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马背上的民族

合集下载

【六年级作文】“马背民族”──蒙古族_600字

【六年级作文】“马背民族”──蒙古族_600字

【六年级作文】“马背民族”──蒙古族_600字蒙古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也是一个以骑马为特色的民族。

他们自古以来就以骑马射箭为荣耀和特长,被誉为“马背民族”。

蒙古族的人们多数居住在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和辽宁省。

他们的祖先是草原上的民族,以牧畜为生。

在这样广袤无垠的大草原上,人们需要马匹来奔驰在路上。

对于蒙古族人来说,马匹并不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更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是他们的挚友和家人。

对于蒙古族人来说,骑马已经融入了他们的生活,成为一种习惯和传统。

他们从小就学习骑马,从小就学会了驾驭这匹强壮的动物。

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骑在马上,像鸟儿一样在草原上翱翔。

即使是在最艰难的草原环境下,蒙古族人也能够凭借他们的马背技巧迅速穿越在草原上。

马匹对于蒙古族人来说不仅仅是交通工具,也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除了作为交通工具外,马匹还扮演着护卫、狩猎和战斗等角色。

蒙古族游牧民族曾经征服过半个欧亚大陆,建立起了庞大的帝国。

这些成就离不开他们在马背上的勇猛和技巧。

他们可以在马上连续驾驭弓箭,是千军万马中的勇者。

除了骑马技巧,蒙古族人还擅长驯养和繁殖马匹。

在他们的文化中,马匹被视为神圣的生物,他们以驯化马匹为荣。

蒙古族人对马匹的繁殖和培育有着丰富的经验,他们知道如何选择优秀的马匹,如何给马匹提供适当的饲养和训练条件,使他们成为强壮而快速的动物。

蒙古族人还有一项与马匹相关的传统活动,那就是赛马。

在赛马比赛中,蒙古族人会选出自己培养的最优秀的马匹进行角逐。

比赛中,马匹的速度、耐力和灵活性都会被测试。

追风赶月般的马匹奔跑,从容的蒙古族骑士,勾勒出了一幅壮丽的画卷。

在蒙古族人的歌声中,马匹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他们会唱出对马匹的赞美,感谢它们带给自己的快乐和帮助。

马匹已经不仅成为蒙古族人生活中的工具,更是他们灵魂的一部分。

蒙古族以骑马为特长的骄傲让他们在世界上独树一帜。

他们用马背传承着自己的文化和传统,赋予马匹生命和力量。

蒙古族人骑在马上,就像鱼儿游在水中,展现出自己的独特魅力。

马背上的民族

马背上的民族

马背上的民族
在内蒙古自治区、新疆那一望无际的草原上,居住着成千上万的蒙古人,这就是被誉为“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

“蒙古族”起初只是一个部落名称,在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落统领了蒙古诸部,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

全世界蒙古人大约1000万人,其中中国就有581万人!蒙古人长期过着游牧生活(现在以农耕为主),因此便建造了蒙古包。

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容600多人,小者可容纳20个人。

蒙古包结构结单一,一般搭建在水草适宜的地方,先画一个圈,然后便开始搭建,蒙古包空气流通,采光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且适合搬迁。

蒙古族富有特色的食品有很多,比如说:手抓羊肉、马奶酒、奶豆腐、烤羊……也许蒙古族的食品没有其它民族的种类多,味道好,但是蒙古族的食品极其符合他们的生存环境!蒙古族离不开肉、奶、茶这三样,而奶茶这两样却是离不开的!有人说:“三天不吃饭、肉可以,但是一天不喝奶茶不行!”这足以证明奶茶对蒙古人的重要性。

蒙古人从小在马背上长大!赛马、摔跤、射箭被称作“男儿三艺”,蒙古族无论男女,纵马如飞!熟练自如!在他们的生产和生活中极为重要,他们也因此与马结下了特殊的感情!他们十分爱马,甚至视马为珍宝!他们崇尚马,以马喻人,留下了许多赞美马的名句。

