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在我国散文发展史上有什么独特的意义和贡献
第十一节 先秦诸子散文的影响

(二)文章体裁 先秦诸子散文为后世散文各种体裁奠定 了基础。章学诚《文史通义·诗教上》说: : 盖至战国而文章之变尽, “盖至战国而文章之变尽,至战国而著述 之事专,至战国而后世之文体备。 之事专,至战国而后世之文体备。故论文 于战国,而升降盛衰之故可知也。”“后 于战国,而升降盛衰之故可知也。”“后 世之文,其体皆备于战国。 世之文,其体皆备于战国。”章学诚所说 的文体,主要指经义、传记、论辩而言, 其实无论是议论文、记叙文,还是描写文、 抒情文,在战国均已形成。
(四)文学特色 先秦诸子散文富于形象,富于文采 富于形象, 富于形象 富于文采。章学诚 《文史通义·诗教上》说:“战国之文深于比兴, : 战国之文深于比兴, 即其深于取象者也。 即其深于取象者也。”先秦诸子散文虽为哲理文, 但往往写得形象鲜明,辞采富丽,从而昭示后世 昭示后世 散文走文学形象化的道路。先秦诸子均重具象思 散文走文学形象化的道路 维,其散文之“以形见理”主要采用比譬和寓言 两种形式。初期是简单的比譬,后来出现成熟的 寓言。寓言成就最高的是孟子、庄子、韩非子。 孟子、庄子、韩非子 孟子 孟、韩寓言多取材于现实和历史,呈现出现实生 活的原貌,现实感强。庄子 庄子寓言多取材于自然界 庄子 或神话故事,即使写历史人物也是出于假托,有 意虚构,极力夸张,是超现实的文学,有浓厚的 浪漫色彩。
例如论语的雍容和顺孟子的流利酣畅墨子的质朴无华老子的微妙深奥庄子的汪洋恣肆荀子的沉着浑厚韩非子的犀利峻峭虽风格各异但都被后世散文家奉为楷模成为他们模仿的对象
先秦散文有什么用途

先秦散文有什么用途先秦散文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当时具有多种重要的用途。
以下是关于先秦散文用途的一些详细分析:一、教化人民先秦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主要目的是教化人民,引导人们生活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散文作品如《庄子》、《论语》、《孟子》等,旨在通过言谆意密的文字,通达读者,启发智慧,引导人们追求美善与道德,修身养性。
这些散文作品常常以寓言的方式表达,遣词造句巧妙,以简洁、深刻的语言道出人们生活中的智慧和经验,深得人心。
二、庄重国家在先秦时期,国家对散文也有着严格的要求。
散文作品的特点是正大光明、庄重肃穆,往往以反映国家大事为主题,表现出对国家的忠诚和关切。
例如《左传》以及《史记》等作品,通过散文的形式,记载了一些历史事件,旨在告诫人们要献身于国家,为国家的统一、繁荣做出贡献。
三、启示智慧先秦散文常常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智慧,给人们以启示。
例如《庄子》中的一些论述,提出了许多超越常理的见解和推理方式,引导人们对世界和人生的认识有了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
这些散文作品通过对人生哲理和人性的思考,提供了一种真实的、深刻的思维方式和审美体验,开阔了人们的思路,激发了他们的智慧。
四、传承文化先秦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宝贵遗产,它们的出现和传播,是中国文化积淀的结果。
这些散文作品通过对当时社会、人类活动的描述和记录,展示了古代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往往充满了文化的底蕴,有效地传承了中国文化的精华。
这些作品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帮助人们了解古代社会的风貌、历史的走向和文化的传播,对后人的文化认知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五、审美享受先秦散文在给人以智慧的启示和深度思考的同时,也让人们从中获得审美的享受。
散文作品往往以清新、简洁、深邃的语言表达出人们对自然、生活的感悟,让读者在阅读中获得情感的共鸣。
例如《庄子》中的许多篇章以诗情画意的手法描绘自然世界的美妙,让人沉浸其中,感受到一种超越物质的美的存在。
简述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

简述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先秦诸子散文,指的是源自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古代诸子思想家及其弟子所创作的文学散文。
诸子散文谋士以集大成的哲学思想为基础,其内容包括伦理、哲学、政治、经济、文化等众多内容,就涉及到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文化、宗教等多个领域的知识,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及文学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诸子散文从中国古代秦朝开始,至汉初发展达到巅峰。
秦朝时,秦朝诸子反抗秦始皇统治,他们倡导儒家理论,思想以儒家为主,文风自然。
他们在文学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创造出和谐宽容的叙事语言,在儒家思想中,发表了许多新的思想,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学传统。
在如今,我们能够欣赏到秦论、秦拙、秦牧等秦朝文学的精神,也正是因为它们的出现,先秦诸子散文才有了发展。
