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国心血管病报告:高血压疾病负担逐年加重课件

合集下载

心脑血管事件报告课件

心脑血管事件报告课件
告 • 病例报告: 报告的是患病的患者数 规 • 事件报告: 报告的是发生事件数 则
• 一个患者在某时段可发生多起事件 • 事件的时间概念: 天(标准)
一个人在多个时间段(间隔天)发病,可报告为多起事件 一个人同时发生脑卒中和冠心病,报告为起事件
疾病负担重 至中国慢病流行将不断加剧
•慢病在疾病负担中占比。
• 所有慢病负担中,心脑血 管疾病(心梗和中风)比 重将超过。
•年至年间,如每年心血管 疾病死亡率降低,产生的 经济价值相当于年国内经 济生产总值的,或多达万 亿美金。
全球非传染综性疾合病监预测防控框制架综合监测框架
死亡率和发病率
项 指 标
濉溪县医院年心脑血管事件报告 培训
朱博 年月日
近四十年来,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引起的死亡占 总死亡比例不断增加,与发达国家接近。
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为代表的慢性非传 染性疾病已成为严重威胁我国人群健康的重要公 共卫生问题。
随着我国平均期望寿命延长,老龄人口增加 以及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等,导致一些生 活方式的改变,使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危险因素 不断增加。
中国居民心脑血管事件报告技术方案(试行)
一、目标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收集
心脑血管事件病例
建立 心脑血管事件登记
报告系统
掌握发病率
二、报告内容 报告对象:本地户籍居民
人口统计问题
• 户籍人口:
• — 优点:人口资料比较完整
• — 缺点:对人口长期进入或迁出严重 的地

区可能会影响结果
• 常住人口: • — 优点:适合人口进入或迁出严重的
HPV疫苗
乙肝疫苗
姑息疗法
食物供应政策(2)
个自愿性全球目标()

《疾病负担研究》课件

《疾病负担研究》课件

传染病仍不可忽视
03
尽管传染病发病率有所下降,但仍对全球健康构成威胁,特别
是在低收入国家。
主要疾病负担的地区分布
1 2
亚洲地区疾病负担最重
由于人口众多和医疗资源有限,亚洲地区面临最 大的疾病负担。
非洲地区传染病负担较重
非洲地区由于卫生条件差和医疗资源匮乏,传染 病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
3
北美洲和欧洲慢性病负担增加
关注弱势群体和欠发达地 区
针对弱势群体和欠发达地区, 制定针对性的疾病防控措施, 降低这些地区的疾病负担。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深入研究特定疾 病的负担
针对特定疾病,如癌症、心 血管疾病等,深入研究其负 担情况,为制定针对性的防 控措施提供依据。
探索新的数据来 源和评估方法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数据 来源和评估方法将不断涌现 ,为疾病负担研究提供更多 可能性。
疾病负担研究对于制 定公共卫生政策、预 防和控制疾病具有重 要意义
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目的
通过对疾病负担的全面研究,了解各种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伤残率等指标 ,评估不同疾病的危害程度,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公共卫生政策提供依据。
研究意义
有助于提高公众对疾病负担的认识,促进健康意识的提升;有助于优化医疗资 源配置,提高疾病防治效果;有助于推动公共卫生领域的研究和发展,为全球 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04
YLD是指因疾病导致的失能所损失的生命年,用于衡量失能对健康的 影响。
疾病负担的影响因素
遗传因素是指个体的基因组成对 疾病发生的影响。
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 境,如空气质量、水污染、社会 经济状况等对疾病发生的影响。
行为因素包括饮食习惯、运动量 、吸烟、饮酒等对疾病发生的影 响。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及中国疾病负担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及中国疾病负担
健康生活方式推广
倡导健康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生活方式,降低心血管病风 险。
高危群筛查与管理
对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实施个性化干预措施,降低发病风险。
治疗与康复体系
01
02
03
急性期治疗
建立急性心肌梗死、心力 衰竭等急性事件的快速救 治通道,提高救治成功率 。
慢性期治疗
根据患者病情制定个体化 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 、介入治疗、手术治疗等 。
02
报告分析了中国心血管病的主 要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血 脂异常、糖尿病等,并提出了 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03
报告还探讨了中国心血管病的 治疗和管理现状,并提出了改 进建议。
研究不足与展望
在心血管病的预防和控制方面,仍需要加强公 众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提高公众的意
识和能力。
未来需要继续加强心血管病的研究和探索,为制定更 加科学、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策略提供依据。
康复治疗
为患者提供康复指导和支 持,促进身体功能恢复, 提高生活质量。
04
中国疾病负担分析
直接经济负担
医疗费用
心血管病患者的医疗费用包括住院、门诊、药品、检查等费用,给家庭和社会 带来经济负担。
社会保障支出
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如医疗保险、医疗救助等,也与心血管病患者的 医疗费用密切相关。
间接经济负担
报告范围和方法
范围
本报告涵盖了中国心血管病流行病学 、危险因素、疾病负担、防控策略等 方面的内容。
方法
采用文献综述、专家咨询、数据分析 等方法,对相关数据进行收集、整理 和分析。
02
中国心血管病现状及趋势
发病率与死亡率
发病率
近年来,中国心血管病发病率持续上升,成为居民主要死亡 原因之一。