给马的命名也充满了赞赏词,如:追风马、千里马、青龙马、白龙马、流云马等。

如果没有马,也不会有蒙古族今天的辉煌成绩!。

【六年级作文】“马背民族”──蒙古族_600字

【六年级作文】“马背民族”──蒙古族_600字

【六年级作文】“马背民族”──蒙古族_600字蒙古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被称为“马背民族”。

蒙古族的祖先是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他们过着与马为伍的生活。

蒙古族人非常擅长骑马,驾驭马匹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蒙古族的骑马技术非常高超。

他们可以在马背上像鸟儿一样自由自在地奔驰,灵活矫健。

无论是赛马还是狩猎,蒙古族人都能轻松胜出。

他们可以驾驭战马,战斗时穿梭在敌群中,出其不意地攻击敌人。

蒙古族人的骑马技术堪称世界一流。

蒙古族人与马的关系十分密切。

他们与马共同生活在广袤的草原上,从小就与马相伴。

他们从马身上获取食物,使用马皮来制作衣物和帐篷。

他们还使用马驮货物,马拉车辆。

马在蒙古族人的生活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蒙古族的文化也与马息息相关。

蒙古族的歌舞中常常表现出对马的崇敬和热爱。

他们的民间音乐和舞蹈中有很多关于马的形象。

蒙古族人喜欢举办赛马比赛,这是他们传承自古的一项传统活动。

蒙古族人骑着马,用飞快的速度在赛道上竞争,赢得了胜利,就能得到荣耀和尊重。

除了赛马,蒙古族人还有许多其他与马有关的活动。

他们喜欢骑马进行狩猎,这是他们获得食物的一种方式。

蒙古族人喜欢与马一起生活,与马建立起了深厚的情感关系。

蒙古族的骑马文化也体现在他们的服饰和建筑上。

蒙古族人骑着马时穿上特制的马靴和马裤,穿梭在草原上,非常耐用和舒适。

蒙古族的帐篷叫做“蒙古包”,外形像马鞍,内部宽敞而舒适,适合马背民族的生活方式。

蒙古族是一个重视骑马生活的民族,马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他们的伙伴。

蒙古族人的骑马技术高超,他们与马亲密无间,创造了辉煌的马背文化。

我们应该学习蒙古族人对马的热爱和尊重,保护好这些可爱的生物。

马背上的民族

马背上的民族

我国幅员辽阔,少数民族众多, 且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风土人 情和地域文化。希望同学们多了 解我国的少数民族,进一步加深 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民间文学这份 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独特地位 与价值的认识。
我们国家有多少个 少数民族?你知道每 个民族的风俗文化吗? 请列举你所知道的。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 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你知道有 “马背上 的民族” 之称的是 哪个民族 吗?
蒙古族自称“蒙古”,其意为 “永恒之火”,畜牧业是蒙古族人 民长期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要经济。 此外,还从事加工业、农业和工业。 现以农耕为主。主要乐器是马头琴。 喜爱摔跤运动。蒙古包和勒勒车是 他们游牧生活的伴侣。传统节日有 “白节”、祭敖包、那达慕、草原 上勇敢者的游戏:打鬃节等 。
欣赏蒙古歌曲,体验蒙古人们 的生活和风土人情。
牧区冬装多为光板皮衣,也有绸缎、棉布 衣面者。夏装多布类。长袍身端肥大,袖长, 多红、黄、深蓝色。男女长袍下摆均不开衩。 红、绿绸缎做腰带。
蒙古包
蒙古包 的架设一 般是在水 草适宜的 地方,最 大优点就 是拆装容 易,搬迁 简便。
特色乐器
特色舞蹈——顶碗舞

小学六年级学生演讲稿:“马背民族”──蒙古族

小学六年级学生演讲稿:“马背民族”──蒙古族

“马背民族”──蒙古族
E度网专稿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同学们,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个善于骑射的少数民族──蒙古族。

