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联结主义学习理论及实验(巴甫洛夫、桑代克、华生)

合集下载

联结主义的发展历程

联结主义的发展历程

联结主义学习理论的实证历程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首创了学习的联结主义理论,一般都把它称为联结主义(Connectionism) 。

后经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赫尔、斯金纳等人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用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来解释学习过程的完整的联结理论。

早期的联结主义由很多著名的实验组成,这些实验都使得他们各自提出了自己的理论。

如前苏联心理学家巴普洛夫的关于狗经典实验,由此提出了经典条件作用说;桑代克通过猫的迷笼实验,提出了联结—试误说;斯金纳通过对小白鼠的经典实验,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说;而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儿通过童攻击性行为的习得实验,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这也被视作是新行为主义。

从巴浦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说到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被学者们称作旧联结主义。

总的来说,旧联结主义认为当在环境中的刺激和反应之间形成联结时,就会发生学习。

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以获得新经验的过程。

这样,旧联结主义就存在它的不足之处,体现在一下两点:第一,在旧联结主义者看来,现成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是外部的、直接的、无中介的,是靠尝试错误而建立的;旧联结主义强调对学习过程的客观研究,相对忽视学习的内部过程。

因此,这种理论较适合于解释动物的学习和人类的低层次学习现象。

第二,旧联结主义直接把动物实验的结果应用于人类学习的解释,是不妥当的。

旧的联结主义只把学习看作是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重视外在刺激所引发的行为,征对旧联结主义的弊端和不足,出现。

学习理论总结 - 华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总结 - 华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总结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华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1.基本观点认为心理学家主要应关注行为而不是心和意识人和动物之间并无分界线知道了反应就可以推测刺激,知道了刺激就可以预测反应应用客观的方法研究动物和人类行为要用刺激—反应来分析所有的行为,包括情绪反应2.学习律频因(frequency)律。

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某种行为练习得越多,习惯形成得就越迅速。

华生把反应出现的次数作为解释反应的保留或淘汰的原则。

近因(recency)律。

当反应频繁发生时,最新近的反应比较早的反应更容易得到加强。

因为在每一次练习中,有效的反应总是最后一个反应,所以这种反应在下一次练习中必定更容易出现。

在华生看来,习惯反应必然是离成功时机最近出现的反应。

但华生在以后的著作中又推翻了自己的频因律。

巴甫洛夫条件作用理论著名的实验:1.囊袋实验巴甫洛夫把狗胃的一部分组织切开,接着在躯体一边切开一个洞口,外面再连接一个囊袋(“巴甫洛夫囊袋”),此囊袋分泌情况与胃的分泌活动一样,且其内部是可观察的。

巴甫洛夫借助这一囊袋发现,实验的狗以一种非常精确的方式随胃里食物的种类和数量进行胃液分泌。

另外,引起胃液分泌活动的,还可以是嘴里的食物,狗原先吃过食物的盘子以及喂过狗食物的人。

2.经典条件作用实验巴甫洛夫将狗用一幅套具固定,用联结在狗鄂外侧管道收集唾液。

他先把原来只会引起探索性反射的中性刺激即铃声与无条件刺激(引起本能固有反应的刺激)即肉进行一系列配对尝试,然后只给出铃声不提供肉。

并在此过程中,研究狗的唾液分泌情况。

实验结果是:条件作用之前,给出铃声(条件刺激)并无唾液分泌给出肉(无条件刺激)产生唾液分泌条件作用期间,铃声+肉(条件刺激+无条件刺激),产生唾液分泌条件作用之后,给出铃声(条件刺激),产生唾液分泌得出的规律学习律习得(aquisition)律通过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的配对可引起条件反射。

消退(extinction)律消退是指条件刺激(如铃声)多次重复而不伴随无条件刺激(如肉),条件反射逐渐消弱直至消失的过程。

联结学习理论

联结学习理论

联结学习理论联结理论的哲学思想来自洛克的经验论——“所有的知识都从经验和环境中获得。

”联结理论认为学习就是刺激(S)与反应(R)之间的联结。

在教育界,桑代克、巴甫洛夫、斯金纳的观点影响较大。

一、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学习的联结—试误说是指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E.L.Thorndike,1874—1949)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

