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校本课程教案4
初中生物教案(优秀7篇)

初中生物教案(优秀7篇)初中生物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动物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了解生物技术和仿生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能力培养:通过调查活动,培养和激发学生热爱生物科学。
3、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和了解动物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树立投身生物科学的远大志向。
二、教学设想:学习的动力来源于兴趣,本节内容与生活关系系密切,趣味性强,如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则学生们自觉求知的欲望就会增强。
因此,在课前安排进行一次探究活动,调查和记录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和了解的动物,则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在于调动学生动手参与调查实践活动的能力,了解动物与人类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关系,学生查阅资料和归纳总结资料。
因此,本课应以“课前调查,课上交流”为主线来组织教学,概述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这样,能较好的调动和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收到较好的效果。
四、教学重点:1、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2、生物反应器、仿生五、教学难点:1、“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的调查方法2、仿生六、教学方法:调查、讨论、归纳法七、教具准备:教师收集有关生物反应器和仿生学的资料等,学生收集有关动物与人类关系的资料,收集有关生物反应器和仿生学方面的资料。
八、教学过程:1、教学过程思路:提前一周安排学生分组调察日常生活周围常见的动物及动物制品、收集动物与人类关系的资料、调动学生积极性。
学生分组介绍课前调查体会、收集的小资料,调动课堂气氛。
教师设疑,学生分组研讨,将调查结果、收集的资料归纳回答,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学生共同归纳,总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展望生物科技发展的前景,激发学生树立远大志向。
2、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根据上节课布置同学们完成的分组调查任务,现在由各小组派代表汇报调查结果,互相交流,体会、总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学生汇报]学生代表会将他们从各个方面了解到的情况资料,如:家养动物、养殖场饲养的动物的用途,商场内的动物制品、饮食、饭店等处调研的情况、动物园内饲养的情况、动物园内饲养的动物、家庭中饲养的宠物、药店中与动物有关的医药制品…………(在课前的调研活动之前安排好各组目标)[总结活动,得出结论]先发动学生根据各组汇报的`情况总结、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完善。
初中生物教案范本优秀5篇

初中生物教案范本优秀5篇编写教案的繁简,一般是有经验的教师写得简略些,而新教师写得详细些。
原定教案,在上课进程中可根据具体情况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课后随时记录教学效果,进行简要的自我分析,有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xxx 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初中生物教案范本优秀5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高中生物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方面1、使学子了解呼吸作用的概念2、使学子掌握有氧呼吸的过程3、使学子理解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4、使学子理解呼吸作用的意义5、使学子理解呼吸作用的本质6、使学子理解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这两种生物界最重要的两种生理过程的区别与联系二、能力方面1、通过分析有氧呼吸的过程,训练学子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
2、通过让学子对比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异同,培养学子列表比较能力和归纳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通过引导学子讨论利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原理,提出使作物增产的措施,激发学子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增强学子对科学、技术、社会的理解,培养学子关心身边的科学的意识,同时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教材包括、有氧呼吸、无氧呼吸以及呼吸作用的意义等四部分内容。
1、呼吸作用的概念教材中提及的呼吸的概念基本上和初中生物课本中提到的类似,只是更加强调发生的部位在细胞中,氧化的底物不只是葡萄糖,还有糖类、脂类和蛋白质,这部分内容对学子进一步深入学习呼吸作用原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有氧呼吸教材首先指出有氧呼吸是高等动、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主要形式,通常所说的呼吸作用就是指有氧呼吸。
接着教材给出了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在此基础上结合插图阐述了有氧呼吸全过程的三个阶段、并且指出了各阶段进行的场所:第一阶段是葡萄糖脱氢,产生还原性氢、丙酮酸和少量的ATP,这个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进行。
第二阶段是丙酮酸继续脱氢,同时需要水分子参与反应,产生还原性氢、二氧化碳和少量的ATP,这个阶段在线粒体中进行。
七年级生物课教案5篇

