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品味文章的语言
品味语言

品味语言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和工具,思维必须凭借语言来表达和深化。
品味语言是为了更好的感知语言、运用语言和发展语言,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因此,在阅读中,(一)咬文嚼字,揣摩语言的情韵,培养感知语言能力,对一些字、词、句进行艺术的“咬”文“嚼”字,能创设联想情景,在领悟语言文字所创造的意境中,揣摩语言的情韵,培养感知语言、品读文章的能力。
“手披目视,口咏其言,心惟其义”(韩愈《进学解》)。
文章要诵读,在诵读中才能感受语言。
通过对精彩文段的反复诵读,可以感受语言的丰富性,领会语言表达的规律性,从而增强对语言的规范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
“文章不是无情物”,一句话甚至一个词就是作者情感的触发点。
以朗读为突破点,才能体会出文章的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领会到语言的无穷魅力。
当我们诵读和赏析后,沉浸在一种情绪体验之中,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和理解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一种最可贵的境界。
一孔子是我国春秋时的思想家、教育家,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被后代尊为“圣人”。
读《论语》这一章,你觉得他是怎样的一位老师?结合子路等人的问答,分别说说孔子和他的四位学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设题意图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文章简洁、凝练的语言中,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气质,从而理解作品的深层含义。
参考答案从“侍坐”这一章我们可以看出,作为一个教育家,孔子和他的学生关系十分融洽。
他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对每一个学生的情况了如指掌。
即使在日常谈话中,也引导学生立志,关心国家政事。
他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他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四个学生各言其志后,他能够高屋建瓴地将他们的认识引导到“礼治”上,从而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子路自信而率直,这可以从“率尔而对”的神态中窥见其人。
还可以从他给自己选择的十分困难的处境及“大治”的社会理想中把握他的性格。
冉有是个谦虚的人,他坦言自已能力不足,用礼乐教化人民的事情只有等到修养更高的君子来完成。
品味语言的方法

品味语言的方法1、诵读精彩文段:诵读是品味语言的最基本的方法。
著名特级教师洪镇涛先生说:“……采用朗读的办法,让学生比较、推敲、品味语言使用的妙处,形成语感。
”学生通过对精彩文段的反复诵读,可以感受语言的丰富性,领会语言表达的规律性,从而增强对语言的规范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
“文章不是无情物”,通过表情朗读,学生从朗读的语调、音色和形象生动的词汇中,领会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耳醉其音”、“心醉其情”。
学习《荷塘月色》这篇课文,我主要采用多种朗读方法,诵读描绘“荷塘月色”的部分。
除齐读外,或让学生先听录音,体会范读的速度,声调的高低以及感情的流露等;或由学生自己试读;或让学生自读,便于自己体味、揣摩;或由一人范读,其他同学聆听,然后共同评论其优劣。
2、抓住关键词语:在景物描写中,关键词语就是指那些最能反映景物特点,又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
《荷塘月色》中描写月下荷塘里的景色有:田田的荷叶、袅娜的荷花、缕缕的荷香、脉脉的流水;描写荷塘上的月的景色有:如水的月光、月色、月影。
一切都显得那么得宁静、和谐、自由,与作者“求静”的心态相吻合,情景交融。
描写景物形态的词语起到了渲染环境及刻画作者情感的作用,也属关键词语。
如月下荷塘一段的“曲曲折折”、“田田”、“亭亭”、“点缀”、“袅娜”、“羞涩”等,无不与表现人物思想情绪、感情色彩密切相关。
体味本文朴素、典雅,充满诗意的语言,还应抓住本文比喻、通感及叠字的运用。
比如,写静态荷花,连用三个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分别写出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忽明忽暗、不染纤尘的美质。
写塘中的月色,“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由视觉向听觉转移。
月的光华和阴影,用“名曲”的旋律来形容,表明光和影的和谐,与小提琴演奏的名曲一样悠扬、优美,烘托出一种温馨、幽雅的氛围,给读者以联想和想象,乃至带人进入一种幻境。
作者锤炼语言的另一方面,是许许多多叠字的运用,这也是本文语言的一大特色,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的景象,同时又加强了语意,给人一种音韵和谐的美感。
如何品味语言

