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住宅电气设计的探讨

合集下载

住宅楼电气设计探究

住宅楼电气设计探究

住宅楼电气设计探究在现代社会,住宅楼的电气设计是建筑工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它不仅关系到居民的日常生活便利性和安全性,还对能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有着重要影响。

一个合理、高效、安全的电气设计方案能够为居民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同时也能降低建筑的能耗和运营成本。

一、住宅楼电气设计的基本要求安全性是住宅楼电气设计的首要考虑因素。

电气系统必须具备良好的绝缘性能、接地保护和短路保护措施,以防止电气事故的发生。

例如,在布线过程中,要确保电线的绝缘层完好无损,避免电线裸露导致触电危险。

同时,合理设置漏电保护器,一旦发生漏电情况能迅速切断电源,保障人身安全。

可靠性也是必不可少的。

电气系统应能够稳定运行,满足居民在不同时间段的用电需求,尽量减少停电和故障的发生。

这就需要在设计时合理规划电源进线、配电箱的位置和容量,以及备用电源的设置等。

舒适性方面,要考虑照明的亮度和均匀度、插座的布局是否方便使用电器设备等。

例如,客厅和卧室的照明应柔和舒适,厨房和卫生间的照明则要足够明亮。

插座的位置应根据家具的摆放和电器的使用习惯进行合理布置,避免出现电线拉得过长影响美观和安全的情况。

节能性在当前能源紧张的形势下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选用节能型电器设备、合理规划照明和空调系统等,可以有效降低住宅楼的能耗。

例如,采用 LED 照明灯具、智能控制的空调系统等,既能满足居民的需求,又能达到节能的目的。

二、电源及电压的选择在住宅楼电气设计中,电源的选择通常有市电和自备电源两种。

市电是主要的供电来源,其电压一般为 220V/380V。

对于一些对供电可靠性要求较高的住宅楼,如高层住宅或重要场所,还需要设置自备电源,如柴油发电机等,以确保在市电故障时能够及时供电。

在确定电源进线方式时,要根据住宅楼的规模、地理位置和供电部门的要求进行综合考虑。

一般来说,小型住宅楼可采用架空进线,而大型住宅楼则多采用电缆进线。

进线的位置应尽量靠近住宅楼的负荷中心,以减少线路损耗和电压降。

浅谈住宅楼电气设计

浅谈住宅楼电气设计

浅谈住宅楼电气设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电气设计作为住宅楼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合理性和安全性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财产安全。

因此,做好住宅楼的电气设计至关重要。

在进行住宅楼电气设计时,首先要考虑的是供电系统的设计。

供电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是保障居民正常用电的基础。

一般来说,住宅楼的供电电源应取自城市电网,并根据住宅楼的规模和用电负荷,合理确定变压器的容量和台数。

同时,为了提高供电的可靠性,还应设置备用电源,如柴油发电机组,以应对突发停电情况。

在配电系统的设计方面,应根据不同的用电设备和场所,合理划分供电回路。

例如,照明回路、插座回路、空调回路等应分别设置,以避免因某一回路故障而影响其他回路的正常用电。

另外,对于一些大功率的用电设备,如电热水器、空调等,应采用单独的回路供电,并根据其功率大小选择合适的导线截面和开关设备。

照明设计是住宅楼电气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良好的照明设计不仅能够满足居民的日常照明需求,还能营造出舒适、温馨的居住环境。

在设计照明系统时,应充分考虑自然采光和人工照明的结合,以节约能源。

客厅、卧室等主要房间应采用均匀、柔和的照明方式,照度应满足相关标准的要求。

厨房、卫生间等潮湿场所应采用防潮、防爆的灯具,并保证足够的照度。

楼梯间、走廊等公共区域应设置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标志,以确保在紧急情况下居民能够安全疏散。

插座的布置也是电气设计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插座的数量和位置应根据居民的生活习惯和家具布置合理确定。

