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饮食禁忌文化
庆阳文化 Microsoft Word 文档 (2)

庆阳文化庆阳古为豳地,是周文化兴起的地方。
周人在这里发展农业生产,为周王朝兴起奠定了物质基础;修其训典,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礼乐制度,由此形成了传承至今的礼仪制度。
几千年来,庆阳人民秉承周先祖礼仪教化,民风纯正朴实。
时至今日,庆阳人民的衣食住行、婚丧礼仪,依旧保留着周文化的印记,周祖农耕文化在这里得到了最为真切的传承。
岁月斗转星移,时世千秋变异。
庆阳人民的生产生活已经完全不同于周先祖时代,庆阳的经济文化成就早已非周人所能比拟。
然而,周人敬仰天地、崇拜自然、崇尚礼仪、与人为善的品德风范,依然在很大程度上主导着庆阳人民的精神生活,渗透到了百姓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虽然历经数千年而丝毫没有褪色变质。
一、不窋与周礼不窋奔戎狄之间,“不敢怠业,时序其德,纂修其绪,修其训典,朝夕恪勤,守以敦笃,奉以忠信,奕世戴德,不忝前人。
”(《国语•周语》)到古公亶父时,“贬戎狄之俗,而营筑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
作五官有司。
”(《史记•周本纪》)“成王在丰,天下已安,周之官政未次序,于是周公作《周官》,官别其宜。
作《立政》,以便百姓。
”(《史记•鲁周公世家》)周代典章制度历来受到推崇,孔子云:“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论语》)西汉孔安国注解:“监,视也。
言周文章备于二代,当从也。
”二、遗址遗迹(1)周祖不窋墓周祖不窋陵墓在庆城东山周祖陵森林公园内。
现存墓冢呈覆斗型,为周祖陵森林公园修建时重新修葺。
历代文人仕子,每逢清明时节都会前来祭奠扫墓,追忆周先祖功德。
明清时期,周祖遗陵是庆阳府著名人文景观,列于庆阳八景之首。
陵墓原有石坊、碑刻等设施,清末民国初被毁坏灭失,现在无一留存。
(2)周旧邦木坊周旧邦木坊位于庆城南街小南门巷南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庆阳知府郝镒主持修建。
木质结构,三间四柱三楼,五层叠涩镶砌斗拱,青瓦庑殿顶。
东西长12米,南北宽4.5米,高10米。
木坊背南面北,匾面真书“周旧邦”三个大字。
庆阳的特色简短介绍

庆阳的特色简短介绍
庆阳是甘肃省的一个地级市,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
庆阳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风景名胜:庆阳市境内有千佛山、五彩丹霞、泾川龙门石窟
等众多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其中千佛山更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
2. 特色美食:庆阳有许多独具特色的美食,如黄河杂粮饭、泾
川豆腐、庆阳凉皮等,深受游客和当地居民的喜爱。
3. 清真文化:庆阳是回族聚居区,拥有悠久的清真文化历史,
是甘肃省内清真寺最多的地区之一,如才华寺、红庙寺等。
4. 良好的投资环境:庆阳是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甘肃省
内最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拥有良好的投资环境和优惠政策,吸引了众多的投资者前来发展。
总之,庆阳是一个既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又具有现代化工业和优美自然景观的地级市,值得游客和投资者前来探访和发展。
