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文档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文档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文档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

作者:陕西省教科所崔敏时间:2012/5/22 19:13:19 来源:会员转发人气:15027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

2001年印发得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实验稿)》〕,在十年得改革实践中,得到了广大一线教师得认可。《标准(实验稿)》得具体内容与实施效果得到了高度认同。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就是化学教学内容贴近学生得生活与社会发展实际;二就是科学探究已走进初中化学课堂;三就是学生“讲、记、背、练”得机械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得变革;四就是学生对化学学习得兴趣有所增强;五就是化学学习评价方式

趋向多元化,更关注学生学习得过程;六就是初中化学教师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整体上均有所提升。

然而,由于《标准(实验稿)》得制定,受制于当时对我国中学化学教学现状认识得局限性,再加之通过10年得实践证明,《标准(实验稿)》中得部分内容,已不适应当前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改革得需要。此因,教育部组织专家对《标准(实验稿)》进行了修订。形成了《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标准2011版》〕。本次修订得重点放在如何应对国际科学教育改革与我国新时期对人才培养得要求上,着力提升初中学生得科学素养,

提高她们得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

一、修订得依据与原则

(一)修订得具体依据:

1、充分肯定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改革得方向。对实验区教师得调查表明,经过多年得实践,广大初中教师高度认同《标准(实验稿)》,对标准得具体内容与实施效果总体就是很满意得。

2、高度重视科学探究对学生发展得重要作用。教师在理论与实践得结合上,进一步认识到科学探究就是化学课程改革得重要突破口,就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得有效途径。

3、密切关注化学与社会发展得关系。此次修订试图整合“集中与分散编排”内容得方式。在内容点得分布上,社会性知识大致控制在20%以内,以免影响化学学科核心知识得建构。

4、力求减轻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得学习负担。通过对若干国家教材内容“学习难度”得国际比较发现,我国目前得初中化学教材“学习难度”处于中等略偏上得水平。与《大纲》相比,《标准(实验稿)》中得只就是要求已有较为明显得下降,但仍存在进一步降低得空间与可能。

(二)修订得基本原则:

1、从未来社会对公民科学素养得要求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发展得国际趋势出发,进一步审视学生发展所需得化学核心知识、过程方法与创新能力,立足科学素养,对课程标准进行修订。

2、不扩充内容、不提高要求。适当降低某些条目要求(如从“了解”降为“知道”),对开放性较大得某些内容加以一定得限制,并修改了有关“活动与探究”条目,化学用语与定量计算

仍然维持在低水平得要求上,并在教材编写建议中阐明内容组织必须符合学生得思维发展水平,以保证课程标准与教材内容之间保持较好得“一致性”。严格控制课程内容得容量与难度。

3、保持《标准(实验稿)》原有结构与基本框架不变。

4、修订坚持突出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得基础性与启蒙性,倡导科学探究得学习方式,密切结合化学与社会生活得联系,让学生充分感受与领悟化学学科得价值。

5、高度重视地区差异,认真对待各地提出得修改意见与建议。

6、针对实验中得经验与问题,提炼指导性意见或问题解决策略,增强课程标准得实用性与指导性。

7、增加教学案例与评价案例,关注可操作性,加强对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得指导性。

二、修订得具体内容

(一)对第一部分“前言”得修订

1、对“导言”得修订。

主要就是对表述得角度与方式进行了修改。明确阐述了化学学科得发展以及化学教育面临得时代挑战、改革与发展得趋势,阐明了化学教育对于促进学生发展得独特作用与深远意义。对“化学”概念得阐释更科学,《标准(2011版)》中明确指出:“化学就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得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得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其特征就是研究物质与创造物质”。《标准(实验稿)》得描述则就是:“化学就是自然科学得重要组成部分,它侧重于研究物质得组成、结构与性能得关系,以及物质转化得规律与调控手段”。修订后得描述抓住了分子、原子这两个核心概念,更贴近化学学科得本质属性。在“前言”得阐述中,有许多地方加强了语言得科学性与针对性,如《标准(2011版)》中表述“化学不仅与公民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也就是材料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环境科学与能源科学等现代科学技术得重要基础”,将实验稿中得“能源危机、环境危机与粮食危机”改成“能源危机、环境污染、资源匮乏与粮食供应不足”等,在表述中新增加了“义务教育阶段得化学教育,要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得好奇心,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得变化规律,形成化学得基本观念……,理解科学得本质,提高学生得科学素养。”并将它纳入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教育得发展目标,充分体现了我国对21世纪人才培养与要求得新视角。

2、对“课程性质”得修订。

“课程性质”得阐述对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得发展方向、培养目标以及在科学教育中得地位与作用进行了准确定位。《标准(2011版)》对“课程性质”得表述发生了较大得变化,不仅在内容上进行了重新得布局与整合,而且对表述得次序也进行了调整,并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课程性质”进行了阐述:

第一,义务教育阶段得化学课程应体现基础性,为学生得发展奠定必要得基础;

第二,在教学中创设以实验为主得科学探究活动,提高学生得科学探究能力;

第三,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化学与环境、资源、人类健康等方面得联系,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学生得创新意识。

修订后得“课程性质”表述显得思路更清晰,层次更分明,目标更明确。值得一提得就是,“课程性质”内容中还增加了“加强化学实验教学,发展学生得科学探究能力”一项内容,更

加突出了化学学科得特点与化学实验得地位与作用。修订后得“课程性质”突出化学课程三方面得功能,即课程得启蒙性与基础性,化学实验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得影响,化学学习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发展作用。阐述更加全面与科学。

3、对“课程得基本理念”得修订。

《标准(2011版)》将实验稿中得“基本理念”改成“课程得基本理念”,同样从六个方面阐述了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新课程得基本理念,只就是对个别地方进行了修改与调整。如在“1”中将“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得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得化学”改成“使每一个学生以愉快得心情去学习生动有趣得化学”,增加了“培养终身学习得意识与能力,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社会进步而勤奋学习得志向”;在“3”中将“让她们在熟悉得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得重要性”改成“让她们在熟悉得生活情景与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得重要性”;在“4”中增加了“…培养学生得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5”中增加了“为学生创设体现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相互关系得学习情境…”等。

4、对“课程设计思路”得修订。

《标准(2011版)》将以前得“设计思路”改成“课程设计思路”,整个构思与框架没有发生大得变化。同样从六个方面阐述了课程得设计思路,在内容得表述方式与表述次序上进行了适当得调整与修改,显得层次更分明,思路更清晰。

如表述“5”中增加了“生动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得社会责任感”。

(1)“认知性学习目标得水平”行为动词增加了“懂得”与“简单计算”;

(2)将实验稿中“技能性学习目标得水平”行为动词化繁为简,以“模仿操作、初步学习”、“独立操作、初步学会”两个层次呈现;

(3)“体验性学习目标得水平”行为动词分别增加了“经历”、“认同”与“内化”。

(二)对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得修订

课程目标就是课程体系得基本要素之一,就是实现课程宗旨得重要保证。《标准(2011版)》中“课程目标”得构建框架与基本思路均未进行大得改变,仍然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呈现,个别内容在表述上进行了修订。

1、在课程总目标中增加了“培养学生得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与自豪感,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生活”。

2、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将“能提出问题,进行初步得探究活动”改成“能进行简单得探究活动,增进对科学探究得体验”。

3、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增加“增强安全意识”、“可持续发展观念”、“敢于质疑”等重要观点。

(三)对第三部分“课程内容”得修订

将标题“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整体建构思路与框架保持不变,五个一级主题没有

变化,知识在原18个二级主题得基础上增加了一个二级主题。即在“科学探究”主题中增加了“完成基础得学生实验”这一二级主题,共有19个二级主题。

1、强化了“科学探究”得功能。

(1)“科学探究”主题得内容与目标要求更为具体与明确。“(二)发展科学探究能力”中,8个科学探究要素得名称没有变,但在科学探究要素中得5处内容在表述上进行了修订,删除

了1处内容,使得科学探究要素得语言表述更具有科学性、针对性与实用性(详见表1)。

表1:《标准(2011版)》在科学探究要素与表述方面得变化

要素《标准(实验稿)》《标准(2011版)》

进行实验 2、能顺利得完成实验操作 2、能独立地或与她人合作进行实验操作

收集证据 1、具有较强得实证意识

4初步学会运用调查、资料查阅等方式收集解决问题所需要得证据 1、认识收集证据得重要性

4、初步学会运用调查、资料查阅等方式收集证据

解释与结论 4、初步学会通过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认识知识之间得联系 3、初步学会通过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逐步建立知识之间得联系

删除了原2、能依据一定得标准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简单得分类。

“(三)学习基本得实验技能”中,有三处内容在表述上进行了修改,表述中增加了“化学实验应高度关注安全问题,避免环境污染”,强化“实验安全”与实验中得“环境保护”意识。在实验技能方面增加了“4、初步学会用酸碱指示剂、pH试纸检验溶液得酸碱性”这一基本得化学实验技能。

