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官传序》基础知识练习答案
《伶官传序》课内练习题附答案

《伶官传序》练习一、积累·整合(一)、指出下面加点词的古今不同含义1、岂非人事..哉 古义: 。
今义: 。
2、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古义: 。
今义: 。
3、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古义: 。
今义: 。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盛衰之理.2、负.而前驱 3、及.凯旋而纳之 4、方.其系燕父子以组.5、函.梁君臣之首 6、抑本其成败之迹.7、举.天下豪杰 8、数十伶人困.之 9、祸患常积于忽微..(三)解释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现象1、负而前.驱 2、函.梁君臣之首 3、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4、仓皇东.出 5、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6、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昆玉所溺 (四) 解释下列加点的虚词1、于A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B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 C 霜叶红于.二月花 D 智勇多困于.所溺 2、其A 与其.所以失之者B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C 其.后用兵D 其.真无马耶3、之A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B 莫能与之.争C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D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E 之.二虫又何知F 吾欲之.南海,何如失之者4、与其所以..5、而皆背晋以.归梁6、尔其.勿忘乃父之志(五)判断下列句式1、此三者,吾遗恨也。
2、智勇多困于.所溺3、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六)翻译下列语句1、与尔三失,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2、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3、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4、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七)名句默写11、古人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一个人不努力肯定是不成功的。
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说:“,。
”(八)文学常识1、欧阳修(1009—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字永叔,号,晚年号,谥。
欧阳修是北宋中叶的倡导人。
大力提倡古文,批评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并且提拔和奖掖后进,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门下。
选择性必修中《五代史伶官传序》重要知识点梳理和练习(含答案)

选择性必修中《五代史伶官传序》重要知识点梳理和练习一、基础知识梳理第1段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第2段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1.解释加点的词语①人事()②原()③所以()④世言() ⑤与() ⑥其()⑦乃() ⑧从事() ⑨驱()⑩纳()2.理解性默写《五代史伶官传序》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3段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①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第4段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3.解释加点的词语①方()②系()③组()④函() ⑤仇雠() ⑥一夫()⑦应() ⑧抑() ⑨本()⑩迹() 举()4.理解性默写①孟子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句,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意思与之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五代史伶官传序》借庄宗困于伶人而亡国警诫后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翻译画线的句子①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②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二、重点实词梳理1.(1)恨义项例句①此三者,吾遗恨也②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2)非义项例句①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②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③非礼勿视(《〈论语〉十二章》)④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⑤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劝学》)⑥讥评,责难,认为不对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庄子·逍遥游》)(3)顾义项例句①君臣相顾,不知所归②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项脊轩志》)③大行不顾细谨(《鸿门宴》)④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⑤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拼博一笑(《促织》)⑥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屈原列传》)⑦难道,反而使仆游扬足下名于天下,顾不美乎(《汉书·季布传》)(4)负义项例句①盛以锦囊,负而前驱②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阿房宫赋》)③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六国论》)④见犯乃死,重负国(《苏武传》)⑤凭借,倚仗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廉颇蔺相如列传》)⑥舍弃,违背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廉颇蔺相如列传》) (5)盛词语例句意义盛①盛衰之理②请其矢,盛以锦囊③故方其盛也④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兰亭集序》)⑤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兰亭集序》)2.古今异义词词语例句解析(古今义)①人事岂非人事哉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②意气其意气之盛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③前驱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在前面起引导作用的人或事物3.词类活用例句活用类型及释义①函梁君臣之首②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③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4.特殊句式例句句式特点(请指出标志词)①燕王吾所立②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③盛以锦囊5.文化常识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从事:________名,源于汉武帝时期,有刺史属吏之称,分为别驾从事史、治中从事史等,主要职责是主管文书、察举非法,到宋代时被废除。
