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血干细胞移植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造血干细胞移植相关进展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GVL的证据:
实验证明减剂量 alloSCT较自体骨髓移 植和大剂量化疗的复发 率低。另外,存在移值 物抗宿主疾病(GVHD) 的CLL患者比去T细胞 移植或纯化CD34+细 胞移植的患者复发率低。
通过对减剂量非清髓性异基因 干细胞移植后患者体内微小残 留病动力学检测为CLL患者体 内存在GVL提供了有力的证 据。对于CLL患者即使处于极 低水平的微小残留病也可以通 过敏感 (>10-4) PCR或流式 细胞仪法检测到。Ritgen等 分析了32例后行MRD检测的 减剂量化疗后异基因干细胞移 植患者,证实了大部分MRD 阴性者都与免疫干预有关。
1
微小残留病的动力学研究 证明CLL患者AlloSCT后 持续MRD阴性与慢性 GVHD的存在和/或免疫调 节干预有关。微小残留病 长期缓解和其对免疫调节 的敏感性都有力的说明了 GVL在CLL中的积极作用。
对成人ALL的治疗,通常有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是基于移植的相 对广泛的应用,包括自体移植和异体移植,另一种试图在根据风 险评估的基础上优化化疗,仅对Ph染色体阳性的患者适用移植。
1. 异基因移植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抗白血病的方法,优于任何化疗、抗体诱导免疫 疗法或者自体移植,缺点是价格不菲,较高移植相关死亡率,这与年龄高度相 关,即使是幸存下来,也会罹患急性或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界定成人ALL标危或高危的预后影 响因素是什么?
1. 高危患者,理论上, 2. :如果携带Ph染色体; 3. :如果有高白细胞的表现; 4. 如果为非常不成熟的表型; 5. :如果有缓慢的初时治疗反应。 6. 不考虑其他影响因素,只要年龄高于35岁的患者即为高危患者。 7. 免疫表型很重要,成人T细胞性较B细胞性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8. 成人ALL许多研究是根据危险度分型的,用一个或更多的预后影响因子去评估诱导后的治疗过
骨髓移植的进展和治疗效果

骨髓移植的进展和治疗效果骨髓移植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已经在医学界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自第一次成功的骨髓移植手术于20世纪60年代进行以来,该技术不断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本文将重点讨论骨髓移植的进展和治疗效果。
一、骨髓移植的进展1. 传统骨髓移植技术传统骨髓移植技术通常是采用同种异基因或者相同基因的供体进行移植。
该技术在过去几十年中一直是主流治疗方法,并且在治疗白血病、淋巴瘤等血液系统疾病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然而,由于供体的限制和移植后的免疫排斥反应,传统技术的应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 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随着干细胞生物学的进展,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应运而生。
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可以采用自体干细胞或异体干细胞进行移植,这使得供体的选择范围更加广泛。
此外,干细胞移植后的免疫排斥反应较小,成功率也较高。
因此,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在多个疾病的治疗中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二、骨髓移植的治疗效果1. 白血病的治疗骨髓移植在白血病的治疗中显示出了明显的疗效。
通过移植健康的造血干细胞,可以有效清除异常克隆的白细胞,达到治疗的效果。
研究表明,骨髓移植后白血病的复发率降低,患者的生存率也得到显著提高。
2. 血液系统疾病的治疗除了白血病,骨髓移植还被广泛用于治疗其他血液系统疾病,如淋巴瘤、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移植后的新骨髓可以有效替代患者异常功能的骨髓,达到治疗效果。
研究数据显示,在这些疾病的治疗中,骨髓移植的成功率和治愈率都有明显的提高。
3. 免疫缺陷性疾病的治疗免疫缺陷性疾病患者的免疫系统功能严重受损,易于发生感染和肿瘤等并发症。