他自称其学习理论为“联结主义”,把学习看作是通过尝试错误而建立联结的过程。

桑代克生前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他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于1896年开始从事动物心理实验,1898年完成并随后发表了《动物的智慧》。

在桑代克的大量动物实验中,其中以猫解决疑难笼的实验最为成功。

在这个实验中,被试是猫,实验仪器是他精心设计的迷笼。

实验过程是将一只饿猫关入迷笼,笼外放有一片鱼,笼外的鱼片对猫产生极大的诱惑力。

饿猫想要吃到鱼片,就必须学会开门闩。

最初,猫在笼里乱咬、乱抓、乱摇,分辨不出打开笼的门闩。

后来偶然碰到门闩,笼门启开,猫出笼吃到了鱼。

实验者把这个过程记录下来。

过一天,再将饿猫关进笼中继续做类似实验。

猫仍需经过乱抓乱跳,最后才能打开笼门吃到食物,不过所花的时间少了。

如果连续实验多次,所需的时间就会逐渐减少。

最后,猫一进笼就会立即开门闩。

这表明猫已分辨出门闩(S)这个刺激以及开门(R)这个反应,并在S和R之间建立了巩固的联结。

刺激情境(如迷笼的门)是原因,反应(如打开笼门)是结果。

情境与反应之间是一种直接的因果关系。

(一)桑代克的学习观1、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根据动物实验,桑代克认为学习就是情境和反应之间的联结,认为学习的过程和实质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明确提出“学习即联结,心即人的联结系统”。

为了说明桑代克的这种见解,首先要明确他所说“联结”、“情境与“反应”的含义。

桑代克认为,“联结’也就是“连结、“联合”、“链锁”、“关系”或“倾向”的意思。

丰要是强调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合。

教育心理学十大学习理论

教育心理学十大学习理论

教育心理学十大学习理论解析(10)一、桑代克——试误说猫迷笼实验:饥饿的盲目的尝试--错误、学会了开门猫愚蠢联结——试误说的主要内容1、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某种情境仅能唤起某种反应的倾向2、一定的联结需要通过试误而建立3、动物的学习是盲目的,而人的学习是有意识的。

桑代克认为,一定的联结是通过尝试-错误,按一定的规律养成的。

桑代克提出,试误过程主要受效果律、练习律、与准备律的支配,并把它们称为“学习的公律”。

效果律:某种问题与反应的最初联接给予奖励—联接增强,反之减弱(1930年保留奖励律)练习律:某种问题与反应形成联接后,经常使用,联接增强,反之减弱(有目的有奖励的练习增强联接提高成绩)准备律:对某种情景问题准备做出恰当反应、形成联接时:准予—满意;反之不满意。

个体不准备做出反应强迫做出联接反应---不满意;不要求----满意二、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铃声---狗---肉----唾液条件反射:铃声----狗---唾液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内容1.条件作用的获得与消退条件反射是通过条件刺激反复与无条件刺激相匹配,从而使个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的过程而建立起来的。

一方面,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必须同时或近于同时呈现,间隔太久则难于建立联系;另一方面,条件刺激作为无条件刺激出现的信号,必须先于无条件刺激而呈现,否则也将难以建立联系。

2.刺激泛化与分化: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这就是刺激泛化。

泛化条件反应的强度取决于新刺激和原条件刺激的相似程度。

所谓刺激分化,指的是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反应的一种条件作用过程三、华生---行为习惯说(肢体、言语的习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内容(刺激——反应说)行为主义心理学家重点是行为的塑造、控制和改变,及行为的学习华生认为,“习惯的养成和刺激与反应的条件化,两者没有什么不同,”并主张用条件反射法来解释习惯的养成问题。

