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时期京杭大运河沿线湖沼的变迁

合集下载

京杭大运河江南河段沿线城市的形成与变迁

京杭大运河江南河段沿线城市的形成与变迁

京杭大运河江南河段沿线城市的形成与变迁作者:张小庆,张金池来源:《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02期摘要:京杭大运河江南河段流经江南核心地区,沿线城市多建于河旁湖畔,从远古时期到晚清民国,其形成与发展变迁的驱动因素不仅包括自然地理、气候环境、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更与江南水系尤其是江南运河的交通大动脉作用关系密切。

关键词:江南运河;城市;变迁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165(2010)0江南运河(又称江南河)是京杭大运河长江以南的一段,全长航道大部分水深底宽水流平缓,流量丰富,是运河运输最繁忙的航道。

江南运河北起江苏镇江,经常州、无锡,绕太湖东岸到达苏州,过嘉兴,最后南至浙江杭州。

[1]作为中国古代的南北交通大动脉,它对南北物资运输、沿线城市变迁和经济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先秦时期(一)原始社会的古城聚落大约在10万年至1万年以前,江南地区已有远古祖先踪迹,至公元四五千年前的先秦时期,江南地区人类活动频繁,先后形成了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等早期原始社会文化。

在良渚遗址区内发现的距今4000年古城,是目前中国所发现同时代古城中最大的一座。

同一时期的还有20世纪80年代发现的常州武进的寺敦遗址。

这些古城是江南城市的雏形和起源,但还不能说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而是原始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形成的原始聚落。

[2]在人类对自然知之甚少的原始社会,这些古城聚落的形成大都选择在靠近水源、食物丰富、能避免凶禽猛兽等自然条件优越的位置,良好的自然环境就是这些早期古城聚落形成基本条件和发展的基本因素。

[3](二)早期城市的出现奴隶社会时期的江南仍是一片蛮荒,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都集中在中原地区,关于江南地区的文字记载也相对较少。

《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周太王古公禀父的长子泰伯,为让王位于三弟季历,从现属陕西的歧山南逃于江南荆蛮之地,来到梅里(今无锡梅村)定居,被奉立为君主,筑起城廓,抵御外来侵略,建立荆蛮小国,自号勾吴。

京杭运河史

京杭运河史

京杭运河史
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并且使用至今,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

大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主要水源为微山湖,大运河全长约1797公里。

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春秋吴国为伐齐国而开凿邗沟,隋朝大幅度扩修并贯通至都城洛阳且连涿郡,元朝翻修时弃洛阳而取直至北京。

开凿到现在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2002年,大运河被纳入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

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

2014年9月,京杭大运河通州-香河-武清段计划于2017年实现初步通航,2020年正式通航。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 ;2019年10月,京杭大运河通州城市段11.4公里河道已正式实现旅游通航。

2021年6月26
日,京杭大运河北京段通航,将创造多项新的历史。

截至2022年4月28日,京杭大运河全线水流贯通。

京杭大运河江南河段沿线城市的形成与变迁

京杭大运河江南河段沿线城市的形成与变迁

( 原始 社会 的古城 聚落 一) 大约在 1 0万 年至 1万年 以前 , 江南 地 区 已有 远古祖 先踪迹 , 至公 元 四五千 年前 的先 秦 时期 , 江
直 是吴 国 的都城 。 4 是 江 南地 区记 载最 早 的 L这
南 地 区人类活 动频 繁 , 后形 成了 马家浜 文 化 、 先 崧
— —
5 0
— —
21 0 0年 总 第 3 期 8
张 小庆 , : 杭 大运 河 江南 河 段 沿 线城 市 的 形 成 与 变 迁 等 京
里 , 门八 , 门八 , 陆 水 规模 庞大 o 3 于 阖 闾将 都 城 [至 5
从梅 里搬 到姑苏 城下 的原 因 , 尚未有 统 一说 法 , 但
泽文化 和 良渚 文化 等早期 原始 社会 文化 。在 良渚
城池 , 里古城 的 出现 已 经 摆脱 了纯 粹 的 自然 因 梅
素, 明显地 体现 出 了政 治 和军事 色彩 , 社会 因素 的 驱动 力逐 渐显 现 。公元 前 1 世 纪 , 康 王改 封虞 0 周
侯 为 宜侯 , 即今 丹徒 、 江 一 带 , 说 明 镇 江地 宜 镇 这 区在 当时可 能也 出现 了类似 于吴 城 的早 期城 市 。
定 阶段形成 的原 始 聚 落 。 人 类 对 自然知 之 甚 _在 2
公 元前 5 4年 , 王 阂 闾命 伍 子 胥 “ 土 尝 1 吴 相
水 , 天法地 ” 重 建都 城 , 就是 后来 的一 直延 续 象 , 这 于此 的苏 州 城 。当 时 修 筑 的苏 州 城 周 长 四 十 七
第 1 O卷第 2 期
2 0年 6月 1 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南 京 林 业 大 学 学 报( 文 社 会 科 学 版) 人