通过骨髓移植,可以替代患者缺陷的免疫系统,提高免疫功能,减少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
因此,骨髓移植在免疫缺陷性疾病的治疗中显示出了巨大的潜力。
三、结论骨髓移植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并在多个疾病的治疗中显示出了良好的效果。
随着干细胞生物学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的完善,骨髓移植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干细胞临床应用成功病例

干细胞临床应用成功病例
近年来,干细胞研究在临床应用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突破。
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潜能,被认为可以修复和再生受损的组织和器官。
以下是一些干细胞临床应用成功的病例。
1.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病例
一名患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患者接受了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
经过干细胞移植后,患者的造血功能得到了恢复,白血病细胞得到了有效控制。
患者康复后,恢复了正常的生活。
2. 干细胞治疗脊髓损伤病例
一名患有严重脊髓损伤的患者接受了干细胞治疗。
通过将干细胞注入患者的受损脊髓部位,干细胞可以分化为神经细胞并修复受损的神经组织。
治疗后,患者的运动功能得到了明显改善,能够恢复部分自主行动能力。
3. 干细胞治疗心肌梗塞病例
一名患有急性心肌梗塞的患者接受了干细胞治疗。
通过将干细
胞注入患者的心肌,干细胞可以促进心肌的再生和修复。
治疗后,
患者的心脏功能得到了明显改善,心肌梗塞区域的心肌再生程度超
出预期。
4. 干细胞治疗退行性眼病病例
一名患有退行性眼病的患者接受了干细胞治疗。
通过将干细胞
注入患者的眼部,干细胞可以分化为视网膜细胞并修复受损的视网膜。
治疗后,患者的视力得到了显著改善,对光线的感知和辨识能
力较之前大幅提高。
总结来说,干细胞临床应用在多个疾病领域展现了巨大的潜力。
上述病例表明,干细胞治疗可以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手段,帮助
其恢复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
然而,干细胞临床应用仍处于发展阶段,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确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临床应用进展

现代实用压学
20 0 2年 5月 第 1 4卷 旃 5期
造 血 干细胞 移植 的 临床 应 用 进 展
裴仁 治 【 中围分类号】 R 5 47 【 文献标识码】 C 【 文章编号】 1 1 00 {020 — 25 0 6 — 8020 ) 02 — 3 7 5
也 日趋 广 泛 。 既 往 哪 主 要 用 于 恶 决微 小残 留病 变 ( D) 有效 办 法 , 2 l 2 恶 性血 液 病 MR 的 ,
再 生 障 碍 性贫
性血液病 , 现还应用 于一 些实 体 瘤 、 遗 故 移植后复发率较高 。 传性疾 病 和 难 治性 免疫 性 疾 病 的 治 l2 外 周血干细胞移 植( B C P S T) 疗 。今将 国内外遗血 干细 胞移 植临 床
是 指 取 自身 的 2 1 血液 系统疾病 各 种 急 性 白 血
术 的进 展 及 各种 支持 治 疗 的 加 强( 如 骨髓造 血 干细 胞 进行 移 植 , 优 点 是 2 l L 恶 性 血 液 病 其
成分输 血 、 强有 力 的抗 生 素 和 造血 细 供 者 来 源 为 自 身 , 在 } 上 广 泛 应 病、 性 白血 病 、 性 组织 细 胞 病、 能 临床 慢 恶 骨 胞因子等 的广泛使用 ) 使 H C 的技 用 , , ST 移植相关死亡 率低 , 植 后并 发症 髓增生异常综 舍征、 移 恶性 淋 巴瘤 、 多发 术逐 渐发 展 和成 熟 , 临床 应 用 范 围 少 , 发 生 G 其 不 VHD, 点 是 目 前 尚无 解 性骨髓瘤 、 缺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
P S T、 带 血 干 细 胞 移 植 ( 、 9 T) Bc 脐 U【 C B 和 C) 细 胞移 植 。 I
探讨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在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有得 到根 治性切 除。
2化 疗
化疗按给药途径分为全 身化疗 和肝动脉局部灌注化疗 ( H A 1 )。