学习的联结理论

学习的联结理论

2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说
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 • 在经典条件作用的实验中, 巴甫洛夫把狗用一副套具固 定住,唾液是用联结在狗颚 外侧的管道收集的,管道连 结到一个既可以测量以立方 厘米计的总量,也可以记录 分泌的滴数的装置。
2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说
• 我们知道当狗嘴里有食物时,会产生分泌唾液的 反应;这种反应是本能固有的,巴甫洛夫把这种 物称为无条件刺激,简称“UCS”,把反射性唾液 分泌称为无条件反射,简称“UCR”。为了使狗对 某一种刺激(如铃声)形成条件作用,把这种原来只 会引起探索性反射的中性刺激(即铃声)与无条 件刺激(即肉)配对。经过一系列配对尝试后, 单是发出铃声,不提供肉,也能引起狗产生唾液 分泌,在这种情况下,铃声就成了条件刺激,简 称“CS”,铃声引起的唾液分泌就是条件反射,简 名“CR”。由此可见,条件反射仅仅是由于条 件 刺激与无条件刺激配对呈现的结果。
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说 3
华生的刺激—反应说
1 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
•迷笼实验 •在桑代克的动物实验中有一个著名的“饿猫逃出迷 笼实验”。桑代克设计了“桑代克迷笼”,将饿猫关 入此笼中,笼中放一条鱼,饿猫急于冲出笼门去吃笼 外鱼,但是要想打开笼门,饿猫必须一气完成三个分 离的动作。
高级条件作用律 • 巴甫洛夫在实验中发现,可以用其他条件刺激来 替代原来的条件刺激,以唤起已确立的那种条件 反射。换言之,原来的条件刺激可以在后来的尝 试中起无条件刺激的作用。例如,狗在对铃声形 成唾液分泌反射之后,把铃声(CS1)与灯光( CS2)配对,也能使狗产生唾液分泌反射。狗对灯 光(CS2)形成条件反射的过程,也就是高级条件 作用的过程。
辨别律 • 当条件作用过程开始时,有机体需要辨别相关刺 激与无关刺激。通过辨别学习,有机体有选择地 对某些刺激作出反应,而不对其它刺激作出反应 。在条件作用中,辨别是与泛化相反的过程。 • 如果有机体已对500Hz的音调建立了条件反射,会 对400Hz或600Hz的音调产生分化反应。但是,如 果采用有差异的配对方法,即把500Hz的音调与无 条件刺激配对,而在呈现400Hz或600Hz的音调时 不伴随无条件刺激,这样,有机体对400Hz或 600Hz的音调的反射就会消退,而只对500Hz的音 调形成条件反射。

九大理论总结(详细版)

九大理论总结(详细版)

联结派学习理论核心观点: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从而获得新的经验的过程。

(这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理论观点)代表人物:桑代克、巴甫洛夫、华生、斯金纳、格斯里等共同点:1、在过程上,简化了有机体学习过程的内部操作活动,将它看成是由此到彼的联结。

2、在结果上,简化了有机体学习的结果,将它看成是若干兴奋点形成的通道。

3、在条件上,注重学习的外部条件而忽略了内部条件。

联结派学习理论内部各流派讨论的范围讨论有机体全域的学习讨论学生的学习桑代克试误学习理论巴甫洛夫、华生经典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程序学习理论观察学习理论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第一节“试误—联结”学习理论一、人物与实验桑代克简介:桑代克(1874—1949)是美国的一位极有声望的心理学家,他曾担任过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的心理学教授,被公认为联结理论的首创者。

他从1896年起对动物的学习进行实验研究,后又研究了人类的学习及其测量方法。

出版了《人类的学习》、《学习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50本著作。

450余篇文章。

他在这些方面的研究和著作都曾在西方心理学界发生过很大的影响。

二、基本观点(一)关于学习实质1、学习的实质是经过试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即形成S—R之间的联结。

