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利他性

合集下载

第5讲 人类的侵犯与利他行为

第5讲 人类的侵犯与利他行为

17
(3)影响侵犯行为产生的因素
温度: 温度: 在特定的温度范围内,暴力事件的发生与温度呈现线性关系。 Baron通过研究发生在夏天的城市暴乱与气温的关系,发现 其呈现出倒U曲线,在华氏81—85度时,暴乱的数量最多, 当温度较低或很高时,暴乱发生的数量较少。 研究案例: 研究案例:司机在路口的行为
24
(4)减少侵犯行为的方法
利用惩罚: 利用惩罚: 假如人们预期自己的行为可能遭受惩罚,则会避免表 现侵犯行为,但事实上惩罚往往使受到惩罚的儿童比 平常儿童表现出更多的侵犯行为。
25
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 尝试体验一下他人的痛苦,并通过自我意识反省自己, 都能够有效地减少自己的侵犯行为:站在对方的立场 上想事情。
Leonard Eron发现个体在儿童时期从电视上看到的暴力 行为越多,其在青少年时期及青年时期所表现出的暴力 行为越多。即使不具有暴力倾向的小孩,若长时间观看 暴力影片,也将变的更具有侵犯性。
28
家庭暴力的中介作用 Family-Violence
B-Violence Preference
TV Aggression
30
麻醉作用: 麻醉作用:对暴力的敏感程度降低,变得麻木。 影响对世界的看法: 影响对世界的看法:经常看电视的成年人比那些不经常看电 视的人更容易对家庭外面的暴力程度持夸大的看法。 影响观众的侵犯行为: 影响观众的侵犯行为:减少人们原先所学到的对暴力行为的 抑制;模仿;更容易产生愤怒的情绪;减少了对暴力的恐惧, 对受难者的同情也降低了;危险意识增加,在别人之前先放 到他人。
26
(5)媒体与侵犯行为
媒体暴力导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儿童的侵犯增加 TV Aggression B-Violence

利他是人类的天性-其他动物的例子

利他是人类的天性-其他动物的例子

利他是人的天性之一利他难题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对生命的起源和进化给出了合理的解释。

任何有利于提高生物体的性状和行为将在自然选择中被保留下来,反之则被逐渐淘汰。

但动物和人类中存在一些利他的行为和特质难以用自然选择理论进行解释。

例如蜜蜂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塹刺入侵者,兵蚁死死咬住入侵者,即使断头也在所不惜,人类的见义勇为,视死如归等等与基于个体利益的自然选择不符。

按照基于个体利益的假设,任何不利于个体生存和繁衍的性状都将在生存斗争中处于劣势,具有利他倾向的个体不可能在生存竞争中胜出,因此,利他行为不可能得到进化。

如何给种种利他行为的进化提供一个合理的解释,成为困扰达尔文以及后来的进化生物学家的一个真正的理论困难,这就是所谓的“利他难题”。

群体选择理论经过思考,达尔文对自然选择理论进行了适当的修改。

他认为自然选择的单位通常是个体,但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是群体或者物种。

在《物种起源》一书中,达尔文提到了基于物种的利益而产生的适应和进化:“野生动物某些偶然的、奇特的习性,如果对该物种有利,通过自然选择的作用,可以形成新的本能。

”针对社会性昆虫的某些个体不育行为,达尔文写道:“如果这些昆虫是群居的,每年产生若干能工作而不能生殖的个体对该社群有利的话,那么我看这是由于自然选择的结果,便不会有什么特别的困难。

”在《人类的由来和性选择》一书中,达尔文将社会性昆虫作为解释社会本能的模型,指出人类的道德与低等动物的社会本能之间一脉相承的进化关系。

他写道“对于同一个族群来说,高的道德标准对于这个个体和他的后代来说很可能是不利的,但是不要忘了,一个族群中的道德个体越多、道德水平越高,那么这个族群在与其他族群竞争的时候就越能表现出显著的优势。

"经过科学家的不懈努力,今天已经发展成了群体选择理论。

该理论认为,只要它们的牺牲能为群体带来足够的利益,群体内的某些成员就会缩减自身的生命,或者抑制自身的繁殖,或者两者都做,以便本群体能与其他群体更好地竞争。

人的本质属性与利己利他

人的本质属性与利己利他

“狼孩”的事例说明了什么?给
我们什么启示?