- 1 -。
庆阳市地方美食探索

庆阳市地方美食探索
庆阳市位于陕西省西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在这个古老的城市里,蕴藏着丰富多彩的地方美食,每一道菜肴都承载着庆阳人的情感与记忆。
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庆阳市独特的美食文化。
传统美食
庆阳市的传统美食源自于当地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和独特的烹饪技艺。
其中,以羊肉为主要食材的菜肴尤为出名。
羊肉烩面是庆阳市的传统名吃之一,面条Q弹爽滑,汤汁鲜美浓郁,让人回味无穷。
此外,还有羊肉泡馍、羊肉汤等美食,让人仿佛置身于美食的海洋中。
庆阳的传统美食不仅滋味独特,更蕴含着浓厚的地方文化底蕴。
当地特色
除了传统美食,庆阳市还有许多独具特色的地方小吃。
比如烤面筋,外焦里嫩,香味四溢,是庆阳人喜爱的下酒佳肴;糖油果子,色彩缤纷,口感酥脆,是孩子们的最爱。
此外,庆阳的麻花、驴肉火烧等特色小吃也吸引着不少游客前来品尝。
这些当地特色小吃,不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对庆阳市丰富多彩美食文化的体现。
现代创新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庆阳市的美食文化也在不断创新。
传统美食与现代烹饪技术的结合,诞生了许多创意菜肴。
比如羊肉披萨、糖醋羊肉等新颖美食,既保留了传统口味,又符合现代人的需求。
庆阳市的美食,正在经历着传承与创新的融合,为城市增添了更多的魅力。
结语
庆阳市地方美食探索,不仅是一场味蕾的盛宴,更是对城市文化的传承和表达。
每一道菜肴背后都有着故事,每一种味道都承载着人们的情感。
让我们走进庆阳市的美食世界,感受这座城市独特的味道,探索美食背后的故事与文化。
庆阳民俗文化调研报告

庆阳民俗文化调研报告一、引言庆阳市位于甘肃省中部,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民俗文化的地方。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庆阳的民俗文化,探讨其特色和魅力,以及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
二、节庆民俗1. 春节习俗春节是庆阳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会进行丰富多样的庆祝活动。
比如,年夜饭是家人团聚的重要时刻,人们会吃饺子、年糕等寓意吉祥的食物。
此外,还有祭祀祖先、贴春联、放鞭炮等活动。
2. 清明节扫墓清明节是庆阳人民祭奠祖先和亲人的日子,人们会前往墓地扫墓,献上花圈和祭品。
此外,还有踏青赏花的习俗,人们会到郊外去享受春天的美景。
3. 中秋节传统习俗中秋节是庆阳的传统节日之一,人们会举行团圆宴,一家人共享月饼和柚子,同时还会赏月、猜灯谜等。
4. 腊八节腊八节是农历十二月初八,人们会吃腊八粥,腊八粥由多种谷物和豆类制成,寓意着丰收和吉祥。
三、民俗活动1. 舞龙舞狮庆阳的舞龙舞狮是当地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会在节日和庆典上表演舞龙舞狮,以求祈福和庆贺。
2. 赛龙舟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庆阳会举行盛大的龙舟比赛活动,吸引着众多游客和参赛队伍。
这是一个传承了几百年的传统活动,既有观赏性又有竞技性。
3. 传统婚俗庆阳的传统婚俗注重礼节和仪式感,包括红包、嫁妆、婚车等。
在婚礼上,人们会进行各种仪式,如敬茶、拜堂等,以示尊重和祝福。
