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研究
西南民族地区城镇适度社会保障水平研究--以贵州省为个案的实证分析

s e c u it r y l e v e l w i l l l e a d t o t h e h e a v y f i n a n c i a l b u r d e n o n t h e p u b l i c a n d t h e e n t e r p is r e s , wh i l e ,t h e l o we r l e v e l o f s o c i a l s e c u i r t y c a n n o t a c h i e v e t h e g o a l o f” wa r r a n t t h e b a s i c ” .T h e r e f o r e, t h e s t u d y o f t h e mo d e r a t e l e v e l o f s o c i l a s e c u i r t y i s o n e o f t h e mo s t i mp o t r a n t t o p i c s . T h e d e v e l o p me n t s o c i a l s e c u i r t y s y s t e m i n u r b a n a r e a i s s l o w i n mi n o r i t y r e g i o n s o f S o u t h we s t e r n C h i n a ,t h r o u g h me a s u i r n g t h e a p p op r r i a t e l e v e l o f s o c i a l s e c u i r t y i n Gu i z h o u u r b a n d i s t i r c t , we c a n i f n d t h a t t h e l e v e l o f u r b a n s o c i a l s e c u i r t y i s u n d e r t h e mo d e r a t e l e v e l o f s o c i a l s e c u i r t y . I n o r d e r t o r e a l i z e t h e l e v e l o f s o c i l a s e c u i r t y c o n s i s t e n t w i t h t h e s o c i a l nd a e c o n o mi c i n s o u t h we s t e r n C h i n a ,d e v e l o p i n g t h e e c o n o mi c s ,e x p a n d i n g c o v e r a g e ,i mp r o v i n g e f f i c i e n c y i n t h e u s e o f f u n d s a n d mo d e r a t e l y i m—
社会保障水平适度性分析

社会保障水平适度性分析摘要社会保障水平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关键要素,是体现社会保障程度的指标。
适度水平的社会保障支出对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而经济的发展又促进社会保障水平的增长,两者是相互统一的。
本文结合我国国情,通过分析影响社会保障水平的因素,探讨应注意的问题,指导社会保障支出水平既保障公民基本经济生活又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关键词社会保障水平适度性分析目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国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各种矛盾和问题也进入凸显期,加强社会保障事业建设,合理确定社会保障水平,是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之一。
一、社会保障水平含义(一)社会保障水平的含义社会保障水平指一定时期内一国(地区)社会成员享受社会保障的高低程度。
理论界,通常把社会保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作为衡量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的主要指标(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社会保障支出/gdp×100%)。
(二)社会保障水平的特点1.动态性特征:社会保障水平随着经济发展、人口结构变动制度成熟而变动。
2.刚性特征:表现社会保障规模只能扩大不能缩小,保障项目只能上不能下,保障水平只能提高不能降低。
3.社会保障水平客观上存在一个“适度区域”。
“适度”是指要按照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确立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相适应的保障水平,按照政府和单位能承受、个人能接受的原则,建立社会保障费用在政府、单位和个人之间合理的责任分担机制,社会保障水平过高或过低都会对社会保障制度自身运行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三)适度水平的社会保障功能1.适度的社会保障水平保证了大多数人的最低生活要求,使社会保持稳定。
2.可以适度调节社会需求,推动或抑制消费,避免高经济增长与高通货膨胀并存,推动经济发展。
