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诗词《杂诗·其一》原文译文赏析
陶渊明杂诗(其一)

杂诗十二首·其一陶渊明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注释①蒂(dì帝):蒂的异体字,瓜当、果鼻、花与枝茎相连处都叫蒂。
陌:东西的路,这里泛指路。
这两句是说人生在世没有根蒂,飘泊如路上的尘土。
②此:指此身。
非常身:不是经久不变的身,即不再是盛年壮年之身。
这句和上句是说生命随风飘转,此身历尽了艰难,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
③落地:刚生下来。
这句和下句是说,何必亲生的同胞弟兄才能相亲呢?意思是世人都应当视同兄弟。
④斗:酒器。
比邻:近邻。
这句和上句是说遇到高兴的事就应当作乐,有酒就要邀请近邻共饮。
⑤盛年:壮年。
⑥及时:趁盛年之时。
这句和下句是说应当趁年富力强之时勉励自己,光阴流逝,并不等待人。
陶渊明《杂诗》共有十二首,此为第一首。
王瑶先生认为前八首“辞气一贯”,当作于同一年内。
据其六“奈何五十年,忽已亲此事”句意,证知作于晋安帝义熙十年(414),时陶渊明五十岁,距其辞官归田已有八年。
这组《杂诗》,实即“不拘流例,遇物即言”(《文选》李善注)的杂感诗。
正如明黄文焕《陶诗析义》卷四所云:“十二首中愁叹万端,第八首专叹贫困,余则慨叹老大,屡复不休,悲愤等于《楚辞》。
”可以说,慨叹人生之无常,感喟生命之短暂,是这组《杂诗》的基调。
这种关于“人生无常”“生命短暂”的叹喟,是在《诗经》《楚辞》中即已能听到的,但只是到了汉末魏晋时代,这种悲伤才在更深更广的程度上扩展开来,从《古诗十九首》到三曹,从竹林七贤到二陆,从刘琨到陶渊明,这种叹喟变得越发凄凉悲怆,越发深厚沉重,以至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
这种音调,在我们今天看来不无消极悲观的意味,但在当时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却反映了人的觉醒,是时代的进步。
“人生无根蒂”四句意本《古诗十九首》之“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飘尘”,感叹人生之无常。
蒂,即花果与枝茎相连接的部分。
陶渊明杂诗注释翻译赏析

陶渊明杂诗注释翻译赏析导语:陶渊明这首杂诗是其罢官之后所作,朴实无华却蕴含深刻的道理,以下是由网小编为您整理的杂诗的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杂诗陶渊明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译文人生在世没有根蒂,飘泊如路上的尘土。
生命随风飘转,此身历尽了艰难,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
世人都应当视同兄弟,何必亲生的同胞弟兄才能相亲呢?遇到高兴的事就应当作乐,有酒就要邀请近邻共饮。
青春一旦过去便不可能重来,一天之中永远看不到第二次日出。
应当趁年富力强之时勉励自己,光阴流逝,并不等待人。
注释①蒂(dì帝):瓜当、果鼻、花与枝茎相连处都叫蒂。
陌:东西的路,这里泛指路。
这两句是说人生在世没有根蒂,飘泊如路上的'尘土。
②此:指此身。
非常身:不是经久不变的身,即不再是盛年壮年之身。
这句和上句是说生命随风飘转,此身历尽了艰难,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
③落地:刚生下来。
这句和下句是说,世人都应当视同兄弟,何必亲生的同胞弟兄才能相亲呢?④斗:酒器。
比邻:近邻。
这句和上句是说,遇到高兴的事就应当作乐,有酒就要邀请近邻共饮。
⑤盛年:壮年。
⑥及时:趁盛年之时。
这句和下句是说应当趁年富力强之时勉励自己,光阴流逝,并不等待人。
赏析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
东晋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
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
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
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
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古诗词《杂诗三首·其一》原文译文及赏析

古诗词《杂诗三首·其一》原文译文及赏析《杂诗三首·其一》唐代:王维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
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
【译文】我家住在孟津的大河边,门前正对孟津的渡口。
那里常有开往江南的船,你有书信寄回家中否?【赏析】第一首“寄书”。
见有家乡来船,生成寄书之念,然却用“寄书家中否”的问句表达,也妙在用问句,非常有意思的是自己问自己:寄过了没有?寄过了,似乎又没有寄。
这种疑问,是自己对自己没有信心了,更是因为“常有江南船”至而不见家书反馈陈铁民先生注曰:“二句渭常有江南的船,不知客寓江南的丈夫是否捎信回家?”(《王维集校注》卷七)但更有可能是,此乃游子复杂而微妙的家园之思,诗人久居京城,怀念故土,然怀归不得而生乡愁,连自已是否寄过家书都记不得了。
