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心理学
运动心理学名词解释

运动心理学名词解释
运动心理学是研究运动和体育活动中的心理过程和效果的学科。
以下是一些运动心理学中常用的名词解释:
1. 动机:指推动个人参与和坚持运动活动的心理因素,包括内外部动机。
2. 焦虑:运动中的不适感和紧张,可能分为竞技性焦虑和情境焦虑两种类型。
3. 自信心:对自己在运动中取得成功的信念和评价。
4. 集中力:个体在运动中注意力的集中和专注程度。
5. 流畅经验:指在运动活动中个体在自我投入和专注的情况下达到表现高峰的感受。
6. 应激与适应:个体在面对挑战和压力时的应激反应和适应能力。
7. 心理辅导:通过训练和指导,帮助个体改善运动中的心理状态和表现。
8. 自我效能感:个体对自己在特定运动任务中成功的信心和能力。
9. 团队凝聚力:运动团队成员之间互相支持和合作的程度。
10. 目标设定:为运动行为设定明确、可衡量和具有挑战性的目标。
11. 焦点宽窄:指个体在运动中的注意力聚焦的范围和宽度。
12. 竞技人格:指个体对竞争和成功的态度和特质。
13. 疲劳:在运动中出现的心理和生理疲劳感。
14. 强迫性运动障碍:一种心理障碍,个体对运动和锻炼表现出过度投入和不能自控的行为。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运动心理学名词解释,运动心理学还涉及很多其他的概念和理论,深入研究可以了解更多。
运动心理学

运动心理学运动心理学运动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在运动和体育活动中心理过程和行为的学科领域。
它关注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动机、注意力、自信心以及心理抗压能力等方面,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来帮助运动员提升竞技表现。
心理在运动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运动时的心理状态可以直接影响一个人的表现。
例如,当一个运动员感到紧张或焦虑时,他可能会影响他的专注力和反应速度,从而导致竞技表现下降。
另一方面,当一个运动员感到自信和镇定时,他可能会发挥出更好的技术和战术能力,取得更好的成绩。
动机是运动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有很多因素可以激发人们参与运动和体育活动,如个人的兴趣、社会压力、团队合作和自我挑战等。
了解动机对运动表现的影响可以帮助运动员找到适合自己的动力来源,提高他们持续参与运动的意愿和动力。
注意力是运动中另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
在竞技体育中,运动员需要保持专注力,以便能够集中注意力在重要的任务上。
通过训练运动员的注意力控制能力,可以提高他们的反应能力和决策能力,从而改善竞技表现。
自信心是运动心理学中非常关键的因素之一。
运动员对自己能力的信心会影响他们的竞技表现。
当一个运动员缺乏自信心时,他可能会感到紧张和焦虑,从而影响他的表现。
通过培养运动员的自信心,他们能够更好地面对挑战和压力,从而提高自己的竞技水平。
心理抗压能力是运动心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
在运动和竞技中,运动员常常面临各种压力和挑战。
建立良好的心理抗压能力可以帮助运动员应对这些压力,保持冷静和镇定,从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实力。
总之,运动心理学的研究旨在帮助运动员提高竞技表现,达到更好的成绩。
了解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可以帮助教练员和运动心理学家制定针对性的训练计划和干预措施,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运动员的潜力。
运动心理学的研究对于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和提升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运动心理学》学习心得(4篇)

《运动心理学》学习心得在我本科阶段的学习中,我选修了一门《运动心理学》的课程。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对运动心理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自己的运动表现和心理状态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
首先,我了解到了运动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运动心理学是研究运动员在运动中的心理状态和心理活动的学科。
它涉及到运动员的注意力、自信心、动机、焦虑、激励和意义感等方面。
在学习过程中,我了解到了运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例如问卷调查、实验研究、个案研究等。
通过这些方法,运动心理学可以帮助运动员提高竞技能力,控制压力和焦虑,以及提高团队合作意识。
其次,我学到了运动心理学在实际运动中的应用。
在课程中,老师通过案例分析和实例讲解,使我理解了运动心理学在运动中的应用。
