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韩国釜山甘川洞文化村为例_魏寒宾

合集下载

中日韩传统村落的保护与规划研究

中日韩传统村落的保护与规划研究

中日韩传统村落的保护与规划研究胡贝贝,杨憬铭,刘诗悦,陈思佳,任光淳*(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浙江杭州311300)将中日韩传统村落案例———诸葛村、白川乡、河回村的保护规划内容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横向比较分析,再结合浙江传统乡村现状从而找出存在的问题和现村落与优秀案例之间存在的差距,以研讨出的结果为基础,总结出一套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法,为今后的传统乡村保护规划提供有效的参考意见。

传统村落;开发利用;利用现状;保护规划;传统文化国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方案。

1文化传承与保护1.1中国诸葛村诸葛村文化主体为阴阳八卦理论与诸葛文化理论。

诸葛村是诸葛氏的祭祖活动中心,也是诸葛文化的集中体现点。

村落在选址、布局、空间环境的整体处理上,体现了传统八卦文化的布置形式———村落围绕钟池这个中心空间分布建筑群,道路呈放射状,构成九宫八卦形[2]。

除了八卦文化,诸葛氏家族文化的爱国思想、廉政思想、法家思想、立志思想等在“诸葛亮廉政思想教育展馆”中都有一系列的总结和宣扬。

除此之外,村落实施了一系列保护措施以确保文化的传承。

诸葛氏后人建造宗祠祠堂,定期修族谱;村落还会利用空闲的老建筑举办各种展示,如诸葛药业及药业历史展等等,这些活动都表明村民有着自主传承的自觉性。

除此之外,诸葛村在国内四川、山东等地定期召开诸葛亮研讨会,还会与日本、韩国的文化组织进行诸葛氏文化交流,促进文化发展。

在上层政府协助保护方面,政府制定了《诸葛村保护规划》(下简称《规划》)[3],如今的保护改建活动严格遵守着《规划》内“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不允许出现造假、强拆等破坏行为。

1.2日本白川乡白川乡的文化遗产主体是“合掌造”———一种有着呈人字型的屋顶的特殊建筑[4]———所衍生出来的文化活动“结”,它是一种需要全村人协力才能完成的更换屋顶茅草的活动,体现了合掌造的社会方面文化。

此外,白川村还保存有古老的大家族制度,“大家族制”具有母系社会的家族关系,家中除了长子拥有被家长认可的婚姻外,其他子女都不用结婚,自由交往[4]。

“文化艺术”手段下的城乡居住环境改善策略——以韩国釜山甘川洞文化村为例

“文化艺术”手段下的城乡居住环境改善策略——以韩国釜山甘川洞文化村为例

图 2 “村 落艺 术 ”项 目公 开招 募 的 类 型
其 中央政府的积极主导下 、艺术家及地
区居 民的广泛参与下 ,通过公共艺 术作
品为地 区发展注入活力 ,将 其作 为一种
城市再生的手段 ,广泛运用 于城 乡建设
中,这为具有东方同源文化的我 国在城
乡规划 中引入 “公共艺术 ”和 “公共设
对已经执 行的项 目中成果优 秀 的地 区进行持续 支援
在历史 、文化、生态等特征鲜 明 的 地 区 内 注 入 艺 术 文 化 元 素
的研究和投资 ,一些地区还 将公共设施 的便利性 、艺术性作为判断地方福 利水
场所 、主题 、项 目方式等 不限 艺 术 家 自 由 发 挥
平的标 准。放眼亚洲 ,韩 国等国家也 在
计 ”手段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借鉴 。因此 ,
本文以韩国政府 2009年开始推行的 “村
“公共设计 ”不仅可以提升环境价值 ,还有助于提高
居民生活品质和创造新的先进文化 ,它与 “公共艺术”, 城市规划 ,景观 、建筑 、室内设计等多种领域和谐互通 J。
欧美国家 “公共艺术”的变迁可简要划分为 “建 筑里 的艺术 ” “公共场所 内的艺术” “城市设计中的 艺术 ” “新体裁的公共艺术”四个阶段 ¨ J。其中, “公 共艺 术”在第三阶段开始便被运用到城市设计中 ,成 为改善落后地 区面貌及整治城 市环境的手段 ;进入第 四阶段后 ,新体裁的 “公共艺术 ”则更加注重居 民的 参与及共同精神的塑造 ,促进了地方居民间的交流和 共同文化的形成 [6]。韩 国近代 “公共艺术”的发展与 此类似 ,经历了从雕塑作品到 多元艺术活动 、从静 态 到动态 、从开放到参与的整体历程 ,主要包括 20世纪 6O~7O年代Bg_  ̄E念雕塑时期、20世纪 8O年代 的现

