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常春藤叶说课
《最后的常春藤叶》说课教案

《的常春藤叶》说课教案一、教材分析《的常春藤叶》是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短篇小说。
故事以肺炎流行时的纽约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关于友情、信念和艺术力量的故事。
本文通过描述主人公贝尔曼先生画出一片常春藤叶的过程,表现了他在艰难环境下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这篇课文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适合学生学习欣赏。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故事情节;(2)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理解课文主题;(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友谊、信念和艺术力量在困难时期的重要性;(2)培养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3)提高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欣赏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情节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把握;(2)分析课文主题,领悟故事所传达的思想内涵;(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对课文背景和文化环境的把握;(2)对人物内心活动的深入理解;(3)对故事情节的深入分析和批判性思考。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感知力;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表达能力;3. 案例分析法:以课文为例,分析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4.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欧·亨利及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主题,交流心得体会;4. 案例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深入理解课文;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故事的主题和寓意;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最后的常春藤叶说课

琴师对他的盲人徒弟说:有一剂药能治好人的眼 睛,让人重见光明,但必须以弹断一千根琴弦作 为药引子。于是,弹断一千根琴弦就成为琴师老 瞎子的终生心愿,只为能望一眼这世界。然一千 根弦断了,却未能如愿。但他依然郑重地告诉他 的徒弟小瞎子是自己记错了,应该是一千二百根 琴弦。因为他明白,世界是需要用心看的,只要 心弦不断,就能奏出生命的乐曲,他应该像师父 对他一样给小瞎子一根拉紧的心弦,一种希望, 善意的谎言播种希望,希望支撑生命。这就是史 铁生的命若琴弦。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小说, 审视一片叶子上维系的生命。 通过故事,渲染氛围,感染学生,引起学生 对生命的思考。因此在课前我设计了课前寄语, 让学生语过留痕。
一片叶子,一头是琼珊,一头是贝尔曼, 未曾谋面,却生命相关。不禁要问,
问题设置(小组交流与展示,注意方法渗透) 贝尔曼是怎样一个人? 精读文本,找出文中对他的三次描写,感受其 形象。 方法提示:文本描写+人物性格特点分析
1、挑读肖像描写部分,粗略感受贝尔曼。 2、角色朗读与苏艾对话部分,初识贝尔曼内 心。 3、情感朗读雨中画叶部分,仰望贝尔曼灵魂)
• 教学媒介:
借助多媒体平台,增强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提高课 堂效率。
四、教学过程
创 设 情 景 初 读 通 幽 再 读 览 胜 感 悟 美 丽 妙 笔 生 花 课 堂 结 语
导 入 新 课
感 知 文 本
感 知 人 物
主 题 深 化
落 实 方 法
情 感 润 化
一、创设情境,故事导入: 有一位盲人老
三、教法学法
• 教法分析
问题探究式与启发式相结合: 通过循序渐进的探究问题设置,放手让 学生自主探索,以培养其自主性与合作性。 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 学原则。
最后的常春藤叶说课稿

《最后的常春藤叶》说课稿姜娟娟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特点《最后的常春藤叶》是苏教版语文必修二课本中第一个专题《珍爱生命》中的第二篇课文。
这个专题是重在学生对生命的感悟,这里不仅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有对人生苦难的反思;有对他人生命的关爱,也有生命关爱的感受;还有对小生灵顽强生命力的赞美。
所有这些都源于对生命的深层思考,启示我们学会珍爱生命。
本文是本专题中唯一的一篇小说,这也是学生进入高中来所学的第一篇小说,因此在专题中的地位还是很重要的。
它又是美国短篇小说家欧·亨利最为成功的作品之一,我认为小说中表现出的朴素的人类情感是这篇小说最打动人心之处。
2、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因为,这篇课文是学生进入高中来所学的第一篇小说,其地位不言而喻。
前苏联的霍姆林斯基叶曾指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
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师、学生、文本之间情感交流的过程,这个过程始终以情感为动力进行美的教育。