高血压的现状和流行趋势课件

高血压的现状和流行趋势课件

高血压的现状和流行趋势高血压现状和流行趋势:高血压是最常见心血管病是全球范围内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我国1991年对15岁以上94万群抽样普查高血压标化患病率为11.26%与1979-1980年相比10年间患病率增加25%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至2020年非传染疾病将占我国死亡原因79%其中心血管病将占首位为遏制心血管病高峰到来保证民健康保证下世纪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全国范围内大力开展高血压病防治积极治疗高血压病患者同时控制整群血压水平已刻不容缓为迎接严峻挑战更新知识进步提高高血压防治科技含量卫生部、中国高血压联盟组织国内行政管理、预防医学、心血管、肾脏、内分泌和妇产科专家共同讨论、总结、分析近年来国际、国内高血压病防治经验及流行病学、大规模临床试验科研成果参考《1999WHO/ISH高血压处理指南》和《美国预防、检测、评估与治疗高血压全国联合委员会第六次报告》撰写《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对我国高血压病诊断、治疗标准进行自1959年以来第五次全面修改目是根据我国当前条件和国际上共识指导内科及心血管病专业医生防治高血压病治疗高血压目不仅降低血压本身还全面降低心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病危险是多因素因此高血压治疗还应包括影响高血压患者其它危险因素治疗虽然严重高血压造成死亡率和罹患率最高但群中轻、中度高血压影响面最广故防治应以此为重点高血压诊断和分层方面本指南采纳《1999年WHO/ISH指南》标准使我国高血压防治既根据自己条件和经验又与国际接轨高血压是多因素疾病临床治疗中应根据病的临床表现、遗传、社会和背景因而异地作最佳选择本指南仅供原则指导非指令规定1.1国外高血压病的流行趋势回顾国外高血压流行病学的演变历程分析其规律有助我国制定防治方针1.1.1发达国家高血压及心血管病学的演变历程发达国家中高血压及心血管病的流行情况随其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而变化大约经历四阶段:第1期又称瘟疫期工业化发展之前生产、生活水平不高群中的主要问题是传染病、饥荒和营养缺乏心血管病仅占5-10%主要为风湿心脏病第2期随着发展们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传染病认识的深入和治疗的改进上述疾病发病率下降口平均年龄增长饮食结构改变盐摄入量增高以致高血压、高血压心脏损害和出血脑卒中患病率增加因高血压病未能有效控制群中10-30%死上述心血管病如目前的非洲、北亚和部分南美地区第3期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收入增加生活逐渐富裕食物中脂肪和热量增辐通发达体力活动减少冠心病和缺血脑卒中提早出现55-60岁的群动脉粥样硬化的死亡占35-65%群平均寿命下降如东欧第4期由认识到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等心血管病是公共卫生问题号召全社会防治其危险因素随着医疗技术和药品不断进步动脉粥样硬化的死亡降至50%以下且多发生65岁以上群目前北美、西欧和澳、新等地区和国家正处此阶段1.1.2发展中国家面临心血管病大流行多数发展中国家亦基本上按上述四阶段发展经济较不发达的地区口迅速增长和老龄化使出生率与平均寿命同步增长:加之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收入增加足以购买各种食物但平衡膳食预防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的知识不够普及摄食高脂肪和高胆固醇食物过多体力活动减少生活节奏紧张吸烟、饮酒无节制遂使心血管病成为目前发展中国家的一主要死亡原因预测心血管病将亚洲、拉美、中东和非洲的某些地区大规模流行印度1990年非传染疾病占总死因的29%据预测至2020年将升至57%中国将由58%升至2020年的79%其中心血管病占首位20年后心血管病将发展中国家流行其中主要是脑卒中和冠心病1.2我国高血压防治的基础、策略和任务1.2.11959、1979、1991年我国卫生部、医科院组织三次全国血压普查解我国不同时期的高血压流行趋势为不同时期制定防治方针提供依据1969年阜外医院首钢建立第一群防治基地70年代各地陆续建立一批能够长期、动态监测高血压、脑卒中、冠心病的防治基地为我国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研究、流行趋势的监测和适合我国国情的防治方案的探索建立良好基础其后改革开放之初中美合作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对比研究和中国MONICA研究受到国际上的重视80年代至90年代初作为国家“七五”、“八五”攻关课题国内20单位协作对南、北不同地区的10余群进行心血管病发病、死亡和危险因素监测发现近10年间多