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农业
中国十大特色农业类型

中国十大特色农业类型一、彩色农业彩色农业有四种说法:一、种植非单一颜色的农作物的农业类型,比如花卉和园艺业生产部门所生产出的产品;二、可直接生产出不同颜色的同一作物,如棉花现在可以生产除了白色之外的其他颜色;三、是指具有多种颜色农作物组合而成的新型现代农业;四、也可指使用不同颜色覆膜的农业类型。
二、立体农业立体农业也主要是在南方丘陵地区,根据地势分布形成不同的种植区域,林业占了立体农业的一半以上。
三、鱼菜共生农业鱼菜共生农业是一种复合式的农业,把蔬菜种植和水产养殖结合在一起,从而实现养鱼不换水而无水质忧患,种菜不施肥而正常成长的生态共生效应四、观光农业观光农业如今发展如火如荼,农家乐等模式成为农民另一种致富之道。
尤其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观光农业将农业和旅游相结合,让人们体验劳动的同时享受休闲娱乐。
五、互联网农业如今互联网农业是大势所趋,尤其农村电商的蓬勃兴起更是将互联网带进千家万户。
像“云种养”这种农技问答网受到了广大农民朋友的喜爱,农民朋友有什么问题只需用手机登录云种养,就能将问题对接几万名专家,快速获得专业的解答,同时它又有自己的农友圈,农民朋友还可以分享经验,学到更多的农业知识。
六、精准农业精准农业是由信息技术支持,定时、定量地对农业实施监测管理的现代农业模式。
它包括GPS、农田信息采集系统、农田遥感监测系统、农田地理信息系统、农业专家系统、智能化农机具系统、环境监测系统、系统集成、网络化管理系统和培训系统。
七、设施农业设施农业是用工程技术手段对动植物进行干笑生产的一种模式,设施农业涵盖设施种植、设施养殖和设施食用菌等。
2012年我国设施农业面积已占世界总面积85%以上,其中95%以上是利用聚烯烃温室大棚膜覆盖。
我国设施农业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面积利用太阳能的工程,绝对数量优势使我国设施农业进入量变质变转化期,技术水平越来越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八、工厂化农业工厂化农业是采用高科技手段进行的全面机械化、自动化的生产活动,能够在人工创造的环境中进行全过程的连续作业,从而摆脱自然界的制约。
十八种农业类型,你想了解的都在这里

十八种农业类型,你想了解的都在这里一、立体农业又称层状农业,立体农业最早产生于农作物的间作套种。
立体农业分异基面和同基面两种类型。
异基面立体农业指不同海拔、地形、地貌条件下呈现出的农业布局差异(地理教材上通常所指的立体农业)。
如云贵高原在河谷地带和低山区水田以冬作物—水稻一年两熟为主,旱地以小麦一玉米、甘薯一年三熟或两熟为主,还可种植热带、亚热带瓜果。
半山区以一年一熟水稻或一年二熟旱作物为主;高山区只种玉米、马铃薯、荞麦等一年一熟旱粮;桑基鱼塘、果基鱼塘等属微观异基面立体农业。
同基面立体农业指同一块田地上的间混套作及兼养动物、微生物的立体种养系统。
如林粮或粮菜间作、稻田养鱼、农田插种食用菌等。
合理的立体农业能有效地利用各种自然资源,提高土地的综合生产力,并且有利于生态平衡。