四、民俗文化的意义1. 传承历史文化庆阳的民俗文化代代相传,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通过庆祝节日和参与民俗活动,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 促进社区凝聚力民俗活动是社区居民团结和互动的重要方式。
通过参与民俗活动,人们可以增进邻里关系,增加社区凝聚力,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
3. 推动旅游发展庆阳的民俗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和体验。
这对于促进庆阳的旅游业发展,增加地方经济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五、结语庆阳的民俗文化是这个地方独特的精神财富,它不仅记录了庆阳人民的历史和生活,也传承了他们的智慧和情感。
甘肃省庆阳市民俗文化【文】

甘肃省庆阳市民俗文化【文】
庆阳市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风格鲜明,自成体系。
在历史变迁过程中,保存完好并具有很强生命力的庆阳民俗文化资源艺术形式主要有香包、刺绣、民间剪纸、皮影、雕塑、石刻、草编、纸扎等工艺美术系列和陇东秧歌、道情(陇剧)、传统社火、地坑窑洞、婚丧习俗等,其黄土风情在全国独树一帜。
庆阳民歌享誉“黄土歌魂”。
唱遍全国的《咱们的领袖毛泽东》、《绣金匾》、《军民大生产》等红色歌曲,是当地孙万福、汪庭有等农民歌手的佳作。
评剧戏曲片《刘巧儿》,是依据陕甘宁边区时期我市华池县青年农民封芝琴争取婚姻自主的真实故事而创作的艺术精品。
在陇东道情的基础上长期孕育而诞生的陇剧,堪为新中国剧苑的奇葩。
庆阳剪纸巧夺天工,成为传承人类文明、解读远古文化的珪璧。
以香包为代表的民间刺绣,文化底蕴深厚,蜚声四海。
庆阳已被中国民俗学会命名为“周祖农耕文化之乡”、“香包刺绣之乡”、“徒手秧歌之乡”、“民间剪纸之乡”、“窑洞民居之乡”、“荷花舞之乡”和中国民间民俗文化调研基地。
环县被命名为“皮影道情之乡”。
道情皮影、香包刺绣、唢呐进入全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在2004年中央电视台和央视国际网络共同组织的西部名城评选活动中,庆阳荣获“最具艺术气质的西部名城”殊誉。
庆阳美食

庆阳美食一、庆阳美食庆阳的特色美食/风味小吃有洋芋卜拉、擀面皮、冉面、麻花、凉粉鱼、糖角角、烩面、麻辣粉、凉皮、杂酱面、涮油饼、玉米发糕、搅团、荞面凉粉、粘糕、高粱卷、手工臊子面、羊羔肉、床子面、土暖锅、荞剁面、荞面饸饹等。
二、个别美食做法1、庆阳搅团。
搅团的原料为麦面、玉米面或者高粱面等,其工序是先将部分原料和面水入开水锅,待锅再次沸腾加入剩余原料入锅用棍棒样物在锅里来回搅动,搅时锅内如团所以叫搅团。
搅团的做法和和另外一种庆阳小吃凉粉做法基本相同,早先凉粉是用荞麦做原料,现在则改用成品淀粉做了。
2、庆阳环县荞面饸饹。
荞面饸饹历史悠久,冬可热吃,夏可凉吃,有健胃消暑功效;用冰糖、核桃仁等加少许熟油做成的糖酥角,酥脆香甜,油润适口;庆阳民间传统膳食臊子面,因其太辣,吃在嘴里不断发出嘘嘘哨声,又称“哨子面”。
3、环县羊羔肉。
羊羔肉,即哺乳期的羔羊肉。
环县习惯于把正在哺乳旺季的羔羊宰杀后食用,这种羊羔肉鲜嫩味美,不膻不腻。
做法为:先将宰杀后的羔羊肉清洗干净,入锅清炖,火候不宜过大,羔羊肉嫩,一般不到一个钟头就可煮熟,捞出锅去掉骨头,色泽鲜亮呈褐黄色,鲜美脆嫩,是招待贵客的美味佳肴。
2013年,环县畜禽改良站申报的“环县羊羔肉”被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核准注册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商标注册号为:13068168。
