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食品中毒及食品源病原微生物

第十章食品中毒及食品源病原微生物
第十章食品中毒及食品源病原微生物

第十章食品中毒及食品源病原微生物

食品被微生物污染后除前述的引起食品腐败变质外,其中有少数微生物可对人和动物产生病害作用,这类微生物被称为病原微生物或致病性微生物。存在于食品中获益食品为传播媒介的病原微生物称为食品源病原微生物。这类微生物直接或间接污染食品后,可以引起人类食品中毒以及肠道传染病的食物源性病原微生物。

1.食品中毒及其类型

1.1食品中毒的概念

概念:指涉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害物质的食品或者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出现的非传染性(不属于传染病)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人们食入含有有毒物质的食品以后造成的不良后果,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情况,急性食品中毒和慢性食品中毒。因一次性进食含有有毒物质的食品后很快出现中毒症状,甚至被致死,这种中毒称为急性食品中毒。多次或长期地进食含有微量有毒物质的食品,使得该种有毒物质在人体内不断积累或不断刺激机体,达到一定程度时才出现中毒症状,称为慢性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的特点:①与饮食有关。食品中毒的发生与食入某种有毒食物有关,凡进食这种有毒食物的人大多都出现中毒的症状,而没有进食这种食物的人,即使同桌进食,同屋居住,同用生活用具也不发生中毒的症状。

②食物中毒的病人都有大致相同的症状,即多表现为急性胃肠炎的症状。

③大多数食物中毒的潜伏期较短,食入有毒物质后几小时内即可出现中毒症状。集体性

食物中毒发生时,则表现为很多人在同时间内或相继发病,并很快达到发病高峰。

④食物中毒病人对健康人不直接传染,即食物中毒不具有传染性,因而不能造成大流行。

1.2食品中毒的类型

食物中毒按病原分类的方法可分为细菌性、真菌性、化学性、有毒动植物性食物中毒4大类型。连续多年我国食物中毒的统计资料表明,微生物性食物中毒最为常见。这里仅述微生物性食物中毒。

细菌性食物中毒:人们食入了含有大量活的细菌或细菌毒素的食物而引起的中毒称为细菌性食物中毒。这是食物中毒中最为常见的一类。通常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多发生在气候炎热的夏、秋季。根据发病的机制可分为感染型、毒素型和混合型细菌性食品中毒。所谓感染型食物中毒就是某些食物中毒病原菌污染食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这种含有大量活菌的食物被摄入人体后,在人的消化道中继续生长繁殖,造成感染并产生毒素,从而造成中毒。如沙门氏菌、变形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某些细菌污染食品后,在适宜的条件下,这些细菌在食品中生长繁殖并产生毒素。这种含有毒素的食品被人食入后引起的中毒称毒素型食物中毒。引起毒素型食物中毒的细菌随食物进入人体后,一般不再繁殖,只是其原来在食品中产生的毒素对人体起毒害作用。如肉毒梭菌、葡萄球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混合型细菌性食物中毒是指随食物摄入活细菌及其毒素共同作用而引起的中毒性疾病。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特点:发病率较高,占食物中毒事件总数的30%-60%。除肉毒梭菌毒素中毒外,大多数细菌性食物中毒病程短、恢复快、预后好、病死率低,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生于5-10月份,引起中毒的食物中以动物性食品为主。

真菌性食物中毒:食用被某些真菌毒素污染的食品而引起的中毒称真菌性食物中毒。真菌性食物中毒的发生往往有一定的地域性,如南部非洲人常以玉米、花生为主食,常发生黄曲霉毒素中毒。这类中毒发生较少,但常常发生慢性中毒,有的可诱发癌症。

2.导致食品中毒的病原微生物

2.1沙门氏菌属

沙门氏菌可引起感染型细菌性食物中毒,是食物最常见的一种食物中毒,占细菌性食物中毒的42.6-60%。根据致病范围可分为3个群。

第一群:仅对人有致病性,例如:伤寒沙门氏菌、副伤寒沙门氏菌。

第二群:仅对动物有致病性,例如:鸡伤寒和雏白痢沙门氏菌仅对火鸡致病。

第三群:对动物有致病性,并引起人的食物中毒,例如:鼠伤寒沙门氏菌、猪霍乱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等。

生物学特性:G—,两端端圆的短杆菌,周生鞭毛,能运动,不形成芽孢,一般不形成荚膜,多数为兼性厌氧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7℃。大多数沙门氏菌对营养物质要求不严格,在普通培养基上鞥良好生长。沙门氏菌对抗热性不强,60℃条件下处理30分钟可致死。在水中能存活2-3周,在自然环境的粪便中能存活1-2个月,在冰冻的土壤和冷冻食品中可存活半年以上。

引起食物中毒的机制及症状:沙门氏不产生外毒素,为感染型食物中毒。由于食入了含有活的沙门氏菌的食物,细菌随食物进入消化道,进一步生长繁殖造成消化道感染而引起中毒。食入的活菌数越多,发生中毒的机会就越大。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急性胃肠炎的症状,如呕吐、腹泻、腹痛,并可由沙门氏菌内毒素的作用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发烧、痉挛等。

污染来源及途径:患沙门氏菌病的人和动物及其带菌者是主要的污染源,它们的排泄物可直接或间接地污染各类食品。例如患沙门氏菌病的动物在屠宰、加工等环境中可直接地或提供水、器具、操作人员等污染其他食品原料。另外,饲料、昆虫也可作为沙门氏菌污染食品原料的媒介。引起沙门氏菌中毒的食品多为肉、禽、鱼、乳等动物性食品,特别是肉类及牲畜的内脏。

预防的措施:①防止沙门氏菌污染食品(加强食品生产企业的卫生监督,特别是要加强宰前和宰后的兽医卫生检验,区分健康牲畜和有病牲畜,查明病因,并按有关卫生条例及规定处理。屠宰时,应遵守屠宰过程的卫生要求,防止肉尸河内脏被皮毛、粪便、污水及容器等污染。)②控制食品中沙门氏菌繁殖(沙门氏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7℃,但在20℃以上就可以大量生长繁殖,而在较低温度下沙门氏菌生长可被抑制,所以低温贮藏食品是预防沙门氏菌中毒的一项重要措施。各食品企业应创造条件进行食品的冷藏或冷冻。适当的食盐浓度也可以抑制沙门氏菌生长,如肉、鱼等可加8%-10%的食盐,防止沙门氏菌繁殖。)③杀灭沙门氏菌(对疑为沙门氏菌污染的食品进行食品进行彻底加热灭菌,是预防沙门氏中毒的有效措施。加热灭菌的效果取决于许多因素,如加热方法、食品被污染的程度、食品体积的大小等。)

2.2葡萄球菌属

葡萄球菌属广泛地分布在自然界中。在分类地位上属于微球菌科的一个属。在葡萄球菌属中,又根据生理生化特性及细胞结构成分的不同将此属分为三种:金黄色葡萄球菌属、表皮葡萄球菌属、腐生葡萄球菌属。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属具致病性,可造成化脓性感染和败血病,一些溶血性菌株能产生引起急性肠炎的外毒素——肠毒素,引起食物中毒。

金色葡萄球菌的主要生物学性状:G+,比非致病性葡萄球菌小,细部常呈葡萄串状排列,不能形成芽孢,无鞭毛,某些细菌能产生荚膜或粘液层,为兼性厌氧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7℃,最适pH7.4 ,耐盐,可在含10%-15%的食盐溶液中生长,对营养要求不严格,在普通营养琼脂上生长良好,形成圆形、凸起、边缘整齐、表面光滑、湿润的菌落、菌落常具金黄色脂溶性色素。

多数菌株能产生溶血性毒素,在血平板上,菌落周围有明显的溶血圈。能分解葡萄糖、麦芽糖、蔗糖产酸不产气,亦能分解甘露醇产酸。能产生血浆凝固酶,使含有抗凝固剂的家兔和人的血浆凝固。

引起中毒的机制及中毒症状:食品被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后,在适宜的条件下迅速繁殖并能产生肠毒素。肠毒素是一种可溶性蛋白质,耐热性强。进入人体后,肠毒素使肠粘膜分泌较多水分并使水分吸水量减少,引起水和电解质在肠道滞留,因而产生腹泻和腹痛等急性肠胃炎症等。潜伏期一般为2-5小时,病程亦较短,1-2日内即可恢复。