数队列群平均血压、血清胆固醇和体重指数上升认定影响我国高血压的发病因素是:基线血压偏高、超重和饮酒;血清胆固醇偏低为脑出血发病危险因素之一;肯定钠与血压的正向相关关系还证明血压升高是我国心血管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此期间还7城市开展控制高血压、吸烟、高脂血症和增加运动等危险因素的干预5年后干预队列群脑卒中发病率下降约50%死亡率下降约45%儿童时期开始预防成高血压的战略研究当时已提上日程经北京、上海的8地区共2万余名儿童、青少年人群的调查初步提出小儿高血压的主要危险因素为高血压病家族史、高盐摄入量和肥胖并对近二万名易患儿童及青少年进行历时5年的早期干预和一级预防研究90年代初作为国家“八五”攻关课题北京、上海、长沙和北京房山区家村和首都钢铁公司的二分厂进一步开展以社区为基础的人群防治4年后研究证明以控制高血压为主要段以及经常强化健康教育可以改变社区人群行为危险因素水平从而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作为“九五”攻关课题“我国心血管病发病趋势预测及21世纪预防策略研究”继续监测我国不同地区1991年以后的变化趋势此研究尚进行中值此我国经济转型时期些反映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疾病谱变迁的宝贵资料不但丰富心血管病随社会的经济、科学、文化发展而变化的规律而且我国的流行病学研究成果及据此制定的防治策略和措施更为发展中国家的心血管病的控制提供借鉴90年代我国更加重视高血压的群体防治工作制定《全国心脑血管病社区人群防治1996-2012年规划》1997年起全国23省、市、自治区建立以高血压防治为重要内容的慢非传染疾病综合防治示范点1998年卫生部正式确定每年的10月8日为“全国高血压日”全国范围内掀起防治高血压宣传活动的高潮科研方面60年代初提出的中西医结合高血压的快速综合治疗已充分认识到高血压是身心疾病是医学领域内实行医学模式从单纯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成功范例80年代起我国围绕高血压的防治组织“上海硝苯地平降压治疗临床试验”(STONE)、“中国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临床试验”(Syst-China)“卒中后降压治疗临床试验”(PA TS)等多项大型临床试验与新西兰和日本合作完成“血压、胆固醇与东亚的脑卒中”研究为我国心血管学的循证医学奠定一定的基础经过20余年建立的高血压防治基地和队伍将为下世纪我国的高血压防治提供有力的保证1.2.2目前的严峻形势和我们的任务1998年我国脑血管病居城市居民死亡原因第二位农村居首位按年死亡率每10万人口分别为138和113全国每年死亡超过100万存活的患者500-600万其中75%以上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造成人、家庭、社会的沉重负担国内外大量研究已证明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为高血压如前所述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的10年间人群的体重指数、血压、血清总胆固醇水平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全面上升冠心病死亡率已呈现上升趋势1991年普查显示我国高血压患病率已达11.26%较1979-1980年10年间增高25%即90年代初我国已有高血压患者9500万据1996年调查种升高的势头仍持续1991年的普查显示高血压的知晓率城市36.3%农村13.7%;治疗率城市17.4%农村5.4%;控制率(经治疗收缩压<140舒张压<90mmHg)仅2.9%(城市4.2%农村0.9%)1980年与1994年两次全国成人糖尿病及糖耐量减退普查后一次患病率为前一次的2.6倍(两次年龄范围不完全相同)1984年及1996年两次普查的成人吸烟率亦明显增高从1982-1992年城市人口超重率增高53.6%农村人口增高40.0%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加速如不加以有效干预预计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的高血压、脑卒中、冠心病的发病率、死亡率仍将继续增高1.2.3我们的对策防治高血压是防治心血管病的关键积极治疗高血压病人的同时大力开展一级预防因地制宜地进行群众宣教提高群众的自我保健能力自觉改变行为危险因素努力提高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降低全人群的血压水平我们要避免重蹈西方发达国家的覆辙努力下一世纪我国经济腾飞的同时降低心血管病的威胁遏制心血管病的上升趋势根据国外的经验和我国的国情完成一任务的最有效的方法是社区防治。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及中国疾病负担2019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及中国疾病负担2019