新增“(四)完成基础得学生实验”,不仅明确提出“教师应结合具体得教学内容与学习实际,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开展化学实验活动,而且还规定应安排与组织学生至少完成8项实验”(1、粗盐中难溶性杂质得去除;2、氧气得实验室制取与性质;3、二氧化碳得实验室制取与性质;4、金属得物理性质与某些化学性质;5、燃烧得条件;6、一定溶质质量分数得氯化钠溶液得配制;7、溶液酸碱性得检验;8、酸、碱得化学性质;),这就是在教学实践层面上得最大变化。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亲身经历、感受实验与探究过程,这在化学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得意义与价值,教师应把对化学教学得基本认识统一到“没有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得

教学不就是真正意义上得化学教学”上来。

(2)增强科学探究学习实例内容得准确性与指导性。

“有关科学探究学习得实例”部分,删去了难度较大得活动探究案例,例如:原“例3空气中二氧化碳得含量会改变吗?”并对“例1微粒得运动烧杯中得溶液为什么会变红”、“例2反应前后各物质得质量总与就是否发生变化”与“例3(原例4)怎样防止自行车棚锈蚀”进行了修改与整合,使探究活动得三个实例得表述更为科学、严谨,探究思路更加清晰,探究步骤更为具体明确,对初中化学新课程中得探究实验教学更具有指导性、示范性与可操作性。

(3)删去部分“活动与探究建议”得内容,降低一些实验得要求。

删去了一些操作难度较大得实验。包括主题二(二)中得“③观察在水中加入少量盐后凝固点与沸点得变化”、“⑥用简单得方法将衣料上沾有得油污等洗去”;主题三(一)中得“④分

离氯化钠固体与铁粉组成得混合物”;主题四(二)中得“用实验证明:①铁粉与硫粉混合加热生成了新得物质”、“②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氯化铜溶液用石墨电极通电分解;在加热条件下氢气与氧化铜反应”。降低了一些“活动与探究建议”实验活动得要求(详见表2)。

表2:《标准(2011版)》降低要求得实验

主题(单元) 《标准(实验稿)》《标准(2011版)》

二(一) ④协作设计并完成实验:探究空气中二氧化碳相对含量得变化。④实验探究:呼出得气体中二氧化碳相对含量与空气中二氧化碳相对含量得差异。

二(四) ②使用pH试纸测定唾液、食醋、果汁、肥皂水、雨水与土壤溶液等得酸碱性②使用pH试纸检验唾液、食醋、果汁、肥皂水、雨水与土壤溶液等得酸碱性”

二(四) ④当地农村常用化肥得鉴别④常用铵态氮肥得检验

四(一) ②设计实验推断孔雀石(或碱式碳酸铜)分解得产物②设计实验证明加热碱式碳酸铜有新物质生成

四(一) ③观察硫酸铜溶液(或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分解反应快慢得影响③观察二氧化锰、硫酸铜溶液对过氧化氢分解反应得影响

(4)增加少量得“活动与探究建议”,加强实验得针对性。主题四(二)中增加:①实验:镁条燃烧、高锰酸钾加热分解;②设计实验证明:氢氧化钠与盐酸能发生化学反应。

2、进一步明确基础知识得学习要求

《标准(2011版)》对一些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得要求做了更为准确、具体得描述,有得将综合得内容分条目具体阐述,有得对学习内容做了一定得限制,使学习得目标更为明确,符合学生得认知特点(详见表3)。

表三:《标准(2011版)》进一步明确要求得课程内容

主题(单元) 《标准(实验稿)》《标准(2011版)》

二(一) 2、知道氧气、二氧化碳得主要性质与用途 2、能结合实例说明氧气、二氧化碳得主要性质与用途

二(二) 3、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就是最重要得溶剂,酒精、汽油等也就是常见得溶

剂 3、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就是由溶质与溶剂组成得

4、知道水就是最重要得溶剂,酒精、汽油等也就是常见得溶剂

二(二) 6、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得溶液 7、认识溶质质量分数得含义,能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得溶液

二(四) 1、知道常见酸碱得主要性质与用途,认识酸碱得腐蚀性 1、认识常见酸碱得主要性质与用途,知道酸碱得腐蚀性

三(一) 2、能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 3、能从元素组成上认识氧化物

5、知道无机化合物可以分成氧化物、酸、碱、盐

三(三) 2、记住一些常见元素得名称与符号 2、记住并能正确书写一些常见元素得名称与符号

四(一)

2、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有能量变化,认识通过化学反应获得能量得重要性 2、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有能量变化,认识通过化学反应实现能量转化得重要性四(三) 2、能正确书写简单得化学方程式,并进行简单得计算 2、能正确书写简单得化学方程式

3、能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进行简单得计算

3、降低了一些课程内容得学习要求

《标准(2011版)》严格控制内容得深广度:微观知识主要限于对分子、原子得认识,对离子、电子得具体作用不作要求;元素化学以生活中常见得简单物质为主,不要求建立复杂得知识系统;化学定量要求只涉及有关公式含义得理解与最简单得计算,还降低了一些核心知

识对应标准条目得要求(详见表4)。

表4:《标准(2011版)》降低学习水平得内容

主题(单元) 《标准(实验稿)》《标准(2011版)》

二(一) 2、认识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 2、知道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

二(二) 7、了解结晶现象 7、能举例说明结晶现象

二(三) 3、了解从铁矿石中将铁还原出来得方法 3、知道可用铁矿石炼铁

二(四) 3、会用酸碱指示剂(酚酞、石蕊)与pH试纸检验溶液得酸碱性”变为 3、了解用酸碱指示剂(酚酞、石蕊)与pH试纸检验溶液酸碱性得方法

四(一) 1、理解反应现象与本质得联系 1、初步了解化学反应得本质

四(一) 3、认识催化剂得重要作用 3、知道催化剂对化学反应得重要作用

四(二) 3、了解人们如何利用化学反应改善与提高自身得生产质量 3、知道利用化学变化可以获得新物质,以适应生活与生产得需要

五(一) 3、理解水对生命活动得重大意义,认识水就是宝贵得自然资源,形成保护水资源与节约用水得意识 3、知道水对生命活动得重大意义,认识水就是宝贵得自然资源,树立保护水资源与节约用水得意识

五(三) 2、了解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得有机物(如糖、淀粉、油脂、氨基酸、蛋白质、维生素等)”变为“ 2、知道一些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得有机物(如葡萄糖、淀粉、油脂、蛋白质、维生素

4、更新了主题(单元)得“学习情景素材”。

本次修订从四个视角考虑学习情景素材得更新,即化学、技术与社会得联系;化学在日常生活中得应用;元素化学知识;化学实验情景。每个主题(单元)增加得学习情景素材不仅与时俱进地体现了化学得发展与应用,而且更贴近了实际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详见表5)。

表5:《标准(2011版)》新增加得学习情景素材

更新得视角情景素材实例

从化学、技术与社会得联系得视角增加了“自来水得生产工艺”,“宇航、潜水得呼吸供氧”,“氮气得用途”,“现代汽车、潜艇、宇宙飞船所用得合金材料得发展”,“氢能源汽车”,“煤矿瓦斯爆炸得预防”,“面粉厂得防爆措施”,“我国能源消耗与化石燃料分布”,“新型陶瓷”,“二氧化硫排放与‘酸雨’”

从化学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视角增加了“不锈钢餐具”,“食品中得乳化剂”,“婴儿奶粉中得蛋白质含量”,“硬水对日常生活得影响”,“桂花十里飘香”,“葡萄糖在体内氧化释放能量”,“干电池与充电电池”,“用食醋清洗水瓶中得水垢”。

从元素化学知识得视角增加了“常见铵态氮肥得性质特点及使用注意事项”,“海水得主要成分”,“铁得几种氧化物”,“人体需要得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

从化学实验得视角增加了“铜片在空气中灼烧后固体质量得变化”,“电解水实验及其微观解释”

同时删去了某些针对性不强得情景素材,如主题二(二)中得“红墨水得纸上层析”、“服装干洗”,主题二(三)中得“制造自来水管材料得变迁”,主题四(一)中得“照相底片得感光”,主题五(四)中得“光化学烟雾”等。

在这些变化中,有三个方面最值得广大教师予以关注:一就是强化了学生得实验探究,教师应结合具体教学内容与学校实际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多种途径,安排与组织学生至少完成新增得8类学生实验;二就是严格控制知识内容得深广度,降低了一些内容标准条目得要求,对开放性较大得某些内容加以一定得限制,化学用语、物质得微观知识与定量计算控制在较低水平得要求上;三就是整体降低了实验探究活动得难度,力求保证不同学校都有条件完成实验。

(四)对第四部分“实施建议”得修订

1、对“教学建议”得修订。

根据课程实施得经验与问题《标准(2011版)》重写了教学建议,确立建议新得框架结构。“教学建议”从四个方面11个教学要点,阐述了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得教学建议,它既包括《标准实验稿》中7条教学建议得内容,又增加了在化学教学实践中给以高度重视得问题,还配备有针对性得教学案例(例4、例5)进行说明,真正体现了“教学建议”得指导功能(详见表6)。