”正是基于这两点,这节课我的教学目标主要放在小说三要素的挂你上和对人性的体会上,其次是情节结构的把握和语言风格的体会。
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我制定了三个教学目标:1、理解小说三要素之间的关系;2、体味欧·亨利的结尾的妙处;3、探讨人物形象,感悟人性之美。
重点放在体味欧·亨利创作的特点上,难点放在正确找出小说的主人公上。
二、说教法: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朗读法:作家塑造的每一个角色都有其个性,而语言和外貌则是反映人物内心世界的切入点,通过朗读人物的语言和描写其外貌的语言,概括人物的性格。
2、情境设置法:在本节课上,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境,使学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思想产生共鸣。
3、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三、学法指导: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
《最后的常春藤叶》公开课说课稿

《最后的常春藤叶》说课稿《最后的常春藤叶》公开课说课稿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
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后的常春藤叶》公开课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最后的常春藤叶》说课稿1各位评委老师:早上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最后的常春藤叶》。
(板书课题)一、教学目标的分析与定位《最后的常春藤叶》是欧·亨利的一篇短篇小说。
教材编写者将这篇小说放在专题“珍爱生命”里,希望能引发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深层思考。
因此,我将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定为:理解小说人性美的内涵,品味小说的语言。
二、教学设计的理念与学法这篇小说应突出学生对文本多层面的感悟,引导学生用速读、跳读、品读等多种阅读方法阅读文本,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
因此,我的教学策略是启发诱导、角色扮演和探究讨论。
三、教学过程的安排与意图1、导入:现在是秋季,人们常说,秋风萧瑟,黄叶飘飞。
今天,我们就来要学习一篇课文《最后的常春藤叶》。
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1)、理解小说人性美的内涵。
2)、品味小说的语言。
(板书:理解内涵、品味语言)【设计这样的导语,简洁明快,而目标教学,则提纲挈领。
】2、作家简介:欧·亨利,美国短篇小说家。
他的小说被称为“含泪的微笑”。
【这个知识点借助导学案,既突出重点,又减轻学生负担。
】3、速读——整体感知:让学生概述故事情节,了解故事发生的四天里琼珊与贝尔曼的行为。
【通过速度法,整体感知,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分析。
】4、跳读——把握形象:(1)本文的标题是《最后的常春藤叶》,小说所写的三个人与“藤叶”有关系吗?有怎样的关系?对此,你有何感想?引导回答:琼珊数藤叶,苏艾说藤叶,贝尔曼画藤叶。
(板书:画藤叶,写:数、说、画)【设计这个环节,是为了把思考空间留给学生,尊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
】(2)将学生分成三组,分别扮演琼珊、苏艾、贝尔曼。
最后的常春藤叶说课稿

《最后的常春藤叶》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语文3号,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说教材和学情、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和学情《最后的常春藤叶》这篇文章编排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专题“珍爱生命”中的第一板块“精神支柱”中。
围绕“珍爱生命”这一主题选入了《我与地坛》、《最后的常春藤叶》、《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鸟啼》四篇文章,旨在让学生体会自然生命的伟大,敬畏生命,善待生灵,热爱生活,丰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高一学生刚步入高中阶段,心理比较躁动,对人生对未来还没有很多生活的历练,处于情感的模糊期,尚未形成科学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急需从情感上加以引导,促使其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同时,从语文教学上来说,这是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第一篇小说,学生对小说的文体特征等还不是十分熟悉。
因此,鉴于以上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根据新课标的指导精神,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小说曲折的情节和环境描写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体会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2.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文本研习的学习方式,把握人物形象,理解常春藤叶内涵,感受作品主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爱”的信念,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依据此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设定为:教学目标第2项;教学难点设定为:教学目标第3项。
