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经颅多普勒超声微栓子信号监测的临床意义分析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的临床价值分析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的临床价值分析 1. 早期发现脑血管病变经颅多普勒超声可以通过检测脑动脉的血流速度和血流方向来判断脑血管的病变情况,包括动脉狭窄、闭塞、斑块等,从而可以在早期发现脑血管病变的存在和程度。
这对于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病情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2. 评估治疗效果经颅多普勒超声还可以用于评估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比如血栓溶解治疗、介入手术等。
通过检测不同治疗方案后脑血流情况的变化,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3. 预测病情发展经颅多普勒超声还可以通过监测脑血流速度和血流峰值来预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情的发展趋势,包括血栓形成、再发卒中等。
通过预测病情的发展,可以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减少患者的并发症和死亡率。
二、经颅多普勒超声在临床应用中的优势1. 无创伤性经颅多普勒超声是一种无创伤性的检测方法,不需要穿刺或手术,患者可以接受轻松和舒适的检测。
这对于脆弱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减少检测过程中的痛苦和不适感。
2. 简便快捷经颅多普勒超声的检测过程简便快捷,通常只需要几分钟就可以完成一次检测,而且检测结果准确可靠。
这对于医护人员来说,省时省力,可以更好地服务患者。
3. 经济实惠经颅多普勒超声的设备成本低,检测费用较低,适合于大规模推广和应用。
尤其是在一些医疗资源匮乏的地区,经颅多普勒超声可以为患者提供经济实惠的检测服务,促进全民健康。
随着医疗技术和设备的不断进步,经颅多普勒超声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随着超声成像技术的不断改进,经颅多普勒超声可以更加清晰地显示脑血管的情况,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经颅多普勒超声可以结合其他影像学检查,比如CT、MRI等,形成多模式诊断,进一步提高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水平。
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可以更好地对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进行分析,为个体化治疗提供更准确的依据。
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微栓子检测在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微栓子检测在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作者:王丽颖郭春英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9年第11期【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针对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实施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微栓子检测后的应用效果。
方法研究资料为2018年-2019年本院收治的55例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根据患者入院后的48小时内出现的脑卒中现象,将所有患者分为研究组(25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点发现的微栓子信号个数以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
结果研究组患者的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在不同时间点发现的微栓子信号个数较多于对照组;且研究组患者在发病24小时内发现的微栓子信号个数多于24小时后;组間差异明显,(P【关键词】2型糖尿病;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9)11-03--01缺血性脑卒中属于临床治疗中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其主要是由于患者的颈动脉或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所形成[1]。
糖尿病则属于一种慢性的内分泌性疾病,其也是造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一种危险因素,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具有较大的影响[2]。
本文将通过对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实施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微栓子检测后的临床效果进行深刻的研究分析,现报告内容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资料将本院2018年-2019年收治的55例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根据入院后48小时内出现的脑卒中现象进行分组,研究组(25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28-65)岁,平均年龄(52.1±1.4)岁;研究组,男17例,女8例;年龄(30-66)岁,平均年龄(53.2±1.7)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及平均年龄等一般组成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TCD适应症及临床意义 -

适应病症
1.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烟雾病、动静脉畸形
2.颈部动脉斑块、狭窄或闭塞、各级侧枝循环建立及评估。 3.颈动脉的起源异常及走形变异、发育异常 4.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 5.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检测 6.颅内压增高检测 7.脑血管痉挛
血流速度增快和减慢的 不同病理意义
血流速度增快的不同病理意义
迫动脉等
狭窄处不光滑及狭窄与狭窄后正常血管交界处双向血流的涡流造成频谱紊乱
相邻大动脉闭塞后参与侧支循环的血管代偿性血流速度增快