污染来源及途径:金黄色葡萄球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特别是具有化脓性炎症病人、病畜的病症部位,含有大量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可直接的或间接地污染食品。例如患有乳房炎症的牛乳、羊乳中可能含有大量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适于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繁殖并产生肠毒素的食物主要是乳及入乳制品、腌肉、鸡、蛋及淀粉类食品。最常见的是牛乳,因为牛乳的基质条件更适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繁殖和产生肠毒素。由于肠毒素耐热,牛乳在饮用前虽经煮沸但尚不能使肠毒素破坏,一般认为含乳食品中菌数达106--107个/克时,就可产生足以引起中毒的肠毒素。

预防措施:主要是防止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食品的污染和肠毒素的形成。对产乳牲畜应严格检疫,患有乳房炎的乳牛不能作为食用。定期对食品从业人员进行健康检查,患有痔疮、口腔疾病等化脓性炎症的人员,应及时调换岗位。乳制品特别是含有乳的冷饮食品,必须使用经消毒的优质乳为原料,加工、保藏必须按卫生操作规程进行,防止再度污染。已被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的食品,不能再食用,因一般的烹调温度不足以破坏肠毒素。

2.3肉毒梭状芽孢杆菌

肉毒梭状芽孢杆菌在分类地位上属于芽孢杆菌科,梭状芽孢杆菌属,简称肉毒梭菌,肉毒梭菌食物中毒是食物中毒中最为严重的一种。

生物学性状:G+,周生鞭毛,能运动,无荚膜,芽孢椭圆状,专性厌氧菌,不能在有氧条件下生长。最适宜生长温度为25-37℃,最适pH6.0-8.2,对营养要求不严格,在庖肉培养基中生长时,混浊、产气、散发奇臭。主要生化性状为发酵多糖产酸产气,能产生硫化氢,

液体明胶,不产生吲哚,在血板上具溶血性。肉毒梭菌营养细胞的抗性与一般无芽孢杆菌相似,但其芽孢对不良环境因素有强大抗性。加热至100需6小时或120℃4分钟才能将其杀灭,是病原菌中抗热性最强的一种。

引起中毒的机制及中毒症状:肉毒梭菌在厌氧条件下生长繁殖的过程中,可产生一种强烈的外毒素——肉毒素。肉毒素是一种嗜神经毒素A、B、C、D、E、F、G等七个型。人类中毒主要由A、B及E、型引起的,少数由F型引起,C、D型仅引起动物中毒。在我国发现的肉毒梭菌食物中毒,大多数是A型引起,B型和E型较少。

肉毒梭菌是目前人类已知的有毒物质中毒性最强的一种。毒素进入人的消化系统后不能被破坏,被吸收后经血液循环与神经系统结合,导致中枢神经麻痹,头昏、头痛、瞳孔散大,进而肌肉麻痹,吞咽困难、呼吸困难,心力衰竭,重者导致死亡,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治,死亡率可高达50%-60%。潜伏期因食入毒素量及人体健康状况不同有较大的差异,一般为2-10天,有的在24小时内即可出现中毒症状。

污染来源及途径:肉毒梭菌在自然界中主要存在土壤、江河湖海的淤泥沉积物、动物的粪便及鱼的肠道内,可直接或间接地污染食品。引起食物中毒的食品主要是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食品,如鱼、肉、豆制品、乳制品及蛋白质含量较高的蔬菜。这些食品被肉毒梭菌污染后,在合适的温度及厌氧条件下,肉毒梭菌便生长繁殖并产生肉毒素,最后在食用前又未充分加热处理而导致中毒。

预防措施: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应食用新鲜食品原料并避免泥土的污染,加工时应充分烧熟煮透,加工后的熟食应妥善保藏,避免再度污染;生产罐头食品,必须严格按操作程序进行,杀菌要彻底,封罐要严密,对疑有变质的罐头,特别是胖听罐头应严格检验,如有问题应坚决废弃;对一般可疑食品,在食用前应加热处理,在100℃条件下处理10-20分钟,各型毒素均可被破坏。

2.4 病原性大肠杆菌

大肠杆菌在分类地位上属于肠道杆菌科,埃希氏菌属。为人类肠道中的正常菌,一般是不致病,有时还能合成一定数量的微生物,并在一定程度上能抑制肠道中其他某些腐败菌的发育。但有少数大肠杆菌具有致病性,引起人类的食物中毒。

生物学性状:G-无芽孢杆菌,周生鞭毛,不具可见的荚膜,在营养琼脂表面形成圆形、隆起、光滑、湿润、半透明的菌落,在伊红美兰平板上形成紫黑色带金属光泽的菌落,在麦康凯平板上形成红色的菌落。本菌为需氧或兼性严氧,在普通培养条件下生长良好,最适生长温度37℃,但在15-45℃范围内均可生长,最适pH为7.2-7.4,与菌种鉴别有关的主要

生化性状。本菌的抵抗力与沙门氏菌等肠道杆菌科的细菌相似,一般均能被巴氏消毒所杀灭,但不能存在少数伉热性菌株。在潮湿、温暖的外界环境中生存不过一个月,而在寒冷又干燥的环境中生存较久。

引起中毒的机制及中毒症状:在病原性大肠杆菌中,有些菌株能侵袭肠粘膜上皮细胞,称为侵入型大肠杆菌。有些菌株能产生引起强烈腹泻的肠毒素,称为毒素型大肠杆菌。侵入型大肠杆菌随食物进入消化道后,附着并侵入肠粘膜上皮细胞,在其中生长繁殖,然后侵入固有层,出现细菌性痢疾的症状。毒素型大肠杆菌进入消化道后,在小肠内生长繁殖并产生肠毒素,表现为急性胃肠炎的症状。病原型大肠杆菌产生的肠毒素分为不耐热性毒素和耐热性毒素两类,前者加热到60℃ 1分钟即被破坏,后者加热到100℃30分钟尚不破坏。

病毒型大肠杆菌引起的急性肠胃炎症是大肠杆菌食物中毒的典型症状,主要表现为腹泻和上腹痛,粪便呈水样或米汤样。发烧、头痛、呕吐,严重者可出现脱水,乃至循环衰竭。侵入型大肠杆菌引起菌痢型症状,主要表现为血便、脓粘血便、腹痛、发烧,有些患者呕吐。

污染来源及途径:病原性大肠杆菌存在于人和动物肠道中,不随粪便排出体外。健康人和儿童带菌率约为2%-8%,腹泻病人带菌落可高达44%以上。可通过带菌人的手、食品、饮水和生活用品传播。特别是污染了病原性大肠杆菌的食品不彻底加热或因生熟交叉污染是造成中毒的主要原因之一。

预防措施:预防病原性大肠杆菌食物中毒的措施基本上与预防沙门氏食物中毒相同,因特别强调防止生熟食品交叉污染和熟后污染。

2.5黄曲霉

黄曲霉毒素是本世纪60年代初首先在英国发现的一类真菌毒素,由于最初是从被黄曲霉污染而发生霉变的花生粉中分离出,所以定名为黄曲霉毒素。后来发现其他某些种类的曲霉、青霉等也能产生黄曲霉毒素。已经试验证明黄曲霉能诱发哺乳动物的癌变及其他病变,因而在食品卫生学领域受到普遍重视,对其研究和报道亦较多。

黄曲霉毒素的结构及毒性:黄曲霉是一类结构相似的杂环化合物,自从黄曲霉毒素被发现以来,人们对这类毒素的研究一直很重视。动物试验证明,黄曲霉毒素不但能损害机体内的某些器官,而且能诱发癌变。目前已分离出十几种黄曲霉毒素,经鉴别分别定名为B1、B2、G1、G2、M1、M2等。它们的分子结构式如下:王禾207。在黄曲霉毒素中,各种毒素的毒性有很大差别,以B1的毒性最强。

黄曲霉引起中毒的病理变化主要是肝脏的病变,如肝组织变性,脂肪浸润,胆管及肝门纤维组织增生。

黄曲霉毒素的产生条件及预防措施:黄曲霉毒素主要是由黄曲霉、寄生曲霉等霉菌污染粮食、油料后,在较高温度及湿度条件下生长繁殖产生。其中最易被黄曲霉污染的是花生、玉米、棉籽,另外如稻谷、小麦、黑麦、燕麦、高粱及坚果类也有被黄曲霉污染的报道。利用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原料制成的产品也会含有黄曲霉毒素。有试验报告指出,在基质含水量为20%-25%,环境的相对湿度85%以上,温度为25-32℃,最适于黄曲霉毒素的产生。