表6:《标准(2011版)》在教学建议部分得变化

《标准(实验稿)》《标准(2011版)》

(一)从促进学生发展出发制定教学目标

(二)努力创设生动活泼得学习情景

(三)注重科学方法教育,培养学生得探究能力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多种媒体得教学功能

(五)注意贴近学生得生活,联系社会实际

(六)重视学科间得联系,增加跨学科内容

(七)积极进行教学研究,促进化学教学改革 (一)科学设计教学目标,全面发展科学素养

1、全面体现三维目标

2、整体规划教学目标

3、科学设计单元或课时教学目标(例4)

(二)精心设计科学探究活动,加强实验教学

1、精心设计与组织探究活动

2、加强化学实验教学

(三)注意贴近学生得生活,联系社会实际

1、主要贴近学生得生活实际

2、重视学科之间得联系

(四)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得有效性

1、努力创设真实而有意义得学习情景

2、灵活运用多样化得教学方式与手段

3、有效开展复习与习题教学

4、不断提高教学反思能力

教学目标设计就是化学新课程教学中得重要环节,如何在教学设计中体现三维课程目标,科学、准确地表述某一单元或某一课时得教学目标,就是长期一来困扰化学教师得突出问题。在建议“(一)”中,强调在全面体现三维目标时“应注意挖掘化学知识中蕴含得科学方法以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素;三个维度目标之间应有机结合,融为一体。”这正好纠正了在当前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将某单元或某课时得教学目标片面、孤立得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教学目标得倾向。

《标准(2011版)》“教学建议”中,新增加(四)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得有效性”。课堂教学得有效性就是近年来广大教师通过对化学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等方面得反思,提出得值得化学教育界广泛关注得问题。如何在化学新课程教学中开展有效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与效益,就是当前化学教改中迫切需要解决得问题。

2、对“评价建议”得修订。

(1)《标准(2011版)》得“评价建议”,改变了实验稿中从四个方面笼统地阐述化学新课程实施学业评价得建议,从“评价目标得确定”、“评价方式得选择”、“评价标准得设计与使用”、“评价工作得实施”、“评价结果得解释与反馈”等五个方面,对学业评价得内容、方法与途径进行了具体指导(详见表7)。

表7:《标准(2011版)》在评价建议部分得变化

《标准(实验稿)》《标准(2011版)》

(一)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对学习活动得促进作用 (一)评价目标得确定

(二)通过活动表现评价学生得探究能力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评价方式得选择

1、纸笔测验

2、活动表现评价

3、建立学习档案

(三)纸笔测验中注重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得能力 (三)评价标准得制定

(四)评价结果可以采用定性报告与等级记分相结合得方式 (四)评价工作得实施

(五)评价结果得解释与反馈

(2)增加教学案例与评价案例,关注可操作性,加强对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得指导性。修订后得课标为了促进教师对课程标准得正确理解与应用,增加了11个课程指导案例,这就是本次修订得另一个亮点。这使广大教师评价学生学业,有了可供学习与参考得基本操作范例。希望通过这些实例,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课程理念与课程目标在具体教学中得体现与落实。

3、对“教材编写建议”得修订。

对原有得建议与要求进行重新审核,特别就是结合近几年来义务教育化学教材得使用与资源利用得特点,调整建议得框架结构,提出新得更具有针对性得要求。如增加了“(一)根据课程标准选取核心知识,重视化学基本观念得形成”;增加了“(六)采用生活多样得教材呈现

方式,发挥教材得多种教育功能”等。

4、对“课程资源得利用与开发建议”得修订。

根据现实教学中资源开发与利用情况,调整建议得框架结构,提出了8个方面得实用且

针对性强得“课程资源得利用与开发建议”,突出化学实验仪器与试剂使用、实验与科学探究实践活动组织、教与学经验得总结等,并增加了有关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得一个完整得实例——“山中之宝石灰石”,使之具有更强得针对性、有效性与前瞻性。

三、《标准(实验稿)》主要教学问题及《标准(2011年版)》实施建议

《标准(实验稿)》实施十年来,全省化学教学发生了可喜变化,新课程理念得到确立,教学方式发生了转变,教学质量全面提升。然而,调研结果表明,在实施《标准(实验稿)》教学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为全面落实《标准(2011年版)》,深入推动化学新课程,针对《标准(实验稿)》教学中存在得主要问题,就如何更好得实施《标准(2011年版)》提出一些对策与建议。

1、认真学习研究《标准(2011年版)》,坚持以《课程标准》指导教学。

(1)存在主要问题:2001年《标准(实验稿)》颁布后,绝大多数教师能够积极学习课标,并努力按课标要求进行教学。但就是,也存在着很多课标使用不到位得情况:

①对课标重要性认识不足,有得学校未给教师配发课标,教师也不主动想办法寻找,课标成了可有可无得东西。有些教师只就是在培训时瞧过课标,在平时教学中从来不瞧课标;

②对课标理解不够,一些教师对课标学习不深,理解不够。对课标倡导得新课程理念似懂非懂,对课标思想、思路、内容标准、教学要求等一知半解,对从《大纲》到《标准(实验稿)》变化过程中,删掉了哪些内容,增加了哪些内容,哪些内容降低了教学要求等等,知之甚少;

③课标要求落实不到位,不少教师在教学中未能做到以课标指导教学,要么按教参教辅

备课,要么凭经验教学,常常把课标置之一边。对课标提供得“案例”与“情境素材”很少借鉴运用,对课标提出得“活动与探究建议”及“实施建议”也很少落实。因而出现教学中随意拓宽加深知识内容,拔高教学要求,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等脱离课标教学情况。

(2)实施建议:针对上述问题,对学习《标准(2011年版)》,并坚持以之指导教学提出如下建议:

①牢固树立课标意识。《标准(2011年版)》规定了化学课程得性质与目标、内容与标准,提出了设计思路、课程理念及实施建议,就是化学新课程纲领性文件,对化学教学具有重要得指导性,就是教学得出发点与落脚点。因此,广大教师务必牢固树立课标意识,始终坚持依据课标指导教学;

②仔细领会课标要求。课标要达到人手一册,确保教师有课标可学。要分层组织课标研训活动,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研究学习课标得引领作用。要有效利用校本研修活动,认真开展课标学习研讨、交流活动,对课标重点、难点,要逐段逐句细细品味,用心感悟课标真意。如为什么要从原子、分子得水平上阐释化学得定义?为什么要把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得主旨定位于提高学生得科学素养?三维课程目标有什么实践意义与价值?怎样才能把实验教学与科学探究活动落到实处?等等。通过深入学习,全体教师都要全面领会课标精神,准确把握课标要求;

③坚决落实课标。广大教师要把《标准(2011年版)》自觉地贯彻落实到教学实践中,而且要做到态度坚决,不打折扣。要以课标确定教学目标、选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组织教学评价,将课标要求贯穿于教学始终。如怎样用好课标进行备课?教师不妨开展“四问备课”:一问本章(节、课时)得知识与技能涉及课程标准中哪些一级主题与二级主题;二问这些知识与技能得具体目标要求就是什么,三问课程标准中针对这些知识与技能提供了哪些“活动与探究建议”及“教学情景素材”,四问备课中遇到得困惑能否从课程标准提供得“案例”与“实施建议”中直接或间接找到答案。如此坚持“四问备课”,必能发挥课标在备课中得有效指导作用,实现在课标指导下得科学备课与有效教学。

2、突出实验为主得科学探究,坚持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为重点。

(1)存在主要问题:随着《标准(实验稿)》得实施,以实验为主得科学探究教学,在化学教学中逐步展开。然而,实际得实验为主得探究教学,并未达到《课标》得预期,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①部分教师没有充分认识科学探究,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得独特价值;

②大多数教师虽然认识到科学探究对改变学生得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得创新精神有着非常重要得作用,但面对实验室条件不足、实验仪器药品匮乏以及班额大等困难,便显得束手无策,有心动少行动,所以开展实验为主得科学探究实践不够;

③探究活动形式单一,部分教师认为只有做实验才算探究,实际上实验只就是探究得一种形式,探究活动还包括问题探究、调查活动探究等;

④由于《标准(实验稿)》没有明确区分学生实验与教师演示实验,一些教师因为学生实

验准备难,或就是考虑安全性问题,就常常把一些有条件而且学生能做得实验改成教师演示实验。因此,学生进行实验、开展探究活动得机会并不多,实验教学弱化得现象还很普遍;

⑤以计算机模拟替代学生实验得现象有蔓延得趋势;

⑥科学探究不能与生产、生活相联系;

(2)实施建议:面对以上问题,对如何突出实验为主得科学探究,坚持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为重点得新课程教学,提出以下建议:

①增进对科学探究得理解。通过对《标准(2011版)》得学习,教师要增进对科学探究得理解,深刻认识科学探究既就是学习得内容目标,又就是学习得方式;

②发展科学探究能力。《标准(2011版)》对科学探究得8个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提出了具体得目标要求,教师应将其灵活运用到具体得实验探究教学之中,通过引导学生开展生动有趣得实验探究活动,促使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得发展;

