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叶母亲》优秀教案
《荷叶母亲》教案完美版

《荷叶母亲》教案完美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荷叶母亲》这首诗的兴趣。
2.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教学内容:1. 向学生介绍诗人艾青以及他的作品。
2. 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荷叶和荷花的美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荷叶和荷花的图片或实物,并分享他们对这些美丽事物的感受。
2.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诗歌的喜爱和经历。
3. 向学生介绍诗人艾青以及他的作品,并展示《荷叶母亲》的题目。
第二章:诗歌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荷叶母亲》诗歌的结构和意义。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诗歌的结构,包括诗句、诗节和诗篇。
2. 解读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分析诗歌的结构,讨论诗句、诗节和诗篇的关系。
3. 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如荷叶、荷花等,并探讨它们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
4. 引导学生欣赏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解释它们如何增强诗歌的表达力。
第三章:情感体验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诗歌中的情感。
2. 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如喜悦、母爱等。
2. 引导学生体验和表达诗歌中的情感。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中的情感。
2. 讨论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如喜悦、母爱等,并分享学生自己的感受和经历。
3. 邀请学生通过写作、绘画或表演等方式表达自己对诗歌中情感的理解和感受。
第四章:创意实践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2. 帮助学生将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应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教学内容:1.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并探讨它们在创作中的运用。
2. 引导学生进行创意实践,如写作、绘画或表演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并探讨它们在创作中的可能性。
2. 邀请学生进行创意实践,如写作一篇以荷叶或荷花为主题的短文,或绘制一幅表达诗歌情感的画作。
七年级语文《荷叶母亲》教案教学5篇

七年级语文《荷叶母亲》教案5篇《荷叶·母亲》这是一篇借景抒情,托荷叶赞母的散文诗。
它是一篇爱的美文,作者被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生动场景所感动从而联想到母亲的呵护与关爱,抒发了子女对母亲的爱。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语文《荷叶母亲》教案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七年级语文《荷叶母亲》教案1教学设计教学目的⒈知识与能力目标:指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⒉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理解诗句中限制、修饰性词语的表达作用。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重点难点:⒈重点:体味诗歌思想感情,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⒉难点:联系生活,细致深入地体味亲情之爱,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课时安排一课时互动流程一、情景导入。
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世上只有妈妈好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个宝投进了妈妈的怀抱幸福享不了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个宝投进了妈妈的怀抱幸福享不了没有妈妈最苦恼没妈的孩子像根草离开妈妈的怀抱幸福哪里找没有妈妈最苦恼没妈的孩子像根草离开妈妈的怀抱幸福哪里找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一种感情,也是古今中外文学一个永恒的主题。
泰戈尔的《金色花》借助于金色花塑造了一个顽皮的孩子形象,表达对母亲的深情,而《荷叶母亲》又是如何来体现的呢?二、字词积累。
并蒂:瓜、果等跟茎、枝相连的部分。
瑞:吉祥的。
菡萏(hàndàn):荷花。
徘徊(páihuái):在一个地方来回的走。
欹(qī):倾斜。
荫蔽:遮蔽。
三、走近作者。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女作家。
诗歌代表作《繁星》、《春水》等。
四、感知阁。
⒈把握文章大意。
明确:这是一篇借景写人,托荷赞母的散文。
写荷花是为了写“我”,写荷叶是为了写母亲,达到“我”是雨打风摆的荷花,而母亲则是替荷花抵挡风雨的荷叶的境界。
是啊,连荷叶都会自觉地保护荷花,何况母亲爱护自己的子女。
七年级语文《荷叶母亲》教案教学5篇