预防黄曲霉毒素危害的最根本的措施是加强食品防霉工作。粮食类的防霉应从田间收获时就开始,在收割、晾晒、脱粒、入库等环节防止霉菌的污染。在入库前粮食应充分干燥,各种粮粒防霉的安全水分含量不尽相同,一般粮粒应在13%以下,玉米在12.5%以下,花生在8%以下。在仓贮过程中,保持低温、干燥的状态是抑制霉菌生长的有效措施。用气调贮藏手段来防霉亦是行之有效的。在使用防腐剂时,应注意其在食品中的残留及其本身的毒性。粮食或其他食品一旦被黄曲霉毒素污染后,不易用加热的方法除去,因为黄曲霉毒素性质稳定,在200℃条件下也难分解,必须考虑其他措施来处理。

3.引起肠道传染病的食物源性病原微生物

消化道传染病是传染病中的一大类疾病,其病因是由于食用被某些病原微生物或寄生虫污染了的食品,使得这些进入消化道的病原微生物或寄生虫在机体内生长繁殖,引起消化道传染病的症状。在这里我们只介绍某些病原微生物经口侵入消化道引起的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病原微生物有很强的致病能力,往往少量病原菌即可引起疾病的发生,并且在人际之间可以直接传染,而食物中毒病原菌虽然也可以侵入消化道而致病,但侵入的细菌必须有较大的数量,在人际之间也不会发生直接传染。

3.1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是常见的消化道传染病,病原菌为志贺氏菌属,志贺氏菌也称痢疾杆菌。

志贺氏菌属的主要生物性状:G-杆菌,无荚膜、无鞭毛,不形成芽孢,有菌毛。为兼性厌氧菌,对营养要求不严,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最适生长温度为37℃,最适pH为6.4-7.8。志贺氏菌属对外界不良环境因素的抗性较弱,一般在56-60℃条件下10分钟即被杀死。在37℃水中能存活20天,在冰冻条件下能存活3个月左右。对化学消毒剂及抗生素敏感,但容易出现耐药性变异菌株。

志贺氏菌属的致病性及引起的症状:志贺氏菌引起的细菌性痢疾,是由于人们食如乐含有志贺氏菌的食物或饮水所致。人对志贺氏菌是易感的,,往往少量细菌进入肠道,就可引起传染。志贺氏菌有菌毛,能黏附于肠道的上皮细胞上,进而浸入上皮细胞层内生长繁殖,引起炎症反应。志贺氏菌各种菌株都能产生强烈的内毒素。内毒素被肠道吸收以后,能

引起发烧、甚至中毒休克等一系列症状。内毒素还能作用于肠壁植物神经系统,破坏肠粘膜,使肠道功能紊乱,出现腹痛、腹泻、浓血粘液便、里急内重等症状。

传染源及传染途径:细菌性痢疾的传染源是病人及带菌者。痢疾病人在发病期,可随粪便向体外排出大量的志贺氏菌。恢复期的病人亦可继续向外排菌。这些细菌可通过苍蝇、饮食用具、水及人手等污染食品,造成传染。

防止措施:控制传染源(应及时发现细菌性痢疾的病人及带菌者,立即对其进行隔离和治疗,对食品行业的从业人员员定期检查,发现带菌者及时调离工作岗位)。切断传染途径(主要是搞好环境卫生及食品卫生管理,消灭苍蝇等)。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对病人用硫胺类药物、胺苄青霉素、氯霉素等治疗。

3.2 伤寒与副伤寒

4.食品卫生的微生物学指标

微生物污染是引起食品腐败变质、食物中毒核消化道传染病的主意原因。因而,各国对食品卫生的微生物指标都作了比较详细的规定。我国规定的食品卫生的微生物学指标主要有:(1)细菌总数食品中细菌污染的数量,反映食品的一般卫生质量,以及食品在产、运、储、销过程中的微生措施和管理情况。按照目前测定食品中细菌总数的方法,并必能将食品中全部细菌反映出来,只能测定出那些在营养琼脂上发育的嗜中温需养及兼性氧菌的数目没。由于是用菌落计数的方法测定的,所以又称食品中菌落总数。其概念是食品检样经处理后,在一定条件下培养(通常是36℃,24小时),所测得的1g或1ml检样中所含细菌菌落的总数。

(2)大肠杆菌大肠菌群系是指一群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需氧和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大肠菌群以埃希氏菌属为主,另外还包括肠杆菌属、克雷伯菌属及柠檬酸盐菌属。群细菌的主意来源于人及温血动物的肠道,在肠道以外的环境中发现大肠菌群,则说明是由于粪便的直接或间接污染造成的。故大肠杆菌群在食品卫生检验中作为粪便污染指标来评价食品的卫生指标,具有广泛的卫生学意义。食品中大肠菌群以每100g(ml)检样内大肠杆菌菌群最可能数(MPN)表示。

(3)致病性细菌由于各类致病菌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因素,所以从食品卫生的角度来讲,食品中不允许含有任何致病菌。就是说,如果在食品中检出致病菌,则该食品的卫生质量不合格。我国国家标准中规定食品中应检验的致病菌有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病原性大肠杆菌艾希氏菌、副溶血性弧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空肠弯曲菌、致病性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肉毒梭菌、产气荚膜杆菌及蜡状芽孢杆菌。在食用工作中,常根据情况或需要,一

有针对性的对检验某种致病菌,如肉蛋肉毒梭菌等。

(4)霉菌及酵母数除上述三类细菌指标外,在食品卫生学指标中,对某些食品特别是粮食及其制品,还规定了霉菌及酵母菌的测定。各类食品由于遭到霉菌和酵母菌的污染,常常发生霉烂变质。有些霉菌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可引起各种急性或慢性中毒,甚至诱发癌变。因此,对食品加强霉菌的检验,在食品卫生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霉菌和酵母菌的测定是指食品检样经过处理,在一定条件下培养后,所得1g(ml )检样中含有的霉菌和酵母菌落(粮食样品是指1g粮食表面的霉菌总数)。霉菌和酵母菌数主要作为判断食品被霉菌和酵母菌污染程度的标志,以便对检样进行卫生学评价时提供依据。

食物中毒专项应急预案及现场处置方案

食物中毒专项应急预案及现场处置方案 1. 危险性分析 1.1 危险源与风险分析 食物中毒一般是指食用各种有毒食物而引起的,以急性消化道症状表现为主的一类疾病。主要表现如下: 1.2 食物中毒的特点 (1)在集体食堂用餐,因同一种有毒食品而暴发中毒,来势凶猛,发病率高,受害人员数量多,危害性大。 (2)发病快,多在摄入有毒食物后半小时到 24 小时内发病。 (3)临床症状大多相似,并有急性消化道病状,一般以急性胃肠炎为主。 (4)传染性差,病人与健康人不会直接感染。 2. 组织机构和职责 2.1 应急组织体系 (见本项目部综合应急预案组织体系) 2.2 应急组织机构和职责 (见本项目部综合应急预案组织机构及职责)

3. 预防与预警 3.1 危险源监控主要内容 (1)可疑食品或饮用水。 (2)可疑食品储存场所、集体饮食场所或饮用水源。3.2 采取的预防措施 (1)制定切实可行的食品卫生管理制度,定期检查制度执行情况。 (2)供应商的选择应严格执行相关制度,采购的食品应有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开具的检验合格证,禁止采购有毒或变质食品。 (3)制作过程中厨房用品需严格消毒并有序分开,食品分类存放,温度适 宜,防止食品变质或污染。 (4)非经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批准,严禁供应生凉拌菜,防止肠道传染疾病的发生。 (5)盛放废弃食物的桶应有盖,并及时清运。 (6)食品的采购、加工要有计划性,防止积压变质。 (7)食品存贮、保管严禁接触有毒物、不洁物。 (8)保存食物样本,不食隔餐的剩饭菜。 (9)消灭蝇、鼠、蟑螂等传染媒介,建立必要的卫生设施和食品卫生防护设备,确保饮食环境无污染。

食物中毒应急预案75388

食物中毒应急预案 一、编制目的及依据 1、目的 为有效控制、及时预防和减少食源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员工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的损害,指导和规范食物中毒事件现场应急处置能力,最大限度降低员工生命安全风险,提高后期的抢救成功率,特制定本演练方案。 2、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有关规定。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 1、组织机构 成立食物中毒应急救援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救援组、后勤组、调查组、善后组。 组长: 副组长: 办公室主任: 救援组组长: 组员: 后勤组组长:

