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中央银行(1)

合集下载

第八章 中央银行.ppt

第八章 中央银行.ppt
3、最后贷款人的需要 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导致社会各部 门对银行贷款的需求总量大大增加。同时,资本 主义的自由竞争,促进了生产的集中,而大企业 对贷款需求不仅数量巨大,而且期限延长,这就 客观上对银行形成了减少支付准备的压力。如果 银行将吸收的存款过多地提供贷款,一旦贷款不 能按期偿还、或者出现突发性的大量提现,那么 就会发生周转不灵、兑现困难的情况。当然,遇 到这种问题,银行可以通过同业拆借、透支等方 式来解决,但这些方式极不可靠,一个银行的经 营状况越是不妙,它利用这些方式来等集资金也 就越是困难。而且当时的同业拆借因数额小,期6
在银行业发展初期,每个银行都有发行银行 券的权力,银行只要自己能够保证所发行的银行 券随时兑现,就能稳妥经营。但随着经济的发展 以及银行机构的迅猛增加,众多银行分散发行银 行券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 (1)中小银行立林,竞争剧烈,许多小银行信用4
2020/10/1返9 回
能力薄弱、经营不善,它们所发行的银行券往往 不能保证兑现,特别是在经济危机时期,小银行 容易破产倒闭,从而引起社会的混乱。 (2)一般中小银行规模不大,资信、分支机构也 有限,业务都局限在一定的地区之内,其发行的 银行券只能在国内有限的地区流通,给日益发展 的生产和流通带来不便。 (3)大量的不同种类的银行券同时在市场上流通, 使得交易双方不得不花大量的精力去辨别它们的 真伪,同时也为许多不法之徒的欺诈行为提供了 方便。 (4)由于银行多,债权债务关系复杂,某种银行 券不能兑现造成的连锁反应危害极大。
银行券的分散发行,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力 的发展,突出地表现在英国1825年的经济危机、 美国1873—1907年的多次经济危机、日本 1877—1880年内战期间的恶性通货膨胀等,这样, 商品流通的扩大与各私人银行发行的银行券 5

第八章 中央银行

第八章  中央银行

三、 中央银行体制下的货币创造过程
2010
李中山
(一)基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币
基础货币( )也称高能货币或强力货币, 基础货币(B)也称高能货币或强力货币,它直 接表现为中央银行的负债。 接表现为中央银行的负债。是指由存款货币银行保 有的存款准备金( ) 有的存款准备金(R)和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 (C)所组成。 )所组成。 即:B=R+C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 · 周小川 ·
(三)中央银行制度的类型
单一的中央银行制度 是指国家单独建立中央银行机 使之全面、纯粹行使中央银行的制度。 构,使之全面、纯粹行使中央银行的制度。可分为 一元式中央银行制度和二元式中央银行制度。 一元式中央银行制度和二元式中央银行制度。 复合的中央银行制度 是指一个国家没有设专司中央 银行职能的银行, 银行职能的银行,而是有一个大银行集中中央银行 职能和一般存款货币银行经营职能于一身的银行体 制。 跨国中央银行制度 准中央银行
(三)中国的中央银行
1、1905年设立户部银行 、 年设立户部银行 2、1908年设立的大清银行 、 年设立的大清银行 3、1912年成立中国银行与交通银行执行中央银行的功 、 年成立中国银行与交通银行执行中央银行的功 能 4、1924----1928年在广州成立中央银行 、 年在广州成立中央银行 5、1942年将货币发行、国库、调节金融市场、储备集 、 年将货币发行、 年将货币发行 国库、调节金融市场、 中于中央银行
二、 中央银行的职能
2010
李中山
(一)中央银行业务经营的特点及其职能
中央银行的活动特征
不以盈利为目的; 不以盈利为目的; 不经营普通银行业务; 不经营普通银行业务; 制定、执行货币政策的相对独立性。 制定、执行货币政策的相对独立性。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
38
三、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1、直接信用控制 是指中央银行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 直接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信 用活动所进行的控制。
39Biblioteka (1)信贷配额管理:是中央银行根据金融市场的资金 供求状况及客观经济形势的需要,权衡轻重缓急, 对商业银行系统的信贷资金加以合理的分配和必要 的限制。 (2)流动性比率管理:商业银行持有的流动性资产在 其全部资产中所占的比重。 (3)利率上限: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 机构存贷利率的最高水平。最常用的直接信用管制 工具。 (4)直接干预:中央银行直接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 的业务范围、信贷政策、信贷规模等业务活动进行 干预。 (5)特种存款:中央银行为了控制商业银行等金融机 构利用过剩的超额准备金扩张信用,而采用行政手 段要求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按照一定比例减超额准 备金的一部分缴存中央银行的措施。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针对 个别部门、个别企业或某些特定用途的 信贷所采用的货币政策工具。 通常在不影响货币供应总量的条件下, 影响银行体系的资金投向和不同贷款的 利率。
34
(一)消费者信用控制
★涵义:是指中央银行对消费者不动产以外的耐 ★在消费过度膨胀时:可对消费信用采取一些必
要的管理措施。 (1)规定分期购买耐用消费品首期付款的最低 限额 (2)规定消费信贷的最长期限 (3)规定可用消费信贷购买的耐用消费品种类
第八章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
1
第一节 货币政策概述
2
一、货币政策的含义
广义:政府、中央银行以及宏观经济部门 所有与货币相关的各种规定及影响货币 数量和货币收支的各项措施的总和。 狭义:货币政策是指一国货币当局(主要 是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宏观经济目 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进 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和措施 的总和。