③学习基本得实验技能。化学实验就是进行科学探究得重要方式,学生具备基本得化学实验技能就是学习化学与进行探究活动得基本保证。《标准(2011版)》明确提出了7项基本得实验技能〔详见《标准(2011年版)》P11P12〕,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坚持动手实验操作,熟练掌握这7项基本实验技能,为顺利进行科学探究奠定基础;

④完成基础得学生实验。学习与运用化学实验技能与科学探究方法,离不开实验活动。《标准(2011版)》明确列出了8种基础得学生实验〔详见《标准(2011年版)》P12〕。这8种实验,就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至少要完成得基础性试验,不论有多少困难,教师都必须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动手完成;

⑤亲历探究活动。科学探究学习目标得实现,必须让学生亲身经历丰富得探究活动。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对探究要素与难度做适当得调整,目得就是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探究,让更多得学生获得真实得科学探究体验;

⑥广泛联系生产生活实际。通过家庭小实验、课外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实验教学,拓宽探究途径;

⑦加强学科渗透。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学科联系与渗透,将其她学科得科学探究与化学科学探究融合起来,形成科学探究学习得合力;

⑧开展探究学习评价。科学探究既作为学习得方式,又作为学习得内容与目标,必须落实在其她各主题得学习中,不宜孤立得进行探究方法得训练。对科学探究学习得评价,应侧重考查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得实际表现。通过评价激励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并通过不断纠正,引导学生走上科学探究学习之路。

3、准确把握课程内容,坚持以“标准”尺度进行教学。

(1)存在主要问题:在化学新课程教学中,许多教师能够以课标为依据,按照课标规定得课程内容“标准”进行教学。但就是,也存在不少偏离课程内容“标准”教学得情况。

①随意拓宽教学内容,拔高教学难度。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不认真研究课程内容,对每个二

级主题得“标准”不清楚,因而在教学中出现“容量加大”与“水平提高”得现象;

②盲目赶进度,造成“夹生饭”。一些教师为了足够得复习时间,拼命挤压新课教学时间,常常把需要两个学期完成得新课内容,挤在九年级第一学期学完,造成了化学教学中得“夹生饭”问题,也加快了学生化学学习“两极分化”得形成;

③抛开课标,让教辅读物牵着鼻子走。一些教师在备课、上课及测验命题时,把课标放置一边,全部依赖教辅读物,出现了严重得教学偏差,课程标准中明确不作要求得一系列内容(如:删去电离得概念,溶解度得计算等)仍然出现在课堂教学与平时测验中。

(2)实施建议:针对以上问题,就如何准确把握课程内容,坚持以“标准”尺度进行教学,提出下列建议:

①准确把握课程内容。针对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得现实,本次修订坚持“不扩充内容,不提高要求”得原则,对知识内容进行了删减,内容要求有所下降。对后续得教材修订,也明确提出“减负”得要求。《标准(2011版)》规定得课程内容包括5个一级主题,与19个二级主题〔详见《标准(2011年版)》P8〕,教师要认真研读,准确把握;

②严格按照“标准”尺度进行教学。《标准(2011版)》对课程内容得19个二级主题,

都从“标准”及“活动与探究建议”两个维度对学习内容加以说明。“标准”规定了学习本课程所要求达到得最基本得学习要求,就是教学得基本尺度与准则。教师要结合自己得教学实际,坚持以“标准”尺度进行教学,并合理调整日常教学进度,控制好教学得难度。

资料分析常用计算方法与技巧

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资料分析试题,有相当一部份考生能够理解了文章意思后,列出相应的表达式,但由于计算过程的相对复杂,使得不少考生因此而失分。同时,计算类题型在资料分析试题中所占的比重也比较大,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计算,是最终取得好成绩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基于这一问题,曾老师通过实例说明了在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资料分析题中实现快速计算的技巧。 一、国家公务员考试资料分析常用计算方法与技巧 "十五"期间某厂生产经营情况

第一章资料分析综述 第一节命题核心要点 一、时间表述、单位表述、特殊表述 无论哪一种类型的资料,考生对于其时间表述、单位表述、特殊表述都应特别留意。因为这里往往都蕴含着考点。 常见时间表述陷阱: 1.时间点、时间段不吻合,或者涉及的时间存在包含关系; 2.月份、季度、半年等时间表述形式; 3.其他特殊的时间表述。 【例】资料: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2009年4月份中国汽车产销量数据显示,在其他国家汽车销售进一步疲软的情况下,国内乘用车销量却持续上升,当月销量已达83.1万辆,比3月份增长7.59%,同比增长37.37%。 题目:与上年同期相比,2009年4月份乘用车销量约增长了多少万辆? 常见单位表述陷阱: 1.“百”“千”“百万”“十亿”“%”等特殊的单位表述;

2.资料与资料之间、资料与题目之间单位不一致的情况; 3.“双单位图”中务必留意图与单位及轴之间的对应关系。 【例】资料:2008年,某省农产品出口贸易总额为7.1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2%。 题目:2008年,该省的对外贸易总额约为多少亿美元? 2008年,该省的绿茶出口额约为多少万美元? 常见特殊表述形式: 1.“增长最多”指增长绝对量最大;“增长最快”指增长相对量即增长率最大; 2.凡是不能完全确定的,则“可能正确/错误”都要选,“一定正确/错误”都不能选; 3.“每……中……”“平均……当中的……”,都以“每/平均”字后面的量作分母; 4.“根据资料”只能利用资料中的信息;“根据常识”可以利用资料外的信息。 二、适当标记、巧用工具;数形结合、定性分析;组合排除、常识运用 资料分析答题的过程当中需要做“适当标记”,一切以便于自己做题为准。适当合理地运用直尺、量角器等工具辅助答题。 直尺使用法则: ◆在较大的表格型材料中利用直尺比对数据。 ◆柱状图、趋势图判断量之间的大小关系时用直尺比对“柱”的长短或者“点”的高低。 ◆在像复合立体柱状图等数据不易直接得到的图形材料中,可以用尺量出长度代替实际值计算“增长率”。

访谈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方法

论调查中定性研究访谈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方法 日期:2006-04-24 点击: 作者:中调网来源:中调网~我要投稿! 近年来,定性研究方法,尤其是访谈技术在我国的应用日益普及,然而各界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于资料收集技术的探讨,对原始资料的分析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从某种意义上说,资料分析比资料收集更为重要也更为复杂。优秀的访谈只有通过优秀的分析才能将所收集的资料转换成对研究者有意义的结论,从而达到研究的目的。但是访谈资料往往因数量庞大、结构零乱而难以处理。因此,研究者需要将浩如烟海的资料“打散”、“重组”和“浓缩”,最终对资料进行意义解释。这些过程可以归结为“组织”和“连结”两部分,前者是对资料的整理过程,后者则是对资料的进一步深入分析和解释。但在实际过程中,二者是紧密相连、相互交织的。 因此,本文结合“互联网与创造力研究”的个案,对访谈资料的整理和分析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和介绍,并对某些方法提出了自己的改进意见。文章第一部分简要介绍访谈资料整理和分析的特点,第二、三部分分别论述了“组织”和“连结”的具体方法,并对不同方法进行比较。最后一部分探讨了恰当使用回溯重组方法对提高分析的效率与质量的意义。 关键词:定性研究访谈组织连结 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学者对社会、人文学科研究方法的探讨经历了三个重要转向:方法的研究让位于方法论的探讨;定量方法的优势地位被定性方法所取代;从社会调查的阶段性过程观念转向研究的社会过程观念。这些转向大大促进了定性方法在各领域的研究和应用,相关论著不断涌现,或全面介绍定性方法,或专门探讨资料收集技术、分析技术、定性与定量结合等问题。在资料分析领域,Glaser和Strauss提出的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已经产生巨大影响。同时,许多定性分析软件也得以开发,如NUDIST、Ethnograph等。 相比之下,我国定性研究水平较为薄弱。一方面,对定性研究存在某些误解,认为它是可以随意进行的,主观性较强,并非科学实证的方法。因此,在一般介绍社会或市场研究方法的论著中,定性方法往往只是作为定量方法的补充而一笔带过。 另一方面,对定性方法的关注集中在资料收集技术层面。近年来,定性方法尤其是深度访谈、小组座谈日益普及,不少研究机构都已配备先进的小组座谈设施,这是令人可喜的。但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多在技术操作层面,尤其是资料收集技术,而对资料分析方法以及定性研究背后的方法论传统却缺乏足够的重视,研究者往往只凭主观判断得出研究结论。 事实上,仅有精湛的资料收集技术,而没有对资料的深入挖掘,是不能充分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实现研究目的的。英国经验主义科学家培根曾经指出,科学研究的工作应该像蜜蜂一样,“既从花园里采集资料,又对这些资料进行消化和加工,酿出蜂蜜”。 然而,定性分析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具有极大的弹性,不同领域、不同研究目的需要采取不同的分析策略。因此,有些西方学者致力于收集各领域研究者的定性分析策略,在此基础上,探讨其基本规律。 在国内,规范的定性分析实例尚不多见,对分析技术的研究更为困难。北京大学陈向明教授的专著《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从方法论到具体操作层面对定性方法做了系统的介绍。然而,其中的资料分析技术主要侧重于理论建构目的,遵循的是扎根理论思想,且多以教育学等领域的个案为例。与大陆相比,台湾、香港的学者更早接触定性研究,已出版不少译著,以综合介绍型为主,主要应用于护理、教育、社会学等,而对传播学、市场研究等领域定性分析技术的探讨尚属少见。 因此,本文试图结合传播学中的研究实例——互联网与创造力的关系,提出笔者对定性分析的管窥之见,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为了对互联网与创造力的关系做一个初步的理论探讨,提出研究的理论假设,我们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对传播学、心理学、传播心理学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解读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解读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崇德小学崔伟成 课改春风又绿校园大地,无数专家和一线老师们不懈探索实践,使我们语文教学不断地纠偏反正,推陈出新,取得了累累硕果。欣喜之余我们不禁高呼:阅读教学离不开文本解读。而如何有效地进行文本解读是我们一直以来的追求,经过多年的实践,笔者认为使其有效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初读尝味,走近文本 把文章读通读顺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但在通顺的基础上进一步入情、入理则是我们阅读教学的落脚点。因为读书的方法与策略是多样化的,朗读、默读,诵读、精读、略读、浏览,边读边思考、边读边做记号等等。正如王崧舟所说“语文是一种感性的存在,语文不用概念和命题说话,这就有别于数学,它用形象作词、用感情谱曲。语文看上去是一幅幅多姿多彩、形象鲜明的画,读出来是一首首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歌。”因此,在初读时,要从整体上入手,把握文本内容,感知文本,使学生初入文章情境之中,尝尝字词的意蕴之“味”,尝尝段落的安排之“味”尝尝作者的构思之“味”。 二、再读入味,走进文本 尝味之时已进文本。当学生有了个性化体验后,引导学生分析解读文本的过程,才能使学生学得更入味。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是阅读文本的起点,理解总是从已有的认知结构开始。由于学生在解读文本时,认知结构的差异很大,所以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从他