伶官传序知识点与练习附答案

《伶官传序》文言知识一、通假字1.及仇雠已灭“雠”同“仇”,仇敌2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无”通“毋”二、词类活用(一)名词作动词1.函梁君臣之首函:用木匣子装2.契丹与吾约为兄弟约:订立盟约3.抑本其成败之迹本:推究4.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其根本(二)名词作状语1.负而前驱前:向前2.仓皇东出东:向东3.一夫夜呼夜:在夜里4.乱者四应四:在四面(三)动词作名词1.而告以成功成功:成功的消息(四)使动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兴、亡使动(五)形容词作动词1.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乱:作乱(六)形容词作名词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忽微:细小的事情智勇:有勇有谋的人物三、古今异义1.与其所以失之者与其:(古义)和他(今义)在比较两件事的利害得失而决定取舍时,表示放弃或不赞成的一面2.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至于:(古义)相当于“以至于”(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3.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从事:(古义)官名,这里泛指一类官(今义)干某项事业;处理,处置;办事,办理事务4.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人事:(古义)指政治上的得失(今义)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人情事理5.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所以:(古义)代词“所”与介词“以”组成“所”字结构,其义为“······的原因”(今义)常用作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6.还矢于王,而告以成功成功:(古义)成就功业、政绩或事业(今义)获得预期的结果,达到目的四、一词多义1.盛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兴盛)请其矢,盛以锦囊(装)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旺盛)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强盛)2.困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围困)智勇多困于所溺(困扰)3.告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告诉)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祭告)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禀告)4.其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副词,应当,一定,表其实的语气)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语气词,表程度)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代词,他)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大概,表揣测语气)5、微祸患常积于忽微(微小的事)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悄悄地)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为隐藏身份而改装)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五、判断下列文言句式1.判断句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此三者,吾遗恨也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2.状语后置句请其矢,盛以锦囊方其系燕父子以组而告以成功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庄宗受而藏之于庙3.省略句还矢(于)先王,而告(之)以成功以三矢赐(于)望而却步宗而告之曰请其矢,盛(之)以锦囊岂独(庄宗之困于)伶人也哉(庄宗)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4.被动句身死国灭练习题1.下面词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李存勖(xù)请其矢(shí)皆自于人欤(yú)B.伶官(línɡ)盛以锦囊(chénɡ)誓天断发(fà)C.抑本其成败之迹(yì)仓皇东出(huānɡ)乱者四应(yínɡ)D.吾遗恨也(yí)智勇多困于所溺(nuò)泣下沾襟(jīn)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与例句中加点字活用现象不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仓皇东.出A.一夫夜.呼,乱者四应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C.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D.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3.选出没有名词用作动词的一项()A.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B.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C.函梁君臣之首D.序八州而朝同列4.下列句中“所以”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完整版)《伶官传序》练习及答案

《伶官传序》学案一、积累●整合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勖.勉仇雠.盛.以锦囊伶.官传序泣下沾襟.逸豫..2、指出下面加点词的古今不同含义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古义:。
今义:。
2】抑.本其成败之迹古义:。
今义:。
3】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古义:。
今义:。
4】岂非人事..哉古义:。
今义:。
5】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古义:。
今义:。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盛.衰之理2】负.而前驱3】及.凯旋而纳之4】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5】函.梁君臣之首6】抑本其成败之迹.7】举.天下豪杰8】数十伶人困.之9】祸患常积于忽微..4、解释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现象1】负而前.驱2】函.梁君臣之首3】一夫夜.呼,乱者四应4】仓皇东.出5】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6】而告以成功..7】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昆玉所溺5解释下列加点的虚词1】于A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B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C 霜叶红于.二月花D 智勇多困于.所溺2】其A 与其.所以失之者B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C 其.后用兵D 其.真无马耶3】之A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B 莫能与之.争C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D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E 之.二虫又何知F 吾欲之.南海,何如4】与其所以..失之者5】而皆背晋以.归梁6】尔其.勿忘乃父之志6判断下列句式1】此三者,吾遗恨也。