第八章 中央银行资金清算业务要点

第八章 中央银行资金清算业务要点

提高票据抵用率,加速资金周转。
行中 业央 务银
16
(三)票据交换所的组成
1.票据处理子系统 2.数据收发子系统 3.清算中心处理子系统
4.清算资料查询子系统
行中 业央 务银
17
票据处理子系统
处理各种原始票据,进行输入、查询、 修改及核对,准确迅速地清分、汇总 数据,产生数据软盘。然后打印出原 始票据清单,汇总单,提出清单等各 种报表。
收款行B
3提交票据
票据交换所
6通知转账
资金流 票据流
A行账户
行中 业央Leabharlann 务银7转账B行账户
中央银行
7
账户处理
收款行(B): ①借:同城票据结算 贷:其它应付款 ③借:其它应付款 贷:XX企业存款 付款行(A): ②借:XX企业存款 贷:同城票据结算 日终: 借:同城票据结算 贷:中央银行存款
日终:
二、票据交换所
三、结清交换差额
四、异地资金转移
行中 业央 务银
3
一、中央银行的清算制度
(一)票据清算制度的形成 (二)票据清算的基本原理 (三)中央银行主持资金清算业务的意义
(四)中央银行主持资金清算业务的内容
行中 业央 务银
4
票据清算制度的形成
1773年:世界上第一个票据交换所在伦敦伦
巴第街成立;
行 中(4)应收差额合计等于应付差额合计 业央 务银
10
中央银行主持资金清算 业务的意义
加速资金周转,减少资金占用; 有助于货币政策的实施; 便于对银行进行监督管理。
行中 业央 务银
11
中央银行主持资金清算 业务的内容
一是集中办理票据交换; 二是结清交换差额; 三是办理异地资金转移。

第八章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

第八章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

货币政策目标体系
政策工具 存款准备金
操作目标 准备金
中介目标 货币供应量
最终目标 币值稳定
再贴现率
公开市场操作 其他工具
基础货币
其他目标
利率
其பைடு நூலகம்目标
经济增长
充分就业 国际收支平衡
金融稳定等
货币政策的主要最终目标
• • • • • 一、物价稳定 二、充分就业 三、经济增长 四、国际收支平衡 五、其他目标
通货膨胀的负面影响
1、加大了经济中的不确定性和投资的 风险 2、削弱了货币价值尺度的发挥,影响 了价格机制的运行 3、社会分配不公,生活水平下降,社 会矛盾 4、经济主体采用各种技术和手段抵御 通涨,造成了社会福利的净损失 5、导致有利于债务人而不利于债权人 的收入再分配
通货紧缩的负面影响
1、影响货币职能的发挥, 2、影响市场机制中价格信号作用的发挥 3、影响了社会的再分配 4、影响了投资者对未来市场状况的预期
四、货币政策的功能
• 1.促进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p193 • 影响总供给的因素在短期内是比较稳定的。因此,实现社 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主要通过对社会总需求的调控 来完成。 • 社会总需求的最终表现形式是以货币形式支付的购买能力, 货币供应量同社会总需求发生关联,并成为决定社会总需 求的一个主要因素。 • 因此,利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货币供应量成为货币政策调 节宏观经济的着力点,这也构成货币政策的主要功能。
• 2.货币政策是调节社会总需求的政策。 • 货币的供给形成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能力, 货币对商品和劳务的追逐形成社会总需求; • 利率水平通过对投资需求、消费需求的调节 而影响到社会总需求; • 汇率的变化将通过对进出口贸易、国际资本 流动的影响,形成对社会总需求的调节。