七年级生物课教案5篇教学计划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
好的教学设计可以为教学活动提供科学的行动纲领,使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七年级生物课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七年级生物课教案1一、说教材分析性别是一种特殊的性状,在学生中总是存在着一种神秘感,自然成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安排本节内容可以满足学生对于性别决定和性别遗传知识的需求。
另外,社会上一些人仍存在着重男轻女思想,母亲生出女孩而遭到家庭成员冷落和责备的现象并不少见。
通过本节的学习,要使学生科学地理解和正确地对待生男生女问题,希望教师在教学中渗透这一精神。
本节教学内容并不难,时间也较充裕,应该适当安排学生活动,让学生更多地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分析与讨论获得结论。
关于男女染色体的差别,教材编入男、女成对染色体排序图。
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后安排学生仔细观察,找出男女染色体组成上的差异。
二、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说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能力目标:解释生男生女及机会均等;情感目标:能用科学态度看待生男生女问题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说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教学难点:解释生男生女及机会均等;用新的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倡导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即培养普通公民必备的生物科学素养,而不是培养生物科学家的素养,以此来指导教学行为。
《性别和性别决定》属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范畴,本节课的重点是人类性别决定的方式和生男生女的原理。
我确定教学重点的依据是: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知道了遗传的物质基础,本节课重在从人类性染色体的水平分析人类性别遗传的规律,另外基于社会上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倾向,把生男生女的责任推于女性,导致了许多悲剧的产生。
这和人们生活关系密切,也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有必要通过教学了解科学真相,这是我确立重点的依据。
初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教案

初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教案
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和描述细胞的结构,了解细胞的功能,以及细胞在生物学中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1. 描述细胞的结构,并理解各部分的功能;
2. 了解细胞在生物学中的重要性;
3.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细胞在生物体内的作用。
教学活动:
1. 观察实验:通过显微镜观察不同类型的细胞,比较它们的结构差异;
2. 图片展示:展示不同类型细胞的图像,让学生辨认其中的结构;
3. 组织细胞模型:学生分组制作细胞模型,用以加深对细胞结构的理解;
4. 演示视频:播放有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视频,引导学生深入了解;
5. 小组讨论:讨论细胞在生物体内的作用,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评估方法:
1. 观察实验结果;
2. 细胞模型的制作;
3. 参与小组讨论;
4. 课堂练习和问答。
教学资源:
1. 显微镜;
2. 不同类型细胞的标本;
3. 细胞结构的图片资料;
4. 细胞模型制作材料;
5. 视频资源。
拓展活动:
1. 参观生物实验室,观察和学习更多有关细胞的实验方法;
2. 阅读生物学相关书籍或文章,了解更多有关细胞的知识;
3. 自主设计实验,探索细胞的特性和功能。
教学反思:
1. 学生是否能清晰地描述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2. 学生对细胞在生物学中的重要性有何认识;
3. 学生是否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细胞在生物体内的作用。
初中生物校本课程教案

初中生物校本课程教案
课时:1课时
教材:校本教材
教学目标:
1. 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掌握细胞的分类及特点;
3. 了解细胞的生命活动。
教学内容:
1. 细胞的基本结构
2. 细胞的分类
3. 细胞的生命周期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掌握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难点:理解细胞的分类及特点。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幻灯片图片,引发学生对细胞的好奇和探究。
2. 提出问题:什么是细胞?细胞的结构有哪些?细胞有哪些分类?细胞的生命周期是如何进行的?
3. 讲授:通过教师讲解和示意图展示,介绍细胞的基本结构、分类和生命周期。
4.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实验操作,观察不同类型的细胞结构。
5. 总结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今天所学内容,强化对细胞的理解。
6. 作业布置:布置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资源准备:
1. 幻灯片图片
2. 显微镜及生物玻片
3. 实验用具和材料
教学评估:
1. 学生实验操作的观察记录
2. 练习题的答题情况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细胞为主题,通过实验操作和讲解,引发学生对细胞的兴趣,帮助学生掌握细胞的基本知识。
下节课将进一步探讨细胞的功能及生命活动,帮助学生理解细胞在生物世界中的重要性。
初中趣味生物校本课程教案