组员: 调查组组长: 组员: 善后组长: 组员: 2、职责 (1)组长职责 ①全面负责食物中毒应急救援预案的审批; ②组建应急救援队伍; ③领导督促小组成员做好食物中毒事故的预防措施和应急求援的各项准备工作; ④发布和解除应急救援命令、信号; ⑤组织指挥求援队伍实施救援行动; ⑥向上级汇报和向友邻单位通报事故情况,必要时向有关单位发出求援请求;组织事故调查,总结应急求援经验教训。 (2)副组长职责 ①协助组长负责应急求援的具体指挥工作。 ②负责危险源的确定及食物中毒潜在危险性的评估,发生重大事故时,协助组长做好事故报警、情况通报及事故处置工作。 (3)办公室主任职责 ①控制现场秩序,配合主管领导做好事故的评价及传递、上报等信息处理工作;

②做好事故现场拍照、收集证据工作; ③根据领导指示、决策,做好上传下达,协调有关工作事宜。(4)救援小组职责 ①负责治安保卫疏散工作; ②必要时代表救援组对外发布有关信息。 ③负责现场医疗救护指挥及受伤人员分类抢救和护送转院工作。(5)后勤小组职责 ①负责事故处理措施相关计划资金的落实,并收集、核算、计划、控制成本费用,降低资源消耗,对救援活动提供资金保障; ②编制处理事故的所需物资及费用报表,并对物资采购进行监督管理。 ③负责救援物资的供应和运输工作。 (6)调查小组职责 ①负责应急预案的制定、修订,发生事故时负责技术处理措施及督促措施落实情况; ②收集各种现场证据供进行事故分析使用; ③通过调查形成调查报告。 (7)善后小组职责 ①负责对食物中毒人员及其家属进行心理疏导,事故严重则对中毒人员给予必要的经济赔偿; ②清理现场恢复正常生产秩序,安抚其他员工的情绪。 三、食物中毒事故识别

去年无重大食物中毒事件报告

去年无重大食物中毒事件报告 日前,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发布的《关于2014年全国食物中毒事件情况的通报》显示,2014年全国共收到食物中毒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160起,中毒5657人,其中死亡110人,无重大级别食物中毒事件报告。 《通报》称,按照食物中毒原因分类,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事件起数和中毒人数最多,分别占食物中毒事件总起数和中毒总人数的42.5%和67.7%。 有毒动植物及毒蘑菇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死亡人数最多,占食物中毒事件死亡总人数的70%。按照食物中毒场所分类,发生在家庭的食物中毒事件报告起数和死亡人数最多,分别占食物中毒事件总报告起数和死亡总人数的50.6%和85.5%。 发生在集体食堂的食物中毒事件中毒人数最多,占食物中毒事件中毒总人数的37.8%。学生食物中毒事件的报告起数和中毒人数比2013年分别增加28.6%和15.1%,死亡人数增加2人。 《通报》分析认为,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事件均由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引起,有毒动植物中毒因素为毒蘑菇、未煮熟四季豆和豆浆、油桐果、蓖麻籽、河鲀、野生蜂蜜、织纹螺,发生在集体食堂的食物中毒事件主要原因是食物污染或变质、加工不当、储存不当及交叉污染等。

《通报》建议相关部门做好学校、职工等集体单位食堂、农村地区自办家宴和采食野生蘑菇、野菜等重点场所和重点环节的监督管理,进一步提高食物中毒的医疗救治、风险评估、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室检测等各方面能力,加强食物中毒预防知识的宣传工作,减少食物中毒事件发生。 链接 食物中毒是指患者所进食物被细菌或细菌毒素污染,或食物含有毒素而引起的急性中毒性疾病。根据病因不同可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三九养生堂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幼儿园食物中毒应急处理预案

鲁克沁镇吐格曼布衣双语幼儿园食物中毒应急处理预案 根据区教育局及食品药品质监局关于切实加强学校食品卫生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结合我园食品卫生工作的实际,在加强对食品单位卫生安全监管力度的同时,为应对可能发生的幼儿食物中毒事件(以下简称“事件”),稳定校园和教学秩序,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一、组织协调 1、成立幼儿食物中毒处理领导小组,明确分工,明确任务。在“事件”发生时,学校领导应立即根据“事件”的实际情况召集领导小组成员到位,争取时间,积极救治患者,统一协调,实施“事件”的处理。 2、小组成员由下列人员组成: ①组长:陈子琴(园长) ②成员:杜一帆(后勤主任)、买尔孜亚(组员)、热孜万古丽(组员)、热依曼(组员)谢一旦(组员)热依汗古丽(组员)阿依仙木(组员)各班教师(组员) 3、各成员任务职责: ①园长全面负责协调处理“事件”的一切事务;根据“事件”的态势,如实向教育局有关领导汇报 ②保健员协助组长处理事件;负责组织联络和传递信息工作;协调处理相关教学课程的调整等。对可疑中毒食物及其有关工具、设备和现场采取临时控制措施;必要时可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临时监控;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开展调查工作;维持校园稳定等。 ③组员:立即赶赴现场展开初步的抢救工作;努力搜集“事件”发生的可疑中毒食物,并将可疑食物带交医院化验检查,以便医生确定中毒原因;联系相关的救治医院;统计患者人数及病情,及时向上级领导汇报动态情况;公布“事件”的真实情况,做好新闻媒体的接待等。及时调动交通工具接送患者去医院救治;做好患者家长(家属)接待等后勤保障工;,稳定幼儿情绪;及时与中毒幼儿家长取得联系。 二、处理流程

第一章食品污染及其预防.

第一章食品污染及其预防 复习题 一、填空 1.食品的污染按其性质可分成( 、( 和( 三大类。 2.食品的生物性污染包括( 、寄生虫、昆虫及( 的污染。 3.化学性污染主要包括来自生产、生活和环境中的污染物;食品容器、包装材料、运输工具等接触食品时溶入食品中的( ;( ;在食品加工、贮存过程中产生的物质及掺假、制假过程中加入的物质。 4.在常见的食品细菌中,( 菌属是食品腐败性细菌的代表。 5.霉菌产毒的条件主要包括( 、( 、湿度、温度以及空气流通情况。 6.黄曲霉毒素的基本结构是都有(和香豆素,在紫外线照射下都发生( 。 7.动物实验表明,赭曲霉毒素A中毒的靶器官为( 和( 。 9.玉米赤霉烯酮可表现出( 毒性作用。猪为敏感动物。该毒素主要污染(,其次是小麦、大麦、大米等粮食作物。 10.在食品腐败变质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是细菌、(和(,尤其是细菌更占优势。 11.脂肪分解的早期主要是脂肪的( 上升,其后由于形成各种脂酸而使(升高。 12.常见的食品保藏方法有化学保藏、(、高温保藏、干燥保藏和( 。 13.奶的消毒方法有:巴氏消毒法、(、煮沸消毒法和蒸气消毒法。 14.食品冷冻过程的原则是( 和( 。 15.食品的高温灭菌方法有(、高温杀菌法、超高温杀菌法和(。

16.在食品中常见的细菌称为食品细菌,其中包括(、相对致病性细菌和(。 18.镉中毒主要损害人体的(、( 和消化系统。 19.食品中砷的毒性与其存在的形式和价态有关,有机砷的毒性(无机砷,三价砷的毒性(五价砷。 20.按其分子结构,N-亚硝基化合物可分成(和(二大类。 21.食品中的杂环胺类化合物主要产生于高温加工过程,尤其是( 含量丰富的食品更易产生。 22.食品中的二恶英类化合物PCDD/Fs主要来自于(的污染,尤其是经过生物链的富集作用,可在(中达到较高的浓度。 23.物理性污染物可分为两类,分别是(和(。 24.急冻是指食品的温度在( 30、分钟内迅速降至大约(-20℃的过程。 25.通常将含水量在( 0.00 以下或a w值在(~0.60之间的食品称为干燥食品。 26. 聚苯乙烯的主要卫生问题是( 及甲苯、乙苯和异丙苯等杂质具有一定的毒性。 27.多环芳烃(PAH化合物是一类具有较强( 的食品化学污染物,其中( 系多环芳烃的典型代表。 二、单选题 1、(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食品的品质和储藏性存在最密切关系。 A 水分活度 B 湿度

食物中毒应急处置预案

.. ..下载可编辑.. 目录 1 总则 2 适用围 3 应急响应程序 4 应急组织机构和职责 5 应急资源 6 应急预案教育、培训和演练 7 应急响应步骤 8 应急预案管理