沧海桑田因运河而变的山东水系及环境

沧海桑田因运河而变的山东水系及环境

山东运河是中国京杭大运河的最高段,是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价值较为突出的一段,也是南水北调东线、在建的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的核心区段。

了解山东运河相关水系变迁的历史背景,对该地区水系生态修复、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具有历史参考价值。

特写 III F E A T U I C_W 严、5山东地处元明清大运河水系的核心地区,也是大运河营建和管理的重点区段之一。

山东运河——会通 河沟通海河、黄河、淮河三大流域水系,所在的鲁西南地区,历史上属于黄、淮、海三大流域的接壤区,三 大流域没有稳定的区域边界,水系关系复杂,河湖及环境演变比较剧烈。

历史上黄河下游河道的泛滥变迁, 对海河、淮河流域河湖水系也产生了极大干扰和深远影响,加之大运河的幵凿和运营、维护,区域的河湖水清《(道光-光绪)运河全图》(局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所藏054 地图 2020-5系、水环境,乃至地形地貌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黄河的变迁及泥沙淤塑,不断影响区域的地形地貌,而运 河的营建、兴废,则直接重塑区域的河湖水系格局。

尤其是南宋黄河夺淮南徙之后及会通河开凿之后的元明 清三代,在以保漕为第一目的的思想指导下,会通河所在的鲁西南地区大量湖泊消失和生成,水系格局发生 根本改变。

1855年黄河铜瓦厢改道,造成会通河中断废弃、漕运终止,区域水系格局也随之剧变。

055特写 I I I FEA TI’IIE菏水鸿沟:齐竹大地IS初的人造水路鲁西南地区位于古九州中的兖州,《周礼•夏官•职方氏》如是记载先秦时期这一带河湖的分布愤况:“其泽薮曰大野,其川河、秭,其浸卢、维。

”大野泽又名巨野泽,故址在今山东巨野县北,古代水域广 大,到唐代,湖面南北还宽三百里,东西百余里。

五代后南部涸为平地,北部成为梁山泊的一部分。

“河”即黄河,当时值黄河北行期,绕今鲁西南地区西北,东北流入海。

除大野泽外,这个地区还有孟诸(今商丘西北)、菏泽等湖。

约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为成就霸业,继开凿刊沟之后,在今山东鱼台与定陶之间 —菏水,以沟通济水、泗水(淮河)。