们自己的经验出发去实现与文本的视界融合,读得入味。要允许学生对文本作出多种解读,甚至是相互矛盾的解读,读出真滋味。 三、细读品味,深入文本 “故书不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品味语言是语文老师的教学基本功,作为学习的引导者,老师更要品味、体悟文章中的重点词句,在咬文嚼字中揣摩作者的语言,把握作者的思路,感悟作者的情感。从而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世界。还要在对语言文字进行揣摩、推敲、咀嚼、鉴赏中获得美感、培养与语感。同时,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规范学生语言表达,内化文本语言的过程。可见“品”的动态过程,是细腻的入微的,对学生来讲是刻骨铭心的,学生感悟到难以用语言叙述的愉悦感,这就是文本解读有效性的最好见证。王崧舟老师在教学《一夜的工作》时,对学生说了这么一段话:“感人的文字光找出来是不够的,你得用自己全部的感动去品位它们、咀嚼它们,不要放过其中的任何一句话、一个词,甚至一个标点符号。”与其说是在教导学生,还不如说在告诫老师怎样解读文本。 四、读后回味,走出文本 “阅读教学要带领学生在课文里走一个来回。”“来”指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回”是指从思想内容又回到语言文字上来,了解课文是怎样表达思想内容的。这个“来”的过程就是“语言——思想”,而“回”的过程就是“思想——语言”。因而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的课堂中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时就需回味语言,从而摸

16种常用数据分析方法

一、描述统计描述性统计是指运用制表和分类,图形以及计筠概括性数据来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离散趋势、偏度、峰度。 1、缺失值填充:常用方法:剔除法、均值法、最小邻居法、比率回归法、决策 树法。 2、正态性检验:很多统计方法都要求数值服从或近似服从正态分布,所以之前需要进行正态性检验。常用方法:非参数检验的K-量检验、P-P图、Q-Q图、W 检验、动差法。 二、假设检验 1、参数检验 参数检验是在已知总体分布的条件下(一股要求总体服从正态分布)对一些主要的参数(如均值、百分数、方差、相关系数等)进行的检验。 1)U验使用条件:当样本含量n较大时,样本值符合正态分布 2)T检验使用条件:当样本含量n较小时,样本值符合正态分布 A 单样本t检验:推断该样本来自的总体均数卩与已知的某一总体均数卩0 (常为理论值或标准值)有无差别; B 配对样本t 检验:当总体均数未知时,且两个样本可以配对,同对中的两者在可能会影响处理效果的各种条件方面扱为相似; C 两独立样本t 检验:无法找到在各方面极为相似的两样本作配对比较时使用。 2、非参数检验 非参数检验则不考虑总体分布是否已知,常常也不是针对总体参数,而是针对总体的某些一股性假设(如总体分布的位罝是否相同,总体分布是否正态)进行检验。 适用情况:顺序类型的数据资料,这类数据的分布形态一般是未知的。 A 虽然是连续数据,但总体分布形态未知或者非正态; B 体分布虽然正态,数据也是连续类型,但样本容量极小,如10 以下; 主要方法包括:卡方检验、秩和检验、二项检验、游程检验、K-量检验等。 三、信度分析检査测量的可信度,例如调查问卷的真实性。 分类: 1、外在信度:不同时间测量时量表的一致性程度,常用方法重测信度 2、内在信度;每个量表是否测量到单一的概念,同时组成两表的内在体项一致性如何,常用方法分半信度。 四、列联表分析用于分析离散变量或定型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对于二维表,可进行卡 方检验,对于三维表,可作Mentel-Hanszel 分层分析列联表分析还包括配对计数资料的卡方检验、行列均为顺序变量的相关检验。 五、相关分析 研究现象之间是否存在某种依存关系,对具体有依存关系的现象探讨相关方向及相关程度。 1、单相关:两个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叫单相关,即研究时只涉及一个自变量和一个因变量; 2、复相关:三个或三个以上因素的相关关系叫复相关,即研究时涉及两个或两个以

搭石教材解读.

《搭石》教材解读 《搭石》是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六组的一篇精读文章。本组课文的主题是“人间真情”。《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两首古诗所表现出来的是真挚的友爱;《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表现出来的是同胞之间的骨肉亲情;《卡罗纳》诠释了爱的真谛,《给予是快乐的》阐释了爱的哲理;《搭石》表现出来的也是人们互相关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心灵。 一、读题,浮现画面。 初读《搭石》这个题目,我感到十分亲切,头脑中浮出小时候雨后的情景。我生长在农村,农村许多的路都是不平坦的,每逢下雨天,路上就会有一滩滩的积水,在大滩的积水上总会被放上几块砖头,人们总很自觉地走在砖头上,顺利“渡”水。我好喜欢这种感觉。要是没有那砖块搭成的桥,就算是用脚跟走过去,也会把鞋弄湿。这些只是生活中的小事情,并没有多大的人去关注。我想,搭石应该就是跟搭砖差不多吧。我开始揣摩。《搭石》一文可能会展现出一个个人们走搭石的情景,也可能会描写摆搭石的人们,也可能是“景与人”的完美组合,表达的是一颗颗美好的心灵。 二、读文,感知概况。 读完了全文,我知道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叫搭石,摆搭石的原因,人们摆搭石及走搭石的情景。全文大致可分成三个意义段,第一段为第1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叫搭石和摆搭石的原因;第二部分是由第2、3、4自然段组成,主要写了人们摆搭石及走搭石的情景;第三部分是最后一个自然段,主要总括,点明中心。结合本组的学习主题及本文的内容,文章的中心主要是表现出乡亲们心系他人,为别人着想的美好品质。“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乡亲们美好的情感怎么会是一排排搭石所联结的呢?①于连结小村庄之间的是一条无名小溪,且流水常年不断,人们出工、由工等都不方便,必须要脱鞋绾裤,一遇上冷天气还容易着凉。但是“秋凉以后,人们早早地将搭石摆放好。如果别处都有搭石,唯独这一处没有,人们会谴责这里的人懒惰。”由此可见,摆搭石已经是乡亲们的一种共识,一种自觉的行为。 ②“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石头不平稳,一定会……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上了点年岁的人更是把摆搭石看成是一件重要的事情,他们会把自己的东西搁置一边,先把搭石摆好,而且要摆得平平稳稳才会放心,可以看出人们先人后己、心系他人的美好品质。③如“如果有两个人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年轻的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这就是互相谦让、尊老敬老的美好品质。文章的中心思想从字里行间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上面所述的是一种看不到的美,这种美是心灵美,行为美;而看得见的美则是“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每当上一、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给人画一般的感觉。”“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写出了人们走搭石时的美态。 文章写的是乡村生活中的几个片断,可见,作者也是生长在乡村,平时是多么留心观察生活,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生活有心人。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便知道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善于发现平凡生活中的行为美、心灵美,赞美乡村人们互相关怀、心系他人的美好品质和纯朴的、真挚的情感。 写作特点方面:选取生活中平凡的事物,以即小见大的方法来表现美。