相信大家对蒙古族也有一定的了解,那我就考考大家,请问:蒙古族的别称是什么?没错,是“马背民族”。

蒙古族,分布在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人口480。

6849万(1990年调查)。

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有自已的语言和文字。

蒙古族就像一支驰骋在茫茫草原上的庞大军队。

在族中,每个成年或青年男子都热爱骑马、射击、摔跤等多项体育运动。

因为他们历经多次
迁移,所以他们发明了便捷的蒙古包,运载货物的勒勒车。

蒙古包一般高1米5到1米色,长2米多,门朝东南方向,有天窗。

看似外面小巧,
里面实用体积却很大。

不怕风吹雨打,冬暖夏凉,拆装容易,搬迁简便。

蒙古族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优势,并在“一代天骄”成吉思法的领导下攻占
了许多城池,并打败了南宋王朝。

蒙古族也是一个拥有许多节日的民族。

传统节日有蒙古族年节,相当于汉族的春节,还有在农历八月下旬的马奶节,还有丰富多彩的那达慕,也是汉语游戏娱乐的意思,主要有摔跤、赛马、射箭等活动,具体时间在夏秋之交。

蒙古族喜爱红色,在日常生活中,蒙古族喜欢红色的袍子、
帽子、首饰、马缨等物品。

“蒙古”在蒙古语中表示为“永恒之火”的意思,表现了他们对火的崇拜。

蒙古族还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

如果你去做客,他们一定会端上美味的牛肉、羊肉和奶茶给你们享用的。

大家现在对蒙古族有了一些了解了吧,如果大家想进一步了解蒙古族,就请大家去实地考察一下吧。

六年级:平易成。

马背上的民族是指哪个民族

马背上的民族是指哪个民族

马背上的民族是指哪个民族
蒙古民族素有“马背上的民族”之誉称。

如果说北方草原是蒙古人的历史摇篮,那么矫健的蒙古马就是蒙古人创造历史文化的主要工具。

马在蒙古族的生活中,在民族的成长发展中的确是太重要了。

因此,从古至今,蒙古族不论从事什么职业,对马都有着特殊的感情。

在蒙古族的生产劳动、行军作战、社会生活、祭祀习俗和文学艺术中,几乎都伴随着马的踪影,听得到马蹄的声音。

由此,就自然而然地在民族生活中形成了多姿多彩的马文化。

知识百科之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

知识百科之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



的独特性。例如东部的科尔沁与西部的卫拉

特等。
• 统一性:肩部松弛、臂部强劲、手腕
蒙 古
灵活、挺腰拔背。



• 独特性:鲜明的民族性与地域性,歌

舞艺术与民族文化的紧密联系。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的歌舞都具有
鲜明的独特性和地域性。丰富的舞蹈语言和独特


的舞蹈风格都承载其悠久的历史、古老的生活习
间联系,观察舞蹈体态特征。
• 旋律悠长舒缓、意境开阔,有蒙古族长

调音乐特征。



• 动作舒展流畅,意境与旋律高度契合。 律
• 挺腰拔背
平手 附手位
基礼
• 沉肩抬颌 跨前端手 旁平手位 斜前上位 踏步
本仪 体组
态合
• 身体微微后仰
音牧
乐区
强弱
强弱
强弱
强弱
节风
2/4 X X | X X |,少数民族歌舞既是蕴藏丰


富的中华艺术宝库,也是我国人类学、社会学、

民俗学上极具研究价值的珍贵资料。
谢 谢 观 看
马 背 上 的 民 族
“蒙古”一词最早记录于《后唐书》 马
和《契丹国志》中。即“永恒之火” 也被称为“马背民族”。
蒙 古 族
背 上 的 民

• 蒙古族歌舞不光具有马背民族的所有特质, 蒙
而且蒙古族也是一个崇尚礼仪的民族。



• 蒙古族歌舞主要分为两大类:礼仪和牧区。 舞

礼 仪 与 体 态 探究歌曲旋律与舞蹈动作之

牧 区 风 格 思考舞蹈所表现的内容,探

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六年级作文

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六年级作文

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六年级作文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天高云淡,碧绿的大草原无边无际,我国的少数民族——蒙古族就生活在这里。

毛泽东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的确,蒙古人精通马术、箭术,能征善战,创立了元朝;他们曾经征服了大半个欧洲。

