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经典作业

合集下载

8国学经典 第六章 唐诗《相思》《山居秋暝》

8国学经典 第六章 唐诗《相思》《山居秋暝》

本诗四句正好分别为: 陈述句、疑问句、祈使 句、感叹句。
通过对红豆的赞美,寄 托了最为深厚而真挚的 相思。文辞清新,构思 新奇,余韵悠悠,情感 细腻。
红 豆 生 南 国, 春 来 发 几 枝。
愿 君 多 采 撷, 此 物 最 相 思。
艺术特色
全诗洋溢着少年的热情,青春的气 息,满腹情思始终未曾直接表白,句句 话儿不离红豆,而又“超以象外,得其 圜中”,把相思之情表达得入木三分。 它“一气呵成,亦须一气读下”,极为 明快,却又委婉含蓄。
空山 ---寂静的山,形容山间空旷宁静,空明洁静。 新雨后---刚下过雨之后。 晚来秋---晚上天气寒凉,更有秋意。
空山里刚刚下了一阵雨,雨后天气转凉了许多, 到了夜里,秋的味道就更浓了。
诗首联点出时序,是秋天,下了一场秋雨 之后的傍晚。雨用新字描述,很新鲜,意思指 雨刚刚下过。空旷的山中,雨后更显洁净,尤 其傍晚时分,清凉之外,幽静的气氛油然而生。
相思
王维
红 豆 生 南 国, 春 来 发 几 枝。
xié 愿 君 多 采 撷, 此 物 最 相 思。
词语解析
相思:题一作“想思子”,即红豆,相思子是它的 别名。 《古今诗话》:“相思子圆面红,昔有人 殁于边,其妻思之,哭于树下而卒,因以名之。” 南国:指我国南部,因红豆多产于岭南,所以说 “生南国”。 发几枝:是说春来了,故枝上又生发了几枝新枝。 愿:一作“劝”。 君:你。 多:一作“休”。 采撷(xié):采摘。 此物:指红豆。
写作背景
《山居秋暝》是王维晚年闲 居蓝田辋川时写的一首五言 律诗,他在终南山下建造了 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诗人厌恶污浊的官场,这里安静、 淳朴的生活是他的生活理想,他 又深受佛道思想影响,所以选择 隐居。后人称之为“诗意的生 活”、“诗意的憩居”。

2023高考语文作业素材

2023高考语文作业素材

2023高考语文作业素材
一、诗歌鉴赏
1.李白《将进酒》
2.杜甫《登高》
3.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4.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5.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二、文言文阅读
1.《孟子》
2.《庄子》
3.《诗经》
4.《史记》
5.《论语》
三、现代散文鉴赏
1.鲁迅《狂人日记》
2.朱自清《背影》
3.余华《活着》
4.路遥《平凡的世界》
5.莫言《红高粱家族》
四、修辞手法分析
1.比喻
2.拟人
3.对比
4.排比
5.倒装
五、文学史知识
1.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特点
2.近现代文学流派
3.文艺复兴的起源和影响
4.20世纪中国文学的新声运动
5.伟大作家的作品及风格特点
六、写作技巧训练
1.议论文写作
2.文学评论写作
3.应试文写作
4.故事创作
5.写人写景写物
七、经典电影欣赏
1.《乱世佳人》
2.《肖申克的救赎》
3.《阿甘正传》
4.《辛德勒的名单》
5.《红辣椒》
八、外部知识
1.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影响
2.经济与贸易学知识
3.哲学思想
4.新闻事件及其社会影响
5.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以上内容既是2023年高考语文的重点,也是学生日常学习和阅读的一些必备素材。

学生们可以通过精读和欣赏这些文化经典,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同时将这些与时事和历史发展相结合,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思维视野,做好2023高考语文备考。

【经典诗句】唐诗《咏鹅》古诗 赏析

【经典诗句】唐诗《咏鹅》古诗 赏析

【经典诗句】唐诗《咏鹅》古诗赏析咏鹅①鹅,鹅,鹅,曲项②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③拨清波。