资料分析的方法

资料分析的方法 一、社会科学的研究步骤 在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理论的指导。其中,在检验研究假设结束之后,需要与现有的文献对话,再次发现新问题,开始新一轮的研究过程。在这个环节之中,资料分析作为重要一环,对于社会科学的研究极为重要。 二、资料分析的方式分类 教育研究包含多样化的研究方法及分类。一般情况下,按照认识论基础,研究方法可以分为定量研究、定性研究和混合研究。 也有部分学者按照研究目的、手段等对研究方法进行分类。比如别敦荣和彭阳红将研究方法分为:理论思辨、经验总结、历史研究、调查研究、比较研究、数学分析、质的研究和个案研究; 在国内,根据刘良华对研究方法的分类大体上有三个基本类型:实证研究(量化的、质化的)、思辨研究(又称理论研究)、实践研究(常以教育对策、教育反思、教育改革形式显现)。实证研究是基于“事实”的方式进行论证并有规范的研究设计和研究报告。 陈向明指出,“研究方法”一般包含三个层面:第一,方法论,即指导研究的思想体系,其中包括基本的理论假定、原则、研究逻辑和思路等;第二,研究方法或方式,即贯穿于研究全过程的程序与操作方式;第三,具体的技术和技巧,即在研究的某一阶段使用的具体工具、手段和技巧等。 文中所采取的分类是按照陈向明定义中的第三个层面为标准进行的分类。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大多数时候是以一种研究方法为主,其他为辅,交叉使用的。以下内容是介绍每一种具体的方式。 那么资料搜集上来了?该如何分析呢? 三、具体的资料分析方式 1思辨分析 (1)历史研究方法 历史研究法是运用历史资料,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对过去事件进行研究的方法。亦称纵向研究法,是比较研究法的一种形式。在政治学领域中,它着重对以往的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文化等的研究。 历史研究的目的在于解决政治制度的现状及其演变趋向。但不是断章取义地分析政治制度的现状,而是系统地研究它们以往的发展及其变迁的原因。历史研究法主要是研究政治制度的发展历史,从各种事件的关系中找到因果线索,演绎出造成制度现状的原因,推测该制度未来的变化。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资料的整理和分析课件内容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资料的整理和分析课件内容

第七章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本章内容要点】 ·定量资料的整理 ·定性资料的整理 ·资料的统计分析 ·资料的理论分析 【本章重点】 ·资料的整理方法 ·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 【本章教学内容】 第一节资料的整理 一、定量资料的整理 (一)定量资料的概念 定量资料是研究者从社会研究中用计量方法测量某项指标所获得的数值材料。 (二)整理的方法 1、资料的审查 (1)完整性 (2)统一性 (3)合格性 2、资料的分类和编码 (1)编码步骤 ·对回答进行分类; ·建立回答类别与变量数值间的对应关系。 (2)编码方法 ·预编码 ·后编码 ·边缘编码 【预编码范例】 你打算报考哪一类专业? 口1、文科 口2、外语 口3、理、工、农(含林、牧、渔)、医

口4、音乐、体育、美术口5、军事院校 口6、未决定(不知道)【边缘编码范例】 【登录卡范例】 【数据文件范例】

【编码簿范例(部分)】 【编码簿的主要项目】 1、问题号码 2、变量号码 3、项目名称 4、编码的内容说明 5、序列号 3、资料的登录 (1)个案登录 (2)总体登录 【个案登录卡片实例】

4、资料的汇总 二、定性资料的整理 (一)概念 定性资料是研究者从实地研究中所得到的各种以文字、符号表示的观察记录、访谈笔记,以及其他类似的记录材料。 (二)整理方法 1、资料的审查 (1)真实性 (2)准确性 (3)适用性 2、资料的分类 (1)有效性原则 (2)互斥性原则 (3)完备性原则 (4)各类别必须处于同一分类层次 3、资料的汇总和编辑 (1)完整 (2)系统 (3)简明 (4)集中

《搭石》教学设计方案

《搭石》教学设计方案 Teaching design scheme of "taking stones" 汇报人:JinTai College

《搭石》教学设计方案 前言:公务文书是法定机关与组织在公务活动中,按照特定的体式、经过一定的处 理程序形成和使用的书面材料,又称公务文件。本文档根据公文写作内容要求和特 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 修改及打印。 课文内容简析: 《搭石》这篇课文描绘了一幅幅乡间人筑就和谐、动人的画面: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岸边方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了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序,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两画意;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若是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 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 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强烈地感染着学生的心,激发他们善良的人性美,使他们充满为他人奉献的热望。这也正是“搭石”于默默无闻中凸现出的精神。

在学生们的齐声呼唤中,在听课老师热情的掌声中,王 玲湘老师结束了她四十分钟的讲课──《搭石》。 听完课后,留在我心头的热乎却远远没有因为欢呼、掌 声的渐行远去而消逝,她已深深地印在我一个年青老师的心底。对王老师这一堂课的评价,人民出版社网站的论坛上已经有很多了,我先没去看,就想让自己先想想自己对这堂的解读,之后写出的东西也算是对王老师的敬畏。 对这堂课,就让我先冒昧地改用课堂上王老师统领全课 堂的“文眼词句”谈谈我对课的整体感觉,那真可谓是──《搭石》,构建了新课程背景下的和谐课堂。 一、如“小溪,顺流而下” 景一 师:(出示图片,配乐)文章的作者刘章爷爷,在很长 一段时间里都没回过家乡。但当他静心闲坐,回想起自己小时候在家乡的一幕幕,浮现出的不仅是家乡那优美的风景──连绵起伏的山峦,郁郁葱葱的树木,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以及散落在小溪边的风情民居,但让作者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

研究资料整理分析的方法

研究资料整理分析的方法 篇一:资料的整理与分析方法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方法 我们在前面两文中分别谈到收集“事实资料”和“文献资料”的方法,这无形之中好象将资料分成了“事实资料”和“文献资料”两种,显然这不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分类(只是按照收集的方法来考虑的),因为“文献资料”中也可以有“事实资料”(当然不是第一手资料),它们之间有交叉的成分,由此为研究方便起见,可将其分为“事实资料”与“理性资料”;如果从资料的性质来考虑,资料还可以分为定量资料(主要是各种数据)与定性资料(主要是文字材料)。收集到大量的资料之后,一般就要进行适当的筛选、整理和分析。本文就要谈谈如何做好这些方面的工作。 一.筛选 有些研究,需要收集的资料比较多,面对这成堆的资料,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在初步阅读(当然需要做简单的分析)的基础之上做适当的筛选。筛选的主要目的在于“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即只保留对本课题研究有参考价值的资料而删去其余。通常,对于“理性资料”要求它有:可靠性,正确性,权威性;对于“事实资料”要求它有:真实性,典型

性,浓缩性。 二.整理 整理也就是要分门别类,并以某一种或几种方法表示出来,以便于下一步的分析。对于各种数据,首先是分类,通常有两类:计数数据和测量数据,其中后者又有四种水平:类别的,顺序的,等距的,比率的;然后进行适当的整理,通常采用的方法有两种:频数分布表和频数分布图,其中前者有简单次数分布表、相对次数分布表、累积次数分布表、累积相对次数分布表、累积百分数次数表等,后者又有散点图、线形图、条形图(也叫直方图)、圆形图(也称饼形图)之分。 对于定性资料,通常是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比如对某一课题资料,可以按历史线索分类;可以按不同的观点分类;可以按研究的问题的性质分类;还可以按子课题分类,等等。 三.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 对资料的分析,从方法论角度,一般可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而且通常在实际分析过程中,要把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交互使用。因为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处在统一的连续体之中,定性分析为定量分析提供

16种常用数据分析方法

一、描述统计 描述性统计是指运用制表和分类,图形以及计筠概括性数据来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离散趋势、偏度、峰度。 1、缺失值填充:常用方法:剔除法、均值法、最小邻居法、比率回归法、决策树法。 2、正态性检验:很多统计方法都要求数值服从或近似服从正态分布,所以之前需要进行正态性检验。常用方法:非参数检验的K-量检验、P-P图、Q-Q图、W险验、动差法。 二、假设检验 1、参数检验 参数检验是在已知总体分布的条件下(一股要求总体服从正态分布)对一些主要的参数(如均值、百分数、方差、相关系数等)进行的检验。 1)U验使用条件:当样本含量n较大时,样本值符合正态分布 2)T检验使用条件:当样本含量n较小时,样本值符合正态分布 A 单样本t检验:推断该样本来自的总体均数口与已知的某一总体均数口0 (常为理论值或标准值)有无差别; B 配对样本t检验:当总体均数未知时,且两个样本可以配对,同对中的两者在 可能会影响处理效果的各种条件方面扱为相似; C两独立样本t检验:无法找到在各方面极为相似的两样本作配对比较时使用。 2、非参数检验 非参数检验则不考虑总体分布是否已知,常常也不是针对总体参数,而是针对总体的某些一股性假设(如总体分布的位罝是否相同,总体分布是否正态)进行检验。 适用情况:顺序类型的数据资料,这类数据的分布形态一般是未知的。