但是蒙古人只是一勇之夫吗?那就错了,他们有自己的文化和游戏,有节日和歌舞,他们非常热情好客。

蒙古族的饮食文化十分“彪悍”,大碗喝酒、大口吃肉。

一日三餐都离不开奶和肉。

蒙古人特别爱喝马奶,通常是现挤现喝,颜色洁白,没有任何杂色。

马奶加热后,醇香立即弥漫在屋内。

你迫不及待地尝了一口,丝滑的马奶在口中打转,味蕾上的感觉让全身都放松下来;马奶顺着食道滑了下去,全身都变得暖和起来;马奶不仅味道可口,也非常利于健康,可以补充钙和蛋白质。

蒙古人特别爱烧烤,经常吃羊肉串、羊排,甚至烤全羊。

想象一下,一盘烤羊排端到了你面前,成色金黄,脆皮上还冒着油。

你听,还能听见嗞啦嗞啦的声音!羊排上附着许多孜然粉和酱料,它的香味钻进了你的鼻子,你迫不及待地开动了,咬下一块肉,羊肉的火候刚好,表皮香脆,瘦肉不老,肥肉不腻!蒙古族不但美食色香味俱全,他们的建筑也独具一格。

他们都住在圆圆的蒙古包里,一个一个,就像镶嵌在草原上的珍珠。

蒙古人在蒙古包里饮用马奶酒,或是拿起马头琴弹奏一曲,放声歌唱。

热情好客的他们也会在蒙古包里会会朋友,喝上两杯,吃烤羊肉,十分惬意。

在节日里,大户人家会举办盛大的宴会,在蓝白色的蒙古包里,大家豪饮着马奶酒,放声大笑,有时喝上了兴子,会在外面点起篝火,围着它跳起舞,跳累了就坐下歇会,直到大家都尽兴而归。

极目青天日渐高,玉龙盘曲自妖娆。

无边绿翠凭羊牧,一马飞歌醉碧宵。

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绿绿的草原,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这就是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的天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近马背上的民族
当我一身啼哭落地在这万千世界中时,就注定我将生活在一个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的生活圈里,在悠扬的呼唛声中长大,喝着醇香的奶茶长大,唱着《我和草原有个约会》长大。

而今我已长大成人,离开家乡外出求学,想着草原,念着草原,已经很有一些日子了。

这样的念想仿佛是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和欲望。

当一个人的灵魂长时间的与某种自然环境相互浸染时,他的血液里是否也有了与这种环境相适应的某些特质?我想,前世,我一定在某片广袤草原的深处,骑着或温顺或狂野的马,从缤纷的草原野花中穿行而过,或许还会唱一路豪迈苍凉的藏歌,任碧空中丝丝云彩在歌声中颤栗着飞行……
内蒙古的景区有呼和浩特,呼伦贝尔,锡林郭勒,包头。

内蒙古自治区北面邻蒙古和俄罗斯,东缘嵌着茫茫林海的大兴安岭,岭东南山麓西辽河平原,是我国跨经度最大的省份,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决定了当地旅游资源的丰富多样。

内蒙古最吸引人的当属独特的自然风光,境内同时并存有大面积的草原和沙漠,以及上千个大小湖泊。

其北部草原居全国牧场之首,呼伦贝尔大草原,中部的锡林郭勒草原、希拉穆仁草原都是感受草原风光的好去处。

在零星散落的蒙古包映衬下,天空纯净明亮、草地辽阔壮丽、空气清新、牛羊成群,对久居都市的人来说,这一切都是那么遥远而亲切。

内蒙古的沙漠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比较著名的有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库布齐沙漠的响沙湾等。

而以蒙古族为主体的民族风情更为内蒙古草原增添了淳朴自然的神韵。

内蒙古也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故乡,境内有不少的名胜古迹,如成吉思汗陵、昭君墓、五当召、席力图召等。

