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生物学作业-植物凝集素概述

糖生物学作业-植物凝集素概述
糖生物学作业-植物凝集素概述

植物凝集素概述

摘要:植物凝集素是来源于植物的一类能凝集细胞和沉淀单糖或多糖复合物的非免疫来源的非酶蛋白质。植物凝集素具有细胞凝集、抗病毒、抗真菌及诱导细胞凋亡或自噬等多种能力,因此在生命科学、医学及农业方面均有较好的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植物凝集素近年来的研究概况,介绍了凝集素的定义,植物凝集素的结构特性、分类、分离纯化、功能及其应用。

1凝集素的发现及定义

目前已经发现了近 1 000 种植物凝集素,并在生理生化及分子生物学方面对它们进行了许多研究,其中豆科植物凝集素有600多种。植物中,不仅种子中存在凝集素,根、茎、叶、皮、果汁中也发现有凝集素。1888年Herman和Sti11mark首次在蓖麻萃取物中发现了凝集素,它具有凝集红细胞的作用。Renkonnen 发现它们对血细胞凝集时具有选择性。随着对红细胞凝集反应中血型特异性认识程度的逐渐深入, Watkin 和Morgan 建立了人类ABO 血型系统凝集反应中严格的糖特异性结合理论。Go1dstein 给出了凝集素的第一个较确切的定义:凝集素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一类能凝集细胞、多糖或糖复合物的非源于免疫反应的糖蛋白。现在研究表明,它还能够特异性识别并可逆结合复杂糖复合物中的糖链,而不改变所结合糖基的共价键结构。

另外,1980 年,Nature 杂志发表了5 位凝集素研究方面著名科学家的联名信,提出了当时较有权威性的凝集素定义:凝集素是指非免疫来源的糖结合蛋白或糖蛋白,并应有使细胞凝集或糖复合物沉淀的能力。此定义包含三个要点:(1)凝集素是蛋白质或糖蛋白;(2)凝集素必须有专一的与糖基结合的特性,但是排除了免疫来源的针对糖基的抗体;(3)因为规定了能使细胞凝集或是糖复合物沉淀的特性,所以凝集素分子必须具有两个或更多糖结合位点,这样把一些虽有糖结合能力但是糖结合位点仅有一个的酶、转运蛋白、激素、毒素等排除在外。

2植物凝集素的结构特性

目前已经获得纯化的凝集素中,阐明氨基酸序列的并不多,多数是对甘露糖(或葡萄糖)专一的凝集素。从已分离的凝集素看,分子量变化范围约为10 kDa~100 kDa ,亚基数目为2~4 个。关于亚基产生的分子机制,有三种解释:(1)不同亚基是不同基因编码的产物;(2)不同亚基由统一基因编码,但经翻译过程形成分子量相同或不同的肽链;(3)翻译后不同程度的修饰导致。

现己知道,凝集素与糖的结合是通过其分子中肽链的活性部位,即专一结合糖的区域实现的,与凝集素分子中共价结合的糖无关。凝集素至少应该具有2 个与糖结合的位点,而且结合是可逆的。它有以共价键相连接的蛋白质和糖2 个部分。其中前者占较大的比例,一般是几个单糖构成寡糖链,再以2种方式与蛋白质肽链相连,分别构成N-连接糖蛋白和O-连接糖蛋白。现已知的糖肽连接键主要有三种:(1)血清型糖蛋白,亦称天冬酰胺2连接或N-连接的糖蛋白;(2)粘蛋白型糖蛋白,糖链与肽链由Ga1NAcα1-Ser/ Thr 连接;(3)真菌中的Man-Thr 连接。凝集素不仅可以识别不同的单糖而且也可以特异结合不同的寡糖。此外,凝集素2糖互作也较好地解释了细胞识别系统的机制。基于细胞表面含有大量的凝集素和糖复合物,使细胞以凝集素为桥梁进行相互作用成为可能。凝集素除了有与糖结合的位点外,还可以与其它生物大分子几丁质、糖脂和多糖等结合。

凝集素一般为二聚体或四聚体结构,其分子由一个或多个亚基组成,每一个亚基有一个与糖分子特异结合的专一点。豆科植物凝集素至少有一个非催化结构域,并可逆地结合到特异单糖或寡糖上。结构域的数量由凝集素的复合体数目来决定。二体或多体凝集素可以形成多种结构的蛋白糖复合体。单体凝集素不能形成这种复合结构(Ron 等,1992)。通过豆科植物凝集素晶

体结构的分析,发现凝集素与糖形成的复合体,每个单体结合着Ca2+和Mn2+,与其中四个高度保守的氨基酸残基直接相互作用。豆科植物凝集素结合单糖位点的氨基酸残基是Asp-81、G1y- 99、Asn- 125、G1y- 216、A1a- 217、G1u- 218,它们结合单糖的位点对于结合糖来讲都是必需的。

3植物凝集素的分类

3.1根据植物凝集素业基的结构特征,植物凝集素被分成 4 种类型,部分凝集素(mero1ectins)、全凝集素(ho1o1ectins)、嵌合凝集素(chimero1ectins)、超凝集素(super21ectins)。

3.2根据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及其在进化上的关系,植物凝集素可以分为7 个家族:豆科凝集素、几丁质结合凝集素、单子叶甘露糖结合凝集素、Ⅱ型核糖体失活凝集素、木菠萝素家族、葫芦科韧皮部凝集素、苋科凝集素。

3.3 按结合糖的类型,凝集素可分为6 类:(1)D-甘露糖或D-葡萄糖凝集素,如伴刀豆凝集素A(ConA);(2)N-乙酰氨基葡萄糖凝集素,如麦胚凝集素(WGA);(3)N-乙酰氨基半乳糖凝集素,如大豆凝集素(SBA);(4)D-半乳糖凝集素,如蓖麻凝集素(RCA);(5)1-岩藻糖凝集素,如荆豆凝集素(UEA);(6)N-乙酰神经氨酸(唾液酸)凝集素,如马蹄蟹凝集素。

4植物凝集素的分离纯化

植物凝集素的分离、提纯及相关生物活性测定,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热点。具体的分离纯化方法目前有很多种,基本上都是按照蛋白质分离方法进行。一般先将提取物经硫酸铵分级沉淀,然后通过阴离子或阳离子交换层析。如果此种凝集素的糖结合专一性已知,可以利用亲和层析加以纯化。利用受体制备亲和层析柱,然后用洗脱液进行解吸附。注意:前提是所用的介质必须不影响凝集素的凝集活性。还有一种疏水层析,由于很多凝集素具有特殊的疏水接合部位,因此可使用此方法加以分离。这种方法可以不必考虑凝集素的糖结合活性,可以用水作洗脱剂,经济、简便、条件温和且回收率高。

由于凝集素自身很不稳定,易受p H、温度及离子等条件变化的影响,加之在生物体内的含量很低,使它的纯化十分困难,同时也阻碍了对它的深入研究。将凝集素粗品纯化的方法种类繁多,文献报道的有DEAE2Sep harose 、DEAE-ce11u1ose52 柱层析、Sep hadexG-100 、Sep hadexG-25 、CM-sep harose FastF10w 柱层析等。这些方法相互配合使用,形成系列纯化,而且先后顺序各有不同。

5植物凝集素功能

5.1植物凝集素最本质的功能——特异性的糖结合能力

植物凝集素是一类具有特异性糖结合活性的蛋白质,这是区别于所有其他植物蛋白的标志。由于糖结合域的保守性,植物凝集素一般只能结合一种单糖或寡聚糖。而在生物体中,一般起信号传递或转换的蛋白质均为糖蛋白,其糖链末端的糖残基因可被凝集素特异性识别并结合,从而促使凝集素与糖蛋白产生特异性相互作用,进一步引发下游一系列的生化信号级联反应。大量研究表明,在从凝集素进入靶位,与受体结合和产生相关生物学效应的整个过程中,其糖结合能力起到了最关键的作用。凝集素与受体糖的结合表现出如下特性:(1)一种凝集素只与含有一种糖分子的受体结合,如伴刀豆素A 只与含甘露糖的凝集素受体结合;(2)各类凝集素对与其结合的受体糖分子中各个碳原子上的羟基、受体中糖链上与凝集素结合的糖分子的位置以及糖苷链的类型都有专一性;(3)凝集素的糖结合位点大小、形状、糖决定族在糖链中的位置、配体糖的构象等都影响着凝集素与糖分子的结合;(4)一个细胞膜上的凝集素还会随着细胞发展阶段的不同而发生种类、数量和位置上的变化。