食物中毒事故应急预案 1 总则 1.1 为了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树立“以人为本,生命无价”的安全管理理念,通过组织及时、有序、有效地开展应急和救援行动,控制和降低事故损失。 1.2 应急预案应立足于安全事故的救援,立足于工程项目部自援自救,立足于工程所在地政府和当地社会资源的救助。 1.3 应急救援行动应统一指挥,高效协调,必须做到“三优先”,即保护人员安全优先,防止和控制事故蔓延优先,保护生态和人文环境优先。 1.4 本预案根据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上级有关安全健康与环境保护的相关管理规定,结合本工程施工生产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而编制。 2 适用围 本预案适用于本工程项目施工中发生人员食物中毒紧急情况下采取应急救援处理的全过程。

3 事故应急响应程序 4 事故应急救援组织机构和职责 4.1 事故应急救援组织机构 应急救援组织为项目部非常设机构,对应公司救援机构设应急领导小组组长和副组长各一名。下辖通信联络组、现场抢险组、后勤保障组、善后处理组、安全保卫组、事故调查组等六个非常设临时机动小组。 组长:开博(项目经理); 成员:周兴、军、春清、华奎、雪冰、憭憭、伊祥斌。 应急救援领导小组下设机构: 通信联络组:组长由项目部办公室负责人担任,成员由办公室人员组成; 现场抢险组:组长由项目经理担任,成员由项目副经理、项目总工及施工班组负责人组成;

医疗救护组:组长由项目部安监主管担任,成员由经过现场救护知识培训并取得合格证的救护人员组成; 后勤保障组:组长由项目部办公室负责人担任,成员由办公室、物资供应及后勤人员组成; 事故调查组:组长由项目经理担任,成员由项目部领导班子成员组成。 应急组织的分工及人数应根据事故现场需要灵活调配。 4.2 应急救援组织职责 4.2.1 应急领导小组组长职责 (1)负责组织对应急预案的编审、演练和对应急人员的培训; (2)负责对应急情况的分析、评估和确认;负责组织编制、审核、批准应急情况的响应措施; (3)负责事故应急现场的统一指挥和协调工作; (4)负责项目部应急预案的启动实施、小组人员分工、向公司请示启动公司应急预案等; (5)组织或参与对应急事故的调查与分析,并提出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意见; (6)负责组织对应急预案的管理和改进工作。 4.2.2 应急领导小组副组长职责 (1)协助组长工作,评估事故的规模和发展态势,建立应急步骤,确保施工人员的安全和减少设备和财产损失; (2)在组长不在现场的情况下行使组长权利、协调处理相关工作,具体负责施工安全的现场管理,恢复和保证施工正常进行。 (3)负责事故应急救援组织工作和事故调查工作;

学校食堂重大食物中毒事故和食品安全事件应急预案

学校食堂重大食物中毒事故和食品安全事件应急预案

学校食堂重大食物中毒事故和食品安全事件应急预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切实提高全市学校应对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能力,根据教育部、卫生部《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和《省教育厅关于印发〈贵州省校(园)食堂食品管理制度〉的通知》要求,特制定毕节市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进计划学校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预案。 一、组织机构及成员: 学校是学生食堂食品安全管理责任的主体,各校要成立学校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小组,负责学校食品卫生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 组长:校长 副组长:分管食品安全副校长 成员:学校食堂食品卫生安全管理部门负责人、学校食堂食品卫生安全管理人员、各班班主任。 二、工作职责: 1、应急小组组长负责全面工作,平时加强监督管理协调部门之间的工作,发生突发事件,负责总体协调,组织、指挥等应急工作安排。 2、副组长负责食品安全检查工作,并制定管理措施及检查的各项措施,并与卫生、食药监、防疫部门联系接受监督。发生突发事件马上向组长和教育主管部门报告,并在组长的领导下及时

展开工作,并做好家长情绪稳定工作,配合协调解决问题。 3、学校食堂食品卫生安全负责人、管理人员和各班班主任,要对学校食堂食品卫生安全进行全程监控,并制定检查的各项措施及管理措施。发生突发事件马上向副组长报告,提供一线的情况,查明事因,及时落实相关工作安排,并向师生及家长做好解释工作。 三、预防措施 1、加强食品卫生安全的教育、宣传,坚持上好健康教育课,定期对学生进行食品卫生知识和安全知识教育; 2、教育学生讲卫生,勤洗手、勤洗头、勤洗澡、勤换衣,勤剪指甲。学校食堂从业人员必须具备健康证,定期体检,无法定传染性疾病,持证上岗; 3、食堂采购食品必须在取得合法经营权、手续齐全的正规经销摊点定点采购。采购的蔬菜要新鲜,要用清水多次冲洗清除残留农药。不得加工变质腐烂的蔬菜,不得加工凉拌菜,禁止使用四季豆。每天坚持试尝、留样制度,并作好详细、准确的记录; 4、严禁她人随意进出食堂,要有进出、检查记录。生熟食品存放要分开,熟食配餐间由专人负责; 5、从业人员加工食品时,必须穿戴清洁卫生的工作衣帽。不留长指甲,不留长发,不吸烟,要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6、学校小卖部出售的定型包装食品必须有生产厂名、厂址、生产日期、保质期,不得出售变质、过期和不干净的食品;

第二章 食品污染及其预防

第二章食品污染及其预防 复习题 一、填空 1.食品的污染按其性质可分成( )、( )和( )三大类。 2.食品的生物性污染包括( )、寄生虫、昆虫及( )的污染。 3.化学性污染主要包括来自生产、生活和环境中的污染物;食品容器、包装材料、运输工具等接触食品时溶入食品中的( );( );在食品加工、贮存过程中产生的物质及掺假、制假过程中加入的物质。 4.在常见的食品细菌中,( )菌属是食品腐败性细菌的代表。 5.霉菌产毒的条件主要包括( )、( )、湿度、温度以及空气流通情况。 6.黄曲霉毒素的基本结构是都有()和香豆素,在紫外线照射下都发生( )。 7.动物实验表明,赭曲霉毒素A中毒的靶器官为( )和( )。 9.玉米赤霉烯酮可表现出( )毒性作用。猪为敏感动物。该毒素主要污染(),其次是小麦、大麦、大米等粮食作物。 10.在食品腐败变质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是细菌、()和(),尤其是细菌更占优势。 11.脂肪分解的早期主要是脂肪的( )上升,其后由于形成各种脂酸而使()升高。 12.常见的食品保藏方法有化学保藏、()、高温保藏、干燥保藏和( )。 13.奶的消毒方法有:巴氏消毒法、()、煮沸消毒法和蒸气消毒法。 14.食品冷冻过程的原则是( )和( )。

15.食品的高温灭菌方法有()、高温杀菌法、超高温杀菌法和()。 16.在食品中常见的细菌称为食品细菌,其中包括()、相对致病性细菌和()。 18.镉中毒主要损害人体的()、( )和消化系统。 19.食品中砷的毒性与其存在的形式和价态有关,有机砷的毒性()无机砷,三价砷的毒性()五价砷。 20.按其分子结构,N-亚硝基化合物可分成()和()二大类。 21.食品中的杂环胺类化合物主要产生于高温加工过程,尤其是( )含量丰富的食品更易产生。 22.食品中的二恶英类化合物PCDD/Fs主要来自于()的污染,尤其是经过生物链的富集作用,可在()中达到较高的浓度。 23.物理性污染物可分为两类,分别是()和()。 24.急冻是指食品的温度在( 30、 )分钟内迅速降至大约(-20℃ )的过程。 25.通常将含水量在( 0.00 )以下或a w值在(~0.60)之间的食品称为干燥食品。 26. 聚苯乙烯的主要卫生问题是( )及甲苯、乙苯和异丙苯等杂质具有一定的毒性。 27.多环芳烃(PAH)化合物是一类具有较强( )的食品化学污染物,其中( )系多环芳烃的典型代表。 二、单选题 1、()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食品的品质和储藏性存在最密切关系。 A 水分活度 B 湿度 C pH D 温度 E 渗透压

食物中毒应急救援预案.

