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不同时期人性别比例状况
人口的性别比例与平均寿命差异调查(二

人口的性别与平均寿命差异的调查(二)应子勇作者在《人口的性别平均寿命差异调查》(一)中对某省1982和2010年9289.0万居民人口和53.82万死亡人口资料作初步分析,其居民人数,死亡人数均是男性多于女性,性别比例男性多于女性,平均寿命是女性长于男性,人口的性别比例是1.05,死亡人口是1.12,平均寿命(指平均死亡年龄——下同)男性是56.61~60.98岁女性是58.79~64.14岁女性长2.18~3.16岁。
那么“人数男性多于女性平均寿命女性长于男性”的现象有没有普遍性呢!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差距呢?!均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探讨。
一、我国人口的性别比例与平均寿命现在再以我国1982年的10.04亿人口和627.1万死亡人口资料为依据,计算出其人口的性别比例与死亡率(%)。
结果詳表一指居民人口或死亡人口的平均年龄。
表一可见:总人口性别比例是1.05,男大于女,死亡人口是1.12也是男大于女,60岁后性别比例下降到1.00以下,70~79岁下降到0.76、≥90岁下降到0.50,比例最高的居民人口是40~岁人口,死亡人口是70岁开始下降到1.02以下,≥90岁人口下降到0.40。
二、2000年不同性别人口死亡数占构成数和性别比例2000年我国人口死亡731.31万性别比例是1.28,平均寿命是62.56岁,根据各个年龄段人口的性别比例占构成数(%)与平均寿命(岁)詳见表二、于0.82。
年龄越大比值越低,平均寿命是随着年龄增大而增大,<50岁人口男性大于女性,≥60岁人口男性低于女性。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巨大变化呢?!三、1982年2000年各个年龄段死亡人口占构成数平均寿命动态变化 1982年死亡人口627.1万平均寿命是50.81岁,2000年死亡人口731.3万平均寿命是62.56岁,18年间死亡人数增加了104.2万,平均寿命延长了11.75岁,现在根据表一二资料可以计算出其各个年龄段占构成数(%)与平均寿命(岁)及18年的变化状况,结果见表三、寿命指平均寿命。
论文调研报告中的性别占比怎么分析

论文调研报告中的性别占比怎么分析不少媒体称,中国男女比例出现严重失衡,到2020年,中国处于婚龄的男性人数将比女性多出3000万到4000万,这意味着平均五个男性中将有一个找不到配偶,将有数千万的男子无妻可娶,成为传统意义上的“光棍”,而且这一现象从明年开始将逐渐显现出来。
与此相对应的数字是,2004年末我国男性人口66976万人,占51.5%,女性人口63012万人,占48.5%,总人口性别比为106左右。
1、出生婴儿性别比的恒定值:102-107。
据资料表明,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出生婴儿性别比是基本一致的,一般在102-107的范围内,即每出生100个女婴时,男婴出生数为102个-107个。
人口学家把这个指标称为出生婴儿性别比的恒定值。
由于男婴死亡率略高于女婴,这样到婚龄期时男女性别比例就基本持平。
然而,根据中国政府于2000年进行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7,即在出生的婴儿中,男女比率达到117:100,比正常值102至107高出很多。
另据中国统计局最新调查显示,我国城市男女婴的性别比为112.8比100、镇为116.5比100、乡村为118.1比100。
上海常住人口出生婴儿性别比约为107:100;深圳市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例为120.8:100;北京流动人口在京出生的性别比例高达128:100;重庆现在的男女比例为140:100,海南、广东等省出生的性别比例竟然高达130:100以上。
2.孩次越高,性别比越高。
全国统计表明:2000年生一胎的性比别为107.1,生两胎的性比别为151.9,生三胎的性比别达159.4。
而据海南省的一项统计表明,生一胎的出生性比别为118.3,生两胎的达到119.4,生三胎的则高达233.3。
也就是说,生的胎数越多,选择生男孩的越多。
据估计,在中国每诞生一个新生命,就有2.5个婴儿被堕胎。
每年至少有30000胎儿因为是女婴而被流产。
历年来中国各年龄段人口比例_数量_中国人口生命表

