
节
第 二 部
日分
之寻 起传 源统
节 日
第 一 部 分
爆春(竹 风声宋送元中)暖一日王入岁安屠除石苏,;乌风清(啼吹明寒唐鹊旷寒食)噪野食野白昏纸谁望居乔钱家吟易木飞哭,,? 节万分古(端传唐端午闻)自为午文谁屈秀言原,; 千门万户瞳瞳日,古墓累累春草绿。堪笑楚江空渺渺, 总把新桃换旧符。棠梨花映白杨树,不能洗得直臣冤。
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优秀传统文化呢?
贰
节日习俗之我见
拜团祖 年圆先
饭祭 祀
踏清
凭吃龙 吊粽舟
子竞 渡
青明
郊祭
游祖
问题:
1、总结清明节、端午节、中秋 节等传统节日,得出他们共同 点是什么? 2、从这些节日中你能得出中华 民族的道德观有哪些?
3、你最喜欢哪一个传统节日? 为什么?
春运的人潮所洋溢的正是年文化的精神核心,凸显了故乡和家庭春运的人潮所洋溢的正是年文化的精神核心, 凸显了故乡和家庭如此强大的亲和力。 回家过年,亲人相聚,祈安道福,以疲惫的身心去亲吻乡土里的根 如此强大的亲和力。 回家过年,亲人相聚,祈安道福,以疲惫的身心去亲吻乡土里的根
尽是。
03
壹
“《称把农最春
年 , 谷
说 文 。
为 “ 年
谷 的 生
业 , 古
初 的 含
节 和 年
熟 也 :
”
禾 部 》 :
” ,
长 周 期
人教版(部编)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课件(共17张PPT)

”老婆婆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里能多多的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传统习 ”老婆婆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财源滚滚
D.
到了明朝,接灶神、贴门神、除夕守岁,都很盛行。
俗,永远守护自己的节日,自己的文化! 宋代人过年开始吃饺子。
年夜饭尤为讲究:一是全家务必聚齐,因故未回者必须留一座位和一套餐具,体现团圆之意;
这风俗广泛流传,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 节日,就是春节。
汉族的春节习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 糍粑、汤圆、荷包蛋、大肉丸、全鱼、美 酒、苹果、花生、瓜子、糖果为主;并伴 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 年画、贴剪纸、贴福字、放鞭炮、守岁、 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上祖坟、等众 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
和计划。
3、百善孝为先。一年忙到头的人们,离家再远,
事务再忙,过年时也得回家。祭祀祖先,敬奉神
灵的活动,更是传统孝道的一种延伸。
年夜饭尤为讲究:一是全家务必聚齐,因故未回者必须留一座位和一套餐具,体现团圆之意; 清朝非常重视过年,宫廷过年十分奢华,皇帝有写福字下赐群臣的习俗。 只见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
“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野兽, 每到旧历 年最后一天,也就是除夕这一天,就爬上岸,吞食 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里的人全 部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
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有 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 躲避“年”,那老人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 夜,我一定把‘年’赶走。”老婆婆继续劝说,乞 讨老人笑而不语。
先秦时期,就有了岁时的雏形。 汉朝时,祭祖是春节的重要活动和习俗。 魏晋时,已形成除夕守岁的习俗。 唐朝时,人们除登门拜年,还发明一种“拜年帖” (表示新春问候、吉祥祝福的专用帖子,类似于现 在的“明信片”、“贺年卡”)。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案

第22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活动课教学设计【活动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以及过节时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提高文化素养。
2、过程与方法:课前收集整理: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成立学习小组、确定研究课题、查阅相关资料。
课中展示交流:学生展示收集整理的成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了解相应的历史,感受传统节日承载的文化内涵。
课后拓展提升:课后,教师通过探究活动点评、节日调查走访等方式,进一步了解节日文化。
教师引导学生采取小组分工合作和自主探究的方式,按上述三个阶段完成学习任务。
通过以上活动,提高学生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理解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洋节”和“传统节”的比较,学会正确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倡导健康的过节方式;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培养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风俗等,感受我国传统节日深厚的文化底蕴。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热爱之情。
【活动过程】【导入新课】品诗词,猜节日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过节吗?2、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小游戏。