《金融学》第8章 中央银行

《金融学》第8章 中央银行
20
三、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
4.中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1)中央银行独立性的悖论 主张强化者的基本观点: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与通货膨胀呈负相关关系,
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 反对派的主要观点:由中央银行独立性引致的非民主性矛盾、宏观协调
困难和中央银行官员的非正当行为等问题,至少可以证明中央银行独立 性并不一定能够带来低通货膨胀率,或者说中央银行独立性并非是实现 物价稳定目标的充分条件。
中央银行收取存款的意义: ①有利于控制贷款规模与货币供应量; ②有利于维护金融业的安全; ③有利于国内资金的清算。
26
一、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
2.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业务
是指中央银行向流通领域投放货币的活动。 中央银行发行货币,主要通过即在不同的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提供贷款、
接受商业票据再贴现、在金融市场上购买有价证券、购买金银和外汇等方式实 现的。 中央银行虽然垄断了货币发行权,但货币发行并非随意的。货币发行必须符合 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14
二、中央银行的职能
1.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
(1)指中央银行是国家货币的发行机构。它集中货币发行权,统一全国的货币 发行; (2)中央银行发行的银行券是筹集资金的主要来源。
2.中央银行是政府的银行 (1)代理国库,管理政府资金; (2)为政府提供信用; (3)代表政府管理国内外金融事务;
15
二、中央银行的职能
10
三、中国中央银行的产生和发展
6.新中国时期的中央银行
⑴1948—1978年:“大一统”的、“一身二任”的复合式中央银行体制;
⑵1979—1983年: “大一统”体制有所改良,各专业银行相继恢复和建 立;
⑶1984—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

第八章 中央银行

第八章 中央银行

1、发行的银行 、 (一)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对调节货币 供应量、稳定币值有重要作用。 货币发行权一经国家法律形式授予,中央银行即 对调节货币供应量、保证货币流通的正常与稳定 负有责任。现代中央银行则通过掌握货币发行, 并以此为契机来调控货币供应量,保持币值稳定, 对国民经济发挥宏观调控作用。 意义:统一货币发行,避免货币流通的混乱;有 效控制货币流通量;增强中央银行自身的资金实 力;信用制度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中央银行的特性及其职能划分 1、与商业银行的区别 业务活动(宏观经济活动与微观经济活动) 业务对象(政府、商业银行、其他金融机构与企 业、居民) 经营目标(不以营利为目的与利润最大化) 地位(核心地位,调控与被调控、管理与被管理) 货币发行特权和维护币值稳定的责任
2、与一般的政府机关的区别 1)中央银行是一个天然盈利的机构。(Why) 铸币税;负债低成本甚至无成本,资产有收益; 组织或提供联行清算收取的结算费用。 2)宏观调控:经济手段与行政手段 3)相对独立性 职能: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 服务职能、调节职能和管理职能
中国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 (单位:亿元人民币)
2、银行的银行 、 (二)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它集中管理 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并对它们发放贷款,充当 最后贷款者。 具体表现为:一是充当最后贷款者;二是集中管 理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三是全国银行的清算 中心;四是为金融机构提供多种服务与指导;五 是监督和管理全国的商业银行。
3、国家的银行 、
(3)孙中山创立的中央银行 1924年8月,孙中山领导的广东革命政府在广州创 立中央银行。1926年7月,国府移迁武汉,同年12 月在汉口设中央银行。原广州的中央银行改组为广 东省银行。1928年,汉口中央银行停业。 (4)国民党时期的中央银行 ①1928年11月1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中央银行, 总行设在当时全国的经济金融中心──上海,在全 国各地设有分支机构,法定中央银行为国家银行, 行使中央银行职责。 ②1949年12月,中人民银行。1983年9月, 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 不再兼办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专门负责领导和管 理全国的金融事业。 1984年1月1日,中国工商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分 离出来,正式成立,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 行的职能。 ④1998年以后的中国人民银行。1998年10月始, 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改组, 撤销中国人民银行省级分行,在全国设立9个跨省、 自治区、直辖市的一级分行,重点加强对辖区内金 融业的监督管理。一个以中央银行为领导,以商业 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分工协作的具有 中国特色的金融体系已经形成。

戴国强《货币金融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八章 中央银行——第十章 金融市场与金融