本表是2003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样本数据,抽样比为0.982‰.总计1260498643400617098100.0051.050-4629773450928468 5.03 2.735-9811274419336934 6.55 3.5510-1411224059219530218.75 4.6115-1910471654997497208.37 4.3620-24805964002740569 6.79 3.4125-299389246629472637.60 3.7930-3412349761870616289.71 4.8835-3912325261929613239.61 4.8640-449146746740447277.41 3.8145-499431447753465617.49 3.7850-54816794109540584 6.32 3.1855-59574722940128071 4.42 2.2360-64460232334522678 3.62 1.8265-69417102097420737 3.29 1.6570-74314841583315650 2.46 1.2475-7919310903310277 1.470.7080-849832413756950.750.3285-893687133023570.270.1090-9410263237030.080.0395+197631340.020.00本表是2004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样本数据,抽样比为0.966‰.4-6 按年龄和性别分人口数4-6 按年龄和性别分人口数(2004年)注:由于各地区数据采用加权汇总的方法,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样本数据合计与各分项相加略有误差(以下表同)。
4-7 按年龄和性别分人口数 (2005年)本表是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样本数据,抽样比为1.325%。
3-7 按年龄和性别分人口数 (2007年)本表是2007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样本数据,抽样比为0.900‰。
中国人口结构分析

中国人口结构分析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人口结构的变化对国家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中国人口结构的演变以及未来发展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人口结构的演变中国的人口结构在过去几十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上世纪中叶以前,中国的人口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农业占据了经济的大部分。
这导致了人口的大量增长,并且人口密度在农村地区较高。
但随着城市工业化的推进,大量的人口开始从农村流动到城市,导致了人口结构的变化。
城市人口逐渐增加,农村人口逐渐减少。
二、人口结构的现状目前,中国的人口结构呈现出以下特点:1.城市化程度提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城市人口不断增加。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4年末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60.6%,城市化水平超过了50%,城市人口超过8亿。
2.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随着经济发展和医疗条件的改善,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
根据2024年末的数据,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8.1%,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到11.9%。
老年人口的增加对社会保障、医疗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
3.性别比例失衡: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了男女比例失衡的问题。
根据2024年末的数据,我国男性人口约为7.81亿人,女性人口约为7.62亿人,男女比例为103:100。
这种失衡的性别比例可能会对社会稳定产生一定影响。
三、人口结构的影响中国的人口结构对经济、社会和政治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1.经济发展:人口结构的变化对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另外,老年人口的增加也对经济产生了影响,需要提供更多的养老服务和医疗资源。
2.社会问题:人口老龄化和性别比例失衡等问题给社会带来了一系列挑战。
老年人口的增加意味着养老问题的加重,养老金和医疗资源的压力加大。
性别比例失衡可能会导致婚姻市场紧张,性别差异问题的加剧。
人口性别比下降中国人口比例男多女少

人口性别比下降中国人口比例男多女少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人口性别比下降,以及中国人口比例男多女少对应的学问点,盼望对各位有所关心,不要忘了保藏本站哦。