七年级语文《荷叶母亲》教案教学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七年级语文教材第二单元《自然界中的生命》章节,详细内容为《荷叶母亲》一文。
该文以荷叶为喻,生动描绘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感悟,引导学生体会亲情的可贵和生命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散文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感受母爱的伟大,培养孝敬父母的美好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母爱的伟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生准备:语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描述自己母亲的一个关爱自己的场景,引发学生对母爱的思考。
揭示课题:通过学生分享,导入本课《荷叶母亲》。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认读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学生分享阅读感悟,教师点评并指导。
3. 课堂讲解对课文进行逐段解析,讲解生字词,分析修辞手法,体会作者情感。
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举例说明母爱的体现,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 例题讲解出示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仿写。
5. 随堂练习设计课堂练习,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点评并指导。
六、板书设计1. 课题:《荷叶母亲》2. 生字词:荷叶、母亲、保护、依靠等。
3.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
4. 母爱伟大:关爱、付出、无私、奉献。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母爱”为主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2. 答案:无固定答案,要求表达对母爱的感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朱自清的《背影》,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亲情的美好。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七年级语文《荷叶母亲》教案精选7篇

七年级语文《荷叶母亲》教案精选7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牛牛范文整理的7篇七年级语文《荷叶母亲》教案,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荷叶母亲》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多种方式品味本文朴实、清丽的语言。
3、学习诗歌托物抒情的写法。
4、体验人间真情,受到美的熏陶,在生活中学会感恩。
教学重点1、体味诗歌思想感情,把握诗歌托物抒情的写法。
2、体验人间亲情并能表达出来。
教学难点深层品位诗歌语言,体会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教学构想以“情”牵引,以“读”强化,以“问”贯穿,以“悟”延伸。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课文,疏通字词,了解作者,并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课前播放阎维文的《母亲》,渲染气氛。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聆听母爱1976年7月28日深夜,唐山,在一间温馨的小屋里,年青的母亲正在缝补衣服,九个月大的孩子已经熟睡。
忽然,一阵地动山摇,一声巨响过后,房屋垮塌了,母子俩被埋入废墟中。
所幸的是,房顶的预制板是斜压下来,他们都没有受伤。
但是房屋垮塌严重,只能等待救援。
三天过去了,由于严重脱水,母亲的奶水没了。
孩子的哭声渐渐微弱。
年青的母亲心碎了,这时候,她摸索着将身边的缝衣针,毅然的刺进自己的手指。
然后将刺破的手指放进孩子嗷嗷待哺的小嘴。
第八天清晨,救援人员终于掀开了压在他们头顶的预制板,那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啊,孩子脸色红润,宁静而安详,在早已死去的母亲怀里,睡得正香。
在他的嘴里,还含着母亲已经僵硬的、发白的手指……母爱是伟大的,很多文学作品都对母爱做过热情的讴歌。
有首歌词写得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冰心的散文诗《荷叶母亲》,一同感受作者所要歌颂的伟大无私的母爱。
(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感知母爱1、走近作者,了解冰心。
《荷叶母亲》教案4

《荷叶母亲》优秀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第七单元《荷叶母亲》。
详细内容包括:阅读课文,理解课文主题,体会作者对母亲的赞美之情;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掌握词语用法;分析课文结构,领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2. 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提高词汇运用能力。
3. 领会作者的表达技巧,培养写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课文结构,领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教学重点:阅读课文,理解课文主题,体会作者对母亲的赞美之情;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学具:课文、字典、笔记本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荷叶与母亲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主题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 阅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3. 学习生字词: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解释词语用法,并进行课堂练习。
4. 分析课文结构: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课文结构,领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5. 例题讲解:以课文中的精彩句子为例,分析写作技巧,进行讲解。
6. 随堂练习:学生仿写课文中的句子,巩固所学知识。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主题,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课题:《荷叶母亲》2. 生字词:荷叶、母亲、飘荡、庇护、承担、敬爱等。
3. 课文结构:起承转合4. 写作技巧:比喻、排比、拟人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的母亲”为题,仿照课文写一篇作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对母亲的敬爱之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但在写作方面,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其他赞美母亲的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组织一次以“母爱”为主题的班会,让学生分享自己和母亲之间的感人故事。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的设定2.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把握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教学目标的设定1. 确保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关注学生的朗读技巧和情感表达。
《荷叶母亲》优秀教案