4、环县荞剁面。
荞剁面是庆阳北部环县独有的地方小吃。
环县盛产荞麦,荞面品质优良,色白,食后不会出现腹胀。
吃法有饸饹面、剁面等。
荞剁面的做法为,先用碱水将荞面和好,软硬适度,再连续揉搓揉匀,用擀杖擀成薄面片,折迭好后放在案板上,双手握一尺多长的双柄大铁刀,将面条直接剁入锅里,煮熟后捞到碗里,浇上臊子汤,即可食用。
正宗的荞剁面味美绝伦,是环县人待客的上等佳肴。
5、暖锅。
暖锅为旧时大家小户喜欢冬季吃的食品。
先将做好的豆腐、粉条、萝卜片、丸子、肉片、木耳、黄花菜等,盛于砂锅或铜锅内,表面放一层肉片,倒入调料水,在锅芯内煨上炭火,炖熟后根据食者口味可加入所需调料,多在冬季和春节期间食用。
甘肃庆阳春节的风俗作文

甘肃庆阳春节的风俗作文
春节是我国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人们在这一天会贴春联、吃团圆饭、放鞭炮、穿新衣,这一天大家都会走亲访友,相互拜年。
我家乡在庆阳,庆阳的春节也是很热闹的。
过年时,人们都要吃饺子,当然饺子里面的馅也是很讲究的。
比如说猪肉就有很多种不同的馅。
一般情况下人们都会做猪肉芹菜馅的饺子,这饺子吃起来香香的,又软又糯。
人们在过年时还会做豆腐脑,喝豆腐脑也是很讲究的。
首先要用热水把豆腐脑烫一下,然后把豆腐脑倒进碗里加点盐、味精等调料搅拌均匀就可以喝了。
喝豆腐脑也有讲究:先倒三分之一的豆腐脑在碗里再加三分之一的水搅拌均匀然后再倒到碗里一小半碗就可以吃了。
如果你把豆腐脑盛到碗里时发现水太多了,那你就倒到一个碟子上慢慢吃也可以。
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在我国南方有个习俗叫做“守岁”就是在大年三十的晚上不睡觉而是延长时间玩到新年的第一天。
—— 1 —1 —。
黄土地上的风俗

黄土地上的风俗黄土地在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广泛分布,如陕西、甘肃、宁夏等地。
在这片土地上,人们有着独特的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这与当地的生活环境、历史背景以及民族习俗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让人们感受到了黄土地的独特魅力。
一、民俗风情民俗是黄土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有丰富的节庆活动和传统习俗。
比如,在陕北的贺家庄,每年春节期间会举办“山歌会”,一场群众参与的“唢呐大戏”,让人们在欢乐中拥有对新年的期待和祝福;在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甘肃省庆阳市会举办一场盛大的“走街串巷、猜灯谜”的活动,人们在猜灯谜的同时,也品尝着美味的元宵。
除了传统节庆活动,黄土地的民俗习惯也是独具特色的,比如,在宁夏的固原市,有“三让一贴”这一婚嫁习俗,新娘要先让过门、让前面的水、让人摸头,最后再贴门,以示尊重长辈,这一传统持续已久,是当地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农耕文化黄土地的农耕文化也是非常有特色的,这里的人们主要以农耕为生,他们对土地、对农业有深刻的认识和体验。
在陕西,有着闻名中外的“秦岭祭祀”活动,每年的春秋两季,地方政府会组织一次盛大的祭祀仪式,向神明祈求丰收和平安。
在甘肃的庆阳市,还有着一项独特的饮食文化——吃香干。
在当地,人们将黄瓜挂在通风处晒制而成的干瓜子,称之为“香干”,它既可以储藏,又可以提供营养,成为了当地人民的主食之一。
三、建筑特色黄土地的建筑也有着独特的风格和特色,比如,陕西的延安市,就是文艺复兴时期中国红军的发源地,这里有着许多著名的革命建筑,如鸭首九曲街、中共中央旧址等等,这些建筑兼具了革命、文化和艺术的特色。
