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o的监测与护理
PICCO监测护理常规

PICCO监测护理常规1.目的1.1 确保病人安全、有效治疗1.2 防止安全意外1.3 预防动静脉导管引发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2.基本概念PICCO,即脉波轮廓温度稀释连续心排血量监测技术,是结合经肺热稀释方法和动脉脉波轮廓分析法,对血液动力学参数进行监测的一种微创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特别是危重症及手术病人。
3.护理常规3.1 置管前护理3.1.1 评估患者的病情、年龄、意识状态、心理状态及配合程度;3.1.2 评估患者有无药物过敏性;3.1.3 评估患者穿刺处皮肤完整性,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必要时备皮;3.1.4 物品准备:中心静脉导管包、容量监测仪附件一套(穿刺导管及专用传感器)、无菌手套 1~2 副、局麻药(利多卡因 1 支)、氯己定一瓶、0.9%氯化钠100ml 1 瓶、10ml 注射器一个、透明敷料及 3M 敷料各一张、固定胶布两条、压力传感器、三通套装、加压输液袋、肝素生理盐水 1 瓶;3.1.5 医生签署知情同意书;3.1.6 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中心静脉导管包。
3.1.7 患者动脉穿刺端肢体情况,穿刺部位皮肤及血流情况;3.1.8 评估为患者进行有创动脉血压监测的必要性3.1.9 提供无菌的环境。
3.2 置管后护理3.2.1 PICCO 相关参数设置3.2.1.1 输入病人信息:通过【CCO 测量界面】→【设置】→【CCO 设置>>】或【主菜单】→【测量设置】→【CCO 设置>>】进入【CCO 设置】菜单进行病人信息的设定;3.2.1.2 设置注射液体积:进入【CCO 设置】菜单,在【CCO 设置】菜单中【注射液体积】处选择注射液体积;3.2.1.3 设置测量模式:在【CCO 设置】菜单中将【C.0.测量】设置为自动或【手动】。
3.2.2 PICCO/C.O.的测量及 C.C.O.校准:3.2.2.1 打开【PICCO 测量】菜单3.2.2.2 选择【开始】按钮,当出现【注射 xx ml!】的提示信息以及提示音时,立刻对病人进行快速液体注射,C.O.测量窗口将实时显示热稀释曲线。
PiCCO监测与护理

SVRI(外周血管阻力指数)
反映左心室后负荷大小。体循环中小动脉病变,或因神经体液等因素所致的血管收缩与舒张状态,均可影响结果。正常值 1200-1800dyn.s.cm-5.m2
每搏量变异 (SVV)
10%
对于没有心律失常的受控机械通气病人SVV反映了心脏对因机械通气导致的心脏前负荷周期性变化的敏感性。SVV可以用于预测扩容治疗是否会使每搏量增加。
SVmax – SVmin
SVV(30秒) =
SVmean
PPV
SVV的另外一个兄弟
使用SVV和PPV的注意事项
必需是整齐的心律(不能用于窦性心律不齐、房颤、或者心室率不整齐的节律)患者应该是完全镇静、肌松状态呼吸机设置合适的潮气量
正常值范围
Parameter Range Unit 心指数(CI) 3.0 – 5.0 l/min/m2每搏量指数(SVI) 40 – 60 ml/m2 全身血管阻力(SVRI) 1200 – 1800 dyn*s*cm5*m平均动脉压(MAP) 70 – 90 mmHg全心射血分数(GEF) 25 – 35 % 心功能指数(CFI) 4.5 – 6.5 1/min心率(HR) 60 – 90 1/min舒张末期容积指数(GEDI) 680 – 800 ml/m2胸腔血容积指数(ITBI) 850 – 1000 ml/m2每搏量变异(SVV) 10 %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 3.0 – 7.0 肺血管通透指数(PVPI) 1.0 – 3.0 ml/kg
大部分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病人都会做以下监测:• 中心静脉导管(用作补液,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中心静脉压的监测)• 动脉导管(持续监测动脉血压、动脉抽血等)
动脉导管:股动脉、腋动脉、肱动脉,持续监测动脉血压、波形、血液温度监测;
PICCO患者护理常规

PICCO患者护理常规PICCO(导引连续心输出量监测)是一种通过脉搏指示剂连续监测心输出量的方法,可以帮助医护人员实时评估和管理重症患者的循环状态。
患者在接受PICCO监测时,需要严密的护理观察和细致的护理操作。
下面是PICCO患者护理的常规内容。
1.护理观察:-监测患者的体温、心率、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特别关注血压的变化。
-密切观察患者的表情、皮肤颜色、神志等指标,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观察患者的尿量、尿色及排泄情况,以评估患者的肾功能和液体代谢情况。
2.导管护理:-确保PICCO导管的位置准确且稳定,防止导管脱出或移位,同时定期检查导管固定装置的紧固情况。
-定期检查连接处是否漏气漏液,如果发现漏气漏液,即时更换或修复。