5.2细胞凝集能力

凝集作用是凝集素与细胞表面的含糖受体结合,由于一个凝集素通常具有两个以上的糖结合位点,因而能同时与多个细胞结合,使游离的单细胞聚集成团。凝集素因最早被发现能凝集红血球而被命名,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其凝集作用的机制的揭示,研究发现,凝集素不但能凝集红细胞,还可凝集其

它细胞,如精子、淋巴细胞、细菌等。红花菜豆凝集素(Phaseo1us coccineus 1ectin,PC1)对肿瘤细胞、某些菌类(如大肠杆菌和酵母菌)具有凝集作用,而且对不同肿瘤细胞呈现不同的凝集活性。实验表明,有些凝集素对红细胞的凝集作用具有种属专一性,有的则没有种属专一性。例如,狗脊蕨凝集素对人的A、B、O 型血细胞的凝集活性相差不大,对其他种属来源的红细胞凝集活性有较大的差异,而红花菜豆凝集素对多种动物的红细胞具有凝集作用。由于不同的凝集素的糖结合特异性不会因环境而异,因此其对于不同细胞的凝集能力的不同能大致表明不同细胞表面糖受体组成的差异。

5.3凝集素诱导凋亡和自噬

从20 世纪90 年代开始,多种凝集素被报道能够诱导哺乳动物细胞,尤其是癌细胞,发生凋亡。大概机制一般为:凝集素与细胞膜上相应受体相结合,激活caspase 途径或通过内吞作用激活线粒体途径从而诱发凋亡。如伴刀豆球蛋白能在小鼠巨噬PU5-1.8 细胞培养物中促使线粒体的聚集和细胞色素c 的释放从而诱导凋亡,在黑色素瘤A375 细胞中也具有较好的凋亡诱导能力;苦参凝集素(Sophora f1avescens 1ecti, SF1)与He1a 细胞共培养时,能以时间和剂量依赖的方式激活典型的caspase 途径诱导凋亡的发生。2007 年,植物凝集素(伴刀豆球蛋白)首次被证实能通过线粒体途径诱导肝癌细胞发生自噬,该成果极大补充了凝集素在诱导细胞死亡方面的作用,对于该过程的分子机制有了更清楚的认识。2010 年,1iu 等首次发现一种单子叶植物凝集素——黄精凝集素(Po1ygonatumsibiricum 1ectin, PS1),不仅具有突出的凋亡诱导能力,同时还具有激活癌细胞自噬相关通路的双重功能。当与小鼠纤维瘤1929 细胞共培养时,黄精凝集素能阻断Ras-Raf 途径激活凋亡相关信号通路,同时能阻断PI3K-Akt 途径从而增强细胞的自噬活性。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凝集素以及它们诱导癌细胞死亡的机制被不断揭示,为进一步药物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5.4抗动物病毒

由于凝集素与其特异性糖的高亲和能力,使得它与相应的含糖受体结合更稳定,这也是凝集素抗病毒的最本质机理。常见途径有两条:(1)凝集素与病毒上的蛋白质配体相结合,阻碍该配体与动物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或信息交流;(2)凝集素与动物细胞表面的含糖受体(尤其是病毒识别的受体)相结合,通过竞争性抑制,阻碍病毒的后续浸染过程。病毒在人和动物的感染性疾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而该方面的研究也显得十分重要。在各类凝集素中,雪花莲家族凝集素的抗病毒能力尤为突出。许多成果表明,该家族对于多种病毒均具有较好的抗性。在抗HIV 研究领域,雪花莲凝集素和朱顶兰凝集素(Hippeastrum hybrid agg1utinin,HHA)能选择性抑制HIV 多种变异株系,阻止被HIV 感染的细胞和T 淋巴细胞产生胞合体。它们还可以直接和HIV 糖被上的重要糖蛋白(如gp120 和gp41)结合,干扰HIV 与靶细胞的融合,从而截断病毒进入细胞的途径,并将病毒有效而及时地清除出人体。同时最近一项研究指出,通过生物信息分析,多种雪花莲相关凝集均与HINI 病毒具有很高的亲和能力,这意味着该家族凝集素可能在流感病毒的预防和治疗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5.5防御功能

凝集素的防御功能主要体现在它在植物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以不同方式保护植物免受病虫等的侵害。植物凝集素可识别并结合入侵者的糖结构域,从而干扰入侵者对植物产生的可能影响。许多植物凝集素可结合到诸如G1c、Man 或Ga1 的单糖上,对植物中不常见的外来的寡糖具有更高的亲和性。另外,许多凝集素都很稳定,在较大pH 范围内保持活性和稳定,对多种蛋白酶不敏感且耐高温,抗动物及昆虫蛋白酶。因此,凝集素在植物的防御反应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协同其他保护性蛋白防御病虫害。5.5.1植物凝集素抗真菌性

有些真菌表面有葡聚糖、半乳糖、甘露糖等多糖或不同的异源多糖,凝集素可以通过与其结合干扰细胞的合成,从而影响细胞

的正常代谢。结合几丁质的凝集素可抗真菌及昆虫。

5.5.2植物凝集素抗细菌、病毒性

植物病毒不含聚糖,没有凝集素的作用位点,因此植物凝集素对植物病毒无抑制作用,但植物凝集素可通过一种基于与细胞壁糖类或细胞外聚糖相互作用的间接机制来防御植物病毒的入侵。

5.5.3植物凝集素抗昆虫性

同高等动物一样,昆虫消化道的皮细胞糖蛋白成为凝集素作用的位点,当凝集素结合到糖蛋白受体上时,对昆虫产生局部或系统的毒害作用,从而抑制其生长,甚至死亡。植食性昆虫消化道表皮膜的主要成分是糖蛋白,因而在肠的内表皮上有凝集素作用的结合位点。当凝集素随着食物进入昆虫肠道后,结合到这些糖蛋白的受体上,从而阻碍昆虫的生长发育,甚至杀死昆虫。

5.6营养物质储存

植物凝集素的内源性功能是在种子成熟和萌发过程中作为储藏蛋白或对储存物质进行包装、运输或保护种子免于动物取食。研究发现凝集素在植物种子内的含量高达总蛋白的2%~10%。成熟小扁豆种子的不同部位中凝集素分布及含量各不相同,主要集中于子叶及胚中。对槐树凝集素(Sophorajaponica 1ectin,SJ1)在树皮中分布变化的研究表明,SJ1 占树皮中可溶性蛋白的30%,作为储藏蛋白在形成层的生长过程中提供一定数量的氨基酸和单糖原料。

5.7生物固氮

凝集素作为植物与微生物的共生介质,在豆科植物和根瘤菌共生固氮作用中发挥专一性决定作用。Hamb1in 和Kent首次报道了根瘤菌与凝集素能发生凝集作用,并提出假说:与菜豆凝集素结合的根瘤菌到达菜豆的根,在适当的位点感染植物。1erouge 等认为在根瘤菌侵染宿主植物根表面时,植物所产生的凝集素特异结合根瘤菌表面的Nod 因子的寡聚几丁质部分或脂肪酸链,使之吸附到宿主根表面,然后结瘤,行使固氮功能;然而Rhijn 等却认为豆科植物凝集素是与适当的根瘤菌表面的特异性多糖而非Nod 因子产生特异性的相互作用。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豇豆凝集素基因(ps1)转导入白三叶草根中,所形成的根瘤菌是对豇豆根毛专一结合的,此项工作不仅证实了凝集素在共生固氮中的作用,而且还打破了植物宿主寄生种与种之间的专一性障碍。Eijsden 等将豌豆凝集素基因(ps1)及其糖结合能力缺失的突变体转入白三叶草中,发现豌豆凝集素的糖结合部位是使白三叶草结瘤的活性区域,同时提出与宿主凝集素相结合的根瘤菌受体是糖基。

