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细节润物无声 幼小衔接和谐自然

合集下载

润物无声育人无痕

润物无声育人无痕

润物无声育人无痕润物无声育人无痕,这是一种温和而深远的教育理念,它告诉我们教育不应该只是一味地强调表面的功利,而应该更注重内心的润泽和精神的滋养。

这种理念在教育领域中被广泛地重视和提倡,因为它能够激励人们去关注更深层次的教育目标和意义。

润物无声育人无痕,首先告诉我们教育应该是一种温馨而隐秘的力量。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许多功利性的教育方式,家长们为了孩子的成绩不断地督促他们学习,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不断地强化考试培训,这些行为看似都是在为孩子的未来打下基础,但却忽略了教育本身应该是一种内心的滋养和精神的启迪。

润物无声育人无痕,告诉我们教育应该是温柔而细腻的,它不应该刻意地去影响孩子的选择和发展,而应该是一种默默地滋润和点拨。

在这种理念下,教育者应当关注的不仅仅是孩子的表面成绩,更应该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情感。

在日常教育中,教育者可以通过一些关心和体贴的举动来润物无声,比如在家长可以给孩子一个深情的眼神和鼓励的微笑,学校老师可以给学生一些暖心的话语和认可的肯定。

这些都是在温暖和滋养孩子的内心,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充满着爱和力量。

而育人无痕,意味着在教育过程中,不应该给孩子留下太多的痕迹和压力,让他们更多地自由选择和探索。

除了在日常教育中注重温暖和滋润孩子的内心,润物无声育人无痕也告诉我们在教育目标上应该更注重培养孩子的人格和修养。

在当今社会,我们日常所接触到的教育往往强调的是一种功利导向,把孩子教育得越多,考试成绩越好,就越能获得社会的认可和肯定。

这种功利性的教育方式却往往忽略了培养孩子的人格和修养的重要性。

与其只培养孩子的知识和技能,更应该培养他们的品德与做人的操守。

在这一点上,润物无声育人无痕更能帮助我们建立一种更尊重和关爱人的教育体系。

润物无声育人无痕的理念中蕴含着许多关于教育品质的启示。

在这样的理念引导下,我们能够更多地去关注孩子的成长和内心的需求,不再只是为了功利而去教育。

这样的教育方式也更符合现代社会的风尚和发展方向,能够更好地培养出更具有品格和灵魂的新一代。

家园共育,助力幼小科学衔接有效准备,快乐入学——“双减”背景下家园如何进行幼小衔接

家园共育,助力幼小科学衔接有效准备,快乐入学——“双减”背景下家园如何进行幼小衔接

家园共育,助力幼小科学衔接有效准备,快乐入学——“双减”背景下家园如何进行幼小衔接发布时间:2023-03-24T05:36:49.025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3年第1期第1月作者:杨海娥[导读] 在“双减”的背景下,开展小学准备适应教育工作,是促进幼儿从幼儿园到小学的顺利过渡。

杨海娥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徐碧实验幼儿园 365000摘要:在“双减”的背景下,开展小学准备适应教育工作,是促进幼儿从幼儿园到小学的顺利过渡。

在“双减”的背景下,家园都应该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开展高效的幼小衔接教育。

基于这种情况,本文从“双减”的背景出发,教师和家长在“双减”的背景下,如何让幼儿从幼儿园到小学顺利过渡。

关键词:幼小衔接;家园共育策略《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草案(征求意见稿)》指出“幼儿园与小学应当相互衔接配合,共同帮助儿童做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同时强调“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积极配合、支持幼儿园开展保育教育”。

所以幼小衔接仅仅靠幼儿园是完全不够的,只有实现家园共育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平稳、顺利过渡。

一、家园共育对幼小衔接教育的作用《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这就要求幼儿园在开展工作时要及时与家长进行交流和沟通,共同促进幼儿身心和谐的发展,促进幼儿教育合力最大化。

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幼儿园教育,对于幼儿阶段的孩子来说都同样重要,开展家园共育,在幼小衔接的教育上保持一致性,家园达成教育共识,形成教育合力,为幼儿顺利渡过幼小衔接铺垫坚实的基础。