对策建议与政策建议
加强健康教育
加强心血管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和普及, 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
加强医疗资源建设
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和心血管病专科 医生的投入,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
率和服务质量。
推广健康生活方式
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膳食 、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以降低心 血管病的发生风险。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疾病负担将持续增加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未来中国心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将呈上升趋势 。
防治工作将更加注重综合干预
未来心血管病防治工作将更加注重综合干预,包括健康生活方式、合理膳食、适量运动、 戒烟限酒等方面的宣传和推广。
医疗资源将逐步改善
随着国家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增加,未来医疗资源将逐步改善,包括基层医疗机构和心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和生活方式改变等 因素的影响,心血管病等慢性疾病的发 病率将继续上升,疾病负担将进一步加 重。
VS
应对策略
为应对疾病负担的加重,需要采取综合性 的措施,包括加强健康教育、改善生活方 式、提高医疗水平等。同时,政府和社会 各界也应加强对心血管病等慢性疾病的防 治工作,以减轻疾病对社会和个人的负担 。
虽然我国在心血管病防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研究不足之处及未来研究方向
研究不足之处
本次研究主要基于现有数据和资料,可能存 在数据不完整或偏差等问题。
未来研究方向
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心血管病防治工作,加 大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力度,提高公众对心 血管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同时,需要加强 科研和临床研究,探索更加有效的防治方法 和手段,为心血管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
该规划明确了防治目标、策略和措施,为心血管病防治工作提供了政策保障。

高血压健康教育讲座ppt课件

高血压健康教育讲座ppt课件
运动注意事项
高血压是终身性疾病,需要长期规 范治疗及随访管理。国家已经将高 血压患者健康管理纳入基本公共卫 生服务项目,高血压患者要主动积 极地配合管理,参与管理,降低心
脑血管病事件发生风险。
高血压健康教育
高血压的病人饮食以低盐、低脂、清淡、低热量和低动物脂肪为宜,目的是维持足够营养同时降低血 脂水平。
节日介绍
节日成立目的
为提高广大群众对高血压危害健康严重性的认 识,引起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和社会各界对高 血压工作的重视,动员全社会都来参与高血压 预防和控制工作,普及高血压防治知识,增强 全民的自我保健意识
02
什么是高血压
什么是高血压
节日成立目的
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诊室血压,血压≥140/90 mmHg,诊断 为高血压。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使用降压药物,血压虽然低于140/90 mmHg,仍应诊断为高血压。推荐使用经过验证的上臂式医用电子血压计进行有规律 的家庭血压测量,家庭血压测量值判断标准不同于诊室血压,家庭血压读数≥135/85 mmHg被认定为高血压。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也是心脑肾疾病的主要危险 因素。
达标或不稳定者,应增加自测血压的次数。
定期测量血压
高血压健康教育
坚持每天不少于30分钟的体育锻炼; 调整膳食结构,减少食用盐的量,喝酒 者减少饮酒的量和次数;戒烟;洗澡时 水温应保持在35~36℃,不宜饭后立 即洗温水浴,洗澡时间不宜过长;少生 气,多交流,保持心态平和。
高血压健康教育
高血压病人的“三个三”:即“三个半分钟”、“三个半 小时”和“三杯水”。
一减少盐摄入,每日摄盐低于六克。
二少食多餐,不宜过饱。
三清淡,含丰富维生素和植物蛋白饮食,减少饱和脂肪酸胆固醇以及含糖物质的生物,尽量使用花生 油、豆油、菜油等,适当补钙,也是降低高血压预防动脉硬化的有效方法之一。