例如,在比赛前,运动员可以通过放松训练来缓解紧张情绪,通过设定明确的目标来激励自己,以及通过积极的自我对话来增强自信心。
在比赛中,运动员可以通过调整注意力来提高注意的广度和深度,通过控制情绪来应对紧张局面,以及通过设定有效的自我激励方式来提高比赛表现。
在课程中,我们还进行了一些实践活动,例如集体合作项目和小组讨论。
通过这些活动,我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合作和沟通,以及如何与他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宝贵的经验,因为在实际的运动和比赛中,合作和沟通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通过学习《运动心理学》,我认识到了自己在运动中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
例如,我在比赛前的紧张情绪会影响我的表现,我在比赛中的注意力集中不够,以及我在压力面前缺乏应对策略。
通过学习运动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我能够更好地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
总的来说,学习《运动心理学》给我带来了很多收获。
我对运动心理学有了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我能够更好地应用运动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来提高自己的运动表现,我也认识到了自己在运动中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
我相信,《运动心理学》这门课程对我的学习和将来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
《运动心理学》学习心得(二)《运动心理学》学习心得在我学习《运动心理学》这门课程的过程中,我对运动心理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运动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针对正常人的心理治动规律的发生发展。
运动心理学:心理现象(一)心理过程。
(二)个性心理。
(一)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二)个性心理:个性倾向,需要动机.兴趣.爱好.思想.信念.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性格.能力等。
为什么要学习运动心理学:1.有助于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为体育个血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根据和实践指导作用。
3.证明了人在体育运动中心理活动的特点及规律。
4.对竞技体育,学技体育的大众体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有助于提高体育教育和体育教学的质量。
人差方程A-B=1.223 (A和B是两个人名)说明了不同观测者所得数据之间有明显差别。
人差方程又称个人方程式,是发现人与人反映间差别的公式。
反映时间:指从刺激的出现到第一个反映开始之间所经过的时间间隔,又称反映时或反映的潜伏期。
人差方程:称个人方程式,是发现人与人反映时间差别的开端。
这与人的神经系统,感觉器官的差别有关。
--------------------------------------------------------------------------------------------------------------------教育内容:礼.乐.射.御.书.数.1926年,体育教育家马约翰先生撰写了最早的专论《体育的迁移价值》1979年,中国运动心理学会专业委员会成立1980年,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心理学分会成立1954年,美国运动医学学院(ACSM)1965年,国际运动心理学会(ZSSP)1967年,北美运动心理学会(NASPSPA)1977年,加拿大心理运动学习和运动心理学协会[CSPLSP]1977年,运动心理学研究院(SPA)影响体育运行心理学研究的因素。
1.运动项目的普及程度2.运动小牧的性质(体能和技能两类)3.进行实验控制的难易什么是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踢馆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运动心理学ppt

02
观察法分类
根据观察情境和目的的不同,观察法可分为自然观察和实验室观察两
种类型。
03
观察法步骤
确定研究问题、选择观察对象、制定观察计划、进行观察并记录数据
、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
调查法
1 2
调查法概述
调查法是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研究对象 的资料和数据,探讨心理因素与运动表现之间 的关系。
调查法分类
为了推动运动心理学的进步和发展,需要加强创新性研究,如基于人工智能的心 理训练、多学科交叉融合等。
对未来体育发展的影响与贡献
01
提升运动员竞技水平