二、当前家长在幼小衔接教育时出现的问题1.理念认知有误当前家长认为幼小衔接就是知识衔接,让幼儿学习写字、算术、拼音等等,家长对幼儿园幼小衔接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认可度不高,家长重知识学习,忽视了幼儿身心、生活、社会等方面的准备。

2.教育上小学化在大的社会背景下,家长的焦虑丝毫不减,认为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做好幼小衔接,助力幼儿成长

做好幼小衔接,助力幼儿成长

做好幼小衔接,助力幼儿成长发布时间:2023-02-16T09:01:48.683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2年19期作者:崔竹清[导读] 幼小衔接教育旨在帮助儿童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两个不同教育阶段的平稳过渡崔竹清黑龙江省依安县第二小学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500摘要:幼小衔接教育旨在帮助儿童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两个不同教育阶段的平稳过渡,让他们自信、快乐地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

因此,做好两个教育阶段的衔接工作,对幼儿未来可持续发展乃至终身学习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在现今的教学模式下,幼儿园和小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日常校园管理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

如何合理科学地开展幼儿从幼儿园到小学衔接教育,需要幼儿园、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围绕幼儿的健康发展这一大主题,从幼儿习惯养成、自理能力培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家园合作等各方面进行研究,从而使幼儿及时适应小学生活,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幼小衔接;幼儿教育;策略研究引言:幼小衔接是基础教育的重要话题,目的是提早帮助幼儿做好小学学习的准备,使幼儿在进入小学阶段后不至于表现出明显的环境不适性,使其可以明确感知幼儿与小学阶段存在的差异,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并正式开启小学阶段的学习。

作为幼儿教师,在幼小衔接教育中承担了重要的责任。

面对即将步入小学阶段的幼儿,幼儿教师要通过科学的教育指引,帮助幼儿做好充分的准备,开始迎接新的学习阶段[1]。

一、聚焦根本,做好全程准备《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3~6岁是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基的重要阶段,要将入学准备教育有机渗透于幼儿园三年保育教育工作的全过程,帮助幼儿做好各方面的准备。

因此,幼儿园应依托核心素养培养的时代要求,围绕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和学习准备四个方面以及各年龄段幼儿的发展侧重点,制定三年幼小衔接课程规划[2]。

(一)小班初体验:从适应能力和生活能力入手,培养生活成长力小班阶段最主要的衔接是加强幼儿对环境、人物及生活规律的适应能力的有效衔接。

育人润物无声 引领春风化雨

育人润物无声 引领春风化雨

育人润物无声引领春风化雨■文/太原市育英幼儿园示范性幼儿园的责任和义务是将自身的优秀成果和先进经验示范给其他幼儿园。

我们一路前行,从未忘记这项使命。

见树见林———为示范积淀从贯彻《幼儿园工作规程》,到领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再到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我园始终坚持“以幼儿发展为本”的办园方向,围绕“爱心培育人,环境滋养人,文化塑造人”的办园理念,聚焦教学质量,提升教育内涵,促进幼儿和谐发展。

我们先后承担国家教育部“十五”至“十二五”课题“学前教师师资培训与研究”等5个项目,参与省、市级实验课题6个,先后被授予全国文明单位、山西省教科研先进单位,连续两届获得太原市幼儿教师基本功比赛团体第一名,获得太原市首届青年教师“成长杯”课堂教学团体竞赛集体一等奖,荣立集体一等功。

我园现有省、市保教能手26名,省、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21名,省、市劳模和优秀教师9名,先后发表教科研论文百余篇,出版了两套园本教材,包括管理用书、教师参考用书、幼儿用书、VCD等,编著了《幼儿科学教育教程》。

授鱼授渔———探引领之路(一)倾情援疆接到省教育厅援疆任务后,我园教研主任赴新疆五家渠市晋翔幼儿园进行现场点拨、手把手传授,帮助教师及时反思、快速受益。

之后晋翔幼儿园又派12名教师来我园跟班学习,我园为他们量身定制了培训学习方案,编制了跟班实践手册,他们在观摩活动、参与教研、组织半日活动等方面都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二)送培下乡送培下乡给我们提供了向各地辐射的平台。

