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压昼夜节律

血压昼夜节律
血压昼夜节律

血压昼夜节律

近十几年来,随着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ABPM)在临床与科研工作中的广泛应用,人们对血压及其波动规律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有关血压昼夜节律(BPCV)及其临床意义简述如下:

1 ABPM 中血压昼夜节律的含义

大样本调查正常人及多数轻中度高血压病人,其ABPM 中血压波动表现出一定的可重复性的规律,即白昼血压水平较高,夜晚睡眠时血压水平较低,在清晨4:00-5:00 点开始上

升,6:00-8:00 点(也有报道为8:00-9:00 点)左右出现高峰,然后逐渐平稳,16:00-18:00 点再次出现高峰(次高峰),然后缓慢下降,凌晨0:00-2:00 点(也有报道2:00-3:00 点)达低谷并维持到4:00-5:00 点,全天出现双峰一谷的长柄勺型曲线。血压的这种节律变化对适应机体活动,保护心血管结构与功能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大部分学者把夜间血压下降百分率(PER)即白昼均值与夜间均值之差除以白昼均值作为判断ABPM 的血压昼夜节律状况的定量指标,一般以≥10%表示正常昼夜节律,<10%提示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根据24 小时动态血压随时间变化趋势图,即以小时为单位,将一天分为24 个时间区间,连接各时间、区间的平均收缩压或平均舒张压的曲线图,分析呈“杓型”改变,即夜间血压下降。反之为“非杓型”改变。。最近有学者报道了第三种类型即深杓型) , 指夜间血压下降超过20 %。高血压患者据其血压昼夜波动规律分为4 种类型:①正常昼夜节律型;②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型;③夜间血压升高型;④嗜铬细胞瘤型:常表现为发作性血压明显升高与直立性低血压[1]。

2 血压昼夜节律的临床意义及产生的可能机理有多数研究证实血压节律受脑力、体力活动的控制,受交感神经、迷走神经平衡的昼夜节律性变化的影响及人体内体液激素泌节律的调节。白天血压主要受力、脑力活动的变化控制,正常人白天主要以交感神经活性占优势,夜晚以副交感神经活性占优势,夜间交感神经活性下降,心输出量减少,全身肌肉松弛,外周血管阻力下降,因此夜间血压下降,这对适应机体活动与保护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具有重要意义。夜间睡眠时最大限度地排除了人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及多种神经-体液因素的影响。这时的血压最能反映病人最基础状态及高血压相关的病变程度。Abate的研究显示非勺状现象与副交感神经冲动减弱与交感神经冲动增强相关,非勺状者较勺状者更易发生靶器官损害。高血压患者夜间的血压下降减少可能在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交感神经系统活性的应激敏感性增高,且此敏感性随着靶器官的受累程度的加全重而进一步增高。这种血压不随生理活动的改变而改变的神经体液调控机制的紊乱导致外周血管阻力的增加,夜间血压下降减少,从而引起血压昼夜节律紊乱[2]。高血压病人对血压调节能力下降,全天24 小时血压水平较高,夜间不下降,使心、脑、肾等脏器更长时间处于压力负荷状态,致使靶器官受损,易出现并发症,因此血管昼夜节律紊乱提示靶器官受损,节律消失者受损严重。心血管事件发生更频繁[3]。夜间血压降低减弱或消失的高血压病人与较高的心血管意外发生率相关,收缩压昼夜节律及夜间收缩压水平为判断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即勺型曲线预后较好,非勺型预后较差。也有学者认为一旦靶器官受损,其副交感神经活性下降,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血压昼夜节律引起改变[4]。另外,随着年龄的增加及动脉硬化的发展,动脉可扩性减少,重要脏器、内分泌腺不足,血管压力感受器调节血压的敏感性下降,阻碍(尤其就是睡眠中的)动脉血管的扩张,使夜间血压不下降甚至升高。

3 分析血压昼夜节律时应考虑的几个因素Witte[12]等研究发现,明-暗周期本身对鼠视上核

的影响作用大于内源性神经激素作用。所以,白昼与黑夜的划分尤为重要,国内有学者李放[13]等研究表明,不同的时间间期划分对分析人的血压昼夜节律有重要意义,不同的时间划分得

出不同的结论。她采用短时法[全称短固定睡眠间期法,即10:00-23:00 点为清醒期,01:-7:00 点为睡眠期(6 小时)],长时法[全称长固定睡眠间期法,即07:00-22:00 为清醒期,22:00-07:00 点为睡眠期(9 小时)],日记法(以实际入睡与清晨觉醒时间划分)三种方法划分研究分析100 例病人,得出采用短时法更能准确到反映人体的血压昼夜节律。脑电图记录就是判断真正睡眠期的金标准,但因价格昂贵,影响睡眠等很难推广。May[14]在研究血压昼夜节律时把白天与黑夜按以下三种方法划分:根据患者个人睡觉与起床时间(参照患者病情日记)划分(方法IND);根据平均的睡觉与起床时间划分(方法MEAN);根据科学委员会推荐方法:白昼

7:00-22:00,夜间22:00-7:00(方法722)。用IND 分析血压昼夜节律时非勺状发生率低。总之,分析血压节律时应尽可能的控制人为因素对血压节律的影响,根据每个人实际作息时间

来计算白昼与黑夜,应掌握判断血压昼夜节律的正确标准。另外影响交感与副交感神经的活动如情绪激动、焦虑、失眠、运动、夜班工作者;患者的饮食习惯,特别就是盐的摄入量,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等,性别因素中注意绝经期后妇女,就是否采用雌激素治疗等,这些因素都会对血压节律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只有统一了标准,考虑到影响血压昼夜节律的各种因素,控制人为因素造成的误差,才能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结论。

4 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对靶器官的影响

大量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血压的昼夜节律特征与其并发症的发生及预后有密切关系。一般认为,血压呈杓型分布就是相对健康的类型,而血压呈非杓型分布或超杓型分布时患者发生

脑卒中、肾功能障碍、与左心室肥厚的危险性显著增高[1 ,6 ] 。华琦等[7 ]应用24 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与超声心动图比较338 例初诊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血压节律及心脏结构、功能的特点。发现血压节律为非杓型组24 小时收缩压、24 小时舒张压、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明显高于杓型组,非杓型组较杓型组左心室心肌质量及左室心肌质量指数明显增加,舒张

早期血流的峰值流速减慢,心房收缩期血流的峰值流速、流速积分及A/ E 比值加大。提示非杓型血压节律的高血压病患者较杓型血压节律者更易发生左心室肥厚及左室舒张功能减退。Hoshide 等[8 ]对一组血压正常的受试者进行了研究,结果同样发现非杓型血压者发生左心

室肥厚与心脏重构的危险性显著增加。上述研究结论与国外多数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Kario[9 ]最近对血压昼夜节律不同的老年人分别行头部核磁共振检查,发现血压节律呈非杓型及超杓型者发生无症状性脑血管病或中风的危险性比血压节律呈杓型者明显增加。王兆禹等[10 ]研究了血压昼夜节律性变化对高血压病患者心脏与大动脉重构的影响。该作者对64 例1~2 级高血压病患者进行24 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并以超声检测心脏结构指标及主动脉、股动脉、腘动脉管腔内径、内膜中层厚度等动脉结构指标及反映顺应性或扩张性的功能指标,并以36 例正常血压者作对照。结果发现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非杓型组高血压病患者与正常血压对照组相比,左房内径、左室壁厚度、左室肌质量明显增加,主动脉、股动脉及腘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面积增大,内膜中层厚度/ 腔径比值及内膜中层面积/ 管腔面积比值显