“狼孩”的事实,证明了人类的 知识和才能并非天赋的、生来就有 的,而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狼孩”的事例启示我们:儿童 时期的教育在人类身心发育过程中 起关键作用
航天英雄及无数航天人发扬航天精神取 得成功的事实说明了什么?
杨利伟:“我们从太空归来面对
3.社会性是人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这是 因为 ①人既有自然性,又有社会性
②人的自然性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延续的前提 条件
③社会性揭示了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殊本 质 ④人的社会性制约着人的自然性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③④
4.1912年,豪华 客轮“泰坦尼克”号在首次航行 中便撞上了冰山,沉没在冰海中。1503人遇难, 704人获救。“泰坦尼克”号游轮沉没之前,船员 和乘客都临危不惧,次序井然,根据船长的指示把 妇女和儿童送上救生艇。这说明 ①人类的生存和繁衍不仅要依赖物质条件,而且要 依赖人们的自我牺牲精神
的鲜花和掌声不是属于个人是 提示: 团结就是力量,协作凝聚希望!中 属于所有航天人属于整个中华民 国载人航天事业的突破,靠的是社会主义大 族!” 协作,靠的是无数科研人员、保障人员、火 箭、飞船的研制者、发射场、着陆场的建设 者、情系载人航天事业的千军万马,用齿轮 咬合般的协作精神,汇聚成的助推神舟飞天 的强大力量! (个人和集体的关系)
人具有自然属性(小结)
1、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
生存离不开自然界 2、人要在自然界生存和发展, 总要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 3、人与动物一样,也有食欲、 性欲、求生欲等自然欲求。
人具有社会性(小结)
1.人是社会的产物
2.人的生产活动具有社会性
3.人的生活具有社会性

人类社会需要利他哲学读后分享

人类社会需要利他哲学读后分享

人类社会需要利他哲学读后分享1. 利他主义的魅力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总觉得有些人就像是人间的“救世主”?比如,那些主动帮助别人、毫不犹豫付出的人。

他们可能没什么特别的能力,甚至在能力上也不比我们,但他们却能给周围的人带来温暖和希望。

这就是利他主义的魅力所在!简简单单的一个“我来帮你”,就能让人觉得生活充满了阳光,心里暖暖的。

利他主义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别人。

这听起来像个老生常谈,但实际上,这种无私的态度就像一股清流,能让人们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停下脚步,感受一下温情。

想想看,我们平时总是忙着追赶工作、生活,偶尔停下脚步,给自己和他人一点爱的支持,这样的生活岂不是更美好吗?2. 利他主义的现实意义2.1. 社会的粘合剂说到利他主义,很多人会觉得这只是一些高大上的理论,其实并不是。

在现实生活中,它就像是一种社会的“粘合剂”。

大家想象一下,如果每个人都只顾自己,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子?那可真是个“人人自危”的时代。

利他主义让我们彼此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形成一种温暖的社会网络。

比如,有时候我们在路上碰到一个小朋友摔倒,旁边的人立刻会冲过去帮忙。

这种本能反应其实就是利他精神在作祟。

没有人会想:“这和我有什么关系?”大家都觉得:“我不帮他,难道看着他哭吗?”所以,利他行为不仅帮助了他人,还能让我们自己感受到快乐。

就像是做了件大好事,心里美滋滋的。

2.2. 提升生活质量你知道吗?利他行为不仅能让别人的生活更好,自己也能因此受益。

这简直是“双赢”的局面。

研究发现,乐于助人的人往往会感到更幸福,甚至更健康。

这种正反馈就像是一个良性循环,越帮助别人,越能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

想象一下,当你为别人付出一点时间和精力,看到他们脸上的笑容,你的心里是不是也会有种说不出的满足感?就好像喝了碗热汤,暖心又暖胃。

所以,别小看这些小小的利他行为,它们能在潜移默化中改变我们的生活。

3. 如何实践利他哲学3.1. 从小事做起要实践利他哲学,其实并不需要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

论利他行为的产生原因

论利他行为的产生原因

论利他行为的产生原因在伦理学中,利他主义作为利己主义的直接对立面,它不是以个人利益为确定善的标准,而是强调他人利益,颂扬为他人作出牺牲的精神,并以此作为否的标准。

19世纪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奥古斯特·孔德最初就是在这个意义上来创造这个词的。

一般来说,伦理学中的利他主义往往从抽象的人性本能和人性需要来证明利他主义的合理性。

一方面,利他主义者借助动物的利他行为,特别是社会性程度较高的动物的利他行为,如社会性昆虫、狼群、鸟类等等,来证明人类在天性中也存在着这种利他动机。

其中最典型的,是流行于西方的社会生物学观点。

例如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爱德华·奥·威尔逊在其巨著《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中,就对动物的利他现象和人的利他现象作了详细的分析比较,并得出一系列在西方影响颇大的结论,认为自然选择由于在增加生物个体的利他行为的过程中增加了个体和种族存活的可能性,从而从根本上支持了动物和人的利他行为。