3.适度水平的社会保障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人们的素质,促进社会进步。
4.直接或间接的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四)超度水平的社会保障带来的后果1.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企业多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超度的社会保障水平将提高企业产品成本,影响企业的再投资和竞争能力。
我国社会保障水平测度及其适度性评价

地方财政研究/ 2 0 1 3 . 3 / 第3 期 1 3
养老保险
在一个非常低 的水平 , 比例不足 2 %。其后 , 从1 9 9 6 年至 2 0 0 2 年 ,我国政府社会保 障财政支出水平大 幅度提高 , 其 中, 2 0 0 2年达到最高值 , 为1 1 . 9 5 %。 此 后经过短暂的下 降后保持 了相对平稳 的水平 , 基本 稳定在 1 0 %以上 。 我国社会保障财政支 出水平的变
一
保障水平的通行指标 , 其表达公式为 :
社 会保 障 财政 支 出水平 =
、
社会保 障水 平的测度
利用 1 9 8 9 年一 2 0 1 0 年期间我国社会保障财政 支 出与财政总支出数据 , 本文计算 了在此期 间我 国
社 会保 障 水平 的变化 过 程 ( 图 1 ) 。可 以看 出 , 1 9 8 9
量和相对量上来衡量社会保 障的支 出,还要从质
用这一指标 系数测度 和反 映的社会保 障水 平就 叫
做“ 社会保障财政支出水平” , 也是 国际上评价社会
的角度来 对社会保 障水平 的“ 适度” 与“ 不适 度” 进
行判断 , 从 而对社会保 障水平进行更 为全 面 、 客观
的评 价 。
化, 一 方 面是 与 政 府 可支 配 的 财政 收 人 快 速增 长 紧
力作为支撑 。随着经济实力 的增长 , 我 国社会保 障 必将得 到进一步完善 ,保障水平也会得到较大 幅 度提高 。还需要指 出的是 , 即便是社会保障 国内生 产总值 比重系数在若 干年份发生下降 ,这也并不 意味着社会保障的绝对支 出水平下降 ,只是社会 保障水平 的增长速度落后于经济增长速度 。实 际 上, 在考察 的期 间内 , 我 国社会保 障支出一 直保持
我国社会保障水平适度性分析

我国社会保障水平适度性分析论文关键词:社会保障水平社会保障总支出 GDP论文摘要:本文将通过对我国社会保障现状的分析及指标的分析,来评价中国的社会保障水平。
保持我国适度社会保障水平,要正确处理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以及新型合作医疗为重点,全面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改革和完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坚持“有升、有降”的方针。
社会保障水平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关键要素之一,对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完善与运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适度的社会保障水平,对于国民经济、社会和社会保障自身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通过对我国社会保障现状的分析及指标的分析,来评价中国当前的社会保障水平。
一、社会保障水平及指标社会保障水平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或地区社会成员享受社会保障的高低程度。
西方国家一般把社会保障总支出占GDP的比重作为衡量社会保障水平的主要指标。
其中,社会保障支出总额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或地区实际支出的各种社会保障费用总和。
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占GDP的比重,集中反映了一国或地区的经济资源用于提高居民社会保障待遇水平的程度。
判断社会保障水平适度与否的标准不是单一的,需要考虑的因素有:社会保障制度是否保证了公民具有一定的经济生活水平并能抵御不可抗拒的社会风险;社会保障支出是否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否与社会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相适应;社会保障结构是否与国民经济产业布局相适应;社会保障水平是否有助于促进就业与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等等。
二、我国社会保障水平适度性分析(一)国内学者对于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的研究长期以来,我国的社会保障实行分散化管理,社会保障水平的统计缺乏规范的指标体系,不同专家对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的推算也不尽一致。
以1994年为例,郑功成教授推算该年社会保障水平为7.13%,加上其他未统计因素,社会保障水平为10%~12%;穆怀中教授的小口径推算为5.09%,中口径(含住宅投资)为11.53%,大口径(含住宅投资和价格补贴)高达12.73%。
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研究