著增高;主动脉管腔内径及面积增大、脉搏波速度明显增快。而昼夜节律正常的杓型高血压组与正常血压对照组相比较,心脏与血管重构性变化指标差异多无统计学意义。提示轻中度高血压病时,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可能对心脏与大动脉重构有不良影响。孟秋云等[11 ] 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肾损害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对62 例高血压患者进行24 小时动

态血压监测,根据结果将62 例患者分成杓型组与非杓型组,并测定两组患者的血、尿β2微球蛋白(β2-MG) 、尿微量白蛋白(mAIB) 及血尿素氮(BUN) 、血肌酐(Cr) 。发现血压昼夜节律异常者血、尿β2-MG、尿mAIB、血BUN、Cr 均较正常昼夜节律者增加。提示血压昼夜节律呈非杓型者其肾损害较杓型者严重。相反,也有资料表明血压节律异常与高血压靶器官损害无关。这可能就是因为学者们采用的非杓型血压的判定标准有所差异。部分研究中所定义的夜间血压下降幅度的界值、以及设定的夜间血压的采样时段可能有所不同。为了尽量减小不同睡眠习惯对研究结果的影响,也有学者建议在分析血压昼夜变化时,应按个人的睡眠

与觉醒来划分白天与黑夜,即用“实际睡眠期血压”替代“夜间血压”[12 ] 。在关于动态血压监测与赖诺普利的研究( Study on Ambulatory Monitoring of Pressure and Lisinopril Administ ration) 中也表明,在未治疗的高血压患者及经过药物治疗获得稳定的降压效果的患者中,无论她们的血压曲线就是杓型还就是非杓型,她们的昼夜血压波动均达40 %左右。经过12 个月的降压治疗,左室肥厚的恢复情况在杓型与非杓型血压之间就是没有区别的,它只与24小时平均血压、日间血压或夜间血压的治疗情况相关。所以,需要更具说服力的标准来研究血压昼夜节律对高血压患者的靶器官损害。

5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治疗现状

血压昼夜节律的异常与高血压靶器官损害之间的关系尚有争议,而且仍然不十分清楚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靶器官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但就是二者之间肯定密切相关。一般认为恢复正常的血压昼夜节律就是有益的。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就常用降压药物对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进行了多项研究。张维忠等[14 ]最早观察了氨氯地平短期治疗对血压节律异常与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影响。28 例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高血压患者服氨氯地平5~10mg/ d 共6 周,治疗前与治疗第6 周时进

行动态血压监测与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发现在25 例完成治疗随访的患者中,血压昼夜节律异常者15 例逆转, 10 例未逆转。逆转患者的左心室舒张功能明显改善。说明氨氯地平治疗后,约60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异常的血压昼夜节律可得到逆转,进而改善其左心室舒张功能。然而,方宁远等[15 ] 却得出相反的结论,认为氨氯地平对血压昼夜节律无明显影响。最近, 邱原刚等[16 ]通过对79 例杓型与129 例非杓型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药物治疗,发现长效钙离子拮抗剂、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可能有益于保持正常血压昼夜节律。同时也有一些研究提示,不同类型的降压药物对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可能不尽相同,有的降压药物甚至可以使患者血压由杓型转变为非杓型[17 ] 。由此可见,逆转异常血压昼夜节律的意义及有效逆转异常血压昼夜节律的措施并未明了。血压昼夜节律受到年龄、性别、种族、季节、地理环境甚至饮食结构等多因素的影响[1 ] 。有多种因素参与了血压昼夜节律的调节,如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肾素- 血管紧张素,下丘脑- 垂体- 肾上腺轴等等。

在当今循证医学年代,应开展多中心、大规模、大样本的临床试验对血压的昼夜节律进行研究,即研究在同样降低血压的情况下,异常血压昼夜节律改善与未改善的患者间长期预后有

无差异。总之,人体血压具有典型的昼夜节律特征,血压昼夜节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血压昼夜节律可能具有独立于血压水平之外的临床意义。随着动态血压监测技术的普及与推广,对人体血压昼夜节律的研究将更加深入。高血压患者的药物治疗,除了注重降压药物的降压效果外,也应通过动态血压监测观察药物对血压节律的影响,控制夜间血压及清晨血压的快速上

升可能对保护靶器官免受损伤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专家称心率过快发生高血压几率高

专家称心率过快发生高血压几率高 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这“三高”已人尽皆知,日前,有专家又增加了高体重和高心率,即“五高人群”的概念。高体重、腹型肥胖的危害大部分人都很了解,而高心率对心脑血管健康的危害恐怕就很少人知道了。 在世界高血压日之际,世界高血压联盟主席刘力生教授呼吁,应将心率管理与血压、血糖、血脂管理并重,使其真正成为心血管疾病监测和控制的重要指标之一。 心率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 什么是心率,健康心率又是如何衡量的?在接受科技日报社记者采访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副主任、中国高血压联盟委员孙宁玲教授解释说:“简单来说,人每一次脉搏的搏动,都代表一次有效的心脏跳动,每分钟心脏跳动的次数就是心率。” “心跳的规律与否以及心脏的跳动次数,都影响着人体健康,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健康。”孙宁玲指出,静息心率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研究证实,安静时心率偏快的人收缩压和舒张压都较高,且心率加快还会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生和死亡的危险。可以说,心率越快,寿命越短。“心率可因年龄、性别及生理状况而不同。比如成年女性的心率一般比男性稍快;人们在安静或睡眠时心率会减慢;运动或情绪激动时心率会加快。” 在管理心率之前,首先要知道自己的心率到底是怎样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对照专家提出的“ABCDE心率5级标准”。A级心率:55—66次/分钟;B级心率:67—73次/分钟;C级心率:74—79次/分钟;D级心率:80—87次/分钟,大于等于88次/分钟就是了E级心率,也是最不好、最危险的心率。 中国高血压联盟副主席王文教授表示,健康人群最好达到A级心率,而对于已患有高血压或冠心病的人来说,A级最好,B级良好,C级或更低就一定要进行心率管理了。大量临床观察证实,患者心率如能达标,可以大大减少猝死、心肌梗死、脑卒中等恶性事件的发生,同时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正常成年人安静时的心率(静息心率)为60—100次/分钟。”刘力生表示,人的一生总心跳次数约为25亿次至30亿次,如果静息心率在60次/分钟左右,其寿命可达93岁。 孙宁玲解释说,静息心率是指早晨刚醒但还没有起床时的心率,而静坐心率就像量血压时,需要在椅子上静坐5分钟后再测量每分钟的心跳次数。“自己数静息心率时,最好数心跳,不要数脉搏,因为有房颤和早搏的病人,心跳和脉搏是不一致的,比如有房颤的患者,脉搏比心跳要少5—10次/分。” 在计算静坐心率时需注意,测量之前半小时不能喝咖啡、茶等容易让人兴奋的东西,大小便排干净,然后在有靠背的椅子上静静坐5分钟,坐的时候双脚要平放在地面上,然后