另一方面,利他主义者往往还认为人的本能需要是多方面的,即认为人既有自私的一面,也有利他的—面,半是野兽,半是天使,“……仁慈确实是存在的,不论它是多么的少,……在人性中,除了狼的凶残,蛇的歹毒,总还有些鸽子的善良。

”这种观点同功利主义或合理利己主义看待人的利他行为的观点是一致的,并试图用这种观点,来缓和人们的自私自利之心。

正象利己主义在过去和现在都激烈抨击利他主义的“座伪性”一样,利他主义在过去和现在也在不断回击利已主义,认为利己主义是“人性的堕落”。

利已主义和利他主义的这种论争,直到现在为止,仍是一桩悬案。

集体主义原则认为,无论是利己主义还是利他主义,这种抽象地谈论人的本性的观点,都是对社会历史现象的一种曲解。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曾对人的这种利已和利他属性作过深入分析,认为利已主义和利他主义,不过是一种统一的利益的分裂形式,在剥削阶级虚幻的集体中,由于旧式分工和私有制造成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严重对立,从而造成这样的情况:作为普遍利益代表的国家,要求个人利益为国家利益作出牺牲,并向人们灌输这种“利他主义”的道德原则,称之为“美德”;作为追求个人利益的个人,则强调人的“自私的本性”,要求实行利己主义的道德原则,把个人利益作为道德的基础,把个人利益的实现作为最高的“美德”。

利他行为分析

利他行为分析

利他行为分析在从小学到中学的课本中,我们知道了很多英雄的事迹:黄继光、董存瑞、邱少云、雷锋……他们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在危难的时刻去营救、保护他人。

虽然我们自己没有这些光辉的事迹,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再公交车上为老人和孕妇让座位,也会为贫困山区的失学儿童捐赠衣物和钱财……而这些行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使他人,群体乃至社会获得益处。

社会学奠基者孔德曾对亲社会性的利他行为进行过最初的描述。

现代社会心里学认为,利他行为是一种自发形成的、把帮主他人当作唯一的目的,且不期望任何外在酬赏的社会行为。

由此可见,利他行为应该包括下面四种特征:1、以帮助他人为目的;2、不期望物质或精神的回报; 3、完全自愿的行为; 4、利他者可能会有所损失。

那为什么一个利他的人即使再无利可图或不期望任何回报的情况下,也会关心和帮助他人呢?社会心理学家努力从不同角度对利他行为作出了解释。

由于人和动物在表现“利他主义”行为时,往往会冒着伤害自身利益的风险,难以符合进化论规律。

因此,1975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威尔逊出版了《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一书,在书中他提出人的利他行为是由先天的基因遗传决定的,它是人类本性中的天性的部分,是不需要学习就会的一种行为,他的观点基于对动物的考察与实验的结果。

他发现,在一个蚁穴前,当危险来临时,工蚁走到其他蚂蚁前边来保卫巢穴,抵御入侵者。

当工蚁收到攻击时,受伤的工蚁比后边的没受伤的工蚁更有可能离开巢穴,但是他们不逃走,甘愿冒生命危险与进犯者搏斗,许多工蚁为了其他蚂蚁的生存和巢穴的存在而死去。

因此,威尔逊认为,动物的利他行为是由先天决定、通过遗传获得的。

我们会记得小的时候因为帮助了别人而受到家长的的表扬,或者因为提供帮助却袖手旁观时受到的批评。

在社会学习理论的心理学家眼中,利他行为就是就是这样在赞扬与批评中产生的。

有研究发现,4岁儿童,如果他们由于慷慨行为而得到奖励时,他们就会更愿意和其它小朋友分享弹珠玩具。

浅议人类的利他性行为

浅议人类的利他性行为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2期(总第104期)Jou m al0f dl e Par t y Scho ol of C PC Z he ngzhou M unici pal C om m i t t ee N o.2,2010(Sum,104)哲学研究浅议人类的利他性行为姚芬(中共郑州市委党校金水区委分校,河南郑州450000)摘要:动物之间、人类之间除了激烈对抗和自私自利的一面外,还有为了他人的生存不顾个人利益和安危,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一面。