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首诗,请大家来猜猜是什么节日,在哪一天过节?略师:像这些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土地上延续了几千年的历史,并成为中华民族象征的节日,我们把它们叫做中国的传统节日。
板书课题:中国的传统节日师:除了屏幕上的四个传统节日,你还知道哪些中国的传统节日?生:略。
师:那同学们知道“节”含义吗?生:略师:节日是一个民族的根基,失去了节日的民族如同失去了图腾的流浪者。
如今,国家已经将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法定化,但这还不够,还要恢复节日的风俗和内涵,这需要全社会对节日的反思和重建。
过渡:本节课我们共同来探究春节、清明节和端午节三个节日,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老师在课前布置的三个主题进行汇报。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课件(共38张PPT)

中国传统节日起源的发展阶段
• 远古时期:传统节日有了雏形 • 商周时期:不少节日上升为礼俗,变成国家的祭
奠仪式 • 秦汉时期:节日基本定型 • 魏晋南北朝—隋唐:各民族文化沟通交流,内容
不断得到充实。
• 宋元以后:有的节日内容成为礼仪性,娱乐性的 活动。
1、春节:正月初一 2、元宵节:正月十五 3、路神生日:正月初五 4、春龙节:二月初二 5、花朝节:二月十五 6、上巳节:三月初三 7、寒食节:清明节的前一天 8、清明节:阳历4月5日,闰年在4月4日 9、佛诞日:四月初八 10、端午节: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 11、夏至节:夏至当天 12、六月六:六月初六 13、七夕:七月初七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中国:“中华”、“华夏”、“神州” 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 拥有五千余年的传统文化和悠久的文明史 境内有56个民族 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
《说文解字》中的“节日”
节,《说文解字》解释说,就是竹约。约,缠束也 。以竹节的节引申出节制,管束的意思。
民谣
• 小孩小孩你别馋 二十五、炸豆腐
过了腊八就是年 二十六、炖羊肉 腊八粥,喝几天 二十七、杀公鸡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九、蒸馒头 二十四、扫房子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 扫房(除尘):
• 春节前将室外屋内,房 前屋后,彻底进行打扫 干净,迎新春。意思是 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 统扫出门,辞旧迎新。
过年好!
春节民间禁忌
• 大年初一风俗禁忌: 已出嫁的女儿不可以回娘家;禁忌动刀子和剪子 针钱;忌借钱;忌打家具(盘、碗、酒具等易碎物 品),认为打碎家具,一年四季不吉利;白天不可 午睡;忌倒污水、垃圾、扫地;忌洗衣。此外, 还忌小孩说脏话、年轻人打架斗殴、家里人抬杠 伴嘴,凡是遇上这种事,亲朋友、街房邻居都会 来劝说制止。
人教版(部编)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课件共31张PPT

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织女了,王母娘娘忽然拔下头上的金钗,
在天空划出了一条波涛滚滚的银河。牛
郎无法过河,只能在河边与织女遥望对
• 风俗习惯 :穿针乞巧、投
泣。他们坚贞的爱情感动了喜鹊,无数 喜鹊飞来,用身体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
针验巧、吃巧果、拜织女、 为牛庆生、拜魁星等。
彩桥,让牛郎织女在天河上相会。王母 娘娘无奈,只好允许牛郎织女每年七月 七日在鹊桥上会面一次。
门神: 神荼shū,郁垒lǜ;秦叔宝,尉迟敬德。 8·二十九,做黄酒
(2)团年,守岁 1·年夜饭
按照中国民间的传统习惯,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 各地不同,你家年夜饭吃什么? 鱼,年年有余。 丸子(圆子),团团圆圆。 年糕,年年高升。 饺子,新旧交替。
2·压岁钱 3·守岁 放爆竹。
年关讨债。
(3)新年庆贺与拜年
第22课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节,《说文解字》解释说,就是竹约。约,缠束也。以 竹节的节引申出节制,管束的意思。
节日,就是自我节制,管束,停顿的日子。 中国的节,一般都是停下来,通过古老的仪式,细节,追 思先人之德,念旧,调整与周围世界的关系,或闭门思过, 或饮酒叙旧······春节从祭祖开始,清明思念祖先,端午思念古 代诗人,中秋怀念亲人······所有的节日都是要回到对先人,历 史,经验的纪念,沉思上。
我们把搜集的资料,一起把它们做成了漂亮的展板: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
• 美丽的传说:牛郎是牛家庄的一个
• 节日的起源:七夕乞巧,
孤儿,依哥嫂过活。嫂子为人刻薄,经
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
常虐待他,他被迫分家出来,靠一头老 牛自耕自食。这头老牛很通灵性,有一
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
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ppt(22张PPT)

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
年(农历),正月初一首” 年节古称“元旦”
民国时期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
尧舜禹时期
春节由冬季的 拜祭活动而来
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 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