再比如,甘肃的崆峒文化旅游区,属于中国石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这里有着数十座古建筑、庙宇、洞窟,是中国延续至今的“宫殿式”石窟之一。
总之,黄土地的风俗文化是人类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既具有当地的特殊性和单一性,又具有普遍的文化价值和影响力,它将一种独特的视角和感受,带给了世界各地广大的观众和文化爱好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庆阳饮食禁忌文化探析贾丽娟(陇东学院历史文化学院甘肃庆阳 745000)[摘要]:饮食历来都不是单纯的生理需要,也需要与精神联系在一起。
人们赋予饮食种种文化内涵,饮食禁忌即为其中的一部分。
饮食禁忌就是饮食生活中的各种禁忌事项。
本文着重是从饮食禁忌的起因、饮食禁忌的类型以及其影响等方面对庆阳地区的饮食禁忌文化做一研究。
[关键词]:庆阳饮食文化禁忌影响在落后愚昧的原始社会里,人们对大自然的种种现象和人自身的一些事象,由不理解而产生神秘感,进而产生恐惧心理,认为万物都是有灵的,如果不小心触犯了这些事象背后的神秘力量,就会遭到惩罚,招来灾难。
于是,在生活和生产活动中就渐渐形成了一代代人的口头承传和行为示范,不断淘汰也不断丰富,就形成了禁忌习俗。
比如:物体禁忌、岁时禁忌、丧葬禁忌、祭祀禁忌、饮食禁忌、居住禁忌、服饰禁忌等等。
饮食禁忌是人类饮食文化中的社会性规定和约定俗成的社会行为。
正如所有与生理及身体有关的必需品和行为一样,进食也有社会性规则,规定在某种特殊的社会条件下,什么可吃和什么不可吃。
这些规定和禁忌,有时是宗教性的,但通常都是世俗性的。
不同的社会制度有不同的禁忌内容,饮食禁忌可使人的群体保持其特色,并使其成员间产生认同之感。
一、庆阳地区饮食禁忌形成的原因(一)对神灵的崇拜和畏惧。
神灵具有所谓超自然的神秘力量,人类最初的观念认为,无论动物,植物都是有神灵的,自然界的各种奇异现象都是神灵作用的结果。
神灵既可以给人类带来福分,也能降灾于人类。
为了免除灾害而获得安康,就要祈求万物神灵,谨慎自己的行为,以免触怒神灵,由此而产生了各种禁忌。
饮食禁忌是其重要内容之一。
(二)对礼制的恪守和尊重。
从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中国几千年来都是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儒家文化要求人们遵守礼制,信守承诺。
礼制规定的无论尊卑贵贱都要执行,一般统治者都要把儒家文化作为正统文化。
(三)对教训的总结和记取。
万建中教授从民间文化的角度进行了研究,认为一种禁忌产生的背后一般都隐藏着一个偶然事件或事故(尽管很多禁忌所对应的偶然事件已经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很难再复原),这个偶然事件给人们带来了不吉利的后果。
人们却把这种偶然性扩展为普遍性,于是禁忌产生了。
这种认识是有道理的,人们往往记住了偶然的事件就千方百计的要避免相似的事件再发生,于是偶然就成为了必然。
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出在人们的认知能力上。
[1]或许詹姆斯乔治弗雷泽在其著作《金枝》中的那段话有助于我们理解禁忌产生的原因。
他说:“如果某种特定行为的后果对他将是不愉快和危险的,他就自然要很小心地不要那样行动,以免承受这种结后果,换言之,他不去做那类根据他对因果关系的错误理解而错误地相信会带来灾难的事情。
”[2]禁忌就是由于古代人类的愚昧和科学文化的落后,无法正确认知事物之间的关系和对其后果的不确定性的恐惧状态下产生的。
他们常把一些偶然现象误认为是普遍使用的内在规律。
一人传开,众人相随,自此形成了共同的禁忌。
如螃蟹与柿子不能同食。
(四)由于同类事物的联想而产生恐惧和担忧。