动静脉畸形血管团的低阻力与TCD 高血流低搏动指数频谱
血流速度减慢的不同病理意义
血流速度减慢临床意义
1.血管腔狭窄造成动脉远端血流灌注下降,形成低流 速、低搏动血流。
炎症后的自身免疫性反应可能
导致脑血管的闭塞性病变
临床表现:头昏,头痛,肢体麻木,瘫痪,精神不振,
言语障碍等。
TCD无创便捷重复的优点,作为疑似病例首选检查。
诊断:DSA
各种脑血管检查方法的优缺点
1、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血液流动非常
敏感,其成像是基于流动血液与静止脑组织信号差
异而得到的。不过弯曲部分的血管由于湍流造成血
烟雾病
定义
烟雾病(moyamoya disease ,MMD) 又称脑底异常血管网, 是一组以颈内动脉虹吸部及大脑前、中动脉起始部(前循 环)狭窄或闭塞,脑底出现异常的小血管网为特点的脑血 管病。因在脑血管造影时呈现许多密集成堆的小血管影似 吸烟吐出的烟雾故名。
烟雾病
病因: 遗传和环境因素
流信号消失,从而难以判断该区域血管是否有狭窄,
但这些区域恰恰是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好发部位。 而且,狭窄后的湍流及血液流动的缓慢导致MRA对 狭窄的严重程度有过高估计的缺点,因此血流信号
浅谈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的临床意义

浅谈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的临床意义发表时间:2016-04-08T14:00:39.253Z 来源:《医师在线》2015年12月作者:段永建[导读] 云南省昆明市精神病院对TCD检测结果的分析主要是对血流速度、血流方向、频谱形态和侧支循环开放状态的分析。
云南省昆明市精神病院 650101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聪20世纪90年代在我国开始应用,到现在已经右二十余年,从开始简单的血流速度增快及减慢的描述,到现在根据血流动力学改变诊断颅内外血管的狭窄、评价厕纸循环、微栓子检测与卒中危险性评估、脑血管支架植入术及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术中脑血流检测、危重病患者脑血流改变的检测与预后评价等,TCD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对TCD检测结果的分析主要是对血流速度、血流方向、频谱形态和侧支循环开放状态的分析。
判断脑血管狭窄和闭塞的范围和程度以及盗血或供血不足TCD经颞、枕、眼窗可以记录到颅底Willis环动脉的血流速度。
许多病理状态都可导致颅内动脉血流速度改变,影响颅内动脉血流速度的最常见情况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血管狭窄。
血管狭窄原因有:动脉粥样硬化、烟雾病、鳞状细胞性贫血、血管炎、血栓或栓塞再通、炎症或肿瘤诱导的血管狭窄或延伸等。
研究证实:TCD诊断颅内动脉狭窄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作为闭塞性脑血管病或脑卒中高危患者脑动脉狭窄或闭塞的一项可靠筛查手段。
一、血流速度增快的临床意义1.脑动脉狭窄主要包括脑动脉粥样硬化、大动脉炎、动脉夹层等导致的动脉狭窄。
2.脑血管痉挛脑血管痉挛是指在基础性病变如SAH后脑血管发生的严重的收缩痉挛性改变,一般发生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4—16天。
诊断及检测脑血管痉挛。
SAH后脑动脉痉挛,TCD:血管痉挛时TCD表现为一支或多支动脉全程血流速度明显增快,伴血管杂音或血流紊乱。
当MCAVm>120cm/s为轻度痉挛;Vm>140cm/s为中度痉挛;Vm>200cm/s为重度痉挛。
【头条】经颅多普勒超声血流分级对卒中患者静脉溶栓近期疗效及远期预后的意义

【头条】经颅多普勒超声血流分级对卒中患者静脉溶栓近期疗效及远期预后的意义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作为一种无创伤性检查手段,具有应用广泛,安全无创、操作方便、快速客观、重复性好,便于床旁反复检测及长时程监测等优点。
TCD的这些优点对于因“时间窗”有限、无法进行血管造影检查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血流动力学评估尤为重要。
国外学者Demchuk等[1]根据急性缺血性卒中TCD检查的血流动力学特点,提出了脑缺血溶栓(thrombolysisin brain ischemia, TIBI)血流分级,并证实TCD-TIBI血流分级可用于评估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颅内血管狭窄及血流恢复情况,并可有效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静脉溶栓治疗的预后。
本研究纳入2012年6月至2014年1月在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内科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部分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前、治疗后采用TCD“超声捷径方案(fast-trackinsonation protocol)”对患者的颅内责任侧大脑中动脉(MCA)进行TCD-TIBI分级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脑梗死溶栓血流分级(m-TICI),比较二者对血管闭塞诊断的差异性;收集静脉溶栓治疗前及治疗后24 h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溶栓后第90天改良Rankin 量表(mRS)评分,探讨血流分级与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近期效果和远期预后的关系。
资料与方法研究对象本研究纳入2012年6月至2014年1月在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内科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192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这些患者在发病3~4.5h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
分别在静脉溶栓治疗前和治疗后24 h对患者进行MRA、TCD、NIHSS评分,在溶栓后第90天对患者进行mRS评分,并对上述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纳入标准①符合《2010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公布的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断标准。