??唐?骆宾王注释①咏:用诗、词来叙述或描写某一事物。

咏鹅:用诗词来赞美鹅。

据说《咏鹅》是骆宾王七岁时写的诗。

②项:颈的后部。

这里代指鹅的脖子。

③掌:指鹅的脚掌。

解读翻译鹅,鹅,鹅,高昂着弯弯的脖子朝天唱着歌。

洁白的羽毛浮动在碧绿的水面上,鲜红的鹅掌滑动着清清的水波。

赏析这首诗是骆宾王七岁时写的,描绘了鹅游水嬉戏时生动活泼的神态特征。

第一句三个鹅字,写出了孩子们初见鹅时的惊喜。

接下来的三句话,写活了鹅的神态。

那一群白鹅悠闲的游来,正昂这脖子高声叫着,像是在聊天,更像是向天歌唱,爱情语录。

它们在水中游来游去,洁白的身体浮在绿水中,红红的鹅掌向后清清拨动着清清的河水,荡起一片涟漪。

小鹅白毛红掌,浮在清水绿波之上,两者互相映衬,构成一幅美丽的“白鹅嬉水图”,真是令人喜爱。

而且,骆宾王这种善于观察的能力,也值得我们学习。

作业题美丽的大白鹅在水面游泳时是什么样子呢?请你在图上画一画,并涂上颜色。

趣味阅读骆宾王与武则天的故事公元684年春天,轮宾王因事进京,目睹了武则天废帝夺权、大开杀戒,以及武氏势力横行无忌的种种恶行,十分愤怒。

他抑郁的离开了京城去了扬州,和徐敬业等人聚合密商,准备武装讨伐推翻武则天。

骆宾王起草了讨伐武则天的宣言。

宣言的前半部分历数了武则天的罪行,而后半部分则号召天下人响应起义。

武则天读了这篇文章,开始并没有当回事,可是,当她读到文末“一杯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的时候,忙问身边的人,这文章是谁写的?当她知道是出自骆宾王之手时,先是赞叹,然后十分惋惜的说:“这么好的人才,没有得到重用,真是宰相的过错啊!”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部编小学语文5下 校本作业 9 古诗三首(含答案)

部编小学语文5下 校本作业 9 古诗三首(含答案)

9.古诗三首一、用“V" 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并根据拼音写词语。

渭.(wéi wèi)水之南的华山绝壁千仞.( rèn rén ),高耸mó tiān( ).被称“xī yu è”( )。

华山东峰上有些景观因年代久远或天灾人祸而荒废,现仅存yí zhǐ( )二、选择题。

1、下列诗句,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孤城/遥望/玉门关B.五千/仞/岳上摩天C.渭城/朝雨/港轻尘D.劝君/更尽/杯酒2、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不破楼兰终不还。

”中的“还”读“huán”,意思是“回还”。

B.“从军行”是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生活。

C.“黄沙百战穿金甲”中的“穿金甲”是指战士征战时穿着金甲衣。

D.“渭城朝雨浥轻尘”中“浥”的意思是“湿润、沾湿”。

3、下列诗句中加点的“更"字与“劝君更尽一杯酒”中“更”意思相同的是( )A.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B.风一更,雪一更,话碎乡心梦不成。

(《长相思》)C.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劝学诗》)D.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4、关于《从军行》,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这首边塞诗描写了“青海”“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黄沙”等富于边疆特色的景物,写景壮阔悲凉,有一种压抑感,表现了边塞的荒凉艰苦。

B.“孤城遥望玉门关”中的玉门关,是一座军事要塞。

C.“黄沙百战穿金甲”中的“百战”是虚数。

D.本诗的结尾没有体现出悲壮的情调。

5、关于《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B.第三句“泪尽”二字表现出诗人内心的痛苦,可谓度日如年。