这样的解读,此诗内涵会更加丰厚,而具有格外撼人心魄的魅力。
杜甫的《述怀》也是以寄书的题材来反映极其复杂的想家心情的。
其诗云:“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
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诗中所表达的情感非常复杂,也非常沉重。
寄书家中,目的是想得到回复而知道家中情况,然又怕家中发生什么意外而害怕有家书来。
同时还杂有漂泊沉沦而没有信心正视家人、面对乡亲的羞惭。
扩展阅读:人物生平王维于武则天长安元年(701年)出生在蒲州(今运城永济市)。
王维才华早显,与其小一岁的弟弟王缙幼年均聪明过人。
十五岁时去京城应试,由于他能写一手好诗,工于书画,而且还有音乐天赋,所以少年王维一至京城便立即成为京城王公贵族的宠儿。
有关他在音乐上的天赋,《唐国史补》曾有这样一段故事:一次,一个人弄到一幅奏乐图,但不知为何题名。
王维见后回答说:“这是《霓裳羽衣曲》的第三叠第一拍。
”请来乐师演奏,果然分毫不差(根据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七“书画”的考证,《霓裳羽衣曲》第三叠并没有拍,是散曲,白居易的句子“中序擘騞初入拍”也可以说明这一点。
沈括精通音律,其言可信。
王维工于音律,是正史所载之事,但这个故事却是编造的)。
杂诗_陶渊明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杂诗_陶渊明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杂诗_陶渊明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杂诗魏晋陶渊明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译文人生在世没有根蒂,飘泊如路上的尘土。
生命随风飘转,此身历尽了艰难,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
世人都应当视同兄弟,何必亲生的同胞弟兄才能相亲呢?遇到高兴的事就应当作乐,有酒就要邀请近邻共饮。
青春一旦过去便不可能重来,一天之中永远看不到第二次日出。
应当趁年富力强之时勉励自己,光阴流逝,并不等待人。
注释蒂(dì):瓜当、果鼻、花与枝茎相连处都叫蒂。
陌:东西的路,这里泛指路。
此:指此身。
非常身:不是经久不变的身,即不再是盛年壮年之身。
落地:刚生下来。
斗:酒器。
比邻:近邻。
盛年:壮年。
及时:趁盛年之时。
鉴赏陶渊明《杂诗》共有十二首,此为第一首。
王瑶先生认为前八首“辞气一贯”,当作于同一年内。
据其六“奈何五十年,忽已亲此事”句意,证知作于公元414年(晋安帝义熙十年),时陶渊明五十岁,距其辞官归田已有八年。
这组《杂诗》,实即“不拘流例,遇物即言”(《文选》李善注)的杂感诗。
正如明黄文焕《陶诗析义》卷四所云:“十二首中愁叹万端,第八首专叹贫困,余则慨叹老大,屡复不休,悲愤等于《楚辞》。
”可以说,慨叹人生之无常,感喟生命之短暂,是这组《杂诗》的基调。
这种关于“人生无常”“生命短暂”的叹喟,是在《诗经》《楚辞》中即已能听到的,但只是到了汉末魏晋时代,这种悲伤才在更深更广的程度上扩展开来,从《古诗十九首》到“三曹”,从“竹林七贤”到“二陆”,从刘琨到陶渊明,这种叹喟变得越发凄凉悲怆,越发深厚沉重,以至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
这种音调,在今天看来不无消极悲观的意味,但在当时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却反映了人的觉醒,是时代的进步。
“人生无根蒂”四句意本《古诗十九首》之“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飘尘”,感叹人生之无常。
陶渊明杂诗翻译及赏析

杂诗·人生无根蒂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①。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②。
落地为兄弟③,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④。
盛年不重来⑤,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⑥,岁月不待人。
注释
①蒂(dì帝):瓜当、果鼻、花与枝茎相连处都叫蒂。
陌:东西的路,这里泛指路。
这两句是说人生在世没有根蒂,飘泊如路上的尘土。
②此:指此身。
非常身:不是经久不变的身,即不再是盛年壮年之身。
这句和上句是说生命随风飘转,此身历尽了艰难,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
③落地:刚生下来。
这句和下句是说,世人都应当视同兄弟,何必亲生的同胞弟兄才能相亲呢?
④斗:酒器。
比邻:近邻。
这句和上句是说,遇到快乐的事就应当作乐,有酒就要邀请近邻共饮。
⑤盛年:壮年。
⑥及时:趁盛年之时。
这句和下句是说应当趁年富力强之时勉励自己,光阴流逝,并不等待人。
解释
人生在世没有根蒂,飘泊如路上的尘土。
生命随风飘转,此身历尽了艰难,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
世人都应当视同兄弟,何必亲生的同胞弟兄才能相亲呢?