微栓子监测(MES)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2019 年第 6 卷第 4 期2019 Vol.6 No.466微栓子监测(MES)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分析田文静(青海省人民医院,青海西宁 810007)【摘要】目的 研究与分析微栓子监测(MES)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微栓子监测神经内科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是否存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将其分为对照组(是)与观察组(否),各40例。
通过回顾性分析其全部的临床资料,两组患均接受微栓子监测(MES)。
观察比较两组MES阳性检出率以及颈动脉斑块情况。
结果 观察组MES阳性检出率为70.0%(28/40),与对照组65.0%(26/4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MES呈阳性的54例患者中,有38例患者存在颈动脉斑块,占比为70.37%(38/54);MES呈阴性的26例患者中,有5例患者存在颈动脉斑块,占比为19.23%(5/2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而MES阳性患者中,稳定斑块17例,不稳定斑块37例;MES阴性患者中,稳定斑块3例,不稳定斑块23例,两组稳定斑块与不稳定斑块之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微栓子监测(MES)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相对较高,且MES可间接指导该病症的治疗和预防,因此值得应用于临床推广。
【关键词】微栓子监测(MES);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应用价值【中图分类号】R4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9.04.66.02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已有学者采用TCD技术(经颅多普勒技术)在大脑动脉血流中观察到了固体微栓子,因此后者逐渐被人们所重视[1-2]。
而近几年,针对类型不同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临床上在对发病机制进行研究时,已经广泛使用了微栓子监测(MES)技术,且此种监测技术在发现高危卒中人群以及诊断和鉴别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2-3]。
经颅多普勒微栓子监测在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研究进展

6 5
经颅 多普勒微栓子监测在缺 血性卒 中的临床研 究进展
李 芸 王慧玲 ( 内 蒙古医科大 学第三附 属医院/ 内 蒙古 包钢医院 神经内 科 包头 0 1 4 0 1 0 )
摘要 : 目 前, 经颅 多普勒( t r a n s c r a n i a l D o p p l e r , T C D ) 微栓子监测技 术在 缺血性卒 中发病机制的研究 中已 得到 广泛应 用。而且 . 大 量临床观察表明 , 这项技 术在探讨缺 血性卒 中的临床 分型 、 预 测缺血事件 的发生、 评价 治疗效果及判 断顸后 等方面均可提供 客
B a o G a n g Ho s p i t a l , B a o t o u 0 1 4 0 1 0 , C h i n a ) Ab s t r a c t : C u r r e n l t y , t r a n s c r a n i a l Do p p l e r( T CD) mi c r o e mb o l i mo n i t o r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 h a s b e e n wi d e l y u s e d i n t h e p a t h o g e n e s i s o f
i n v e s t i g a t i n g t h e c l i n i c a l 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 o f i s c h e mi c s t r o k e ,p r e d i c t i n g t h e o c c u r r e n c e o f i s c h e mi c e v e n t s ,e v a l u a t i n g t h e t h e r a p e u t i c e f f e c t a n d p r o g n o s i s ,e t c . He r e i s t o r e v i e w r e c e n t r e s e a r c h . Ke y wo r d s : T r a n s c r a n i l a D o p p l e r Mi c r o e mb o l i I s c h e mi c s t r o k e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发泡实验在不明原因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发泡实验在不明原因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价值分析摘要:目的分析在不明原因缺血性脑卒中临床检查中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发泡实验的效果。
方法进行回顾性研究,选择2022年10月至2023年04月我院收治的35例不明原因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常规检查未能确诊35位患者的病因,遂对35位患者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发泡实验,分析检查效果。
结果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发泡实验,检出8例气泡实验阳性,27例气泡实验阴性。
在8例气泡实验阳患者中,检出6例卵圆孔未闭,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
在27例气泡实验阴性患者中,检出1例卵圆孔未闭,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
结论不明原因缺血性脑卒中病因复杂,确诊难度较大。
在临床检查中,对患者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发泡实验,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查明患者病因,从而作出确诊。
这种检查方式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不明原因缺血性脑卒中;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发泡实验;临床检查;应用价值;分析不明原因缺血性脑卒中是指患者脑血管出现阻塞,导致脑部缺血,但其具体原因不明确的一种脑卒中类型。
与其他类型的脑卒中相比,不明原因缺血性脑卒中的危害更为严重[1],因为它无法通过明确的原因来进行预防和治疗。
不明原因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不明确,很难预测患者是否会再次发生脑卒中。