本文名目人口普查结果各年龄段男女比例第七次人口普查各年龄段人口性别比中国人口比例男多女少2023年,我国总人口性别比为2023年诞生人口性别比2023人口普查未婚男女比例一、人口普查结果各年龄段男女比例全国人口中,男性人口为723339956人,占51.24%;女性人口为688438768人,占48.76%。
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5.07,与2023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基本持平。
全国人口共141178万人,与2023年的133972万人相比,增加了7206万人,增长5.38%;年平均增长率为0.53%,比2000年到2023年的年平均增长率0.57%下降0.04个百分点。
数据表明,我国人口10年来连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
二、第七次人口普查各年龄段人口性别比年龄占比:0—14岁人口为25338万人,占17.95%;15—59岁人口为89438万人,占63.35%;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13.50%)。
性别比例:男性人口为72334万人,占51.24%;女性人口为68844万人,占48.76%。
三、中国人口比例男多女少截止2023年5月,中国男女人口比例是105.07。
男性人口为72334万人,占51.24%;女性人口为68844万人,占48.76%。
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5.07,与2023年基本持平,略有降低。
诞生人口性别比为111.3,较2023年下降6.8。
我国人口的性别结构持续改善。
四、2023年,我国总人口性别比为中国是人口大国,近年来中国人口数量稳步增长,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23年中国人口数量达141178万人,较2023年增加了1173万人,同比增长0.84%。
出生人口性别比教材

出生认口性别比教材一、什么是出生人口性别比:出生性别比是指某年出生的男婴儿和女婴儿相比的数字,即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二、我国人口现状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性别比呈现出逐渐攀升的趋势,1982年,出生性别比为108:100 ,1990年出生性别比为111:100 ,2000年出生性别比为117:100,最为严重的是海南省和广东省,2000年的出生性别比分别达到136和130。
严重超出国际上公认的103-107的正常范围。
2004年出生性别比为121:100,而2005年出生人口性别比达119∶100。
预计到2020年前后,中国将有3000万男人找不到妻子,即10%左右的男性在20年后可能找不到老婆,从而出现浩浩荡荡的光棍大军。
不能小看这种婚配关系的不稳定,它会造成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解决不了婚姻的男子可能会在心理上出现急躁的失控行为,使社会产生不稳定因素。
男性过剩会直接导致暴力案件、人口拐卖等社会问题增多。
同样,女性在社会人口中的比例萎缩,会导致人口再生产能力的降低,使人口再生产出现严重障碍。
三、造成这种人口多和出生性别比高有三个方面的原因:1、是传统观念的影响,有些女性生了女孩,父母、邻居等周围的人就会歧视她们。
千百年来,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思想在中国社会根深蒂固,这主要缘于养儿防老、传宗接代的思想观念。
大约在几千年前,中国的出生性别比就出现偏高的问题。
为此,中国当前出现的性别失调问题不能完全“归罪”于中国现行的人口政策。
即使在韩国、印度等一些没有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国家也同样面临这一问题。
那种“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女孩终究是人家的”、“传宗接代”的旧观念也影响着现代人。
现在的社会虽说提倡男女平等,但在就业和社会活动中的不平等却处处存在。
女性在很多地方并不能成为半边天,并不是靠能力就能享有和男性一样的竞争机会。
很多单位招聘时不但把女员工的年龄卡得很死,就连工作期间不准结婚、不准生孩子都写在内部规定里。
计算我国2014-2018年男女比例相对指标

计算我国2014-2018年男女比例相对指标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人口性别比例一直都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本文将从2014年至2018年,分析我国男女比例的相对指标。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问题,我们将从人口总体的角度、出生性别比例、以及各省份的男女比例等方面进行分析。
我们来看一下我国人口总体的性别比例。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4年我国人口总数为13.97亿人,其中男性为7.21亿人,女性为6.75亿人。
