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方政府支出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
财政支出对GDP的影响

财政支出对GDP的影响作者:李楠王阳帅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15年第01期摘要:财政支出是GDP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结构影响着一个国家GDP的变化。
财政支出有很多的分类,分析这些类别对研究GDP的增长和变化有极大的作用。
财政支出是国家将资金筹集起来,对国家的经济以及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GDP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财政支出作为GDP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变化对GDP 的变化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财政支出的结构和规模对GDP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相关的财政政策同样也是。
关键词:财政支出;GDP;相互关系和影响财政支出是指国家为了实现其政治、经济、社会职能,将通过财政收入集中起来的资金,有计划地进行再分配活动。
财政支出是GDP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根据支出法核算GDP,GDP是包括消费、投资、政府对物品和劳务的购买(即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以及净出口。
由此可见,财政支出在政府对物品和劳务的购买中占到了很大的比重。
财政支出表明了一个国家将今年所得的财政收入用于促进国家经济、国防、政治等各方面的建设发展中,从财政支出的规模、比重、结构、数量就可以看出一个国家一个年度的各方面的发展状况。
财政支出和GDP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从财政支出的规模结构可以看出国家在建设方面的侧重点,也可以看出未来该国家的发展趋势,如中国重点投入军事、教育、经济发展方面,重点建设国防,打造以军事力量为核心的国家,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财政政策也是GDP增长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优化的财政政策可以使一个国家的GDP更加合理、更加有效地增长。
一、财政支出对我国GDP的影响作用我国目前处在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地方经济的发展都需要大量财政收入的投入,所以财政支出担任着非常重要的使命。
我国现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在不断上升,政府支出是国民收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用支出法核算国民收入,可将国民收入分为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支出(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以及净出口。
专栏4-2:财政支出结构的经济增长效应

专栏4-2:财政支出结构的经济增长效应关于财政支出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我国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比如:郭庆旺、吕冰洋、张德勇(2003)从财政支出结构入手研究不同种类的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和经验模型,他们认为财政支出总水平与经济增长负相关,财政生产性支出与经济增长正相关;财政人力资本投资比物质资本投资更能提高经济增长率;用于科学研究的支出所带来的经济增长远远高于物质资本投资和人力资本投资所带来的经济增长。
张钢、段澈(2006)认为,我国地方财政支出结构是影响我国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要充分发挥地方财政政策的经济效应,必须进行地方财政支出的结构调整和优化。
在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及中部地区要适当降低地方财政支出中的经济建设比重,在西部地区要保持一定量的经济建设支出比例。
在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行政管理费用的过快增长已经对地方经济增长产生了负面影响,要严格控制地方财政支出中的行政管理费用支出。
文教科学卫生事业支出和支持农业生产和事业性支出在东部地区对地方经济增长是有利的,需要加大支出力度。
宋效中、李金玲、赵利民(2008)构建了财政支出结构与经济增长的计量模型,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了财政支出结构、政府间支出结构,以及各项支出的内部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建议要缩减行政管理费用支出,保持现有国防支出,剔出经济建设支出中投向竞争性领域的不合理支出,增大具有增加社会居民平均福利水平的科教文卫支出。
王春元(2009)将财政支出分为生产性支出和非生产性支出,用最小二乘法所做的回归分析表明,财政总支出总体水平对经济增长呈现出负效应,科教支出则起到正面作用,经济建设支出起到消极作用,国防和行政管理支出有较大负效应,医疗卫生支出对经济增长有消极作用。
张颖(2012)利用利用1998-2006 年全国30个省际面板数据,对中国财政支出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固定资产投资和文教科卫支出对拉动经济增长呈显著促进作用。
地方政府财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

地方政府财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和支出也不断扩大。
同时,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也越来越重要。
因此,研究地方政府财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市场经济的运行有着重要意义。
一、地方政府财政与地方经济发展的联系地方政府财政和地方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
首先,地方政府的收入来源主要来自于税收、政府投资收益和转移支付等。
在这些收入中,税收是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它既是政府财政稳定收入的保障,也是地方政府充实财政预算的主要途径。
因此,一个地方政府的收入能力,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该地经济的发展情况。
第二,地方政府采取不同的财政政策和措施,也可以影响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
例如,地方政府通过各种投资,实现了对当地经济的推动,促进经济发展。
同时,地方政府也可以通过调整税收等财政政策,协调本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实现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