运动心理学对运动员竞技水平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心理
训练可以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和技能水平,进而提高运动表现。
02
促进体育产业发展
随着体育产业的发展,运动心理学在体育产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06
结论与展望
对运动心理学的评价与反思
运动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运动心理学研究对运动员、教练和体育爱好者都有很大的帮助,能够提高运动表现、缓解 压力和增强运动体验等。
运动心理学研究的成果
通过多年的研究,运动心理学已经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如心理技能训练、心理疲劳与 恢复、心理韧性与自信等。
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发展方向
体育教育中的应用
01
增强学习效果
运动心理学在体育教育中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体育知识,提高学
习效果。
02
培养运动精神
运动心理学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运动精神,包括团队合作精神、坚韧不
拔的意志品质等。
03
提高教学质量
运动心理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特点和风格,提高教学质量
运动心理学

篮球是一项非常注重集体配合的体育比赛, 尤其是在进攻中,如果一味靠个人突破,成功率 很是有限,一般需要与队友传、拉、切等配合中 得分或为同伴创造得分机会。但有的运动员在场 上往往看不见队友的有利位置而贻误战机,究其 原因有三:
(1)队员的技术不过硬。
(2)比赛紧张造成队员的视野比较狭窄。
(3)队员之间配合不默契。
2024/8/8
21
活动对抑郁病人的益处主要体现在:
①活动能够使人感觉变好。由于活动以后, 不再专注于自身的不良感觉,所以能够适当 减弱抑郁的感觉。
②活动能减轻疲乏感。因为长时间不活动, 呆坐度日,肌肉极易疲劳。而且由于血液流 动缓慢,疲劳恢复更加慢。而一旦活动起来, 血流畅通,疲乏的感觉会随之减轻。
2024/8/8
7
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通过研究逐渐形 成运动行为的信息程序论,层次控制论、行 为系统模式论等理论学说。随着认知心理学、 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以及 健康心理学的发展,运动行为的研究更深入 到运动心理学联系着技能学习与控制和技能 发展的研究。
2024/8/8
8
在研究方法上也从实验室的对单个动作 的研究,发展到联系运动实践、提高运动效 能的研究。随着运动实践的发展更进一步扩 大了运动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发展到有关认 识,解释和主动影响运动行为的研究,也就 是提高运动效能的理论性研究。
2024/8/8
14
第三节 运动心理学的应用
一、乒乓球运动员对付赛场的噪音 二、在比赛中注意掌握并利用观众心理 三、教练员赢得到队员的尊重 四、运动是抑郁自救的基础
2024/8/8
15
一、乒乓球运动员对付赛场的噪音
乒乓球运动员除视觉外,他们的听 觉也是判断来球力量、速度旋转的信息 渠道。克服赛场噪音干扰的办法:
运动心理学的作用与意义

运动心理学的作用与意义1.引言1.1 概述运动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领域,它研究和探讨了运动和运动行为对于心理过程的影响。
运动心理学涉及到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的认知、情绪、动机和行为等方面的心理特征和表现。
它旨在帮助运动员提高运动表现,增强运动成果,并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
运动心理学起源于20世纪的体育心理学研究,在运动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运动心理学通过研究运动员的个体差异、认知决策过程、情绪调节能力、动机激励机制等方面,揭示了运动对个体心理的影响。
运动心理学在运动训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通过对运动员的认知和动机的研究,设计出科学有效的训练计划,提升运动员的技能水平和目标达成能力。
在竞技比赛中,运动心理学也能够帮助运动员调节情绪、提高竞技状态,增加成功的机会。
此外,运动心理学还在运动康复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帮助运动员恢复信心,应对挫折和逆境,从而更好地重返运动场。
运动心理学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运动领域,它的研究成果在许多其他领域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它可以用于提高绩效和团队合作,改善领导技能,提升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以及促进个体的身心健康。