C.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D.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作业设计)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作业设计)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学设计4.听师范读,关注“楚江开”“日边来”压ɑi韵。

5.学生各种形式的练读。

(1)做手势读(2)叠读(3)男女生读一句,全班齐读。

还要读出它的韵律美。

4.教师范读。

引导学生关注“楚江开”“日边来”压ɑi韵。

5.学生各种形式地练读。

(1)教师用手势提示诗句的节奏起伏,学生做手势读。

(2)叠读,感受古诗的韵味。

提示:读古诗的方式有很多种,今天,我们来尝试叠读,怎么读呢?就是你们每读一句,老师重复后面的三个字。

(3)男女生各读一句,全班齐读后两句。

好停顿。

能运用多种形式的读好古诗活动意图说明:优秀诗作是文化经典,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血液。

学习古诗,首先必须会读。

朗读先于义理,需要放声读。

熟读成诵,是习得古诗之道,是培养、呵护民族精神之道。

环节三:借助注释读,抓关键字词想象画面(指向目标1,2)1.默读古诗,用笔圈出每一句都写了什么景?预设圈画: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2.结合注释,了解“天门”“青山”都是指“天门山”,“楚江”“碧水”都是指“长江”。

3.学生思考:眼中的天门山是怎样的山?眼中的楚江又是怎样的江?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学生汇报4.根据“断”,想象天门山是怎样被分开的?说说脑海里出现的画面。

预设:天门山被江水的气势给冲断了,被像刀子、像斧子的波涛给冲断了。

1.理清景物,整体感知。

(1)同学们,一首诗就像一幅画。

如果这是一幅画,那画里画了什么呢?现在请大家默读,找一找每一句都写了什么景,用你的笔圈出来。

(2)结合注释,了解“天门”“青山”和“楚江”“碧水”各指什么?2.抓关键字词想象画面。

(1)引导:同学们,前三句诗从不同的角度写了天门山、楚江,你眼中的天门山是怎样的山?你眼中的楚江又是怎样的江?你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2)聚焦“断”“开”想象画面。

①根据“断”的构字特点想象画面。

这是“断”字的小篆,左边是一把刀把两束丝完全剪断,右边是一把锋利的斧子。

《唐诗经典与中国文化传统》作业答案

《唐诗经典与中国文化传统》作业答案
8.太平盛世一定会产生伟大的文学。错。
9.盛唐诗歌时代的结束按照文学意义上划分的标志是安史之乱。错。
10.中国古典诗学历来以唐诗为最高峰,而其中又以什么最突出?盛唐诗。
11.高棅编写的《唐诗品汇》将诗人分成了几等?9等。
(二)
1.705年发动政变烧死张氏兄弟,推动武则天之子中宗继位的是谁?张柬之。
2.开元盛世解决的骚扰丝绸之路的边患是什么?吐蕃。
2.唐朝时期汉末名士对社会政治的批判精神被什么取代了?视作文化的自私性作用。
3.唐朝诗歌繁盛的标志年份是哪一年?开元15年。
4.武后时期重视进士科的人。对。
5.武后时期重视年轻人。对。
6.四杰中谁得善终?杨炯。
7.初唐四杰在()岁之前成名?20岁。
8.《少年中国说》作者是谁?梁启超。
9.让每个人都能参与政治,关心政治是唐朝社会进步的一个表现。对。
8.《度大庾岭》作者是谁?宋之问。
9.两句之中对应的字要平仄相对是哪一个句律?相对律。
(十一)
1.“文章四友”中文采最高官位最低的是谁?杜审言。
2.“文章四友”指的是那四位诗人?崔融、李峤、苏味道、杜审言。
3.沈宋的诗词采精丽,数量较多,又大都合律,使律诗的什么规律逐渐被一般诗人所遵守,影响甚大?粘对。
(十)
1.唐代一般押韵押的平生韵总共有多少个?54个。
2.沈佺期和宋之问都是唐代宫体诗人的代表。对。
3.在哪一时期经沈佺期宋之问等人的倡导和定型,律诗各体制达到了完成的地步?武则天。
4.武则天时律诗体式完成。对。
5.沈宋作诗不犯声病。对。
6.沈宋体中的“宋”指谁?宋之问。
7.“谁能将其鼓,一为取龙城”作者是谁?沈佺期。
12.我国古代的传统乐器是什么?丝竹。