在其他国家,如坦桑尼亚、斯里兰卡等也常见立体种植,美国、印度、印度尼西亚等正在兴起与中国立体农业相类似的混合种植、多层利用和农林牧渔结合的种植、养殖业。
二、鱼菜共生鱼菜共生是一种新型的复合耕作体系,通过巧妙的生态设计,实现养鱼不换水而无水质忧患,种菜不施肥而正常成长的生态共生效应。
利用鱼的排泄物,经由抽水机送到有硝化作用的蔬莱水耕池,其中的水中题浮物舆有害元素(有机大分子),经硝化菌等益菌的转化为营养小分子(氮、磷、钾、镁、……等)後,供给植物的水根吸收,经光合作用促使植物成长同时也净化了水质,循环回鱼池提供鱼类健康的生长环境,利用水循环交换的设备,让两种生物互惠合作生长。
三、观光农业观光农业的核心在于农业,通过引入旅游功能,实现农业与旅游的功能性渗透和延伸,两者的结合既实现了农业的发展,同时也能为人们的精神享受提供一种新型的途径与方式。
四、互联网农业互联网农业(Internetagriculture)是指将互联网技术与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产业链环节结合,实现农业发展科技化、智能化、信息化的农业发展方式。
本质是互联网+农业。
间作套种是什么意思

间作套种是什么意思一、间作套种好处多间作套种也可称为立体农业,是指在同一土地上按照一定的行、株距和占地的宽窄比例种植不同种类的农作物,是充分利用种植空间和资源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
间作:一般把几种作物同时期播种,间作作物的共生期至少占一种作物的全生育期的一半;套种:不同时期播种的叫套种,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也叫套种,套种作物的共生期较短,一般不超过套种作物全生育期的一半。
合理的间作套种可以减少土地重茬危害,抑制病虫害,有多种好处,可有效促进作物增产增收。
二、间作套种应注意的模式问题1、间作套种的作物,植株应能高矮搭配,这样才有利于通风透光,使太阳光能得以充分利用。
如玉米与大豆或绿豆的间作。
2、间作套种的作物,对病虫害要能起到相互制约。
如大蒜套种玉米,大蒜分泌的大蒜素能驱散玉米蚜虫,使玉米菌核病发病率下降。
3、间作套种的作物,根系应深浅不一。
即深根系作物与浅根系喜光作物搭配,在土壤中各取所需,可以充分利用土壤中的养分和水分,促进作物生长发育,达到降耗增产的目的。
如小麦和豆科绿肥作物的间作。
4、间作套种,圆叶形作物宜与尖叶形作物套作,这样可避免互相挡风遮光,提高光能利用率。
如玉米与花生的间作。
5、间作套种的作物,主副作物成熟时间要错开,这样晚收的作物在生长后期可充分地吸收养分和光能,促进高产。
同时错开收获期,可避免劳力紧张,又有利于套作下茬作物。
如玉米间作红薯,主作物玉米先收,副作物红薯后收。
6、间作套种的作物,枝叶类型宜一横一纵。
株形枝叶横向发展与纵向发展间套作,可形成通风透光的复合群体,达到提高光合作用效益的目的。
如玉米和红薯的间作。
7、间作套种的作物,品种双方要一互一利。
也就是要利于双方发育生长、互利共生或有利于一方,但不损害另一方的生长。
例如玉米套种大豆,大豆的根瘤菌可为玉米提供氮肥,而玉米分泌的无氮酸类,则是大豆根瘤菌所喜欢的基质。
8、间作套种,耐阴作物宜与抗旱作物搭配,这样可充分发挥水肥作用,增强作物抗灾能力,有利于减轻旱涝灾害。
什么是间作套种?有什么意义?

什么是间作套种?有什么意义?