遇到快乐的事就应当作乐,有酒就要邀请近邻共饮。
应当趁年富力强之时勉励自己,光阴流逝,并不等待人。
《杂诗》陶渊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杂诗》陶渊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杂诗》陶渊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杂诗十二首》陶渊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赏析其实就是指欣赏并分析,这是一个通过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等地方去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认知的过程。
《杂诗》原文及翻译赏析

《杂诗》原文及翻译赏析《杂诗》原文及翻译赏析《杂诗》原文及翻译赏析1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山中杂诗》译文山与天相接的地方缭绕着阵阵岚气云烟,从竹林的缝隙里看洒落下余晖的夕阳。
鸟儿从我山中小屋的屋檐上飞过,洁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轻轻地飘了出来。
《山中杂诗》注释山际:山边;山与天相接的地方。
烟:指山里面的雾气。
竹中:竹林丛中。
窥(kuī):从缝隙中看。
檐(yán):房檐。
这句是说山上的房屋地势很高,所以云从窗户里面穿进穿出。
《山中杂诗》赏析本篇是诗人吴均《山中杂诗》的三首之一。
作品通过对山居小屋悠远、静谧的环境描写,表现了诗人崇尚自然,热爱自然的闲适自在的心情。
“山际见来烟。
”“这里的山际”说的是目所能及的山与天相接的地方,写的是极目远望之处。
“来烟”,写的是诗人远望所见的动感物象,即远远地看见岚气云烟从天边飘来,这一描写有力地再现了山居小屋环境的深邃和悠远,给人创建了一个极其丰富的幽深神秘的美感想象空间。
“竹中窥落日。
”这句的“竹中”,从一个“窥”字可以看出说的应该是竹林的空隙,“落日”就是诗人从竹林的空隙中“窥”见到的明亮清新的一个动感物象。
从这个“窥”字我们不难看出,诗人这里写的是近景,即从竹林的空隙中窥视到的红红的落日。
这一“窥”,巧妙而又生动地增强了夕阳余晖洒落竹林时刻山居小屋环境优雅、明亮的美感。
如果说在前两句中诗人不惜笔墨为我们再现了山居小屋的环境,那么下边两句写的则是小屋本身的特点。
“鸟向檐上飞。
”“向”可以理解为“从”,也可理解为“在”。
“檐上飞”,说的是傍晚了,鸟儿们快要归巢了,于是在房檐儿上悠闲地,自由自在地,叽叽喳喳地,一会儿飞过来,一会儿又飞过去。
这一句写的是山居小屋的近景,是近距离的所见,描绘的是一种清新、明快的场景,它在向人们透露着一种愉悦与欣喜的情怀。
“云从窗里出。
”“云”是不可能从“窗里出”的,诗人写的其实也就是一种感觉,我们不妨体会一下,如果站在山脚下,远看山居小屋窗前的景象,那洁白的云朵在小屋的窗前悠闲地飘动,仿佛就是从窗户里飘出来的。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赏析陶渊明《杂诗·其一》

曾错 误地 身 陷 官场 , “ 今是 ”则是 说 归 隐 田园才 是 正 确 的选
“ 落 尘 网 中, 一去 三十 年 。 ”尤 其 是做 彭 泽 县令 的 八 卜 误 余 多, 所 以要 抓 住哪 怕 转 瞬 即逝 的快 乐 。 “ 年光 易逝 ,这 正 如 庄 子 所 说 : “ 生 _ 地 之 间 , 若 白 驹 过 隙 ,忽 然 而 人 天
这 首诗 写 在 陶渊 明 的晚 年 ,诗 歌 虽然 字 数 不 多 ,但 允分 定漂 泊 无 定 ,既然 人 生 之 路很 难 自己把 握 , 既然 人 生有 那么 表 达 了诗 人对 人 生 的理 解 。人 在 晚年 ,都 会总 结 F 自己的 多 的坎坷 、无 余利 不 如 意 ,那 么 , H珍 惜短 暂 的 欢乐 ,有个 _ 人 生 ,诗 人 回首 自己 的一 生 ,感慨 万 千 。想 想 自己也 曾有 远 机会就应该欢乐一 。当然 ,陶渊 明的观点不是 “ 一 今朝有酒 大政 治 抱 负 ,但 因政 治 黑暗 ,官场 上 的 几 年 ,他 始 终 生 活 今 朝 醉 ” 那 么 简 单 ,他 是 在 告 诉 人 们 : 人 生 苦 短 ,欢 乐 不 在 矛 盾 痛 苦 之 中 ,就 如 他 自 己在 《 同 田居 》 巾 写 到 的 : 归
日,他 看清 了腐 败 的官 场 ,毅 然 辞 官 ,归 隐同 田 。 人 生 易老 ,而陶 渊 明此 时 的确 已经 老 了 。他 人 发感 慨 :
“ 人生 无根 蒂 ,飘如 陌上 尘 。分 散逐 风 转 ,此 已非 常 身 。 ” 这 四句 连用 两 个 比喻 ,将人 生 比作无 根之 小 、无 蒂之 花 和 陌 刻 的人 生体 验 写 了出 来 ,透 露 出 内心 的悲 怆 。这 如 《 占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渊明诗词《杂诗·其一》原文译文赏析《杂诗·其一》
魏晋:陶渊明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译文】
人生在世就如无根之木、无蒂之花,又好似大路上随风飘转
的尘土。
生命随风飘转,人生历尽了艰难,人们都已不再是最初的样子了。
来到这个世界上的都应该成为兄弟,又何必在乎骨肉之亲呢?