二、说教法和学法为了突出学生个体的主体地位,建立以生为本的发展性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鉴赏评价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我采用以下教法:运用速读法、跳读法、再读法等阅读文本,在阅读中对文本进行理解鉴赏。
再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教学,结合启发诱导法、小组合作、探究质疑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
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速读、跳读等多种阅读方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
最后的常春藤说课稿

《最后的常春藤叶》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最后的常春藤叶》。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六个方面来分析。
一、说教材:《最后的常春藤叶》选自苏教版必修二第一板块“珍爱生命”的第二部分“陨落与升华”的第一篇。
它是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著名的短篇小说,在这篇小说中,作家讲述了老画家贝尔曼用生命绘制毕生杰作,点燃别人即将熄灭的生命火花的故事,歌颂了艺术家之间相濡以沫的友谊,特别是老画家贝尔曼舍己救人的品德。
本专题的主要学习方式是文本研习,主要引导学生如何通过阅读文本语言来解读文本内容,从而在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同时又引发学生对人性的思考,坚强的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的精神支柱,启示学生珍爱生命,乐观向上。
二、说学生高一学生刚刚完成了初中生向高中生的转变,对于高中的课程设置还有些不适,心理波动比较大,对人生对未来还没有过多的思考,处于情感的迷茫期,尚未形成科学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急需从情感上加以引导,促使其培养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与此同时,对于语文来说,这是进入高中学的第一篇小说,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学习《祝福》、《红楼梦》等小说,因此这篇小说的学习显得至关重要,然而,高一学生刚刚开始接触小说这一体裁,对小说的一些文体特征还不是十分熟悉,因此,我制定了课前预习,,设计了预习提示。
鉴于以上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目标。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品味小说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2.能认识建立精神的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3.体味欧•亨利式的结尾的妙处。
(二)、过程与方法:1.反复阅读重点段落,掌握小说刻画人物的手法,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学习主人公贝尔曼先生“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2.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和面临逆境勇于自救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1.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小学五年级语文《最后的常春藤叶》说课稿

小学五年级语文《最后的常春藤叶》说课稿《最后的常春藤叶》讲述了老艺术家贝尔曼用生命绘制毕生杰作,点燃他人即将熄灭的生命之灯的故事,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五年级语文《最后的常春藤叶》说课稿,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五年级语文《最后的常春藤叶》说课稿一大家好!今天我要讲的是《最后的常春藤叶》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
一、先说说教学目标的分析与定位《最后的常春藤叶》是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老艺术家贝尔曼用生命绘制毕生杰作,点燃他人即将熄灭的生命之灯的故事,歌颂了艺术家之间的友谊,以及贝尔曼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教材编写者将这篇小说放在“珍爱生命”这个专题里面,希望能引发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深层思考,启示学生学会珍爱生命,乐观向上。
因此,我将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定为:理解小说宣扬人性美的,理解欧·亨利小说中幽默与讽刺意味的语言,以及品味欧·亨利式的小说写法。
二、再说说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思想这篇小说属于文学作品教学,应突出学生对文本多层面的感知与体验。
所以,我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用速读法、跳读法、再读法等多种阅读方法阅读文本,在阅读中对文本进行理解鉴赏。