A虽然是连续数据,但总体分布形态未知或者非正态; B体分布虽然正态,数据也是连续类型,但样本容量极小,如10以下; 主要方法包括:卡方检验、秩和检验、二项检验、游程检验、K-量检验等。三、信度分析 检査测量的可信度,例如调查问卷的真实性。 分类: 1、外在信度:不同时间测量时量表的一致性程度,常用方法重测信度 2、内在信度;每个量表是否测量到单一的概念,同时组成两表的内在体项一致性如何,常用方法分半信度。 四、列联表分析 用于分析离散变量或定型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相关。 对于二维表,可进行卡方检验,对于三维表,可作Mentel-Hanszel分层分析。列联表分析还包括配对计数资料的卡方检验、行列均为顺序变量的相关检验。 五、相关分析 研究现象之间是否存在某种依存关系,对具体有依存关系的现象探讨相关方向及相 关程度。 1、单相关:两个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叫单相关,即研究时只涉及一个自变量和一个因变量; 2、复相关:三个或三个以上因素的相关关系叫复相关,即研究时涉及两个或两个 以上的自变量和因变量相关;

搭石文本解读郭见明

搭石文本解读郭见明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搭石》文本解读 麻涌镇大步小学郭见明 《搭石》是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六组的一篇精读文章。本组课文的主题是“人间真情”。《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两首古诗所表现出来的是真挚的友爱;《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表现出来的是同胞之间的骨肉亲情;《卡罗纳》诠释了爱的真谛,《给予是快乐的》阐释了爱的哲理;《搭石》表现出来的也是人们互相关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心灵。 一、读题,浮现画面。 初读《搭石》这个题目,我感到十分亲切,头脑中浮出小时候雨后的情景。我生长在农村,农村许多的路都是不平坦的,每逢下雨天,路上就会有一滩滩的积水,在大滩的积水上总会被放上几块砖头,人们总很自觉地走在砖头上,顺利“渡”水。我好喜欢这种感觉。要是没有那砖块搭成的桥,就算是用脚跟走过去,也会把鞋弄湿。这些只是生活中的小事情,并没有多大的人去关注。我想,搭石应该就是跟搭砖差不多吧。我开始揣摩。《搭石》一文可能会展现出一个个人们走搭石的情景,也可能会描写摆搭石的人们,也可能是“景与人”的完美组合,表达的是一颗颗美好的心灵。 二、读文,感知概况。 读完了全文,我知道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叫搭石,摆搭石的原因,人们摆搭石及走搭石的情景。全文大致可分成三个意义段,第一段为第1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叫搭石和摆搭石的原因;第二部分是由第2、3、4自然段组成,主要写了人们摆搭石及走搭石的情景;第三部分是最后一个自然段,主要总括,点明中心。结合本组的学习主题及本文的内容,文章的中心主要是表现出乡亲们心系他人,为别人着想的美好品质。“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乡亲们美好的情感怎么会是一排排搭石所联结的呢①于连结小村庄之间的是一条无名小溪,且流水常年不断,人们出工、

资料分析技巧

资料分析技巧 一、统计术语 基期量:历史时期的量(比之后)。 现期量:现在研究时期的量(比之前)。 增长量(增长最多)=现期量-基期量 增长率、增速、增幅(增长最快):增长量除以基期量 年均增长量:总增长量除以年数。 年均增长率:指一定年限内,平均每年增长的速度。 拉动增长率:部分增长量/整体基期量 增长贡献率:部分增长量/整体增长量 百分数:实际量之间的计算,需要除以参考值。 百分点:比例或增长率之间的比较,直接加减,不需要除以参考值。 同比增长:与上一年的同一时期相比的增长速度。 环比增长:与紧紧相邻的上一期相比的增长速度。 成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十分之几的数,几成相当于十分之几。 翻番:即变为原来的2倍,翻n番是变为原来的2n倍。 顺差:在一个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出口商品额大于进口商品额,叫做对外贸易顺差(又称出超)。 逆差:在一个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出口商品额小于进口商品额,叫做对外贸易逆差(又称入超)。 国内生产总值: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国内生产总值由三大产业增加值构成。 第一产业: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 第二产业: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行业,俗称服务业 产值又称产业增加值 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恩格尔系数越大一个国家或家庭生活越贫困;反之,恩格尔系数越小,生活越富裕。 基尼系数:国际上通用的、用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人民收入差距的常用指标。基尼系数介于0-1之间,基尼系数越大,表示不平等程度越高。 二、加减截位法 指的是在精度要求允许的范围内,将计算过程当中的数字进行截位。一般从左到右截取前两位,后一位四舍五入。 选项首位同,截三位,首位异,截两位; 位数不同时,位数小的截位,位数大的多截一位。 三、截位直除法 截位直除时分子不变,对分母截位:一般情况下,选项首位不同,分母截取前两位,首位相同时,分母截取前三位,后一位考虑四舍五入。

资料分析五大计算方法

公务员行测资料分析:五大常用计算法 从历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资料分析部分题目的特点来看,数据的计算量不大,利用常见的技巧化简之后即可估算出答案的范围,从而排除错误选项。中公教育专家将按照考生在考试中的应用频率进行排序,分两次介绍八种常用计算技巧。希望考生准确把握技巧的精髓,从而能够快速解题。 一、尾数法 尾数法主要指通过运算结果的末位数字来确定选项,因此若选项中末尾一位或者几位各不相同,可以通过尾数法判断答案。在资料分析中常用于和、差的计算,偶尔用于乘积的计算。尾数可以指结果的最末一位或者几位数字。 1.加法中的尾数法 两个数相加,和的尾数是由一个加数的尾数加上另一个加数的尾数得到的。 示例:2452+613=3065,和的尾数5是由一个加数的尾数2再加上另一个加数的尾数3得到的。 2.减法中的尾数法 两个数相减,差的尾数是由被减数的尾数减去减数的尾数得到的,当不够减时,要先借位,再相减。 示例:2452-613=1839,差的尾数9是由被减数的尾数2借位后再减去减数的尾数3得到的。 3.乘法中的尾数法 两个整数相乘,如果积的所有有效数字都保留,那么积的尾数是由一个乘数的尾数乘以另一个乘数的尾数得到的。 示例:2452×613=1503076,积的尾数6是由一个乘数的尾数2乘以另一个乘数的尾数3得到的。 二、首数法 首数法与尾数法类似,是通过运算结果的首位数字或前两、三位数字来确定选项的一种方法。除适用于选项中首位数字或前几位数字各不相同的情况外,还可用于分数的大小比较,如各分数的分子、分母位数相同,可根据化为小数时的首数大小找出最大和最小的分数。首数法一般运用于加、减、除法中,在除法运算中最常用。 1.加法中的首数法 两个数相加,如果两个数的位数相同,和的首数是由一个加数的首数加上另一个加数的首数得到的,但还要考虑首位后面的数相加后是否能进位;两个数的位数不同时,和的首数与较大的加数一致或者为较大的加数的首数加1。 示例:3288+2216,百位没有进位,和的首数为3+2=5,首数为5; 3888+2716,百位有进位,和的首数为3+1+2=6,首数为6。 2.减法中的首数法

常用数据分析方法详细讲解

常用数据分析方法详解 目录 1、历史分析法 2、全店框架分析法 3、价格带分析法 4、三维分析法 5、增长率分析法 6、销售预测方法 1、历史分析法的概念及分类 历史分析法指将与分析期间相对应的历史同期或上期数据进行收集并对比,目的是通过数据的共性查找目前问题并确定将来变化的趋势。 *同期比较法:月度比较、季度比较、年度比较 *上期比较法:时段比较、日别对比、周间比较、 月度比较、季度比较、年度比较 历史分析法的指标 *指标名称: 销售数量、销售额、销售毛利、毛利率、贡献度、交叉比率、销售占比、客单价、客流量、经营品数动销率、无销售单品数、库存数量、库存金额、人效、坪效 *指标分类: 时间分类 ——时段、单日、周间、月度、季度、年度、任意 多个时段期间 性质分类 ——大类、中类、小类、单品 图例 2框架分析法 又叫全店诊断分析法 销量排序后,如出现50/50、40/60等情况,就是什么都能卖一点但什么都不 好卖的状况,这个时候就要对品类设置进行增加或删减,因为你的门店缺少 重点,缺少吸引顾客的东西。 如果达到10/90,也是品类出了问题。 如果是20/80或30/70、30/80,则需要改变的是商品的单品。 *单品ABC分析(PSI值的概念) 销售额权重(0.4)×单品销售额占类别比+销售数量权重(0.3) × 单品销售数量占类别比+毛利额权重(0.3)单品毛利额占类别比 *类别占比分析(大类、中类、小类) 类别销售额占比、类别毛利额占比、 类别库存数量占比、类别库存金额占比、