朝鲜族传统村落特色及保护策略探析——以白龙村为例

朝鲜族传统村落特色及保护策略探析——以白龙村为例

遗产与保护研究2019年3月 第4卷 第3期 Vol.4 No.3 Mar. 2019Research on Heritages and Preservation63朝鲜族传统村落特色及保护策略探析——以白龙村为例韦宝畏1,2,杨明星1,许文芳1(1. 吉林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8;2.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 300072)摘 要: 文章以国家级传统村落——白龙村为例,全面梳理传统村落中分布的古遗址以及村落空间格局、建筑样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特色。

针对传统村落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划定不同层级保护范围、延续村落建筑风貌特色、完善公共空间功能布局、塑造“农耕文化”特色景观等保护对策,以期为包括白龙村在内的朝鲜族聚居地区民族文化传承和延续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朝鲜族;传统村落;保护策略;白龙村 中图分类号:K928.5 文献标志码:AAn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rotection Strategies of Korean T raditional Villages——Taking Bailong Village as an ExampleWEI Baowei 1,2,YANG Mingxing 1, XU Wenfang 1(1. Architecture and Planning College, Jilin Jianzhu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118, China; 2. School of Architecture,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2, China)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Bailong village, a national-level traditional village, as an example to comprehensively sort out the ancient sites distributed in traditional villages, as well 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patial pattern, architectural style and inheritanc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view of the prominent problems existing in traditional village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protection countermeasures, such as delimiting the protection scope of different levels, continuing the features of village buildings, improving the functional layout of public space, and shaping the characteristic landscape of "farming culture". It is expected to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national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the areas inhabited by the Korean nationality including Bailong village.Keywords: Korean; traditional villages; protection strategy; Bailong village作者简介:韦宝畏(1977-),男,教授,博士,天津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朝鲜族传统村落遗产保护。

旅游循环凝视理论视角下古村落开发探析——以洛阳魏家坡古村落为例

旅游循环凝视理论视角下古村落开发探析——以洛阳魏家坡古村落为例

旅游循环凝视理论视角下古村落开发探析——以洛阳魏家坡
古村落为例
王晶晶
【期刊名称】《江苏商论》
【年(卷),期】2024()2
【摘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古村落作为乡村旅游中珍贵的文化旅游吸引物,开发和保护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基于旅游循环凝视理论,以洛阳魏家坡古村落为例,对其开发历程进行分析,并指出存在的问题。

同时,从古村落作为“高语境吸引物”的角度分析,对魏家坡的文化内涵发掘、文旅项目打造、公共空间建设和营销平台搭建四个方面,提出提升策略,从而实现目的地共建共享和旅游过程中主客价值共创,加快乡村旅游的发展,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实现共同富裕。

【总页数】4页(P64-67)
【作者】王晶晶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90.3
【相关文献】
1.基于文化生态理论的古村落旅游开发研究——以河北省太行山区古村落为例
2.三权分置下古村落旅游开发中农户房屋经营权流转行为意愿研究——以江西省金溪古村落实践为例
3.乡村振兴视角下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研究——以金刚碑古村落
为例4.皖南古村落空间结构特点与旅游资源开发路径探析——美丽乡村视角下的思考5.基于旅游“飞地”视角下的古村落旅游开发——以广西贺州秀水状元村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韩国文化村镇的打造模式

韩国文化村镇的打造模式

韩国文化村镇的打造模式作者:鄢葵来源:《文化产业》2013年第05期文化造镇,它可以是“无中生有”,对文化进行嫁接和移植;它还可以是“有中生新”,在深入挖掘和突出既有文化的内涵和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为拉动区域经济以及促进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韩国政府也曾大打文化牌,各地掀起了一股“文化造镇”的热潮。

文化造镇,它可以是“无中生有”,对文化进行嫁接和移植;它还可以是“有中生新”,在深入挖掘和突出既有文化的内涵和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文化造镇这一举措除了具有经济价值之外,还在传承历史文化、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地域文化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纵观韩国的文化村镇,按照内容特征大体可将其划分为以下四大类。