人类总是对未来寄托着美好的期望,但也随之产生了许多恐惧和担忧。
为趋吉避凶,常常采取回避的态度,于是就产生了一些禁忌习俗。
如有的地方吃年饭时,故意留一点饭在碗中,吃光则来年可能会断粮,不吉利。
二、饮食禁忌的类型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这反映了中国人重视饮食的习尚。
的确,“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的慌。
”而吃什么,怎么吃,中国人又颇为讲究,庆阳人也不例外。
俗以为饮食可以关系到人的长相,禀性,吉凶,祸福,生死等等,甚至还可以关系到周围环境的变化,影响到他人的利害。
下面从饮食的食物食品方面,食品制作方面以及饮食方式等方面来研究庆阳地区的饮食禁忌习俗。
(一)食物食品禁忌中国人对食物食品有许多独特的鉴别方式,比如,从阴阳的角度,分析出各种食物是热性还是凉性,热性的食之有火,凉性的食之有寒。
一般来说,物性相反的不可同食,但如热,寒太过,则热上不可再加热,寒上不可再加寒。
又如,从营养的角度,可分析出各种食物是大补还是大损,补品有益,损则不宜。
但补又忌过分,损或在积食,需泻等时也可适当食用。
有些食物还被认为是有毒的。
热,凉,补,损,毒的各种食物不可以专攻人体的某一部位,某一器官,因而成为一种食物食品禁忌的信仰根据。
这方面的食物禁忌信仰往往是与医道有关的,中医很讲究这些,因为中药许多都是直接取自于可食的动植物的。
比如,俗以为多食韭菜可以导致神魂目眩;多食蒜,可伤肝;多食冬瓜,可发黄疽等,庆阳一带还有“桃养人,杏伤人,李子树下抬死人”的说法。
旧时一些历书或笔记小说中多有食物相克之类的图表记述。
各地物产,习惯不同,这一类图表,记述的差别也很大。
清代竹柏山房《闲居杂录》中有“物性相反”,“物性相感”两类食物食品禁忌的记载。
其文曰“有物性相反者,如河鲀同鹿肉食之,杀人;羊肉同鲙酪食之,害人;羊肝得生椒,破人脏;猪肉得胡荽,烂人脐,是也。
有物性相感,入腹成动物者。
如生同酥乳食之,变诸虫;鳖鱼与苋菜食之,还生鳖;牛肉同猪肉食之,成寸白虫;猪肉羊肉以桑楮柴煮炙食之,亦成寸白虫也。
”[3]庆阳地区有许多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食物相克的禁忌。
如:吃羊肉不能吃西瓜,同食之则得痢疾;生葱与蜂蜜忌同食,食之必亡,谓之“甜砒霜”;花生与黄瓜禁忌同食,其物性相反,食之断肠,亡命;柿子与螃蟹禁忌同食,其物性相同,皆寒,食之得痢疾;烧酒与生姜禁忌同食,食之坏心肺;鸡与韭菜禁忌同食,食之生虫,等等,这些说法流传甚广。
如若不慎同食了相克的食物食品,当地人认为大多数还有补救的办法,一般可用黑豆水,绿豆水,甘草水,冬瓜汁等化解之。
但也有一些严重相克的,无药可解,当地亦有不信此说者。
食物食品的热凉补损毒等性质是人们对食物食品某种属性的主观判断和理性(或非理性)的赋予。
由于它的直观感性差,所以一般只有少数几种能为人们所掌握,而大多数只有专业的医师们才能分辩的清;而食物食品中另有一些自然属性则是民众可以一目了然的,可以凭直感觉察得到的。
比如:熊、豹子是凶猛的,老母鸡的皮肉是粗糙的;辣椒是辣的,等等。
因而还有一种更为原始的饮食俗信原则,即相信食物食品的这一类自然属性也会传染给吃者。
根据《博物志》云:“孔子家语曰,食水者乃耐寒而苦浮;食土者无心不息;食木者多而不治;食石者肥泽而不老;食草者善走而愚;食桑者有丝而蛾;食肉者勇而悍;食气者神明而寿;食谷者智慧而夭;不食者不死而神仙。
”[4]如今当地仍有类似的信仰。
俗以为:吃了“熊心豹子胆”,人就会变得同熊和豹子一样凶猛彪悍;吃了老母鸡的肉,人的皮肤就会变得疙里疙瘩的粗糙起来;等等。
还有一些俗话,虽是比喻,却也径直地表明了民间是有食物的素质能够转化为吃者的素质这一俗言的。
比如,俗语云:“吃了火药,脾气暴躁。
”“吃了秤砣,铁了心。
”正是由于这一信仰原则的存在,某些地方不但把吃食老母鸡等比较正常的食物视为禁忌,而且尤其禁忌吃食那些具有异常形态的或者处于异常情况下的食物食品,因为异常的食物食品,其性质发生了变化,是没有定数的,是不可捉摸的,食之,惟恐导致某种不吉利的变异。