一般来说,客厅、卧室、书房等房间应设置足够数量的插座,以满足电视、电脑、手机充电等用电需求。

厨房应设置多个带开关的插座,以方便使用电器。

卫生间应设置防水插座,以保证用电安全。

随着智能家居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住宅楼开始引入智能化的电气系统。

智能化电气系统可以实现对灯光、窗帘、空调等设备的远程控制和智能化管理,提高居民的生活便利性和舒适度。

浅谈住宅楼室内电气设计

浅谈住宅楼室内电气设计

浅谈住宅楼室内电气设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居住环境的舒适度和便利性要求也越来越高。

电气设计作为住宅楼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合理性和安全性直接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财产安全。

本文将从电源及线路设计、照明系统设计、插座系统设计、弱电系统设计以及安全防护设计等方面,对住宅楼室内电气设计进行探讨。

一、电源及线路设计电源是住宅楼室内电气系统的动力源泉,其设计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电气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居民的用电安全。

在电源设计方面,一般应根据住宅楼的规模、户数以及用电负荷等因素,确定电源的进线方式和电压等级。

对于多层住宅楼,通常采用单相 220V 电源进线;而对于高层住宅楼,则多采用三相 380V 电源进线,并通过配电室进行分配和降压,以满足不同楼层和用户的用电需求。

线路设计是电源设计的延伸,其主要任务是合理规划电线电缆的敷设路径和规格型号。

在敷设路径方面,应遵循安全、美观、便于维护的原则,尽量避免线路穿越潮湿、高温、易燃等危险区域。

同时,为了减少线路损耗和电压降,应根据用电负荷的大小和距离,选择合适的电线电缆规格型号。

一般来说,对于照明线路,可选用 15 25 平方毫米的铜芯导线;对于插座线路,应选用 25 4 平方毫米的铜芯导线;对于大功率电器(如空调、电热水器等)的专用线路,则应选用 4 6 平方毫米的铜芯导线。

二、照明系统设计照明系统是住宅楼室内电气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其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居民的视觉舒适度和生活便利性。

在照明系统设计方面,应根据不同房间的功能和使用要求,合理确定照明灯具的类型、数量、安装位置和控制方式。

客厅和卧室是居民活动和休息的主要场所,其照明应采用均匀、柔和的光线,以营造舒适、温馨的氛围。

一般可选用吊灯、吸顶灯、壁灯等组合照明方式,并通过调光开关或遥控器进行亮度调节,以满足不同场景的需求。

厨房和卫生间由于空间较小、水汽较大,其照明应采用防潮、防雾的灯具,如防潮吸顶灯、镜前灯等,并保证足够的亮度和照度,以确保操作安全和方便。

浅谈建筑工程中的住宅电气的设计问题

浅谈建筑工程中的住宅电气的设计问题

浅谈建筑工程中的住宅电气的设计问题
住宅电气设计是建筑工程中的重要环节,合理的电气设计能够保障住宅的用电安全和舒适性。

本文将从电气布线、电源设计和安全保护等方面来浅谈住宅电气设计中的一些常见问题。

首先是电气布线问题。

住宅的电气布线应根据住宅的不同功能区域来合理规划,避免线路过长或拥挤。

一般来说,客厅、卧室、厨房等房间的布线应分开,避免过多的电器在同一回路上运行,以免引起线路过载。

不同功能区域的开关和插座应布置在方便使用的位置,方便居民使用电器设备。

其次是电源设计问题。

住宅的电源设计应确保供电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建议将供电线路和电表直接安装在住宅的外侧墙壁,避免在室内布置电源设备,减少电气故障的发生。

应确保供电线路的容量足够,能够满足住宅各个功能区域的用电需求,避免电气设备因供电不足而损坏。

再次是安全保护问题。

住宅的电气设计应注重安全保护,确保用电过程中的安全性。

应在住宅的主电源进线处设置漏电保护器和过载保护器,及时切断电源,防止电器设备发生漏电和过载。

应在厨房、卫生间等潮湿场所设置防水开关和插座,避免水分进入插座引起短路或触电事故。

建议在每个房间内设置紧急开关,方便居民在紧急情况下及时切断电源。

住宅电气设计还应考虑未来的扩展需求。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的用电需求也会不断增加。