2、学习的过程或联结建立的过程是尝试错误的过程。

(二)关于学习规律1、三条主要学习律(1)效果律,是指“凡是在一定的情境内引起满意之感的动作,就会和那一情境发生联系,其结果当这种情境再现时,这一动作就会比以前更易于重现。

反之,凡是在一定的情境内引起不适之感的动作,就会与那一情境发生分裂,其结果当这种情境再现,这一动作就会比以前更难于再现。

”例如,要是猫逃出迷箱后得到的是惩罚而不是奖励的话,那么猫就不会再试图跑出迷箱了。

这就是桑代克著名的效果律。

用桑代克自己的话来说:“满意或不舒适的程度越高,刺激-反应联结就越加强或越减弱”。

可见,在桑代克看来,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因伴随着满意的结果而增强,伴随着烦恼的结果而减弱。

第五章 学习的联结理论

第五章 学习的联结理论

第五章学习的联结理论学习的联结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

强化在S一R联结的建立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S一R联结之中,个体学到的是习惯,而习惯是反复练习与强化的结果。

习惯一旦形成,只要原来的或类似的刺激情境出现,习得的习惯性反应就会自动出现:对此,主要有六种理论解释。

第一节桑代克的联结一试误说桑代克(E.L.Thorndike)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联结主义学习理论的创始人桑代克(1874—1949),一位站在行为主义学派边上的心理学家。

生于美国麻省一位牧师家庭,他生性害羞、孤独,只有在学习中才能找到乐趣,也特别有学习的天赋。

他把动物和人类的学习过程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认为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必须通过尝试—错误—再尝试这样一个过程。

桑代克的这一理论观点是建立在其动物学习实验的基础之上的。

一、桑代克的经典实验桑代克使用的实验仪器(图5.1)是一个用木条作成的“迷笼”。

笼子的门上有个开关,只要笼子里的动物触动一下开关,就能把笼门打开并得到食物。

起先,实验是用小猫做的。

桑代克把一只饥饿的小猫放入迷笼,把食物放在笼外它看得见却够不着的地方,然后详细记录小猫在笼子中的行为表现。

结果发现,把小猫放入笼子。

开始时它想用爪子直接去取得迷笼外的食物(鱼或肉),但不能成功,便表现出极度的不安和逃脱的冲动,竭力想“挤”出迷笼,在迷笼里乱跳、乱撞,胡乱地咬木栏,乱抓各种东西。

在这样一系列的盲目而紊乱的活动中,偶然碰到了开关,从而打开笼门吃到了食物。

第二次再把小猫故入迷笼时,它虽然仍然表现出类似于第一次的多余功作,但大多是在靠近开门装置的附近活动,而且逃出迷笼的时间也比第一次快了一些。

这样,经过许多次的重复以后,小猫的那些盲目乱冲、乱抓、乱咬的行为就逐渐减少,它从笼子里逃出来所需的时间也越来越短,以至最后把小猫一放人迷笼,它就能很快地打开开关,逃出迷笼。