6植物凝集素的应用

6.1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细胞表面的糖复合物是细胞间作用的有效成分,精子与卵细胞表面的糖复合物在受精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借助能与糖专一性结合的凝集素的探针作用,人们研究了多种动物及人的生殖细胞表面的糖复合物的分布和变化规律,为动物的遗传育种及种质改良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也对人类的生殖和避孕起到一定的作用。但迄今为止,该方面的研究只限于人及少数动物,还没有推广到如贝类等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无脊椎动物类群。若能利用凝集素分子探针作用来研究贝类配子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并用来指导种质改良和杂交育种,将会促进贝类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并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在免疫学上,植物凝集素还是不可缺少的促淋巴细胞有丝分裂剂。在神经学科上,研究神经元表面结构,外周神经元损伤带来的后果及其修复机制,细胞神经递质受体等。

6.2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细胞癌变、浸润和转移都可能与细胞膜上糖蛋白和糖脂发生改变有关,在胚胎分化、细胞成熟及恶变过程中可有不同的外源性凝集素受体的变化,利用凝集素探针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细胞表面结构的变化,进一步阐明细胞恶变过程中膜结构的改变。目前,凝集素已用于全身各个系统肿瘤的研究,为探索肿瘤细胞发生发展规律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并有可能成为肿瘤早期诊断、鉴别诊断一个新的指标。

6.3植物凝集素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据报道,采用cDNA 克隆等策略和技术,已分离获得了一些植物凝集素的基因及其转基因植株,并分析了外源基因表达特征和对植物抗病虫性的影响。目前成功应用于植物抗病虫基因工程的凝集素基因有:雪花莲凝集素、豌豆凝集素、麦胚凝集素和半夏凝集素等基因。

7总结与展望

凝集素由于其特异性的糖结合活性等,在许多生物学过程中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生物技术和生物化学的发展,植物凝集素研究的重点也由原来的分离纯化、一般性质研究转变到应用现代生命科学技术手段研究其结构、功能以及在生产实践、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应用上来。植物凝集素作为一种重要的天然产物,种类繁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对其理化性质、生物活性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将会为生物学、医学、农业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手段和技术。植物凝集素的功能将更多地造福人类,植物凝集素的研究将出现崭新的一页。

参考文献

1.舒晓燕,阮期平,侯大斌. 植物凝集素的研究进展[J].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6.

2.马秋枝,刘强. 植物凝集素的研究进展[J].广东饲料,2006.

3.旺姆. 植物凝集素及其研究现状[J].《西藏科技》,200

4.

4.时丽冉.凝集素研究进展[J].衡水师专学报,2001.

5.熊川男,李伟,白雪芳,杜昱光. 凝集素的研究历史及其生物功能[J].精细与专用化学,

2006.

细胞生物学论文

细胞生物学概述 摘要:细胞生物学是以细胞为研究对象,从细胞的整体水平、亚显微水平、分子水平等三个层次,(斯。诺。美。A11-走在生物医学的最前沿)以动态的观点,研究细胞和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细胞的生活史和各种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细胞生物学是现代生命科学的前沿分支学科之一,主要是从细胞的不同结构层次来研究细胞的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从生命结构层次看,细胞生物学位于分子生物学与发育生物学之间,同它们相互衔接,互相渗透。 英文摘要:Cell biology is to cell as the research object, from the three levels of the overall level of the sub microscopic level, cells, molecular level (,. Connaught. Beauty. A11- in the forefront of biomedical) from the dynamic point of view,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cells, cell and organelle of the life history and various life activities of the discipline. Cell biology is one of the frontier branch of modern life science, mainly is the basic rule to study cell from different hierarchy of life activities of cells. From the life structure and arrangement,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 is located between cell biology molecular biology, their mutual connection, mutual penetration. 关键字:细胞学说显微技术遗传物质 前言: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的特殊性决定了个体的特殊性,因此,对细胞的深入研究是揭开生命奥秘、改造生命和征服疾病的关键。在我国基础学科发展规划中,细胞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神经生物学和生态学并列为生命科学的四大基础学科。 主体:细胞生物学(cell biology)是研究细胞结构、功能及生活史的一门科学。现代细胞生物学从显微水平,超微水平和分子水平等不同层次研究细胞的结构、功能及生命活动。细胞生物学是现代生命科学的前沿分支学科之一,主要是从细胞的不同结构层次来研究细胞的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从生命结构层次看,细胞生物学位于分子生物学与发育生物学之间,同它们相互衔接,互相渗透。一、细胞生物学简史 从研究内容来看细胞生物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层次,即显微水平、超微水平和分子水平。i从时间纵轴来看细胞生物学的历史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主要的阶段:

细胞生物学作业

细胞生物学作业(专升本) 1.如何理解细胞生物学与医学的关系? 是医学学科的基础课程。 研究细胞生物学是医学研究的必修课,在细胞免疫,识别,和分泌各种物质以及胞间运输等各方面都与人类个体息息相关,细胞是人体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人体代谢免疫等各种生命活动的承担者,细胞构成组织,细胞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也是人体所必须的,细胞普遍衰老也是人体衰老的象征,从一个细胞就具有人类所以的遗传物质,我们加以利用,人为培养出一些器官组织,或者从大肠杆菌从植入人的激素基因,制造胰岛素,进行基因工程,细胞对人体稳态的调整也具有重要作用,如效应T细胞可以杀死人体的癌细胞 和多种病变细胞,癌细胞有不死性,讲癌细胞与人体效应B细胞融合可以获得杂交的无限 分泌抗体的瘤性B细胞,对人体有利无害。 2.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有哪些异同? 相同点:有细胞膜细胞质,均有核糖体,均以DNA为遗传物质。 不同点: 1、细胞壁成分:原核细胞为肽聚糖、真核细胞为纤维素和果胶; 2、细胞器种类: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真核细胞有核糖体、线粒体、叶绿体、高尔基体、内质网、溶酶体等细胞器; 3、原核细胞无染色体,真核细胞有染色体; 4、细胞大小:原核细胞小、真核细胞大。 3.试述细胞膜液态镶嵌模型的主要内容。 1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主体,它既有固体(晶体)的有序性又有液体的流动性。2膜蛋白分子以各种形式与脂双分子层结合,有的贯穿其中,有的镶嵌在其表面。

3膜糖类(糖脂和糖蛋白)分布在非细胞质侧,形成糖萼。 4该模型强调了膜的流动性和不对称性。 4.细胞膜的生物学意义有哪些? 意义:细胞的流动性在细胞信号传导和物质跨膜运输等病原微生物侵染过程中有重要作用;不对称性(主要是指膜蛋白)是生物膜执行复杂的、在时间与空间上有序的各种生理功能的保证。 5.试述Na+-K+泵的工作原理及其生理学意义。 工作原理 钠钾泵位于动物细胞的质膜上,由2个α和2个β亚基组成四聚体,β亚基是糖基化的多肽,并不直接参与离子跨膜转运,但帮助在内质网新合成的α亚基进行折叠。1.细胞内侧α亚基与Na+结合促进ATP水解,α亚基上的一个天冬氨酸残基磷酸化引起α亚基构象发生变化,将Na+泵出细胞。 2.同时细胞外的K+与α亚基的另外一点结合,使其磷酸化,α亚基构象再度发生变化,将K+泵入细胞。 3.完成整个循环。从整个转运过程中α亚基的磷酸化发生在Na+结合后,去磷酸化发生在与K+结合后。每个循环消耗一个ATP,可以逆电化学梯度泵出3个Na+和泵入2个K+。 生理功能 1.维持细胞膜电位 膜电位是膜两侧的离子浓度不同形成的,细胞在静息状态时膜电位质膜内侧为负,外侧为正。每一个工作循环下来。钠钾泵从细胞泵出3个Na+并且泵入2个K+。结果对膜电位的形成了一定作用。 2.维持动物细胞渗透平衡 动物细胞内含有多种溶质,包括多种阴离子和阳离子。没有钠钾泵的工作将Na+