在电气设计中应预留一定的扩展空间,方便日后增加电器设备,避免后续的改装和布线工作。

浅谈住宅楼电气设计

浅谈住宅楼电气设计

浅谈住宅楼电气设计浅谈住宅楼电气设计1. 引言住宅楼电气设计是指在住宅楼建筑中,为满足居民的生活用电需求而进行的电气系统设计。

良好的电气设计能够保障住宅楼的用电安全、有效利用电力资源,并提供便捷的用电环境。

本文将从住宅楼电气设计的基本原则、电源供给系统、照明设计、插座布置、防火安全、电力负荷计算等方面进行详细讨论。

2. 住宅楼电气设计基本原则2.1 安全性住宅楼电气设计的首要原则是保障居民的用电安全。

设计时需要遵循国家相关安全与规范标准,包括线路的载流能力、短路电流承受能力等方面的考虑。

2.2 可靠性住宅楼电气设计应确保电力供应的可靠性,避免频繁的停电情况发生。

设计应合理选择电源供给系统,采用备用电源、自动切换装置等措施,保障供电的稳定性。

2.3 灵活性住宅楼电气设计应具备一定的灵活性,能够适应居民不同的用电需求。

设计时应考虑到日常用电与特殊用电场景的需求,并为居民提供方便的用电环境。

3. 电源供给系统3.1 主电源住宅楼电源供给系统一般采用城市电网供电,需要在设计阶段根据用电负荷大小和电网条件确定合适的供电容量、接入方式等。

3.2 备用电源备用电源是为了在主电源故障或停电时能够继续供电,以保障居民基本用电需求。

备用电源可以采用蓄电池组、柴油发电机组等形式,设计时需要考虑备用电源的容量、自动切换装置等。

3.3 自动切换装置自动切换装置是主电源与备用电源之间的连接装置,能够在主电源故障或停电时自动将供电切换到备用电源。

自动切换装置应具备快速切换、可靠稳定等特点,以确保居民的用电不受干扰。

4. 照明设计4.1 公共区域照明住宅楼的公共区域照明设计应以提供充足、均匀的照明效果为目标,包括大堂、楼梯间、走廊等区域。

设计时需要考虑照明的亮度、照明设备的位置和布置等。

4.2 室内照明室内照明设计应根据不同区域的功能需求进行细分,如客厅、卧室、厨房等。

设计时可以采用不同类型的灯具、灯光控制系统等,以满足不同居民的个性化需求。

住宅楼电气设计探讨

住宅楼电气设计探讨

住宅楼电气设计探讨关键信息项:1、电气设计的总体要求2、供电系统设计3、照明系统设计4、插座系统设计5、弱电系统设计6、防雷与接地系统设计7、电气安全防护措施8、节能设计要点1、电气设计的总体要求11 住宅楼电气设计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确保电气系统的安全、可靠、稳定运行。

12 设计应满足居民日常生活和使用电器设备的需求,同时考虑未来可能的发展和扩展。

13 注重节能环保,选用高效节能的电气设备和材料,降低能源消耗。

2、供电系统设计21 确定供电电源的类型和电压等级,根据住宅楼的规模和负荷需求,合理选择供电方式。

22 计算用电负荷,进行负荷分级,确保重要负荷的供电可靠性。

23 设计配电箱、配电柜的位置和布局,便于操作和维护。

24 选择合适的电线电缆型号和规格,保证供电线路的安全和经济性。

3、照明系统设计31 按照不同区域的功能和使用要求,确定照明标准和照度值。

32 选择合适的照明灯具类型,如节能灯、LED 灯等,提高照明效率。

33 设计照明控制方式,采用分区控制、智能控制等手段,实现节能和方便使用。

34 考虑自然采光的利用,合理布置照明灯具,避免照明死角。

4、插座系统设计41 根据不同房间的功能和电器设备的使用情况,合理布置插座位置和数量。

42 区分普通插座和专用插座,如空调插座、厨房电器插座等。

43 选择安全可靠的插座类型,确保插头与插座的良好接触。

5、弱电系统设计51 设计电话、网络、有线电视等通信系统,保证信号的稳定和畅通。

52 考虑安防系统,如门禁系统、监控系统等,保障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53 预留智能化系统的接口,便于未来系统的升级和扩展。