读《背影》品真情——浅谈如何品味语言江西省吉安市万安县枧头中学谢喜华“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课标要求)。
”所谓品味语言,就是指通过对文章语言的反复推敲、细心揣摩、认真辨析、深层体会,领悟作者运用语言文字所实现的“传情达意”。
品味语言是领略文章神韵的一种途径,是解读一切文本的关键。
手捧一篇精美的文章,犹如端详一杯刚刚沏好的绿茶,其色鲜亮,其香清幽。
呷上一口,让人霎时浊气散尽,神清气爽;细品一番,缕缕香醇停留于唇舌之间,荡漾于肺腑之内,叫人荡气回肠,余味无穷。
这种境界,只有用心品味的人才能享受得到,才能从阵阵墨香中品尝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独特韵味。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语言的品味,努力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品味语言不只是就文章的“语言”而分析语言,而是通过对文章语言的品赏,分析文章塑造的形象、感悟语言的魅力、挖掘文章的内涵,领悟作者的真情。
品味语言是为了更好地感知语言、运用语言和发展语言,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摸索出语言的规律,获得言语的智慧,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使语文课堂充满浓郁的语文韵味呢?阅读教学中应该从哪些方面、用什么方法切入语言品味呢?下面就结合《背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我个人的粗浅认识:一、揣摩词句,领会语言内涵——咬文嚼字法叶圣陶先生说:“文艺鉴赏还得从语言、文字的透彻了解入手。
”因此,品味语言首先要推敲的就是文章的关键词句。
我们学习文学作品,欣赏精彩语段,首先从品味关键词句着手,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咬文嚼字”。
语言品味的角度主要从语言的精当、修辞的巧妙、含义的深刻、结构与作用、表现手法的高超、作者的感情等方面入手。
当然,品味词句,离不开文章的语境,不能只理解这些语句的字面意思,而应该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联系语境,运用恰当的方法,品味语言的深层意思、感情色彩以及表达作用,使学生更快地进入情境之中。
品析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色

品析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色品析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色朱自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
他的散文,或工笔细描,委婉含蓄;或粗笔勾勒,饱含至情;或细细道来,自然淳朴;或面叙家常,风趣间出。
下面是我们为大家带来品析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色,欢迎大家阅读。
品析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色如果我国的散文是一个百花园,那朱自清的散文则是一束艳丽的美人蕉,闪烁着朴素而夺目的光华。
他的散文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文章的选材、立意等。
然而,“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老子》六十四章),可以说,深厚的文字功力,清新的语言风格是奠定朱自清散文这座美丽的大厦的基石。
前人对其散文语言准确、朴素、自然等艺术特色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分析了朱自清散文语言特色的神韵美、古典美、形象情感美、音乐美四个方面。
一、语言诗情诗意的神韵特色“曾经是诗人的朱自清,总是以开放的心灵去感受人生,感受自然,感受个体的生命,从中获得令他感动的诗情、诗意,并用诗化的语言将所得的感受、感动表达出来。
”郁达夫曾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着那一种诗意。
”散文中虚实相生的意境大多是通过比喻来实现的,而朱自清非常善于运用比喻。
“他曾说,文学语言一要自然,二要创新。
”所以,他的比喻往往让人们出乎意料,写前人所未写,但仔细品味,又在情理之中表现出了一种求新的审美要求。
如《荷塘月色》中,运用明喻、暗喻、借喻等。
并且为了更好地描写景物的美,还使用了博喻。
“博喻即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的一种修辞手法。
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博喻的运用突出了荷花色彩鲜明、富有光泽的特点。
这段文字不但有博喻,同时还是排比句式。
两种修辞手法并用来描写荷花,充分显示了《荷塘月色》写景状物追求极致之美的语言神韵美。
朱自清先生还善于运用通感手法去塑造语言的神韵美。
怎样写文章赏析

文章赏析的方法小结了解概念•作品赏析是对文学作品的一种审美认识,包括对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对作品思想的情感体验,对文学内容的深入领悟,对作品语言的品析评点,对写作手法的鉴别欣赏等。
考点•1.品味语言的特色;•2.把握文章的结构;•3.体验作者的情感;•4.分析人物的形象;•5.感受文章的主旨;•6.体味作品的意境;•7.评论作品的内容;•8.表达自己的见解;•9.赏析文章的美点。
(1)用词之美------找精美的动词、形容词、叠词及成语等。
(作用:用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
)(2)修辞之美------找文中的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对偶句、反问句等。
(作用:比喻使语言生动形象;排比使语言气势磅礴、感情强烈;拟人使事物形象可感;对偶使语句形式整齐、音韵铿锵;反问句增强语气……)•(3)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
(可从语言优美、清新隽永、真挚朴实、不落俗套、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请从语言的角度品析下面语段。
•例1: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西瓜。
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戴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查尽力刺去,那查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⑴运用了一组恰当的数量词,如一轮、一个、一柄、一匹等词使描写对象清晰地呈现在读者脑海中;•⑵运用了一组绚丽的描绘色彩的词,如深蓝、金黄、碧绿、银圈等词使描写对象色彩鲜明;•⑶运用了一组生动逼真的动词,如挂、捏、刺、扭、逃等刻画出了月亮、猹、少年闰土的各自特点。
•例2:“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这句话运用了引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语言生动简洁;把“春风”比作“母亲”,突出了春风和煦,温暖的特点;“抚摸着你”写尽了春风的气韵神情。
2.从结构层次的角度:•一般有并列结构(显得层次清楚)、递进结构(论述步步深入)、总分结构(观点明确、内容具体)。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语言赏析