再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
因此,我的教学策略是启发诱导法、角色扮演法、探究质疑法。
三、最后说说教学过程的安排与意图1、导入:都说秋风萧瑟,黄叶飘飞,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最后的常春藤叶》讲述的就是一片秋叶与三位艺术家的故事。
【设计这样的导语,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与课文相关的主题及内容,即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不拖沓。
】作家简介:欧·亨利(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他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结局常常出人意外;又因描写了众多的人物,富于生活情趣,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
他采用幽默、风趣、俏皮、夸张、讽刺、比喻的语言,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让读者在俏皮的描写中醒悟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被称为“含泪的微笑”。
《最后的常春藤叶》说课教案

《的常春藤叶》说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了解美国作家欧·亨利及其作品《的常春藤叶》的相关背景。
1.1.2 掌握故事的基本情节,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1.1.3 提高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增强英语听说写技能。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1.2.2 运用批判性思维,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
1.2.3 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作品所传达的人性关怀,尊重生命,关爱他人。
1.3.2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增强对生活困境中他人的关注。
1.3.3 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的常春藤叶》是美国作家欧·亨利的短篇小说。
2.2 教学重点2.2.1 掌握故事情节,理解作品主题思想。
2.2.2 分析作品艺术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3 教学难点2.3.1 深入解读作品,理解人物心理和情感变化。
2.3.2 运用批判性思维,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前准备3.1.1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背景及作品情节。
3.1.2 教师准备相关教学资料,设计教学活动。
3.2 课堂导入3.2.1 教师简要介绍作者欧·亨利及作品背景。
3.2.2 引发学生对作品兴趣,激发学习动力。
3.3 课堂讲解3.3.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故事情节,理解主题思想。
3.3.2 学生讨论作品艺术特色,分享阅读感悟。
3.4 课堂实践3.4.1 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故事情节。
3.4.2 学生分组讨论,对作品进行评价和分析。
3.5 课堂总结3.5.1 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学习重点。
3.5.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反思自身成长。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自评学生根据自身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自己在知识、能力和态度等方面的进步。
4.2 同伴评价学生相互评价,在课堂表现、合作态度、学术成果等方面给予意见和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家好!今天我要讲的是苏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二“珍爱生命”专题《最后的常春藤叶》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
一、先说说教学目标的分析与定位《最后的常春藤叶》是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著名短篇小说,讲述了老艺术家贝尔曼用生命绘制毕生杰作,点燃他人即将熄灭的生命之灯的故事,歌颂了艺术家之间的友谊,以及贝尔曼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教材编写者将这篇小说放在“珍爱生命”这个专题里面,希望能引发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深层思考,启示学生学会珍爱生命,乐观向上。
因此,我将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定为:理解小说宣扬人性美的内涵,理解欧·亨利小说中幽默与讽刺意味的语言,以及品味欧·亨利式的小说写法。
二、再说说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思想这篇小说属于文学作品教学,应突出学生对文本多层面的感知与体验。
所以,我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用速读法、跳读法、再读法等多种阅读方法阅读文本,在阅读中对文本进行理解鉴赏。