间作套种也可称为立体农业,是指在同一土地上按照一定的行、株距和占地的宽窄比例种植不同种类的农作物。
是充分利用种植空间和资源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
一般把几种作物同时期播种的叫间作,间作作物的共生期至少占一种作物的全生育期的一半;不同时期播种的叫套种,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也叫套种,套种作物的共生期较短,一般不超过套种作物全生育期的一半。
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加,与之形成对比的土地面积日渐减少,解决我国人口的吃饭问题也逐渐成为农业工作的重点。
间作套种可以实现在有限的土地上,创造更大的价值,生产出更多的作物,成为提高广大农民增产增收的重要措施。
(责任发布:乔六花)
1。
立体农业的案例

立体农业的案例立体农业是一种利用空间和资源,采用多种农作物和动物混合种植和养殖的农业模式。
这种模式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作物和动物的生产效益,并且有助于保护环境。
以下是一些立体农业的案例。
垂直农场垂直农场是一种在城市或近郊地区利用垂直空间进行农作物种植的农业模式。
这种模式可以有效地利用有限的空间,并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
同时,由于垂直农场的农作物是在城市中心种植的,因此可以提供更快速、更健康的食品运输方式,减少食品的碳足迹。
梯田农业梯田农业是一种在山坡地带利用梯田进行农作物种植的农业模式。
这种模式可以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地的保水能力,并增加农作物的生产效益。
此外,梯田农业还可以提供美丽的景观,吸引游客和城市居民前来参观和旅游。
鱼菜共生鱼菜共生是一种将鱼类养殖和蔬菜种植相结合的农业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鱼的排泄物可以为蔬菜提供营养,而蔬菜则可以净化水质,为鱼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
这种模式可以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提供更健康、更环保的食品。
鸡粪发电鸡粪发电是一种利用鸡粪进行生物发电的农业模式。
这种模式可以将鸡粪转化为电能,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同时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此外,鸡粪发电还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提供可持续发展的能源。
生物农业生物农业是一种利用天然生物资源进行农作物种植的农业模式。
这种模式可以减少化学肥料和农药的使用,提高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同时保护环境。
生物农业包括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等不同的类型。
稻田养鱼稻田养鱼是一种在中国农村广泛实践的农业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稻田可以为鱼类提供生存环境和食物来源,而鱼类则可以帮助控制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提高稻谷的产量和质量。
此外,稻田养鱼还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提高农村经济的整体水平。
森林种植森林种植是一种将林业和农业相结合的农业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农作物可以在森林中种植,利用森林中的资源和环境条件进行生长。
森林种植可以提供多样化的农产品,并且可以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
立体农业的生态学原理

1、群落配置原理
在立体农业的生物群落中,由于多物种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竞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等复杂关系,因此在构成生物群落中,尽量能有互利互补效应,取得皆大欢喜的效果。
2、群落时差原理
立体农业根据当地的农业资源,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种群在同一个区内按作物生育特性,进行科学合理的嵌合、种植,以减少光、温、气等农业资源的浪费。
3、多维用地原理
多维用地,指立体农业要通过农业生物从水平、垂直、空间和时间上去机巧组合,建立合理的农田复合层片生物结构,从而延长土地所承载的农业自然资源的利用时间,以发挥农田最大的生产潜力。