食物中毒应急救援预案 在南京海晟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胜利一小区复建房项目中,为确保发生食物中毒意外事故时,各项应急工作能高效、有序地进行,最短时间内使中毒人员得到救治,最大限度地减少死亡及病残,结合项目总承包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一、应急机构的组成 (一)领导小组及职责 组长:XXX 副组长:XXX 成员:XXX 主要职责: 1. 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明确职责,强化工作责任心,完善各项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各项措施的落实。 2. 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向全体职工进行饮食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职工的预防和自我保护意识。 3. 做好各项物资保障,配备基本救护药品及器材,使之始终保持良好可利用状态。 4. 采取一切必要手段,组织各方面力量及时进行救助工作,把食物中毒造成的伤害降到最低点。 5.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尽快使中毒者恢复健康,全面保证施工和社会安全稳定。 (二)通讯联络组及职责 组长:XXX 组员:项目部、分包单位相关人员 主要职责: 迅速与当地卫生防疫、检验部门取得联系及向有关部门报告。如需紧急救援,应立即通过电话或手机拨打急救中心(电话:120),报告内容为事发地点、中毒症状及人数请迅速救援,派人到大门口引导救护车进入救护地点。 (三)伤员营救组及职责 组长:XXX 组员:项目部、分包单位相关人员。

主要职责: 发现参建人员有类似食物中毒症状时,应迅速组织人力和车辆将有中毒症状人员送到医院诊治,迅速排查食用致毒物的员工名单,并检查他们的身体状况,如发病人较多时应及时求得当地政府及卫生部门和医院的帮助,病员诊治期间协助配合医院工作。 (四)协助调查组及职责 组长:XXX 组员:项目部,分包单位相关人员。 主要职责: 做好所食用食物取样工作,以备卫生防疫部门检验。如是食用(食堂以外)食物所致,也应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取样。积极配合上级有关部门做好诊治,调查事故处理等工作。 二、应急行动 1. 领导小组依法发布有关消息和警报,全面组织各项食物中毒救护工作。各有关组织随时准备执行应急任务。 2. 组织有关人员对有关食堂进行全面封闭,取样化验前停止使用。 3. 加强宣传教育,做好广大职工的思想稳定工作。 4. 加强各类值班值勤,保持通信畅通,及时掌握施工现场情况,全力维护正常工作和生活秩序。 5. 按预案落实各项物资准备。 三、食物中毒后有关行动 1. 领导小组得悉食物中毒应急情况后立即赶赴指挥所,各组及相关人员到办公大楼或附近集结待命。 2. 各级领导小组在上级统一组织指挥下,迅速组织现场的抢救。 3. 做好配合当地防疫部门的消毒、灭菌工作。 4. 积极做好广大职工的思想宣传教育工作,迅速恢复正常秩序,全力维护社会安全稳定。 5. 了解和掌握中毒和治疗情况,及时汇总上报。 四、食物中毒事件发生后,事件发生地有关单位,必须严格保护事件现场并立即上报XXXXXXXXXXXXXXXXXXXXXX项目部,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项目部接报后根据事故性质在生产安全事故报告时限内再上报当地安全监管部门。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时限:

完整word版重大食物中毒事件应急预案

重大食物中毒事件应急预案 一、总则 (一)目的 为建立和完善重大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机制,进一步增强应对重大食物中毒事件的反应能力,确保重大食物中毒事件发生时反应迅速、决策正确、措施果断、运转高效、处置得当,最大限度地减少重大食物中毒事件的危害,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并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 食物中毒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者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出现的非传染性(不属于传染病)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已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管理的食源性疾患,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执行。 本预案适用于一次食物中毒人数30人以上;或出现死亡病例。 (三)编制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务院、省、市、区政府关于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有关规定,制定本预案。 食物中毒事件分级(四)

根据食物中毒事件性质、危害程度和涉及范围,我院将食物中毒事件划为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三级。 1. 重大食物中毒事件(Ⅱ级):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例(含100例)并出现死亡病例,或出现10例以上(含10例)死亡病例。 2. 较大食物中毒事件(Ⅲ级):一次食物中毒人数100例(含100例),或出现死亡病例。 3. 一般食物中毒事件(Ⅳ级):一次食物中毒人数30-99例,未出现死亡病例。 4. 分级标准将根据相关的分级补充和调整规定作相应调整。 二、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院长负责重大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置的统一领导和指挥。各职能科室依照职责和本预案的规定,根据重大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的需要,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以下简称“指挥部”)的建议。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并根据工作需要可设立综合协调组、医疗救治组。 组长:林勇 副组长:杨君张万飞刘庆文 组员:各职能科室负责人 办公室:医务科. 指挥部办公室工作职责 1. 落实指挥部的各项部署,组织实施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同时

幼儿园食物中毒应急处理预案

孝廉幼儿园食物中毒事件应急预案 一、应急处置部门和职责 1.幼儿园成立特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小组 由幼儿园主要领导任组长、副组长、成员由保育员、食堂负责人等组成。 组长:张森副组长:蔡益玲 组员:贺春艳方志琴罗敏 2.处置食物中毒事件的基本原则 预防为主,以人为本,统一领导,健全制度,依法规范,加强管理,快速反应,协同应对。 二、预防办法和措施 1.幼儿园加强食品卫生工作的管理,进一步完善幼儿园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制度,落实有效措施,责任到人。 2.加强幼儿园食堂从业人员的管理。按规定做好从业人员的体检和日常晨检工作,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教育工作,严禁无健康证人员在幼儿园食堂上岗工作。 3.加强幼儿园食品操作程序的日常管理。 (1)幼儿园食堂、食品供应部门严格把好食品质量关,杜绝不洁、变质及三无产品流入学校; (2)规范食品加工、操作程序,做到煮熟烧透,加工好的食品及时放入密封间; (3)严格熟食间的管理,防止熟食二次污染;做好留样食物的记录并签名,留样食品必须保留48小时; (4)严格操作环节中的消毒工作,消毒方法得当、时间保证。 4.加强师生的教育。教育师生不吃无证摊贩的不洁食物,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三、应急处置 1.信息报告(即时报告在校的最高行政领导) (1)幼儿园健全安全紧急情况报告制度,严格落实值勤人员,构建“安全工作绿色通道”,确保安全紧急情况信息报送渠道畅通。 (2)幼儿园发生食物中毒事故后,应立即启动本预案,并及时向幼儿园长报告,如幼儿园负责人都不在则迅速向其他行政人员报告。 (3)在半小时之内以口头形式报告中心校领导。处置完毕1小时内以书面形式报告。 (4)上报时做到及时、准确、全面、不漏报、不虚报。报告内容为: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单位、事故的简要情况、采取的主要措施、目前的状况等。 2.事件处置程序 (1)停止食用中毒食品拨打“120”,及时将病人送至医院进行治疗,安全救护组要积极做好中毒幼儿的就医陪护工作。 (2)对中毒食品控制处理保留造成食物中毒或者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及其原料、设备和现场。要负责安慰管理好幼儿,不使幼儿走散。 (3)协助调查幼儿园要配合食药监部门、卫生部门进行调查,按食药监部门的要求如实提供有关材料和样品。保健教师要做好食物中毒事件的专项登记工作,包括:班级、人数、姓名、发病日期、主要症状、处理情况等,并积极协助区食品监督所、区疾控中心等部门做好调查工作,在区食品监督所等部门的指导下做好相关工作。 四、善后处置措施 1.园领导和相关教师到医院看望和慰问中毒师生和家属,并向医生了解中毒伤害情况;

四川省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试行)

四川省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试行) 四川省卫生厅关于印发 《四川省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川卫发[2004]5号 各市、州卫生局,省疾病控制中心,省卫生执法监督总队: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进一步加强食物中毒事故处理,我厅组织制定了《四川省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试行)》,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 四川省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 (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食物中毒事故的管理,规范报告程序,及时有效处理和控制食物中毒事故,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四川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指的食物中毒,是指食用了被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了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急性、亚急性食源性疾患。 上款规定的食源性疾患已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管理的,按照该法执行。 第三条四川省行政区域内发生的食物中毒事故报告与处理,适用本办法。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章报告程序 第四条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医疗机构等有关单位和个人发现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事故的,应当及时向所在地县级卫生执法监督机构或者疾病控制中心(防疫站)报告,接到报告的卫生执法监督机构或者疾病控制中心(防疫站)应互相通报,并立即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同时,卫生执法监督机构和疾病控制中心(防疫站)应立即分别向上一级卫生执法监督机构和疾病控制中心(防疫站)报告。 第五条中毒人数不足30人的食物中毒事故,由食物中毒事故发生地县级卫生执法监督

幼儿园食物中毒事故应急处理预案

幼儿园食物中毒事故应急处理预案 食物中毒是因为吃了不洁食物或含有毒素的食物,未经彻底去毒处理,吃后潜伏期短,呈突然性和集体性爆发,其中毒症状相同,因幼儿园是集体饮食制,若遇食物中毒时,影响面不可设想,特此制订食物中毒事故发生时的应急处理预案。 预案措施如下: 一、总指挥:XX 发生怀疑有食物中毒群众发病时,立即赶到现场指挥。 一般情况下由第一总指挥黄XX负责指挥,如果第一总指挥不在现发场所,则由二总指挥刘小丽负责,以下照此类推。 总指挥都在园,除第一总指挥黄丽芬负责指挥外,副总指挥安排人员,一镇守食堂维护现场,联系120医院,维持家长秩序和协调家长工作。 二、联络员:XX 负责向市教育局安全科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系(电话通知各班不在班的教师,立即回班上做组织工作。 三、各班教师分工合作做好急救工作: 各班主任、科主任、保育员、共同负责本班全体幼儿的一切工作。班主任负责接洽转院工作,如:简单的转院手续、孩子姓名,性别、年龄、班级等名称,用笺条写上,有利于医生用药及住院安排,便于