基本题型2:品评修辞手法。
课文回望:
请从语言特点和表达效果两方面赏析下面句子。 (3分)
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白帆, 帆下带着尖底的仓,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一个忍 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紫藤萝瀑 布》)
参考答案:运用比喻手法(1分),形象生动地描 写紫藤萝花开时的状态,(1分)表现了它的生机 勃勃和美好可爱,抒发了作者喜悦的心情。(1分)
“战法”小结
1、赏析语言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①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反问等。 ②句式——骈散结合、长短相间,特殊句式等。 ③表达方式——描写、议论、抒情。 ④词语——色彩词、动作词、形容词、叠音词等。 2、以“改、删、换”的形式来提问时,答题时 不要忽视“前加”和“后缀”。(判断的结论)
答题模式:运用……的修辞手法,写出了 ……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真题再现: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谈谈文中画
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6分)
她耐得住风霜交加,经得起秋之摧残,战西风而不 怯,披严霜而愈丽,显露出无畏无惧的神采。
——09年安徽中考题《枫叶礼赞》
答题思路: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方面考虑。
解题方法:
形式 + 内容 + 作用(效果)
形式包括词语的特色、句子的修辞、句式运用、
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等几个方面;
内容就是指句子本身的意思和它隐藏的含义; 作用是指这个句子(这段话)对文章的中心、
文章的结构、作者的写作意图等方面的作用。
基本题型1:揣摩具体词语妙用。
课文回望:
请说说句中划线词语在表达上的好处。(2分)
变化题型1:
基本题型2之最新变化
——品析可否增删词句和改换表达。
课文回望:
语文阅读教学中品味语言的方法

语文阅读教学中品味语言的方法学生品味语言,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是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又如何指导学生品味语言和运用语言,其方法一是品析句中的重点词语,二是品味语句。
标签:语文阅读教学品味语言方法指导学生品味语言,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是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
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不仅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更主要的是指导学生通过对语言的品味来加深理解文章的內容,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意识,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目的。
那么,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又如何指导学生品味语言和运用语言呢?我主要从两大方面入手,那就是:品味词语和品味语句。
一、品析句中的重点词语这是语言品味中常用的方法。
品词可以从词性方面品味词语的表达作用。
比如《社戏》一文中通过“跳、拔、点、磕、架、踊跃”等动词的品读小伙伴们的特点及看戏心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抓住了石井栏的“光滑”,黄蜂的“肥胖”……等诸多景物的特征;《苏州园林》中通过“艺术、技术、标本”等词语来感受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通过”珠光宝气、俯仰生姿”等词语来体会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
《黄河颂》教学中抓住“望”、“奔”、“掀”、“劈”四个动词以及“澎湃”、“万丈”等形容词来感受黄河惊涛澎湃的雄伟气势。
叠词的运用,增强语言的韵律美。
具体方法有一下四点:(一)在替换比较阅读中领略语言运用的准确性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从词语的含义的差异上感受在同一个语境中不同词语的所具有的不同的表达效果,让学生通过替换比较阅读,体会作者在词语上的正确运用。
(二)在前后比较阅读中品味语言运用的妙处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通过同一语句在去掉某一词语前和去掉某一词语后的比较阅读来品味语言运用的准确性。
(三)从感情色彩上品味词语的运用的目的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从词语的褒贬等感情色彩上领会作者在课文中语言运用的妙处,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四)从词义上理解词语运用的表达作用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指导学生根据语句中词语的本义,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引申、比喻等相关联的理解,体会作者在文中运用语言的技巧能力,感受语言在文章中的表达作用。
如何赏析语言