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研究【摘要】社会保障适度水平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对于保障社会稳定和个体福祉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定义、影响因素、测量方法、对策和案例分析等方面对社会保障适度水平进行了深入探讨。
通过分析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的关键因素,提出了一系列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的对策,包括完善政策法规、加强监督和评估等。
通过案例分析,对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社会保障适度水平进行了比较研究,为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提供了可行性建议。
在总结了如何提高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的具体措施,并指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通过本文的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的重要性,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研究、定义、影响因素、测量方法、对策、案例分析、提高、结论、未来研究方向、重要性、研究背景、总结1. 引言1.1 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研究的重要性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研究的重要性在于,社会保障是国家为解决社会成员在生活中遭遇的各种风险和不确定性而进行的一种制度性安排。
而社会保障的适度水平则关乎到社会公平与稳定的实现。
通过对社会保障适度水平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情况,发现制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从而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研究还有助于深化人们对社会保障的认识,促进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康发展。
只有通过系统性的研究,才能更好地把握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趋势,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措施,为社会成员提供更加全面、有效的保障服务。
对社会保障适度水平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社会影响,在促进社会公平与稳定、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2 研究背景社会保障是国家为保障公民基本生活所提供的一种制度安排,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但如何确定社会保障的适度水平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研究背景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当前经济形势下,社会保障的适度水平对于保障公民基本生活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辽宁省社会保障水平的适度性分析

得到 社 会 保 障 适 度 水 平 的 适 度 区 间 。 据 辽 宁 省 ¨根
20 20 0 3~ 0 7年老 年人 口 比重 以及 上述 公 式 , 出 了辽 算
宁省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的上下限, 如表 1 所示。
从 表 1中可 以看 到 : 宁 省社 会 保 障水 平 的 适 度 辽
以上 , 差距 幅度 较大 。
收 稿 日期 : 0 9— 3— 3 20 0 2
资料来源 : 相关年份 的中国统计 年鉴
作者简介 :陈晓庆(9 5一), , 18 女 山东青 岛人, 硕士研究生 。
沈 阳工程 学院 学报 ( 社会 科 学版 ) 2 .辽 宁省社 会保 障支 出情 况及 增长情 况
障制度 的建 立 和发展 具有 重要 意 义 。
一
表 1 辽 宁省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统计结果
%
、
社会保 障适度水 平的测 定模 型
资 料 来 源 :0 8年 辽 宁 省 统 计 年 鉴 20
从理 论上 说 , 社会 保 障的适 度水 平是 一 个 区间 , 提 出了适 度社会 保 障水 平 的测 定 模 型 , 给 出 了一 个 由 并 上 下 限值 构 成 的社 会 保 障 水 平 适 度 区 间 的计 算 公 式 , 即 : 0 7 ( a+ S= .5 O z+J M) + 。其 中 : 表社会 保 障 s代 水平 ;.5为劳动 生产 要 素分 配 系 数 ; a为 老 年人 口 07 O 比重 ; Z为失业 保 障支 出 占工 资 收入 总额 的 比重 ; J为 工伤 、 育保 障 支 出 占工 资 收 入 总额 的 比重 ; 为 社 生 M
会福 利优 抚支 出 占工资 收入 总额 的 比重 。按 照 国际经
社会保障水平的适度性探讨