汉朝以后,随着汉代诸子及其弟子的出现,先秦诸子散文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在汉代,诸子思想在政治、哲学、文学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
汉代的诸子散文,因其文字丰富、语言精炼,而享誉中外,诸子散文在政治、哲学、文学方面的贡献无可否认。
汉代的诸子散文发展了以秦朝为基础的叙事语言,并在结构上形成一种全新的文体,增加了诸子散文的内涵,使之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品。
到了两晋时期,先秦诸子散文以惊人的势头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文学传统,吸收了战国诸子思想,文字丰富、思想深入,叙事语言抒情优美,尤其是宋代中期开始,诸子散文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引入了更多的哲学思想,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意义,如把自然视为神的宗教思想、社会公平的伦理思想等,使其得以完善。
明清时期,先秦诸子散文可谓是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作用。
明清时期,由于经济繁荣,文化繁荣,诸子思想也得到发展。
明清两代诸子散文在文学艺术立意方面,体现了国家对思想文化的认可,他们创作的诸子散文,不仅拓展了传统诸子思想,而且为后世继承发扬。
到了清朝末期,先秦诸子散文由于近代哲学思想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变化。
清末的诸子散文,加入了西方思想的元素,政治、文化思想也随之发展,形成了新的文学传统,诸子散文创作自由度也较早期有了很大增加,结构与艺术也发生了变化,使诸子散文得到了新的发展。
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概况及主要特征

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概况及主要特征先秦时期是中国哲学的发展阶段,也是中国文学史中重要的时期之一、先秦诸子散文是中国散文的开端,它们在思想表达和文学形式上都具有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就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概况和主要特征进行探讨。
一、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概况先秦诸子散文是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间的一种文学形式。
这一时期的文化氛围浓厚,各个地区充满了思想家和哲学家,他们对于人生的思考、社会问题的思考以及政治、伦理等方面的思考,大大推动了思想的发展和文学的繁荣。
早期的先秦诸子散文以儒家和道家为主,后来逐渐扩展到墨家、法家和名家等不同的学派。
他们通过散文的形式,表达了各自的思想观点,逐渐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散文风格。
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经历了初期的萌芽期、鼎盛期和衰落期。
初期的萌芽期主要集中在儒家和道家两个学派,他们以经书的形式传播他们的思想观点,如《论语》、《道德经》等。
鼎盛期主要是在战国时期,各个学派形成了独特的散文风格,有较为成熟的表达方式,如《庄子》、《荀子》等。
衰落期主要是在秦朝的统一中,统一思想倾向的要求下,不同学派的散文逐渐被边缘化。
二、先秦诸子散文的主要特征1.追求真理:先秦诸子散文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对真理的追求。
他们认为人生应该追求真理,通过思辨和讨论,寻找生活的意义和自我实现的方法。
2.兼容并包:在先秦诸子散文中,不同学派的观点相互借鉴和融合,形成了一种兼容并包的思想体系。
例如,儒家注重人的修养和道德规范,道家强调返璞归真和自然之道,墨家关注公义和普惠等。
这些思想在散文中进行交流和对话,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观点。
3.大同小异:尽管先秦诸子散文中有着不同的学派观点和思想,但是它们在核心思想上有着共同的目标,即追求人类社会的和谐和进步。
不同的学派有时会互相批评,但它们共同关注人类的生活和发展,为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4.多样的文体:先秦诸子散文采用了不同的文体形式,如对话、议论、讲演等,以适应不同的观点表达和思辨的需求。
先秦历史散文概述

引言:先秦历史是中国历史的重要时期,涵盖了从公元前771年的西周末年到公元前221年的秦朝结束。
这段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起点之一。
先秦历史散文是对这一时期重大事件、人物以及思想的叙述和描绘,突出了其特殊性和影响力。
本文将从概述、政治、社会、文化和思想等五个方面,详细阐述先秦历史散文的重要性和特点。
正文:一、概述1. 先秦历史散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2. 先秦历史散文以其叙事性和艺术性受到广泛关注,这些散文作品多以历史事件或人物为载体,揭示了当时政治、社会、思想等方面的情况。
3. 先秦历史散文体裁丰富多样,既有纪传体的散文如《春秋左氏传》,也有寓言故事如《庄子》等。
二、政治1. 先秦历史散文中描绘了当时的诸侯国家和各种政治斗争,如齐桓公的成功改革以及晋国的权臣之争。
2. 邻国之间的战争和征伐也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常见主题,如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活动以及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略家如孙子的兵法。