京杭大运河的修建与变迁

京杭大运河的修建与变迁
公元1293年,从通州 到北京积水潭的通惠河全 部竣工,全长80多公里
宋元时期京杭运河的作用
政治上: 为北宋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建 都提供依据,保证了军需和政府日常开 支;将元朝的北京与江淮运河连接起来 ,把大量的物资运往北方,为它的统治 提供条件。南北的联系,也让国家的统 一维持得更久。
经济上: 大运河开通,航运得以发展,商 业逐渐繁荣,运河沿岸逐渐形成名城苏 州和杭州,造船工业基地镇江和无锡, 对外贸易港口扬州等重要城市
文化上:大运河孕育了“唐诗宋词文明”
二、近代变迁
• 1842年,英军在鸦片战争中决胜的一战,就是 夺取京杭大运河与长江交汇处的镇江,封锁漕 运。
• 1853年后,太平天国占据南京和安徽沿江一带 十多年,运河漕运被迫中断。战争极其惨烈, 期间沿线主要城市都遭受重创,部分甚至全部 焚毁。
• 1855年(清咸丰5年),黄河在兰考的铜瓦厢决口, 致使京杭运河南北断流。
2、治河保漕的根本目的导致对运河治理 的失当 (1) 明清政府急功近利的治河方略缺
乏对运河治理全局性的长期规划。
(2)在处理黄河与运河的关系上,明、 清政府
的着重点往往是漕运是否畅通,不顾运 河及民生的长期利益。
(3)在运河的管理机构的设置方面也不 利于黄、淮、运的统一治理。
3、河政的腐败使运河最终走向衰败
• 第二期 时间:公元七世纪初 隋炀帝 修建原因:为了控制江南广大地区,
使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丰富物资运往洛阳。 成果:
➢ 公元584年 广通渠:长安至潼关东通黄河
➢ 公元605年 北起淮水南岸的山阳(今江苏淮安市淮 安区),径直向南,到江都(今扬州市) 西南接长江;
➢ 公元605年 通济渠:洛阳-江苏清江(今淮安市) 约1000公里长;

京杭大运河开凿及演变史

京杭大运河开凿及演变史

京杭大运河开凿及演变史京杭大运河的开凿与演变大致分为3期:第1期运河运河的萌芽时期。

春秋吴王夫差十年(公元前486)开凿邗沟{从江都(今扬州市)邗口至山阳(今淮安市)淮安末口},以通江淮。

至战国时代又先后开凿了大沟(从今河南省原阳县北引黄河南下,注入今郑州市以东的圃田泽)和鸿沟,从而把江、淮、河、济四水沟通起来。

第2期运河隋朝大运河主要指隋代的运河系统。

以东都洛阳为中心,于大业元年(605)开凿通济渠,直接沟通黄河与淮河的交通。

并改造邗沟和江南运河。

三年又开凿永济渠,北通涿郡。

连同公元584年开凿的广通渠,形成多枝形运河系统。

到隋炀帝时,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南粮北运,控制南方经济中心会稽(绍兴),开凿京淮段至长江以南的运河,全长2400千米。

到元朝时,元定都大都(今北京),必须开凿运河把粮食从南方运到北方。

为此先后开凿了三段河道,把原来以洛阳为中心的隋代横向运河,修筑成以大都为中心,南下直达杭州的纵向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按地理位置分为七段:北京到通州区称通惠河,自昌平县白浮村神山泉经瓮山泊(今昆明湖)至积水潭、中南海,自文明门(今崇文门)外向东,在今天的朝阳区杨闸村向东南折,至通州高丽庄(今张家湾村)入潞河(今北运河故道),长82公里;通州区到天津称北运河,长186公里;天津到临清称南运河,长400公里;临清到台儿庄称鲁运河,长约500公里;台儿庄到淮安称中运河,长186公里;淮安到瓜洲称里运河,长约180公里;镇江到杭州称江南运河,长约330公里。

扬州、淮安是里运河的名邑,隋炀帝时在城内开凿运河,从此扬州、淮安便成为南北交通枢纽之一,藉漕运之利,发展迅速。

隋朝时分为四段:(1)永济渠。

(2)通济渠。

(3)邗沟。

(4)江南河。

第3期运河主要指的是元、明、清阶段。

元代开凿的重点段一是山东境内泗水至卫河段,一是大都至通州段。

至元(元世祖忽必烈年号)十八年(公元1281年)开济州河,从任城(济宁市)至须城(东平县)安山,长75公里;至元二十六年(1289)开会通河,从安山西南开渠。

中国大运河的历史变迁、遗产构成与当代价值

中国大运河的历史变迁、遗产构成与当代价值

中国大运河的历史变迁、遗产构成与当代价值作者:王莉莉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0年第11期王莉莉中国大运河自春秋末年吴王夫差开凿邗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其全长2700千米,纵贯南北,沟通五大水系,横跨中国8个省市33个城市,是世界上由国家修建的最长的、开凿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

中国大运河凝结了中华民族先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伟大智慧,是活着的、流动着的中华文化遗产,具有深远的价值。