植物糖生物学研究进展

植物学报 Chinese Bulletin of Botany 2010, 45 (5): 521–529, https://www.360docs.net/doc/5c8044080.html, doi: 10.3969/j.issn.1674-3466.2010.05.001 —————————————————— 收稿日期: 2010-01-18; 接受日期: 2010-03-23 基金项目: 863计划(No.2006AA10A213, No.2007AA091601)和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No. KSCX2-YW-G-041) * 通讯作者。E-mail: zxm@https://www.360docs.net/doc/5c8044080.html,; dyguang@https://www.360docs.net/doc/5c8044080.html, 植物糖生物学研究进展 尹恒, 王文霞, 赵小明*, 杜昱光*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辽宁省碳水化合物重点实验室, 大连 116023 摘要 自1988年糖生物学概念提出以来, 国内外科学家在动物、微生物领域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但植物糖生物学的研究进展较慢, 目前少见系统的专著或综述。该文围绕植物正常生长时糖信号、逆境时糖信号、糖蛋白及其糖链、重要糖基转移酶及植物凝集素等植物糖生物学的主要问题, 全面阐述植物糖生物学的各个研究分支, 并介绍各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提出了植物糖生物学的概念, 并将其定义为研究植物与糖类互作机制及植物体内糖(糖链与糖分子)结构及生物学功能的科学。 关键词 糖蛋白, 糖基转移酶, 凝集素, 植物糖生物学, 糖信号 尹恒, 王文霞, 赵小明, 杜昱光 (2010). 植物糖生物学研究进展. 植物学报 45, 521–529. 糖类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 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 含量丰富。但直到20世纪上半叶, 糖类仍被视为是缺乏生物特异性的一类惰性化合物, 只是作为代谢能量来源或充当结构保护材料(如植物细胞壁和昆虫的外壳), 在生物体内功能较少。由于糖类物质结构复杂、糖链分析技术缺乏, 科学家们对其研究关注不多, 使得糖类的研究远远落后于另2种生物大分子 ——核酸和蛋白质。 20世纪70年代以来, 随着糖链解析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尤其是人、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 )等模式生物基因组测序的完成, 围绕糖类物质的研究工作日渐增多。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 糖类物质全面参与了生物的生殖发育、生长、应激等过程, 是很多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分子识别的决定因素。最初, 这些围绕糖的研究工作被认为是糖化学的一个分支, 但很快其中大量的生物学工作远远超出了糖化学的范畴, 因此科学家们提出了糖生物化学的概念, 而随着研究内容的进一步深入, 糖生物化学也不能完全涵盖糖在生物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1988年, 生化领域的著名杂志《生物化学年评》发表了英国牛津大学Rademacher 等人题为“糖生物学(Glycobiology)”的一篇综述文章(Rademacher et al., 1988), 标志着糖生物学这一学科的正式诞生。此后, 围绕着糖链结构及糖的生物学功能, 科学家们在糖链与疾病的关系、天然产物中糖的分离提纯以及功能糖的制备与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 取得了一定进展。2001年, Science 杂志汇编了Hurtley 等人的7篇综述和6篇简介, 以《灰姑娘的马车来了》为题编辑了一期“糖和糖生物学”专辑, 对糖生物学最新的研究成果及前景进行了综述和展望, 从而将糖生物学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Hurtley et al., 2001)。2006年, Nature 杂志也推出了糖化学与糖生物学的专辑, 全面介绍了糖生物学领域的研究进展。我国糖生物学的开展与国际接轨较快, 1995年金城等人将糖生物学概念引入中国(金城和张树政, 1995), 此后, 我国科学家在糖生物合成和糖链功能解析等领域取得了一定进展。 广义糖生物学的含义是: 研究自然界中广泛分布的糖(糖链或聚糖)的结构、生物合成和生物学意义。但有关糖类结构和生物合成的研究也是已有学科糖化学和糖生物化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 所以糖生物学研究和讨论的对象更多地聚焦在一些重要的功能糖、生物体内糖缀合物的生物学功能上。实际上, 糖生物学的研究焦点是糖类和其它分子的关系, 有一种观点认为, 蛋白质和糖类的相互作用是糖生物学的基础(王克夷, 2009)。目前糖生物学的工作多围绕动物、 ·特邀综述·

武汉大学-细胞生物学2001-2011考研真题

武汉大学2001年细胞生物学 一、名词解释(10*2.5) 1、apoptosis body 2、receptor mediated endocytosis 3、lamina 4、nuclease hypersensitive site 5、gap junction 6、hayflick limitation 7、kinetochore 8、molecular chaperones 9、leader peptide 10、dedifferentiation 二、简答题 (8*5) 1. 冰冻断裂术将溶酶体膜撕裂出PS,ES,PF,EF四个面,请绘一简图标明。 2. 医生对心脏已经停止跳动的病人采取电击抢救,请说明其心肌细胞是如何同步启搏的。 3. 为什么凋亡细胞的核DNA电泳图谱呈梯状分布带。而病理坏死细胞却呈弥散状连续分布? 4. 将某动物细胞的体细胞核移植到另一去核的体细胞之中,然后其余实验步骤完全按照动物克隆的方式,问能否培育出一头克隆动物来?为什么? 5. 切取病毒感染马铃薯植株的顶芽进行组织培养,这是大量繁育无毒苗的成功技术。试述其去除病毒的原因。 6. 有人认为既然已经有放大几十万倍的电镜,可以不用光镜了,请反驳这种观点的错误。 7. 出生6个月之内的婴儿可由母乳获得抗病的抗体,试述这些抗体是如何由母亲血液转移到婴儿血液中的。 8. 1999年报道,我国科学家成功实现将离体的B型血液改造成O型,请解释其原理。 三、问答题(前两题10分,最后一题15分) 1. 概述Cyclin与CDK在细胞周期调控的工作机制及其在各期引起的下游事件。 2. 试述在细胞质中合成的线粒体内膜蛋白及叶绿体类囊体膜蛋白是如何运送到位与装配的。 3. 综述细胞外被中糖蛋白在细胞内合成,组装和运输的全过程及其对于细胞的主要生理功能。 武汉大学2002年细胞生物学 一、名词解释(10*2.5) 1.nucleosome 2.contact inhibition 3.Telomerase

细胞生物学作业

题目: 一、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分别有哪些?说明其工作原理、观察对象和主要构造。请查阅文献资料截图举出每种显微镜拍摄的细胞生物学照片3张以上的图片。 二、试述单克隆抗体技术、FRET、荧光漂白恢复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解答: 一、 (一)、光学显微镜 观察对象: 光学显微镜适用于比较大的物质,最小能看到十几微米尺寸的物体。且需要该物体对光的散射比较良好,景深不大。可用于观察细胞,细菌,以及大结构的金属组织。 1.普通光学显微镜 尼康E-600显微镜 (1)原理:

普通的光学显微镜是根据凸透镜的成像原理,要经过凸透镜的两次成像。第一次先经过物镜(凸透镜①)成像,这时候的物体应该在物镜(凸透镜①)的一倍焦距和两倍焦距之间,根据物理学的原理,成的应该是放大的倒立的实像。而后以第一次成的物像作为“物体”,经过目镜的第二次成像。由于我们观察的时候是在目镜的另外一侧,根据光学原理,第二次成的像应该是一个虚像,这样像和物才在同一侧。因此第一次成的像应该在目镜(凸透镜②)的一倍焦距以内,这样经过第二次成像,第二次成的像是一个放大的正立的虚像。如果相对实物说的话,应该是倒立的放大的虚像。 (2)主要构造: 普通生物显微镜由3部分构成,即:①照明系统,包括光源和聚光器;②光学放大系统,由物镜和目镜组成,是显微镜的主体,为了消除球差和色差,目镜和物镜都由复杂的透镜组构成;③机械装置,用于固定材料和观察方便。 (3)图片: 蛔虫

钩虫 2.荧光显微镜 尼康E800荧光DIC显微镜 (1)原理: 细胞中有些物质,如叶绿素等,受紫外线照射后可发荧光;另有一些物质本身虽不能发荧光,但如果用荧光染料或荧光抗体染色后,经紫外线照射亦可发荧光,荧光显微镜就是对这类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的工具之一。 荧光显微镜依据光路可分为透射式和落射式两种,目前新型荧光显微镜多为落射式荧光显微镜,某些大型荧光显微镜中兼有透射利落射两种方式的激发光路。 ①透射式荧光显微镜,激发光源是从标本下方经过聚光镜穿过标本材料来激发荧光,适于观察对光可透的标本。其优点是低倍镜时荧光强,而缺点是随放大

2、神经生物学 名词解释总结

神经生物学名词解释总结 第九章神经系统 第一节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01. nerve impulse(神经冲动) 沿神经纤维传导的一个个动作电位称为神经冲动。 02. axoplastic transport(轴浆运输) 轴突内的轴浆经常流动,进行性物质的运输和交换,称为轴浆运输。 第二节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 03. synapse(突触) 神经元间相互“接触”并传递信息的部位,根据媒介物性质的不同可分为化学性突触和电突触。04.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EPSP(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突触前膜释放的兴奋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导致突触后膜去极化,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05. 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IPSP(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突触前膜释放的抑制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导致突触后膜超极化,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06. after discharge(后放) 在反射活动中,当刺激停止后,传出神经仍可在一定时间内发放神经冲动的现象。 07. non-directed synaptic transmission(非定向突触传递) 神经递质从轴突末梢的曲张体释出后通过弥散作用到达效应细胞,与其相应的膜受体结合而传递信息。第三节神经递质与受体 08. neurotransmitter(神经递质) 由神经元合成,突触前膜释放,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膜受体,参与突触传递的化学物质称为神经递质。 09. neurotransmitter co-existence(递质共存)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递质可以共存于同一神经元内的现象称为递质共存。 第四节神经反射 10. nonconditioned reflex(非条件反射) 指在出生后无需训练先天就具有的反射,包括防御反射、食物反射、性反射等。 11. conditioned reflex(条件反射)

1糖生物学

1糖生物学 科学家把研究生物体内多糖的科学叫做“糖生物学”,也有人沿袭“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概念把这们学科叫做“糖原组学”。糖生物学这一个名词的提出是在1988年。牛津大学德威克教授在当年的《生化年评》中撰写了以“糖生物学”为题的综述,这标志了糖生物学这一新的分支学科的诞生。 研究对象 糖生物学(glycobiology)是研究聚糖及其衍生物的结构,化学,生物合成及生物功能的科学 蛋白质、核酸和多糖是构成生命的三类大分子,蛋白质和核酸的研究已经成为生命科学中的热点问题。糖类的研究一度被人遗忘,只有少数科学家在苦苦探索着糖类的奥秘,糖类研究成了生命科学中的灰姑娘。然而,随着蛋白质和核酸(主要是基因的研究)中更多的奥秘被人类知晓,糖类的重要性也浮出水面,成为了医学研究的“甜蜜之点”,糖类研究这个“灰姑娘”等来了属于她自己的马车。科学家认为,糖类的研究将像一个人见人爱的“甜苹果”一样,获得更多科学家的青睐,将成为生命科学研究中的新热点。 2糖生物学的崛起 科学家把研究生物体内多糖的科学叫做“糖生物学”,也有人沿袭“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概念把这们学科叫做“糖原组学”。糖生物学这一个名词的提出是在1988年。牛津大学德威克教授在当年的《生化年评》中撰写了以“糖生物学”为题的综述,这标志了糖生物学这一新的分支学科的诞生。[1]同一年牛津大学研制成功了N-糖链的结构分析仪,而且将它商品化。 将糖生物学推向生命科学前沿的重大事件发生于1990年。有3家实验室几乎同时发现血管内皮细胞-白血球粘附分子1(ELAM-1),后来改名为E-选凝素 (E-selectin)。这一位于内皮细胞表面的分子能识别白血球表面的四糖 Sia-LeX。当组织受到损伤时,白血球和内皮细胞穿过血管壁,进入受损组织,以便杀灭入侵的异物。然而,过多白血球的进入则可能导致炎症的产生。这一发现首次阐明了炎症过程有糖类和相关的糖结合蛋白参与。更令人吃惊的是,进入血液循环系统的癌细胞可能借助了类似于上述的机制穿过血管,进而导致癌症的转移。紧接着又出现了以这一基础研究的成果为依据的开发和生产抗炎和抗肿瘤药物的热潮。[1] 3攻克疾病的“甜苹果”

细胞生物学课后练习及参考答案

细胞生物学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作业一 ●一切活细胞都从一个共同的祖先细胞进化而来,证据是什么想像地球上生命进化的很早时期。可否假设那个原始的祖先细胞是所形成的第一个仅有的细胞 1、关于一个共同祖先的假说有许多方面的证据。对活细胞的分析显示出其基本组分有着令人惊异的相似程度,例如,各种细胞的许多新陈代谢途径是保守的,在一切活细胞中组成核酸与蛋白质的化合物是一样的。同样,在原核与真核细胞中发现的一些重要蛋白质有很相似的精细结构。最重要的过程仅被“发明”了一次,然后在进化中加以精细调整去配合特化细胞的特定需要。●人脑质量约1kg并约含1011个细胞。试计算一个脑细胞的平均大小(虽然我们知道它们的大小变化很大),假定每个细胞完全充满着水(1cm3的水的质量为1g)。如果脑细胞是简单的正方体,那么这个平均大小的脑细胞每边长度为多少 2、一个典型脑细胞重10-8g (1000g/1011)。因为1g水体积为1 cm3,一个细胞的体积为10-14m3。开立方得每个细胞边长2.1 × 10-5m即21 μm。 ●假定有一个边长为100μm,近似立方体的细胞 (1)计算它的表面积/体积比; (2)假设一个细胞的表面积/体积比至少为3才能生存。那么将边长为100μm,总体积为1 000 000μm3的细胞能在分割成125个细胞后生存吗 3、(1) 如图1所示,该细胞的表面积(SA)为每一面的面积(长×宽)乘以细胞的面数,即SA=100 μm ×100 μm ×6 = 60 000 μm2。细胞的体积是长×宽×高,即(100 μm)3=1 000 000 μm3因而SA/体积的比率=SA/体积=60 000μm/ 1 000 000μm= 0. 06 μm-1。 (2) 分割后的细胞将不能存活。125个立方体细胞应有表面积300 000μm2, SA/体积的比率为0.3。如果要使总表面积/体积达到3,可以假设将立方体边长分割成n份,每个小方块的表面积为SA l,总面积为SA t则有: 分割后的小方块表面积为SA l = 6 × (100/n) 2(1) 总面积为SA t = 6 × (100/n) 2 × n3(2) 根据细胞存活要求SA t/V = 3 (3) 即: 6 × (100/n) 2 × n3 / 1003 = 3 (4) 由(4)可知n=50,即细胞若要存活必须将其分割成125000个小方块。 ●构成细胞最基本的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 和完整的代谢系统。 4、基因组,细胞质膜和完整的代谢系统 图1 边长为100μm的立方体与分割成125块后的立方体