第一类是历史文化型,即以传统文化为主,包括传统建筑、历史名人、民俗等。

如安东的河回文化村、全州的韩屋村等。

第二类是多元文化型,即富有外国风情的小乡镇,如加平郡的法国文化村、南海德国村等。

第三类是生态型,如新安郡曾岛、潭阳郡昌平面等慢城镇。

第四类是艺术型,如坡州的HEYRI艺术村、光州的诗画村等。

下文将着重围绕后两类较有特色的村镇建设类型展开叙述。

(一)历史文化型:安东河回文化村这个村落是丰山柳氏在六百余年间代代传下来的,保有大量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着古朴淳厚的文化底蕴。

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和美国前总统布什都曾到河回参观考察过。

村落现居住着150余户人家,127栋的房屋中有12栋被指定为文物和重要民俗材料。

村落的管理和运营是由居民自治团体——安东河回村保存会担任的。

相对于开发扩建而言,河回村旨在继承和保护传统文化,特别是采用节日庆典、民俗表演、体验活动等方式对该地域的民俗文化予以了传承和宣传。

如每年3~12月的周三、周六和周日开设了别神假面演出;4~10月安排了茶道、书写家训等体验活动;每年夏季举办船游诗画节。

独特的地域文化,丰富多样的观光item,吸引了不少国内外游客。

(二)多元文化型:加平郡法国文化村加平郡位于京畿道,距离首都首尔约一个小时的车程,交通十分便利。

韩国釜山甘川文化村

韩国釜山甘川文化村

韩国釜山甘川文化村旅行时候你最在意的是什么?见到不一样的风景,看到不一样的文化,体验不一样的传统,还是邂逅不一样的女孩。

旅行时候是需要用镜头寻找美,用照片来记录下美的。

每个人都会找到不同视觉的美,所以很多地方在一般人看来没有什么味道,但在喜欢寻找美发现美的人眼里,那里是定格下时光的天堂。

韩国釜山的甘川文化村,一个不是主流景点的小村庄,一个被称为“韩国圣托里尼”的地方。

喜欢旅行喜欢摄影喜欢浪漫的人一定知道圣托里尼,一个位于希腊爱琴海上的岛屿。

希腊总能让人联想到众神和艺术,而爱琴海不管去过没去过光听名字就让人神往,圣托里尼就位于它们的怀抱里,一个美到没朋友的地方。

说甘川文化村是韩国的圣托里尼可能是韩国人自夸的,如果解读一下韩国的文化就可以理解,但不是说甘川文化村徒有其名,相反它却是游玩釜山时候少有的去掉了喧嚣和浮华,能静下心来走一走拍拍照的地方,虽然这样的地方在未来也许也会像丽江古城像全州韩屋村一样行驶它作为旅游景点的使命。

甘川文化村位于韩国釜山市沙下区,一个非常普通的地方。

它有着很多的别名:马丘比丘、圣托裏尼、太极村,厉害的是还被选定为亚洲最美丽的村庄。

先不管人家是怎么选出来的,既然能被这么称呼,肯定还是有它的可取之处。

据说甘川文化村是1950年代韩国的太极道信徒和6·25战争避难人民共同聚居形成的,所以这里算是一个宗教与战争的交点,很多著名的地方不仅仅是因为景色独特,重要的还有人文景象。

从远处看,沿着釜山天马山脊依次坐落着许许多多的小房子,你要是走近看的话都是韩国最普通的家庭民居,但是在远处看的时候会忽略了它的个体的普通,展现在眼前的是一种乱而有序,颜色艳丽的惊喜。