中国大运河和万里长城一样都是中国古代灿烂文明的重要象征,它作为国家政治的生命线、经济交流的大动脉和文化融合的主要纽带,发挥了难以估量的历史作用。

随着大运河的申遗成功,保护好、利用好大运河被重新提上了日程,如何促进大运河的可持续发展也成为学术界争相探讨的热点问题。

一、中国大运河的历史变迁(一)早期运河的开凿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南北之间经济文化交流逐渐加强以及南北战事的需要,人工河的开凿已被提上日程。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北上争霸,利用天然湖泊的便利,开凿了一条由江都(今扬州)到末口(今淮安)的南北水道邗沟,这是我国历史文献记载中第一条有确切开凿年代的运河。

除邗沟以外,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为达到称霸的目的,也纷纷开凿运河,比如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还有集防洪、灌溉、航运为一体的水利工程——灵渠。

秦朝能够统一全中国也得益于灵渠的开凿,其促进了秦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也沟通了中国南北的水路交通。

西汉初期,政府开始兴修水利工程,开挖用于漕运粮食的人工河渠,漕渠由此应运而生。

(二)隋唐宋时期的运河:大运河工程体系完成581年,隋朝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统一全国。

随着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和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开凿一条以洛阳为中心、沟通南北的大运河成为发展的必要。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隋朝便开凿了一条大运河,其西自大兴城(今西安),经东都洛阳北抵涿郡(今涿州),南至余杭(今杭州),把中原同江南、河北及关中地区联结起来,初步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的南北水运大动脉。

京杭大运河开凿过程

京杭大运河开凿过程

第三阶段——通惠河
通惠河位于京城的东部,是元代挖建的漕运河 道。由郭守敬主持修建。自至元二十九年 (1292年)开工,到至元三十年(1293年)完工, 元世祖将此河命名为“通惠河”。
为了节制水流,以便行船,在通惠河的主要干 线上修建了24座水闸。通惠河疏通,因南方的 粮食和各种货物源源不断地运到大都城,而积 水潭的东北岸成了大运河的最终码头,所以积 水潭十分繁华,特别是东北岸,现在的烟袋斜 街一带。岸上是旅馆、酒楼、饭馆、茶肆、各 种商店等遍布,成为大都城内最热闹的地方。 而1956年,城内的部分全部改为暗沟 。
第二阶段
开挖规模最大的一次是在隋朝,隋炀帝用了六 年时间、调遣大量人力开通了以首都洛阳为中 心,南起余杭(今浙江省杭州市),北至涿郡 (今北京市)的一条长达2700公里的大运河, 古邗沟经过疏浚加宽成为南北大运河中的重要 一段,对中国南北经济文化的联系和发展起到 巨大作用。
第二阶段——通济渠
又称汴水,连接了黄河与淮河,贯通了西安到 扬州,全长650公里。自河南荥阳的板渚出黄 河,历河南省的郑州、中牟、开封市、开封县、 杞县、睢县、宁陵、商丘、虞城、夏邑、永城; 安徽省的濉溪、宿州、灵壁、泗县;江苏省的 泗洪、等现今三省十八县(市),最后至江苏 盱眙入淮河。通济渠经历了隋、唐、五代、宋、 辽、西夏、金、元八个朝代,通航了720年。
2021年苏州段上的货轮
天津之眼摩天轮
谢谢观看
thanks for watching
这既绕了路,又要冒入海航行的风险。春秋末期, 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伐齐,从今扬州市西长江边向 东北开凿航道,沿途拓沟穿湖至射阳湖,至淮安 旧城北五里与淮河连接。这条航道,大半利用天 然湖泊沟通,史称邗沟东道。当时因邗沟底高, 淮河底低,为防邗沟水尽泄入淮, 影响航运,故 于沟、河相接处设埝,因地处北辰坊,故名北辰 堰,后称之为“末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湿地的变迁本章所述的湿地,指广义上的湿地,包括天然湿地的湖泊、沼泽、滩涂等,也包括人工筑造的池塘、水库。

中国古代历史上虽然没有“湿地”名词的提出,但对于河流、湖泊、水系的记载由来已久,从《山经》到《禹贡》再到《水经注》,历朝历代对于河川湖沼均有文献记载,但有些由于时间久远,已淹没在历史长河中不可细考。