6、防雷与接地系统设计61 根据当地的气象条件和建筑物的高度,确定防雷等级。

62 设计避雷装置的位置和形式,如避雷针、避雷带等。

63 建立完善的接地系统,保证电气设备的正常运行和人员安全。

7、电气安全防护措施71 安装漏电保护装置,防止漏电事故的发生。

探讨住宅区电气设计的思路及要点

探讨住宅区电气设计的思路及要点

探讨住宅区电气设计的思路及要点住宅区电气设计是指对住宅区的电力系统进行规划和设计,以满足住宅区居民生活和工作的电力需求。

以下是住宅区电气设计的思路和要点:1.合理规划电力供应系统:在住宅区电气设计中,首先需要确定住宅区电力供应系统的类型,如地下电缆或架空线路。

此外,还要根据住宅区的规模和用电负荷确定变电站的布置位置,并考虑线路的绝缘、敷设方式等技术要求。

2.合理划分用电负荷:住宅区电气设计需要考虑住宅、商业、公共设施等不同区域的用电负荷。

根据各区域的用电负荷大小、用电特点等,合理划分不同的供电回路和变压器容量,以确保不同区域的用电需求得到满足,并减少线路过载和能源浪费。

3.合理配置电力设备:住宅区电气设计需要合理配置电力设备,如变压器、开关设备、配电柜等。

需要考虑电气设备的可靠性、安全性和经济性,选择符合国家标准和规范要求的设备,以提高供电系统的质量和可靠性。

4.安全考虑:住宅区电气设计需要考虑电气安全性。

设计人员应遵循相关的电气安全规范,合理设置过载保护、漏电保护、短路保护等电气保护装置,确保供电系统的安全运行。

5.考虑未来扩容需求:在住宅区电气设计中,还需要考虑未来住宅区的扩容需求。

设计人员应预留一定的输电和配电容量,以便未来住宅区用电需求的增长和电力设备的扩容。

6.节能环保:在住宅区电气设计中,应注重节能环保。

设计人员应考虑利用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为住宅区供电。

此外,还应考虑采用节能型电器设备,以减少电力系统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7.配电系统设计:配电系统是住宅区电气设计的关键。

设计人员应合理划分配电回路,确保各动力、照明和特殊电路的供电可靠性和安全性。

此外,还应考虑配电线路的布局、线径选择、电缆敷设方式等技术要求。

8.引入智能化设计:随着智能科技的发展,智能化设计已成为住宅区电气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

设计人员可以考虑引入智能电力仪表、智能电器控制系统等,以提高供电系统的智能化、自动化和便利性。

居民住宅电气设计与防火的探讨

居民住宅电气设计与防火的探讨

居民住宅电气设计与防火的探讨在居民住宅的设计中,电气设施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然而,由于不当使用和安装电气设备所引起的火灾事故时有发生,居民住宅的电气设计需要充分考虑防火措施,以保证住宅的安全可靠性。

本文将从电气设计和防火措施两方面对居民住宅电气系统进行探讨。

电气设计线路布置在居民住宅电气系统的设计中,线路的布置是非常重要的。

它不仅直接影响电气设备的使用寿命,还关系到居民住宅的安全。

一般来说,线路布置应遵循以下原则:•线路应尽量短,减少线路损耗。

•线路应尽量在墙壁内部穿过,减少在外部的暴露长度。

•线路应尽可能避免在同一开关下控制过多的电器,以避免电器接口板的过负荷。

线路的绝缘与保护线路的绝缘与保护是电气系统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方面,线路绝缘不良容易引起漏电或者短路,从而引发火灾,另一方面,适当的保护措施能够防止电器过电流(例如漏电和短路)导致的火灾,应该做到以下方面:•每个线路的保护分别进行,以确保一个线路的故障不会影响其他线路的正常工作。