再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
因此,我的教学策略是启发诱导法、角色扮演法、探究质疑法。
三、最后说说教学过程的安排与意图1、导入:都说秋风萧瑟,黄叶飘飞,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最后的常春藤叶》讲述的就是一片秋叶与三位艺术家的故事。
【设计这样的导语,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与课文相关的主题及内容,即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不拖沓。
】作家简介:欧·亨利(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他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结局常常出人意外;又因描写了众多的人物,富于生活情趣,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 。
他采用幽默、风趣、俏皮、夸张、讽刺、比喻的语言,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让读者在俏皮的描写中醒悟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被称为“含泪的微笑”。
2、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欧·亨利(美)(《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莫泊桑(法)(《项链》、《羊脂球》)、契诃夫(俄)(《变色龙》、《小公务员之死》)【这些知识点比较重要,且与考试有关,具体详细的资料由学生自己课后去查,既突出重点,又减轻学生负担。
】3、了解小说情节:速读课文,理清故事发生的四天里琼珊与贝尔曼的行为。
第一天:早晨,琼珊病重,数落叶;夜里:贝尔曼画常春藤叶;第二天:琼珊不听苏艾劝慰,望叶等死;贝尔曼生病;第三天:不落的藤叶使琼珊病情转好,贝尔曼被送到医院;第四天:琼珊脱离危险,贝尔曼在医院去世。
【使学生基本了解小说情节,有利于接下来的人物分析。
】4、分析人物形象:将学生分成三组,分别扮演琼珊、苏艾、贝尔曼。
首先让学生根据课文作自我介绍。
【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人物的基本情况及性格爱好】然后,老师提问三组学生:①问琼珊:为什么你把最后的藤叶能看得那么重要?②问苏艾:医生对你说了琼珊的病情之后你是怎么想的?③问贝尔曼:当你得知琼珊的病情后你是怎么想的?你平时脾气暴躁,瞧不起别人的温情,为何你要去画那片叶子?④问琼珊与苏艾:你们得知叶子的真相之后是怎么想的,你们认为贝尔曼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首先,基于“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在语文的实践中教和学”的认识,我让学生参与其中,学习“领会、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其次,学生将自己与文中人物联系在一起,有助于理解人物形象。
而且这也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热烈。
】5、感情升华: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你们有何感想?l爱是一种纯洁的心地,表现为灵魂的高尚,并由此做出更美的行为;乐观是一种向上的精神,表现为对人生、对事业充满信心和希望。
【设计这个环节,是为了把思考空间留给学生,尊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还可以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
】品味欧·亨利式的语言:找出幽默、风趣、俏皮、夸张、讽刺、比喻的语言,并分析这样写的效果。
【让学生在俏皮的描写中醒悟作者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怎样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理解“含泪的微笑”。
】品味欧·亨利式的小说写法:①贝尔曼画叶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②试问小说的结局有怎样的特点?能找出前面的伏笔吗?【设计这个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探究小说情节构思的巧妙,理解欧·亨利小说“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意外结局。
】布置作业:老师将欧·亨利的短篇小说《离奇的故事》的结尾略去,同学们根据文章中的伏笔,自己写个结尾,看看跟原文有多大出入。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欧·亨利小说的结尾写法,加强阅读能力,同时给学生提供写作机会。
】《最后的常春藤叶》说课稿淄博五中张晓庆一、导入马上就要圣诞节了,我想提前送同学们一份礼物,大家猜猜看?对,是常春藤。
说起常春藤,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大家想听吗?今天咱们就一起走进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出示幻灯片,这是本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三、点击作者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作者?老师给大家总结如下……四、整体感知·梳理情节1、课前同学们已经依据学案阅读了《最后的常春藤叶》,请问这篇文章叙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同学们概述。
要求:100字内,包含主要人物与故事情节等信息。
……这是我概述的故事情节,与大家分享。