戴国强《货币金融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八章  中央银行——第十章  金融市场与金融
2 / 114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中国中央银行制度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 (2)中国人民银行的建立与发展 ①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最早的中央银行。 ②1948 年 12 月 1 日,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同时统一人民币发行权。 1948~1978 年间,与高度集中管理的计划体制相适应,我国金融制度采取了高度集中
民银行法》,第一次正式以法律形式确立了中国人民银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央银行。
二、中央银行的性质与地位 1.中央银行的性质 (1)中央银行是管理金融事业的国家机关,实质上是国家机构的一部分。 中央银行作为管理金融事业的国家机关,主要表现在:①中央银行是全国金融事业的最 高管理机构,是代表国家管理金融事业的部门;②中央银行代表国家制定和执行统一的货币 政策,监管全国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③中央银行的主要任务是代表国家运用货币政策对经 济生活进行直接或间接的干预;④中央银行代表国家参加国际金融组织和国际金融活动。 中央银行又明显不同于一般的国家机关,因为:①中央银行不是单凭行政权力行使其职 能,而是通过运用经济的、法律的和行政的等多种手段,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进行引
管理、以行政管理为主的“大一统”金融管理体制。 1979~1982 年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金融体制改革也相继展开,各专业银行和其
他金融机构相继恢复和建立。 1984 年 1 月 1 日起,由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标志着我国的中央银行
制度由复合式中央银行制度正式转向单元式的中央银行制度。 1995 年 3 月 8 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2)中央银行制度的强化阶段(1946 年至今) 中央银行制度的强化主要体现在: ①中央银行的国有化 ②国家对中央银行控制的加强 中央银行成为国家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机构,直接受国家的控制和监督,其最高领导 者一般由国家任命。 ③强化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功能 货币政策宏观调控既具有全局性的调控功能,又具有局部性的结构调控功能;形成了多 元化的货币政策目标;剥离其金融监管职能,中央银行集中精力制定与执行货币政策。 ④中央银行国际间合作的加强 ⑤跨国中央银行的出现 跨国中央银行是指若干国家联合组建一家中央银行,在成员国范围内行使全部或部分中 央银行职能。 跨国中央银行的主要职能包括:为成员国发行共同使用的货币,制定统一的货币政策, 监督各成员国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对成员国政府进行融资,办理成员国共同商定并授权 的其他金融业务。 欧洲中央银行是目前唯一的一家跨国中央银行。 3.中国中央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1)中国中央银行的萌芽 ①清政府垮台之后,大清银行被北洋政府改组为中国银行,与交通银行共同承担中央银 行的职责。这一时期,中国中央银行制度尚处在萌芽阶段。 ②国民党政府的中央银行,享有代理国库、发行纸币等特权,并在全国设立分支机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稳健运行和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具体一是保护存款人
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二是规范金融机构行为,提高信贷 资产质量。
• 范围:一是市场准入的监管(机构的人员、资本、能力、
制度等、个人资格管理);二是市场运作过程的监管(资
本充足性、流动性、业务范围、贷款风险控制、外汇风险
管理、准备金管理、存款保险管理);三是市场退出的监
• 单一型:一元制与二元制(美国、德国) • 复合制:前苏联、东欧 • 跨国制:中非国家银行、东加勒比海、欧盟 • 准中央银行制:新加坡、香港 • 按资本组成:全部为国有(中、法、德、英)、
部分国有(日本55%、民股只分红百无决策权, 股权转让亦要中央银行批准)、全部非国有(美、 意、瑞士,为会员行所有)、无资本金(韩国)、 多国共有(欧共体)
第八章中央银行(1)
8.5.1金融监管及其范围
• 含义:狭义是指中央银行或其他金融监管当局依据国家法 律法规的授权对整个金融业实行监管。广义还包括金融机
构内部控制与稽核、同业自律性组织的监管和社会中介组 织的监管等。
• 监管目标: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和 安全,保护公平竞争和金融效率的提高,保证中国金融业