你要是去过圣托里尼,会被它的浪漫打动;你要是去过香格里拉,会被松赞林寺,会被那里的古朴与神秘吸引;而你要是来看看甘川文化村,也肯定会被这里的俏皮和可爱收买。

这几个地方都有一个共同点:用一种乱乱的密密的姿态,描绘出神奇的和谐。

釜山-韩国釜山观光高中-尚清-案例分析

釜山-韩国釜山观光高中-尚清-案例分析
3生词听写有奖有罚
因为每天基本都有生词听写,因此老师会将学生分为小组,并且纪录每个小组听写的结果,听写平均成绩较低的小组中“拉后腿”的成员则要请班级成员吃糖果,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形成竞争的学习动力,同时也增进了同学之间的感情,达到了激励学生记忆的效果。
反思
教无定法,但是教学方法的思考尤其重要,特别是对于生词而言,重要的是方法,学生如果对听写有烦躁的情绪就需要考虑新的方法帮助他们记忆。
问题
1每天的例行听写抱怨连连,有不少学生直接选择睡觉,听写效果不佳;
2HSK词汇记忆枯燥,学生记忆效果不佳。
解决方法
1创新单词记忆方法:
比如翻字板词卡配对:搭档老师采用了翻字板的游戏,就是事先准备好拼音汉字版和韩文版的两套卡片,然后分别贴在黑板上(没字的一面朝外),然后每个小组派代表翻字板,翻得的韩文和中文字板一致则加分,这个游戏不仅帮助学生记忆单词,还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我觉得很好。
2创新单词听写方式:
传统的老师说,学生写的方式容易造成学生的烦躁感,因此我和搭档想了新的单词听写的方式,比如
【BINGO】这是比较同形的方法,就是学生自己画好4*4的格子然后在格子里面填写今天需要记忆的生词,老师说生词,学生圈出来,最先练成一线的学生获胜有奖励,这个方法百试不爽。
【小组轮流法】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上黑板听写单词,小组成员听写正确则继续在黑板听写,听写不正确则换小组另外一个人,最后小组所剩的成员最多则小组获胜有奖励,这个方法小组间成员可以共同协作和激励。
志愿者案例分析样例Leabharlann 姓名尚清性别女
出生日期
1991.12.6
民族

学历
硕士
专业
华语与华文教育
政治面貌
党员

基于政府引导与政民合作的韩国社区营造

基于政府引导与政民合作的韩国社区营造

在运用政府行政资源 、倡导专家学者参与以及激励社区
热心人士贡献力量的前提下 ,是一种激发社区自主性 、 改造地方人际网络 、 美化生活环境、 塑造地方文化产业 , 乃至培植公民社会基础的本土性社会文化运动 【 | 。基于
决当前韩 国经济下滑 、城市景观被破坏和大规模开发
【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5 1 4 0 8 3 3 2 ) 、“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 ( 2 0 1 4 B A J 0 4 B 0 1 — 6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
We i Ha n b i n , 。 r a n g、 n , J i n Sh i y o n g
璩呐删 Si n c e 1 9 9 0 s . c o mmu n i t y d e v e l o p me n t h a s b e c o me a c o n s p i c u o u s u r b a n r e n e wa l a n d r e n o v a t i o n mo v e me n t i n ma n y As i a n
社区营造在韩国被称为 “ 村庄创建 ” ①, 这里的 “ 村 庄” 即为社 区, 是指居民在 日常生活中共同享有的空间、 环境 、经济、文化及社会关系网等。近年来受经济危
此, 本文针对韩国社区营造的政府引@- 5政民合作特性 , 研究社区营造在韩国兴起的背景及历程 ,剖析韩区共同体营造为例 ,
以韩国为例 ,针对韩国社区营造的政府 引导特性 ,回顾社区营造兴起的背景及历程 ,剖析其特性及类别 ,并以首尔市社区共 同
体营造 为实证 ,集中探讨其发展过程、运作状况及核心价值等 ,以期为我国通过社区营造方式提升城乡空间品质和社 区生活质 量提供借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0□ 魏寒宾,唐 燕,金世镛“文化艺术”手段下的城乡居住环境改善策略——以韩国釜山甘川洞文化村为例[摘 要]“公共艺术”作为一种城市再生手段被广泛运用到韩国的城乡建设中。

文章以韩国政府2009年开始推行的“村落艺术”项目及其经典案例“釜山甘川洞文化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回顾公共艺术活动在韩国的兴起历程,解析“村落艺术”项目的开展过程、特征与成功要因等,探究韩国借助公共艺术改善城乡居住环境的具体策略及做法,从而为我国的城市更新和社区改造活动提供相应的经验借鉴。

[关键词]“文化艺术”;“村落艺术”项目;居住环境;韩国;甘川洞文化村[文章编号]1006-0022(2016)02-0130-05 [中图分类号]TU984.13 [文献标识码]BCulture And Art Based Urban Rural Living Environment Improvement: Ganchuandong Cultural Village, Busan, Korea/Wei Hanbin, T ang Y an, Kim Seiyong[Abstract] Public art as a recreation method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urban rural development in Korea. The paper takes a “village art” project-Busan Ganchuan cave cultural village as an example, reviews the process of public art movement in Korea, analyzes the character and key factors of the project, studies the strategy and approach of public art as a measure i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living environment, and provides reference for Chinese urban renewal and community renovation.[Key words] Culture and art, Village art project, Living environment, Korea, Cultural village,Ganchuan cave1“公共艺术”与“公共设计”近年来,“公共艺术”(Public Art)与“公共设计”在韩国发展成为城市再生的重要新兴策略。