3.血液样本采集:-根据医嘱和需要,定期收集和标本给予PICCO导管,用于动脉血气分析或其他实验室检查。
-采集样本时需要严格按照无菌操作,避免污染和感染。
4.休息与体位:-推荐患者保持平卧位,并要求患者保持安静休息,减少过度活动和翻身次数,以减少导管脱位的风险。
5.皮肤护理:-维持患者皮肤的清洁和干燥,避免皮肤潮湿和损伤。
-定期检查PICCO导管插入部位的皮肤情况,如有红肿、渗出或感染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进行处理。
6.液体管理:-监测患者的液体平衡,根据监测结果调整液体输入和输出。
-根据医嘱给予补液或药物治疗,注意药物的浓度和给药速度。
7.协助医生进行PICCO监测:-配合医生定期进行导管校准,确认导管准确性和精度。
-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心输出量和其他参数的监测和记录。
8.定期评估和教育:-患者和家属对PICCO监测的理解和配合度及其治疗进程的观察。
-监测监测结果变化,并及时将这些信息反馈给医生,以便进行及时调整。
在PICCO患者的护理过程中,护士需要与多学科团队密切合作,包括医生、临床工程师和实验室人员等。
护士作为一名关键成员,负责护理观察、导管护理、样本采集等重要环节,必须具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并且要不断更新和学习,以提供安全高效的护理服务。
PiCCO的监测与护理PPT课件

氧合及通气功能
01
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₂)
ScvO₂是反映全身组织氧合情况的指标,正常值为70%-80%。降低可
能提示组织缺氧或氧摄取障碍。
02
氧输送(DO₂)
DO₂是单位时间内通过循环系统向全身组织输送的氧量,与心输出量和
动脉血氧含量有关。降低可能提示心功能不全、贫血或低氧血症等。
03
氧消耗(VO₂)
考核与反馈
对医护人员的操作技能进行考核 ,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和指 导,帮助他们不断提高技能水平
。
设备维护保养制度建立
设备保养计划
01
制定详细的设备保养计划,包括保养周期、保养项目、保养方
法等。
பைடு நூலகம்
专人负责
02
指定专人负责设备的日常保养和定期维护工作,确保设备的正
常运行。
保养记录
03
建立设备保养记录本,记录每次保养的时间、项目、结果等信
VO₂是单位时间内全身组织消耗的氧量,与机体代谢率和组织氧摄取率
有关。增高可能提示机体代谢旺盛或组织缺氧。
03
护理操作规范与技巧
术前准备工作要点
01 了解患者病情及手术方案
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患者病情、手术名称、麻醉 方式等,以便做好针对性准备工作。
02 检查设备与耗材
检查PiCCO监测仪、导管、传感器、注射器等是 否齐全、完好,确保术中正常使用。
指标。
监测与记录
持续监测并记录血流 动力学参数,为临床
治疗提供依据。
临床应用价值
准确评估血流动力学状态
指导液体管理
PiCCO技术能够准确测量心输出量、胸腔 内血容量和血管外肺水等指标,为评估患 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提供重要依据。
PICCO的监测与护理

PICCO的监测与护理PICCO(Pulse Indicated Continuous Cardiac Output)是一种侵入性监测和护理技术,用于评估患者的心血管功能。
它通过插入动脉导管并连接定量血流监测装置,可以实时测量患者的心输出量(CO)、血流指数(CI)、血容量指标(GEDI)和全身氧输送指数(DO2I)等参数,从而提供更准确的心血管监测数据,指导患者的治疗和护理计划。
1.插管操作:在进行PICCO监测之前,需要首先进行动脉插管操作。
此操作需要由专业医务人员完成,使用无菌操作,避免感染和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
2.监测参数的选择与解读:PICCO可以提供多种监测参数,如心输出量(CO)、血流指数(CI)、血容量指标(GEDI)和全身氧输送指数(DO2I)等。
护理人员需要了解这些参数的正常范围,并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解读,判断患者的心血管功能状态和液体管理情况。
3.连续监测:PICCO可以提供持续的心血管监测数据,护理人员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监测参数变化趋势,并根据需要及时调整液体管理和药物治疗措施。
监测数据的连续性可以帮助护理人员及时评估治疗效果,并进行必要的干预措施。
4.液体管理:PICCO可以提供准确的血容量指标(GEDI),有助于护理人员判断患者的血容量状态。
护理人员可以根据GEDI的变化及时调整患者的输液量和液体种类,以维持患者的血容量在正常范围内。
5.药物治疗:PICCO监测数据可以指导护理人员调整患者的药物治疗。
例如,在血容量不足的患者中,可以通过静脉注射液体来增加血容量,并监测监测参数变化;在心输出量不足的患者中,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来增加心输出量,提高组织氧供。