初中趣味生物校本课程教案
课程内容: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了解生物的基本知识和生物多样性。
适用年级:初中生
教学目标:
1. 增强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了解生物的基本知识,包括生物的定义、特征、分类等;
3. 探索生物的多样性,激发学生对生物世界的热爱;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
1. 生物的定义和特征;
2. 生物的分类;
3. 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似和差异;
4. 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教学内容和活动安排:
第一课时:生物的定义和特征
活动1:观察身边的生物,讨论生物的共性和特征;
活动2:介绍生物的定义和主要特征,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类身边的生物。
第二课时:生物的分类
活动1:介绍生物的分类原则和分类方法;
活动2:让学生根据生物的外形、行为等特征分类不同生物。
第三课时:生物的多样性
活动1: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不同种类的生物,讨论它们的相似和差异;
活动2:设计小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生物的特点和习性。
第四课时:生态系统
活动1:介绍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组成部分;
活动2:组织户外探索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教学评价:
1. 学生参与度:通过课堂互动和实践活动,检查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2. 学生理解能力:通过课堂问答和小组讨论,检查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实践能力:通过实验活动和户外探索,检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力。
课程反思和总结:
总结本节课程的教学效果,讨论学生的表现和反馈,对下一次教学进行调整和改进。
初中生物教学教案(优秀4篇)

初中生物教学教案(优秀4篇)初中生物教案篇一《细菌》这一课题是人教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生物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五部分,第四章的第二节,下面我从五个方面阐述说课的内容。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作用和地位细菌是单细胞的生物,所以必须以前面学过的动植物细胞的知识为基础,细菌的营养方式需要植物体内的叶绿体以及光合作用的知识来引导,细菌的个体微小,需要借助显微镜,又必须有显微镜的知识,而学习了细菌的形态、结构、营养和生殖方式才能为理解细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打下基础,因此本节课起到了续前辅后的作用。
本课安排在学习了动物、植物细胞的基础上来进行,通过与动物植物细胞的比较来进一步学习细菌的结构。
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菌类是分解者,菌类虽然多数个体较小但在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菌类和动物植物一起构成了整个生物界。
(二)、本节的学习目标及依据:依据: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及学生实际。
知识目标:1、让学生掌握细菌的主要特征;2、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3、通过了解细菌的发现和巴斯德实验认同科学的发现需要以技术的进步和精细的实验做基础;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比较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思考,学会理论联系实际。
德育目标:1、通过点出日本侵略者惨无人寰的行径激起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情感2、通过对细菌繁殖速度的认识,减少细菌的感染,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本节的教学重点难点是:1、细菌的形态结构特点;2、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
二、教材处理:(一)学情分析:由于班内学生成绩相差悬殊,且初二学生的形象思维仍占优势,注意力容易转移,学生对细菌的发现史、形态结构较为陌生,为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要注意直观性原则,用不同层次的问题面向全体学生,不失时机的作出鼓励的肯定,使全体学生能保持较大的学习兴趣,从而努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设计:本节课安排一课时;课堂教学中,应通过阅读细菌的发现史,让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出现加快了人类对微观世界认识的进程,进而认识技术对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同时通过介绍巴斯德的科学研究过程,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
七年级生物教案4篇