社会与生态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社会保障水平的适度性探讨平江县城关镇社会保障和民政事务管理站 陈匡平摘要:在社会保障水平的适度性问题上,社会各界学者也都对此有很多不同的看法和解释,并通过社会调查以及相关部门出具的资料和数据来佐证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而影响社会保障水平适度性的最根本因素就在于经济发展水平是否平衡。
这不仅包括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还包括同一地区中不同层次的群体现实的经济收入。
经济条件越好、收入越高,适度性就越强,反之越弱。
如何解决这些“不适度”呢?文章将对此重点展开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社会保障;适度性一、引言社会保障是维持社会和谐、保障并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生活需求的主要保险或保障机制,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文明进步的重要指标,并真实地反映了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资源用于居民社会保障待遇的程度。
虽然国家对当前社会保障体系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和优化,但它是否真正地起到了作用,是否真的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就需要分析它是否具有一定的适度性。
而这种适度性很大程度反映在了社会保障支出与经济增长水平、速度之间的正比关系上。
二、适度性社会保障在我国的发展及研究现状社会保障水平的高低不仅指的是保障范围、内容、力度有多大多丰富,更重要的是看它是否有效地缓解了社会民生问题,最大限度地保障了人们的生活需要,在GDP中占据相当大的比重。
它注重的是“量”与“质”的统一。
从对社会保障机制的本质上分析,它又有着“适度”与“不适度”之分。
民生问题被提上了十九大会议的重要议题之列,并在其中提出了构建保障适度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而这里的“保障适度”就是针对广大的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能得到有效地保障而提出的新论断。
但需要注意的是,愈加成熟和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在满足人们保障需求的同时也助长了一些不良现象的滋生,比如“福利病”“懒汉病”就是过高的保障水平削减了人们自力更生、吃苦拼搏的能力和就业的动力;若是保障力度过低,人们的基本生活保障就得不到有效地落实,生活会更加困难。
新疆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适度关系研究

新疆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适度关系研究【摘要】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为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最优效果,应建立与我国(或地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
以防止由于过高的社会保障支出增加政府财政负担,人民养成福利依赖阻碍经济发展;或过低的社会保障水平不能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
【关键词】新疆;社会保障水平;经济发展;适度性一、引言社会保障是政府通过经济手段和服务手段,给予弱势群体及生活困难的家庭一定的物质帮助,以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避免因收入差距过大而引起社会动荡。
社会保障水平是衡量社会保障效率的重要指标。
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当地社会保障水平,同时社会保障水平对该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起着促进或制约的作用,所以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需要有一个适度的社会保障水平,只有适度的社会保障水平才能对经济发展起到调节和促进作用。
由于社会保障水平的刚性,西方有些高福利国家即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过大的国家,如瑞典、法国等社会保障支出所占gdp比重超过30%,导致财政赤字,使得政府增加税收,导致物价上涨,群众不满,社会不安定,影响整体经济的发展,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新疆作为一个地域特殊的省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政府对社会保障投入大,为实现新疆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效性,新疆社会保障水平的适度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二、新疆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的现状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社会保障水平等于当地的社会保障支出占当地gdp的比重,因此社会保障支出是分析社会保障水平的首要研究对象。