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办年货
New Year's shopping
置办年货是寻常百姓家不可或 缺的头等大事。包括吃的、穿的、 戴的、用的、耍的、供的、送的 (拜年)礼物、干的、鲜的、生 的、熟的,统统谓之为“年货”, 而把采购年货的过程称之为“办 年货。”
中国传统节日 的起源
竹约也,约,缠束也。以竹节 引申出节制、管束的意思。
节日,自我节制、管束、停顿的 日子。
大家一起 找一找
七夕节 国庆节
劳动节 清明节
中秋节 建军节
元旦 春节
端午节 圣诞节
春节传说
Year Legends
春节的起源
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 后来改为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新年 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 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
扫尘
Sweep the dust
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 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 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 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 统扫出门。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 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 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 蛛网。
贴年画
Pasting New Year Prints
言之就是一个龙节日。”
屈原
——闻一多《端午考》
节日习俗的变与不变
节日
不变(传承)
变(演变)
春节与传承?
节日习俗的变与不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
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
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此外端午节还 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诗人节”等。 [1] 端
。 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纪念屈原说
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 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 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 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 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 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 《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 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 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 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 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 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 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 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 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通俗的说,元宵就是汤圆,以 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 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 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有荤 有素,风味各异。烹制方法多 样,可以汤煮、油炸、蒸食。
汤圆
圆——一家人团团圆圆
二、清明节主题活动资料
清明节的由来
春秋时期:晋国,重耳(晋文公),介之推 柳下做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拯清明复清明。
中秋节
农历 八月十五
Mid-Autumn Festival
The 15th day of the eighth China’s lunar month
2020/6/1
1
中秋简介
中秋节,又称秋夕、八月节、八月半、月 夕、月节。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为每年农 历八月十五,又因为这一天月亮满圆,象 征团圆,又称为团圆节。
鱼——年年有余
肉圆
圆——一家人团团圆圆
橘子——大吉大利
八宝饭
甜——生活甜甜蜜蜜
年糕——生活水平一年比一年高
花生——多福多寿
元宵节的由来
元宵节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存在了。但是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 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 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之后这种佛教礼 仪节日逐渐演变成了民间盛大的节日。汉文帝时,正式下令将正月十五命名为 元宵节。
传统的节日都有哪些呢?