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身心健康的重视,运动心理学将继续深入研究,为人类的运动和生活带来更多的益处和启示。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指文章的整体框架和组织方式。
一个好的文章结构可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文章的内容,并能清晰地理解文章中的观点和论证。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按照以下方式来组织文章的结构。
首先,引言部分将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我们将概述运动心理学的定义和背景,介绍该领域的基本概念和起源。
其次,我们将描述本篇文章的结构,即提前预告读者将在后续的章节中看到的内容。
最后,我们将明确说明本篇文章的目的,即探讨运动心理学的作用和意义。
接下来,正文部分将分为三个主要章节来探讨运动心理学在不同领域中的作用。
首先,我们将介绍运动心理学在运动训练中的作用。
在这一章节中,我们将讨论运动心理学如何帮助运动员提高他们的专注力、自信心和动机,并增强他们的表现能力。
运动心理学简介

运动心理学简介运动心理学是一门涉及运动、身体活动和心理因素的交叉学科。
它探讨了人类在运动、锻炼和竞技比赛中的心理过程、行为和体验。
运动心理学不仅关注运动员和体育爱好者的心理训练,还研究与运动相关的健康问题,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运动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包括身体自我概念、心理技能训练、动机、应激管理和心理疲劳。
身体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身体能力和外貌的主观评价和感知。
心理技能训练是指通过心理干预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
动机是指推动个体行动的内部或外部力量。
应激管理是指个体在应对挑战和压力时的心理和行为反应。
心理疲劳是指长期心理负荷导致的心理能量的耗竭。
运动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运动员、体育爱好者、锻炼者和患者。
运动员是运动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因为他们在竞技比赛中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体育爱好者是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对象,因为他们参与运动的原因多种多样,需要应对不同的心理挑战。
锻炼者是运动心理学研究的新兴对象,因为锻炼在预防和治疗心理问题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患者是运动心理学研究的特殊对象,因为他们需要通过运动康复提高身体和心理健康。
运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和案例研究法。
实验法是最常用的研究方法,通过控制实验条件来检验假设。
观察法是通过观察个体在运动场景中的行为和表现来收集数据。
调查法是通过问卷、访谈和自我报告来收集数据。
案例研究法是通过深入了解个别个体的行为和表现来挖掘背后的原因和机制。
总之,运动心理学是一门涉及多个领域的交叉学科,对于提高运动员和体育爱好者的竞技水平和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运动心理学研究的深入,我们对于人类在运动中的心理过程的了解将更加深入,从而为提高人类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育心理学概论1.体育心理学侧重研究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2.运动心理学侧重研究竞技运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3.锻炼心理学侧重研究体育锻炼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4.与广义体育这一概念相对应,体育心理学所研究的问题就涵盖了体育教育教学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领域中的心理学问题。
5.体育学习活动既是一种身体活动,也是一种心理活动。
6.体育心理学的历史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前和20世纪50年代后。
7.Triplett于1898年调查了一个今天我们称作“社会促进”现象。
8.Griffith于1925年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运动心理学实验室。
9.实验运动心理学家、教育运动心理学家和临床运动心理学家10.1965 年国际运动心理学联合会成立。
11.1942年,吴文忠和肖忠国编译出版了我国第一部体育心理学12.1980 年成立了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心理学会。
1.体育心理学与运动心理学、锻炼心理学是三门 C 学科。