家长、老师查找并负责通知各幼儿家长,科主任负责该班患儿的,在园期间的一般护理工作和协助保健医生作简单的排解工作,如:催吐等,保育员负责该班幼儿的卫生工作和维持秩序,避免混乱。 三、全园秩序维护:孙浩 维持全园师生秩序,和家长秩序,避免引起混乱。 四、现场医护处理指导人员:XX 负责亲临各班,现场指导救护工作,负责危重儿的简单急救工作,如呕吐患儿的体位,呼吸道通畅,口对口的人工呼吸,催吐等工作。 五、食堂工作人员协助总指挥维护现场,搬运中毒患儿。 总务主管方彬协助总指挥维护现场外,会计、出纳负责协助各班搬运中毒患儿,梁琼英负责各道卫生,保证楼道畅通无阻,无障碍物,门卫人员负责舍外路道卫生,畅通无阻,无障碍物。 六、患儿的护理: 患儿转送医院后由家长负责陪伴、护理,与家长未取得联系的患儿,由幼儿园总指挥安排该园机动人员暂时到医院陪伴护理患儿,直到家长来交接后,方可离开患儿。 七、自救:本园全体教职员工一旦发生食物中毒,首先是自我催吐,把所吃食物及时地尽量排出,接着是自己喝1%高锰酸钾溶液洗胃。轻者催吐,洗胃成功者继续坚守岗位,重者催吐、洗胃不理想者,急时到医院治疗。在班老师立即与该班幼儿家长联系,尽快疏散幼儿,并由总指挥根据本次食物中毒情况,决定幼儿暂放假时间。

食品的细菌污染及预防细.

摘要介绍了细菌污染的种类、途径、危害、检测指标及预防措施,以为预 防 细菌对食品的污染提供参考。 关键词食品;细菌污染;种类;途径;危害;预防 细菌是具有细胞壁的单细胞原核微生物,按形态可分为杆菌、球菌和螺形菌,是食品污染最常见的有害因素之一,在全世界所有的食源性疾病暴发的案例 中,60%以上为细菌性致病菌所致[1]。 1细菌污染的种类 1. 1沙门氏菌污染 沙门氏菌属是肠杆菌科中的一个重要菌属。沙门氏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需 氧或兼性厌氧,在自然环境中生存能力较强,其既感染人群,也伤害家畜,是人畜共患疾病的一种重要病原。沙门氏菌主要依靠消化道传播,可分布于各种动物的 肠腔中,被动物污染的水体中也有大量的沙门氏菌。 1.2大肠埃希菌0157: H7污染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0157:H7是近年新发现的危害严重的肠道致病菌。1996年日本报告病例逾1万例,死亡9例;1999年我国部分地区暴发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0157:H7感染性腹泻;其他许多国家也有相关报道。0157:H7感染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大肠埃希菌0157:H7属大肠杆菌属,牛、羊、猪 等动物是其主要传染源。带菌家畜、家禽和其他动物往往是动物性食品污染的根源。如牛肉制品、猪肉制品、羊肉制品、鸡肉、鸡蛋及其制品等。另外,带菌

动物在其自然界活动范围内,可通过排泄物污染当地的食物、草地、水源和其他 场所,往往造成交叉污染和感染,危害更大。 1. 3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 金黄色葡萄球菌为革兰氏阳性兼性厌氧菌,适应环境能力强,在干燥的环境 中可生存数月,其有较强的耐热性。人和动物的化脓性感染部位常为其感染源,如奶牛患化脓性乳腺炎时,乳汁中可能带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带菌从业人员直接或间接污染各种食物;畜、禽局部患化脓性感染时,感染部位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体内其他部位进行污染。金黄色葡萄球菌可产生非常耐热的肠毒素,100 V F 加热30 min 都不能使其破坏。受污染的食物在20?37 下经4?8 h即可产生毒素。含蛋白质丰富,水分较多,同时含一定淀粉的食物,如奶油糕点、冰淇淋、冰棒等,或含油脂较多的食物,受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后易形成毒素。 1.4蜡样芽孢杆菌污染 蜡样芽孢杆菌为革兰氏阳性、需氧或兼性厌氧芽孢杆菌。菌体不耐热,可产 生不耐热的肠毒素。主要污染乳及乳制品、肉类制品、蔬菜、米粉、米饭等。在我国引起中毒的食品以米饭、米粉最为常见。 1. 5肉毒梭菌污染 肉毒梭菌为革兰氏阳性菌、厌氧杆菌,主要存在于罐头食品、家庭自制的腌 菜、腊肉、酱菜中。在高压蒸汽121 °C、30 min,或湿热100 V、5 h方可致死。当环境条件适宜时,如pH值4. 5-9. 0、温度15?55 °C,肉毒梭菌芽孢产毒,即肉毒毒素,这是一种毒性很强的神经毒素,对人的致死量为10-9 mg/kg体重,但肉毒毒素不耐热,可加热使其破坏。

食物中毒应急处理预案

食物中毒应急处理预案 1目的 为了保障每个员工的身体健康,使员工在一个健康安全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以及发现食物中毒问题能够得以进行及时的治疗,做到早发现,早治疗的基本措施,结合公司的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2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的所有在册员工,饭堂承包商及所有在公司饭堂就餐人员。 3职责 3.1管理部负责预案的制定及组织平时演练,饭堂负责每日食品的留样及事物中毒的预 防。 各部门密切配合。 4工作程序 4.1事件报告 4.1.1一旦发生食物中毒,发现人员应及时向管理部或应急领导小组报告,应急领 导小组组长接报后应立即赶赴现场组织停止食品供应,并向当地食品卫生监督 检验所和医院报告。若怀疑投毒则向公安部门报告。食物中毒有多种情况,在 毒物性质未查明之前,应第一时间就医。 4.2各组分工 4.2.1通讯组负责通知各组成员赶赴现场,报告120救护及整个事件中的通讯联 络。 4.2.2后勤保障组负责事件现场各种器材的补给供应及其它物资保障。统计就餐 人数及中毒人数并负责招回就餐离开人员。 4.2.3车辆调度组负责物资负责物资运输,伤员运送。 4.2.4警戒组负责保护现场、保留样品。发生食物中毒后在向有关部门报告的同 时要保护好现场和可疑食物,病人吃剩的食物不要急于倒掉,食品用工具、容 器、餐具等不要急于冲洗,病人的排泄物(呕吐物、大便)要保留,以便卫生 部门采样检验,为确定食物中毒提供可靠的情况。

4.2.5救护组准备进行在救护车到达之前的急救工作,引导救护车的到达,为增 援救援的外来机构到达,指引安排必要的通道,协助救护人员的工作,随时报 告中毒者情况。 4.3事件调查 4.3.1在事件调查中应急领导小组成员及与本次中毒有关人员,如食堂工作人员、 分餐厨师及病人等应如实反映本次中毒情况。将病人所吃的食物,进餐总人 数,同时进餐而未发病者所吃的食物,病人中毒的主要特点,可疑食物的来源 等情况如实向有关部门反映。 5相关记录 《演练相片》 《演练签到表》 《演习报告》

学校食堂重大食物中毒事故和食品安全事件应急预案

学校食堂重大食物中毒事故和食品安全事 件应急预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切实提高全市学校应对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能力,根据教育部、卫生部《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和《省教育厅关于印发〈贵州省校(园)食堂食品管理制度〉的通知》要求,特制定毕节市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学校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预案。 一、组织机构及成员: 学校是学生食堂食品安全管理责任的主体,各校要成立学校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小组,负责学校食品卫生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组长:校长 副组长:分管食品安全副校长 成员:学校食堂食品卫生安全管理部门负责人、学校食堂食品卫生安全管理人员、各班班主任。 二、工作职责: 1、应急小组组长负责全面工作,平时加强监督管理协调部门之间的工作,发生突发事件,负责总体协调,组织、指挥等应急工作安排。 2、副组长负责食品安全检查工作,并制定管理措施及检查的各项措施,并与卫生、食药监、防疫部门联系接受监