2 . 1 全 身 化疗 可使 约 1 / 3 的患 者 达 到 完 全 或 部 分 缓 解 ,常 用 的一 线药 物 是C F 、5 - F u ,在 美 国 ,目前 常用 的 是5 - F u + C F 和 伊立 替 康 ( C P T 2 1 1 ),有 报道 1 5 %~2 5 %的患者经全 身化疗 后 ,可再行 根治
个危 险 因子为 1 分 ,评分 越高生 存率 越低 ,中位 生存 期越短 ,0 分 的
J a n u a r y 2 0 1 3 , Vo 1 . 1 1 。 No . 3
转移灶 弥漫分 布于肝脏 、大 血管或 出现在无法手 术的情况下 ,可 以尝 试物理治疗 。 5分子 生物 学治疗 随着 目前分子生物学和基 因工程的发展 , 基 因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 已成为热点 。其原 理是通过基 因直接转 导人肿瘤 ,从 而达 到增加肿瘤 对药物 的敏感性 ,以恢复肿瘤抑癌 基因的作用 ,增强抗 肿瘤免疫 。包 括H S V1 一 T K / 羟 甲基无环鸟苷 ( G C V)系统和胞 嘧啶脱 氨酶 ( C D)/ 氟 胞嘧啶 ( 5 一 F C )系统 是通过基 因工程 改造某些D N A 病毒的溶瘤株 ,使 其特异性地对肿瘤细胞产生溶瘤作用 , 这一疗法被认 为很有前途 。 综上所述 ,大肠 癌是常见的消化道 肿瘤 ,其发病 率及 病死率近 年 在世界范 围内呈上升趋 势 ,且约l / 3 以上发生肝转移 。对此类 患者 的个 体化治疗 ,科学的采用不 同的治疗方法 以获得 更佳 的治疗效果是 目前
营养血供主要由门静脉提供,而转移灶的营养血供由肝动脉提供。有
儿童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内皮损伤的研究进展PPT课件

评价标准制定
损伤程度分级
01
根据内皮细胞损伤程度和范围,制定不同级别的损伤评价标准
。
损伤相关指标阈值
02
设定与内皮损伤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影像学和组织病理学指标
的阈值,用于诊断和评估内皮损伤。
预后评估体系
03
建立基于内皮损伤程度的预后评估体系,为移植后患者的治疗
03
02
心理支持
提供心理咨询与支持,帮助患儿及 家属应对心理压力。
运动康复
指导患儿进行适当运动锻炼,提高 身体素质和免疫力。
04
家属参与和长期随访重要性强调
家属教育
加强家属对内皮损伤的认识,提高照护能力。
长期随访依从性
强调长期随访的重要性,确保患儿得到持续关爱与治疗。
家庭支持
鼓励家属积极参与患儿康复过程,共同应对移植后挑战。
方案提供参考。
临床应用实例分析
01
病例一
一名儿童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发生内皮损伤,通过生物标志物检测和影像
学检查确诊,采用针对性治疗措施后损伤得到控制,预后良好。
02 03
病例二
另一名儿童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内皮损伤较严重,结合多种诊断方法进行 全面评估,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最终损伤得到修复,患者康复情况良 好。
新型内皮保护策略
研究新型内皮保护策略,如基因编辑技术、细胞治疗等,以降低移 植后内皮损伤的风险。
个体化治疗方案
探索基于患者基因型、免疫状态等因素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以提高 移植成功率和患者生存率。
长期随访与评估
加强移植后患者的长期随访与评估,观察内皮损伤的发生、发展情况 ,为改进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首例 Ir o i * J n’ ' c 贫血 脐带血 移植 . a 临床 关 供 体 骨 葫 移 植 的 影 响 大 , 至 少 在 儿 供 体还 是 H1 不合 的无关 供 体 的脐 应用获得 成 功 进 一 步 从 临床 上 验 证 童 中 已 经 明 确 HL 不 枉 配 的 脐 血 移 血移 植 其 中 肚粒细 胞 恢 复 均延 迟 , A { 这
了脐 血 可 以作 为 一 种 造 血 干 细 胞 的 米 植 结 果 可 和 那 些 应 用 其 他 干 细 胞 来 也 是 脐 血 移 植 的主 要 不 足 之处 。 源 。 由此 , 界 各 地 起 了 对 脐 血 及 l H A 相 配 的 移 植 结 果 相 媲 美 。 6 世 雅 L 8 R ca等研 究报 告 显 示 : 性 粒 细 oh 中
列脐血库 的建 立 与台 作 , 十年 脐 血 植 主 要 在 儿 童 中 进 行 。 但 是 其 移 植 对 骨 髓 移 植 ) . 别 是 3 近 组 分 2天 、8天 、6 l l 移植( B 在 临床 上 得 到 了迅 速 的 象 已 经 过 渡 到 了 成 人 一 般 认 为 . UC T) 要 天 。B re akr等 的配对 分 析报 告 显示 : 推广。迄 今 为 止垒 世 界 已 进 行 了 约 有较好的移植结 果应 以解 冻后单 份 脐 UC T组 中性 粒 细 胞 恢 复 明 显 延 迟 . B 但 10 5 0多例脐血 移植。从 目前 的 临床 结 血 所 古 有 棱 细 胞 数 >0 3 ×i k ( 7 0 / 受 移 植 后 4 5天 中 性 粒 细 胞 植 A 率 在 果 来 看 , 血 移 植 具 有 阔 的 临 床 应 体 体 重 j 基 础 H 认 为 , 份 脐 UC 脐 为 。 单 盯 组 和 B MT 应 用 MT 和 M X( X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临床应用进展:急性白血病