男女比例为51.6% : 48.4%。
到了2018年,我国人口总数为13.9亿人,男性为7.14亿人,女性为6.76亿人,男女比例为51.5% : 48.5%。
从总体来看,我国男女比例相对稳定,男性总体上略多于女性,但差距并不大。
出生性别比例也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2014年至2018年,我国的出生性别比例一直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衡现象,即男孩出生人数相对较多。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数据,2014年我国出生性别比为113.5:100,而2018年为113.8:100。
这说明在这段时间内,我国的出生性别比例并未得到有效调整,男孩出生的比例相对较高。
我国男女比例在不同省份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4年至2018年期间,一些省份的男女比例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如广东、江苏、浙江等沿海发达省份。
而西部省份如云南、贵州等则相对女性略多。
这种差异可能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等因素有关。
要深入分析男女比例的背后原因,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
首先是二孩政策的实施。
2014年-2018年间,我国逐步放开了单独二孩政策,这使得一些夫妇选择生育二孩。
但由于一些家庭仍然倾向于生育男孩的传统思想,导致出生的男孩相对多于女孩。
社会性别偏好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在某些地区和家庭,对男孩的偏爱更加明显,认为男孩能够延续家族的血脉,承担更多的家族责任,因此在孩子性别选择上更倾向于男孩。
这种偏好使得男女比例在特定地区和家庭中存在较大的差异。
2023年我国男女比例是多少

2023年我国男女比例是多少2023年我国男女比例是多少2023年我国男女比例是51.24:48.76。
男性人口为72334万人,占51.24%;女性人口为68844万人,占48.76%。
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5.07,与20XX年基本持平,略有降低。
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1.3,较20XX年下降6.8。
中国人口的历史发展中国人口一直保持世界人口较大比例。
1850年中国人口约4.3亿,占世界人口的34%。
由于战乱等原因,1850年至1950年中国人口增长缓慢。
1949年年末,中国大陆人口为5.4167亿,占世界人口比例下降到22%。
1950年起,由于生产发展、人均寿命提高,世界各国人口迅速增长。
到1990年末,中国人口已达11.4333亿人,但占世界人口比例一直保持在22%左右。
全国男女比例2023数据2023全国男女比例数据是104.69:100。
国家统计局2023年1月17日公布,2022年末全国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14117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
全年出生人口956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77‰,死亡人口1041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3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0.60‰。
从性别构成看,男性人口72206万人,女性人口68969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4.69(以女性为100)。
从城乡构成看,城镇常住人口9207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46万人。
乡村常住人口49104万人,减少731万人,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城镇化率)为65.22%,比上年末提高0.50个百分点。
性别比失衡原因人口出生性别比是一个重要的衡量男女两性人口是否均衡的标志,国际上一般以每出生100个女性人口相对应出生的男性人口的数值来表示。
绝大多数国家的人口生育史说明,在不进行人为性别选择干涉的情况下,新生婴儿的性别比在102~107之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不同时期人口性别比例状况分析应子勇人口性别比例状况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命运,人民生活,社会发展,社会稳定,民族未来的大问题,很多科学家在各种场合呼于:当前我国人口性别比例已经严重失调,未来将有几千万男子讨不到老婆,将会严重影响社会安定云云。