督。发生突发事件立刻向组长和教育主管部门报告,并在组长的领导下及时展开工作,并做好家长情绪稳定工作,配合协调解决问题。 3、学校食堂食品卫生安全负责人、管理人员和各班班主任,要对学校食堂食品卫生安全进行全程监控,并制定检查的各项措施及管理措施。发生突发事件立刻向副组长报告,提供一线的情况,查明事因,及时落实相关工作安排,并向师生及家长做好解释工作。 三、预防措施 1、加强食品卫生安全的教育、宣传,坚持上好健康教育课,定期对学生进行食品卫生知识和安全知识教育; 2、教育学生讲卫生,勤洗手、勤洗头、勤洗澡、勤换衣,勤剪指甲。学校食堂从业人员必须具备健康证,定期体检,无法定传染性疾病,持证上岗; 3、食堂采购食品必须在取得合法经营权、手续齐全的正规经销摊点定点采购。采购的蔬菜要新鲜,要用清水多次冲洗清除残留农药。不得加工变质腐烂的蔬菜,不得加工凉拌菜,禁止使用四季豆。每天坚持试尝、留样制度,并作好详细、准确的记录; 4、严禁他人随意进出食堂,要有进出、检查记录。生熟食品存放要分开,熟食配餐间由专人负责; 5、从业人员加工食品时,必须穿戴清洁卫生的工作衣

食品污染及其预防 习题总结

食品污染及其预防习题总结 一、填空 1.食品的污染按其性质可分成(生物性污染)、(化学性污染)和(物理性污染)三大类。 2.食品的生物性污染包括(微生物)、寄生虫、昆虫及(病毒)的污染。 3.化学性污染主要包括来自生产、生活和环境中的污染物;食品容器、包装材料、运输工具等接触食品时溶入食品中的(有害物质);(滥用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加工、贮存过程中产生的物质及掺假、制假过程中加入的物质。 4.在常见的食品细菌中,(假单胞)菌属是食品腐败性细菌的代表。 5.霉菌产毒的条件主要包括(基质)、(水分)、湿度、温度以及空气流通情况。 6.黄曲霉毒素的基本结构是都有(二呋喃环)和香豆素,在紫外线照射下都发生(荧光)。 7.动物实验表明,赭曲霉毒素A中毒的靶器官为(肾脏)和(肝脏)。 8.目前已知在谷物中存在的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主要有(T-2毒素)、二醋酸藨草镰刀菌烯醇、(雪腐镰刀菌烯醇)和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9.玉米赤霉烯酮可表现出(生殖系统)毒性作用。猪为敏感动物。该毒素主要污染(玉米),其次是小麦、大麦、大米等粮食作物。 10.在食品腐败变质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是细菌、(酵母)和(霉菌),尤其是细菌更占优势。 11.脂肪分解的早期主要是脂肪的(过氧化值)上升,其后由于形成各种脂酸而使(酸价)升高。 12.常见的食品保藏方法有化学保藏、(低温保藏)、高温保藏、干燥保藏和(辐照保藏)。 13.奶的消毒方法有:巴氏消毒法、(超高温消毒法)、煮沸消毒法和蒸气消毒法。 14.食品冷冻过程的原则是(急速冷冻)和(缓慢融解)。 15.食品的高温灭菌方法有(巴氏杀菌法)、高温杀菌法、超高温杀菌法和(微波加热法)。 16.在食品中常见的细菌称为食品细菌,其中包括(致病性细菌)、相对致病性细菌和(非致病性细菌)。 17.我国食品卫生标准(GB 2762-1994)规定鱼和其它水产品中汞容许限量为(≤0.3mg/kg )。 18.镉中毒主要损害人体的(肾脏)、(骨骼)和消化系统。 19.食品中砷的毒性与其存在的形式和价态有关,有机砷的毒性(小于)无机砷,三价砷的毒性(大于)五价砷。 20.按其分子结构,N-亚硝基化合物可分成(N-亚硝胺)和( N-亚硝酰胺)二大类。

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预案

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预案 为了及时有效控制与消除食物中毒事件得危害,保障职工、病人得身体健康与安全,根据国务院《关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条例》与卫生部、教育部《关于加强学校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工作得通知》精神,结合实际、为应对可能发生得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制定本预案。 一食物中毒得定义及情形 食物中毒就是指:食用了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得食品或者食用了含有毒有害物质得食品出现得急性、亚急性疾病。可分为细菌性食物中毒、真菌性食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通常进食后感觉肠胃不舒服,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共同进餐得人常常出现相同得症状。 二组织协调与职责 (一)组织原则: 成立职工食堂、营养餐厅群体性食物中毒时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小组,组织开展应急处置工作。按照统一领导、明确分工、明确任务得原则,在"事件"发生时,由分管院领导根据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得实际情况召集小组成员到位,争取时间,积极救治患者,统一协调,实施得处理。 (二)小组名称: 中山一院职工食堂、营养餐厅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小组。 (三)工作小组成员: (1)总指挥:主管后勤副院长

(2)副总指挥:后勤处处长 (3)小组成员:医务科、急诊科、护理部、院感科、保卫科、总务科、食堂主管经理、食堂监管员、食堂安全员、行政总值、后勤总值、等 (四)工作职责: 1、总指挥:负责对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得统一领导指挥。 2、副总指挥:协助总指挥处理好相关事务,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做好中毒人员得救治与事故得调查处理及善后工作。 3、部门职责及分工: 医务科:负责组建应急救援医疗队,组织对食物中毒人员进行现场医疗救助及转运。 急诊科:负责参与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现场救治,按中毒人员得中毒情况,急重轻缓进行处理。 护理部:协助医务人员现场开展救治观察护理工作。 院感科:按规定向越秀区卫生局、越秀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部门报告,并协助开展事故调查。 食堂、餐厅安全员:对事发现场得疑似中毒食物及有关设备、工具与现场进行有效监控。 食堂、餐厅主管:收集可疑食物并及时送有关部门检验以确定中毒原因。协助做好就餐人员得工作,确保食堂各项工作稳定有序。 保卫科:负责封锁与保护事故现场,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及公安部门对事故现场进行调查取证。 食堂、餐厅监管员:及时掌握中毒病人动态,及时向上级领导汇报。

食品生产防止污染措施-word版

食品生产防止污染措施 食品安全是一个重大的公共安全卫生问题,直接关系人们的身体健康,为保护顾客的身体健康,有效控制食品污染, 防止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按照食品生产加工通用卫生规范的要求,本公司在原料采购、加工过程屮采取必要的控制食品污染的条件和措施。一、加强食品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意识,通过培训,提高食品从业人员控制食品污染的技能。 二、建立食品加工设备和器具的定期清洗消毒制度,防止食品的二次污染。 三、建立食品原材料隔离制度,防止交叉污染。 四、保持食品从业人员的个人卫生,防止人为污染现象的发生。 五、每年对从业人员进行健康检查,保证从业人员的健康状况良好,符合食品从业人员的健康要求。 六、生产加工人员卫生要求及防污染控制措施进入食品生产场所前应整理个人卫生,防止污染食品。应建立并执行食品加工人员健康管理制度。 1、食品加工人员每年应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上岗前应接受卫生培训。 2、食品加工人员如患有痢疾、伤寒、甲型病毒性肝炎、戊型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以及患有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等有碍食品安全的疾病,或有明显皮肤损伤未愈合的,应当整到其他不影响食品安全的工作岗位。

3、进入作业区域应规范穿着洁净的工作服,并按要求洗手、消毒;头发应藏于工作帽内或使用发网约束。 4、进入作业区域不应配戴饰物、手表,不应化妆、染指甲、喷洒香水;不得携带或存放与食品生产无关的个人用品。 5、使用卫生间、接触可能污染食品的物品、或从事与食品生产无关的其他活动后,再次从事接触食品、食品工器具、食品设备等与食品生产相关的活动前应洗手消毒。 6、非食品加工人员不得进入食品生产场所,特殊情况下进入时应遵守和食品加工人员同样的卫生要求。 七、食品采购污染控制措施 1、本公司实施原材料采购的验收把关质量管理,严格控制原材料质量,不符合要求的原材料不准使用,实行质量否决权。 2、本公司使用的原材料,添加剂均要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相关卫生标准和规定。 3、采取必要的措施保证食品在运输过程屮质量发生劣变。在运输时不得将成品与污染物同车运输。 八、食品加工过程污染控制措施 1、食品生产加工必须具备保证产品质量的生产设备、工艺装备和相关器具,具有保证产品质量相适应的原料处理、加工、贮存等硬件设施。 2、食品生产加工周围不得有有害气体、放射性物质和扩散性污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