由于难以查明患者的具体病因,不明原因缺血性脑卒中治疗难度较大。
因此,需要认真研究不明原因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检查方式。
1 资料与方法1.1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选择2022年10月至2023年04月我院收治的35例不明原因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35例患者基线资料见表1所示。
表1 80例不明原因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基线资料性别例数年龄平均年龄男性2524~80岁岁女性1027~78岁岁1.2 方法35位患者均在我院接受常规检查,包括脑电图检查,头部CT扫描,颈部血管超声、头部血管超声等。
但各种常规检查均未能确诊35位患者的病因,遂对80位患者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发泡实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经颅多普勒超声微栓子信号监测的临床意义分析【摘要】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微栓子信号检测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所选研究对象为2016年2月-2017年2月本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纳入病例数为120例。
所有患者及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且患者均经临床检查,确诊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所有患者均实施经颅多普勒超声微栓子信号检测,将结果显示阳性的患者按照1:1比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低分子肝素钙)与对照组(常规治疗)。
对比两组治疗3个月后、6个月后微栓子信号阳性率、微栓子信号数量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等。
结果:治疗前,两组微栓子数量、微栓子阳性率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3个月后,研究组微栓子数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但两组微栓子阳性率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6个月后,研究组微栓子数量、微栓子阳性率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对比,差异显著(P<0.05)。
结论: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诊疗过程中,经颅多普勒超声微栓子信号检测应用的价值较高,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和推广。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经颅多普勒超声;微栓子信号检测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transcranial Doppler ultrasound signal monitoring in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value of transcranial Doppler ultrasonography in detecting acute ischemic stroke.Method:The subjects were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February 2016 to February -2017, with a total of 120 cases. All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y members were informed consent of this study, and all patients were diagnosed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by clinical examination. All patients underwent transcranial Doppler ultrasound emboli detection, and the positiv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study group (low molecular heparin calcium) and control group (conventional treatment) according to 1:1 ratio. The positive rate of positive signals, the number of micro emboli signals and the occurrence of adverse event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fter 3 months and 6 months.Result:Before treatment, two groups of microembolus quantity, the positive rate of micro emboli comparison,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ignificant (P>0.05); after 3 months of treatment, the number of microemboli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P<0.05), 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microemboli positive rate (P>0.05); after 6 months of treatment. The number of microemboli group, the positive rate of MES was less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P<0.05); after 3 months of treatment, two groups of adverse events were compared,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ignificant (P>0.05); after 6 months of treatment, two groups of adverse events compared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Conclusion:In the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the application of transcranial Doppler (TCD) microemboli signal detection is of higher value, and deserves further study and promotion. [Keywords]Acute ischemic stroke;Tcd;Micro emboli signal detection 作为临床上一种常见脑血管疾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病率、病死率均处于较高状态[1]。
