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阅读之做人与处世 闻一多与臧克家的师生情素材

合集下载

闻一多与臧克家的师生情

闻一多与臧克家的师生情

闻一多与臧克家的师生情臧克家是闻一多先生的得意门生,师生二人之间的相识相遇颇具戏剧色彩。

1930年夏,闻一多应国立青岛大学校长杨振声之邀到青大主持文学院工作,臧克家也于当年报考青岛大学。

当时入学考试中,国文出了两个题目,一为《你为什么投考青岛大学?》,一为《杂感》,两题任选一道,但臧克家两题都做了。

他写的《杂感》只有三句话:“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成幻光,谁便沉入了无边的苦海!”这三句杂感虽然短小却饱含哲理,闻一多对此极为欣赏,一向判分极严的他竟给了98分的高分,将数学考试吃了“鸭蛋”的臧克家破格录入了青大。

臧克家开始读的是外文系,后转到闻一多先生的国文系。

臧克家非常珍惜自己这次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他如饥似渴地学习。

师生俩还时常在闻先生家中的书斋里吸着纸烟,喝着红茶,热烈地讨论诗,浓郁的诗的气氛充满了斗室。

在闻一多的精心教导下,臧克家成为青大国文系最优秀的学生之一,很快就在《新月》、《现代》等杂志上发表了《罪恶的黑手》、《忧患》等作品,并于1933年出版了轰动一时的诗集《烙印》,成为诗坛上的一颗新星。

闻一多先生殉难后臧克家悲痛欲绝。

建国后山东大学将闻一多故居命名为“一多楼”,后来海洋大学又在此为闻一多先生塑像立碑,臧克家用充满激情的文字撰写了《闻一多先生纪念碑碑文》,表达了对老师深深的缅怀和敬意。

(摘自《团结报》)闻一多慧眼识得臧克家1930年夏天,31岁的闻一多在国立青岛大学校长杨振声的盛邀下,出任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

这年招生考试时,闻一多拟了两个作文题:《你为什么投考青岛大学》和《杂感》,考生可任选其一。

有一个考生一口气把两个题都写了出来。

其中《杂感》只有一句话:“人生永远追寻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作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

”看了这篇一句话的作文,闻一多连声叫好,当即给了98分。

而平时能入他“法眼”的作文少之又少,给60分就算不错了。

然而,这个作文成绩独占鳌头的考生却给校方出了难题:他的数学考分竟然是零。

臧克家对闻一多先生而写的诗

臧克家对闻一多先生而写的诗

臧克家对闻一多先生而写的诗臧克家对闻一多先生的诗
闻一多先生,你离故国又远去了,
年轻风华在梦中流转;
西山上犹在春风里,
桃李昭昭绕着你朝日舞蹈。

一抹惆怅泛起了,
令人思忆凄凉沧海;
默然地袅袅望川空,
登高山顶望向你的方向。

犹如远行客把心扣留,
漫天金色的太阳是你最美的依仗;
慨叹余孽生出不尽,
那苍茫而迷人的世界真无奈。

清风吹落满树明镜,
萧萧雨点撒满我们心间;
朔风吹动安宁的泪水,
你的理想始终自由的驻足。

闻一多先生,你的梦中传说,
勇往直前的歌书弥漫四方;
到了生离死别之时,
问西山你有何遗憾就这样逝去。

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答: 闻先生前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 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 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后期则投身于民主运动,敢 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 体现出民主战士的大勇,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 模。闻先生在前期和后期所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 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 大的爱国者,一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是始终如 一的。
•锲而不舍: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学习不能三天打渔晒网,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目不窥园: 原指汉代董仲舒专心治学;三年都无暇观赏 花园中的景致。后用以比喻埋头钻研;不为 外事分心。形容专心致志,埋头苦读。
(为了考上重点中学,他成天目不窥园。)
•沥尽心血: 比喻付出了全部精力。
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每一位家长都是沥尽心血。
说和做
一多的说和做
特征 “做”了再“说”, “说”了就“做”,
“做”了不“说”
既“说”又“做”
具体表现 从唐诗入手,几年辛苦,起草政治传单;在 凝结成《唐诗杂论》的 李公仆先生的追悼 硕果;十年艰辛撰写了 会上作《最后一次 楚词“补校”;又向 讲演》,壮烈献身。 “古典新义”迈进。
目的 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 献身民主事业。 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是怎么处理说 和做的呢?又怎么理解他的说和做呢?
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他对反 动派的揭露与斥责,对于革命、对于人 民的呼喊,是他的说,也是他的做。他 是以他的说表示他的做,而在有些时候, 他不仅说,而且以生命为代价来这样做。
《唐诗杂论》
做了再说
学者 《楚辞校补》 三本书