•一、春节 •二、元宵节 •三、端午节 •四、中秋节
篇首语
• 传统节日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传统节日多 种多样,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 的传统节日清晰地记录着中国人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
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 这是我国民间 最隆重、 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 神祭祖活动。有关年的传说也很多。古代的春节 叫“元日”、“元旦”、“新年”。 辛亥革命后,才将农历正月初一正 式定名为春节。
二十三,糖瓜粘(小年)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 二十六,去割肉。豆腐,谐音“ 兜福”,闽南话豆干谐音“大官”。 二十七,洗疚疾,有钱无钱,剃头过年。 二十八,贴花花 二十九,做黄酒
Hale Waihona Puke 放爆竹(年的传说) 拜祭祖先 着新衣,戴花胜,饮春酒 压岁钱 守岁 拜年:由内及外,由近及远。 送穷鬼与祭财神
压岁钱
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 子们分发“压岁钱 ”,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 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 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 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挂灯笼
贴春联
年 夜 饭
春节吃饺子是一项传统, 吃饺子取“更岁交子” 之意,“子”为“子 时”,交与“饺”谐音, 有“喜庆团圆”和“吉 祥如意”的意思。
。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
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
十五,其中以( 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
潮。
除夕
•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 与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 是“去;夕: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 “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迎新,有旧岁至 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 绕着除旧迎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赛龙舟
在湖南汨罗县,竞 渡前必先往屈子祠 朝庙,将龙头供在 词中神翁祭拜,披 红布于龙头上,再 安龙头于船上竞渡, 既拜龙神,又纪念 屈原。在划龙船时, 又多有唱歌助兴的 龙船歌流传。
端午节有哪些特色饮食?
粽子、五黄、十二红
五黄
中国江南民间端午节 有吃“五黄”的食俗。 “五黄”指黄鳝、黄 鱼、黄瓜、咸鸭蛋及 雄黄酒。也有其他说 法,咸鸭蛋可以用黄 豆替代。 据民间说法, 在正午食用五黄可以 更好的驱毒避邪。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 我国古代历法,一年有四季,每季三个月, 分别被称为孟月、仲月、季月三部分,因 为秋季的第二月叫仲秋,且又因农历八月 十五日,在八月中旬,故称“中秋”。到 了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了固定的节日。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苏轼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苏轼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 — 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 —— 苏轼《念奴娇·中秋》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 —— 辛 弃疾《木兰花慢·中秋饮酒将旦客...》
1.扫墓 2.祭黄帝 3.踏青 4.荡秋千 5.放风筝 6.蹴鞠 清明食品:鸡蛋,春饼,乌饭, 螺蛳,清明粑
清明习俗
清明节变迁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 唐代以前,人们主要是以寒食节为主;唐代时,民间寒食、清明并举, 官方规定清明和寒食节一起放假,清明开始具有某种国家法定节日的 色彩。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伴之以踏青游乐的活动,清明节也 被人们称为踏青节;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取代寒食节的地位,并形 成了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祭祀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 传统节日。明清大体承接前代旧制。民国时期,清明节这天,除了原 有的扫墓、踏青等习俗,种树也被确定为常规项目。
除夕守岁
•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 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俗名“熬年”。在民 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谁能说说?除夕守岁 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 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 寿命。
• 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 • 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shǎng yuè
赏 月 enjoy the full moon
2020/6/1
jiā rén tuán yuán
家人团圆
Reunit with family members
2020/6/1
chī yuè bǐng
吃月饼
2020/6/1
舞火龙 Fire-dragon Dance
54
月饼(moon cake)
元宵节的饮食习俗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节吃 元宵汤圆,是全国各地的共同习 俗,意在祈求全家团团圆圆。各 地元宵节的饮食风俗大不相同, 北方吃元宵,南方吃汤圆。元宵 的制作方法也南北各异。北方的 元宵多用箩滚手摇的方法,南方 的汤圆则多用手心揉团。
吃元宵
“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 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 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 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 为“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 “元宝”。中国人吃元宵,有团 圆美满之意。
2020/6/1
2020/6/1
清明节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 奠祖先、缅怀先烈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 带,更重要的是认识先辈。清明节已有2500多年历史, 古时又叫踏青节、三月节、祭祖节、扫墓节、扫坟节、 鬼节等。它与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十月初一的寒食节, 并称为中国三大著名"鬼节"。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 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清明节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 奠祖先、缅怀先烈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 带,更重要的是认识先辈。清明节已有2500多年历史, 古时又叫踏青节、三月节、祭祖节、扫墓节、扫坟节、 鬼节等。它与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十月初一的寒食节, 并称为中国三大著名"鬼节"。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 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