高血压脑病

高血压脑病 什么是高血压脑病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病症,可是,“高血压脑病”对于很多人而言,却是一个陌生的名词。我们这就来了解一下高血压脑病的基本信息吧! 高血压脑病(hypertensive encephalopathy)是指在高血压病程中因血压急剧、持续升高导致的急性脑循环障碍综合征。任何类型高血压只要血压显著升高,均可引起高血压脑病,但临床上多见于既往血压正常而突然发生高血压者,如急性肾小球肾炎、妊娠中毒症等,也好发于急进型或严重缓进型高血压伴明显脑动脉硬化的病人。除血压突然升高外,常伴剧烈头痛与神志改变,有时还出现肢体活动障碍,眼底检查有局限性或弥漫性视网膜小动脉痉挛,但不一定有出血、渗出或水肿,降压治疗后可迅速恢复。 高血压脑病为高血压病程中一种危及患者生命的严重情况,是内科常见的急症之一。起病急,进展快,及时治疗其症状可完全消失,若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则可导致不可逆脑损害及其他严重并发症,甚至可导致死亡。 高血压脑病,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疾病,以脑部损害最为突出,必须及时抢救治疗。凡高血压者有血压急剧升高伴剧烈头痛,甚至有意识和神志改变者,均应立即到医院急救治疗。迅速将血压控制在安全范围、防止或减轻脑组织水肿与损伤是治疗的关键。此外在治疗过程中应避免血压下降过度而使脑、心、肾的血液灌注发生障碍。系统治疗高血压和原发病、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刺激将有助于降低高血压脑病的发生。病情稳定后应逐步向常规抗高血压治疗过渡并坚持长期、正规治疗。... 高血压脑病的原因 任何类型的高血压均可发生高血压脑病。妈妈网百科将病因归纳了一下,主要有以下四类。 1、原发性高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率占1%左右,高血压病史较长,有明显脑血管硬化者更易发生。既往血压正常而突然出现高血压的疾病,如:急进性高血压和急性肾小球肾炎病人也可发生。 2、继发性高血压

血压昼夜变化的规律

血压昼夜变化的规律 受机体生物钟的控制,人体的许多生命活动在一天内呈现周期性变化。我们把这个特性称作昼夜节律性。在昼夜节律性的影响下,不同的人的血压也呈现昼夜节律性变化,血压白天与夜间的变化是有节律的,正常健康人血压的节律呈两峰一谷,长柄勺型,即白天血压波动在较高水平,晚8:时起血压逐渐下降,至夜里2:00~3:00时降至最低谷,凌晨血压又复上升,清晨起床后(6时)血压急剧上升,约8~9时达高峰,然后血压持续波动在较高水平,至下午 4:~6:00时出现第二个高峰,以后逐渐下降。如下图: 按照24小时血压曲线图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①占70%的大多数人为双高峰型,即符合上述的血压波动典型规律;②约25%的患者仅出现下午一个高峰;③少数患者(5%)以早起第一个高峰为突出。另外,部分高血压患者仅表现为白昼血压升高,还有部分患者出现白昼与夜间血压均升高。 中国高血压联盟推荐国内动态血压的正常值为:24小时平均值<130/80毫米汞柱;白昼平均值<135/85毫米汞柱;夜间平均值<125/75毫米汞柱;夜间血压平均值比白昼均值低10~15%。 目前24小时动态血压主要观察高血压患者三方面的问题。 ◆一是血压水平, ◆二是血压变化, ◆三是血压白天与夜间的变化节律。 正常情况下血压白天不超过 140/90毫米汞柱,夜间不超过120/80毫米汞柱,若超过说明血压超负荷。这种负荷的患者往往有靶器官的损伤。它是造成靶器官损伤独立的危险因素。所谓血压变化(或称变异)是指一定时间范围内,血压波动的程度。Mancia经过长达七年来的研究,发现血压波动的程度与靶器官的损害呈正相关,即血压波动越大,靶器官的损伤程度越严重。 二、血压波动的原因 那么为什么人们会有血压波动呢? 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是日常活动、睡眠导致血压波动,这就是人们熟悉的睡眠时血压降低,工作或日常活 动时血压升高; ◆二是人体内特殊物质的规律性的变化导致血压波动,这就是人们知道的同样在夜间睡眠 中血压也在波动的道理。

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和变异特点

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和变异特点 [摘要]通过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和血压变异性与病情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血压昼夜节律异常、血压变异性增大与靶器官损害密切相关,可以作为老年高血压患者临床病情判断的重要参考指标。 [关键词] 高血压;动态血压监测;血压昼夜节律;血压变异性;老年人 本文通过对75例老年高血压患者ABPM各项参数的分析,重点探讨血压昼夜节律及BPV异常变化的规律特点以及与病情之间的关系。l对象与方法 1.1对象75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作为观察组,按《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诊断标准,收缩压(SBP)>140mmHg,舒张压(DBP)>90mmHg,血压负荷总值(BPL)>10%。男65例,女10例,年龄62~79岁,平均年龄71±5.9岁。平均病程10~38年。合并糖尿病8例,冠心病10例。对照组50例,为经过健康体检老年人,经临床各项常规检查无合并心、脑、肾靶器官损害。符合中华医学会健康老年人指标。男30例,女20例,年龄6l~72岁,平均年龄65+4.8岁。全部人选对象在血压监测当天停服所有药物,保持正常活动和休息。 1.2 方法ABPM采用美国Spacelabs 90207无创性携带式血压监测仪,袖带22×10cm,缚于受试者左上臂,白昼(6am~10pro)每隔20min自助充气测压。夜间(10pro~次日6am)每隔40min自助充气测压,贮存所有测得SBP及DBP数值。所有有效监测次数,测压时间和血压值由Spacelabs 90206数据分析仪进行分析打印,血压可接受范围为SBP70~250mmHg,DBP5B~I50mmHg,脉压20~150mmHg,有效测压次数≥60次,否则重测。 1.3数据处理根据ABPM分析数据,统计分析下列数据:①24h平均收缩压(SBP)与舒张压(DBP);⑦白昼平均收缩压(dSBP)与舒张压(dDBP);③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与舒张压(nDBP);④血压负荷(BPL):收缩压负荷(SBPL)和舒张压负荷(DBPL)超过标准值的次数在总测量次数中所占百分比;⑤血压昼夜节律:以夜间血压下降的百分率来判断,即(白昼血压平均值一夜间血压平均值)/白昼血压平均值。>10%表示昼夜节律正常,<10%表示昼夜节律减弱,夜间血压平均值≥白昼血压平均值则表示血压昼夜节律消失;⑥24h血压变异性(24hBPV):包括24h、白昼、夜间收缩压变异性(SBPV)和舒张压变异性(DBPV)。 1.4统计处理统计数据用均值±标准差(x±s)表示,使用t检验,P<0.05为显著性意义。 2结果 2.1两组老年人ABPM各指标均值的比较观察组相应时间收缩压(24hSBP、dSBP、nSBP)与对照组比较,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间相应时间舒张压(dDBP、nDBP)差别均无显著性意义(p>O.05)。观察组白昼和夜间收缩压负