蒙古包一般为圆形,大多用条木做成网壁与伞形顶,上盖毛毡,用绳索勒住,顶中央有圆形天窗,容易拆装,是蒙古族同胞居住的地方。

奶茶掺和着牛奶或羊奶的茶,是蒙古族同胞敬客最重要的饮料。

奶豆腐是用牛奶制成的凝固食物,盛在盘子里做点心,并不是豆腐。

手抓羊肉蒙古族同胞习惯把羊肉切成大块,煮熟了吃。

吃的时候用刀割,用手抓,叫“手抓羊肉”。

蒙古族自古以来就有各种迎宾礼节。

预约的会客,不论是社会团体还是私人会面,主人总是远远的迎候着客人。

有人会在路边等候,有的骑马飞驰而来,有的骑着摩托、乘着越野吉普车赶来,在隆重的场合还会分几个梯队迎接客人。

如果您到大草原旅游,您一定会到草原上蒙古族的住舍――蒙古包作客,因为这是蒙古族从古到今的传统。

当来到这里,您一定会情不自禁地赞美主人的住处,“这真是一块好地方,草原的大自然景色多美好!”或者您会用临时学会的蒙语“赛努!赛努(好啊!好!)表示自己的情怀,一句蒙古语说出来,这里的主人会由衷地高兴。

如果说草原是绿色的大海,蒙古包则是大海中的点点白帆。

蒙古包作为草原上特有的建筑,既美观又实用,而且结构简单,便于拆运。

蒙古包具有结构简单,便于拆迁组装,就地取材,自产自用等特点,非常适于游牧生活,蒙古包充分反映了游牧民族的聪明才智。

在大海般的绿色草原上,星罗棋布的蒙古包白帆点点,会使人感悟人
与大自然的和谐!蒙古包其形呈天幕式,圆形尖顶,外用一层或二层羊毛毡围裹,里面用“哈那”和“乌尼杆”支撑。

“哈那”是数十根同样粗细、抛光后的木棍,用牛皮绳连接,构成可以伸缩的网状支架。

“乌尼杆”是用木棍支撑的伞状包顶支架。

蒙古包顶端还有“陶脑”――天窗,既可通气又可采光。

整个蒙古包用数根毛绳牢牢固定,抵御风的侵害。

蒙古族的服饰包括衣、带、靴及头饰等,款式讲究,装潢精美。

蒙古袍是蒙古族人民的主要服装。

蒙古袍衣体宽大,袖子较长,下端不开叉,衣领较高,服带中围,非常适应广阔草原游牧生活中的防寒及一衣多用的需要。

腰带是蒙古袍必不可少的,腰带一般由绸、缎等料制成,长达数米,颜色视袍子的颜色而定。

男子扎腰带时,袍子向上提,下摆束得较短,即显得精干潇洒,骑乘或劳动时也方便。

女子之相反,扎腰时一定要把袍子拉展,以显示身材的苗条健美。

穿蒙古袍系腰带除装服饰上的需要外,实用价值也很大,系上腰带骑马时可以保持腰和肋骨的稳定和垂直,冬天还可保暖。

蒙古族很早以来以祭火的习俗迎接春节,因为燃旺的火焰象征着一年里一切幸运吉祥。

祭火在过去比较盛行,每家祭火的日期和方式也不同。

“哈日楚户”(贫民)一般在腊月二十三日祭火,而“台吉”(贵族)在腊月二十四日祭火,有的牧户把系有五色彩绸的五小捆芦苇插在门外树上,将劈成细条的柞树放在燃旺的火撑子上方的四条腿上,户主穿好礼服跪在正门处的垫子上,把用油网包好的羊胸骨奉献给圣火。

妇女们则将美酒、黄油洒进圣火,并按顺序站立,叩头。

富裕的牧户则搞大型祭火,祭祀时用整羊,并将左邻右舍请来喝茶吃酒。


的将圣火点燃后三天不熄,三天中不许迁场,不许在圣火上烤脚。

目前,传统的祭火在新一代牧民中已很少举行了,但是在草原旅游点和庆祝的喜庆日子,人们还是点一堆篝火助兴。

美术与设计学院
09视传一班
郝弘瑶
0951852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