• 乘数m=(C+D)/(C+R) m=(D/R)(1+D/R)/(D/R+D/C)
Ms=m*B C-通货,R-存款准备金,B=C+R C+R-基础货币供给,C+D-货币供给,
第八章中央银行(1)
8.5中央银行的金融监管和存款保险制度
• 金融监管及其范围 • 金融监管基本原则 • 巴塞尔协议和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 • 中央银行与金融监管 • 中国人民银行的监管职能 • 危机处理与存款保险制度
的稳健运行和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具体一是保护存款人
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二是规范金融机构行为,提高信贷 资产质量。
• 范围:一是市场准入的监管(机构的人员、资本、能力、
制度等、个人资格管理);二是市场运作过程的监管(资
本充足性、流动性、业务范围、贷款风险控制、外汇风险
管理、准备金管理、存款保险管理);三是市场退出的监
第八章中央银行(1)
8.2.3银行的银行
• 集中存款 • 最终的贷款者 • 组织全国的清算
第八章中央银行(1)
8.2.4国家的银行
• 代理国库 • 代理国债发行 • 对国家给予信贷支持 • 保管外汇和黄金储备 • 制定并监督执行有关金融管理法规 • 代表政府参加国际金融组织 • 制订货币政策 • 为政府提供经济金融情报和决策建议,向社会公
第八章中央银行(1)
8.3.2中国支付清算系统现状
• 同城清算:16个特大城市的同城票据清分 系统,300个城市的同城清算系统;
• 全国电子联行系统:异地结算 • 电子资金汇兑系统:银行间大额 • 银行卡支付系统:银联通 • 邮政汇兑
第八章中央银行(1)
8.4中央银行体制下的货币创造过程
• 基础货币 • 基础货币与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 • 中央银行资产业务规模与基础货币量
• 中国中央银行制度的建立:户部银行-大清银行-中行与 交行并行-中央银行(广州、武汉、上海、重庆) (1942统一发行)-中国人民银行(1948)成立-中央 银行与商业银行双重职能(1949-1978)-过渡(78-
83)-中央银行-95年立法-2003年三大监管机构分出
第八章中央银行(1)
8.1.2中央银行的类型
第八章中央银行(1)
8.2中央银行职能
• 中央银行的特点及职能 • 发行的银行 • 银行的银行 • 国家的银行 • 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
第八章中央银行(1)
8.2.1中央银行的特点及职能
• 特点:不以营利为目的,不经营普通银行 业务,在制定和执行国家货币政策时,有 相对独立性
• 职能: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和国家的 银行
管(接管、解散、撤销、破产)
第八章中央银行(1)
8.竞争原则 • 自我约束与外部强制相结合原则 • 安全稳健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原则
第八章中央银行(1)
2020/12/12
第八章中央银行(1)
8.1中央银行的产生及类型
• 中央银行的产生和发展 • 中央银行的类型
第八章中央银行(1)
8.1.1中央银行的产生和发展
• 中央银行产生的原因:信用货币发行、票据交换和清算、 银行的支付保证能力、金融业的监管、政府融资
• 中央银行的发展简介:早期由普通银行通过逐步集中货币 发行和对一般银行提供清算服务及资金支持而演变过来; 后为立法设立。
第八章中央银行(1)
8.4.1基础货币
• 概念:指在央行的存款准备金与流通于银 行体系之外的通货
• 公式B=R+C
第八章中央银行(1)
8.4.2基础货币与商业银行的货币创 造
• 关系:源与流
第八章中央银行(1)
8.4.3中央银行资产业务规模与基础货币 量
• 两者关系: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债权规模与基础 货币供给变化是同向关系;中央银行对财政的债 权规模与基础货币量变化是同向关系;外汇黄金 收购规模与基础货币量变化是同向关系
众发布经济金融信息
第八章中央银行(1)
8.3中央银行体制下的支付清算制度
• 中央银行支付清算的服务内容 • 中国支付清算系统现状
第八章中央银行(1)
8.3.1中央银行支付清算服务内容
• 组织票据交换清算 • 办理异地跨行清算 • 为私营清算机构提供差额清算服务 • 提供证券和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清算服务 • 提供跨国支付服务
管(接管、解散、撤销、破产)
第八章中央银行(1)
8.5.1金融监管及其范围
• 含义:狭义是指中央银行或其他金融监管当局依据国家法 律法规的授权对整个金融业实行监管。广义还包括金融机
构内部控制与稽核、同业自律性组织的监管和社会中介组 织的监管等。
• 监管目标: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和 安全,保护公平竞争和金融效率的提高,保证中国金融业
第八章中央银行(1)
8.2.2发行的银行
• 货币垄断发行权 • 金本位下的发行基础:集中黄金储备 • 信用货币下的发行基础:保持货币供应量与实际
需求的相对平衡,为建立国际信誉通常会有黄金、 外汇、证券(主要是美国的国债)等储备 • 货币发行类型:财政发行与经济发行 • 发行渠道:再贴现、证券买卖、金银和外汇买卖 • 人民币发行程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