3. 先秦历史散文通过对政治制度、统治者和政治事件的描绘,反映了当时政治的复杂性和变革的局面。
三、社会1. 先秦历史散文展现了当时社会阶层的分化和社会制度的演变,例如奴隶制度的废除和封建制度的形成。
2. 先秦历史散文中还刻画了当时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一些人物的家族世系、生活习俗等。
3. 社会制度变迁引发的社会问题也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重要内容,如封建制度带来的社会不公平和民众反抗的故事。
四、文化1. 先秦历史散文呈现了当时的文化氛围和传统价值观,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墨家思想等。
2. 先秦历史散文中还描绘了一些重要文化活动和传统习俗,如乐舞、祭祀和礼仪等。
3. 先秦历史散文通过对文化发展的描绘,展示了古代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五、思想1. 先秦历史散文中浓厚的人性思考和哲学思辨是其独特之处,如《庄子》中对自然与人性的思考,以及《孟子》中对仁义道德的讨论。
先秦诸子散文取得的成就

先秦诸子散文取得的成就先秦诸子散文的成就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并立,形成了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派别。
他们的散文作品不仅在思想上开创了新的局面,而且在文学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以下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先秦诸子散文的成就。
一、思想深邃独特先秦诸子散文的最大成就在于其思想的深邃独特。
他们以人类视角审视世界万物,提出了许多深刻的思考和见解。
例如,老子的《道德经》中强调道的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孔子的《论语》则注重人伦道德和政治伦理,强调仁义礼智的重要性。
墨子的《墨子》则提出了兼爱非攻的思想,主张平等和和平。
这些思想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文学形式丰富多样先秦诸子散文的成就还表现在其丰富多样的文学形式上。
他们除了以论述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外,还运用了比喻、对话、寓言等多种修辞手法,使其作品更具艺术性和感染力。
例如,孟子的《孟子》中,用“梁惠王问曰”、“孟子对曰”等对话形式,生动地展现了孟子的思想和人物形象。
庄子的《庄子》则以幻想的寓言故事表达了他的哲学思想,使读者在阅读中获得审美和思考的双重享受。
三、情感丰富真挚先秦诸子散文的成就还在于其情感的丰富和真挚。
他们的作品不仅有着深邃的思考,更体现了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深深关怀和感悟。
孔子的《论语》中,他对学生的关怀和教育之情溢于言表,让人感受到他对孝道和人伦关系的热爱。
韩非子的《韩非子》中,他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透露出对社会不公和人性弱点的无奈和忧虑。
这些真挚的情感使他们的作品更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让读者产生共鸣和思考。
先秦诸子散文以其思想的深邃独特、文学形式的丰富多样和情感的丰富真挚,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他们的作品不仅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在当时就具有重要的思想和文学价值。
这些成就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也对世界哲学和文学领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先秦诸子散文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先秦诸子散文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先秦诸子的散文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先秦诸子
包括诸如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思想家,他们的著作在中国文
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他们的散文作品不仅在当时影响深远,而且
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先秦诸子的散文作品在文学风格和表达方式上对后世产
生了重要影响。
他们的散文作品具有简洁明快的特点,注重表达思
想和情感,同时又富有哲理性和深刻的内涵。
这种风格影响了后世
文学作品的写作风格,例如唐代的散文家韩愈、柳宗元等都受到了
先秦诸子散文的影响,他们在文学创作中追求简洁明快的表达,注
重思想和情感的表达,同时又融入了深刻的哲理思考。
其次,先秦诸子的思想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们
的著作涉及政治、伦理、道德、人生哲学等方面的思想,这些思想
对后世文学作品的主题和内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孔子的思