()A. 相同的B. 认知的C.不同的D. 基础的2.体育心理学侧重研究A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A. 体育教育教学B. 竞技运动和比赛C.体育锻炼D. 娱乐3.本书所指的体育心理学是对体育运动这一特定情境中 C 进行研究的科学。
()A. 情感和意志B. 个性和意志C.心理和行为D. 认知和个性4.体育心理学是一个包含 D 学科的研究和实践领域。
()A. 一种B. 两种C.三种D. 多种5.学习体育心理学是A的需要。
()A. 体育实践工作和体育科学研究B. 体育实践工作C.体育科学研究D. 运动训练6.体育心理学的历史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A。
()A. 20世纪50年代前和50年代后B. 20世纪40年代前和40年代后C. 20世纪60年代前和60年代后D. 20世纪30年代前和30年代后7.世界上第一个运动心理学的实验是由Triplett于 D 年完成的。
()A. 1901B. 1896C.1905D. 18988. C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运动心理学实验室。
()A. ScriptureB. AnshelC.GriffithD. Wann9.中国体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B 。
()A.20世纪60年代前和60年代后B. 20世纪80年代前和80年代后C. 20世纪90年代前和90年代后D. 20世纪50年代前和50年代后10.在中国, B 最早论述了体育心理学的有关问题。
()A. 吴文忠B. 马约翰C.肖国忠D. 马启伟11.众多的研究和实践表明,高水平的竞技运动比赛中,获胜的因素中A归于心理因素。
()A.70%B.80%C.90%D. 60%1.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这三门学科自成体系已初见端倪,也是发展方向。
(√)2.运动心理学侧重研究体育教育教学中的心理现象。
(×)3.与广义体育这一概念相对应,体育心理学所研究的问题就涵盖了体育教育教学、竞技体育恶化大众体育领域中的心理学问题。
(√)4.Pargman认为,运动心理学是通过运用人类心理学的理论、框架和原则试图解释、预测或改变与运动相关的行为。
(√)5.体育心理学是对体育运动这一特定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进行研究的科学。
(√)6.一个人学过体育心理学,就可以说明自己一定在体育教学或指导运动队方面取得成功。
(×)7.体育学习活动既是一种身体活动,也是一种认知活动。
(×)8.Tripkett建立了第一个运动心理学实验室。
(×)9.自行车选手在与他人比赛时速度会更快,这被称作“社会促进”现象。
(√)10.体育心理学的研究在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期间,处于发展时期。
(×)11.运动心理学家被描述为三种类型:实验运动心理学家、教育运动心理学家和临床运动心理学家。
(√)12.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我国体育心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3.未来的运动心理学将继续强化两个不同的专业领域,即教育运动心理学和临床运动心理学。
(×)14.目前的趋势是体育心理学研究者们已开始重视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的结合使用。
(√)运动兴趣1.运动兴趣的效能高低主要表现为对实际行动的推动力大小以及起作用时间的长短上。
2.有趣是人们对于新事物或有趣现象的直接兴趣,是在感知中由于兴奋性增强形成的一种不太稳定的愉悦倾向,属于始发状态的低层次兴趣,是由事物的新异刺激而引起的好奇心。
3.乐趣是继发状态的中层次兴趣。
4.运动兴趣的效能是指运动兴趣对体育活动的推动所产生的效果。
5.“有趣”不断地发展积累,由量变引起质变,由被动的、观赏性的兴趣转化为主动参与的兴趣,由不太稳定的愉悦倾向发展成为比较稳定的热爱倾向,其动力效应大大增强,从而形成乐趣。
6.志趣是乐趣与志向的结合,是推动人实现远大理想目标的迷恋性的、最稳定的动力倾向,是学生获得好成绩的最宝贵的心理动力。
7.学生运动兴趣的产生、发展和形成,一般都要经历“有趣—乐趣—志趣”的过程。
8.精神兴趣是以人的精神需要为基础的兴趣,表现为对运动的偏好和渴望。
1.运动兴趣的C直接影响到运动兴趣的性质。
()A. 广泛性B.有效性C.倾向性D.稳定性2.以人的物质需要为基础的兴趣,主要表现在对运动用品(如对运动服装、运动器材等物品)的兴趣,即A。
()A. 物质兴趣B. 直接兴趣C.中心兴趣D. 间接兴趣3.由于对体育活动本身感到需要而产生的兴趣,如对参与体育活动、观看体育比赛等方面的兴趣,即 B 。
()A. 物质兴趣B. 直接兴趣C.中心兴趣D. 间接兴趣4.对踢足球感兴趣的人,满足于通过足球运动来锻炼身体的兴趣是D。
()A. 广泛兴趣B. 直接兴趣C.中心兴趣D. 间接兴趣5.C是兴趣发展必备的基础,自始至终由外部刺激引起,兴趣的范围很不明确。
()A. 乐趣B. 广泛兴趣C.有趣D. 直接兴趣6.运动兴趣的发生以一定的A为基础。
()A. 运动需要B.运动爱好C.运动诱因D. 技术基础7.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必须首先由C开始。