二、地方政府财政和经济发展的挑战尽管地方政府财政和经济发展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一些挑战。
首先,地方政府往往需要面临各种各样的财政支出压力,如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社会福利等。
这些支出对于经济发展来说是必需的,但是这些支出也需要大量的财政资金。
如果地方政府在财政支出方面过度拴绑,将会阻碍经济发展。
其次,地方政府需要通过各种渠道来获取财政收入,如税收、转移支付、政府投资收益等。
在实际操作中,这些渠道也存在一些挑战。
例如,如果税收贡献度不高,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也会减少。
而如果政府投资收益不足,地方政府的财政资源也会受到影响。
最后,地方政府需要面对的还有经济发展压力和发展阻力。
例如,当地经济发展缓慢或者陷入经济危机时,地方政府如何应对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保障经济发展,地方政府可能会采取一些财政政策,从而导致地方政府财政资源的紧张。
三、在地方政府财政和经济发展之间寻找平衡既然地方政府财政和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挑战,那么如何在两者之间寻求平衡呢?首先,地方政府应该注重财政收支平衡,确保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之间的平衡。
以“政府支出”为主题,撰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小论文。

我国地方政府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2008年底以次贷危机为爆点的全球性经济衰退,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形成了极大的冲击,为此中国政府重启了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并出台了规模空前的政府投资和经济刺激计划。
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其效果是不容怀疑的,中国经济迅速复苏,并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但是,基于财政支出的内容依旧更多的属于外延式扩张,如集中于基础设施建设环节且主要流向国有经济主导部门,而较少的涉及福利保障、消费刺激和技术进步及结构调整上,故而也有不同的声音聚焦在财政政策的有效性与持续性上,更多的关注政府支出的增加能否有效的传导到私人投资和消费环节,从而在完成总量刺激的同时,实现增长方式的扭转和增长质量的改善。
财政政策的增长效应是如何实现与传导的,政府该如何借助于支出的规模和结构优化提高财政调节的效率并形成可持续的增长路径,围绕这一问题而展开的研究早已从“政府是否该干预经济”衍生到“政府如何干预经济”,财政支出变化对经济的影响分析也从理论争论和探讨发展到实证的检验和判别。
并集中于不同体制、政策和发展条件下,财政政策有效性的度量。
将之与现阶段的中国实际相结合,则更加凸显出其价值与意义。
大量逆周期财政政策的实施确实有效的刺激了经济增长,但是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在保证增长的同时,能否有效的传导到私人消费和投资环节?经济刺激计划能够在一个长时期内发挥作用并对中国经济的繁荣提供长久动力吗?本文正是由此出发,从增长、投资和消费三个途径对我国地方政府支出的增长效应进行再检验,并考察地方政府行为的典型特征如何反映在效应的传递上,从而对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和持续性给出经验的判定。
具体的,本文在第一、二章中对政府支出增长效应的相关研究和基础理论进行了梳理,并借助于AD-AS以及IS-LM分析框架,刻画了政府支出的变化对增长、投资、消费和就业等经济系统的各方面产生的冲击,进而形成了政府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路径。
此后,在此基础上,在第三章中对地方政府支出与经济增长的总量效应进行了实证测度,结果证实了地方政府财政调节的主体地位,这也为本文将研究对象集中在省际政府提供了依据,但是,地方政府支出的增长效应呈现出显著的时变特征,更重要的是,政府支出不同构成对经济的作用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政府生产性支出与政府投资的增加对经济的刺激作用更为突出,在当前以区域经济增长为核心的政府考核和绩效评价体系下,政府的投资饥渴和投资冲动、政府支出结构偏重于生产性支出和微观经济领域而忽视福利与公共品提供,就不难解释了,投资性支出的增加的确能产生更显著的增长成绩,结构矛盾正是源自于不同层级政府间激励机制的扭曲。
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近年来,中国的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已经成为财政政策调整的重要方向之一。
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不仅关系到公共资源的调配,也关系到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步伐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宏观角度来探讨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背景中国经济在过去四十年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但与此同时,中国进一步加强了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整合程度。
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逐渐依赖于资本主义体系的逻辑,而这个体系带来很多不稳定因素,包括过度消费,过度债务等等。
因此,为了使中国经济保持长期稳定增长,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二、财政支出结构调整产生的影响1. 促进经济结构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可以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因为政府可以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提高对经济的投入效率,增加对高技术和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支持资源、环境和节能等领域的开发,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加快消费升级、产业升级和降低过度消费的进程。
2. 加速新型城镇化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可以加速新型城镇化,因为政府可以通过提升综合服务能力、扩大公共服务范围、改善公共设施建设的水平等措施,激发市场需求,推动城乡融合的发展模式,加速城区建设向城乡一体化的转变。