为提高指导的实效性,我园省市保教能手、骨干教师从主题的选择到内容的确定等都进行了精心研磨。

我们送培下乡的足迹遍布大同、阳泉、忻州等市和太原市阳曲、清徐、娄烦等十县区,先后举办了50余场讲座,做了上百次示范活动,组织了现场教研活动等。

(三)爱心帮扶开展与古交机关幼儿园及忻州和平幼儿园“结对”活动,与他们管理对接,教学对换,经验交流。

协助太原市迎泽区郝庄村委会创办幼儿园,从筹建到新园落成,从协助管理到专业指导,我园都给予了无私的支持和帮助。

生活中渗透,自然中衔接——浅谈大班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幼小衔接策略

生活中渗透,自然中衔接——浅谈大班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幼小衔接策略

生活中渗透,自然中衔接——浅谈大班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幼小衔接策略发布时间:2022-06-18T14:52:48.471Z 来源:《中国教师》2022年7月下作者:刘晓艳[导读] 科学做好入学准备能够帮助幼儿顺利适应小学生活,为减缓衔接坡度,幼儿园抓住大班幼儿的一日生活教育契机,开展了一系列的园本教研活动,从幼儿的生活活动和游戏活动入手,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提高动手能力,增强时间观念、劳动意识和责任意识,发展社会性,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让幼儿做好身心、生活、社会和学习全方面的准备。

刘晓艳江苏省仪征市真州幼儿园【摘要】科学做好入学准备能够帮助幼儿顺利适应小学生活,为减缓衔接坡度,幼儿园抓住大班幼儿的一日生活教育契机,开展了一系列的园本教研活动,从幼儿的生活活动和游戏活动入手,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提高动手能力,增强时间观念、劳动意识和责任意识,发展社会性,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让幼儿做好身心、生活、社会和学习全方面的准备。

【关键词】幼小衔接大班幼儿一日生活入学准备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22)7-005-01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小衔接也成了全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尤其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想方设法地带孩子报名参加各种拼音、算术等幼小衔接班,为孩子储备一些小学的知识和技能,以缓解自己焦虑的情绪。

为了推进幼儿园和小学的科学幼小衔接,形成一个健康的教育生态,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我园作为省幼小衔接试点园,为减缓衔接坡度,做好大班幼儿入学准备教育活动,开展了一系列的园本教研,在学习、实践、反思、再学习实践反思的循环往复研究中总结经验,不断形成科学的衔接理念,为大班幼儿顺利入学做好全方面的准备。

让幼小衔接自然发生

让幼小衔接自然发生

43幼小衔接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一次重大转折。

我园自开园以来,始终致力于“和润教育”研究,倡导“以仁至和,以爱达润”的教育理念,主张顺应幼儿天性,从习惯养成、兴趣激发、品质培养等方面入手,让幼小衔接自然发生。

分层培养,自然衔接。

如果将幼儿园到小学比喻成一个斜坡,我们要做的就是将斜坡拉长,减缓坡度。

因此,幼小衔接不只在大班进行,而是贯穿整个学前期。

我们将幼儿入学前应具备的能力与素质分解到三个年龄段:小班——侧重于习惯及生活自理能力培养,通过开展“我是能干宝宝”活动,逐步增强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中班——侧重于规则意识、自我管理能力及主动交往能力培养,通过让幼儿自己制定班级规则、自主选择区域活动等,逐步培养幼儿勇于面对困难、接受挑战的品质;大班——侧重于学习兴趣和探究能力培养,通过开展红色教育主题活动,带领幼儿探索红色精神的奥秘,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的品质。

幼小协同,无缝对接。

我园与小学建立了幼小衔接研究组,开展联合教研,优化双方课程。

小学在开学初实行大小课时制,开展入学适应课程,减缓入学坡度。

例如,将九月份定为一年级“幼小衔接月”,通过让幼小衔接自然发生文_ 王效英开展“熟悉校园”“认识同伴和老师”“了解学习科目”等主题活动,着重从作息时间、课程安排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与幼儿园对接。