9国学经典 第六章 唐诗《回乡偶书》《江南逢李龟年》

9国学经典 第六章 唐诗《回乡偶书》《江南逢李龟年》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 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 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 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 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 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 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 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少小离家老大回”,诗一开始,就紧扣 题目,单刀直入,点明离家与回乡相距年岁之 久、时间之遥,其中已蕴藏着很深的感慨。这 感慨在同题第二首诗中即有明白的描写:“离 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 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山河依旧,人事消 磨,将自然的永恒与人生的多变作了鲜明的对 照。
鲜明对比:口音没变,头发斑白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创作背景
贺知章在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乡。他年轻的 时候就离开了家乡,后来一直在外面 做官,到了此时八十六岁才回到了故 乡。这首诗就是贺知章老先生回到家 乡时写下来的。人生易老,世事沧桑, 心头有无限感慨。他一共写了两首 《回乡偶书》,这是第一首。
2、过去相见和现在相见的感触是一样 的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么大 的区别?
提示: (1)欣喜、荣耀;辛酸、伤感
(2) 国家的盛衰、个人命运的变迁
落花时节
3、分析颈联和尾联的妙处。
提示:用了反衬和双关。“江南好 风景”,恰恰成了乱离时世和沉沦 身世的强烈反衬。“落花时节”, 是双关,既是写景,又暗寓社会、 朋友和自身的境况如同落花流水, 令人忧伤。
三种对比:
此诗运用了三种对比: ① 通过少小离家与老大回乡的对比,以突出离
开家乡时间之长; ② 通过乡音难改与鬓毛易衰的对比,以突出人

二年级暑假语文特色作业

二年级暑假语文特色作业

二年级暑假语文特色作业一、背诵古诗词暑假是一个与书籍为伴、自由探索的季节。

为了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并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我们给二年级的同学布置了一项特色作业——背诵古诗词。

背诵古诗词可以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加深语感,同时也是一种提高记忆力、培养想象力和表达能力的有效方式。

以下是本次暑假语文特色作业的具体要求:1. 每位同学需选择两首不同的古诗词进行背诵,其中至少包括一首唐诗和一首宋词。

2. 背诵的古诗词要求内容积极向上、充满哲理和情感,推荐选择经典名篇。

3. 同学们可以向家长或老师请教,挑选适合自己的古诗词进行背诵。

4. 背诵过程中,建议同学们多听、多读、多背、多理解,尽量掌握其中的意境和作者的写作技巧。

5. 暑假结束后,每位同学需要进行口头朗诵,展示自己的背诵成果。

二、阅读名著暑假是学生们拥有大量阅读时间的黄金期,我们鼓励二年级的同学们利用这段时间阅读几本名著,以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素养。

以下是本次暑假语文特色作业的具体要求:1. 每位同学需选择一本适合自己阅读水平的名著。

2. 推荐选择经典童话、寓言故事或优秀儿童文学作品。

3. 阅读过程中,同学们可以做读书笔记或摘抄心得,并与同学们分享分享读后感,写一篇读书心得体会。

4. 暑假结束后,每位同学需要进行读书心得的口头汇报。

三、撰写自己的寓言故事寓言是一种很有趣的文学形式,通过动物或其他形象的讲故事方式,寓意深远地传递道德和哲理。

本次暑假语文特色作业要求同学们撰写自己的寓言故事。

以下是本次暑假语文特色作业的具体要求:1. 每位同学需创作一篇自己的寓言故事,可以从身边的事物、生活经历或自己的想象力出发,构思一个有趣的故事情节。

2. 故事结构包括开头、事件发展、和结尾。

在寓言中,通过动物或其他形象的角色扮演来传递道德或哲理。

3. 同学们需要注重故事情节的连贯性和逻辑性,同时在描述角色特点和事件发展时,注重细节描写和言之有物。

4. 暑假结束后,每位同学将自己的寓言故事进行朗读,或将故事制作成绘本进行分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南大学《唐诗鉴赏》王步高诗里面的动词很重要,一般的诗眼都是动词。