•选择合适的保护器件,根据不同的电器负载,选用合适的额定电流、工作电压与燃点温度的保护器件,以保护整个电气系统的安全运行。

地线与零线的正确使用地线和零线的使用也是电气系统中的关键,如果使用不当将导致危险,甚至火灾的发生。

因此,设计时需注意以下内容:•确保地线和零线的可靠连接。

特别是在洗手间,浴室等潮湿场所,仔细检查地线和零线的连接,并随时更换有损坏的线路。

•地线和零线的进线应该分别接入接地线和零线,以确保安全可靠。

如果接错,将会破坏绝缘层,导致漏电和短路。

防火措施保证电器安全电器的安全使用对于防火至关重要。

以下措施有助于保证电器使用的安全:•安装电器的位置和使用环境应该符合安全规定,防止过热和过负荷。

•禁止随意更改插座、开关等电器配件,确保电器的配电线应按指定规格使用,尽可能使用品牌正规的电器开关插座等配件。

•安装电线管,使电线保持整洁,降低火灾风险。

安全用电安全用电是预防火灾的重要手段,以下措施可帮助安全使用电源:•电器不得私拉乱接,要采用合法渠道购买安装电气设备和器材,避免使用劣质和不合格电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住宅电气设计的探讨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不仅对建筑的环境、户型等传统方面愈来愈更加重视,同时也对住宅内的设备配置水平、功能以及物业管理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就住宅电气设计进行初步探讨。

标签住宅;电气设计;要点
1 前言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不仅对建筑的环境、户型等传统方面愈来愈更加重视,同时也对住宅内的设备配置水平、功能以及物业管理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由于住宅没有技术安全部门负责电气线路的维护管理,加之住户大多对电气知识知之甚少,所以住宅是电气事故和电气火灾多发场所。

因此作为设计人员,对住宅电气设计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尽量使电气设计做到安全、可靠、合理、方便,以减少和避免住宅电气事故和电气火灾的发生。

本文就住宅电气设计进行初步探讨。

2 住宅电气设计的要点
2.1 配电系统
按照《住宅设计规范》(以下简称《住规》)规定,住宅供电应采用9T、9N—C—S、TN—S三种接地方式。

在设计时由城市公用低压线路供电的住宅楼一般采用TT系统,住宅小区的每幢住宅楼由小区变配电站配电时采用TN—C—S系统,对附设有配电所的高层电梯住宅采用TN—S系统。

2.2 入户电源进线
大多数住宅,一般每户都为单相电源进线。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高级住宅的冬季采暖与夏季降温已不完全是采用以往的分体式空调来完成,而是由家庭小型中央空调系统取而代之。

家庭中央空调系统一般由风机盘管和空调主机组成,风机盘管依然为220V电源,空调主机则为380V电源。

此时住宅电源应采用三相电源进线,出线回路也需要设一路三相断路器作空调主机电源。

根据《住规》相关规定,每套住宅进线断路器应采用同时断开相线和中性线的开关电器,所以对于单相电源进线采用双极开关,三相电源进线采用四极开关。

2.3 配电箱出线回路设计
一般出线回路按照明、普通插座、空调插座、厨房插座、电热水器插座等回路设计。

另一种方式,除了厨房和电热水器插座回路外,其余插座完全可以按房间分片区设置回路,这样设计线路敷设起来方便,而且形成交叉的地方又少。

2.4 电源进线
目前的住宅小区,还存在大户型和小户型两种设计情况。

小户型一般为30-40m2,装设功率为4—5KW/户,如果这种情况也采用每户的电源进线不应小于10mm2的规定,一则没有必要,二则也不经济。

小户型多为电梯公寓,套数多,每户电源进线均采用10mm2,这样对工程造价会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房地产商对设计要求既要质量高又要节约工程造价。

所以对于类似小户型住宅,应允许将每户电源进线减至6mm2。

2.5 电能表的选型和表箱的设置
住宅照明计量表箱的设置方式在《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中有详细规定,但对集中式计量表箱内的电表数量未作规定,笔者认为应将数量控制在20只表以内,否则电表箱体积太大,在制作、安装及进出管线施工方面都不便,多层住宅一般设置在首层嵌墙暗装,对建筑墙体造成较大影响。

高层住宅设置在管道井内,表箱太大对管道井的尺寸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单相电源进线的用户采用单相电表,对三相电源进线的用户采用三相电表。