本文采用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
从2000年到2010年,新疆gdp快速上升,由2000年的1364.4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5418.81亿元,增长了3.97倍,年平均增长405.441亿元。
增长率从2003年开始趋于平稳上升的态势,只有2009年增长率较低,可能是由于“七五”事件的影响,由此可见社会的稳定状态对当地经济的发展有相当大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适度保障水平测定模型和方法依据人口结构理论和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我们归纳出了社会保障负担系数模型和劳动生产要素投入分配系数模型,进而提出了社会保障水平测定模型:HQ GWWsa∙=∙=SS 代表社会保障水平,Sa 代表社会保障支出总额;W 代表工资收入总额。
G 代表国内生产总值GDP 。
Q 代表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占工资收入总额的比重,又称社会保障负担系数。
H 代表工资收入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又称劳动生产要素投入分配比例系数。
依据柯布—道格拉斯总量生产函数(K L A Q βα=)原理和实际研究结果,把劳动生产要素分配比重系数的“度”界定为0.75 。
在此基础上,依据劳动分配理论和人口趋势理论及有关预测结果,把有关数据代入社会保障水平测定模型, 初步得出未来人口老龄化高峰即老年人口比重达到30% 左右时,适度保障水平的上限约为26% 。
同时,依据不同国度和不同年代的数据,可以具体测定出适度保障水平的上限和下限即测定出特定时点社会保障水平的适度区域,也可以测定出特定时点社会保障水平的超度状况。
二、部分发达国家社会保障适度水平比较对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社会保障水平适度状况的测定表明,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家在20 世纪70 年代中期开始超出社会保障水平“度”的上限,高福利国家瑞典等70 年代初就超过了适度上限,见表5-7。
事实也表明,20 世纪60 年代至70 年代初,西方主要工业化国家的社会保障处于兴旺时期,70 年代中后期和80 年代初愈来愈多地暴露出矛盾和问题,形成了对经济发展的消极制约,此时社会保障水平已不适度。
依据社会保障水平测定模型计算的结果,与西方工业化国家社会保障现实状况的吻合度很高,说明社会保障水平度的测定模型和方法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三、中国社会保障适度水平分析中国社会保障水平比较,采取综合的研究方式展开。
综合研究包括按大中小三种统计口径对社会保障总体水平的分析。
:一是不含住宅投资和价格补贴的保障水平,称“小口径统计分析”保障水平;二是含住宅投资的保障水平,称“中口径统计分析”保障水平;三是含住宅投资和价格补贴的保障水平,称“大口径统计分析”保障水平。
把各项保障支出加在一起,以“小口径”计算,中国社会保障总水平呈小波动上升趋势;以“中口径”计算,中国保障总水平呈现大波动略向上水平发展趋势;以“大口径”计算,呈现为微小波动持平发展趋势。
“小口径”的上升,主要由离退休人数不断增加所致,“中口径”和“大口径”的持平波动发展,主要由于近年来逐渐削减价格补贴和住宅投资所致。
这里,“大口径”下的保障支出总水平最具有研究价值,这不仅由于该种统计指标与世界社会保障水平统计指标易接轨,而且由于它所展示的数量化发展趋势说明了社会保障支出总水平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比重系数,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相协调和同步发展,是具有可行性和现实性的。
(1)“小口径”的社会保障水平,未达到适度下限; (2)“中口径”的社会保障水平,几乎完全分布在适度上限和下限的区间内; (3)“大口径”的保障水平,全部超出了适度上限。
不过从总趋势上看,大、中两种口径统计分析的社会保障水平,都围绕着适度区域起伏,并向适度区域回落。
表4 中国社会保障水平适度性统计分析结果(%)年份样本年份社会保障水平适度状况1978 1980 1985 1990 1992 1995 2000 2003现有水平H48 2.53 3.36 3.92 5.278 5.089 4.17 4.10 5.13 H49 8.23 9.46 10.77 11.588 11.529 无11.76 13.08 H50 10.45 13.06 13.69 13.608 12.729 14.80 12.81 13.53适度上限9.99 10.12 10.61 11.12 11.31 12.42 12.95 13.97 适度下限8.13 8.25 8.75 9.25 9.45 10.56 11.08 12.10资料来源: ①1985:《中国人口年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②1978 、1995、2000:《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说明:表中数字根据1982 、1990 、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以及1978 年人口1% 抽样和1994 年1 ‰和2003年0.982‰人口抽样数据计算。
中国近期适度保障水平我们把现在至2010 年的社会保障水平设定为近期保障水平。
把21 世纪初中国老年人口比重预测结果和国家有关失业率的有关规划等参数,代入社会保障水平测定模型,得出中国近期社会保障水平适度值。