当地人还忌食不洁净的食物食品,据《中华全国风俗志》云:“他如水族鸟类,则视为不洁之物,绝不沾唇。
”[5]他们认为一些动物的内脏和血液等是不洁净的,因而禁忌食用,惟恐食之不吉,会得病或招致灾异等。
当然,当地还有一些食物禁忌是出于一般的习惯的,其中并没有什么特别重要的信仰意义。
由于“习惯成自然”,所以对于不常以为食物的东西,就常常会有一种厌恶进食的感觉,俗称“反胃”,也可以自然形成一方一地的饮食禁约。
但真正的饮食禁忌应当是有吃食的环境,甚至有吃食的欲望而实行着吃食的禁忌的,而有些习惯上不吃的东西,实则并不能算作是真正的食物食品的禁忌,或者仅仅只是一种不为的惯习而已。
有些从卫生角度考虑食物食品的禁忌如今在当地也蔚然成风,如忌食生冷食物,忌食生葱生蒜,忌喝生水,铜器盛水隔夜忌饮等,否则,认为会多病,肚子痛。
这些都是蛮有道理的,已被现代科学,现代医学证实是正确的,为民间普遍接受和力行。
(2)食品制作禁忌食品制作方面的禁忌是与食物食品禁忌有关的,俗以为食品的制作可以直接影响到食品的性质。
如发面、蒸馍、做豆腐等怕“鬼捏”,炸油饼、油条时怕“鬼喝油”,等等,特别是逢年过节,妇女们格外操心,生怕做坏了影响年节的生活质量。
一般这时都忌外人擅入,尤其忌妇女来串门,有的在灶房门上挂块红布,有的放碗冷水,还有的干脆关门闭户,以防人来。
有人串门赶上正在蒸馍,炸油条时,必须先到火灶旁帮助烧把火,以为破解。
这还忌讳孩子们在灶前指指点点,乱说话,俗以为孩子们一插嘴,正在做的东西就会坏,等等。
由于孕妇,产妇,月经期妇女均为不洁之人,所以有些重要的炊事亦禁忌她们参与。
没有福气的人,如寡妇,无子嗣者,带孝者,恐身上有凶煞气,不吉利,也常禁忌参与炊事。
尤其是上祭的供品,更是忌讳的厉害。
旧时,由于做豆腐和酿酒一样,成败很难掌握,不是发酸便是发霉。
于是,民间就乱找原因。
《风俗通义》云:“雷不作酱,俗说令人腹内雷声。
”[6]民间则又有忌讳做腐时不洁之人,带孝者近前偷看的说法,俗以为经这些不洁净的人一看,豆腐必坏无疑。
这是基于事前忌说破的心理。
不论什么事儿,事前一经说破,一经看见,便不灵验了。
(3)饮食方式禁忌习俗不同,饮食方式亦不同。
若去赴宴,也有很多忌讳。
如言谈举止,须小心谨慎,节奏放慢,不可匆忙急躁。
若在席间毛手毛脚,移转酒樽将酒洒了,便是犯忌的。
《风俗通义》云:“坐不移樽。
俗说凡宴饮者移转樽酒,令人讼诤。
”[7]如奉陪尊长者赴宴会时,就得先吃,但要在尊长后面吃完,不要搞得满桌子是饭是汤。
吃饭时要小口快咽,不要两腮鼓胀着咀嚼。
进献连汁带汤的鱼时,鱼尾要向着宾客。
冬天要将鱼肚向着宾客的右方,夏天要将鱼脊向着宾客的右方。
若长者递过酒来,就要站起来,并走到放酒樽的地方先拜谢后接受,长者说不必客气,年轻的再返回席位饮酒。
长者举杯没有喝干,年轻的就不可以先喝。
[8]大家一起饮食,不要只顾自己吃饭;饭菜忌食太饱,要留有余地;席间忌脱衣松裤带;忌谈论饭菜不好;忌站起身来夹远处的菜;忌主动要求添菜添饭;等等。
总之,到别人家中赴宴,要尊重人家的饮食习俗,在饮食方式方面,也不能违反人家的禁忌俗规。
据《礼记·曲礼》云:“(与人共食时)毋搏饭,毋放饭,毋流歠,毋咤食,毋啮骨,毋反鱼肉,毋投与狗骨,毋固获,毋扬饭,饭黍毋以著,毋嚃羹,毋絮羹,毋刺齿,毋歠醢。
”[9]从这一类禁忌的目的来看,一般说来都是讲究卫生,讲究节约,讲究礼仪的,除了少数带有神秘意味之外,大多数又是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
庆阳人民热情好客,他们很乐意在自己家中款待亲朋好友,尤其是来自远方的客人。
在如何待客饮食方面,也有一些禁忌,如果说上文谈到的做客饮食禁忌主要是要求客人对主人的尊重的话,那么这里要谈到的待客饮食禁忌则又主要的是要求主人对客人的热情,坦诚与虔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