6.预防并发症:PICCO监测需要插入动脉导管,因此存在感染、出血、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风险。
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导管部位,注意感染迹象和出血情况,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保持导管畅通、定期更换导管等。
7.患者教育:PICCO监测需要插入动脉导管,可能给患者带来一定的不适和风险。
医学PPT课件:PICCO的监测与护理

历史回顾
• 1954年,Dr.Fegler提出用温度稀释的 方法测量心脏排出量,即通过注入心脏 内液体温度的升高的速率反应射血能力
• 1970年,由Swan和Ganz首先研制成顶 端带气囊的导管
历史回顾 • 1972年又首先将此技术应用于临床 • 1992年连续温度稀释法 • 1995年PICCO样机问世
映了肺水肿的类型
正常
PBV
Extra Vascul ar
PVV
• 流量/后负荷参数:心输出量 CO 每搏量 SV 系统血管阻力
SVR
心率 HR 动数 GEF 心功能指数 CFI 左心室收缩力指数 dPmx
• 肺相关参数: 血管外肺水 EVLW
肺血管通透性指数 PVPI
三、PICCO的操作
• 任一标准中心静脉通路 • PICCO热稀释动脉导管 • 注射液温度探头容纳器 • 压力传感系统
二、PICCO的原理
PICCO的原理: 植入一根中心静脉导管和一根股动脉导 管,用温度指示剂注入中心静脉后,分布 于胸腔内的各个腔室,根据股动脉测得温 度的衰减曲线,即可得出各个腔室的分布 情况。测量从中心静脉注入一定量的冰盐 水,容积和温度很快弥散至心脏及肺内,
PICCO的原理: 当动脉热敏探头探测到热量信号时,即 可识别温度差并汇成曲线,计算机自行 对该曲线进行分析得出一基本参数,并 结合PICCO导管测得的股动脉压力波形,得 出一系列具有特殊意思的重要临床参数。
心指数(CI)
它反映的是心脏收缩功能,正常值是 3.0 – 5.0l/min/㎡,低于2.5l/min/㎡ 时可出现心衰,低于1.8l/min/㎡并伴 有微循环障碍时为心源性休克
全心舒张末期容积(GEDV)
• GEDV指的是舒张末时心脏的4个腔室的 容积之和
PICCO监测与护理

PICCO监测与护理PICCO(Pulmonary Catheter Continuous Cardiac Output Monitoring)是一种监测和护理方法,用于评估患者的心脏功能和液体管理。
它通过在肺动脉内放置导管来测量心脏输出和其他相关指标,以提供实时的心功能监测和液体管理指导。
PICCO监测系统由一个特殊设计的导管和相关的监测设备组成。
导管通过股动脉或锁骨动脉插入体内,并进入到肺动脉中。
导管上设有多个传感器,可以测量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心肌的收缩力指数(ESVI)、血管外肺水含量(EVW)等指标。
PICCO监测系统可以提供实时的心输出量和其他指标的数据。
通过监测这些指标,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心功能状态,评估心脏的泵血能力以及监测治疗效果。
此外,PICCO还可以用于液体管理,通过监测血管外肺水含量来指导液体的输入和排出,以维持患者的液体平衡。
PICCO监测与护理的操作相对复杂,需要经过相关培训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首先,需要将PICCO导管插入患者的动脉,确保导管的位置准确。
然后,将导管连接到监测设备,并校准各个传感器。
一旦系统设置完成,即可开始监测患者的心功能和液体状态。
在监测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密切观察监测指标的变化,并及时调整治疗措施。
比如,如果心输出量过低,可能需要调整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或者增加液体的输注量。
如果血管外肺水含量过高,可能需要限制液体的输入,并加强利尿治疗。
此外,外界干扰和误差也需要被识别和排除,以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尽管PICCO监测与护理可以提供丰富的心功能和液体管理信息,但它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
对于有动脉瘤、动脉闭塞性疾病、严重凝血功能障碍等情况的患者,PICCO可能不适合使用。
此外,PICCO导管的放置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包括感染、出血、血栓形成等并发症。
总之,PICCO监测与护理是一种重要的心功能和液体管理方法。
它可以帮助医生及时评估和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病情转归和治疗效果。
PICCO监测与护理

Picco监测设备的优势
实时监测
能够实时监测患者的血 流动力学参数,及时发 现异常情况并进行处理。
精确度高
采用多种传感器技术, 能够准确测量血流速度、 血流量、血压等参数。
操作简便
Picco监测设备的操作简 单方便,易于掌握,适 合在重症监护病房等场
01
02