类别来客数占比、类别货架列占比 表格例 3价格带及销售二维分析法 首先对分析的商品按价格由低到高进行排序,然后 *指标类型:单品价格、销售额、销售数量、毛利额 *价格带曲线分布图 *价格带与销售对数图 价格带及销售数据表格 价格带分析法 4商品结构三维分析法 *一种分析商品结构是否健康、平衡的方法叫做三维分析图。在三维空间坐标上以X、Y、Z 三个坐标轴分别表示品类销售占有率、销售成长率及利润率,每个坐标又分为高、低两段,这样就得到了8种可能的位置。 *如果卖场大多数商品处于1、2、3、4的位置上,就可以认为商品结构已经达到最佳状态。以为任何一个商品的品类销售占比率、销售成长率及利润率随着其商品生命周期的变化都会有一个由低到高又转低的过程,不可能要求所有的商品同时达到最好的状态,即使达到也不可能持久。因此卖场要求的商品结构必然包括:目前虽不能获利但具有发展潜力以后将成为销售主力的新商品、目前已经达到高占有率、高成长率及高利润率的商品、目前虽保持较高利润率但成长率、占有率趋于下降的维持性商品,以及已经决定淘汰、逐步收缩的衰退型商品。 *指标值高低的分界可以用平均值或者计划值。 图例 5商品周期增长率分析法 就是将一段时期的销售增长率与时间增长率的比值来判断商品所处生命周期阶段的方法。不同比值下商品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表示) 如何利用商品生命周期理论指导营运(图示) 6销售预测方法[/hide] 1.jpg (67.5 KB) 1、历史分析法

小学语文《搭石》说课稿范文

精心整理 小学语文《搭石》说课稿范文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搭石》,它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一篇课文。本组课本围绕“爱”这一专题编排,。本文正是一篇乡土头土脑息浓重的文章,它通过淳厚感性的笔触把我们带入了乡下人们秋凉摆搭石、路人修搭石、人们和谐有序走搭石、相互忍让过搭石的一幕幕画面,表现了人们纯朴、勤奋、老幼相敬的难得品格和同心专心为他人着想 (1) (2) 用以“读” ;三、 第二个环节是整体感知,初识搭石。在这一环节中,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词,读通句子,并让学生思考:什么是搭石? 学生自由读课文后,认读生字词,接着再交流问题“什么是搭石?”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句子读一读,使学生理解“搭石”的特点及作用。 第三个环节是细读课文,体会情感。在这一环节中,我重点围绕“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句话,抓住“与学生一起寻找美”展开教学,使学生理解搭石之美的真正含义。

精心整理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重点引导: 在品读第二自然段时,重在让学生体会上了老人一心为他人着想的品质。为此,我采用想象说话的方法,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促进朗读能力的提高。比如引导学生体会老人的内心世界,提问:老人踩了不稳的搭石,心里会怎么想?老人不是急着赶路吗,摆好搭石后,为什么还要踏上几个来回呢?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老人呢?相信经过师生这部分的问答,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会更加深入,在此基础上的朗读也会更有深度。 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刻画的是一幅人们和谐有序走搭石的景象。教学时,我重要捉住“行动是那么和谐有序”、“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等,让学生边读边睁开想象,感觉人们走搭石的节拍,谛听那走搭石时发出的轻而有力的踏踏声,说出眼前目今表现的画面,让学生身临其田地领会美,感觉美。文章的第四自然段,笔墨朴素,但是简朴 的事”

浅析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的论文

浅析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 的论文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论文关键词:文本解读文本细读背景性知识论文摘要:在中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是影响其效果关键性因素,在文本解读时,对字词的细读是重要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对背景性知识的了解,主要是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文本细读是语义学上文本解读的一种重要方法,同时对于一篇文本的深刻理解也离不开对相关背景性知识的掌握。什么是文本细读?文本细读,通常情况下是指教师对文本的感知、理解和评价,进而产生感受、体验和理解,并且形成对文本的价值取向这一过程。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体会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要达到这一目标,就不能不对字词进行细细的品味,当然还离不开背景性知识,因为有些文本中感情基调及思想都离不开作者背景以及其它一些背景性知识,离开了这些,对文本感情的把握就会发生偏向。

正如王瑶说的文本细读就是在汉语里出生入死,文本细读时,抓住关键的、重点的词句来品味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极其重要的,如果我们仔细品味和阅读,会发现每篇文本中都会有概括性强、内涵丰富的字词。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玉楼春》宋祁)当中这个“闹”字是很关键的字,一个“闹”字把静态的画面变得动态化了,这个“闹”字用的也很巧妙,描写杏用的是红字,而红色正好是暖色调,根据我们汉语当中的词的相关性联想机制里,说道“红”就会与“火”联系起来,而说到“火”又会与“热”相联系,“热”又与“闹”相联系,所以说与“闹”搭配可以说是神来之笔,让整个画面跳动起来了,活泼起来。也是这个“闹”字向我们生动形象的传达了春天的生机勃勃与万紫千红,告诉我们春天的美景是无拘无束的,就如年轻的生命一样充满活力。所以说,文本细读时就是要品味语言,进而品味全文的意境。关键字的使用都是经得起推敲的,值得我们去细细研读和品味的,对关键字品味的越透彻,对文本理解的境界也越深入,并且大部分的关键字都有承载作者思想与感情的作用,所谓细微之处见精神。 文本是作者精神生命的体现,文本里的每一个人物也是有生命的,读一篇文本时,我们不仅在跟基本的字词句打交道,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读出作者

搭石说课稿分钟

《搭石》第二课时说课稿 教科院陈白莲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一篇精读课文《搭石》。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说教材 《搭石》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旨在让学生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从而学会关心他人,帮助他人。《搭石》截取了农村生活中几个平凡的镜头:如上了年岁的人“修”搭石,一行人“走”搭石,背老人“过”搭石,赞美了乡亲们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德。 本课分2个课时展开教学,我主要说第二课时的教学。 (一)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标的“三维”目标设计理念以及本课教材语言美、情感美的特色,对于本课教学我拟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理解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细节描写的写作方法。 3、体会乡亲们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德。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乡亲们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德。 难点: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细节描写的写作方法。 二、说教法 为了更好地突破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一)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播放视频,情景表演,引导学生进入搭石的情境中,以拉近搭石与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距离。 (二)读书指导法——指导学生通过默读、齐读、自由读、分组读、想像读等形式的朗读,以读促悟,感悟课文。 (三)提问教学法——通过提问,唤起学生的注意,活跃学生思维,促进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求。 三、说学法 阅读教学必须摆脱以情节分析为主线,以提问应答为载体的低效模式。新课标强调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我指导学生采用“读——思——议——练”的方法,在自主、合作的学习氛围中朗读、思考、交流、练习,从而解读课文,感悟课文。 四、说教学过程

第二节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读者与文本对话

教师要做文本对话的先行者 无锡市洛社高级中学卫宇兰(214187)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这既是阅读教学新理念的生动阐释,又是阅读教学策略的具体解说。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多重对话就是师本对话、生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以及师生与文本作者和教材编者的对话,其中师本对话、生本对话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两种阅读对话。王纪人教授说:“作品文本所提供的意义框架,这是常量;另一是读者对文本的认识、阐释所形成的意义,就是变量”。1这句话告诉我们教师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结果是不尽相同的,教师不能以自己的阅读代替学生自身对教材的感悟,而学生如果缺乏教师对教材感悟的引领,要与文本深入对话,也有一定难度。从这一点说,教师阅读文本,与文本对话应当是整个阅读对话的第一步,也就是说,教师与文本对话要先行。 著名特级教师徐振维曾说过:“我要求自己上课前必须反复朗读课文,朗读、默读、读全文、读重点句段,虽不能烂熟于心,也要做到确有所感,确有所悟,至少在课文的某些方面有个人的体会。我总是先读课文,确定目标,设计教学,有了基本的教学思路,才去读教学参考资料,补充、修正自己的想法。这样备课,上起课来才有个性,才能让学生活跃起来。”新语文教材文本是遵循“新课标”精神精挑细选、反复洗练设计编排的,是新课程理念的最好载体;教材文本又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支点,是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的凭借。如果一个教师缺乏解读文本的能力,即使树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教学效果不会很好。教师阅读文本,并不是按照“教参”去阅读,也不是仅仅为了研究文本的知识点,而是凭教师的阅读个性和经验积累走进文本,从文本创作的角度与作者与文本对话,获得理解和感悟,从“为学生学习设计教学”的角度,为满足师生对话需要与作者与文本对话,寻找教学突破口和教学设计思路。教师的这种阅读对话,不只局限于教科书,而应广泛涉猎,以增厚自己的文化积累和对话经验。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并非是消极地接受文本和照搬教参,而是带着自己的个性解读文本,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形成关于教材文本的新的意义,实现教师与文本的视界融合。对语文教师来说,没有自身对文本的深入把握和个性化解读,就无法与学生分享自己的体验,所谓观点的交流、思维的碰撞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请看苏州高中特级教师黄厚江老师《阿房宫赋》教学片段2: 师:同学们,我读《阿房宫赋》,反复读反复读,越读越短,读到最后呢,这篇文章只剩下几个句子,我大胆地把它缩成这样一段话:(投影显示) 阿房之宫,其形可谓()矣,其制可谓()矣,宫中之女可谓()矣。宫中之宝可谓()矣,其费可谓()矣,其奢可谓()矣。其亡亦可谓()矣!嗟乎!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可()矣! 1转引自肖健兴左晓卫《文学作品意义理解的个性视角》一文,《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2期 2郑桂华王荣生《语文教育研究大系》(教学实践卷)(1978—2005),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12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