2】智勇多困于.所溺3】方其系燕父子以组7、翻译下列语句1】与尔三失,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2】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3】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4】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8、名句默写1】满招损,。
2】,逸豫可以亡身。
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9、文学常识1】欧阳修(1009—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字永叔,号,晚年号,谥。
欧阳修是北宋中叶的倡导人。
大力提倡古文,批评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并且提拔和奖掖后进,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门下。
伶官传序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伶官传序同步练习题及答案课后巩固梯级演练检查我的基础1.下面词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李存勖(xù)请其矢(shí)皆自于人欤(yú)B.伶官(línɡ)盛以锦囊(hénɡ)誓天断发(fà).抑本其成败之迹(yì)仓皇东出(huānɡ)乱者四应(yínɡ)D.吾遗恨也(yí)智勇多困于所溺(nuò)泣下沾襟(īn)提示:A项“矢”读“shǐ”;项“皇”读“huánɡ”,“应”读“yìnɡ”;D项“溺”读“nì”。
答案:B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B..D.提示:B项,恨:仇恨,怨恨。
原:推究,考查。
项,抑:或者。
D项,人事:主要指政治上的得失。
答案:A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与例句中加点字活用现象不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仓皇东出A.一夫夜呼,乱者四应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D.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提示:A、B、D三项与例句均是名词用作状语,项“天下”意为“天下的人”。
答案:4.选出没有名词用作动词的一项()A.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B.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函梁君臣之首 D.序八州而朝同列提示:B、、D三项中分别有“舍”“函”“序”为名词用作动词。
答案:A5.下列句中“所以”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提示:A、B、三项中“所以”表示原因,D项中“所以”为“用……的”之意,表凭借。
答案:D6.下列句子中,省略成分补得不对的一项是……()A.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
B.请其矢,盛(之)以锦囊,负(箭)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于庙)。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其)函梁君臣之首。
(完整版)伶官传序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伶官传序同步练习题及答案检查我的基础1.下面词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李存勖(xù)请其矢(shí)皆自于人欤(yú)B.伶官(línɡ)盛以锦囊(chénɡ)誓天断发(fà)C.抑本其成败之迹(yì)仓皇东出(huānɡ)乱者四应(yínɡ)D.吾遗恨也(yí)智勇多困于所溺(nuò)泣下沾襟(jīn)提示:A项“矢”读“shǐ”;C项“皇”读“huánɡ”,“应”读“yìnɡ”;D项“溺”读“nì”。
答案:B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B.C.D.提示:B项,恨:仇恨,怨恨。
原:推究,考查。
C项,抑:或者。
D项,人事:主要指政治上的得失。
答案:A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与例句中加点字活用现象不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仓皇东出A.一夫夜呼,乱者四应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C.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D.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提示:A、B、D三项与例句均是名词用作状语,C项“天下”意为“天下的人”。
答案:C4.选出没有名词用作动词的一项()A.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B.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C.函梁君臣之首D.序八州而朝同列提示:B、C、D三项中分别有“舍”“函”“序”为名词用作动词。
答案:A5.下列句中“所以”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提示:A、B、C三项中“所以”表示原因,D项中“所以”为“用来……的”之意,表凭借。
答案:D6.下列句子中,省略成分补得不对的一项是……()A.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
B.请其矢,盛(之)以锦囊,负(箭)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于庙)。
《伶官传序》基础知识练习答案

《伶官传序》基础知识练习答案《伶官传序》基础知识练习答案〖文学常识〗1、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
北宋时期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著有《欧阳文忠公文集》。
她得《六一诗话》就是我国第一部诗话作品。
代表作有《醉翁亭记》、《秋声赋》等。
2、《伶官传序》就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得短序,《伶官传》记叙了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得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得史实。
就是为了告诫北宋王朝得执政者,以庄宗宠幸伶人,身死国灭得历史事实为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并阐明了国家盛衰成败由于人事得深刻道理。