想强调仁义道德,对后世文学作品的伦理道德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老子、庄子的思想强调自然、虚无等观念,对后世文学作品的意境
和主题产生了深刻影响。
此外,先秦诸子的散文作品也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形式产生了影响。
他们的散文作品在形式上注重言简意赅,追求文字的精炼和简练,这种形式上的特点影响了后世文学作品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方式,例如宋代的散文家欧阳修、苏轼等都受到了先秦诸子散文形式的影响,他们在文学创作中追求文字的简练和精炼。
综上所述,先秦诸子的散文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在文学风格和表达方式、思想内涵以及文学形式等方面都产生
了重要影响,他们的思想和作品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
动作用。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一】(一)散文概述文学体裁之一,散文这个名称,随着文学的发展,它的含义和范围也在不断的演变。
我国古代把与韵文、骈体文相对的散体文章称为“散文”,即除诗、词、曲、赋之外,不论是文学作品还是非文学作品,都一概称之为“散文”。
现代的散文指除诗歌、戏剧、小说以外的文学作品,包括杂文、小品文、随笔、游记、传记、见闻录、回忆录、报告文学等。
近年来,由于传记、报告文学、杂文等已发展为独具特色的文体,所以人们又趋于把散文的范围缩小。
(二)散文的古今概况1、古代散文:我国古代,为区别于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一律称之为散文。
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1)先秦散文:包括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
诸子散文以论说为主,如《论语》《孟子》《庄子》;历史散文是以历史题材为主的散文,凡记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文章和书籍都是历史散文,如《左传》。
(2)两汉散文:西汉时期的司马迁的《史记》把传记散文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东汉以后,开始出现了书、记、碑、铭、论、序等个体单篇散文形式。
唐宋散文:在古文运动的推动下,散文的写法日益繁复,出现了文学散文,产生了不少优秀的山水游记、寓言、传记、杂文等作品,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也在此时涌现。
(3)明代散文:先有“七子”以拟古为主,后有唐宋派主张作品“皆自胸中流出”,较为有名的是归有光。
清代散文:以桐城派为代表的清代散文,注重“义理”的体现。
桐城派的代表作家姚鼐对我国古代散文文体加以总结,分为13类,包括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说、箴铭、颂赞、辞赋、哀奠2、现代散文: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文学样式。
特点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片断或生活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并揭示其社会意义,它可以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加工创造;不一定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而是着重于表现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具有选材、构思的灵活性和较强的抒情性,散文中的“我”通常是作者自己;语言不受韵律的限制,表达方式多样,可将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融为一体,也可以有所侧重;根据内容和主题的需要,可以像小说那样,通过对典型性的细节欲生活片段,作形象描写、心理刻画、环境渲染、气氛烘托等,也可像诗歌那样运用象征等艺术手法,创设一定的艺术意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秦诸子散文和历史
散文在我国散文发展史上有什么独特的意义和贡献
先秦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在我国散文发展史上有什么独特的意义和贡献?
答: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散文蓬勃发展的阶段,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散文著作,这就是汉族文学史上的先秦散文。
先秦散文分为两种,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前者包括《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后者是儒、墨、道、法等学派的文章,其中如《论语》《墨子》《孟子》等,是孔丘、墨翟、孟轲的弟子对其师言行的记录,《庄子》《荀子》《韩非子》等则为本人的著作。
中国古代是散文大国,也是这种文体最早的国家。
后代散文源于先秦散文,它对后世散文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先秦散文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历史散文,一类是诸子散文。