山东 医药 2 0 0 9年 第 4 9卷 l l
・
专题 笔谈 ・
自体造血 干细胞移植 的临床应用进展
自体造血 干 细胞移 植 ( s T ) 指采集 患者骨髓 或外 Ac 是
周血干细胞低 温保存 , 于其接 收大剂量 化疗或 放疗 ( 并 预处
1 个疗 程未 达到 c 或有 异 常核 型 [ -、 、 q、 q、 ( ; R, 如 5 一 5 一7 一 t9 7 2 ) 等 。结果显示 : 2] ①对 于 A L A c P , s T治疗后 c 1 不 优 R期 于 目前常规化疗 , 无 随机研 究 表 明其 在第 二次 完全 缓解 且
1 1 急性髓 细胞 性白血病 ( ML 目前 对于 A c . A ) s T需 要解 决的 中心议题 主要包 括两方面 , A c 即 s T在 白血病 治疗 中的 地位及 自体 动员 的外 周 血干 细胞 移植 的价 值 。研 究 证 实 , A ML患者经蒽 环类 药 物 和 阿糖 胞 苷诱 导化 疗 后 完全 缓 解 ( R) 达 8 % , 如 不 行 进 一 步 巩 固 化 疔 , 发 率 近 c 率 0 但 复 10 。A c 0% s T提 供 了一 个 清髓 性 治疗 的可 能 。多项 有 关
理 ) 回输 , 后 以重 建 造血 和 免疫功 能。A c s T包 括 自体 外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造血干细胞移植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解放军医学院
《血液系统》
论文题目:造血干细胞移植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学员姓名:
学号:
研究专业:
2016年月日
造血干细胞移植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何艳 ZS15078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现代医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造血干细胞是最早发现,研究最多和最先用于治疗疾病的成体干细胞。
血干细胞移植是从60年代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医疗技术,由于最初是通过抽取供体骨髓而获得造血干细胞,所以又称为骨髓移植。
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是通过大剂量放化疗预处理,清除受者体内的肿瘤或异常细胞,再将自体或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给受者,使受者重建正常造血及免疫系统。
目前广泛应用于恶性血液病、非恶性难治性血液病、遗传性疾病和某些实体瘤治疗。
造血干细胞移植主要包括骨髓移植、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脐血干细胞移植。
由于骨髓为造血器官,早期进行的均为骨髓移植。
近10年来,由于科学的进步,人们已可通过一些药物将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动员"到外周血中,通过血细胞分离机分取造血干细胞,称为"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一般来说,人体有三个部位生产和存储造血干细胞,大部分在骨髓里,所以叫骨髓造血干细胞。
还有一部分在外周血液中,也就是在血管里面有少量的造血干细胞。
第三就是在脐带里有大量丰富的造血干细胞。
一般根据患者的疾病种类、疾病状态及预后、HLA配型结果及供者年龄等因素综合考虑来选择造血干细胞移植方式。
目前异
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绝大多数为配型相同的同胞间、半相合父母与子女间、不全相合同胞间的移植,而随着全世界及我国骨髓库的增加,非血缘供者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不同移植类型各自优劣不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优点在于不受供者的限制,移植后不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不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严重并发症较少,费用较低,缺点是复发率高。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疾病,植入的供者细胞有持久的抗肿瘤作用,复发率低,但严重并发症多,费用相对较高。