〖文言基础整理〗一、古今异义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古义:人为之事;今义:录用管理人员得工作]2、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古义:官名,泛指官员;今义:做某种工作]3、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古义:往前走;今义:前导,先驱者]4、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 [古义:以至于;今义:表另提一事]二、词类活用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推究,名作动]2、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订立盟约,名作动]3、函.梁君臣之首 [用木匣子装,名作动]4、抑本.其成败之迹[探求、考察,名作动]5、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在前面,名作状]6、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在夜里,名作状]7、仓皇东.出[向东,名作状]8、而告以成功.. [成功得消息,动词作名词]9、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使…兴盛;使…灭亡,使动用法]10、祸患常积于忽微..多困于所溺[细小得事情;智勇:有勇有谋得人物,形容..,而智勇词作名词]三、一词多义1、负(1)盛以锦囊,负而前驱(《伶官传序》) [背](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辜负](3)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廉颇》) [背弃](4)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使……承担](5)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廉颇》) [倚仗](6)胜负之数,或未易量(《六国论》) [失败](7)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登泰山记》) [覆盖]2、告(1)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伶官传序》) [告知](2)则遣一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伶官传序》) [祭告](3)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伶官传序》) [禀告]3、顾(1)君臣相顾,不知所归(《伶官传序》) [面面相觑](2)赢得仓皇北顾(《京口北固亭怀古》) [回头](3)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拜访](4)三岁贯女,莫我肯顾(《硕鼠》) [顾念、顾惜](5)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五人墓》)[顾及](6)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促织》) [但就是](7)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 [考虑](8)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难道]4、归(1)而皆背晋以归梁(《伶官传序》) [归附,归依](2)君臣相顾,不知所归(《伶官传序》) [归往,奔向](3)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 [归向、归属](4)云归而岩穴暝(《醉翁亭》)[归聚,汇聚](5)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廉颇》) [归还](6)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廉颇》) [使……回去](7)后五年,吾妻来归(《项》) [旧称女子出嫁](8)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指南录》) [返回,回来] 5、患(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伶官传序》) [祸患,灾祸](2)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廉颇蔺相如列传》) [忧虑,担心](3)今张君不以谪为患(《黄州快哉亭记》) [忧愁](4)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 [讳忌]6、困(1)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伶官传序》) [围困](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被困,困住](3)牛困人饥日已高(《卖炭翁》) [困倦、疲乏](4)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训俭示康》) [贫困,贫乏](5)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天下诸侯已困矣(《过秦论》)[困窘、困难] 7、驱(1)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伶官传序》) [驱驰](2)由就是感激遂许先帝驱驰(《后出师表》) [奔走效力](3)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赤壁》)[驱赶](4)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孔雀》) [驱使](5)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孔雀》) [驱逐](6)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追赶]8、盛(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其非人事哉(《伶官传序》) [强盛、兴盛](2)请其矢,盛以锦囊(《伶官传序》) [装](3)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伶官传序》) [盛大,雄壮](4)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职位高](5)太后盛气而揖之(《触詟说赵太后》) [怒气](6)今又盛寒,马无藁草(《赤壁》) [非常](7)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采草药》)[茂盛](8)胜地不常,盛筵难再(《滕王阁序》) [丰盛]9、微(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伶官传序》) [细小得事情](2)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没有](3)微风鼓浪,水石相搏(《石钟山记》)[轻微](4)至微至陋,过蒙拔擢(《陈情表》) [地位低微,卑贱](5)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左忠毅公逸事》) [隐蔽身份](6)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左忠毅公逸事》) [暗暗地](7)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归去来兮辞》) [微弱](8)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屈原列传》)[含蓄、深奥](9)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卖油翁》[稍微,略微]10、知(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知道](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知识](3)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懂得,了解](4)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识别](5)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送东阳马生序》) [感觉,觉得](6)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通“智”,智慧](7)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勾践灭吴》) [主持]四、文言虚词1、而(1)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连词,表递进,并且](2)而皆背晋以归梁 [连词,表转折,但就是](3)凯旋而纳之[连词,表承接,接着](4)数十伶人困之,身死国灭[连词,表原因,因而]2、其(1)其后用兵 [代词,那](2)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副词,表祈使,一定](3)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代词,她]3、以(1)盛以锦囊 [介词,用](2)以三矢赐庄宗 [介词,把](3)而皆背晋以归梁 [连词,表承接,而](4)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助词,……得原因]4、与(1)与尔三矢[动词,给](2)与其所以失之者 [介词,跟](3)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通“欤”,助词,吗]5、于(1)而皆自于人欤[介词,由于](2)祸患常积于忽微 [介词,在](3)智勇多困于所溺 [介词,被]6、之(1)及凯旋而纳之 [代词,代箭](2)世言晋王之将终也[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4)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代词,代天下](5)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 [代词,代庄宗]六、指出下列句子得句式。