青少年患高血压的原因

青少年患高血压的原因 青少年患高血压的原因 环境因素,其实高血压发病的话和环境的关系也是比较密切的,往往的话就是环境因素约占60%,尤其是饮食之中钠盐摄入过多的话,还有就是长期的低钙、高蛋白、高脂饮食的话,其实都是引起血压升高,导致高血压的发生的原因的,还有就是青少年总是过量吸烟与饮酒的话,青少年长期的精神紧张、激动、焦虑、噪音等因素的话,都是引起高血压的发生。 肥胖与胰岛素抵抗,目前认为的话就是体重指数大于24的话就是为肥胖。还有就是血压常随体重指数的增大而升高,尤其是对于向心性肥胖者的话,其实是更加的容易会患上高血压这种疾病的,因为肥胖病人的话就是会出现的就是胰岛素功能障碍,从而促进高血压的发生。 年龄因素,年龄的话往往也是高血压的发生因素,尤其是随着年龄增加的话,就是血管弹性变差,然后的话就是血管阻力增加,因而会导致出现的问题就是血压升高的,但是有的人青少年的话,也会患上生高血压。 遗传因素,这种因素的话,其实也是青少年会患上高血压这种疾病的原因,青少年的话就是大约有60%的高血压患者具有高血压家族遗传史,也就是说高血压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性的疾病。 总之,一般青少年会患上高血压这种疾病的话,不外乎都是

上述给大家介绍的原因造成的,这就希望青少年的话,一定要积极的认识这些原因具体都有些什么的,然后可以强迫自己养成好的规律的生活习惯的,尤其是低盐高钙饮食。 青少年高血压的治疗 一、一般治疗 注意劳逸结合,保持足够的睡眠,参加力所能及的工作、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注意饮食调节,以低盐、低动物脂肪饮食为宜,并避免进富含胆固醇的食物。肥胖者适当控制食量和总热量,适当减轻体重,不吸烟。 二、降压药物治疗 根据病情合理使用降压药物,使血压维持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对减轻症状,延缓病情进展以及防止脑血管意外、心力衰竭和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都有作用。降压药物种类很多,各有其特点,目前趋向于作用持久,服用次数减少的长效制剂或剂型,以方便病人服用。日常服用的降压药可搭配鱼油一块服用,对降压能够起到更好的辅助作用。 三、迅速降压措施 治疗高血压危象和高血压脑病时需迅速降压,可用静脉注射或滴注给药措施。

静息心率及青年高血压患者的靶器官损害的关系

静息心率与青年高血压患者的靶器官 损害的关系 研究生宋江宏 指导教师张源明教授 专业学位领域内科学 研究方向高血压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2013年03月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amage of Target Organs and Resting Heart Rate in Young Hypertension ADissertation Submitted to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In Partial Ful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Medicine By Song Jianghong Internal Medicine Dissertation Supervisor:Zhang Yuanming March,2013

论文独创性说明 本人申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我个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签字日期: 导师签名:签字日期: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学校关于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各项规定,同意(选择“同意/不同意”)以下事项: 1.学校有权保留本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2.学校有权将本人的学位论文提交至清华大学“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用于出版和编入CNKI《中国知识资源总库》或其他同类数据库,传播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签字日期: 导师签名:签字日期:

高血压与心率的关系

提要 高血压的根源之一是交感神经的激活,表现为心率快。因此血压和心率“双控制”,才更有利于降压。 高血压的人都知道平时要量血压,以便于控制住血压。过去,大家在使用家用血压计时,只关注血压值,却常忽略了血压计上的另外一个数字,那就是心率是多少。专家提醒,血压和心率相关,因此量血压时一定也要看心率。 数据 我国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达2.9亿。由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作为指导单位、心血管健康研究院主办的“心率管理先锋行动”活动,自2012年启动至今,已经对北京、上海等全国269个城市超过一千万人进行了血压、心率筛查。该项目数据显示,三成以上的高血压患者心率超过80次每分钟,其中以中青年居多。专家说这表明高血压患者的心率控制现状不容乐观。 解读 高血压患者必须管好“心率” 北大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副主任孙宁玲教授说,很多高血压患者看病时,只告诉医生血压多少,对于血压表上心率的变化,要么不会看,要么就干脆忽略了。其实,血压的控制不应该只看血压值,而要把血压和心率放一块考虑。心率的正常值在60至100次每分钟,心率过快而不控制,易发展为高血压。随着心率的增快,血压也在进展。因此,控制血压的同时,对心率也要重视起来。 北大医院心内科主任霍勇教授说,心率过快的原因主要有两类,一是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有些人容易产生情绪紧张和波动,或者激动和焦虑,从而使心率加快。二是一些相关疾病导致的心率增快,比如内分泌疾病、甲状腺疾病和睡眠呼吸暂停等。总体来说,由于一般的焦虑、情绪紧张引起的心率增快,更多是生活方式的干预,可以通过调整生活节奏,放松心情,调整心态,练练瑜伽等来达到调整心率的目的。但不运动时或者睡觉时,心率仍然超过80次每分钟,一般都是交感神经激活的表现,可能有潜在的疾病,应该去医院检查。 通过控制心率来控制血压,以延缓高血压的疾病进展,目前的药物主要有β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通过抑制过度激活的交感神经活性,抑制心肌的收缩力,从而发挥降压作用,适合于伴快速心率失常、冠心病伴有心衰等高血压患者的治疗。 心率最好控制在每分钟80以下 霍勇教授说,每分钟60至100次的正常心率,是指安静状态下的静息心率。人从出生到年纪大,有一个心率逐渐变慢的过程。100次每分钟对小孩来说是正常的,但若100次每分钟对老人来说一定是不正常。不管是正常人还是高血压病人,心率超过80次每分钟都不太好。人在运动后的心跳会比安静状态下会快一些,但如果不运动时或者睡觉时,心率仍然超过80次每分钟,就需要警惕了。 心率快对高血压的控制也会有影响。医学研究表明,心率大于80次每分钟是心血管病的危险信号。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心率若大于80次每分钟,死亡发生率将显著上升。这是因为高血压的形成有多种机制,其中交感神经兴奋是重要的一环。心率加快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的重要标志,意味着交感神经的过度激活,心率加快和血压升高都是交感激活的表现。