《荷叶母亲》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大自然的声音》一课,具体内容包括教材第二十二章节《荷叶母亲》。
课文通过描述荷叶如何保护小青蛙,借以赞美母爱的伟大。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母爱的赞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提取信息、概括归纳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母爱的伟大,培养关爱他人、珍惜亲情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母爱的赞美。
2.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交流、讨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录音机、课文挂图。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学习单、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荷叶母亲的故事录音,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2. 自主学习:学生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圈画出生字词。
3. 合作交流:分小组讨论,解决生字词,交流课文主要内容。
4. 例题讲解:教师针对重点句子进行讲解,引导学生体会母爱的伟大。
5.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学习单,巩固所学知识。
6. 朗读感悟: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母爱的伟大。
六、板书设计1. 课题:《荷叶母亲》2. 结构:总分总3. 重点词语:母爱、保护、伟大、赞美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母爱的作文。
2. 答案:无固定答案,要求表达真情实感,语言流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母爱,学会感恩和回报。
组织学生参加“感恩母亲”的活动,如写信、做手工等,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身情感。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3.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要紧密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
七年级语文《荷叶母亲》教案(优秀4篇)

荷叶母亲教学设计篇一【教学设想】1、课堂教学最重要的,就是要解决课堂该解决的问题。
而所谓该解决的问题应该就是结合了学段特征与单元特征的体系知识。
这篇文章是人教版七年级(上)的课文,作为初中的起始年级,应该在朗读上多下功夫。
朗读是我们感受课文的最好方法,本设计重以朗读带动起整堂课的学习理解。
通过组织多次朗读(感读-思读-悟读),每次朗读都有具体要求,每次要求均各不相同,力求步步深入。
2、侧重于整体感知课文内涵,力求从文本走向能力、走向生活。
3、语文教育是情感教育,要想学生生情是件不容易的事。
教师要善于捕捉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浓浓情意,并且不拘泥于课文本身,把目光投注于学生自身,让学生在感受母爱的阳光中懂得珍惜亲情,懂得感谢父母,懂得感恩父母。
【学习目标】1、读准字音,读畅文句,领会课文大意。
2、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细致深入地体味和感受亲情之爱,学会感恩从感谢母亲开始,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感恩母亲的心声表达出来。
【学习重点】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难点】细致深入地体味亲情之爱,感恩从感谢母亲开始,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感恩母亲的心声表达出来。
【课前准备】1、预习作业(传统做法):(1)字词音义的标注;(3)查找文体“散文诗”材料;(4)初步熟悉课文,并参考有关资料作“旁注”。
2、下发背景材料《母爱是一部书》材料作业题:冰心的母亲让冰心感动,你的母亲让你感动了吗?把你母亲最让你感动的点滴写下来,当作献给你母亲的礼物吧!(设计意图:每一个人的母亲都是一部书,让学生在了解冰心母亲的同时盘点自己的母亲令己感动的点点滴滴,也为阅读冰心的其它作品作情感铺垫。
)【教学过程/一课时】一、导入(引读)1、导入师设问:会背《游子吟》这首诗吗?生背:“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寸草:比喻非常微小。
三春晖: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阳光。
《荷叶母亲》优秀教案(精选6篇)