我园则结合大班幼儿发展的阶段特点,开展“我要上学啦”主题活动,分别从“小学你好”“学做小学生”“再见了,幼儿园!”“毕业典礼”四个分主题入手,设计了四周的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有所感、有所获。

例如,我们在“小学你好”分主题活动中,带领幼儿去小学参观、采访,体验小学生活,了解小学的环境、教学设施、作息等基本情况,激发入学愿望。

家园共育,助推成长。

面对家长过于强调知识学习的态度,我们不迎合、不回避,而是通过家长学校、体验式家长会、辩论会等方式,更新家长观念。

同时,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倡导家长参与到助教活动中,体验幼儿学习方式。

家校园共育,推动幼小衔接科学化

家校园共育,推动幼小衔接科学化

家校园共育,推动幼小衔接科学化发布时间:2022-09-09T06:29:06.585Z 来源:《时代教育》2022年9期作者:孔莉[导读] 2020年9月,教育部《学前教育法草案(征求意见稿)》提出,幼儿园与小学应互相衔接配合,共同帮助儿童做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

孔莉新疆昌吉州吉木萨尔县第二中学(新疆831799)摘要:2020年9月,教育部《学前教育法草案(征求意见稿)》提出,幼儿园与小学应互相衔接配合,共同帮助儿童做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

2021年3月,教育部出台《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深入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有效衔接。

如何把脉儿童身上展现出的各类衔接“后遗症”,实现家校园共建共育,促进儿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成长,是一项重要工作任务。

关键词:家校园共育;幼小衔接;身心健康成长。

一、聚焦问题,追根溯源(一)“拔苗助长”,超前教育盛行受到现代社会对于人才选拔日益严苛的标准影响,精英教育、超前教育的风气在家长中日益盛行,“高强度、高期待、无差别”的教育模式,成为鸡娃父母的标配,助长了小学超前教育的兴起。

从小学一年级学生的诸多行为举止中,可以窥见超前教育的效果。

现象1:“我不要上小学,小学太可怕了!”这是一年级部分学生入学前的普遍心理,源于家长衔接过度,过分强调小学课程多、作业难、规矩严等特点,过分强化小学入学前教育,导致孩子对小学生活产生恐惧感。

现象2:“这个孩子什么都会!上课根本不听课!”这是一年级部分老师在入学授课后的由衷感慨,家长过早过量地安排孩子预科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知识,导致孩子营养过剩,在课堂上丧失了兴趣和热情,专注力下降,学习能力退化,此种现象在三年级后表现尤为明显。

现象3:“夹生饭,重新烹制太难!”学科类培训机构良莠不齐,双减后隐形培训机构依然时有露头,低水平的预科导致学生拼音的拼读出现错拼错读、汉字书写出现笔顺错误、坐姿握笔姿势不正确、英语发音严重偏离标准等诸多怪象。

幼小衔接:“全面热身”比“提前抢跑”更重要

幼小衔接:“全面热身”比“提前抢跑”更重要

幼小衔接:“全面热身”比“提前抢跑”更重要发布时间:2021-10-09T02:44:30.709Z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5月15期作者:谢彩云[导读] 幼儿园升小学是儿童成长过程的一个重大转折,是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如何才能让孩子在人生这第一个“起跑线”上率先抢跑,是每位家长最关心的话题。

谢彩云昆明市官渡区杨方凹幼儿园云南昆明 650217)【摘要】幼儿园升小学是儿童成长过程的一个重大转折,是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如何才能让孩子在人生这第一个“起跑线”上率先抢跑,是每位家长最关心的话题。