畏的斗争精神,执着的爱国热情和言行一 致的高尚人格。

闻一多作文令我敬佩的人

闻一多作文令我敬佩的人

闻一多作文令我敬佩的人这篇文章作者的写作手法是:1从人的言行举止来写2精选典型事迹。

从这两点可以让读者充分认识这个人。

通过读这篇课文,我知道了闻一多先生是一位对工作一丝不苟、勤勤恳恳、刻苦钻研,言行一致的人。

作者把这篇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写的是他先做后说;第二部分写的是他先说后做。

不过这两部分的.共同点是说闻一多先生言行一致。

举例说吧,现在社会上的很多人都是“雷声大,雨点小”。

什么事情先说了,可是呢,却没有做。

有一些人承诺着要完成默项计划,可是到头来还是不能坚持到底。

而这一课里的闻一多先生却不是这样的,他是言行一致,只要说到的就能做到,做到的也不一定说。

真可谓是祖国的栋梁之材。

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应该像闻一多先生那样,言行一致,对学习认真负责,不能草率行事。

闻一多作文令我敬佩的人示例二是谁,能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三重身份”于一身?有时谁,不顾一切的反对独裁、支持民主呢?没错,他,就是闻一多先生。

闻一多先生于1899年出生于湖北省一个书香门第之中,正式因为从小家庭之中的书香氛围,成就了闻一多先生后来的'文化造诣与文化成就。

在清华大学学习时五四运动爆发,闻一多先生作为代表前去了全国学生代表大会。

1937年,全国抗日战争爆发,闻一多先生随西南联大迁至昆明,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斗争之中。

同时,他也是中国民主同盟的早期领导人。

1946年,李公朴先生被暗杀后,闻一多先生进行了最后一次演讲。

不幸的是,在回家的路途中,被反动派暗杀。

臧克家先生曾写过一首诗—《有的人》,其中一句话让我感触很深:有的人活着,但他已经死了;有的人已经死了,但他还活着。

虽然闻一多先生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他的精神仍然值得我们去学习。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闻一多先生的爱国精神让我们感动,我以后也要像您一样,做一名爱国主义者,为国家奋斗,为国家奉献!。

七年级语文下《阅读 2 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_94

七年级语文下《阅读 2 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_94
3.探究闻一多前后的“变”与“不变’。 在“说”与“做”方面前后判若两人 变 前期潜心研究学术,后期投身于民主运动。 做学问的时候,他目不窥园,足不下楼,潜心 钻研,无声无闻;
干革命的时候,他起草传单,发表演说,气冲斗牛,
声震天地。
这种变化源于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
不变 闻一多前后外在表现的变化却有着不变的精
“做”了再“说”, “做”了不“说” 《唐诗杂论》 《楚辞校补》 《古典新义》
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 救济的文化药方。
“说”了就“做”, 既“说”又“做” 起草政治传单 最后一次讲演 参加游行示威 献身民主事业。
具体 表现 目的
研读赏析
研读课文第一部分,说说在文中你看到 了一位怎样的学者形象?
并找出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闻一多先生遇难后,臧克家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 示悼念。
大师笔下的大师 巨人心中的巨人
整体感知
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
革命家
理清课文层次,把握课文内容
结构 内容 特征 第一部分(1—7) 第二部分(8—20) 作为学者的闻一多的说和做 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的说和做
毛主席赞扬闻一多:
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 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别了,司徒雷登》
二、革命家的闻一多:说了紧跟着就是做(说了就做, 言行一致);
他做了什么?目的又是什么?
起稿政治传单 群众大会演说 参加游行示威
争取民主
《最后一次演讲》(片段)
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 来!你们将失去千百万的人民!你们看我们人少,没 有力量?告诉你们,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看 今天来的这些人,都是我们的人,都是我们的力量! 此外还有广大的市民!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 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 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 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翻 开历史看看,你们还站得住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 我们的光明就要出现了。

闻一多与臧克家的名人轶事读书笔记

闻一多与臧克家的名人轶事读书笔记

闻一多与臧克家的名人轶事读书笔记臧(zāng)克家,山东诸城人,诗人。

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以一首《老马》成名。

被誉为“农民诗人”。

代表作有诗集《烙印》《运河》《罪恶的黑手》和长诗《李大钊》等。

闻一多,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臧克家于20世纪30年代在国立青岛大学学习期间,是闻一多先生的学生,经常出入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家中,向其请教。

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

闻一多先生遇难后,臧克家于1946年8月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1980年2月又写了这篇叙事散文,介绍了闻一多先生作为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的光辉事迹。