血压昼夜节律

血压昼夜节律 近十几年来,随着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ABPM)在临床与科研工作中的广泛应用,人们对血压及其波动规律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有关血压昼夜 节律(BPCV)及其临床意义简述如下: 1 ABPM 中血压昼夜节律的含义 大样本调查正常人及多数轻中度高血压病人,其ABPM 中血压波动表现出一定的可重复性 的规律,即白昼血压水平较高,夜晚睡眠时血压水平较低,在清晨4:00-5:00 点开始上 升,6:00-8:00 点(也有报道为8:00-9:00 点)左右出现高峰,然后逐渐平稳,16:00-18:00 点再次出现高峰(次高峰),然后缓慢下降,凌晨0:00-2:00 点(也有报道2:00-3:00 点)达低谷并维 持到4:00-5:00 点,全天出现双峰一谷的长柄勺型曲线。血压的这种节律变化对适应机体活 动,保护心血管结构与功能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大部分学者把夜间血压下降百分率(PER)即白昼均值与夜间均值之差除以白昼均值作为判断ABPM 的血压昼夜节律状况的定量指标,一般以≥10%表示正常昼夜节律,<10%提示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根据24 小时动态血压随时间变化趋势图,即以小时为单位,将一天分为24 个时间区间,连接各时间、区间的平均收缩压或平均舒张压的曲线图,分析呈“杓型”改变,即夜间血压下降。反之为“非杓型”改变。。最近有学者报道了第三种类型即深杓型) , 指夜间血压下降超过20 %。高血压患者据其血压昼夜 波动规律分为 4 种类型:①正常昼夜节律型;②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型;③夜间血压升高型;④嗜铬细胞瘤型:常表现为发作性血压明显升高与直立性低血压[1]。 2 血压昼夜节律的临床意义及产生的可能机理有多数研究证实血压节律受脑力、体力 活动的控制,受交感神经、迷走神经平衡的昼夜节律性变化的影响及人体内体液激素泌节律 的调节。白天血压主要受力、脑力活动的变化控制,正常人白天主要以交感神经活性占优势,夜晚以副交感神经活性占优势,夜间交感神经活性下降,心输出量减少,全身肌肉松弛,外周血管阻力下降,因此夜间血压下降,这对适应机体活动与保护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具有重要意 义。夜间睡眠时最大限度地排除了人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及多种神经-体液因素的影响。这时的血压最能反映病人最基础状态及高血压相关的病变程度。Abate的研究显示非勺状现象与副交感神经冲动减弱与交感神经冲动增强相关,非勺状者较勺状者更易发生靶器官损害。 高血压患者夜间的血压下降减少可能在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交感神经系统活性的应激敏感 性增高,且此敏感性随着靶器官的受累程度的加全重而进一步增高。这种血压不随生理活动 的改变而改变的神经体液调控机制的紊乱导致外周血管阻力的增加,夜间血压下降减少,从而引起血压昼夜节律紊乱[2]。高血压病人对血压调节能力下降,全天24 小时血压水平较高,夜间不下降,使心、脑、肾等脏器更长时间处于压力负荷状态,致使靶器官受损,易出现并发症,因此血管昼夜节律紊乱提示靶器官受损,节律消失者受损严重。心血管事件发生更频繁[3]。夜间血压降低减弱或消失的高血压病人与较高的心血管意外发生率相关,收缩压昼夜节律及 夜间收缩压水平为判断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即勺型曲线预后较好,非勺型预后较差。也有学者认为一旦靶器官受损,其副交感神经活性下降,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血压昼夜节律引起改变[4]。另外,随着年龄的增加及动脉硬化的发展,动脉可扩性减少,重要脏器、内分泌腺不足,血管压力感受器调节血压的敏感性下降,阻碍(尤其就是睡眠中的)动脉血管的扩张,使夜间血压不下降甚至升高。

高血压脑病护理常规

高血压脑病 概念 发生在重症高血压患者,过高的血压超过脑血管自身调节能力时,导致脑组织血流灌注过多,大量液体通过血脑屏障漏出血管造成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表现为剧烈弥漫性头痛、呕吐、烦躁、意识模糊甚至抽搐昏迷。 病因 1.原发性高血压 高血压脑病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发病率占1%左右,高血压病史较长,有明显脑血管硬化者更易发生。既往血压正常而突然出现高血压的疾病,如:急进性高血压和急性肾小球肾炎病人也可发生。伴有肾功能衰竭的高血压患者亦易发生高血压脑病。 2.继发性高血压 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肾小球肾炎性高血压、肾动脉狭窄、嗜铬细胞瘤等继发性高血压易发生高血压脑病。 3.某些药物或食物诱发高血压脑病 少见情况下,高血压患者应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的同时,又服用萝芙木类、甲基多巴或节后交感神经抑制剂,也会引起与高血压脑病相似的症状。进食富含胺类的食物也可诱发高血压脑病。 4.颈动脉内膜剥离术后 高度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剥离术后,脑灌注突然增加,亦可引起高血压脑病。 临床表现 1.发病年龄与病因有关 急性肾小球肾炎引起者多见于儿童,子痫常见于年轻妇女,脑动脉硬化者多见于老年患者。 2.动脉压升高 取决于血压升高的程度及速度。多发生与急进型高血压和严重的缓进型高血压,后者一般情况严重,血压显著升高,血压达到250/150mmHg左右才发生,而急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未达到200/130mmHg亦能发生高血压脑病。 3.颅内压增高 由脑水肿引起。患者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颈项强直,视乳头水肿,视网膜动脉痉挛并有火焰样出血和动脉痉挛以及绒毛状渗出物。 4.意识障碍 可表现为烦躁不安、兴奋、神情萎靡、木僵、嗜睡及至昏迷,精神错乱亦有发生。 5.癫痫发作 可为全身性局限性发作,有的出现癫痫连续状态。 6.阵发性呼吸困难 由于呼吸中枢血管痉挛,局部缺血及酸中毒所引起。 7.其他脑机能障碍的症状 如失语、偏瘫、偏盲、黑蒙、暂时性失明等,约32%患者会发生视物模糊。50%以上的患者出现肾功能不全。