有人在拼,还有人能更拼,家长都用尽浑身解数,期待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

但事实上“幼小衔接”不是一场简单的知识抢跑,而是家长和孩子一系列能力和心理的准备,其实,让孩子“全面热身”比“提前抢跑”更重要。

【关键词】幼小衔接;能力培养;行为习惯 “幼小衔接是幼儿园和小学教育两个教育阶段的平稳过渡的教育过程,是儿童结束以游戏为主的学龄前生活转向以学习为主的正规学习生活的过度。

”这个阶段不是盲目的让孩子提前学习小学知识,不是多认几个汉字,多背诵几首古诗、多算几道算术题那么简单。

而是家长要充分弄清楚幼儿园和小学的根本区别,然后带着孩子做好充分准备,只有“热身”做的好,后面才能“跑得快”。

一、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本质区别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在学习和生活上存在着很大区别,主要体现在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教育方式、时间、行为规范、交往方式等方面。

交往方式多在老师的视线范围内交往课间、课外由孩子独立交往上述区别充分说明,我们必须清楚意识到这些变化对幼儿发展的影响,才能有效地从生理、心理、等方面为对孩子加以干预指导。

二、切实从各方面做好幼儿入学前准备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针对长期以来存在的幼儿园和小学教育分离、衔接意识薄弱、过度重视知识准备、衔接机制不健全等问题,给予了一系列科学有效的重要举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育人细节润物无声幼小衔接和谐自然摘要:通过近年的一些实践与探索,我们了解到一年级新生对新学校印象好,较快地适应了新学校的学习生活。

但我们也认识到,幼小衔接依然任重道远,需要我们不断从孩子本位出发,以细致的关怀体察孩子的感受,不断创新思路、创新方法,真正实现育人的无痕与和谐。

关键词:幼小衔接;体察孩子;思考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1-092-001
开学第二周的一个早晨,孩子们陆续来校上学。

一年级的小小孩有的快乐地叫着同学的名字牵手走入校门,有的向家人挥挥手,便背着小书包走了进去,也有的依依不舍地要家人傍晚早点来接。

接近八点,大部分孩子都已经进入了校园,这时,一辆电瓶车停在校门口,一位年轻母亲将一个身背书包的孩子从后座抱下来,然后说:“快点进去吧!好好学习呀!”孩子磨磨蹭蹭地走到了校门口,一步三回头地走了五六米,然后,便停下来,开始放声大哭,边哭边喊妈妈。

妈妈皱着眉头,一边抱怨着,一边调转车头准备就走。

值勤老师过去牵孩子的手,安慰她,想领她去教室,但她拼命挣扎哭声震耳。

没办法,最终妈妈又折回来,和老师、门卫一起半拉半哄地送孩子去教室。

门卫说,近十天来,这孩子天天如此。

家长很无奈:“刚上幼儿园也这么哭过一阵,以为上了三年幼儿园就会习惯了,没想到到了小学还会这么闹!”
上例现象,虽说是个别,但其实却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幼儿园升小学对孩子的心理压力不小。

因此,作为小学教育,与幼儿园、家庭共同携手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工作,要从教育细节入手,帮助孩子适应这个“小小的转折”。

一、幼小携手,做好入学前心理准备
小学与幼儿园需要紧密合作,共同为孩子做好幼升小的心理准备工作。

1.大班孩子参观小学,感受小学文化氛围
每年五月或六月,我们学校就会迎来一大群“小客人”,他们走进小学校园,提前体验小学学习生活。

小朋友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观看了大课间活动,参观了校园,在低年级教室的走廊里感受同学们上课的精彩,会产生敬仰羡慕的心情,觉得进入小学就是“长大了”,会不由心生向往之情。

2.幼儿老师走进小学课堂,研究幼小衔接重点
为进一步加强幼儿园大班和一年级的教学衔接,我们一年级老师为幼儿园老师开设研讨课,并进行了深入交流,在交流中达成一些共识。

比如幼小衔接不等同于提早进行小学内容的传授,应该注重的是学习兴趣和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的培养。

3.小学老师走进幼儿园,为幼儿家长作讲座
每月三、四月间,在幼儿园的大班家长开放日活动上,我们学校都会派出长年担任一年级的骨干老师前往作幼小衔接教育的专题讲座,使家长们心中更加清楚怎样为孩子升小学做教育准备。