乐府诗,题目决定主题和内容;词,题目和主题、内容无关,题目决定字数、格律等。

浙江大学《唐诗经典》胡可先陶然第一周举出你最喜欢的5个唐诗名句(或5联),谈谈你为什么喜欢它。

具体做法:可以综合谈一下自己的体会,也可以分别从情感的、生活的、审美的、语言的、艺术的等某一方面谈谈你对这些名句的理解。

(要求字数两百字以上)1.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是李白《将进酒》中的一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小时候很喜欢李白,因为自己名字里也有一个“白”字。

李白的诗小学课本里就有不少,老师说他叫“诗仙”,才高八斗,读故事知道他竟然“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后来,人长大了,看了很多关于李白的文章,才知道我们称道的那些浮名轶事,都不是他的心愿,他一生的抱负在“洒脱”中被搁浅。

读他的诗也不再感觉那么豪放、不羁了,默默的多了一份无奈。

所以,整个《将进酒》我只愿意听这一句“天生我才必有用”,用这一句话来撑起自己跌落的心。

2.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出自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是高中时学的,初读时也不知道它的大名鼎鼎,只是感觉题目很美,诗好长,要背诵的话不容易呢读的时候,就不知不觉沉浸了。

最喜欢的便是这两句“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两句对仗非常工整,江畔——人——月、月——人。

即使只有两句,仿佛也能看到诗人看到的情景,不由得跟着畅想,这月是什么时候开始照耀的呢3.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李绅《悯农诗》这首诗是小学一年级老师讲的,内容很简单,是农民在中午的时候还在锄禾,汗水滴在禾苗的土地上。

后来知道,农民会专门在中午烈日当空时锄地,这样可以使斩除的杂草被晒干,避免落土存活,突然有了“心忧炭贱愿天寒”的触动。

4.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白居易《卖炭翁》这是文人对底层人的关注,也是古代文人以天下为己任,心怀苍生的一个例证。

卖炭翁的凄惨我们无法体会,但每个人有的时候也会像卖炭翁一样发出矛盾的愿望,人事的无奈也不知不觉出来了。

5.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杜甫《石壕吏》诗的开头是“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结尾是“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学习的时候,我在想老妇为什么要老翁逃跑,自己出去应付那些官差呢她是否知道这样的话自己也难逃被征呢中国妇女的以家为重,自我牺牲精神。

第二周以“唐诗与名楼”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具体方法:可以选择有关一个名楼的1首诗进行分析,也可以选择一个名楼多首诗进行分析,还可以选择多个名楼的多首诗进行分析,如果能结合自己的登楼体会,则更加欢迎。

(字数两百字以上)唐诗与名楼——鹳雀楼鹳雀楼,又叫鹳鹊楼,在今天山西省永济县,临黄河,因为经常有鹳鹊在上面停留、栖息,所以叫鹳鹊楼。

《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太阳依傍着山头慢慢消失,滚滚黄河向着大海的方向流去。

如果想要看得更高更远,就要再往上面攀登一层。

王之涣是盛唐诗人,盛唐的诗人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大唐气象的涵泳,胸怀意境的开阔。

《登鹳雀楼》这首诗也不例外。

对这首诗的熟悉,是因为最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未知其诗,其人,先闻这两句。

诗意与开拓融为一体,传唱不衰。

现在认真再读此诗,不禁觉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也是极震撼的。

本是太阳西垂,诗人没有发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怅然,而是胸怀若谷,把这白日、山、黄河、海的意象连接在一起,顿时气象万千。