遇到高兴的事就应当作乐,有酒就要邀请近邻一起畅饮。
美好的青春岁月一旦过去便不会再重来,一天之中永远看不到第二次日出。
应当趁年富力强之时勉励自己努力奋斗,光阴流逝,并不等待人。
【赏析】
陶渊明《杂诗》共有十二首,此为第一首。
王瑶先生认为前八首“辞气一贯”,当作于同一年内,作于晋安帝义熙十年(414),时陶渊明五十岁,距其辞官归田已经八年。
这是一组“不拘流例,遇物即言”(《文选》李善注)的杂感诗。
可以说,慨叹人生之无常,感喟生命之短暂,是这组《杂诗》的基调。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无根蒂:形容飘泊不定。
陌:
路。
这两句是说,人生在世就好像无根之木、无蒂之花,又好比是大路上随风飘转的尘土。
“分散随风转,此已非常身。
”常身:常住之身。
佛家认为常住之身具有永恒的法性,与死生变易无常的父母生身不同。
这两句是说,由于命运变幻莫测,人生飘泊不定,种种遭遇和变故不断的改变着人,每一个人都不是最初的自我了。
这四句诗,语虽寻常,却寓意奇崛,将人生比作无根之木、无蒂之花,是为一喻,再比作陌上尘,又是一喻,比中之比,象中之象,直把诗人深刻的人生体验写了出来,透露出至为沉痛的悲怆。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落地:指诞生。
这两句是说,既然每个人都已不是最初的自我,那又何必在乎骨肉之亲,血缘之情呢。
来到这个世界上的都应该成为兄弟。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欢:欢愉。
这两句是说,遇到高兴的事就应当作乐,有酒就应该聚在一起共饮。
阅历的丰富往往使人对人生的悲剧性有更深刻的认识,年龄的增长常常使人更难以寻得生活中的欢乐和激动,处于政治黑暗时期的陶渊明更是如此。
但他毕竟没有完全放弃美好的人生理想,本着“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博爱精神,他转向官场宦海之外的自然去寻求美,在村居生活中去寻求精神上的欢乐,和村民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这种欢乐平淡中和、明净淳朴。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难再晨:是说没有第二个早晨。
这两句是说,壮年不会第二次到来,一天之内没有第二个早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这两句是说,趁着盛年之时应当勉励自己,光阴流逝不会等待人。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结尾四句常被人们用来勉励年轻人要抓紧时机,珍惜光阴,努力学习,奋发上进。
在今天,一般读者对这四句诗作如此理解,未尝不可。
但在这首诗中,陶渊明的本意却与此大相径庭,是鼓励人们要活在当下,及时行乐。
既然生命是这么短促,人生是这么不可把握,社会是这么黑暗,欢乐是这么难得,那么,对于生活中偶尔出现的一点点欢乐,就应该倍加珍惜,不要轻易放过,要及时抓住它,尽情享受。
这种及时行乐的思想,我们必须要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加以考察。
它是指示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的标准和信仰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
陶渊明在自然中发现纯净的美,在村居生活中找到了质朴的人际关系,在田园劳动中得到了自我价值的实现。
这首诗起笔即命运之不可把握发出慨叹,读来使人感到迷惘、沉痛。
继而稍稍振起,诗人执著的在生活中寻找友爱,寻找着欢乐,给人一线希望。
终篇慷慨激越,使人为之感奋。
全诗用语朴实无华,取譬来自生活,质如璞玉,然而内蕴却极丰富,波澜跌宕,发人深省。
扩展阅读:陶渊明作品类型之咏怀诗
陶渊明的咏怀诗以《杂诗》十二首,《读山海经》十三首为代表。
《杂诗》十二首多表现了自己归隐后有志难骋的政治苦闷,抒发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
可见诗人内心无限深广的忧愤情绪。
《读山海经》十三首借吟咏《山海经》中的奇异事物表达了同样的内容,如第十首借歌颂精卫、刑天的“猛志固常在”来抒发和表明自己济世志向永不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