“公共艺术”最早为英国人John Willett 在1967年出版的《城市中的艺术》一书中首次使用[1-2],其中提出,“当艺术品的创作、展示和运营不再局限于美术馆、展览馆、工作室之中,而是与城乡环境紧密结合时,便上升为一种更具公共性的艺术,它促使艺术超越其常规功能转而融入到普通市民的生活环境”[3]。

基于此,金世镛进一步提出“公共设计”的概念[4],用以指代公共机关营造、制作、设置及管理公共空间、设施、用品、信息等的行为,“公共设计”不仅可以提升环境价值,还有助于提高居民生活品质和创造新的先进文化,它与“公共艺术”,城市规划,景观、建筑、室内设计等多种领域和谐互通[5]。

欧美国家“公共艺术”的变迁可简要划分为 “建筑里的艺术”“公共场所内的艺术”“城市设计中的艺术”“新体裁的公共艺术”四个阶段[1,6]。

其中,“公共艺术”在第三阶段开始便被运用到城市设计中,成为改善落后地区面貌及整治城市环境的手段;进入第四阶段后,新体裁的“公共艺术”则更加注重居民的参与及共同精神的塑造,促进了地方居民间的交流和共同文化的形成[6]。

韩国近代“公共艺术”的发展与此类似,经历了从雕塑作品到多元艺术活动、从静态到动态、从开放到参与的整体历程,主要包括20世纪60~70年代的纪念雕塑时期、20世纪80年代的现[项目基金][作者简介]韩国高丽大学城市再生导向下的可持续社区人才培养BK21+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40833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14YJCZH140)。

魏寒宾,韩国高丽大学城市再生学院博士研究生。

唐 燕,通讯作者,博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金世镛,博士,韩国高丽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1312016年第2期第32卷案项目四类(图2)。

综合的项目特征和主要措施包括:①通过改造利用敬老院、村会馆、残疾人设施、共同空间等来营造地区空间艺术;②装点街边、散步路、胡同、休息区、小公园与河边等开放场所,创建人们愿意逗留及徜徉的空间[14];③营造公共艺术围墙和推广有主题的公共艺术;④充分发掘地区的历史、生态、文化、场所、主题等价值;⑤对具有深远发展前途的前期项目、成果比较大的村落项目进行持续支持。

2.3项目推进过程“村落艺术”项目每年都会确定相应的目标及主题③,如让弱势群体享有艺术文化、营造社区文化艺术空间、借助文化艺术激活地区经济、发掘地区历史和生态潜力等,并依次进行项目公开征集、地区选拔及财政提供、行政支援等。

项目还会通过评估前一年活动的经验得失,在下一年中采取相应的改善措施。

从项目公告到事后管理,整个周期大约一年(图3),其中场所选定耗时3~5个月,项目执行期为6~10个月④[9]。

及未协调好居民和艺术家之间的关系,该项目如昙花一现,不了了之。

2009年,立足于对“艺术城市”项目存在问题的改善,同时为了克服经济危机带来的经济不景气等社会问题[10],韩国政府开始推行“村落艺术”项目的政策支援活动,旨在给艺术家们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11]。

“村落艺术”项目由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主办、村落美术项目促进委员会②和地方自治团体共同主持、彩票委员会提供财政支援(彩票基金)[9]。

2.2项目分布与类型整体来看,“村落艺术”项目是以村庄及社区为单位、公共艺术为手段的地区环境改善项目,对象涉及散步路、空地、小区入口、居民自治中心、渔村、残疾人设施、山中村落、传统市场、贫民区、废弃学校、村落仓库、煤矿村及现在不使用的火车站等,项目遍布韩国全国各个地区[13]。

从2009到2013年的五年间,政府遴选艺术村落共69处(图1)[11],完成实施的项目分为幸福项目、幸福翻番项目、艺术庭院项目及自由提代主义雕塑时期、20世纪90年代的“公共艺术”的成长期和21世纪10年代的“公共艺术”的扩张期[7]。