2、“最后的常春藤叶”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对,它是小说的线索,故事情节围绕它展开。
3、本文以“最后的常春藤叶”为题,有的版本用“最后一片叶子”,同学们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正如同学们分析的,“常春藤叶”比“树叶”更具体且蕴含了深意,能暗示本文主旨,为故事情节埋下伏笔。
4、欧·亨利是个编故事的能手,他运用了什么手法将这个简单的故事说得引人入胜?结合文本说说看。
同学们回答的很好,文本读得很仔细,作者灵活运用了多种手法,像悬念、埋伏笔;环境、语言等细腻的描写;拟人等修辞等……五、品味语言·体悟形象在梳理情节的过程中,同学们已粗略感受到欧·亨利语言的魅力。
接下来,我们再次深入文本,品味语言、体悟形象。
1、小说重点写了哪几个人物?对,苏艾、琼珊、老贝尔曼。
2、你认为谁是主人公呢?分组讨论,小组选代表展示成果。
有的组认为是琼珊,有的组认为是老贝尔曼,也有的认为是艺术家群体。
我们在判断谁是文章中的主人公时,不能以作者描写文字的多少去衡量,而应看其性格在群体中是否具有典型意义、性格发展是否直接推动情节的逆转、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有关键作用。
3、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结合文本具体描写,分组讨论,你对自己最有感触的人物的看法,在讨论过程中,同学们随时做好笔录,互为补充。
请同学回答共享成果,朗读具体描写,找同学点评一下,然后请同学把刚才分析探究的内容加以总结。
同学们对苏艾、琼珊的认识比较一致,最后我来总结一下。
对老贝尔曼的看法有分歧,有同学认为他是个只说不做、爱耍贫嘴的空想家;有同学认为他是个追求完美的真正的艺术家。
我觉得,我们在分析人物时,应该立足文本、深入探究。
①请同学们找出文中关于老贝尔曼的肖像描写,请同学们齐读。
这段肖像描写给你带来什么启示?请思考后回答。
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出老贝尔曼的人生定位和艺术追求,另一方面也透露出作者对老贝尔曼的评价——认为他具备艺术家的潜质,也为后文老贝尔曼的英雄举动埋下伏笔。
②老贝尔曼是在什么情形下决定作画的?请同学们找出具体背景描写。
找同学读出自己找到的信息。
从老贝尔曼的语言和神态描写中,我们体会到了他对琼珊深深的爱,为了挽救琼珊的生命,最绝妙的办法就是创作最后的常春藤叶,可见这幅画是老贝尔曼的爱的凝结。
③作画时老贝尔曼想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展开联想和想象。
④这一切凝结于画作中,那么老贝尔曼画了幅怎样的画?请找出文中相关的具体描写,大家齐读一下,同学们有什么感悟呢?请同学回答。
“靠近叶柄的颜色还是深绿的”,“叶柄”是“叶子”养分之源,就像人的生命之源一样。
虽然,“锯齿形的边缘已染上枯败的黄色”。
但只要源头依然深绿,叶子就会永远傲然不败,人就像这叶子,生命之源不枯竭,生命之光就永远不灭。
六、放飞思绪·拓展提升1、学习完全文,你感悟到了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
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组长笔录,班内展示成果。
2、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续写《最后的常春藤叶》。
请两位同学上黑板板演,其他同学分组交流,选出优秀文章,班内分享。
课后收录优秀篇目,编辑成册,巩固成果。
七、总结反馈·布置作业《最后的常春藤叶》是一泓静静的秋水,读着它,就像乘着一叶小舟从秋水上划过。
当我们弃舟上岸,再来顾盼这秋水时,才发现在它的底层,奔涌着一股股汹涌的波涛,这涛声撞击着你的心弦,拍打着你的肺腑。
其实,不只《最后的常春藤叶》如此,欧·亨利的所有经典都有如此震撼人心的力量:课后请同学们,比较阅读欧·亨利的代表作《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体味欧·亨利的写作特色,写一篇鉴赏文章。
(可以从语言、主旨、人物形象、情节设置等角度入手,字数不少于500字)感谢《最后的常春藤叶》,让我们师生在共同探究经典的过程中,更加认识了自己,更加明了了该如何生活和对待生命,希望这盆常春藤能时刻警醒你我,最后,以一首小诗作为结语,与大家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共勉:意志倒下的时候,生命也就不再屹立,歪歪斜斜的身影,又怎耐得,秋叶萧瑟晚来风急。
垂下头颅,只是为了让思想扬起,你若有一个不屈的灵魂,脚下就会有一片坚实的土地。
最后的常春藤叶》说课稿淄博实验中学卢慧媛教学目标:1、理解小说的结构艺术(重点)2、感悟小说的内涵——弘扬人性美(难点)教学过程:1、导入一片普通的叶子,会有怎样神奇的魅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欧·亨利的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品味一片叶子背后的生命力量和人性之美。
[板书课题]2、明确教学目标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大家都做过预习了。
小说一共涉及到几个主要人物?[三个,分别是琼珊、苏艾和贝尔曼。
]他们三个是住在同一栋楼上的画家。
四天时间,三个穷艺术家,发生了一段感人的故事。
琼珊经历了从濒临死亡到活过来的挣扎,而贝尔曼则是从生走向了死。
串连起这些情节的是这最后的常春藤叶,它起着情节线索的作用。
[板书]4、细读课文,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文中多次写到了常春藤叶,让我们仔细地阅读小说,找出描写常春藤叶的语句,看看每次的描写起到了怎样的作用?(1) 第一次描写在小说的18—28段,苏艾听到了琼珊的计数,发现了她对常春藤叶子的关注。
请一位同学起来给大家读一读第18自然段,在这个同学读的过程中,请其它同学画出段中的描写性词语。
好。
我们找一个同学说说他找的词语。
[院子是“空荡荡”“阴沉沉”的,常春藤“极老极老”,“根已经枯萎”,叶子“差不多全吹落”,藤枝“光秃秃的”,那堵墙是“松动残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