欣赏文学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文章语言阅读及考查的要求是:“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能在通读文本的基础上,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因此在平时的文本教学中,语言的品味赏析是学习训练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
在平时的测试和中考中,语言品味赏析题也必考的内容,也是学生失分最多的题型之一。
语言赏析题是指对阅读文段的语言进行赏析、品味的试题。
学生遇到这样的题目往往脑子一片空白,无从下手,关键是没有掌握品味赏析的方法。
我将从几个方面谈谈如何进行语言品味赏析。
一、从用词的角度赏析赏析文学作品中优美、精彩、富有表现力的句子可以从词语的角度来分析,一般可从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成语等入手。
(动词能准确地抓住事物的动态;形容词能生动传神地刻画出所要描写对象的状态;副词则强调了所要描写事物的特点;叠词则增添语言的音韵美。
特别要注意词语感情色彩发生变化的词语。
)对这些关键性词语的赏析准确、到位了,也就完成了对句子的语言赏析。
例1: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的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赏析:本句用“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等动词,准确而生动地描绘出雪地捕鸟的全过程,也写出了儿童捕鸟时兴奋、惊喜之情,乐在其中。
例2:魏巍《我的老师》:“我用儿童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我们的意思。
”赏析:这句话“狡猾”一词,原意是形容人很不老实,文中是“调皮,机灵”的意思,(贬义褒用),表现了一个孩子对老师的机敏观察和自以为把握了老师心理状态的得意心理。
答题格式:……词表现了(揭示了、突出了)……准确或生动或形象或富有情趣……二、从修辞角度赏析基本格式:修辞手法+内容+效果(表意效果和语言效果)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可以从修辞方法的角度来分析,一般找出文章中的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对偶句、反问句、反复句、夸张句、设问句等,体味其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如何品味文章的语言
文章中的关键词、句子主要是指:准确、生动、极富表现力的词、句;对于理解文章意思起关键作用的词、句;标志文章线索或主旨的词、句;标志文章层次转换的关联词语或过渡句;凸起人物形象和表现事物特征的词、句,等等。
准确理解和分析这些词、句,有助于把握文意和全文的主旨。
体会文章语言,既要了解其表层含义,又要认真体会其深层含义,在体会语言、句子深层含义时,要结合文章的思想内容,还要了解文章写作时的具体背景,即当时的社会背景,这对准确、透彻理解文章有着重要作用。
好的文章,其语言除了具有准确、畅达、精炼的特点之外,还应具有文体本身的特点,如文学作品的语言以生动形象见长,而科技文章的语言则尤其讲究准确性等;此外,还应注意到相同文体的文章中的不同语言特点,如科技文章的语言特点就有平实与生动之分等。
因为文章语言特色的形式与作者写作目的、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个人的因素相关,所以,我们评价文章的语言特色,要以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为基础,做到客观把握与细部分析相结合,语言形式与思想内容相结合,切不可就语言谈语言。
品味语言包括品味一篇文章的词语、句子和段落。
词语是构成文章的基础,所以要理解一篇文章的思想内容,首先要弄清每个词语的含义。
那么如何分析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及表达效果呢?
理解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就是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人物形象、作者感情以及上下文等理解词语的转化义、语境义,其中最主要的是语境义,它包括词语在语境中的特殊含义、深层含义及言外之意等。
所谓含义,就是作者要告诉读者的意思没有直接说出来,而把它隐含在句子中。
所以要理解含义,就要联系上下文和背景认真地研究这句话。
让我们分析、品位的词语往往是动词、形容词或副词等。
1、首先应该明确所分析词语的深刻含义。
这就需要我们通过看注解、查阅工具书掌握生疏词语的含义,特别是它与其同义词的区别。
2、应该认真分析所用词语所具有的感情色彩。
辨明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是褒义词贬用,还是贬义词褒用。
3、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一个好的写作者在遣词造句的过程中,总是紧扣中心思想来选择他认为最恰当的词语。
所以,当我们剖析一个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的时候,首先要考虑这个词语是否体现了文章的主旨。
如:“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不过,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
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
这是雷锋的崇高愿望。
他寻找一切机会为人民服务,把生命的每一分钟都献给党,献给了人民。
(《人民的勤务员》)“寻找”一词,极其恰当地表现了雷锋为人民服务的主动精神。
4、联系人物形象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我们阅读一段刻画人物形象的文字,一定要注意那些看似普通的词语里所隐含的相关人物形象的深刻内涵,要从人物塑造的高度去把握这些词语的作用。
5、结合作者的感情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不但要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人物形象,还要联系作者的思想感情。
好的文章,总是有感而发,因情为文,作者的思想感情如血脉一般贯穿文章始终,所以,当我们分析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时,不可不考虑这个词语所浸润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6、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词语的使用不是孤立的,分析词语的含义需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有时加点词语处于文中的总起句中,这就需要我们根据下文的具体表述来理解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有时加点词语处于文中的总结句中,则需要我们根据上文的具体表述来理解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7、另外,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有时还需要从修辞的角度、从限定的角度去考虑。
文章时由一句话一句话组成的,只有准确地理解文章中的每一句话,才能准确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那么如何分析句子在文章中的含义呢?
分析句子和语段的好处与作用的主要方法和分析词语是一样的。
答题时我们应从内容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来考虑。
1、使用语法知识分析长句。
压缩句子骨干,了解基本意思;复句之中找正句,因为句子的重心一般在正句上;分析句子的表现手法;注意写作意图和感情倾向;注意时代背景,等等。
2、体会不同句式的表达效果。
主动句和被动句;
肯定句和否定句;
相同的意思和不同的语气:陈述句和反问句;祈使句和疑问句;陈述句和感叹句。
一般次序和特殊次序;
长句和短句。
3、结合修辞方法理解句意。
4、结合全文内容和重要词语理解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