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市通县,向南行,经北京、天津两市,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至杭州市西接钱塘江,沿线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等江、河水系;串通南旺、蜀山、南阳、独山、微山、高邮、太湖等大、小湖泊68个,并建有江都、淮安及大、小渠道460余处。

全长1794公里。

跨度广泛,沿线的湿地形态,在历史时期经历了沧桑巨变。

先秦汉唐时代,根据文献记载和钻井资料分析,运河沿线的湖沼分布,星罗棋布。

历史早期大量湖沼的存在,对于调节河川径流、改善地区气候环境、发展农业经济,无疑起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其后,随着黄河决、溢、改道所造成的水沙再分配的加剧,随着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的不断加深,尤其是农业经济发展对耕地的迫切要求,运河沿线的湖沼地貌发生了重大变化。

先期众多的湖沼,绝大部分已经消失,个别残留至今的古湖,也己面目全非、处于自然消亡的最后阶段;而在人为作用下形成的大量人工湖泊,也由于种种原因而从地面上消失;历史后期所形成的若干湖泊,又有再度被泥沙所充填的可能。

运河沿线湿地形态的如此重大变化,无疑给人们的生活环境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

因此,对运河沿线湿地的演变加以适当的总结,不仅可以加深对运河沿线整个生态环境变迁的理解,而且对今天的生态环境修护建设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第一节运河流域湖泊的形成湖泊是在一定的地质、地理背景下形成,通常情况下并具有一定的事件性。

从其形成到成熟直全消亡的演化过程中,地质、物理、化学、生物作用相互影响与依存,表现出明显的区域特色。

但不论湖泊的成因属于何种类型,湖泊形成都必须具备两个最基本条件:一是能集水的洼地即湖盆,二是提供足够的水量使盆地积水。

京杭大运河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平原地区,这一地区的湖泊形成主要有两大类:一类处于沿海平原低地,由于沿岸带的泥沙运动和海面波动,在河口、三角洲和海岸沙堤不断发展扩大的条件下使古代的海湾演变为澙湖,澙湖进一步发展,和海洋完全隔离,逐渐淡化演变成淡水湖;另一类是由河床摆动残留的河迹湖或随河流天然堤伴生的河间洼地湖等。

但实际上在自然界中,湖泊形成一般都具有多因素混成特点。

一、海成湖泊这类湖泊系海岸带变迁过程中,由于泥沙的沉积使得部分海湾与海洋分离而成,通常称澙湖。

上古时期京杭大运河沿线的澙湖,数不胜数,但在历经沧桑巨变之后基本已看不出它们最初形成时的形态,更有甚者已消失在了历史的遗迹当中,在这里,我们只介绍其中最为著名的几个。

1、杭州西湖西湖究竟怎样形成?经过地质工作者的多年勘测研究,“澙湖”说流传最广。

约在数千年以前,西湖还是一片浅海海湾,以后由于海潮与钱塘江挟带的泥沙不断在湾口附近沉积,使湾内海水与海洋完全分离,海水经逐渐淡化才形成今天的西湖。

最早用地质学观点解释西湖成因者是日本地质学家石井八万次郎。

1909年,他在东京《地质学杂志》中撰文称,西湖与日本的中禅寺湖相似,南山为古生代岩层的山坡,溪水北流,为西湖北山的火山岩堵塞而成。

1920年,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考察西湖,首先提出西湖原是一礁湖,是钱塘江口一小湾,后来由于钱塘江夹带的砂土堵塞其湾口于12000aBP而成的假说。

这一假说认为,至少距今两千多年前,西湖还是一个浅海湾,除个别山岭外全部淹没在海水之中。

随着海水的冲刷,海湾四周的岩石逐渐变成泥沙沉积,使海湾变浅,钱塘江也带来泥沙,在入海口沉积。

泥沙越积越多,最终将海水截断,内侧的海水形成一个澙湖。

起初,澙湖还随着潮水出没。

后来,经过劳动人民多次筑海塘阻拦海水,再加上海平面下降,西湖才正式形成。

2、太湖太湖及周围的湖群,是第三纪以来的断块差异运动所形成的一个凹陷,即太湖--吴淞凹陷,当时是个嵌入陆地的浅海海湾。

对于太湖的形成,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引起中外学者的关注,主要有构造成湖论、泻湖成因说、陨石冲击坑说等等。