同时,作者的胸襟没有止于此,而是抬望眼,有呼出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千古名句。

古语有云,“一叶蔽目,不见泰山”,所以王之涣在千年前的一个黄昏,便发出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感叹。

把这句自己喜欢的诗,送给一起努力的同学们。

第三周选取一幅古代至当代的人物画或风景画(也可以选择相关的唐诗诗意画),谈谈诗与画在艺术表现上的相通和差异之处。

(字数两百字以上)《滁州西涧》(唐)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第一次知道用诗作画是“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故事。

说宋代一画院考试,让学生画出“野渡无人舟自横”。

“野渡”“舟自横”貌似不难,关键是如何让人心领神会确认“无人”。

舟船是人造工具,如何才能表现出“无人”的境界呢确实很难,据说最后录取的学生,他画了一只鸟在啄食,同时好像在呼朋引伴。

知道答案后,不觉拍手称快。

这考生是如此的聪明,他没有钻入舟和人的套子,而是抓住了没有人的时候,小鸟(外物)的一种表现,就把这诗意跃然纸上了。

这个例子固然说明了考生的聪颖,用妙笔展现了诗意,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来,一句我们大家读了明白情境的诗句,如果想要用静态的画面表现出来,是不容易的。

这也就是诗和画的差异之处了。

诗,可以调用无数的方块字,利用字的音、形、意,以及组合的重构,给读者造出无尽的诗意,不受纸张、色彩的限制,可以天马行空。

但是画就不一样了,画是在既定的范围中给人传情达意,没有人们习惯的话语,只有无声的颜色和方寸的空间,需要画家的匠心,同时对观画的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四周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是历来聚讼纷纭的问题,有讽谕说、爱情说、双重主题说、隐事说等多种,谈谈你的总体看法,或选择一种加以评议。

(字数两百字以上)(1026)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一篇长篇叙事诗,以诗歌的形式,再现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相见、相宠、死别、寻梦的过程。

一方面,这首诗叙述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历程。

除开头为唐玄宗作隐,忽略了杨玉环是寿王之妻的事实,后面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经历,及马嵬事变后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和流传一致。

长恨,取生离死别之恨,无奈贵妃已死,唐明皇“上穷碧落下黄泉”的苦苦寻找,只能苦思誓言,“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这帝王之爱,之恨,成为爱情悲剧的代表。

另一方面,诗歌再现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过程,欢爱、宠溺,最终酿成马嵬事变。

于唐明皇是爱情的幻灭,但于大唐王朝,也是滑落的拐点。

一国之君的爱情,沉迷之后的误国,是诗人之恨,子民之恨。

综上,白居易作为伟大的诗人,他长篇巨制的挥洒,不是单纯的对帝王之爱的记叙,也不是单一的政治评判。

《长恨歌》寄含了诗人政治、爱情、帝王是否该有情等多种思考。

第五周诗与词的关系可以说是纷繁复杂,这两种文体在其各自独立的发展过程中又互相渗透、互相作用,以“诗词关系”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具体方法:可以选取诗词关系的某个或几个侧面谈谈你的看法,比如“词源于诗”、“诗词互渗”、“以诗入词”、“词别是一家”等。

(字数两百字以上)(1031)诗是一种古老的文学样式,源于劳动与生活,比如最开始就是人们劳动时为了鼓舞士气喊的号子。

最开始诗和音乐、舞蹈是融为一体的,比如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最早就是可以伴乐歌唱的,只是现在我们找不到原来的谱子了。