华师大神经生物学笔记:第一章人体基本结构概述

第一章人体基本结构概述 第一节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以神经元为例) 一、神经元的形态 有1011个神经元,数量巨大,形态各异,但大多数神经元具有某些结构上的共同特征。 胞体 神经元树突 突起 轴突 ●胞体主要位于脑和脊髓的灰质中,其次也分布于神经节和感觉器官内; ●突起除部分分布于脑和脊髓外,还组成神经纤维及神经末梢遍布全身各处。

(一)树突 (p23) 1、树突形态:粗短,由主干发出若干分枝。 分枝表面细刺状突起为棘,参与构成突触, 分枝与棘扩大了神经元接受刺激的面积。 2、树突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向 细胞体。 (二)轴突 (p23) 1、轴突形态:单个,细长, 轴突内有神经原纤维而无尼氏体。细胞体发出轴突的圆锥形部分称轴丘。 2、 轴突功能:将兴奋传离细胞体。 3、终扣(突触小体) 轴突末端反复分支,称终树支,其末端膨大称为终扣,可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接触,也可伸入器官组织内,形成效应器。 4、轴浆运输 轴浆在胞体与轴突之间存在着双向流动,称为轴浆流动,顺向流在轴浆流动中占主要的。 轴浆运输起着物质运输作用,对于神经纤维实现其功能以及再生都有密切关系。 轴浆运输的可能机制 囊泡滚动学说

二、神经元的结构 (一)胞体 胞体是神经元的代谢和营养中心。 1、细胞核 神经细胞具有合成与分泌神经介质的功能 转录翻译 DNA mRNA 蛋白质 以上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被称为中心法则。 2、细胞质 细胞质除含有一般细胞器外,尚含有丰富的尼氏体和神经原纤维。 尼氏体(Nissl`s body)P23 形态:块状或粒状的嗜碱性物质(为碱性苯胺类染料着色)。 构成: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 分布:胞体与树突。 功能:蛋白质合成场所。 神经原纤维 形态:镀银法显示为细丝状结构,交织成网。 构成:由集合成束的微丝和微管构成。 功能:尚不十分明确,除起支架作用外,可能与轴浆中蛋白质、神经递质和离子运输有关。 3、细胞膜 (1) 细胞膜的化学成分和分子结构

细胞生物学第五至第八章作业答案

第五章物质的跨膜运输 1 物质跨膜运输有哪三种途径?ATP驱动泵可分哪些类型? 答:物质跨膜运输有简单扩散、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三种途径。ATP驱动泵可分P型泵、V型质子泵和F型质子泵以及ABC 超家族,其中P型泵包括Na+—K+泵、Ca+泵和P型H+泵。 各种ATP驱动泵的比较: 2.简述钠钾泵的结构特点及其转运机制。 答:Na+—K+泵位于动物细胞的质膜上,由2个α和2个β亚基组成四聚体。Na+—K+泵的转运机制总结如下:在细胞内侧α亚基与Na+相结合促进ATP水解,α亚基上的一个天冬氨酸残基磷酸化引起α亚基构象发生变化,将Na+泵出细胞,同时细胞外的K+与α亚基的另一位点结合,使其失去磷酸化,α亚基的构象再次发生变化,将K+泵入细

胞,完成整个循环。 3、简述葡萄糖载体蛋白的结构特点及其转运机制。 答:葡萄糖载体蛋白,简称为GLUT,是一个蛋白质家族,包括十多种葡糖糖转运蛋白,他们具有高度同源的氨基酸序列,都含有12次跨膜的α螺旋。GLUT中多肽跨膜部分主要由疏水性氨基酸残基组成,但有些α螺旋带有Ser、Thr、Asp和Glu残基,他们的侧链可以同葡萄糖羟基形成氢键。葡萄糖载体蛋白的转运机制为:氨基酸残基为形成载体蛋白内部朝内和朝外的葡萄糖结合位点,从而通过构象改变完成葡萄糖的协助扩散。转运方向取决于葡萄糖的浓度梯度,从高浓度向低浓度顺梯度转运。 4、举例说明协同运输的机制。 答:协同运输是一类靠间接提供能量完成的主动运输方式。物质跨膜运动所需要的能量来自膜两侧离子的电化学浓度梯度,而维持这种电化学势的是钠钾泵或质子泵。根据物质运输方向与离子沿浓度梯度的转移方向,协同运输又可分为:同向协同与反向协同。 ①同向协同指物质运输方向与离子转移方向相同。如人体及动物体小肠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就是伴随着Na+的进入,细胞内的Na+离子又被钠钾泵泵出细胞外,细胞内始终保持较低的钠离子浓度,形成电化学梯度。 ②反向协同物质跨膜运动的方向与离子转移的方向相反,如动物细胞常通过Na+/H+反向协同运输的方式来转运H+以调节细胞内的PH值,即Na+的进入胞内伴随者H+的排出。选做:5、举例说明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 答:受体介导内吞作用大致分为四个基本过程∶①配体与膜受体结合形成一个小窝;②小窝逐渐向内凹陷,然后同质膜脱离形成一个被膜小泡;③被膜小泡的外被很快解聚,形成无被小泡,即初级内体;④初级内体与溶酶体融合,吞噬的物质被溶酶体的酶水解。具有两个特点,即:①配体与受体的结合是特异的,具有选择性;②要形成特殊包被的内吞泡。 例如LDL受体蛋白是一个单链的糖蛋白,为单次跨膜蛋白。LDL受体蛋白合成后被运输到细胞质膜,即使没有相应配体的存在,LDL受体蛋白也会在细胞质膜集中浓缩并形成被膜小窝,当血液中有LDL颗粒,可立即与LDL的apoB-100结合形成LDL-受体复合物。一旦LDL与受体结合,就会形成被膜小泡被细胞吞入,接着是网格蛋白解聚,受体回到质膜再利用,而LDL被传送给溶酶体,在溶酶体中蛋白质被降解,胆固醇被释放出来用于质膜的装配,或进入其他代谢途径。 名词:

《细胞生物学》习题集-细胞概述

《细胞生物学》习题集及参考答案 整理:trichodina 第一部分《细胞概述》填空题 1.年,第一个发现细胞的是英国学者。 2.1874年荷兰人列文虎克Leeuwenhoek采用自制的显微镜第一次观察到了活 细胞,即是池塘里的和鲑鱼的。 3.自17世纪60年代英国学者Hooke发现细胞起,到19世纪40年代的170多 年的时间里,关于细胞方面的研究进展不大,其原因是。 4.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是,和。 5.细胞是由包围着含有所组成。 6.目前发现的最小最简单的原核细胞是。 7.脱去细胞壁的植物、微生物细胞称作。 8.由于真核生物具有核膜,所以,其RNA的转录和蛋白质的合成是进行 的;而原核生物没有核膜,所以RNA 转录和蛋白质的合成是的。 9.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最主要的差别:前者具有,后者只具 有。 10.由于发现了,有理由推测RNA是最早形成的遗传信息的一级 载体。 11.无论是真核细胞还是原核细胞,都具有以下共性:1), 2),3),4)。12.在单细胞向多细胞有机体进化的过程中,最主要的特点是出 现。 13.虽然按重量比计算,脂肪酸分解产生的能量相当于葡萄糖产能量的倍, 但细胞内脂肪酸的主要作用是。 14.从分子到细胞的进化过程中,两个主要事件是和。 15.无机盐在细胞中的主要功能有1), 2),3)。