03
04
加强培训
提高医护人员对Picco监测设 备的操作技能和经验,确保准
确、安全地使用设备。
综合监测
结合其他生理参数监测手段, 如呼吸机、血气分析仪等,全
面评估患者的生理状态。
成本优化
通过技术创新和规模化生产, 降低Picco监测设备的成本,
提高其普及率。
强化维护
定期对Picco监测设备进行维 护和保养,确保设备的正常运
详细描述
手术过程中,精准的血流动力学管理对保障患者安全至关重要。Picco监测在手术中能够实时监测患 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帮助医护人员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风险因素,降低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同 时,通过优化输液和输血策略,减少术中失血和术后恢复时间。
谢谢观看
便携化
优化Picco监测设备的结构和材料, 使其更加轻便、便携,方便转运和移 动监测。
05
案例分享:Picco监测在 临床护理中的成功应用
案例一:重症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监测与护理
总结词
精准监测、及时干预
详细描述
Picco监测技术能够实时、精确地监测重症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如心排量、 血管外肺水等,为医护人员提供及时、准确的诊断依据。通过早期发现并处理血 流动力学异常,有效降低重症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0
60
r = 0.72 p < 0.001
50
40
30
睸 VI
20
10
0
-10 -5 0 5 10 15 20 25 30
Changes in global end-diastolic volume index (%)
Transpulmonary thermodilution as a guide to fluid therapy in septic patients with acute circulatory failure. Michard et al. SCCM 2002
(用作补液,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中心静脉压的监测)
• 动脉导管
(持续监测动脉血压、动脉抽血等)
动脉导管 •股动脉 •腋动脉 •肱动脉 持续监测动脉血压、波形、血温监测
PiCCOplus 连接示意图
中心静脉导管 注射液温度探头容纳管(T型 管)
AP
13.03 16.28 TB37.0 AP 117 140 92
Pinsky et al. Am Rev Respir Dis 1992 Teboul et al. Crit Care Med 1999
压力和容量之间并不成线性关系
Lichtwarck-Aschoff et al, Intensive Care Med 18: 142-147, 1992
Lichtwarck-Aschoff et al, Intensive Care Med 18: 142-147, 1992
肺
右心 RA RV
EVLW
左心 LA
LV
PBV
EVLW
热稀释参数
• 心输出量 • 全心舒张末期容积 • 胸腔内血容积 • 血管外肺水 • 肺血管通透性指数 • 心功能指数 • 全心射血分数 CO GEDV ITBV EVLW PVPI CFI GEF
B.脉搏轮廓分析
P [mm Hg]
t [s]
脉搏轮廓参数
B. 动脉脉搏轮廓分析
2.用脉搏轮廓分析法测量CO
P [mm Hg]
t [s]
PCCO = cal • HR •
病人相关的校正因子 心率 (通过热稀释法得到 )
Systole
P(t) dP + C(p) • ( ) dt SVR dt
压力曲线下面 动脉顺应性 压力曲线型状 积
脉搏轮廓分析-原理
RAEDV
RVEDV
LAEDV
LVEDV
EVLW
ITBV
GEDV ITTV
ITTV GEDV ITBV = Intrathoracic thermal volume volume = Global end-diastolic volume water = Intrathoracic blood volume PTV EVLW = Pulmonary thermal = Extravascular lung
PiCCO所特有心肺功能指数
4 x SV GEF = GEDV
心脏腔室射血分数 Global ejection fraction
Sv 临床上常用的EF(射血分数)= LVEDV ejection fraction
SV GEDV / 4
Goedje et al, Thorac Cardiovasc Surg 46: 242-249, 1998
容量的监测
目前判断心脏前负荷的标准
• Centrol venous pressure (CVP) • Pulmonary capillary wedge pressure (PCWP)
但是 ? 压力 = 容量 ? 前负荷的量化值是LVEDV(左室舒张末的容 积),是容量值而非压力值。
与Fick方法对比
COTDa vs. COFick
Pauli C. et al., Intensive Care Med 28, 2002 Tibby S. et al., Intensive Care Med 23, 1997