4、分层垂直原理
立体农业是一个农业生物复合群落系统,会引起各群生物垂直小区内生态环境的层次分化,组合得当可供各生物占据群落的不同空间,各得其所。
5、营养结构原理
立体农业的营养结构原理,即群落中多种农业生物按营养关系联结成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结构。
其中,食物链结构可以减少营养物质的损耗,提高能量、物质的转化利用率,进而提高系统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网状结构更能增强立体农业的稳定性。
立体农业初中地理教案模板

教案标题:立体农业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立体农业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立体农业的主要类型及其在我国的分布。
3. 了解立体农业的意义和作用。
4. 能够分析不同地区适宜发展的立体农业类型。
教学重点:立体农业的概念、特点和主要类型。
教学难点:立体农业的意义和作用,以及不同地区适宜发展的立体农业类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图文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展示千烟洲立体农业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能看出这张图中的农业有什么特别之处吗?”学生观察后,教师总结引入立体农业的概念。
二、探究新知1. 立体农业的概念和特点教师提问:“那么,什么是立体农业呢?它有哪些特点呢?”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进行回答,教师总结。
2. 立体农业的主要类型教师提问:“立体农业有哪些主要类型呢?”学生回答,教师展示相关图片并讲解。
3. 立体农业在我国的分布教师提问:“立体农业在我国的分布是怎样的呢?”学生回答,教师展示相关地图并讲解。
4. 立体农业的意义和作用教师提问:“立体农业有什么意义和作用呢?”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三、案例分析教师展示千烟洲立体农业示意图,引导学生分析:“同学们,你们认为这张图中的立体农业有哪些优势和不足呢?”学生分析,教师总结。
四、课堂小结教师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对立体农业有什么认识和体会呢?”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五、课后作业1. 结合所学,思考自己家乡适宜发展的立体农业类型。
2. 收集有关立体农业的资料,下节课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千烟洲立体农业示意图,引导学生了解立体农业的概念、特点、主要类型及其在我国的分布。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掌握立体农业的意义和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同时,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况,巩固所学知识。
谈谈立体农业和空中农业发展前景

谈谈立体农业和空中农业发展前景立体农业是什么意思?空中农业是不是新型农业?作为立体农业范畴的空中农业,过去人们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领域的扩展,项目的开发,技术的开拓等方面均被忽视。
其实,发展空中农业效益可观,前景十分广阔。
空中农业具有不少优势。
空间领域广阔,不占田土山林,有利于解决发展农业生产土地紧缺的矛盾;不需地力投资,有效地利用无价的空间,具有特殊的经济价值;空中农业也是生态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善我国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均有很大作用。
在此,小编就给大家讲一讲立体农业和空中农业发展前景。
目前,农业就项目而言大致可分三大类:一、蜜蜂类这是不少地区的传统空中农业。
蜜蜂属“百宝”产品,不仅能为食品工业、医药工业提供原料,而且能直接加工20多种产品。
我国蜜类产品出口每年创汇数亿美元以上。
同时,蜜蜂是出色的义务授粉者,增产效果十分显著。
据专家测试,油菜增26.1%,稻谷增3%,紫云英增28.1%。
我国蜜源丰富,蜜源植物多达上百种。
现有蜜源可养200万群蜜蜂。
而现在仅有35万群,潜在力很大。
如果充分利用蜜源,每年可为国家增加创汇几个亿美元以上。
二、鸟类家养鸟类的空中农业在我国还十分薄弱。
我国能被人工驯服的鸟类有数十种,这一工作还刚刚起步。
家鸽是传统空中养殖业,但发展缓慢。
据专家测算,如果我国一半农户养殖家鸽,每户养殖10只,一年全国可增加收入数十亿元以上。