本文用叙议结合的方法记叙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革命家的“说”和“做”,表现了他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高尚人格,赞扬了他对学术严谨刻苦的实干精神和为国家、民族、民主的献身精神。

文章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据此为脉络,文章可分为几部分?每个部分是怎样衔接连缀的?答:文章是从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两方面论述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

把这两方面综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是卓越的学者、大勇的革命烈土。

文章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方面“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特点。

第二部分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说”了就“做”的特点。

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之间用了七、八、九三个段落过渡。

第七段承接上文进行小结,第八、九段开启下文。

用这些高度概括的话过渡,它的好处在:连缀紧密,脉络清楚,过渡自然;把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方面的情况用极其简明的语言并列地提出来,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阅读答案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阅读答案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阅读答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农民诗人” 臧克家所作,原名是《“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断”》,小编整理了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原文选段及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阅读答案以供各位同学练习和自我检测,祝大家学习进步!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阅读练习(含答案)“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

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

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

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

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

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

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

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

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

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

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1、文章引用闻一多先生的话为开头有何作用?2、文中的画线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何作用?3、体会下列“说”的含义我是做了再说( 向别人宣告自己要做什么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 吹嘘,自诩xǔ )4、加点的“精神食粮”和“这”分别指代什么?(用原文)“精神食粮”是指“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这”指“做了再说,做了不说”5、说说“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句中动词的使用好在哪里?(找准关键词)准确地表达了闻一多先生全身心的投入研究,执著寻求解救民族衰微的文化药方,使文章生动,富于感染力。

从一幅书法谈闻一多、臧克家的师生情

从一幅书法谈闻一多、臧克家的师生情

非 常 注意 诗 歌 的 遣 词 造 句 ,对 每 一 首 诗 ,每 一 个 生活 …… 我相 信 在 目今 青年 诗人 中 ,《烙 印 》的作
字 ,他 都 是 反 复 推 敲。 正 是 出 于对 诗 歌 的共 同爱 者 也 许 是 最 优 秀 中 间的 一 个 了 ” 老 舍 在 《臧 克
人物,这就是含蓄蕴藉,不言而 明,甚 至是不 言 这 种 无 形 的心 理感 受 ,于 此 有 了具 象 的表 现 ,仿
更 明,这是委婉 的好处。但这还不够,欧阳修 要 佛空空的床笫 ,仿佛横斜的玉钗。
把 “空镜 头”技法运用到极致。全词最后的收煞
如果说 ,上片还只是在 言语推进的细密上体
Hale Waihona Puke 依然使用 “空镜头”,不过这是一个特写镜 头 :傍 现功力的话 ,下片则是在构思上展现非凡 。“空镜
有堕钗横。将镜头直接推 到 了那 一枚小小的玉钗 头” 的运用 ,既将 情感直观地丰 富地呈现在大 家
上。一个 “横”字将主人的不施粉黛、懒于梳 妆 面 前 , 同 时又 是 “乐 而不 淫 ,哀 而 不伤 ”美 学传
久 ,臧克家报考青岛大学。 多 的办公室时 ,已有好几个人站在那里 ,他们都
因高 中开学不久 ,臧克家 想转到国文系。闻一多对来的学生们说 :“不行 了,
便只身前往武汉参加大革 人太多了。”这些学生都失望地走 了,只剩下臧克 \
命 ,高中数学他几乎没有 家一个人。闻一多很诧异 ,便问 :“你叫什么名字?”
学 过 ,所 以 报 考 青 大 时 , 臧克家回答道 :“臧瑗望。”(臧克家是借 臧瑗望的

是借助于 “空镜头”把少妇 的寂寞特别具象地表 的是 ,这 枚 玉钗 ,本 身 就 是 一个 象征 物 ,是 那 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闻一多与臧克家的师生情
1930年夏天,国立青岛大学考试成绩发布,一位20多岁的考生数学零分,作文也只写了三句杂感:“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成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

”按说,这位考生铁定无法录取。

不过,这位考生却幸运地碰上了一位慧眼识金的主考人。

这位主考人就是国文系主任闻一多。

闻一多从这三句杂感中发现了这位青年身上潜在的才气,便打破常规,一锤定音破格录取了他。

他就是后来的“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世纪诗翁”臧克家。

一天,闻一多把臧克家叫到他的办公室,拍了拍他的肩膀,无比亲切地说:“从你的《杂感》,我看到了你的才华,看到了你的前途,看到了中国诗坛的希望。

努力吧,诗的春天是属于你们青年人的。


临走时,闻一多拿出自己新出版的诗集《死水》,并在扉页写上自己的名字,赠送给了臧克家。

臧克家手捧着诗集,暗下决心:一定不辜负老师的期望,努力学习,写出好的作品来。

从此,臧克家便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孜孜不倦地学习着……他不但把《死水》中的每一首诗背诵得滚瓜烂熟,还潜心研究它的表现手法和遣词造句等。