16.植物中多糖作为细胞结构成分主要是参与的形成。 17.细菌细胞的基因组大约有个基因,而人的细胞基因组中约有 个功能基因。 18.从进化的角度看,真核细胞之所以不同于原核细胞,主要表现 在。 19.原核细胞的核是原始状态的核,主要表现在。 20.体外培养的细胞生长时要发生形态变化,但基本上分为两种类型 1),2)。 21.构成细胞最基本的要素是,和完整的代谢系统。 22.没有细胞壁的细胞称为,细胞中含有细胞核及其他细胞器的 部分称为,称为将细胞内的物质离心后得到的可溶相称为或。 23.细胞是的基本单位,最早于年被英国学者发 现。细胞是由包围着所组成。与之间的部分叫细胞质。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在表面结构上的主要差别是。 24.细胞是的基本单位,最早是由英国学者胡克于1665年发现。不过 他当时发现的只是来源于植物软木组织的。1839年,德国学者和提出的对细胞学的研究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一理论的核心观点是。 25.细胞是物质的,是有有机物组装而成。组装的方式有多种,像蛋 白质和DNA组装成核小体,属于组装,而由葡萄糖合成纤维素和淀粉则是组装。 26.细胞有原核和真核之分,而介于两者之间的叫,其主要特点 是。迄今发现的最小原核细胞是,它的结构很简单,是其细胞内唯一的一种细胞器。 27.从结构上看细胞是所组成。细胞质和原生 质的概念是不同的,前者是指,后者则是指。

细胞生物学作业讲解

细胞生物学作业 姓名:学号:班级:学院:一、名词解释 细胞生物学的概念: 细胞外被(糖萼): 易化扩散: ATP驱动泵: 协同运输: 配体门控通道: 电压门孔通道:

连续分泌: 受调分泌: 小泡运输: 受体介导的胞吞:分子伴侣: 信号肽: 蛋白分选: 膜流:

细胞呼吸: 呼吸链: 氧化磷酸化偶联: 细胞骨架: 核型: 核型分析: 染色体显带技术:踏车运动: 端粒:

二、填空 1、生物界的细胞分为三大类型:(如支原体、、、、 及蓝藻等),古核细胞和(包括、、和人类)。 是最小最简单的细胞;是原核细胞的典型代表;多生活在极端的环境。 2、在生物界中,是唯一的非细胞形态的生命体,它是不“完全”的生命体,是彻底的寄生物。 3、生物小分子主要包括,和;而、、 和是细胞中4种主要的有机小分子,它们是组成生物大分子的;生物大分子主要包括,和三大类。 4、膜脂包括,和三类;其中糖脂位于细胞膜的 面。 5、细胞膜蛋白根据与脂双层结合的方式不同,分为,和 三种基本类型;在膜蛋白中有些是,转运特定的分子或离子进出细胞;有些膜蛋白是结合于质膜上的,催化相关的生化反应进行;有些膜蛋白起,连接相邻细胞或细胞外基质成分;有些膜蛋白作为,接受细胞周期环境中的各种化学信号,并转导至细胞内引起相应的反应。 6、膜的生物学特性包括和,其中决定膜功能的方向性,而 是膜功能活动的保证;膜的不对称性包括, 和。 7、脂双分子层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越,膜的流动性越;脂肪酸链越短,膜脂的流动性越;胆固醇对膜的流动性具有;卵磷脂与鞘脂的比值越大,膜的流动性越,脂双层中嵌入的蛋白质越多,膜的流动性越。 8、模型较好地解释了生物膜的功能特点,为普遍接受的膜结构模型。 9、小分子物质和离子的穿膜运输包括,, 和;膜运输蛋白包括和两类; 介导水的快速转运。 10、小分子物质和离子的主动运输,根据利用能量的方式不同,可分为(ATP 直接供能)和(ATP间接供能)。

初中七年级(初一)生物种子植物--裸子植物

种子植物--裸子植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了解裸子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等特点,进而了解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2、了解裸子植物的经济意义。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对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花、果实的比较,从而归纳出裸子植物主要特征,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情感目标 1、通过裸子植物的形态结构、生殖与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点,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2、通过对裸子植物经济意义的了解,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生物科学价值观,并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 教学建议 一、本节知识结构 二、教材分析 本节中松树的形态结构、生殖、生活习性的特点及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等内容为本节的重点。通过学习松树的形态结构、生殖和生活习性的特点,有助于使学生了解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这部分知识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为什么裸子植物适于陆地生活,进而认识到裸子植物在进化上所处的位置。 本节课要观察的内容较多,要让学生观察球果,并与绿色开花植物的果实进行对比;还要观察松的根、茎、叶等形态特征,要组织学生观察好这些内容也就成为了本节组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很容易把松树的雌、雄球花和球果分别看作是绿色开花植物的花和果实,而且学生平时对松树的生殖过程了解很少,这样对了解两类植物的区别、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增加了困难。 松的生殖过程比较复杂,其受精过程与绿色开花植物不同,学生对松从传粉到受精,从雌球花经过受精后发育形成球果都会感到难以理解,加之整个生殖过程比较长又不易观察到,所以这一部分的内容只作为选学内容,不必让学生了解的过于详细。 三、教法建议 1、教师准备一些常见种子植物的实物,裸子植物要带有球果,被子植物最好有果实。组织学生观察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即它们都是用种子繁殖后代,这样它们都隶属于种子植物。然后找出它们最突出的区别,即裸子植物的种子是裸露的,而被子植物的种子有果皮包被,由此引入到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学习。 2、关于常见的裸子植物的观察,应该将注意力放在形态特点和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征上。要组织学生思考为什么裸子植物大多数能够生活在干旱的环境中,植物体上有哪些结构适应干旱环境。关于裸子植物的生殖过程以及裸露的种子,教师要通过实物、示意图或挂图等进行说明。 3、关于我国是"裸子植物的故乡",这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材料。教师可以根据当地条件,组织学生了解当地裸子植物的种类,并收集我国特有的裸子植物的标本或图片资料,举办专题科学壁报。

(初试科目) 细胞生物学专业 864-细胞生物学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考试科目代码:[864] 考试科目名称:细胞生物学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一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细胞生物学基本概述、细胞基本特性及研究方法约30分 细胞膜及物质的跨膜运输约25分 细胞的内膜系统及各细胞器约50分 细胞增殖、分化、衰老、凋亡及其社会联系与信号转导约45分 4)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专业英文词语翻译成中文: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简答题: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论述题:3小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一)细胞生物学基本概述、细胞基本特性及研究方法 考试内容: 细胞生物学研究的内容与现状;细胞学与细胞生物学发展简史;细胞的基本概念;原核细胞与古核细胞;真核细胞;非细胞形态的生命体-病毒与细胞的关系;细胞形态结构的观察方法;细胞组分的分析方法;细胞培养、细胞工程与显微操作技术。

考试要求: 1、了解细胞生物学研究的内容、现状及发展。 2、掌握细胞的基本概念、基本共性及理解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掌握病毒的基 本分类及特征,理解病毒及其与细胞的关系;掌握真核细胞、原核细胞的结构 特征及进化上的关系;细胞生命活动的基本含义。 3、了解和掌握细胞生物学研究领域所使用的实验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理解细胞组 分的分析方法;掌握细胞培养类型和方法及细胞工程的主要成就。 (二)细胞膜及物质的跨膜运输 考试内容: 细胞质膜的结构模型;生物膜基本特征与功能;细胞骨架;膜转运蛋白与物质的跨膜运输;离子泵和协同转运;胞吞与胞吐作用。 考试要求: 1、了解生物膜的结构模型、组成与功能等基本知识。 2、掌握物质的跨膜运输的方式、特点、作用机理及生物学意义。 (三)细胞的内膜系统及各细胞器 考试内容: 细胞质基质的涵义与功能;细胞内膜系统及其功能;细胞内蛋白质的分选与膜泡运输;线粒体与氧化磷酸化;叶绿体与光合作用;线粒体和叶绿体是半自主性细胞器;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增殖与起源;微丝与细胞运动;微管及其功能;中间丝;核被膜与核孔复合体;染色质;染色质结构与基因活化;染色体;核仁;核糖体的类型与结构;多聚核糖体与蛋白质的合成。 考试要求: 1、掌握细胞质基质的涵义、功能及细胞质基质与胞质溶胶概念;掌握内质网的基本类型、 功能及与基因表达的调控的关系;掌握高尔基复合体的形态结构和高尔基体的极性特征、膜泡运输的分子机制高尔基体的功能以及它和内质网在功能上关系、高尔基体与细胞内的膜泡运输及内膜系统在结构、功能上的相互关系;掌握溶酶体与过氧化物酶体的差异以及后者的功能发生;了解细胞内蛋白质的分选与细胞结构的装配。 2、掌握真核细胞内两种重要的产能细胞器——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基本结构特征与功能机