18/54 24/120
0,03 ± 0,17 0,03 ± 0,24
0,98 0,99
Sakka et al: Intensive Care Med 26: 180-187, 2000
ITBV as indicator of cardiac preload
Lichtwarck-Aschoff M. et al, Intensiv Care Med 18: 142-147, 1992
• 脉搏连续心输出量 • 每搏量 • 心率 • 每搏量变异 • 脉压变异 • 动脉压力 • 系统血管阻力 • 左心室收缩指数 PCCO SV HR SVV PPV AP SVR dPmx
如何测量心输出量(CO)
传统的漂浮导管( swan-ganz ) 采用热稀释法来测定CO
1.用经肺热稀释法测量CO
PiCCO容量监测的方法(一)
c (I) injection recirculation
ln c (I)
e-1 At MTt At: Appearance time slope time 出现时间
DSt
t DSt: Down 下斜时间
MTt: Mean transit time 平均通过时间
CO x MTt = volume of distribution = 1 + 2 + 3 + 4 + 5
r
-/-/0,93 0,94 0,88 0,88 0,94
These tables are only an excerpt of publications, in total there are more than 200 articles about the PiCCO Technology.
PiCCO vs COTDPa in 30 patients after cardiac surgery
Stewart-Hamilton method
t
(Tb Ti ) Vi K CO Tb dt
Tb = 血液温度 Ti = 注射液温度 Vi = 注射液容积 ∫ ∆ Tb . dt = 热稀释曲线下面积 K = 校正系数,与体重、血温和注射液温度相关
与肺动脉热稀释对比 经肺热稀释法的验证
bias ±SD(l/min) -0,04 ± 0,41 0,13 ± 0,52 0,32 ± 0,29 0,49 ± 0,45 0,68 ± 0,62 0,16 ± 0,31 0,19 ± 0,21
r 0,95 0,93 0.98 0,95 0,97 0,96 -/-
Sakka SG et al., Intensive Care Med 25, 1999 Gödje O et al., Chest 113 (4), 1998 McLuckie A. et a., Acta Paediatr 85, 1996
n (pat. / measurements)
22 / 96 25 / 380 20 / 360 62 / 186 24 / 517 19 / 76 12 / 36
bias ±SD (l/min)
-0,40 ± 1,3 0,14 ± 0,58 -0,14 ± 0,33 -0,02 ± 0,74 -0,2 ± 1,15 0,31 ± 1,25 0,03 ± 0,63
PCCO – COTDpa
Mielck et al., J Cardiothorac Vasc Anesth 17 (2), 2003 Rauch H* et al. Acta Anaesth Scand 46, 2002 Felbinger TW et al. J Clin Anesth 46, 2002 Della Rocca G* et al. Br J Anaesth 88 (3), 2002 Gödje O* et al. Crit Care Med 30 (1), 2002 Zöllner C et al. J Cardiothorac Vasc Anesth 14 (2), 2000 Buhre W et al., J Cardiothorac Vasc Anesth 13 (4), 1999
什么是PiCCO技术?
Pulse indicator Continous Cardiac Output
两者的结合:PiCCO
a.经肺热稀释技术(TPTD)
b.动脉脉搏轮廓分析技术(PC)
中心静脉导管 • 颈内静脉 • 锁骨下静脉 温度指示剂注射
大部分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病人都会做 以下监测 • 中心静脉导管
RAEDV
RVEDV
PBV
LAEDV
LVEDV
EVLW
EVLW = ITTV - ITBV
EVLW
全心舒张末期容积 GEDV
RAEDV RVEDV
LAEDV
LVEDV
ITTV = CO * MTtTDa PTV = CO * DStTDa GEDV = ITTV - PTV
Changes in stroke volume index (%)
Central venous injection Tb injection
经肺热稀释法: Cardiac Output
Axillary artery catheter 腋动脉导管 (e.g. PV2014L08) Femoral artery catheter 股动脉导管 (e.g. PV2014L16)
(CVP) 5 SVRI PC 2762
PCCI
CI HR SVI
3.24 78 42
SVV 5% dPmx 1140 (GEDI) 625
压力电缆 注射液温度电缆
温度测量电缆 PULSION 一次性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