诗歌在唐代发展到顶峰,绝句、律诗、排律等,在大唐盛世的背景下,唐诗成为了中国文学的耀眼明珠。

唐代之前,是南北朝、隋朝,各地区混战,民族融合。

词最早是兴起于隋,以汉族民间音乐为基础,糅合了少数民族等外来音乐,形成的新的歌词,在宴会上演出,所以最早叫“燕乐”。

诗和词的创作规范不一样,比如诗的题目只是决定了诗的主题,但词的题目决定了词的押韵、字数等。

在创作过程中,许多诗人倾向于用诗表达抱负、志向,用词表达一些内心细腻的感受。

但其实,诗和词这两种诗歌形式,并没有规定自己的内容。

所谓“词别是一家”,也只是部分诗人主观倾向。

因为诗对韵律、对仗要求更高,有的人认为词是小众,诗比词好,这也是不可取的。

从诗歌发展来看,唐诗经过大唐三百年的发展,使用诗来表达出自己不一样的感受、情怀已有一些难度,逐渐往词过渡,这样宋代“词”达到顶峰。

所以,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诗、宋词、元曲。

文学的发展本身就是继承与发展,创新。

诗比词发展的早,过程中二者也会互相影响。

但都是承载思想、文化的载体。

第六周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一诗被誉为“孤篇压全唐”,谈谈你对这一称誉的看法,可以赞同,可以否认,并说明你的理由。

(字数两百字以上)(1107)张若虚是初唐诗人,《春江花月夜》一方面是歌行换韵,并使用铺排,这是典型的初唐诗歌特点。

另一方面,这首诗具有盛唐的情调,摆脱了之前遗留下来的问题,从缺乏思想的宫体诗过渡到真正的唐诗。

这样,成为了初唐诗的顶峰,打开了盛唐的道路。

正是因为《春江花月夜》站在了转折点上,所以给人不同的感受,又因为它的诗歌主题、意境方面深远、富有哲思,形式与内容的完美亮相,获得了“孤篇压全唐”的盛赞。

但是,从个人对唐诗的理解,以及唐诗对个人的影响来说,“孤篇压全唐”确实是太高了。

作为转折点,《春江花月夜》具有开辟意义,但是后续发展盛唐诗歌等才是真正成熟。

所以“孤篇压初唐”倒是赞同。

第七周以“唐诗与酒”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角度不限,但要有独立思考。

字数要求在两百字以上。

(1114)酒,据记载起源于神农时代,足见酒在我国历史久远。

从夏到唐宋,酒都是用果实粮食蒸煮,发酵出来的。

饮酒,也是古人生活的一部分,在祭祀、重大节日都有饮酒习俗。

诗歌,作为抒情达意的载体,记录了古人的生活、思想等。

比如,重大节日或者好友相聚,饮酒相庆,作诗相和是文人的生活方式,于是许多诗篇里都能看到酒的影子。

唐诗,作为诗歌的鼎盛时期,诗人无数、篇章无数,里面自然也有许多与“酒”有关的诗篇。

说起“诗、酒”,不能不提被誉为“酒家仙子”的李白。

有少年时的“醉来脱宝剑,旅憩高堂眠”,“长剑一杯酒,男儿方寸心”;中年受挫后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晚年思友的“纪叟黄泉下,不应酿老春。

夜台无李白,沽酒与谁人”即使是我们心中永远在忧国忧民的“诗圣”杜甫也不例外,比如我们都不陌生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因此,酒作为一种饮品,融入古人生活,也就融入了文化中,唐诗与酒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第八周写一篇关于“悼亡词”的小论文。

可以谈某位或某几位你喜欢的悼亡词作家,比如苏轼、贺铸、纳兰性德等,也可以分析某首或某几首你喜欢的悼亡词,也可以论述悼亡词起源发展的历史等等。

字数在两百字以上。

(1121)“结发为夫妻”“一日夫妻百日恩”,古代社会男子虽有三妻四妾的权利,但才子与发妻的相濡以沫、举案齐眉也是佳话颇多。

但是人有生老病死,劳燕分飞后的怅然、疾首也是刻骨铭心的。

从《诗经》就有悼亡诗出现,比如《国风·唐风·葛生》“夏之日,冬之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