其它鸟类养殖的潜力就更大。
三、禽类不少家禽适合空中饲养,既减少占地面积,又能提高经济效益。
如鸡是野鸡驯服的。
本来野鸡喜欢在空中活动。
利用这一特点饲养家鸡,能有效地提高经济效益。
据某地区养殖专业户实践证明,在猪舍上空养殖蛋鸡,产蛋率比常规饲养提高10%左右。
综合上述,大力发展空中农业,是我国农业生产上的一大重要课题。
尤其是在项目的选择、技术推广等方面需要进一步重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立体农业的概述第一节立体农业的定义一、立体农业=立体种植=复种、间种、套种定义:利用农作物在生育过程中的时间差和空间差,进行合理组装,科学配套,形成各种类型的多功能,多层次,多途径的高产生产系统。
1复种:指在一块地一年内种植收获两季或两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意义:a充分利用光能b均衡利用土壤养分c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
2间种:在同一田块上同一生长期内进行的几种作物相间种植的方式。
意义:a充分利用光能b可以抑制病虫害的发生。
3:套种:在前一茬作物即将收获之前就将后一作物种入其行间、株间的种植方式。
意义:a提高种植复数b充分利用时间和空间,提高光能利用率c避开灾害性气候d有效调节双抢季节劳力过分紧张的矛盾。
二、立体农业:利用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对外界环境条件要求不同空间差、时间差和生物差特点,在一定地域(或水域)或一定区域内建立起来的多种作物共处,多层次配置,多级质能循环利用的新型农业生产结构。
三、立体农业=集约农业:在一定的区域(或水域)内,充分利用时间、空间、光、热、水等条件,建立多层次配置,多物种共处的一种立体种植,立体养殖或立体种养相结合的高产、高效、集约的农业生产形式。
四、立体农业=开发农业=农业综合开发主要内容: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实现农业发展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第二节立体农业的效益一、经济效益增加单位面积上获得各种农产品的总产量,同时也部分降低了生产成本。
如麦/棉,大麦/凤尾菇二、生态效益增加了生物多样性,促进了生态系统的平衡,提高了农业的生态效益;改良了农田小气候,提高了光能利用率,增强了生物的抗逆性。
如云南的橡胶/肉桂/茶树/砂仁三、社会效益吸收了社会的剩余劳动力,给市场提供了丰富的农副产品,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繁荣。
第二章立体农业的基本原理第一节立体农业的结构1、物种的结构指立体农业模式内农业生物种类的组成,数量及其相互关系。
植物——初级生产者——作物产品动物——次级生产者——畜产品微生物——分解者——食用菌理想的结构是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达到最高的生产效率和最佳的经济效益。
2、空间结构指各物种的空间分布(包括地上、地下、水域)要求:增加种植空间厚度、覆盖率、减小叶角,从而提高光能利用率。
3、时间结构指各种物种在时序(季节)上的不同安排考虑条件:自然条件,生产条件,生产发育规律,市场需求4、食物链结构指生物与生物之间的食物营养的关系,彼此联结起来的一种链环依存关系。
5、技术结构指立体农业模式中的技术结合重点研究物质、能量投入的内容、时间、用量和方法,以及通过外加的技术协调模式和内部种、养、加的关系等。
第二节立体农业的符合尺度一、土地当量比(LER):指立体农业中不同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与相应单作的单位面积产量的相对比值之和(LER=R1/M1+R2/M2+……)二、收益当量比(RVT):立体种植产生的产值与两个单作中产值最高的一种作物的比较值(RVT=(p1+ap2)/am1)三、间作置换值(RVI): RVI=(p1+ap2)/(am1-C)第三节立体农业的生态学原理一、整体效益原理:整体功能大于个体功能之和的原理二、生态位原理:群落内的各种生物通过复杂的关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每一种生物都处在一个对它来说最合适的位置上,这个位置称为生态位。
1、基础生态位:一个物种在理论上所能生存占据的最大资源空间2、实际生态位:当物种存在竞争或者捕食关系时,物种生存和利用条件没有基础生态位那么大,只能占据基础生态位的一部分的情况三、食物链原理:立体农业中立体农业中食物链较短,物质和能量的利用率较低。
四、物质循环与再生原理:整体的自然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很强,物质循环和再生能力很强。