这正是20世纪以来哲学家、生物学家和社会生物学家所思考的利他性行为的理论意义。

人作为一个道德物种在他者包围的圈层中生存,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文化进化的过程,人类之间的利他性行为也必然通过文化进化得以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人类利他性行为;含义;类型;文化进化中图分类号:B2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701(2010)02—0031—03对利他性行为的研究一直是西方伦理学中的基本课题。

道德是通过行为体现的,无论是人类还是动物,所有的生物群体的活动均与利他性行为有关。

我们假设利他性行为是道德问题的研究为起点,那么基于这一框架之下的动物行为和人类本性则可以获得合理的解释。

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有这样一句话:“有两样东西,人们越是经常持久地对之凝神思索,它们就越是使内心充满常新而日增的惊奇和敬畏: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

”…从康德的话语中我们捕捉到这样的信息,即任何社会都需要一片道德晴空,道德对于人类社会具有永恒的意义。

但在道德问题的探讨中学者们使用相同的文献资料却往往得出不同的认识结论,根源在于使用方法的差异。

尽管他们对道德问题研究的方式各不相同,却并没有排斥研究对象是源于对种群的利他性行为的分析。

学者们的思维方式是先有利他行为,进而才有关于利他行为的研究——关于人类道德的起源与进化的思索。

本文初步探讨了人类的利他性行为,并通过分析社会实践中人类个体、群体之间的利他现象,进而得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结论,说明文化进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而人类之间的利他性行为也必然通过文化进化得以传播与发展。

第十三课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

第十三课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
1.自然属性是人生存发展的生理基础,是 人类得以生存和延续的前提条件 人的自然属性是指人的生理结构、生理机 能和生理需求
狼孩的故事
鲁查努的故事
20世纪70年代,在 美国的阿拉斯加州,护 林员发现了一个吃狼奶 长大的女孩劳拉。这个8 岁女孩用四肢爬行,用 狼的语言在狼群里尽情 “交谈”。小劳拉后来 被送到美国心理改造中 心。经过18个年头的艰 苦学习,劳拉才逐渐恢 得人性,最终还上了大 学。
结合这个案例,思考:怎样正确对待公与 私二者的关系?
30
2020/11/16
03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要正确对待公与私的关系。社会与个人的关系, 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公与私的关系 (1)所谓公,就是社会或社会利益;所谓私, 就是个人或个人利益 (2)公与私是对立统一的。①其对立表现在, 它反映了不同利益对象及其要求。②其统一表 现在,对全局而言为私的利益,在一个局部就 是公共利益;对局部而言为公的利益,在全局 就是为私的利益
则能从事生产。”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人是自然界的产物
B. 人是社会的产物
C.人的生产活动具有社会性
D.人的生活具有社会性
03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B 6.利己主义最大的弱点是必将导致()
A.强权即公理
B.不同主体间利益的冲突
C.道德建设机制的混乱
D.伦理、规则的不确定性
7.李大钊说:”真正合理的个人主义,没有不顾社会秩序的;真正合理的社会
01人生发展不能损害他人的利益
利益 所谓利益,就是人们在物质上和精神
上得到的好处。利益包括,物质利益,政治利 益和精神利益三个方面。其中,经济利益是基 础,政治利益是保障,精神利益是导向。
02人的本质是社会的人
人是自然进化的结果,更是社会劳 动的产物 即人既具有自然属性,也具有社会 属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人类利他性的调查
《超爆魔鬼经济学》的第三章讨论了人类利他性的问题,其中提到了“通牒博弈”,即被试A 是否将实验金愿意捐赠给B。

这个行为学实验引起了我更深的思考,事实上利他行为背后隐含着更深层次的“利益”所在。

事实上,在捐助灾民或施舍乞丐的行为中,很显然我们放弃的一元钱对于受赠者的边际利益往往远大于一元,也就是说两者的整体利益是提高的。

因此,在这个经济学小调查中,我试图将人类利他行为的定义更改为:基于考虑到整体利益的提高而愿意选择损害自己利益帮助别人的行为。

为了验证这种新定义下的利他行为是否存在,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行为实验,在实验的四个问题中,A分别拥有10元和100元的本金,并且一旦他愿意放弃x元,B便可以获得2x或50x的美元的奖励,也就是模仿现实生活中边际利益更大的效果。

(详情请见附录)这份问卷共收到了114份答卷,年龄段从在校学生到已参与工作的成人不等。

下面我将简述我的实验结果以及我的推断:
①从整体情况而言,四个问题的答案平均值都在4元到6元左右,这也就证明了无论如何人类是具有一定程度的利他性的。

需要特别注意的第一个特点:在被试B获得2X的情况下A分别平均愿意捐出5.4和48.6元,低于50X情况下的6.4和59.2,提高了18.5%和21.8%,这表明在边际利益差距变大的情况下,人们更愿意实施利他行为。