高血压的危害-PPT课件.ppt

高血压的危害-PPT课件.ppt
寻找最优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两张处方:药物处方,生活处方
药物的选择很有学问:根据不同患者不同 情况,采取个体化治疗方案
关于高血压的几个知识点
高血压发病危险因素 超重 高盐膳食 中度以上饮酒
高血压的诊断
类别
收缩压(mmHg) 舒张压(mmHg)
正常血压
<120
<80
正常高值
120-139
80-89
高血压:
降低。舒张压降至70mmHg以下可能不利
防治高血压的非药物治疗措施
措施
目标
减重
BMI保持20-24
膳食限盐
减少膳食 脂肪
增加及保 持适当体 力活动
保持乐观心 态,提高应
激能力
戒烟限酒
食盐量<6g
总脂肪<总热量的30%
每周运动3-5次,每次持续20-60 分钟
提高自我防病能力,增加老年人 社交机会,提高生活质量
凶”
寻找其他“帮
●我们的目的:降低高血压,保护心脑肾 ● “主谋” 与“帮凶” 间协同作用 ●其他帮凶:有的可以改变,有些不能改变
治疗高血压的主要目的
最大限度的降低心脑血管发病和死亡 的总危险。
其他“帮凶”
不可变因素 年龄 性别 心脑血管病病史
可以改变 吸烟 血脂异常 超重和肥胖 糖尿病和胰岛素抵抗 缺少体力活动
高血压危害有哪些呢?
高血压早期无明显病理改变,长期 的高血压引起全身小动脉病变,表现 为小动脉中层平滑肌细胞增殖和纤维 化,管壁增厚和管腔狭窄,导致重要 靶器官心、脑、肾组织缺血,长期高 血压及伴随的危险因素可促进动脉粥 样硬化的形成,该病变主要累及中、 大动脉。高血压的危害具体表现在:
高血压危害一:心脏
≥140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及中国疾病负担2019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及中国疾病负担2019
大数据看心血管 疾病发展趋势
概念
诱因
临床
护理
表现
杨玲
目录
Contents
一 全球疾病负担 二 中国疾病负担 三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 四 总结
目录 Contens
一 全球疾病负担
全球疾病死亡人数
4
1950年:4370万 2017年:5590万 最高1960年:6180万
全球预期寿命
5
1950年: 男 48.1岁 女 52.9岁 2017年: 男 70.5岁 女75.6岁 中国 男 74.5岁 女79.9岁
急性心肌梗死
25
2002~2016 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死亡率总体仍呈上升态势, 从 2005 年开始,AMI 死亡率呈现快速上升趋势
急性心肌梗死
26
1. 2017 年大陆地区冠心病介入治疗:753 142 例 2. 2017 年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平均置入支架: 1.47 枚 3. PCI 术后患者死亡率稳定在较低水平(0.23%) 4.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中直接 PCI 比例为 42.2%
次 )为主,分别占 36.87% 和31.98%;其余依次为高血压 (240.70 万人次 )和颅内出血(142.91 万人次 )。 4. 1980~2016 年,中国心脑血管病患者出院人次数年均增速为 9.85%,快于同期出院总人次数的年均增速(6.33%)。
心脑血管病医疗与费用
32
1. 2016 年,中国医院心脑血管病患者出院总人次数为 2 002.19 万人次,占同期出院总人次数的12.57%;
15
推算中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及
1300
1400
1100
死亡率仍处于上升阶段。推 120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 血压治疗目标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指出
一般糖尿病患者
<130/80mmHg
老年或伴严重冠心病的
糖尿病患者
<140/90mmHg
10.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 中华心血管杂志 2011;39(7):579-616.
ESH/ESC高血压指南糖尿病 血压目标值的演变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 Vol 126, No 10, October 2013
DYSIS-China研究患者基线情况: 合并多种危险因素和疾病
年龄(岁)
项目
所有患者 (n=25317)
65.4±10.49
高危 (n=14916)
66.5±10.59
极高危 (n=3092)
糖尿病相关事件风险
↓24%* 死亡风险↓32%*
UKPDS Group , BMJ 1998;317:703
糖尿病患者降压治疗应优先选用RAASI
男性 年龄 (男性>55 岁; 女性>65 岁) 吸烟
血脂异常 空 腹 血 糖 5.6-6.9 mmol/L(102-
125 mg/dL) 糖耐量受损 肥胖(BMI>30kg/m2) 腹型肥胖(腰围男性>102cm,女
性>88cm)
早发心血管疾病家族史 (男性 <55 岁, 女性 <65 岁)
中国患者中血压、血糖、血脂异常呈“聚集 ”现象
3B研究:中国糖尿病患者合并血压血脂异常情况
T2D+HTN+ DYLP 29.76%
T2D+DYLP, 12.24%
T2D Only, 27.90%
T2D+HTN, 30.10%
➢28% 2型糖尿病病人不伴血压血脂异常 ➢ 60% 病人同时患有糖尿病及高血压 ➢ 42% 病人同时患有糖尿病及血脂紊乱 ➢ 30% 病人同时存在糖尿病及血压、血脂异常
68.4±10.16
性别-男性(%)
51.3
55.2
54.8
早发性心血管家族史(%)
9.1
9.3
11.8
目前吸烟(%)
12.4
13.5
12.3
目前饮酒(%)
9.1
9.6
8.1
久坐生活方式(%)
19.7
20.9
25.2
合并在疾病门诊高血就压(诊%)的血脂异常患73.9者有73.96%8.3合并高血8压3.5 !
糖尿病(%)
39
38.4
100
冠心病(%)
41.8
42.7
99.9
收缩压(mmHg)
130.9±15.63
132.2±16.25
132.9±16.82
舒张压(mmHg)
78.2±7.92
78.4±9.91
77.3±10.36
腰围(cm) BMI(kg/m²)
87.0±11.20 24.7±3.27
87.2±11.16 24.7±3.30
2型糖尿病患者严格控制血压并且获益 的研究中所取得的DBP数值
HOT >85 mmHg
vs 81.1 and 83.2 mmHg
UKPDS
82 mmHg vs
>87 mmHg
主要CV事件风险分别
↑106%*及↑32%
* P<0.01;** P<0.05
Hansson et al., Lancet 1998;351:1755
糖尿病和糖耐量异常患者 高血压发病率显著增高
50
45.5
40
3.16
30