安静与运动时心率、血压测定

实验安静、运动时血压的测定 [实验目的] 掌握人体动脉血压间接测量的原理和方法,观察运动对人体血压的影响。 [实验原理] 人体动脉血压测量采用听诊法,测量部位为上臂肱动脉。用血压计的压脉带充气,通过在动脉外加压,然后根据血管音的变化来测量血压。通常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没有声音,如果血液流经狭窄处形成涡流,则发出声音。当缠缚于上臂的压脉带内充气后压力超过肱动脉收缩压时,肱动脉内的血流完全被阻断。用听诊器在其远端听不到声音。徐徐放气降低压脉带内的压力,当压力低于肱动脉收缩压而高于舒张压时,血液将断续地流过肱动脉而产生声音,在肱动脉远端能听到动脉音。继续放气,当压脉带内压力等于舒张时,血流由断续流动变成连续流动,使声音突然由强变弱并消失。故从无声音到刚听见第一个动脉音时的外加压力相当于收缩压,动脉音突然变弱时的外加压力相当于舒张压 [实验对象] 普通学生 [实验器材] 听诊器、血压计、节拍器。 [实验步骤] l.熟悉血压计的结构。血压计有汞柱式、弹簧式和电子式,一般常用的是汞柱式血压计,它由检压计、压脉带和橡皮充气球3部分组成。检压计是一标压力刻度的玻璃管,上端通大气,下端和水银槽相通。压脉带为外包布套的长方形橡皮囊,它借橡皮管分别和检压计的水银槽及充气球相通。橡皮充气球是一个带有螺丝帽的橡皮囊,供充气,放气用(图4-15)。 2.受试者脱去一衣袖,静坐5min以上。 3.松开血压计橡皮球螺丝,驱出压脉带内残留气体,再旋紧螺丝。 4.令受试者将前臂平放于桌上,与心脏在同一水平位,手掌向上。将压脉带在该上臂,其下缘至少在肘关节上2cm,松紧适宜。 5.将听诊器耳件塞入外耳道,其弯曲方向与外耳道一致,即略向前弯曲。 6.在肘窝内侧先用手指触及肱动脉脉搏,将听诊器胸件放在其上。 7.测量收缩压:用橡皮球将空气打入压脉带内,使检压计中水银柱逐步上升到听诊器听不到脉搏音为止。继续打气使水银再上升2.6~4.0kPa(20~30mmhg)。随即松开气球螺旋,连续缓慢放气,减低压脉带内压力,在水银柱缓慢下降的同时仔细听诊。当开始听到“砰、砰”的动脉音时检压计上水银柱的刻度即为收缩压。一般青壮年收缩压为12-17.3kPa (90-130mmHg). 8.测量舒张压:继续缓慢放气,动脉音先由低到高,然后由高变低,最后完全消失。在声音突然变弱的瞬间,检压计上水银柱刻度即代表舒张压。一般青壮年舒张压力8-10.6kPa (60-80mmHg)。血压记录常以收缩压/舒张压kPa(或mmHg)表示。1kPa=7.5mmHg。反复测血压,如血压值波动<0.5kPa或<4mmHg即为准确。 9.运动后血压的测量:拉开压脉带与检压计相连的橡皮管接头(不要取下压脉带)。令受试者以每次2s的速度连续下蹲3min(30次/min)或按节拍器节律下蹲,取坐位测定运动后即刻、2min、4min、6min时的血压和脉率。 [注意事项] 1.测量应在安静环境中进行。 2.受试者应脱去衣袖,以免袖口过紧,阻碍血液循环。 3.压脉带的宽度有7、9、12cm3种,应以覆盖受试者上臂1/2-1/3。

(完整版)高血压脑病的原因

高血压脑病的原因 文章目录*一、高血压脑病的简介*二、高血压脑病的原因*三、高血压脑病的危害*四、高血压脑病的高发人群*五、高血压脑病的预防方法 高血压脑病的简介高血压脑病(hypertensive encephalopathy)是指在高血压病程中因血压急剧、持续升高导致的急性脑循环障碍综合征。任何类型高血压只要血压显着升高,均可引起高血压脑病,但临床上多见于既往血压正常而突然发生高血压者,如急性肾小球肾炎、妊娠中毒症等,也好发于急进型或严重缓进型高血压伴明显脑动脉硬化的病人。除血压突然升高外,常伴剧烈头痛与神志改变,有时还出现肢体活动障碍,眼底检查 有局限性或弥漫性视网膜小动脉痉挛,但不一定有出血、渗出或水肿,降压治疗后可迅速恢复。 高血压脑病的原因任何类型的高血压均可发生高血压脑病。 主要病因: 1、原发性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率占1%左右,高血压病史较长,有明显脑血管硬化者更易发生。既往血压正常而突然出现高血压的疾病,如:急进性高血压和急性肾小球肾炎病人 也可发生。

2、继发性高血压。如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肾小球肾炎性高血压、肾动脉狭窄、嗜铬细胞瘤等血压中等程度增高,也有发生高血压脑病的可能。 3、某些药物或食物诱发高血压脑病。少见情况下,高血压患者应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的同时,又服用萝芙木类、甲基多巴或节后交感神经抑制剂,也会引起与高血压脑病相似的症状。进食富含胺类的食物也可诱发高血压脑病。 4、颈动脉内膜剥离术后。高度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剥离术后,脑灌注突然增加,亦可引起高血压脑病。 高血压脑病的危害易并发脑疝、罕见并发脑血栓形成或脑出血。 1、脑疝。由于脑水肿加剧,其脑容积增加而压迫正常脑组织,易出现脑疝,可迅速死亡。 2、脑血栓或脑出血。Schwartz等报道,110例高血压脑病中,3例因血小板减少导致致命大量脑出血,可见脑出血并发症虽然罕见,但后果严重。 高血压脑病的高发人群本病见于高血压患者,由于动脉太突发急骤升高,导致脑小动脉痉挛或脑血管调节功能失控,产生严

高血压患者心率管理

高血压患者心率管理 高血压患者心率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17 1、交感神经过度激活是高血压主要发病机制之一,而心率快慢常作为评估交感神经活性的 简易指标 2、心率增快伴随着血压升高和靶器官损害,而且心率增快是一项独立的心血管危险因素 3、我国高血压患者心率干预的切点定义在:静息心率>80bpm,或者24h动态平均心率> 75 4、对于高血压患者(无心血管合并症,如HF、CAD),首选血压达标兼顾心率管理。合并 冠心病、心衰应按相应指南控制到靶心率 5、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失衡的标志:HR增快和HRV减低 6、HRV(心率变异性)增高反映副交感活性增强,降低反映交感神经活性增强 7、我国1/3以上高血压患者,H R≥80bpm 8、交感神经活动未能正常化是高血压治疗中的“残留风险” 9、基线心率增快者,发生持续性高血压的相对危险是正常心率者的2倍 10、高血压患者心率增快与微量白蛋白尿和主动脉僵硬度显著相关 11、高血压患者心率增快导致心血管事件及死亡率增加 12、心率是与血压相关最强的参数之一 13、夜间心率相比白天心率对心血管事件风险及死亡率的预测价值更高 14、清晨心率增快是心血管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15、大部分高血压患者可以从降低高心率治疗中获益 16、欧洲高血压伴心率增快专家共识2016推荐心率干预切入点为80——85bpm 17、高血压患者的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均随着心率增快而升高,心率每增加10bpm,血 压升高1.7/1.1 18、心率60——79bpm血压达标率最高 19、有合并症的高血压心率控制目标 心衰<70 房颤<110 冠心病55——60 急性主动脉夹层50——60

高血压脑病

概述 定义及危害 高血压脑病亦为内科较为常见的急症,是指脑细小动脉发生持久而严重的痉挛或广泛微血管栓塞,脑供血发生急性障碍,也可能脑内小动脉因血压极度升高而被迫扩张,从而使大脑过 高血压脑病 度灌注,导致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引起的一系列临床表现。 发病人群 可发生于急进型或严重缓进型高血压病患者,尤其是伴有明显脑动脉硬化者;在妊娠中毒症、肾小球肾炎、肾血管性高血压和嗜铬细胞瘤等继发性症状性高血压患者中亦时有发生。发病常先有血压突然升高、头痛、恶心、烦躁不安等症状,然后发生剧烈头痛、呕吐、心动过缓(个别亦可心动过快)、脉搏有力、呼吸困难、视力障碍、黑蒙、抽搐、意识模糊甚至昏迷。也可有暂时性偏瘫、半身感觉障碍、失语等。 特点 血压升高时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升高,而以舒张压升高为主。腰穿脑脊液压力增高,其蛋白含量增高,视神经乳头水肿。发作短暂者历时数分钟,长者可达数小时甚至数日之久,高血压脑病可以看作是发生在脑部的高血压危象。祖国医学认为这一情况是阴虚阳亢,肝风内动所致。 发病原因 原发性高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率占1%左右,高血压病史较长,有明显脑血管硬化者更易发生。既往血压正常而突然出现高血压的疾病,如:急进性高血压和急性肾小球肾炎病人也可发生。 继发性高血压 如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肾小球肾炎性高血压、肾动脉狭窄、嗜铬细胞瘤等血压中等程度增高,也有发生高血压脑病的可能。 某些药物或食物诱发高血压脑病