这是否暗示着,媒体可以适当的夸大需要捐赠人的糟糕境况,这样人们就会判断出捐给他的边际利益更大,从而更可能愿意进行捐赠。

调查问卷显示出第二个特点:实验对象基本分为了三种人,四种情况均全部捐献型,占28.9%;均捐献三分之一者占34.2%,均不捐赠者占14%。

有趣的是占比例最大的第二类人,在被试B获得2X元的实验版本中,捐献三分之一的本金可以刚好使自己和B获得同样多的金钱,我认为这代表,人类虽然具有很大的利他性,但同时也存在与生俱来的自我防御感或是嫉妒心理:大多数人不愿意被捐赠人的情况好于自己,这样的思维很可能体现在“要援助灾民,可要给灾民分三套房发五十万的体恤金,那他的情况岂不是比我还好了,这怎么行!”。

②在本实验中我还进行了性别,消费水平和职业的分类。

首先比较男女性的区别。

65名男性回答中,四个问题的平均值均高于女性(虽然差距仅在10%以内),这可能暗示着男性普遍比女性更大方。

有关男女性差别的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有41.5%的男性选择捐赠全部实验金,而且所有男性实验者要么捐献一半以下,要么就捐献全部;相比之下,女性实验者有51%的选择捐赠一半以上,只有30.6%选择捐赠全部。

这暗示着一旦决定做出大方的决定,就会毫不犹豫的捐赠出全部,而女性出于许多其他考虑和因素,回答的数据十分平均的分散。

③其次基于消费水平的分类。

鉴于有些区间的实验对象太少可能导致偏差,仅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500至900元区间48人与1500元以上27人(分别代表典型的学生阶层和工作者阶层),已工作者的每一问都平均比学生的数据低25%左右,而且是所有花费阶层中捐赠意愿最低的。

这可能是因为大学生至今为止收到更多的是学校环境的熏陶,而学校环境普遍培养爱心和公益心,因此会更有捐赠的意愿。

当然,这个调查没有考虑到选择性偏差和密切观察行为的影响因素,同时这也仅仅是网络上的问卷调查,而非真实的行为实验,因此所作出的结论难免有些偏差。

但我想这是对于这是验证利他行为新定义的一次很好的尝试,今后如果能有机会,我想继续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并得到更完善的结论。

附录一:关于人类利他性的调查问卷
1)请问您的性别是
A 男
B 女
2)请问您的年龄是
A 18岁以下
B 19岁
C 20岁
D 21岁
E 22岁及以上
3)请问您每月的花费为
A 100至500元
B 500至900元
C 900至1200元
D 1200至1500元
E 1500以上
4)请问您的职业是(如果您是学生,那么您的专业是)
5)如果在一个经济学实验中,你与另一名被试B参与了实验,其中你被给予了10元实验基金。

游戏规则是,你每放弃X元实验金,被试B就能额外获得2X元实验金。

但选择权完全在你的手里,也就是说你可以选择一元钱也不分给B,那么B将一无所获,而你将获得10元;而如果你放弃了10元,B将获得20元但你一无所获。

请问仔细思考后作答:你会选择将多少钱分给B?
6)在第二个经济学实验中,你与另一名被试B参与了实验,这一次你被给予了100元实验基金。

游戏规则仍然是,你每放弃X元实验金,被试B就能额外获得2X元实验金。

但选择权完全在你的手里。

请问仔细思考后作答:你会选择将多少钱分给B?
7)在第三个经济学实验中,你与另一名被试B参与了实验,这一次你被给予了10元实验基金。

游戏规则变成了,你每放弃X元实验金,被试B就能额外获得50X 元实验金。

也就是说,如果你选择放弃10元实验金,那么被试B就能一下子获得500元实验金。

但选择权完全在你的手里。

请问仔细思考后作答:你会选择将多少钱分给B?
8)在第四个经济学实验中,你与另一名被试B参与了实验,这一次你被给予了100元实验基金。

游戏规则仍然是,你每放弃X元实验金,被试B就能额外获得50X 元实验金。

也就是说,如果你放弃了全部100元实验金,那么被试B就能一下子获得5000元实验金。

但选择权完全在你的手里。

请问仔细思考后作答:你会选择将多少钱分给B?
附录二:调查报告中出现的数据汇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