二、关注学校教育细节,注重兴趣激发与习惯培养
1.精心上好第一课,快乐度过第一天
入学第一天,每个孩子都充满了美好的期待,我们一年级老师在备课班中,针对孩子第一天和第一课的活动,做了讨论,并精心设计第一次见面,有的老师送一个成长故事,有的老师教一首有趣的儿歌,有的老师和孩子做课堂操等。

目的是让孩子喜欢上课,快乐度过第一天。

2.一年级作息时间合理安排
针对幼儿上课集中注意力较短(约15分钟)的现状,为更加科学合理地提高课堂效率,我们倡导低年级(尤其是一年级)在4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要组织一些游戏类的学习活动,注重动静结合,劳逸有度。

3.午间休闲活动精心安排
午间休息时间比较长,为确保安全,我们精心安排午间休闲活动:学围棋操、看动画片、组织经典诵读、讲故事、下围棋等,以丰富多样的活动吸引孩子,让活动有序又有趣。

4.创编习惯养成儿歌
经过近两年的努力,低年级老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创编了《塘桥中心小学习惯养成三字经》,涉及了礼仪、卫生、安全、学习、就餐等多个方面,在课前两分钟指导学生吟诵,在晨会课组织解读演示,老师们甚至会带领孩子们走一走去厕所的路线,教一教如厕的要求,让习惯养成上口又上心,让养成教育更生本化。

课堂篇
铃声响,静下来。

老师到,快坐好。

上课时,勤思考。

要发言,先举手。

我发言,大声讲。

同学讲,不插嘴。

老师讲,认真听。

开小差,学不会。

小动作,害自己。

讲废话,讨人厌。

书读好,字写好。

先完成,不吵闹。

脸微笑,看老师。

全做到,才算好。

课间篇
好习惯,要养成。

见老师,先问好。

放学归,说再见。

老师叫,马上到。

有礼貌,受欢迎。

有作业,先做好。

字如人,要端正。

吃午饭,要排队。

不讲话,不挑食。

营养全,长得快。

吃完饭,要整理。

一粒米,不浪费。

一根菜,要捡起。

筷与碗,轻轻放。

上下楼,靠右走。

扶手上,不滑行。

走廊里,不冲撞。

上厕所,慢慢走。

矮围墙,不攀爬。

摔下来,会受伤。

同学间,不打闹。

身受伤,父母忧。

一张纸,不乱丢。

有垃圾,要放好。

见废纸,马上捡。

课桌上,莫乱涂。

借东西,及时还。

若不问,
就为偷。

公共物,要爱护。

讲粗话,不文明。

品行差,父母羞。

做两操,要认真。

做到位,身体棒。

在学校,听老师。

在家里,听父母。

受关爱,说谢谢。

会沟通,能包容。

勤学习,爱劳动。

百样好,孝为先。

爱父母,敬长辈。

全做到,才算好。

5.借鉴学前教育,创设良好的适应期生活
为使孩子更适应小学教育,一年级借鉴学前教育的同时,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为孩子积极构建一个良好的适应期。

5.1重视环境创设。

一年级教室环境布置,应营造一个充满童趣又能体现小学生学习环境的小天地,减少幼儿与小学环境的心理反差。

5.2关注学习坡度。

在教学中,一年级老师寓教于乐,注重直观教具的使用,力求把难以理解的内容变为通俗易懂的内容,把幼儿的兴趣引导到主动学习之中,唤醒主体意识,使幼儿顺利度过不适应期。

三、家校密切联系,共同关注孩子成长
一年级学生入学的第一个月最为关键,赢得家长的配合是育人成功的重要因素。

为此,我们会在每个九月开展“路路通天天联系”、“家访活动家家走到”、“家长开放日人人参与”这三项活动,一方
面掌握一年级孩子的学校生活适应情况,通过有针对性地制定计划,指导家长一起帮助适应不佳的孩子,使他们尽快进入小学生角色。

另一方面也深入了解孩子在家的生活与学习情况,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与指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