七年级生物教案4篇【热门】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年级生物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七年级生物教案1爬行类教材分析爬行类是真正适应陆地生活的脊椎动物,其代表动物蛇的形态结构、生殖发育等都是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蛇有毒蛇和无毒蛇之分,一旦被毒蛇咬伤应及时处理。
还简单介绍了其它爬行动物。
教师要紧扣爬行类适于陆地生活的特点进行教学,突出它们是真正陆生动物的原因。
教法指导一、授课思路与方法利用与所学概念有关的实物材料,如蛇、龟、鳖的实物或挂图、鳄的模型请学生观察,并进行探索研究,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把探究活动中对爬行类的感性认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通过相互交流、补充和启发,达到异中求同,归纳出爬行类的主要特征,从而使学生对爬行类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二、课时安排本节课共安排1课时教案实例一、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1.理解蛇与生活习性相适应的外部形态、结构和生理等的特点。
2.了解其它爬行动物。
3.掌握爬行类的主要特征。
4.了解毒蛇与无毒蛇的区别。
(二)技能目标1.通过对爬行动物的观察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2.通过对爬行动物特征的总结,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三)情感目标1.通过对爬行动物适应陆地生活特征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通过对珍稀爬行动物的介绍,提高学生保护动物的思想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爬行动物适应陆生生活的主要特征。
2.教学难点:归纳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三、教学准备蛇、龟、鳖的挂图或实物,蛇的浸制标本,扬子鳄模型(有蛇爬行、蛇卵孵出小蛇的录像)。
四、教学过程两栖类已开始适应陆地生活,但由于生殖、发育等的特点,它们没有彻底摆脱水的环境,所以不是真正的陆生动物。
出示蛇的浸制标本,并告诉学生以蛇为代表的爬行类才是真正的陆生动物。
今天我们以蛇为代表来探讨爬行类是真正陆生动物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生物校本课程教案4
初二年级生物学科导学案
编号 4 课题一中西校校园植物4 级部检查设计者设计时间上课时间使用者班级审阅者学习目标:
认识:校园植物:金叶女贞、小檗。
了解:校园植物金叶女贞、小檗的特征。
教师活动导学内容学生活动植物名称: 金叶女贞
学名: Ligustrum vicaryi
分类:木犀科、女贞属
形态特征:
金叶女贞,半绿小灌木。
叶片较大叶女贞稍小,单叶对生,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先端渐尖,幼叶金黄色,长2,5厘米。
花期6月,果期10月。
圆锥花序,白色,核果。
核果阔椭圆形,紫黑色。
金叶女贞叶色金黄,尤其在春秋两季色泽更加璀璨亮丽。
生长习性:
金叶女贞性喜光,耐阴性较差,耐高温,耐寒力中等,适应性强,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疏松肥沃、通透性良好的沙壤土为最好。
繁殖培育:
采用两年生金叶女贞新梢,用木质化部分剪成15厘米左右的插条,上部留2
至3片叶扦插即可。
一般情况下,扦插基质用粗沙土、,醮生根粉千分之一液,夏、秋两季扦插均可,夏季扦插比秋季生根率高。
景观用途:
观叶植物、绿篱、色带,用于绿地广场的组字或图案,还可以用于小庭院装饰。
分布:学生食堂南侧及东侧。
植物名称:小檗
别名:日本小檗
学名: Berberis thunbergii DC.
科属:小檗科Berberidaceae 小檗属
形态特征:
落叶小灌木,小枝多红褐色,有沟槽,具短小针刺,刺不分叉,单叶互生,叶片小型,倒卵形或匙形,先端钝,基部急狭,全缘叶,叶表暗绿,光滑无毛,背面灰绿,有白粉,两面叶脉不显,入秋叶色变红,腋生伞形花序或数花簇生(2-12朵),花两性,萼、瓣各6枚,花淡黄色,浆果长椭圆形,长约1厘米,熟时亮红色,具宿存花柱,有种子1-2粒。
生活习性:
对光照要求不严,喜光也耐荫,喜温凉湿润的气候环境,耐寒性强,也较耐干旱瘠薄,忌积水涝洼,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肥沃而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生长最
好,萌芽力强,耐修剪。
根、茎、皮可入药。
但紫叶、金叶者须栽于阳光充足处,利于叶色美丽。
园林用途:
叶小圆形,入秋变色,春日黄花,秋季果红,是一个观叶、观花、观果的园林观赏树种,适于在草坪、花坛、假山、池畔用作点缀,并可用作绿篱。
分布:学生食堂南侧及东侧。
(教)学后记
自
评书
写师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