进入“新经济”时代,西方发达国家持续加强对“公共设计”和“公共艺术”的研究和投资,一些地区还将公共设施的便利性、艺术性作为判断地方福利水平的标准。

放眼亚洲,韩国等国家也在其中央政府的积极主导下、艺术家及地区居民的广泛参与下,通过公共艺术作品为地区发展注入活力,将其作为一种城市再生的手段,广泛运用于城乡建设中,这为具有东方同源文化的我国在城乡规划中引入“公共艺术”和“公共设计”手段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借鉴。

因此,本文以韩国政府2009年开始推行的“村落艺术”项目及其经典案例“釜山甘川洞文化村”为研究对象,通过解析“村落艺术”项目的开展过程、特征与成功要因等,探究韩国借助公共艺术改善城乡居住环境的具体策略及做法。

2“村落艺术”项目引介2.1项目推进背景1933年的美国正处于经济危机和高失业率背景之下,当时罗斯福在新政中设立了“公共工程艺术”项目,并在接下来的7个月里,雇用3 749名艺术家为各种公共设施完成了15 663件艺术作品①[8]。

该项目不仅缓解了艺术家的就业问题,并极大地鼓舞了萧条状态下美国人民对未来生活的信心。

从这个事件中,韩国政府看到了公共艺术的力量:2004年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出台“加强利用视觉艺术公共性”的政策以改善城市环境;2005年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又组建公共艺术小组开展专项研究;2006年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正式成立公共艺术促进委员会,负责主管和实施“艺术城市”项目[9],即通过“分享文化”“文化环境中的生活”“居民参与的公共艺术”等子项目来缓解韩国社会两极化的现象。

但是,由于缺乏持续性的维持和管理以图1 2009~2013年“村落艺术”项目分布资料来源:根据/new/gnuboard4/index.php相关资料整理。

图3 “村落艺术”项目的推进过程资料来源: /new/gnuboard4/index.php.图2 “村落艺术”项目公开招募的类型整个项目成功的关键在于执行,需要通过分阶段的过程管理来加以保证:①发掘阶段,让地区居民充分理解村落艺术活动,调查分析村落的固有特征,发掘地区的人文及自然要素;②定位阶段,以第一阶段的调查分析结果为基础,确定项目主题;③设计阶段,圈定团体艺术活动的主要内容、设定主要活动、明确规划成果,并通过居民说明会听取各方意见来选定艺术作品及其放置的场所;④完成阶段,以事先确定的规划方案为基础,在居民与艺术家的相互交流与协助下进行艺术作品的制作和安置。

项目结束之后,由专家组成评价团根据评价标准完成现场及书面评价,包括对相关人员进行访谈,调查地区居民及参与人员的满足度等。

在项目完工后的两年中,“村落艺术”项目促进委员还要跟踪负责对其进行后续管理。

2.4项目实施过程与成效 :“釜山甘川洞文化村”实践笔者通过对“村落艺术”项目的典型案例“釜山甘川洞文化村”的详尽剖析,来具体展示“村落艺术”项目的实施过程和成效。

“甘川洞文化村”位于韩国釜山广域市沙下区甘川2洞一带,该区地势相对陡峭,道路狭窄,住宅呈台阶式分布。

由于这里住户之间没有围墙所以各家相通,地区居民间的共同体意识比较强,因此被誉为“韩国的马丘比丘”(图4)[13]。

20世纪50年代,名为太极道的宗教团体由于韩国战争搬迁到甘川洞[15],1955年~1960年初此地约搭建了一千多户棚户房。

20世纪60~70年代,韩国大规模的新城规划及高层住宅开发政策使大多数地区失去了自己原有的传统空间特征,而甘川洞却有幸保留住了过去的地区景观,成为承载民族发展痕迹的特色片区[12]。

20世纪80年代,虽然因建筑屋顶改良导致地区住宅的面貌有所改变,但地区特有的道路结构和早期的规划形态仍保留到了现在[16]。

但与此同时,面貌落后和发展停滞带来的种种问题也成为地区的另一“特色”,过去约有2.5万多名居民居住在甘川洞,近年来却减少到1万余名。

200多座废弃房屋以及大多数地区居民只能使用公共厕所等状况,都反映出该地区相对恶劣的居住环境,因此这里是釜山人人皆知的落后地区[17]。

在被正式列入韩国“村落艺术”项目之后,甘川洞文化村项目在政府、艺术家、地区居民和学生等的共同努力之下,通过2009年“梦想中的马丘比丘”、2010年“美路迷路”、2012年“幸福翻番”等主题活动,实现了甘川洞地区的面貌转型,使之成为充满浓郁艺术氛围的美丽乡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