另外,在城市电网直供用户可享受波峰波谷电价的地区应采用分时段计量电表。

2.6 漏电断路器极数及漏电动作电流的选择
《住规》要求,住宅进线断路器设漏电保护,断路器的极数与漏电动作电流的选择就显得非常重要。

根据《低压配电设计规范》规定“当装设漏电电流动作的保护电气时,应能将其所保护的回路所有带电导线断开。

”在住宅设计中多为单相负荷或单相负荷与三相负荷同时存在,N线不可能保持地电位,所以应选用三相四极漏电断路器(末端插座回路选用两极漏电断路器或可断开N线的1P+N 型漏电断路器)。

设漏电保护的目的根据条文说明是为防电气为灾,按照《低压配电设计规范》规定:“其额定动作电流不应超过0.5A”。

2.7 防雷内容与措施
防雷内容一般可分为:防直击雷,防感应雷及防高电位入侵三个内容。

就防直击雷而言,一般是在屋面易受雷击部位安装接闪器,然后通过引下线与接地电阻很小的接地装置可靠连接,安装时要注意屋面突出的金属部件与避雷针、带、网应全部可靠连接。

目前一般利用屋面板钢筋作为避雷网,柱主钢筋作为引下线,基础钢筋作为接地装置,这是较为实用经济的作法。

为了防止感应雷和高电位入侵的危害,可在电缆进出户处将绝缘子的铁脚支架可靠接地,同时安装避雷器或其它型式的过电压保护器。

此外要强调进行等电位联结,也就是在设计施工中要把建筑物内、附近的所有金属物用电气的方法连接起来使整座建筑物空间成为一个良好的等电位体,这样能有效地降低建筑物内部和附近不同金属部件间的电位差,从而避免内部的设备被高电位反击和人被雷击的事故。

2.8 安全接地的形式与要求
在住宅电气设计建设中为确保电器设备和人身安全务必做好用电系统的安全接地。

目前我国的住宅配电系统方式一般有三种:TT、TN-C-S和TN-S系统,在进行设计施工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接地系统。

TN系统在有些情况下,如线路较长、导线截面较小的情况下,接地故障电流也随之减小,过电流保护电器常常不能满足切断故障回路的时间要求,因此必需采用漏电保护器和专用PE线作接地故障保护。

TT接地系统的电源端中性点直接接地,用电设备金属外壳用保护接地线(PE线)接至与电源接地点无关的接地极。

TT系统正常运行时,用电设备金属外壳电位为零。

但与TN系统相比,TT系统故障回路阻抗大,故障电流小,过电流保护更难以满足动作灵敏度的要求。

因此《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1999)中明确规定每幢住宅的总电源进线断路器和除空调外的电源插座回路均应具有漏电保护功能。

在中性点不接地的低压供电系统中,电气设备必须保护接地,接地电阻R≤4Ω。

在中性点直接接地的低压供电系统中既可采用保护接地,也可采用保护接中性线。

为确保接中性线保护系统的安全可靠,必须将中性线干线或支线的终端再次接地,这称为重复接地。

重复接地有以下作用:增大流过线路保护装置的电流使其加速动作,从而减轻或避免事故的发生;设置重复接地后可降低漏电设备的对地电压,减少触电的危险程度。

为确保接中性线保护的安全可靠,按规定必須做到以下几点:①重复接地的接地电阻必须小于10Ω;②保护接中性线的其电导不得小于线路中相线电导的一半;③在任何情况下,同一供电系统中不可一部分电气设备采用“保护接地”,另一部分采用“保护接中性线”;④用于接中性线保护的中性线不能安装带熔丝的开关或熔断器。

此外,随着家用电器的增多及智能化的发展,应作好防静电接地和屏蔽接地工作。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住宅电气的设计建设也应跟上时代的步伐。

电气设计工作者应转变观念,在进行住宅电气设计的时候应考虑到未来的发展趋势,确定适合我国国情的用电负荷标准。

由于科技进步、产业结构的调整、节能技术与节能产品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用电指标应分阶段制订和及时调整,以适应实际变化和需要。

住宅电气设计应有一定的超前意识。

设计人员虽然是参照设计规范进行设计,但规范仅是最低的要求,应当在线路上留有一定的余量,在保证安全可靠、经济实用的基础上引入高科技技术,以适应家用电器不断增长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大蓉.浅议高层建筑电气设计[J].四川建材.2011.04.
[2]林建军.探讨建筑电气设计中的节能措施[J].建筑与设备.2011.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