一般地说,历史散文并不属于文学的范畴。
由于先秦时期纯文学散文尚未出现,而历史著作中的文字叙事、写人非常生动、形象,语言也富于文采,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先秦的历史散文可以说
是文学性较强的散文。
先秦的历史散文,文学性不强的《尚书》、《春秋》可以不论,而以《左传》、《国语》、《战国策》为其代表。
《左传》也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与之并存的还有齐人公羊高的《春秋公羊传》,鲁人谷梁赤的《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仿照《春秋》用鲁国国君的世次编年,是一部自成体系的独立完整的历史著作。
成书于战国初期,据说作者是鲁国史官左丘明,
全书近二十万字,全面记载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
化等多方面的活动。
我国的史官建制很早,按周代的制度,有大史、小史、左史、右史等职位。
《汉书·艺文志》记载“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尚书》记载了商周君王对臣民发布的各种政令,文辞简练。
《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记事严谨,语言精炼。
应该说真正具有文学价值的历史著作,产生于春秋战国时代,《左传》、《国语》、《战国策》等是其代表。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是用历史事实来解释《春秋》的著作,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春秋》是概括的记述历史,而《左传》则详细的记载事件本末细节,此书丰富多彩,叙述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情况和历史人物的言行。
《左传》擅长战争描写,它不仅把纷繁复杂的战争有条理的叙述出来,并且从大处着眼,通过人物对话,写出战争的性质,决定胜败的因素等内容。
《曹刿论战》和《秦晋肴之战》等篇,都写得非常出色。
《国语》是战国时代出现的一种国别史,记载周王朝和诸侯各国的大事。
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远不及《左传》,然而它有的叙事比《左传》更鲜明生动,如写“厉王弭谤”和“勾践复国”的文字,就是这样。
《战国策》记述的基本上是战国时期谋臣纵横捭阖的谋略和辞说,它的文风是剧谈雄辩,书中还刻画了许多生动的人物形象。
例如写唐
且出使秦国,唐且与秦王谈起“布衣之怒”,秦王轻淡的说,布衣之怒不过“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唐且慷慨陈词:“此庸夫之怒,非士之怒。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说完,拔剑而起,这一番慷慨豪壮的言辞,打掉了秦王不可一世的凌人盛气。
《战国策》中的纵横家辩士,还擅长运用寓言进行说理、论证,象狐假虎威、画蛇添足等成语故事,都出自《战国策》。
《左传》和《战国策》对后世的散文家有着深刻影响。
司马迁的《史记》,曾经大量采用这两书的材料,并汲取了它们的写作技巧和语言风格。
汉代贾谊、晁错等人的政论文章,其雄辩风格得之于这两书也很多。
历代史书的编撰,以至唐宋散文家的记叙文,在语言和表现方法上,也都受到先秦散文的影响。
先秦散文虽然不是纯文学的著作,但它们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在文体方面,后世各种文体的滥觞,多见于先秦。
在刘勰《文心雕龙》文体论诸篇中,常追本溯源直到先秦。
先秦时期的论说及史传各体都为后世所直接继承。
此外,《论语》“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章、《晏子春秋》“晏子使楚”章等,类于轶事;《左传》、《列子》好奇,载及鬼神,近乎志怪;子、史中的寓言故事以及《穆天子传》、《燕丹子》,可以称之为小说萌芽;而《战国策》铺陈扬厉,《庄子·说剑》与宋玉《对楚王问》增设主客问答,更可以看出汉赋的渊源。
在文风方面,刘师培《论文杂记》说:“中国文学至周末而臻极盛,《庄》、《列》之深远,苏、张之纵横,《韩非》之排奡,《荀》、《吕》之平易,皆为后世文章之祖。
”确实,先秦各家的散文风格,从不同方面滋养着后代作者。
此外,先秦散文还为后代小说、戏曲创作提供了不少题材。
在表现手法上,“《春秋》笔法”、“《左传》义法”,曾被推崇为文之准绳。
唐宋古文运动以诸经、诸子为旗帜,标举“文统”,莫不导源于先秦。
因此,先秦散文与《诗经》、《楚辞》一起成为中国文学的基石。
先秦散文影响后世散文家的风格,如贾谊、司马迁、唐宋散文家均受到影响。
魏晋的阮籍、嵇康、陶潜,唐代的李白、柳宗元,宋代的苏轼等,均受庄子风格影响。
先秦散文家丰富多采的文章风格,成为后世的榜样。
先秦散文启发后世文体,后世的辞赋、传记在形式上或多或少带有先秦散文的影子。
先秦散文也影响后世戏剧小说的出现,寓言故事成为后世小说的雏形,《左传》、《战国策》中的许多事件人物,都被后人改编为戏曲和小说。
先秦散文确立以内容充实为主的文统,与现实紧密相关,成为中国散文的主要传统。
先秦散文并确立后世学术概念,其中多是哲理、政论和历史的混合体,而本身又是优美的散文,形成后世学术文、史、哲不分家的概念。
先秦散文题材广泛,政治、历史、思想都有涉及,又扩大了文学的社会功能。
先秦散文留下大量成语典故,如“画蛇添足”、“亡羊补牢”;并提供不同的修辞技巧,如庄子的拟人法。
因此我们说先秦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在我国散文发展史上有什么独特的意义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