【西大2017版】[0590]《细胞生物学》网上作业及课程考试复习资料(有答案]

[0590]《细胞生物学》第二次作业 [论述题] 以cAMP信号通路为例详细说明G蛋白偶联受体所介导的细胞信号通路? 参考答案: 在cAMP信号途径中,细胞外信号与相应受体结合,调节AC活性,通过第二信使cAMP 水平的变化,将胞外信号转变为胞内信号。 (1)cAMP信号通路的组分: ①、激活型激素受体(Rs)或抑制型激素受体(Ri); ②、活化型调节蛋白(Gs)或抑制型调节蛋白(Gi); ③、腺苷酸环化酶(AC):是相对分子量为150KD的糖蛋白,跨膜12次。在Mg2+或Mn2+的存在下,腺苷酸环化酶催化ATP生成cAMP。 ④、蛋白激酶A(PKA):由两个催化亚基和两个调节亚基组成,在没有cAMP时,以钝化复合体形式存在。 ⑤、环腺苷酸磷酸二酯酶(cAMP phosphodiesterase):可降解cAMP生成5'-AMP,起终止信号的作用 (2)、Gs调节模型: 该信号途径涉及的反应链可表示为:激素→G蛋白耦联受体→G蛋白→腺苷酸环化酶→cAMP→依赖cAMP的蛋白激酶A→基因调控蛋白→基因转录 (3)、Gi调节模型: Gi对腺苷酸环化酶的抑制作用可通过两个途径:①通过α亚基与腺苷酸环化酶结合,直接抑制酶的活性;②通过βγ亚基复合物与游离Gs的α亚基结合,阻断Gs的α亚基对腺苷酸环化酶的活化。 [论述题] 受体介导的内吞中, 内吞泡中的配体、受体和膜成分的去向如何? 参考答案: 答:在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中,随内吞泡进入细胞内的物质可分为三大类∶配体(猎物)、受体和膜组分, 它们有着不同的去向:

在受体介导的内吞中,配体基本被降解, 少数可被利用。大多数受体能够再利用, 少数受体被降解。通常受体有四种可能的去向: ① 受体内吞之后,大多数受体可形成载体小泡重新运回到原来的质膜上再利用,这些受体主要是通过次级内体的分拣作用重新回到细胞质膜上(如M6P受体、LDL受体);②受体和配体一起由载体小泡运回到原来的质膜上再利用,如转铁蛋白及转铁蛋白受体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再循环;③受体和配体一起进入溶酶体被降解, 如在某些信号传导中,信号分子与受体一起被溶酶体降解;④受体和配体一起通过载体小泡被转运到相对的细胞质膜面, 这就是转胞吞作用。 被内吞进来的膜成分有三种可能的去向: 第一种是随着细胞质膜受体分选产生的小泡一起重新回到质膜上再循环利用;第二种可能是同高尔基体融合,成为高尔基体膜的一个部分,这些膜有可能通过小泡的回流同内质网融合;第三种可能是随着溶酶残体的消失而消失。 [论述题] 请说明内膜系统的形成对于细胞的生命活动具有哪些重要的意义? 参考答案:至少有六方面的意义: ① 首先是内膜系统中各细胞器膜结构的合成和装配是统一进行的,这不仅提高了合成的效率,更重要的是 保证了膜结构的一致性,特别是保证了膜蛋白在这些膜结构中方向的一致性。 ② 内膜系统在细胞内形成了一些特定的功能区域和微环境,如酶系统的隔离与衔接, 细胞内不同区域形成 pH值差异, 离子浓度的维持, 扩散屏障和膜电位的建立等等,以便在蛋白质、脂类、糖类的合成代谢、加工修饰、浓缩过程中完成其特定的功能。 ③ 内膜系统通过小泡分泌的方式完成膜的流动和特定功能蛋白的定向运输,这不仅保证了内膜系统中各细 胞器的膜结构的更新,更重要的是保证了一些具有杀伤性的酶类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并能准确迅速到达作用部位。 ④ 细胞内的许多酶反应是在膜上进行的,内膜系统的形成,使这些酶反应互不干扰。 ⑤ 扩大了表面积,提高了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 ⑥ 区室的形成,相对提高了重要分子的浓度,提高了反应效率。 [论述题] 如何理解"被动运输是减少细胞与周围环境的差别,而主动运输则是努力创造差别,维持生命的活力”? 参考答案: 主要是从创造差异对细胞生命活动的意义方面来理解这一说法。主动运输涉及物质输入和输出细胞和细胞器,并且能够逆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

《神经生物学》教学大纲

《神经生物学》教学大纲 传统教学方式的教学大纲 以疼痛专题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Neurobiology 学时:54 考核方式:笔试及口试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讨论 课程类型:A 主讲教师: 韩济生、万有、于常海、王韵,崔彩莲、吴鎏祯、崔德华、王克威、罗非、邢国刚、薛冰、刘风雨、张嵘和张瑛等 授课对象:三年级学生等 开设目的: 本课程教学包括两部分,一部分为传统教学方式,即以教师讲解为主,系统介绍神经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及有关研究的新进展,包括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的研究动向。另一部分则结合本学科科研优势,开展以疼痛专题为中心的教学(problem based learning, PBL)。通过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神经生物学的基础知识,了解有关领域的新成果、新动态。而以疼痛专题为中心的教学则充分调动同学的主观能动性,训练学生查阅相关文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培养科学思维及科学演讲的能力。 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课堂讲授内容,要求每位同学根据自己的兴趣查阅相关文献,制作powerpoint幻灯片进行分组汇报和讨论,教师及同学对报告内容进行评判打分。课程最后评分包括两部分:即理论考试(笔试)占60%,口头报告占40%。 预修知识:医学基础、临床医学基础、生物学。 传统教学方式的教学大纲(共24学时) 一、绪论:2课时

1.神经科学的发展史 2.神经科学的基本内容:分子神经科学,细胞神经科学,发生神经科学,系统和行为神经科学,认知神经科学,计算神经科学,临床神经科学,等。 3.神经科学基本的研究方法:形态学方法,生理学方法,电生理方法,生物化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脑成像方法,等。 4.本课程学时安排的思路、教材及参考书等。 二、细胞与分子神经生物学:5课时 1.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2课时) (1)神经元的超微结构特点、与功能关系。 (2)突触的超微结构特点、分类及化学性突触的传递过程。 (3)中枢神经系统神经胶质细胞的分类,形态特点及功能。 (4)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的相关基础知识在实验研究中的应用。 2.离子通道:(2课时) (1)离子通道的提出与证实。 (2)离子通过通道的方式和离子通道的特点; (3)离子通道的现代研究方法; (4)离子通道的分类与功能; (5)离子通道活动的调制。 (6)离子通道与疾病、毒物和药物。 3.神经元的电活动:(1课时) (1)膜静息电位:静息电位的形成原理;膜内、外离子浓度维持平衡的原理。 (2)动作电位及其形成原理; (3)局部电位:终板电位、突触后电位(兴奋性或抑制性)和感受器电位;局部电位与配基门控离子通道和机械门控离子通道;局部电位的特点与功能。 4.跨膜信息传递(自学) (1)递质:神经递质与调质的概念、递质的共;兴奋性氨基酸递质的种类、来源,兴奋性氨基酸受体的种类、结构及生理作用、部分毒性作用;抑制性氨基酸递质的种类、来源,抑制性氨基酸受体的种类、结构及生理作用;神经肽的概念,神经肽的产生与降解,神经肽的受体与配体,神经肽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