少见情况下,高血压患者应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的同时,又服用萝芙木类、甲基多巴或节后交感神经抑制剂,也会引起与高血压脑病相似的症状。进食富含胺类的食物也可诱发高血压脑病。 颈动脉内膜剥离术后 高度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剥离术后,脑灌注突然增加,亦可引起高血压脑病。 发病机制 过度调节或小动脉痉挛学说 正常情况下,脑血管随血压变化而舒缩,血压升高时,脑部血管收缩;血压下降时脑血管扩张,当血压急剧升高时可造成脑膜及脑细小动脉持久性痉挛,使流入毛细血管的血流量减少,导致缺血和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血液内水分外渗增加,可导致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在此基础上可发生坏高血压脑病 死性小动脉炎、斑点状出血或多发性小栓塞,引起脑血液循环急性障碍和脑功能损伤,从而产生一系列临床表现。 自动调节破裂学说 脑血管通常随血压变化而扩张或收缩,以保持脑血流量的相对稳定。直接测量脑膜血管的直径和用同位素间接测量入脑血流量,均说明血压下降时脑膜血管扩张,血压升高时则收缩。正常人当平均动脉压(MAP)在60~120mmHg之间时脑血流量是恒定的。血压明显上升,如MAP≥180mmHg时,自动调节机制破坏,原先收缩的脑血管(血压升高时收缩)由于不能承受过高的压力而突然扩张,产生所谓被动性扩张现象,结果脑血管过度灌注,脑血流量增加,血浆渗透压增高,渗入血管组织周围而导致脑水肿和颅内高压,从而产生一系列临床表现。 本病主要病理改变是弥漫性脑水肿 脑重量增加可超过正常脑的20%~30%。脑外观苍白,脑回变平,脑沟变浅,脑室变小,脑浅表部位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扩张,Virchow-Robin 腔隙扩大,脑切面呈白色,可有瘀点状出血或微小狭长的裂隙状出血及腔隙性病损等。脑小动脉管壁玻璃样变性使血管内皮增厚,外膜增生,血管

青少年患高血压的原因

青少年患高血压的原因 环境因素,其实高血压发病的话和环境的关系也是比较密切的,往往的话就是环境因素约占60%,尤其是饮食之中钠盐摄入过多的话,还有就是长期的低钙、高蛋白、高脂饮食的话,其实都是引起血压升高,导致高血压的发生的原因的,还有就是青少年总是过量吸烟与饮酒的话,青少年长期的精神紧张、激动、焦虑、噪音等因素的话,都是引起高血压的发生。 肥胖与胰岛素抵抗,目前认为的话就是体重指数大于24的话就是为肥胖。还有就是血压常随体重指数的增大而升高,尤其是对于向心性肥胖者的话,其实是更加的容易会患上高血压这种疾病的,因为肥胖病人的话就是会出现的就是胰岛素功能障碍,从而促进高血压的发生。 年龄因素,年龄的话往往也是高血压的发生因素,尤其是随着年龄增加的话,就是血管弹性变差,然后的话就是血管阻力增加,因而会导致出现的问题就是血压升高的,但是有的人青少年的话,也会患上生高血压。 遗传因素,这种因素的话,其实也是青少年会患上高血压这种疾病的原因,青少年的话就是大约有60%的高血压患者具有高血压家族遗传史,也就是说高血压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性的疾病。 总之,一般青少年会患上高血压这种疾病的话,不外乎都是上述给大家介绍的原因造成的,这就希望青少年的话,一定要积极的认识这些原因具体都有些什么的,然后可以强迫自己养成好的规律的生活习惯的,尤其是低盐高钙饮食。 青少年高血压的治疗 一、一般治疗 注意劳逸结合,保持足够的睡眠,参加力所能及的工作、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注意饮食调节,以低盐、低动物脂肪饮食为宜,并避免进富含胆固醇的食物。肥胖者适当控制食量和总热量,适当减轻体重,不吸烟。 二、降压药物治疗 根据病情合理使用降压药物,使血压维持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对减轻症状,延缓病情进展以及防止脑血管意外、心力衰竭和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都有作用。降压药物种类

中、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特点分析

稿号:200905016 刊用形式:经验交流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特点分析 王海连(清华大学玉泉医院心内科,北京 100049) 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日益增多。老年人压力感受器敏感性减退,对血压的调节功能降低,易造成血压波动,是心脑血管事件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监测我科2008年1-12月收治的中老年高血压病患者24 h动态血压,了解其血压昼夜节律特点,以指导临床个体化降压治疗,提高老年高血压病的诊疗水平。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133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年龄分段标准将入选病例分为2组:≥60岁为老年组,患者77例,男27例,女50例,平均(71.05 ± 5.27)岁,其中合并冠心病34例,糖尿病23例,出现尿蛋白18例,心室肥厚22例;< 60岁者为中年组,患者56例,男27例,女29例,平均(49.00 ± 7.49)岁,其中合并冠心病11例,糖尿病16例,出现尿蛋白8例,心室肥厚6例。所有患者均于测试前停服降压药物3 d以上。高血压诊断标准按照中国高血压联盟参考1999年WHO/ISH高血压处理指南而制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1]中的诊断标准,日间以收缩压(SBP)>140 mmHg或舒张压(DBP)>90 mmHg,夜间以SBP>125 mmHg或DBP>80 mmHg为标准。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病例。 1.2方法 动态血压监测采用德国IEM公司MOBIL-O-GRAPH无创性携带式动态血压监测仪,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白昼(8:00-23:00)每隔30 min、夜间(23:00-8:00)每隔60 min 自动充气1次测量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监测时间:上午10:00~11:00至次日上午10:00~11:00,记录下列参数指标:①24 h平均收缩压(24 h-SBP),24 h平均舒张压(24 h-DBP);②白昼平均收缩压(d-SBP),白昼平均舒张压(d-DBP); ③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④收缩压和舒张压夜间下降百分率。夜间血压下降率(%)=[(白昼均值-夜间均值)/白昼均值]×100%。夜间血压下降率≥ 10%为血压正常节律(杓型)(dipper);< 10%为节律异常(非杓型)(non-dipper);< 0%为反杓型(anti-dipper)。 1.3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用x±s表示,组间数据比较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老年组24 h平均、白昼和夜间的收缩压高于中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表1)。老年组血压昼夜节律消失明显,杓型发生率明显降低,非杓型、反杓型发生率明显高于中年组。老年组中血压昼夜节律消失66例,其中非杓型32例,反杓型34例。中年组中血压昼夜节律消失26例,其中非杓型20例,反杓型6例。 表1 老年组与中年组24 h血压特征(mmHg,x±s) 组别例数d-SBP d-DBP n-SBP n-DBP 24-SBP 24-DBP 老年组77 144.49±13.37 a80.22±9.73 141.96±18.16a78.00±10.72142.97±14.31a79.31±9.18 中年组56 139.00±15.78 85.25±11.53 124.41±15.59 82.36±9.09 133.59±14.56 84.73±9.21 a: P < 0.05,与中年组比较 3 讨论 正常生理状态下,人体的血压改变在1 d内表现为1个“双峰一谷”曲线,即夜间血压水平较低,清晨觉醒前后血压迅速增高,于10:00-12:00达到峰值;此后血压逐渐降低,但日间一直维持较高水平,夜间进一步下降,于凌晨3:00-5:00 作者简介:王海连,女,北京市人,住院医师,主要从事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方面的研究。电话:(010)88257755-6141收稿日期:2009-05-05;修回日期:2009-06-08 达到谷值。大多数高血压病患者血压节律与正常人相似,仍有这种节律性变化,但随着年龄增长,大部分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发生变化或消失。本研究通过对133例不同年龄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动态血压昼夜节律特点分析发现,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以收缩压升高为主,舒张压增高不明显,从而表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主要表现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收缩压≥140 mmHg,舒张压<90 mmHg),与以往报道一致〔2〕。老年组中符合正常杓型血压昼夜节律的患者11例(14.28%),其余66