临床上改善该病预后的关键,是尽早发现、尽早诊断和尽早治疗。
近年来,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缺血性脑血管病与脑循环微栓子信号之间的关系。
经颅多普勒超声微栓子信号检测是常用的疾病诊断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方便快捷、危险因素少等特点,在多种疾病的临床诊断和预防性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受到临床医师和患者的高度青睐[2、3]。
本研究为深入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微栓子信号检测的临床意义,回顾性分析了2016年2月-2017年2月本院收治的12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一般资料,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所选研究对象为2016年2月-2017年2月本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纳入病例数为120例。
所有患者及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且患者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4],并经临床检查,确诊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本组12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68例,女性患者52例;年龄45-85岁,平均年龄(66.9±8.8)岁;合并症:76例高血压,38例高脂血症,21例糖尿病,20例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本研究排除监测前7周内做过大手术、合并严重肝肾功能异常、合并严重性高血压、存在出血倾向或活动性出血等疾病的患者。
1.2 方法1.2.1 检测方法患者入院后3d内,安排其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微栓子信号检测,持续检测60min。
选用仪器为美国VIASYS NeuroCare公司生产的SONARA TCD仪,采用SN12-2193/12-2222型2MHz双深度脉冲探头。
检测时,指导患者保持仰卧位,确保其处于安静状态。
监测部位为患侧大脑中动脉,获取最佳信号。
采用美国Care Fusion公司生产的Spencer头架固定探头扫描,参数设置:以54%为能量,以12-18dB为增益,以10mm为取样容积,以60mm为探测距离通道1,以52mm为通道2,以5dB为微栓子信号阈值,以15-30min为监测时间。
监测过程中,密切观察异动发生情况,对微栓子信号进行记录。
由2名经验丰富的神经内科医生共同确认微栓子信号。
1.2.2 分组方法本组120例患者中,检测到微栓子信号40例(阳性组),未检测到微栓子信号80例(阴性组)。
将结果显示阳性的患者按照1:1比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分别为20例。
两组年龄、性别、合并症等一般资料对比,P>0.05,可对比。
1.2.3 治疗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包括降压、降糖药物等,并给予20mg/d阿托伐他汀片(辉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161020)、100mg/d阿司匹林肠溶片(武汉同济泰乐奇医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151225)治疗。
在此基础上,研究组在首次经颅多普勒超声微栓子信号检测后,开始加用低分子肝素钙(天津葛兰素史克有限公司生产,批号:151203),以4100AXalU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2次/d,1个疗程为1周,持续治疗3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和评定标准①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微栓子数量和微栓子阳性发生情况;②观察两组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不良时间发生情况,包括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缺血性脑血管事件。
1.4 统计学分析x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
计将收集到的数据通过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2x±)表示,以t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量资料均用(s2 结果2.1 两组治疗前后微栓子数量、微栓子阳性率对比治疗前,两组微栓子数量、微栓子阳性率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3个月后,研究组微栓子数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但两组微栓子阳性率差异不显著(P>0.05)。
治疗6个月后。
研究组微栓子数量、微栓子阳性率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见表1、表2.x±,个)表1 两组治疗前后微栓子数量对比(s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治疗6个月后研究组20 15.8±10.4 8.1±5.0 3.2±1.4 对照组20 16.8±10.2 12.2±6.2 10.3±8.5 t0.307 2.302 3.686P 0.761 0.027 0.001表2 两组治疗前后微栓子阳性率对比[n(%)]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治疗6个月后研究组20 20(100.0)13(65.0)2(10.0)对照组20 20(100.0)14(70.0)9(45.0)2x0.00 0.11 6.14P 1.000 0.736 0.0132.2 不良事件治疗3个月后,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对比,差异显著(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