()A.乐趣B.直接兴趣C. 有趣D. 物质兴趣8.D主要指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自身价值(如趣味、娱乐、竞技、健身、健美等)所产生的一种渴求趋势,或想掌握某项体育运动技能的一种需要。
()A.运动兴趣B.运动爱好C.运动诱因D.运动需要9.在广泛兴趣的基础上,对某一类(项)体育运动(如球类运动)或体育运动的某一方面(如运动心理)有特别浓厚而稳定的兴趣是A。
()A.中心兴趣B.核心兴趣C.重点兴趣 D.唯一兴趣10.学生对一切新知识和新技能都感到新鲜,但没有把精力集中到学习和练习中,这种兴趣是B。
()A. 乐趣B.有趣C.直接兴趣D.物质兴趣1.兴趣是人们积极地认识和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是获得知识、开阔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重要动力。
(√)2.运动的稳定性是指运动兴趣总是指向于一定的体育项目或体育事件。
×3.运动兴趣的效能水平可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种。
(√)4.间接兴趣不可以转化为直接兴趣,而直接兴趣在一定条件下,可能转化为间接兴趣。
(×)5.一般说来,在产生间接兴趣的体育活动中,不需要或很少需要一直努力。
(×)6.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具有年龄差异。
(√)7.运动兴趣是对某项体育运动的表面关注和简单参与。
(×)运动动机的理论与应用1. 推动学生参与运动学习与身体锻炼的内部心理动因是运动动机。
2. 运动动机对学生的体育活动和锻炼行为起着发动、选择、强化和维持的功能。
3. 根据学生参与运动学习和身体锻炼的心理动因是以生物性需要,还是以社会性需要为基础的,可将运动动机分为生物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5. 为了获得刺激、运动愉悦感觉和渲泄身心能量,满足个体的生理性需要,而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属于生物性动机。
6. 为了在体育活动中与同伴接近、交往,得到认同,发展友谊,追求完美,施展才能,获得成功,赢得荣誉,满足个体的社会性需要,而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属于社会性动机。
7. 根据学生运动学习和身体锻炼参与的心理动因主要由自身内在需要转化而来还是由外界条件诱发而来,可以将运动动机划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9. 来自于学生自身好动、好奇或好胜心理,如渴望从体育活动中获得身体上的快感、乐趣、刺激,以及希望满足自尊心、上进心、荣誉感、义务感、归属感和自我实现等心理需要的动机,属于内部动机。
10. 由学生自身之外的诱因转化而来的动机,如教师的表扬、同学的赏识、竞争获胜的奖励、荣誉,或因为迫于压力、避免惩罚与升学考试等原因而参加体育运动活动的动机,属于外部动机。
11. 根据学生参与运动学习和身体锻炼的心理动因指向于体育活动过程还是指向于体育活动的结果,可以将运动动机分为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
13. 指向于运动学习和身体锻炼的内容、方法或组织形式等当前、直接特征的动机,是直接动机。
14. 指向于体育活动可能带来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延迟、间接结果的动机,是间接动机。
15. 有机体由遗传获得的、与生俱有且不学而能的行为方式是本能。
16. 斯金纳通过对操作条件反射的研究,提出有机体的操作性行为是通过强化形成的,且强化对行为还起着动机的作用。
19. 个体对自己能够完成某一行为任务的实际能力的推测与主观评价是自我效能。
21. 影响体育学习自我效能感形成的主要因素有直接经验、间接经验、言语劝说和情绪和生理状态。
24. 促使学生从没有体育活动动机到形成活动动机的过程是动机的培养,而将学生已经形成的潜在动机充分调动起来的过程是动机的激发。
25. 个体积极主动地从事自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活动,并力求达到完美、取得优异成绩的心理倾向是成就动机。
26. 通过与学生的谈话、讨论,可使他们对与运动学习成就动机有关的自我行为产生意识化。
27. 通过游戏、竞赛或其他相关活动安排,使学生认识到设置目标、采用实现目标的行为策略与成败的关系,以及成败对情感体验的影响,获得成功与失败经历的体验化。
28. 通过对与成就动机有关的“运动目标”、“心理定向”、“成功标准”等概念的讲授与理解,使这些观念在学生头脑中概念化。
41. 凯恩经过研究,提出体育活动具有六种价值,即健康和健身、社会交往、感官刺激、美感体验、情绪宣泄和磨炼意志1. 推动学生参与运动学习与身体锻炼的内部心理动因是 A 。
()A.运动动机 B. 体育习惯 C. 运动兴趣 D. 体育态度2. 运动动机对学生的体育活动和锻炼行为起着动力和D的作用。
()A. 驱动B. 引诱C. 阻碍D. 定向3. 体育活动的愿望达到一定水平,推动采取学生行动,投入到体育活动之中。
这是运动动机对学生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行为所发挥的A功能。
()A. 发动B. 选择C. 强化D. 维持4. 学生的体育活动行为具有特定的内容,趋向一定的活动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