《荷叶母亲》优秀教案《荷叶母亲》优秀教案(精选6篇)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荷叶母亲》优秀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荷叶母亲》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指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品味诗歌的精美的语言。
3.情感与价值:体会母子情。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感情,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诗歌以物喻人的手法及联系生活实际体味母子情深。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的《金色花》,我们被浓浓的母子情所感染和感动。
是的,母爱是人世间最无私、最仁慈、最宽容、最伟大的爱。
正是因为有了母爱我们每一个人才感到幸福无比。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着著名作家冰心去寻找一份幸福、一份感动。
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2.检查预习情况(出示小黑板)(1)作者(2)字词:并蒂、花瑞、菡萏、欹斜、慈怜、荫蔽三、继续感知,寻找感动1.现在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作者因什么而感动?(作者被红莲还是白莲所感动?)明确: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下来,遮盖住红莲,为其遮风挡雨。
(画图)2.那同学们能否找到文中描写这个画面的段落呢?(引导学生寻找6、7自然段)3.有感情地齐读6、7段。
(重点字:慢慢地、倾侧、覆盖、勇敢慈怜)4.同学们,结合刚才这两段文字,你认为给这幅画起一个什么名字?(荷叶护莲图)5.师过渡:这一朵红莲正在荷叶的庇护之下,安全地成长着……这画面不仅让作者感动,也深深地触动了我们的心弦。
试想一下:如果红莲没有了荷叶的保护,结果会怎样呢?(学生回答——凋零、枯萎)师:对,如果红莲没有了荷叶的保护,就会像文中的那株白莲。
请个同学说说:文中白莲的结局怎样?师:(画图)作者通过对比的手法,白莲和红莲都经历了一场风雨袭击,因为白莲没有荷叶保护所以凋零散飘,而红莲在荷叶的细心保护之下,健康、安全、快乐地生活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智慧课题
《荷叶母亲》
教学时间
执教教师
智慧班级Biblioteka 1、教学目标(从智慧教育与信息科技融合角度,以课程标准中找到要求,并具体化为本节课的学科素养。要求明晰、具体、可操作性。)
1、知识素养:指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2、能力素养:培养学生运用多媒体,进行提取信息的能力,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
3、情感与价值观素养: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二、智慧教学重难点(通过智慧教育与信息化技术结合说明本课题的重点、难点)
智慧教学重点:运用抢答以及点名的方式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让学生理解掌握本文的写作方法,并体味诗歌思想感情。
智慧教学难点:合理有效的运用智慧教育平台和设备,在运用设备的同时保障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诗歌情感的领悟。
三、智慧教学方法分析(简要说明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包含智慧教育内容,教与学的方法实践)
一、将课件通过屏幕广播投影到学生的平板上,利用冰心女士关于母爱的名句导入,引出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运用工具栏中的点名功能抽查学生对作者以及字词拼音的掌握,并用朗读的方式加强记忆;
三、听范读,初步了解课文,在听读时注意体会诗歌轻柔缓慢的语调,并在听读过程中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以及诗中抒发最主要的情感,并朗读最能表现作者情感的那几个自然段。
四、智慧教学过程设计(结合后面模板导向,结合学科特点创新实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智慧技术应用设计意图
将课件通过屏幕广播投影到学生的平板上,利用冰心女士关于母爱的名句导入,引出课题;
通过点名功能检查生字词拼音
运用抢答功能检验学生对整体感知课文的理解程度,回答几次看红莲时的情况
接收老师投影下来的屏幕广播,
学生准备充分以后等待点名,回答问题。
在小组讨论完,老师发布抢答信息以后,学生积极在平板上快速抢答
可以让全部同学特别是后排和侧面的同学都看到老师讲的内容,
随机点名可以更有效的检验出班级情况
让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并且给学生表现的机会,检验上课效果。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充分利用上信息技术方面与教学融合起来,使课堂效率提高,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写出收获。(手写)
四、整体感知课文,运用抢答功能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让同学们思考,小组讨论文中一共写了几次看红莲,每一次情景是怎样的,完成相关表格。以及从作者心情的变化出发了解作者是被什么场景所感动。
五、写作手法探究,运用抢答功能,让学生对诗歌的写作手法加以了解,通过借物喻人的手法引出象征手法。
六、作业布置,按照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的结构进行仿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