构造成湖论认为,太湖平原原是一个大的海湾,以后不断为水和沉积物所填充,演化成现在的湖泊。

泻湖成因说认为,太湖平原原是一个大的海湾,在全新世高海面时,曾受到广泛的海侵,以后随海水退却形成封闭的湖泊。

陨石冲击坑说认为,距今5000万年前,一颗巨大的陨石从北东侧方向撞击地面,造成相当于1000万颗广岛原子弹爆炸的巨大冲击,留下了2300多平方千米的陨石坑,即现在的太湖。

30年代,有学者提出长江代角洲地区的湖群原光是一个与海相通的大海湾,由于扬子江与钱塘江的向东延伸与反曲,使部分海面环抱于内,及至两岸江岸相遇,逐成内海,其两侧诸山水水流注入,久之盐分消失而成淡水湖(丁文江、汪胡祯,1936年);50年代,又有学者指出被长江南岸沙咀和钱塘江北岸沙咀包围下的太湖地区,曾以最初的海湾形态逐渐形成为澙湖,最后从澙湖变为与海洋完全隔绝的湖泊。

时代约在6000 aBP。

并据钻孔资料,指出海湾时代的海相沉积距地面仅2--5m,并发现海湾时代的丛生牡蛎。

太湖与海隔绝以后,与海洋之间主要有娄江、吴淞江和东江条通道相联系。

太湖大型碟形洼地形成后,发生地貌分化现象。

分别形成淀泖湖群、阳澄湖群、洮滆湖群和历史上被消亡的芙蓉湖群等儿个小型碟形洼地,现代太湖系由古澙湖演化而来(陈吉余,1959年)。

实际上,太湖及其水网地区从第三纪上新世晚期即沿太湖--吴淞断陷的西界发生沉陷,开始海浸,并接受沉积。

更新世早期,太湖盆地尽管不很完整,但终究已贮水成湖,沉积数十米的湖积层,这就是太湖最初一外泄淡水湖的雏形。

中更新世,发生了第四纪以来的第一次海侵,使之有滨海相沉积,太湖成为一个岛海。

晚更新世晚期,因世界各地沿海发生大规模海退,当时低海面的位置大致退至今海面下100--130m,这已由世界各海区采集到的生物化石经14C年龄测定所证实。

此时长江口也向大陆架延伸,遥指冲绳海槽,太湖地区成为河流泛滥平原,或许在晚期出现过谈水湖泊。

全新世早期,随着第四纪最后一次冰期的消退,海面迅速上升,长江三角洲发生第四纪以来的第二次海浸,太湖地区大约在12000aBP。

海面约在今海面以下40m左右;10000aBP,约在今海面以下20m左右;7000aBP,由于世界气候达到冰后期最暖时期,海面已基本接近现在海面。

所以,太湖系由构造断陷--海陆交特--出流堰塞--经淡化而成的澙湖泊。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研究所的专家认为,太湖的底部及整个太湖平原湖泊底部,全部是黄土层硬底,湖水直接覆盖在黄土之上,未发现海相化石及海相沉积物,相反,却发现大量的古代人类生活的文化遗址,因而太湖不属于构造成因的湖泊。

同时据南京地理研究所研究,太湖平原除东部上海地区和南部嘉兴以南地区,曾受到过全新世海侵外,整个中部广大湖荡平原区并未受到海水侵袭,因此也就不存在泻湖成因问题。

关于陨石冲击坑说,南京地理研究所的专家认为如果湖泊是陨石冲击而成,,湖底多少要保存有撞击坑的痕迹,然而太湖湖底却十分平坦,平均坡度仅为19.66",而且湖中尚分布有51个岛屿,在平坦的湖底上,至今尚保存有完好的河道,自西向东穿过。

因此,认为太湖的最后形成主要归结为两方面的原因:第一个原因是气候变化引起的洪涝灾害;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泥沙淤积、人类围垦,引起河道宣泄不畅。