这表明,猫完成了这一问题解决过程的学习。

教育心理学-关于学习效果的关键理论

教育心理学-关于学习效果的关键理论
教育心理学-关于学习 效果的关键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概念: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他们的基本假设是: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 应。他们把环境看成是刺激,把伴而随之的有机体行为看作是反应,认为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
实践: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在学校教育实践上,就是要求教师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 法,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
4.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运用
1、多用正强化的手段来塑造学生的良性行为; 2、用不予强化的方式来消除消极行为,应慎重地对待惩罚。
5.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个体、环境和行为三者都是作为相互决定的因素,而起作用的他们彼此之间的影响都是相互的。 强调在社会学习过程中行为、认知和环境三者的交互作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所强调的是这种观察学习或 模仿学习。
2.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 理论来源于一个经典实验, 即:狗——铃声——唾液的 实验。
学习规律:获得与消退、分 化与泛化
2.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理 论——运用
1、讲授新概念、新知识时,要尽量借助直观手段, 帮助学生形成尽量多的理性观念和感性经验、新知 识与旧知识、认知与情绪等多方面联系,有助于学 生对学过知识的重视; 2、经常组织多种多样的联系,使学生所学到的知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发展历程
1.桑代克的联结主义理论
桑代克通过“饿猫打开迷箱”的实验,提出了学习的联 结——试误说。 他认为:学习的实质就在于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无需观念作媒介);人和动物遵循同样的学习律;学 习的过程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后 人也称这种理论为“尝试错误论”,简称”试误说“。 桑代克的联结理论是教育心理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 学习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强生公司说服母亲们,相信婴儿每次换过尿布后换 上新的爽身粉很重要;
帮助麦氏咖啡,使“咖啡休息”成为美国办公室、工 厂和家庭的习惯。
人类条件反射研究
婴儿天生的本能反射:吸吮、伸手和抓取 婴儿天生的情感反应:听到很响的声音,或者被突然扔下时
感到害怕(婴儿呼吸急促,缩拢嘴唇,然后放声哭喊); 头、手运动被强行挡住时感到愤怒(身体僵直,手臂扑打, 闭住呼吸,面部发红); 在被抚弄、摇动、轻拍和类似动作时感到爱(他会咯咯发笑, 呢喃自语或者微笑)。
他发现这个学官总是骑着一头驴来上班,这头驴 就拴在学校门前的树上。于是,有一天,郑板桥拿 了一根木棍走到驴跟前,先是朝它作了一个揖,接 着照准驴屁股狠狠地打了一棍。驴疼得大叫一声, 一蹦三丈高。连续数天,郑板桥都是如此,先给驴 作个揖,然后照驴屁股狠狠地打一棍。这样一来, 这头驴只要看到郑板桥给它作揖,还没等打它,就 必定恐慌地撩蹶子蹦跳起来。
回顾与总结——早期联结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的实质:
学习就是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学习就是建泛化与辨 别律
桑代克:
效果律 练习律 准备律
华生: 频因律 近因律
贡献与局限