这是真的吗??现在,就我国人口不同时期性别比例状况初步调查分析如下,如有不当请批平指正。
一、1953年以来我国人口的性别比例状况调查现在以我国国家、省、市、县四个级别,六个年份、七组人口普查资料为样本,对我国1953年以来人口的性别比例状况作初步调查分析,结果见表一。
表一、我国六次七组人口普查资料各年龄人口性别比例(女性为100)表一资料中可见:1、数十年来,我国总人口的性别比始终在105.4——107.7之间(以女性为100,下同),没有太大的变化,是在通常许可范围内波动。
2、0~9岁人口男性多于女性,性别比为110左右,10~59岁人口也是男性多于女性,55岁后人口性别比例女性开始逐步超过男性,75岁后女性完全地、绝对地超过男性。
3、不同年龄段人口性别比波动有明显的“双峰双谷现象”。
以女性的“100”为基准线,性别比先是逐岁上升,到了某个年龄段后达到一个“高峰”,之后随着年龄的增大,性别比又慢慢下降,到了某个年龄就出现了一个性别比的“低谷”,之后随着年龄的增大,性别比又慢慢升高达到一个“高峰”,再随着年龄的增大,性别比又慢慢降低而且越来越低于是又出现了一个新的“低谷”。
各组人口的“双峰双谷”可高、可低、可深、可浅,但不可能没有。
人类从出生到性别比第一高峰到性别比第一低谷,男性始终多于女性。
第一低谷期间性别比相当相近,但到第二低谷前乃是男性多于女性。
从出现第二低谷(55~65岁)后,男性开始少于女性而且越来越少最后只有女性的1/3~4左右。
4、婚育年龄性别比例动态观察25~29岁性别比在98.4~113.5之间,以1964年比例较高、30~34岁在96.7~112.4之间,也以1964年较高、35~39岁在105.3~114.6之间,以1982年较高、40~44岁在104.2~122.5之间,以浙江人比例较高。
1982年,中国有40~44岁男性2583万比女性的2261万多322万、浙江有40~44岁男性929627人比女性的758747人多17.09万人,这322万和17.09万可能讨不到老婆的男性也未必真的讨不到老婆,也不一定会为讨不到老婆去闹事吧!事实上也没有人闹事啊!所以几十年来,我国人口的性别比虽然有些波动,但是基本上是正常的,在许可范围内的,不值得人们太过大惊小怪。
二、不同性别人口的年龄构成、平均年龄、平均寿命观察浙江1982年有人口3888.5万,男性2016.7万,女性1871.8万,死亡241223人,男性131446人,女性109777人、2010年有人口5437万,男性2794万,女性2643万,死亡297000人,男性170389人,女性126611人。
现以以上资料为样本,分析不同性别人口的年龄构成(%)、平均年龄(岁)和平均寿命(岁),结果见表二、表二、浙江省不同性别人口的年龄构成(%)、平均年龄(岁)、平均寿命(岁)表二可见,1、居民人口各个年龄段居民性别构成差别很少,男女平均年龄仅相差041~0.70岁。
2、死亡人口(A)、死于0~9岁人口男女各有高低,1982年是女性的88.13%,2010年是女性的102.34%,但是性别比相差较大,是108.4和115.6,是性别比的一个小高峰。
(B)、死于20~29岁人口男性多于女性,1982年是女性的1.15倍,2010年是女性的1.74倍。
性别比较小,是105.6和104.2,是性别比的低谷。
(C)、死于40~49岁和50~59岁人口也男性多于女性,1982年死于40~49岁人口是女性的1.43倍,2010年死于50~59岁人口是女性的1.66倍,性别比是122.5和108.1,是性别比的第二个高峰。
(D)、死于60~69岁和70~79岁人口也是男性多于女性,1982年60~69岁人口是女性的1.33倍。
2010年70~79岁人口是女性的1.13倍。
但是性别比出现了大逆转,降到了97.4和96.5,是性别比的第二个低谷,此后性别比越来越低。
3、死于0~59岁人口男性多于女性1982年比女性多15.95%、2010年比女性多60.17%。
4、≥60岁人口平均年龄女性长于男性0.98~1.11岁,死于60岁以上人口平均寿命女性比男性长2.76~3.09岁。
总人口平均寿命女性比男性长2.39~5.64岁。
5、死于50~79岁人口男性多于女性1982年是女性的1.18倍、2010年是女性的1.30倍。
6、死于80岁以上人口女性多于男性1982年是男性的1.79倍,2010年是男性的1.53倍。
可见死于80岁以前人口男性多于女性,死于80岁以后人口女性多于男性。
居民平均年龄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别,平均寿命女性明显长于男性。
三、血压、血脂对平均寿命、性别比例的影响人口总数男性多于女性是长期历史形成的。
因为,男性在家中,在社会中,在保家卫国等等各个方面往往比女性起到更大更主要的作用,所以男性往往更会受到人们的重视,“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现象已经几千年了,是根深蒂固的,是没有办法在短期内改变的。
但是,为什么55岁后女性比例会逐步高起来,会出现性别比例大逆转而大大地超过男性呢?为什么75岁后女性会完全地、绝对地超过男性呢?为什么女性会更长寿?可能是,男性由于有更多的责任,更多的担当,更多的外出,更多地受到疾病,天灾,瘟疫,战乱,及其他有害因子的威胁等等的原因,往往死得更多,死得更快,死得更早,寿命更短。
所以随着年龄的增大性别比就慢慢降低了。