太湖是在原河道基础上,因洪泛而扩展成湖,与长江中下游其他湖泊基本类同,如洪泽湖、鄱阳湖等。

3、射阳湖射阳湖地处江苏里下河平原区的腹地,在今苏北里运河与串场河之间,跨扬州、淮安、泰州、盐城四市,古称射陂,俗作谢阳湖,古时曾是苏北平原上最大的湖泊,湖深且阔,“承受扬州、兴化、高邮、宝应、泰州、盐城诸州邑水,东流入海”现仅存湖身残迹马家荡和入海河流射阳河。

据地学者们从微地貌、钻孔资料、若性岩相、孢粉、海相生物和微体古生物化石等资料的综合分析,确认射阳湖由全新世高海面时苏北平原上的澙湖演化而成淡水湖泊。

射阳湖,在构造上属苏北凹陷区。

第四纪时期多次遭受海侵。

7000aBP左右,长江、淮河挟带泥沙在此产生堆积,区内河口砂坝及贝壳砂堤极为发育。

至6000a--5000aBP之间,淮河南岸砂坝、长江北岸砂坝及苏北中部最大的南北向岸外砂堤相继出露水面,海岸线东迁至阜宁羊寨至盐城大冈一线的西冈一带。

西冈形成后,其西侧则成为较封闭的澙湖区,古射阳湖所在地区也渐由高海面初期的浅水海湾演变为古澙湖环境。

古澙湖经过2000年冲刷,水体明显淡化,逐步演变成为淡水湖。

4、硕项湖硕项湖,古称大湖,地处江苏北部废黄河以北,嘉庆《海州直隶州志》载其“在沭阳县东八十里,与朐山、涟水三分湖界”,“沭阳、海州、安东各隶三分之”,曾经是淮北湖群中著名的湖泊之一。

全新世以来,由于海面变化、黄河夺淮、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湖区经历了由浅海演变为潟湖,由潟湖演变为淡水湖,直至严重淤积、日渐缩小,最终成为平原陆地的过程。

早全新世时期( 10000a--7500aBP),大理晚冰期渐告结束,冰川后退,海面回升。

早全新世海面上升速度较快,成为我国东部海面的主要上升期。

因受气候波动的影响,海面上升也时有起伏及短暂的停顿,但总的趋势为海侵。

至7000aBP,苏北海侵达到极盛,形成了全新世高海面。

苏北海岸线北起赣榆,南经海州、灌云、涟水、高邮、扬中一线,海水直抵洪泽湖东低山丘陵地带。

根据钻孔资料及其它相关资料分析得知:早全新世古淮河口西端位于苏北西部山前地带,大约在盱眙附近入海,古硕项湖尚未形成,属于古淮河口浅水海湾的一部分。

由于淮河挟有一定的泥沙量入海,因此古淮口海湾的堆积作用较为活跃,滨海砂堤及河口砂咀较为发育。

其砂堤可分为南、北两支,南支经涟水向东延伸至羊寨、北沙,北支经涟水、新安延伸至连云港境内。

对硕项湖古潟湖形成影响最大的古砂堤有两道,即青莲冈古砂堤及淮北贝壳砂堤群。

青莲冈古砂堤位于该区南隅,自淮安青莲冈经淮阴向西南延伸,是淮河流域与里下河洼地之间一高度达10--15m的高冈,其东北段将硕项湖区与古淮口隔开;淮北贝壳砂堤自淮口向东北延伸,经涟水、新安、灌云延伸至连云港境内,据该砂堤14C测年资料,该砂堤形成年代为4600aBP,使原为古海湾一部分的硕项湖地区逐渐封闭,成为一潟湖。

中全新世,海平面呈波动式下降,故海岸在东迁的过程中在硕项湖潟湖区东隅留下了数道大致平行的古砂堤。

数道砂堤的阻隔作用,使硕项湖古潟湖区受海洋的影响渐弱。

由于有古灌河、古游水 ( 在今涟水县北入海) 、古涟河、古沭河等河流汇入湖区,不仅使湖区保持广袤的水面,而且有冲淡卤水、排盐洗碱的功能,促进了潟湖向淡水湖转化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