运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学习 奠定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 只能解释简单的机械学习
早期联结主义理论的应用
1915年,任美国心理学协会主席 1920年9月,被迫离开心理学界 (他在心理学上令人炫目的职业生涯突然而且永久地结束 了,而他掀起的一场心理学运动却正在风起云涌。 )
华生成为汤普逊广告代理公司的常驻心理学家。为公 司设计了最为成功的一些广告策划活动,包括除臭剂、冷霜、 骆驼香烟和其它一些产品。
成功业绩包括:为旁氏冷霜和雪花膏设计的促销活动, 其中使用了来自西班牙女王和罗马尼亚女王的推荐材料;
2. 基本观点
• 学习的实质:所有学习得来的行为,只不过“是一长串的 条件反射”,
• 条件形成法则 - 时序:给予刺激的顺序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在中性刺激早
于非条件反射的时候,它才会成为条件反射,才能够激发反 射。
- 消退(extinction):这一现象发生在条件刺激多次重复 出现而不伴随无条件刺激时,原已形成的条件反射就逐渐减 弱直至消失,即条件刺激不再引起条件反应。
• 近因律:当反应频繁发生时,最新近的反应比较 早的反应更容易得到加强。
3. 评价
• 将巴甫洛夫的理论引进学习领域,促成了行为主 义学习理论的形成
• 只能解释较简单的低级学习
讨论复 习
1. 在对学习的本质、学习的过程以及学习 规律等问题的看法上,桑代克、巴甫洛夫、 华生学习理论有哪些异同? 2. 尝试用以上学习理论解释一些人和动物 的学习行为。
研究目的:揭示几乎所有其它的人类行为和情感 反应是如何由条件反射构成的。
恐惧形成实验
现实中的案例:
对海白菜气味的恐惧反应
大学生陈某,男,平常喜欢吃煮熟的海白菜拌 制的小菜。一次当他在大学生宿舍用电热杯煮 海白菜时,因水烧沸后从杯中溢出,流到电源 插口处发生电源短路而产生电弧火。火光喷出 一米多远,陈某当时十分惊恐,忙拨掉电源线 插头,双手双腿颤抖不止。
结论:首先,猫没有通过推理或者洞察力来学会逃跑,反过 来,它们是经过试误法来慢慢消除无用的动作;然后在合适 的动作和所欲求的目标之间建立联系。
看见一只有经验的猫如何逃跑,或者让桑代克抓住它们 的爪子去松开箱子做的门,它们从中什么也学不到。如果逃 脱只需要一个反应,所有的猫都能够学会逃脱,可是,有半 数以上的猫在需要两种反应的时候都没有学会如何逃脱。
泛化(generalization) :指某一条件反射一旦形成后,与 条件刺激类似的其他刺激会独自引发条件反应。 辨别(discrimination):对有关的但又不完全一样刺激给 与不同反应
泛化趋同,辨别趋异,两者构成准确精密的学习
3. 评价 • 经典条件反射揭示了学习活动最基本的生理机制 • 只能解释较简单的低级学习
效果律: “在对同一个情景做出的若干反应中,那些 伴随着或紧接着使动物满意的事态发生的反应,在其 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将与这个情景更加牢固地联结 起来……那些伴随着或紧接着使动物不适的事态发生 的反应,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将与这个情景的 联结则削弱下去。”
练习律:刺激—反应联结的强度决定于使用联结的频 次,换言之,反应重复的次数越多,刺激—反应的联 结就越牢固。
准备律:①学习者准备行动时,给 以行动则产生满意的结果;②学习 者准备行动时,不让其行动,将会 产生烦恼的结果;③学习者不准备 行动时,强迫其行动,将会产生烦 恼的结果。
3. 主要评价
– 贡献:
• 运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学习 • 奠定了联结派学习理论的基础
– 局限:
• 简化了学习过程的性质,只能解释简单的机械学习 • 未能揭示学习的意识性和能动性 • 未能区分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本质区别
三、华生的行为习惯说理论
1. 著名实验 - 华生其人 - 恐惧形成实验
(人类条件反射研究)
华生1878年出生在南卡罗莱那州的格林维尔市附近,是位名声极差、 性情暴躁的小农场主和一位正直虔诚的浸信会女教友的儿子。沃森处 在这两种各不相同的成人模式中倍受折磨,因而是个全无计谋,也很 懒惰的孩子。 小时候,“很偷懒,不怎么听话,从来没有哪一门课及 过格。”跟他的父亲一样,他有暴力倾向:经常与别人打架,直到其 中一个或者两个人都血乎乎的为止。可是,他慢慢长大了,成为一个 特别漂亮的年轻人,棱角分明,下巴坚挺,一头飘扬的黑发,以后就 开始了终生不辍的情场生涯。可是,他对理想一类的事情还是很严肃 的,学习认真,成绩也不错。他还特别喜欢哲学系的教程,因为里面 包括一些心理学课程。