不仅如此,臧克家还时常来到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宿舍,虚心向他学习文学知识,聆听他的谆谆教诲,并以难民、洋车夫、妓女等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为描摹对象,写出了一首又一首诗作。

在闻一多的精心指导、极力引荐下,臧克家于1933年出版了轰动一时的处女诗集《烙印》。

《烙印》很快被抢购一空,并有好几家书店争夺其再版权。

许多名重一时的评论家特意为其撰写文章。

茅盾认为臧克家是当时青年诗人中“最优秀的一个”。

朱自清评论说:“从臧克家开始,我们才有了有血有肉的以农村为题材的诗。

”王统照说:“臧克家的出现真像在今日的诗坛上掠过一道火光。

”看到学生骄人的成绩,闻一多按捺不住无比激动与喜悦的心情,赞美道:“克家的诗,没有一首不具有一种极顶真的生活意义。

”臧克家与艾芜、沙汀等另外五人一同成为了“1933年文坛新人”、“最耀眼的星”。

在以后的日子里,臧克家与闻一多的交往更加频繁起来。

当闻一多写出《杜甫交游录》时,交给臧克家说:“我们过去是师生,现在已变成文朋诗友了。

请你阅后提出修改意见。

”臧克家是这本书的第一个读者。

几天后,他就把这本书郑重地放在了闻一多的办公桌上,并诚恳地提出了几条修改意见。

闻一多看后,心悦诚服地说:“提得好!提得好!”并当场下笔修改。

在诗歌创作方面,闻一多非常赞赏臧克家的出众才华。

当他看到臧克家《炭鬼》诗中把挖炭夫的眼睛比作“像两个月亮在天空闪烁”时,就很兴奋地从书架上抽出一本外国人写的诗集,翻到其中的一页说:“美国诗人把炭夫额上的灯比喻成太阳,而你把炭夫的眼睛比作月亮,这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啊!”
从此,臧克家在诗歌创作上一发而不可收,名声越来越大。

他们之间的友谊也愈加深厚。

1932年夏天,闻一多要调到清华大学任教了。

在宿舍里,臧克家与闻一多倾心相谈,一直谈到黎明。

在青岛火车站分别时,臧克家紧紧攥住闻一多的双手,久久不愿松开。

闻一多含着泪水依依不舍地说:“请回去吧!世上没有不散的宴席啊!”汽笛一声长鸣,火车徐徐开动了,闻一多从车窗里伸出手挥别,而臧克家也不停地挥着手,向着火车驶去的方向追了好远、好远……
到北平三天后,闻一多便给臧克家来了信,信中说:“人生难得一知己。

我无憾的是,在青岛,我找到了真正的朋友,真正的知己——臧克家。

因此,我一生足矣!”
臧克家细细地读着闻一多的来信,泪水不由得滚落下来。

由于战乱,臧克家与闻一多曾一度失去联系。

当抗日的烽火燃遍祖国大地的时候,臧克家更加挂念闻一多。

当他获悉闻一多在西南联
大任教的消息时,激动得一夜没睡好。

第二天,他便写了封热情洋溢的长信,连同1942年出版的《我的诗生活》一书,一起寄给了闻一多。

闻一多于1943年11月25日给臧克家写了回信。

他在信中首先肯定了臧克家这本书的优点,但也进行了善意的批评:不能刻意追求诗的表现技巧。

当臧克家读到这里时,一种无比敬佩、思念之情自心底油然而生。

1946年7月11日,民盟负责人李公朴惨遭国民党特务的杀害。

闻一多冒着生命危险,毅然出面主持民盟的领导工作。

7月15日,在李公朴的公祭大会上,闻一多作了公开讲演,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暗杀、造谣、污蔑等卑劣行径,指出它们必然灭亡的命运。

当晚,国民党特务对闻一多这位血性的诗人、正直的学者、民主战士暗下毒手,枪杀于昆明。

而这次讲演,竟成了他“最后一次讲演”。

那时,正在南京的臧克家,从当日报纸上看到闻一多被害的不幸消息,顿时,悲愤交加,脑袋像被炸开,天旋地转,差点摔倒。

他踉踉跄跄地回到家中,与夫人郑曼说明此事,两人便抱头放声大哭起来。

当晚,臧克家含泪写下了《我的先生闻一多》一文,深深表达了他对这位良师益友的无限追思和悼念之情。

臧克家又手书了他那首献给鲁迅先生的名诗《有的人》,献给他敬爱的老师闻一多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死了,他还活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