3. 促进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可以促进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因为政府可以通过不断加大对公共福利、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投入,增加对农民、留守儿童、下岗职工等弱势群体的帮助和扶持,增强社会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三、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应用的具体实践1. 调整支出结构首先,政府要调整财政支出的结构,加大对于环保、生态、人才、科技等高素质资本的投入,同时理顺替代和增加财政支出的结构。
此外,要提高财政支出效率,提高财政支出的绩效,加快财政支出向创新、高增长、高稳定和可持续的产业投入。
2. 提高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自主性其次,政府要提高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自主性,进一步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实行分类转移支付、完善市场机制等措施,增加地方政府自主支出的份额,并注重区域性的财政均衡和可持续经济发展。
地方政府财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

地方政府财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近年来,地方政府财政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备受关注。
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增长是否能够推动经济的增长?地方政府在财政支出方面的举措是否能够有效促进经济的发展?如何正确对待地方政府财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
首先,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财政收入作为地方政府的重要收入来源,直接反映了地方经济的活力和发展水平。
当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增加时,说明地方经济发展状况良好,企业利润增加,税收收入相应增加。
税收的增加又可以进一步用于地方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等方面,从而推动经济的增长。
然而,在现实中,有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更高的财政收入,在税收政策上存在过度倚重资源型产业,或者将税收目标过于依赖少数大企业,导致财政收入的波动性较大,对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其次,地方政府在财政支出方面的举措对经济增长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增长,但也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
首先,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应该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为前提,加大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其次,地方政府应适度增加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提高城市的发展水平和竞争力。
这不仅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好的经营环境,促进投资增长,也有助于吸引外部投资和人才流动,推动地方经济向更高水平发展。
然而,财政支出过度且盲目增长则容易导致财政负担加重、效益低下的问题,给地方政府留下财政困难,甚至造成财政危机。
最后,正确对待地方政府财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至关重要。
我们应正确认识地方政府财政的作用和局限性,不能过分依赖财政手段来推动经济增长,而应更加注重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创新。
地方政府应该将更多精力放在改善营商环境、促进产业升级、推动科技创新等方面,以提高经济竞争力,使经济增长更具健康、可持续性。
同时,地方政府在财政收入和支出方面应加强监管,防止财政资源的滥用和浪费,确保财政资源有效利用,为经济增长提供更好的支持。
地方政府财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评估

地方政府财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评估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地方政府在经济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地方政府的财政状况直接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
然而,地方政府财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不仅仅体现在资金的投入和使用上,而是涉及到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和管理方式。
本文将对地方政府财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评估。
一、财政资金的投入地方政府财政作为国家经济的基础,直接决定了资金在经济建设中的分配和使用。
地方政府通过财政资金对于本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环境保护等进行投入,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和民生的改善。
资金的投入需要进行科学化的规划,确保资源的合理分配,避免浪费和不透明的行为。
同时,财政资金的投入也需要与中央政府进行合作,确保政策的衔接和资源的整合。
二、财政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地方政府财政不仅仅是资金的投入,还包括制定和调整财政政策的职责。
财政政策的制定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确定相应的税收政策、财政支出政策等。
同时,财政政策的调整也需要根据经济发展的变化,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革。
财政政策的制定和调整需要考虑到经济发展的长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不能仅仅追求眼前的经济增长。
三、财政管理的完善地方政府财政管理的完善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财政管理涉及到财政收入的管理和财政支出的监督,需要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和有效的监控机制。
财政收入的管理需要加强税收征管,提高税收的合规性和公平性。
财政支出的监督需要加强预算管理和绩效评估,确保资金的使用效果和社会效益。
此外,财政管理的完善还需要加强内部控制和审计监督,防止财务违规和腐败现象。
四、财政对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地方政府财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资金的投入和政策制定上,还包括对经济结构调整的引导和推动。