“鸡在面对孤独和封死的墙时,其反应方式与在类似自然 环境中可以使其逃脱的行为差不多。其中的一些行为会引导它 得以成功,因之而来的快乐会使它记住这些动作。而没有导致 快感的一些行为就都被忘记了。”
博士研究课题:动物的智慧,指导教师:卡特尔
猫在有些箱子中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行动来逃脱:踩上一个踏板, 按一个按钮,拉一卷绳子,或者只要猫舔一下自己或者抓一下自己。在另 外一些箱子中,要想逃脱就得进行多重的动作,比如拉绳子,然后移动一 根根子。
他是位天才的叫卖者,热情洋溢而且极有手腕地向同事们贩卖他自己 和他的思想,他一边发动行为主义者运动,一边很快便升至其职业的 顶峰;之后,因为桃色事件而被逐出学术圈,他又在一家大型广告公 司充当心理学顾问,获取了第二份收入颇丰的职业。
1912年,首次使用 “行为主义者” 1913年,“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发表在《心理学 评论》上,后来被人称作“行为主义者宣言”,正式揭开 了心理学史上行为主义时代的序幕。
1957年,沃森快80岁的时候,美国心理学协会给 他颁发一份金奖,奖励他对心理学所作出的贡献。 颁奖词为:
至约翰B·沃森,他的工作是构成现代心理学形式 和实质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他发动了心理学思想上 的一场革命,他的作品是富有成果的研究工作延续不 断的航程的起点。
• 2. 基本观点
• 频因律:在其它条件相等的情况下,某种行为练 习得越多,习惯形成得就越迅速,即练习的次数 在习惯中起重要作用。
桑代克用厚厚的书本堆成了一道迷宫,有三条死路,第四 条路可以通往邻近的一个开口处,那里有一些食物、水和其它 的鸡。当他把一只鸡放入迷宫时,它会在死路里转来转去,大 声地吱吱叫,直到碰巧找到出口。当他一次又一次地放回去实 验时,慢慢就学会较快地找到出口。很明显,这里没有什么智 力行为包含在内,只有一些简单得多的东西。
电影《爱德华大夫》中的 条件性情绪反射
最为著名的和经常被引用的一句话: 给我十来个健康的婴儿,形体良好, 并在我自己独特的世界里让他们成大, 我担保随便从中挑选一个,就可以把 他训练成我可能选择的任何类型的专 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商场巨 贾和甚至乞丐和大盗,而不管他的天 才、倾向、能力、职业和他祖辈的种 族是什么。
• 第二天早餐时,同学们想到他前一天没吃到海 白菜,就从食堂买了一份拌海白菜给他早餐用。 他一闻到海白菜气味顿时一阵恶心、作呕、心 慌,态度很急躁并有些粗暴地拒绝了同学们的 好意。以后只要一想到海白菜的气味就心里慌 乱、烦躁。他从此再也不想吃海白菜了,但心 里并不知道是为什么。
• 后来,经过心理学专业人士分析才知道原因:当 陈某被电热杯弧火惊吓得恐慌万分时,宿舍内正 弥漫着很浓的海白菜气味。虽然他本人当时没有 意识到这种气味是否存在,还是在下意识中作为 一种条件刺激物与当时的惊恐情绪相结合而产生 条件作用,这两者之间在大脑中自动地建立起了 一种条件反射。这就是条件性情绪反射。
二、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1. 经典实验 • 巴甫洛夫简介 • 条件反射实验
条件反射演示(资料来源:Pavlov's Dog ()
郑板桥揖驴
郑板桥早年曾在扬州官学求学。学校里有一势 利学官,每见官宦子弟,必溜须拍马,阿谀奉 承;见贫寒士子,则另换一幅面孔,必令其对 他作揖行礼,甚是傲慢。学子们都对其敢怒不 敢言。郑板桥决心教训一下这个狗官,为贫寒 学子们出口恶气。
经典学习理论与实验 第一节 早期联结学习理论与实验 一、桑代克的联结学习理论 二、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 三、华生的行为习惯说理论
一、 桑代克的联结主义
1. 经典实验
– 桑代克简介:
• 教育心理创始人 • 学习的实验研究
– 猫的学习实验:
• 问题箱 • 尝试与错误
• 桑代克问题箱图示
研究生期间研究的课题:“鸡的直觉及智力行为”。在导 师詹姆斯家的地下室里做“鸡走迷宫实验”
一天,郑板桥早早就等在学校门口,恭候学官 的到来。等学官骑驴走到他面前时,他走过去对 着驴深深地作了一个揖。驴大叫一声,猛地跳了 起来。学官没防备,被狠狠地摔下了驴背,跌了 个鼻青脸肿。他狼狈地从地上爬起来,气急败坏 地大骂:“这头蠢驴!”
以后的几天里,郑板桥总是守候在学校门口, 对着这个骑着驴的势利学官作揖,每次都让驴把 学官摔得鼻青脸肿。学官害怕,以后再也不敢让 学子们对他作揖行礼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