统计结果是,在2000 年的适度保障水平,依现行退休制度(男60 岁女55 岁) 计算, 上限为11.93%, 下限为10.06% 。
到2010 年, 适度保障水平的上限为13.73%, 下限为11.86%, 见下表。
中国近期适度保障水平年份1998 1999 2000 2005 2010A B A B A B A B A B适度上限10.6111.8110.6811.8610.7611.9311.1912.39 12.20 13.73适度下限8.75 9.95 8.82 9.99 8.89 10.069.33 10.53 10.34 11.86中国中远期适度保障水平中远期年份,选定为2020 年至2050 年。
把有关老年人口比重等参数代入社会保障水平测定模型,得出中国中远期适度保障水平。
统计分析结果是,2020 年上限为15.03%, 下限为13.17%;2050 年上限为26.57%, 下限为24.70% 。
上限为26.57%, 这意味着接近在劳动力可承受的合理负担系数基础上社会保障水平的上限为26.88% 。
中国中远期适度保障水平年份2020 2030 2040 2050A B A B A B A B 适度上限15.03 16.80 19.82 22.55 22.20 24.28 23.94 26.57适度下限13.17 14.93 17.95 20.68 20.34 22.42 22.08 24.70说明: ①“A”代表以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为基础的计算结果。
②“B”代表以男60 岁女5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为基础的计算结果。
四、中国适度保障水平发展策略中国目前的社会保障面临两大问题:一是社会保障旧体制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迫在眉睫,尤其是离退休职工养老保障需求日益迫切;另一是国家生产力水平还不高,经济实力还不强,尤其是一些企业现有的养老金都难以支付。
面对这种现实,在具体测定了中国社会保障水平适度状况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两个适度保障水平发展策略。
(1)“小步走,快转弯”。
“小步走”是指社会保障项目的增加和保障程度的提高,不能走得太快、太急,应先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项目,其他项目可以暂缓。
如目前应侧重解决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等,进而带动其他保障事业发展。
“快转弯”是指以社会保险为中心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时机已经成熟,应该采取措施快速地由社会保障“国家化”、“政府化”向社会保障“社会化”转变,把原有的社会保障资金的国家和企业投入快速地过滤到社会化投入。
我国原有对社会保障事业的资金投入已很多,有些社会保障项目完全可以实现在不改变资金投入总量的前提下,快速地由原来的条块分割和政府化投入向社会化投入转变。
当然,这里的“快转弯”还要与“小步走”结合。
“小步走”是针对社会保障项目和程度的扩大和提高而言的。
“快转弯”是针对社会保障方式和方法而言的。
小步走与快转弯结合战略,就是指中国社会保障方式和方法的变革可以抓住时机迅速转变,但社会保障项目和程度的增加和提高要稳中求妥。
“小步走,快转弯”是一种近期发展战略。
策略Ⅰ是在社会保障需求上作文章,主张压缩超“度”部分填补亏空部分。
策略Ⅱ是在社会保障供给上作文章,把国家和企业供给转化为个人供给,实现社会保障适度健康发展。
(2)“切线式渐进发展”。
“切线渐进”是指在原有社会保障水平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时机和切点,以切线的方式延长或扩大社会保障范围,改变保障方式,强化保障功能。
“切线式渐进发展”策略,根据中国目前的社会保障实际,有两个具体形式。
策略Ⅰ是以切线渐进形式逐渐加大职工个人缴纳养老保障金的份额。
策略Ⅱ是以切线渐进形式扩大农村社会保障范围,提高农村保障水平。
五、社会保障水平适度与超度的效果比较适度保障水平的功能是: (1) 保证了大多数人的最低生活要求,使社会保持稳定; (2) 调节社会需求,推动或抑制消费,避免高经济增长与高通货膨胀并存,推动经济发展; (3) 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人的素质,促进社会进步; (4) 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社会保障水平超度的原因有:人口老龄化上升;失业率上升;医疗保健水平提高;政策变量和观念误差。
其中,政策变量是最关键的可控变量,西方工业化国家保障水平超度的关键是政策上保障项目过多,保障程度过高。
这种政策的观念基础是误认为福利越多越进步,忽略了保障超度的消极影响。
保障水平超度与财政赤字一是挤占资本生产要素投入分配比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难以保证。
(外部挤占)二是社会保障支出水平超出劳动人口现实抚养比所能承担的比重。
(内部挤占)表5-10,两个规律:一是政府财政赤字与社会保障水平超度值接近。
二是财政赤字变化与社会保障支出变化相一致。
对于“从摇篮到坟墓”保姆式保障体系的批判。
社会保障水平超度的后果是: (1)社会保险和津贴标准提高,抬高企业产品成本,影响企业的再投资和国家对外竞争能力; (2) 劳动者滋长依赖、懒惰情绪,影响经济效益; (3) 资金外溢,科技人才外流;(4)财政紧张,导致一些不利的政治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