高血压发病率 (%)
20
14.4
10
0
患糖尿病 未患糖尿病
糖尿病
高血压标准:血压> 140/90mmHg *患糖 2.22

14.5
患IGT 未患IGT
IGT
3. Lin S, et al., Am J Cardiol 2006;97:839–842.
80.00%
81.10%
70.00%
60.00% 50.00%
高血压患者同5时1.30%合并血脂异常及糖代谢异
患者比例
40.00%
常最常见,占23.6%
30.00% 20.00%
18.40%
22.80%
18.30%
10.00%
0.00%
≥1 RF
血脂异常 糖代谢异常
吸烟
缺乏体力活动
肥胖
赵冬等.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年5月第39卷增刊
26.9%的女性发展为高血压。推算高血压的年发病率为3%。
血脂异常、糖代谢异常及肥胖是高血压患者重 要的危险因素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
高血压(1-3级) 男性>55岁;女性>65岁 吸烟
糖耐量受损 血脂异常
早发心血管家族史
腹型肥胖或肥胖
血同型半胱氨酸升高
ESC/ESH高血压管理指南2013
糖尿病患者血压目标值 为<130/80mmHg
糖尿病患者血压目标值 为130<SBP<140, 80<DBP<90mmHg
糖尿病患者血压目标值 为<140/85mmHg
ACCORD研究显示,SBP<120mmHg较 SBP<140mmHg,糖尿病患者未进一步获益
9. ACCORD Study, N Engl J Med 2010;362:1575-85.
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 中华心血管杂志 2011;39(7):579-616 2. Journal of Hypertension 2013, 31:1281–1357 .
我国高血压患者合并其他危险因素比例高
Consider研究:93.5%的门诊高血压患者至少合并一个危险因素
100.00% 93.50% 90.00%
合并多重危险因素的高血 压治疗
2012中国心血管病报告:高血压疾病负担逐 年加重
✓ 高血压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估算我国15岁以上高血压患病率为24%,估算 2012年高血压患者为2.66亿;
✓ 无论男性及女性,高血压患病率随年龄明显增加,且无论男女,40岁以上 年龄组增速加快;
✓ 对10525名40岁以上非高血压成人平均8.2年的随访,发现28.9%的男性和
88.2±11.61 25.2±3.37
高血压合并不同危险因素的管理
高血压合并糖代谢异常 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 高血压合并肥胖
中国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长
糖尿病患病率 (%)
12
9.70 8.00
8
4
0.67
0 1980
2.28
1994
4.50 3.21
1996
2002
2007
2010
1. 2007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华内分泌与代谢杂志 2008;24:2a-1-23. 2. WY Yang, et al., N Engl J Med 2010;362:1090-11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