财政政策可以通过税收激励和财政补贴等方式,引导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的投入。
同时,财政政策还可以通过扶持重点产业和引导投资的方式,推动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国贸二班岳淼摘要:本文运用计量分析方法分析了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得出财政性支出中的资本性支出与经常性支出都可以引起GDP增长。
而经常性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受到滞后变量的影响,这一因果关系不具有稳定性和必然性的结论。
最后根据模型的结论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建议。
关键词:财政支出经济增长相关关系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公共物品的需求也急剧增加,政府财政性支出不断增长。
而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水平的提高,国家对经济和社会的宏观调控政策受到愈来愈多的重视,财政支出也日益成为国家贯彻方针政策的重要工具。
我国当前财政支出中存在许多问题:第一,财政支出的规模远远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财政支出的绝对数也逐年攀升,但财政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却呈逐年下滑趋势,财政支出的规模仍然没有达到最优。
这就导致财政对经济运行的宏观调节能力不足,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职能的发挥。
第二,财政支出范围有待进一步规范。
目前我国财政供给范围很宽,一些本应由市场解决的领域或者说不该由财政供给的事项,没有及时分离出去,造成财政支出“越位”,增加了财政困难。
针对这些问题,好多学者提出了许多提高财政支出有效性的办法,如推进政府部门改革并且运用好财政资金。
财政部门对财政资金的安排要与发展战略相结合,要有科学的决策作保障,有完善的考评制度作监控;另一方面探索完善财政支出的多种实施方式,尝试资金使用的多种途径。
比如借用市场机制的效率,对一些适宜的支出项目实施民营化、商业化运作,直接由企业来负责项目的实施,以减少中间的管理层次和行政审批,强化财政支出的奖励、引导功能等等。
但是针对财政支出有效性研究及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大部分文章仅限于定性的分析,都是一些理论说明,不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而且这些理论未能区分资本性支出与经常性支出对经济增长的不同功能。
要想加深理解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就必须从定量的角度加以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地方政府支出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
二零零八年底以次贷危机为爆点的全球性经济衰退,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形成了极大的冲击,为此中国政府重启了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并出台了规模空前的政府投资和经济刺激计划。
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其效果是不容怀疑的,中国经济迅速复苏,并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但是,基于财政支出的内容依旧更多的属于外延式扩张,如集中于基础设施建设环节且主要流向国有经济主导部门,而较少的涉及福利保障、消费刺激和技术进步及结构调整上,故而也有不同的声音聚焦在财政政策的有效性与持续性上,更多的关注政府支出的增加能否有效的传导到私人投资和消费环节,从而在完成总量刺激的同时,实现增长方式的扭转和增长质量的改善。
财政政策的增长效应是如何实现与传导的,政府该如何借助于支出的规模和结构优化提高财政调节的效率并形成可持续的增长路径,围绕这一问题而展开的研究早已从“政府是否该干预经济”衍生到“政府如何干预经济”,财政支出变化对经济的影响分析也从理论争论和探讨发展到实证的检验和判别。
更重要的是,政府支出不同构成对经济的作用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政府生产性支出与政府投资的增加对经济的刺激作用更为突出,在当前以区域经济增长为核心的政府考核和绩效评价体系下,政府的投资饥渴和投资冲动、政府支出结构偏重于生产性支出和微观经济领域而忽视福利与公共品提供,就不难解释了,投资性支出的增加的确能产生更显著的增长成绩,结构矛盾正是源自于不同层级政府间激励
机制的扭曲。
同时,中央投资的增加也无法显著的影响到私人投资的变化上。
这部分的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经济刺激计划更多的属于对私人投资和民营经济的替代,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仅通过产生出直接的社会需求而促进增长,结合我国产业和部门经济的结构差异,或许,这形成了两种循环,国有经济主导的行业内部,政府支出与投资的增加形成了强烈的产业需求,并通过产业链传导,微弱的反映在传统的竞争性领域和民营经济行业中,也一定程度促进了私人投资的上升, 在将视野从投资转移到消费环节,政府支出的增加能否改善消费水平,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又能够对国内消费市场的扩大和消费驱动机制的形成提供帮助吗?政府将主要精力投向公共服务建设,一个小政府的财政模式似乎是更为高效,但如果不辅之于有效的监督与制约机制,预算外资金比重的上升,地方政府资金支配能力的自主性得到强化,政府收支体系的扭曲程度进一步加深,财政政策也许得到相反的结论:财政支出的增加反而抑制了消费的增长。
最后,在对地方政府支出的增长效应完成初步度量后,我们在第六章还从效率的角度对我国省际政府的财政调节智慧与政府支出相对效率进行了分析。
结合当前地方政府行为特征和目标诉求,我们调整了衡量政府效率时往往偏重于公共服务职能与公共品提供的能力差异的研究方向,重构了政府支出的投入产出核算体系,将政府支出效率的衡量更多的集中于调控目标的实现。
结果表明,我国地方政府的支出效率确实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且具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从这个角度将目光更多的集中在效率的改善,而
非支出规模的调节上,是未来财政政策优化的重要方向。
同时,分区域的政府效率考察也揭示了我国东、中、西部政府效率差异确实存在明显的区域特征。
特别的是,结果展示出中部地区存在一个持续的效率恶化过程。
在此基础上,针对政府效率的变迁与影响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
结论证实了“小政府更具效率”的假说,但有趣的是,在西部地区,更大规模的政府支出及政府干预的进一步增强,似乎对经济增长及政府效率提高能够产生积极影响。
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条件下,政府效率的改善存在截然不同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