但是到了55~60岁后,男性开始少于女性,80~90岁后男性就更少了。
应该另有它因。
1、我国老年男女高血压发病率、血脂含量的差别我国的老年医学工作者曾经对不同性别老人进行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包括对老年人的血液,尿液、骨髓、血压,身高,体重,腹围,胸围,眼,耳,鼻,牙齿,生化,电解质,微量元素等等的调查与研究,老年各方面几乎没有太多的差别。
1990年我国对143926例≥60岁老人进行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还对511例≥60岁健康老人的血脂(胆固醇、甘油三酯——下同)含量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我国绝经期后老年女性高血压发病率(%)、血脂含量明显高于男性。
见表三、表三、我国男女≥60岁老人高血压发病率(%)血脂、胆固醇含量及平均寿命(岁)* 为城市人口调查值,没有*者为农村人口调查值。
**引自表二、表三可见,1、高血压发病率女性高5.09个百分点。
2、血脂含量总胆固醇含量女性高11.01~13.63%、甘油三酯含量女性高4.04~21.79%。
3、平均寿命女性1982年长2.76岁,2010年长3.09岁。
4、高密度脂蛋白HDL胆固醇含量男女城乡均没有太大差别。
5、高密度脂蛋白HDL胆固醇与总胆固醇比值城市男性:100:32,女性100:30,农村男性100:38,女性100:34,男女城乡也没有太大差别。
广大中年女性长期生活在“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社会中,她们上有老,下有少,是非常辛苦的,也是非常劳累的,她们吃的往往比男性差,干的往往比男性辛苦,不仅白天要劳动,要上班,囬家后还有大量的家务,还要做个好妈妈,好老婆,好媳妇,好女儿,还要相夫,教子,还有女子特有的例假等有很多事务,真是辛辛苦苦、忙忙碌碌的。
所以女性身体状况是比较差的。
到了老年绝经期后,退休了,当家作主了,又不太会注意个人卫生,为了节省,常常吃剩菜,余饭,菜湯,菜卤,结果是“高血压”比男性多了,血脂也比男性高了。
所以很多人认为剩菜,余饭,菜湯,菜卤是引起老年女性高血压、高血脂的罪魁祸首,反对吃剩菜,余饭,菜湯,菜卤。
那么,高血压、高血脂对老年女性的健康危害性到底有多大呢!2、高血压、高血脂对老年女性寿命的影响众所周知“高血压”高血脂确确实实是对健康有害的,血压,血脂过高可以使动脉硬化加快、加速、加重,使中风,脑溢血,冠心病,心肌梗死等等增多,使死亡率增加,还可产生严重的后遗症。
那么,老年女性由于长期以来本身身体体质状况不是太好,加之老年后又有了更多的高血压、“高血脂”,是不是其寿命要比男性更低了呢!事实恰恰完全相反,女性的平均寿命不仅不比男性短,反而比男性更长寿。
所以对所谓“高血压”“高血脂”严重危害健康的理论或推理不能不令人怀疑,它至少不是“完全”正确的,是不符合辩证法、不符合因果论、不符合事实的。
反之,从大量调查资料知道,“由于老年女性高血压发生率高于男性,血脂高于男性,平均寿命长于男性 2.76~3.09岁的事实”。
推测“高血压”、高血脂”可能是有利于健康,有利于长寿。
这样的推理倒是完全符合辩证法,符合因果论,符合逻辑,也符合事实的。
“血压”“血脂”是生命体中必要的,不可缺少的,不是可有可无的,也是无法替代的。
血压血脂太高当然不好,血压血脂当然不是越高越好,但也不是越低越好。
人没有了“血压、血脂”是不能生存的,血压血脂太低也是必死无疑的。
我国老年医学家研究提示:人体发育到30来岁的成人阶段之后,动脉顺应性开始逐渐减退,到了60岁时动脉顺应性明显降低,约为30岁时的1/3,到90岁时动脉顺应性逐渐降到“最低极限”,只及青年人的1/10,心搏出量下降了2.5倍,周围血管阻力升高了3倍,动脉彈性模量(血管刚性)增强20倍,90岁以上老年人的心血管基本上失去了柔顺性。
所以,一般人的寿命是很难超过90~100岁的。
老年人只有“正常的血压”是根本满足不了各个器官对血液的需要的,只有血压慢慢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的人即“高血压”人群,各个器官才能得到相对足够的血液供应,才能得到相对足夠的氧气和养份,生命才能比较容易地得到延长,才比较容易地活到90~100岁以上。
作者以前在网上发的文章,经过反复调查与计算,2010年“平均实际寿命”浙江省是72.3岁、金华市是71.5岁、武义县是73.9岁,我国高血压人群的平均寿命是85~90岁左右,而“非高血压”人口的平均寿命是66~67岁左右。
而表三资料以以上数据计算,老年女性的平均寿命应该是77.09岁:90×43.56%+67×56.44%=39.28+37.81=77.09岁,老年男性的平均寿命是73.93岁:85×38.48%+67×61.51%=32.71+41.21=73.93岁,女性比男性长3.17岁,与表二值十分相近。
所以,高血压有利于健康能延长人均寿命,特别能使女性更长寿。
3、血脂对人均寿命和性别比例的影响血脂是保证人类健康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
血脂不是可有可无的物质,人没有血脂必定死亡,血脂很低的人必定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