近年来,全球每年的骨髓移植病例已超过1万例。
中国造血干细胞移植已进入有序健康深入发展的状态,21世纪中国将成为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需求大。
骨髓移植技术使众多白细胞患者得到救治,使急性白血病患者的长期生存率提高到50%-70%。
为发展此项技术做出了重要贡献的美国医学家托马斯因而获得了1990年度的诺贝尔医学奖。
1976年托马斯报道100例晚期白血病病人经HLA相合同胞的骨髓移植后,13例奇迹般长期生存。
从此全世界应用骨髓移植治疗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及其他严重血液病,严重血液功能缺陷病,急性放射病,部分恶性肿瘤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功,开创临床治疗白血病及恶性肿瘤的新纪元。
目前异基因干细胞移植数一直占我国的半数以上,长期存活率已达75%,居国际先进水平以达到75%以上。
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以治疗多种血液病、实体瘤、免疫缺陷病和重度急性放射病,这已被很多人所熟悉。
然而科学家们在对造血干细胞的研究中还取得了许多新进展并发现许多新功能,研究结果表明造
血干细胞具有可塑性,可以转变为血管、肝脏、脂肪、神经、肌肉等组织细胞,并深入探讨了造血干细胞治疗冠心病、神经损伤、血管闭塞性疾病等方面的新应用。
北京大学干细胞中心在对骨髓间充质细胞的研究中,已经建立骨髓细胞体外诱导分化为肌样细胞的方法,并进行了细胞移植动物实验,发现对动物的心功能、尤其局部运动功能有明显改善;能促进血管新生、改善心肌重构、减少异位心律失常发生;论证了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损伤的疗效及安全性。
在对脐带血、外周血和骨髓造血干细胞进行体外扩增和定向诱导分化方面的研究中,拓展了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应用范围。
利用细胞调控因子的各种组合、细胞亚群的分选与扩增、生物反应器等技术与方法对早期造血祖细胞进行大量扩增,并证实其重建长期造血的能力;利用细胞因子、造血微环境等调控因素,定向诱导造血干/祖细胞向各系功能细胞分化,并大量扩增与激活这些功能细胞。
尤其将造血细胞定向分化技术规模化,并使这些细胞的扩增、定向诱导分化和基因修饰等标准化,使部分细胞产品应用于临床细胞治疗与基因治疗,已经研究出造血干细胞工程产品。
这种产品的临床应用将加速肿瘤放化疗等造血损伤后的粒细胞、血小板和免疫功能的恢复,减少感染、出血等并发症,达到造血支持治疗的目的;并可将部分大量扩增和定向诱导分化的脐带血细胞用于成份输血,大大提升脐带血库的应用价值,此外可诱导移植物的特异性肿瘤杀伤效应和抗病毒效应,发挥其对恶性肿瘤、肝炎、AIDS等疾病的免疫治疗作用。
造血干细胞研究的每一个新发现或新进展都向临床应用迈进了一步。
尽管一些方面还存在疑惑,还需要深入研究和进一步验证,但不断增多的在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有效性报道,已向我们展示了造血干细胞对多种疾病的治疗潜力和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二十一世纪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一方面,造血干细胞增值基因可能被克隆成功,使干细胞体外扩增成为可能,供体干细胞来源更广泛;移植物抗白血病作用机理的阐明,有可能发现某些方法可用于区分正常宿主细胞和肿瘤细胞,使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临床应用进一步完善。
另一方面,随着对血液疾病分子机制的深入研究,也许会发现更好的治疗方法;且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昂贵费用束缚其自身发展。
因此,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血液恶性疾病的最佳选择方案还是次要选择方案,在21世纪的中叶或后叶可能会发生变化。
然而,目前造血干细胞移植仍然是根治血液肿瘤等的方法,需要更多的学者投入到该研究领域,进行临床前期及临床研究,使此技术更好地应用于恶性及非恶性血液疾病、遗传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的治疗。
综上所述,造血干细胞移植术经历了一个世纪的漫长发展过程,从初期的萌芽阶段、早期研究到目前的发展阶段,人类的认识经历了从实践到理论,然后又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
如何完善此技术、扩大其应用范围是二十一世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