例如:可以充分利用系统中的废弃物五、生物种群的相生相克原理:通过物种结构、时间结构来调节生物种群,以达到充分利用资源、提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六、生物与环境协调进化原理第四节立体农业的种群竞争生产原理一、定义:自然界中,尽管有些物种对环境资源的利用相似,但由于存在物种间的生态位分异现象,对资源需求各有其特殊性,竞争较弱,两者之间可以长期共存二、竞争生产原理的增益机制(一)、光环境的共利机制单一群体最适宜密度情况下,光也有一部分通过透射、散射、反射漏光而成为无用光。
只有一部分被叶片吸收,且被吸收的也只有部分用来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
光能利用率=光截获率x光转化率即lue=pn/lo(pn为净光合产物;lo为总的入射光)增加第二作物后:光截获率增加,转化率增强,所以净光合同化率增加(二)、土壤环境共同机制单一群体:1、吸收养分比例不同;2、根系分布层不同;3、不同养分在土壤中的移动性不同立体农业中,通过作物间套作实现土壤环境共同机制第五节、立体农业中的化感作用一、定义化感作用:一种植物释放某种化学物质,对另一种植物的萌芽,生长发育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作用二、化感物质(1)水溶性有机酸、直链醇、脂肪族醛和酮(2)简单的不饱和内酯(3)长链脂肪酸和多炔(4)鲲类(5)简单的酚、苯甲酸及其衍生物(6)肉桂酸及其衍生物(7)类黄酮(8)单宁(类菇)和甾类的化合物(9)氨基酸和多肽(10)生物碱和氰醇(11)硫化物和芥子油苷(12)嘌呤和核苷三、化感作用的植物(一)相互抑制的植物(1)木本植物:胡桃、刺槐、柳树、苹果树、桃树、桉树、女贞、皂类、蔷薇、柏树、松鼠、榆树、油桐等。
1、柏树与梨、苹果、海棠、葡萄、不能共生。
2、松鼠与梨树不能相伴(否则梨树的叶子、果实会产生黄斑)。
3、榆树对葡萄有很强的抑制作用(榆树使柑桔天牛发生严重)。
4、油桐和泡桐会使苹果紫纹羽病加重。
5、刺槐严重抑制苹果、梨、李等多种果树的生长。
6、核桃叶和根系分泌的胡桃醌,经雨淋进入土壤后毒性很大,危害松树,苹果,西红柿等植物。
(榆树—枣树松树—云杉白蜡树—栎树白桦—松树)相克(2)花卉植物丁香—铃兰香薄荷、月季—其香味对其他花卉有抑制作用丁香—水仙丁香—紫罗兰—郁金香—勿忘我玫瑰—木槿草夹竹桃叶和根、皮分泌夹竹桃和胡桃醌绣球花—茉莉大丽花—月季玫瑰—丁香水仙—铃兰(3)蔬菜植物番茄—黄瓜、萝卜、生菜、白色、甘蓝芹菜—莴苣(种子有抑制发芽的作用)(4)大田作物小麦、高粱、向日葵、水稻、燕麦、稞麦、甘蔗、芝麻、烟草、黄豆、花生、玉米——作物本身有自毒作用,故不能连作。
(5)中草药根类药材:人参、三七、地黄、丹参、贝母、桔梗—作物本身有自毒作用。
(二)相互促进的植物(可共生)马铃薯—豌豆、菜豆烟草—玉米洋葱—甜菜葡萄—紫罗兰白菜—甜玉米百合—玫瑰(插花时延长花期)山茶花、茶梅、红梅油菜—减少霉病朱顶红—夜来香山茶—葱兰石榴花—太阳花举绣球—月季松树—杨树四、化感作用的方式直接作用:直接影响间接作用:借助于其他物质而起作用化感物质释放的途径:根系分泌、残体微生物分解、茎叶挥发、雨水或露水淋洗五、影响化感物质产生释放及其作用的因素1、遗传因素(不同作物)2、环境因素:胁迫:干旱、淹水3、微生物六、植物化感效应的应用1、生物防治:(1)杂草(如提取桉树脑制成除草剂)(2)有益的植物组合(如豆科与玉米间套作)(3)减少化感效应造成的损失(4)河道清理(5)藻类生物的控制(如水葫芦)第六节立体农业的增产原理一、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
1、土地资源(空间)2、光能3、水资源(利用深浅根分布的间套种)4、营养二、提高物质能量的转化效率。
如:多物种,高转化效率、链加环三、充分利用生物学的互补效益间套种:高矮、阳生与阴生、深根与浅根第三章立体农业模式一、稻田立体模式1、形式(充分利用水、茬口、田埂、土地、光资源)稻——鱼——鸭——灯稻——鱼——鸭——萍稻——鱼——萍——大豆/果树(田埂)第一层次:田埂,如瓜,果,豆等第二层次:水稻第三层次:萍(水面或地面)第四层次:鱼(水体)2、稻田立体模式的结构分析①物种结构初级生产:稻为主体;萍、藕、瓜、豆、果等;地上、地下初级生产者:鱼、鸭、娃、蟹分解者:食用菌、微生物②空间结构五个层次,包括1、中的四个层次,第五层次:莲藕③时间结构不同茬口④食物链结构第一生产者:水稻、莲藕、浮萍、瓜果等第二生产者:鱼、鸭、蛙、蟹等第三生产者:食用菌等⑤技术结构第一生产者的高产栽培技术;第二生产者的高产养殖技术,农产品加工营销技术。
二、蔗田立体模式1、形式:行间、株间下种——封行→光资源、土地资源、人力资源砍收——封行(利用方式:实行间套种,如大豆、花生、西瓜、蔬菜→封行前食用菌→封行后)3、蔗田(旱地)立体模式的结构分析①物种结构初级生产者(甘蔗)、次级生产者(如禽畜——鸭、牛、鹅)、分解者(食用菌、微生物)②空间结构第一层次——甘蔗、第二层次——瓜果、蔬菜等、第三层次——鸡、鹅、牛③时间结构砍收——下种——封行④食物链结构第一生产者:甘蔗、间套种作物次级生产者:鸡、牛、鹅分解者:食用菌⑤技术结构第一生产者的高产栽培技术,第二生产者的高产养殖技术,农产品加工养殖技术三、果园立体模式四、综合型立体农业模式(生态农场)特点:①因地制宜②综合性的(产中、产前、产后)③稳定性如:马亚农场——农业、林业、养殖业(猪、牛、鸭、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