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及临床意义的探讨

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及临床意义的探讨发表时间:2016-04-28T16:21:25.347Z 来源:《徐州医学院学报》2015年11月第35卷总第21期作者:周婧徐新献* 姚武位田绿潘怡窦娟韩根根[导读] 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老年病科老年高血压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大,24hDBP呈现降低趋势。(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老年病科重庆 400062)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将老年高血压患者346例按年龄段分为老年1组(60~69岁,n=77)、老年2组(70~79岁,n=109)和老年3组(≥80岁,n=160),分析3组患者动态血压参数、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发生率。结果24 h平均舒张压(24hDBP)老年3组和老年2组均低于老年1组(P<0.05)。3组的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率分别为78.00%、89.78%和92.04%。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率老年3组显著高于老年1组(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大,24hDBP呈现降低趋势。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特征多数表现为非杓型和反杓型血压,并且多数血压昼夜节律消失。随增龄变化老年高血压患者昼夜节律异常率增高。【关键词】:老年人;高血压;昼夜节律;动态血压监测目前已认识到,高血压靶器官损害不仅与血压水平有关,血压昼夜节律紊乱同样可导致或加重靶器官损害。我们对346例住院的老年高血压住院患者进行24 h 动态血压监测(ABPM)结果进行了分析,以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特征和临床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入选对象为我院老年病科2014年7月~2015年6月住院患者中进行24 h ABPM老年高血压患者346例。入选标准: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排除继发性高血压、脑梗死、脑出血、心力衰竭、严重肾功能衰竭、主动脉瓣关闭不全、重度贫血等疾病。按不同年龄段分为三组:老年1组77例,年龄60~69岁,男34例,女43例;老年2组109例,年龄70~79岁,男32例,女77例;老年3组160例,年龄80~99岁,男54例,女106例。 1.2 方法采用袖带式动态血压监测仪, 袖带缚于受试者左上臂,间断自动充气并以振荡法进行24hABPM,日间(6: 00~22: 00)和夜间(22: 00 ~次日6: 00)每30min自动充气测压1次。测量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压,记录时间>22h有效。获得24h、日间、夜间3个时段的动态血压数据,即24 h平均收缩压(24hSBP)与24 h平均舒张压(24hDBP)、日间平均收缩压(dSBP )与日间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 与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全部病例监测前1 d停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等影响血压的药物。动态血压的正常参考值: 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1]建议的正常参考值: 24 h<130/80mmHg,白天<135/85mmHg,夜间<120/70mmHg。根据1990年柏林自动血压监测会议的规定, 血压波动的昼夜节律采用夜间血压下降百分率表示, 即夜间血压下降百分率=(白天平均值-夜间平均值)/白天平均值×100%,10%~20%为杓型,<10%为非杓型。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百分率分析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特征,夜间血压下降百分率10%~20%为杓型;<10%为非杓型,>20%为超杓型,反杓型为夜间血压高于日间血压。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进行数据分析,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单因素方差分析,各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 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4hABPM参数结果见表1。24 h DBP老年3组和老年2组均低于老年1组(P<0.05)。结果表明,从不同年龄段来看,老年高血压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大,24hDBP呈现降低趋势。 2.2 血压昼夜节律类型及异常情况见表2。结果表明,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多数表现为非杓型和反杓型血压,血压昼夜节律消失。

青少年为何会得高血压

青少年为什么会得高血压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病。一般认为只有老年人才会有高血压,其实少数青少年在青春发育时期,也会出现高血压的现象,称之为青春期高血压。多见于14~20岁的青少年。成年人在40岁以下的血压正常值收缩压为100~140毫米汞柱,舒张压为60~90毫米汞柱。青春期以前,儿童的血压较成人低得多,年龄越小血压越低。青春期以后,血压随之升高,有的会出现暂时性血压偏高现象。 根据中国青少年体质研究组织于1979年按性别、年龄分组制定的关于儿童、青少年血压的标准如下表: 中国青少年儿童血压正常值上限(mmHg)

引起高血压的原因,一般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高压血是以血压升高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独立疾病。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一些专家认为与高血压家庭遗传有很大关系。一般说来,当外界环境及身体内的不良刺激,引起强烈而长期的精神紧张及情绪波动时,使大脑皮层功能失调,以及内分泌的改变,同时交感神经兴奋使全身小动脉痉挛会引起血压逐渐升高。另外,肥胖、过量吃盐和吸烟,也会引起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是由于身体患了某些疾病之后而引起的血压升高。青少年继发性高血压大多是患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等后引起的。 青春期高血压,一般认为是青少年性成熟期间出现的暂时现象,随年龄增长会逐渐消失。但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种病态。它的特点是收缩压升高,可达140~150毫米汞柱,而舒张压不高或升高不明显。平时没有什么不适感觉,仅在过度疲劳或剧烈运动时才有头晕、胸闷等症状。 青春期高血压的形成,主要与青春期性成熟期神经和内分泌的剧烈变化有关。这一时期由于下丘脑垂体以及肾上腺、性腺、甲状腺等分泌

腺和活动都比较旺盛,促使全身各组织、器官迅速发育,此时心脏的功能也相应增强,但心血管系统的成长要比肌肉缓慢一些,这就会使心脏的负担加重。同时由于身体的迅速发育,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大大提高,影响了对心血管系统的正常调节功能,出现了不协调,不稳定现象,因而会使青春发育期的青少年出现一时性的血压升高现象。当植物神经调节功能逐渐稳定时,血压就会恢复正常。 因此,要预防青春期青少年高血压的发生,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要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安排生活与学习,注意劳逸结合,不过度紧张,保证充足的睡眠。 注意饮食,少食盐,不吸烟,不酗酒,不吃含胆固醇较多的食物。要防止身体过于肥胖。 要坚持经常性的体育运动,并控制好运动强度。 要按期检查血压,一旦发现血压高,也不要紧张,只要消除心理影响,控制饮食即可。当然还要注意积极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