《伶官传序》练习附答案

《伶官传序》练习一、积累·整合(一)、指出下面加点词的古今不同含义1、岂非人事..哉 古义: 。
今义: 。
2、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古义: 。
今义: 。
3、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古义: 。
今义: 。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盛衰之理.2、负.而前驱3、及.凯旋而纳之4、方.其系燕父子以组.5、函.梁君臣之首6、抑本其成败之迹.7、举.天下豪杰8、数十伶人困.之9、祸患常积于忽微..(三)解释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现象1、负而前.驱2、函.梁君臣之首3、一夫夜.呼,乱者四应4、仓皇东.出5、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6、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昆玉所溺(四) 解释下列加点的虚词1、于A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B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C 霜叶红于.二月花D 智勇多困于.所溺2、其A 与其.所以失之者B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C 其.后用兵D 其.真无马耶3、之A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B 莫能与之.争C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D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E 之.二虫又何知F 吾欲之.南海,何如4、与其所以失之者..5、而皆背晋以.归梁6、尔其.勿忘乃父之志(五)判断下列句式1、此三者,吾遗恨也。
2、智勇多困于.所溺3、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六)翻译下列语句1、与尔三失,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2、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3、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4、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八)文学常识1、欧阳修(1009—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字永叔,号,晚年号,谥。
欧阳修是北宋中叶的倡导人。
大力提倡古文,批评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并且提拔和奖掖后进,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门下。
他写的《朋党论》《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与高司谏书》《醉翁亭记》《丰乐亭记》《泷冈阡表》等,都是历代传诵的佳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伶官传序》基础知识练习答案〖文学常识〗1、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
北宋时期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著有《欧阳文忠公文集》。
他的《六一诗话》是我国第一部诗话作品。
代表作有《醉翁亭记》、《秋声赋》等。
2、《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短序,《伶官传》记叙了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
是为了告诫北宋王朝的执政者,以庄宗宠幸伶人,身死国灭的历史事实为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并阐明了国家盛衰成败由于人事的深刻道理。
〖文言基础整理〗一、古今异义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古义:人为之事;今义:录用管理人员的工作]2、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古义:官名,泛指官员;今义:做某种工作]3、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古义:往前走;今义:前导,先驱者]4、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 [古义:以至于;今义:表另提一事]二、词类活用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推究,名作动]2、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订立盟约,名作动]3、函.梁君臣之首 [用木匣子装,名作动]4、抑本.其成败之迹 [探求、考察,名作动]5、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在前面,名作状]6、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在夜里,名作状]7、仓皇东.出 [向东,名作状]8、而告以成功.. [成功的消息,动词作名词]9、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使…兴盛;使…灭亡,使动用法]10、祸患常积于忽微..多困于所溺 [细小的事情;智勇:有勇有谋的人物,形容..,而智勇词作名词]三、一词多义1、负(1)盛以锦囊,负而前驱(《伶官传序》) [背](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辜负](3)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廉颇》) [背弃] (4)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 [使……承担] (5)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廉颇》) [倚仗](6)胜负之数,或未易量(《六国论》)[失败](7)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登泰山记》) [覆盖]2、告(1)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伶官传序》) [告知](2)则遣一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伶官传序》) [祭告](3)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伶官传序》) [禀告]3、顾(1)君臣相顾,不知所归(《伶官传序》) [面面相觑](2)赢得仓皇北顾(《京口北固亭怀古》) [回头](3)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拜访](4)三岁贯女,莫我肯顾(《硕鼠》) [顾念、顾惜](5)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五人墓》) [顾及](6)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促织》) [但是](7)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考虑](8)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难道]4、归(1)而皆背晋以归梁(《伶官传序》) [归附,归依](2)君臣相顾,不知所归(《伶官传序》) [归往,奔向] (3)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 [归向、归属](4)云归而岩穴暝(《醉翁亭》) [归聚,汇聚](5)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廉颇》) [归还](6)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廉颇》) [使……回去] (7)后五年,吾妻来归(《项》) [旧称女子出嫁](8)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指南录》) [返回,回来] 5、患(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伶官传序》) [祸患,灾祸](2)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廉颇蔺相如列传》) [忧虑,担心](3)今张君不以谪为患(《黄州快哉亭记》) [忧愁](4)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 [讳忌]6、困(1)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伶官传序》) [围困](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被困,困住](3)牛困人饥日已高(《卖炭翁》) [困倦、疲乏](4)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训俭示康》) [贫困,贫乏](5)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天下诸侯已困矣(《过秦论》) [困窘、困难] 7、驱(1)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伶官传序》) [驱驰](2)由是感激遂许先帝驱驰(《后出师表》) [奔走效力](3)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赤壁》) [驱赶](4)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孔雀》) [驱使](5)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孔雀》) [驱逐](6)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追赶]8、盛(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其非人事哉(《伶官传序》) [强盛、兴盛] (2)请其矢,盛以锦囊(《伶官传序》) [装](3)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伶官传序》) [盛大,雄壮](4)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职位高](5)太后盛气而揖之(《触詟说赵太后》) [怒气](6)今又盛寒,马无藁草(《赤壁》) [非常](7)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采草药》) [茂盛](8)胜地不常,盛筵难再(《滕王阁序》) [丰盛]9、微(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伶官传序》) [细小的事情](2)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没有](3)微风鼓浪,水石相搏(《石钟山记》) [轻微](4)至微至陋,过蒙拔擢(《陈情表》) [地位低微,卑贱](5)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左忠毅公逸事》) [隐蔽身份](6)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左忠毅公逸事》) [暗暗地](7)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归去来兮辞》) [微弱](8)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屈原列传》) [含蓄、深奥](9)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卖油翁》 [稍微,略微]10、知(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知道](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知识](3)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懂得,了解](4)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识别](5)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送东阳马生序》) [感觉,觉得] (6)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通“智”,智慧] (7)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勾践灭吴》) [主持]四、文言虚词1、而(1)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连词,表递进,并且](2)而皆背晋以归梁 [连词,表转折,但是](3)凯旋而纳之 [连词,表承接,接着](4)数十伶人困之,身死国灭 [连词,表原因,因而]2、其(1)其后用兵 [代词,那](2)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副词,表祈使,一定](3)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代词,他]3、以(1)盛以锦囊 [介词,用](2)以三矢赐庄宗 [介词,把](3)而皆背晋以归梁 [连词,表承接,而](4)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助词,……的原因]4、与(1)与尔三矢 [动词,给](2)与其所以失之者 [介词,跟](3)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通“欤”,助词,吗]5、于(1)而皆自于人欤 [介词,由于](2)祸患常积于忽微 [介词,在](3)智勇多困于所溺 [介词,被]6、之(1)及凯旋而纳之 [代词,代箭](2)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4)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代词,代天下](5)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 [代词,代庄宗]六、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
1、梁,吾仇也 [判断句]2、此三者,吾遗恨也 [判断句]3、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被动句]4、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被动句]5、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被动句]6、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宾语前置]7、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状语后置]8、夫祸患常常积于忽微 [状语后置]9、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状语后置]10、以三矢赐(于)宗,而告之曰 [省略句]11、(庄宗)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 [省略句]12、还矢(于)先王,而告(之)以成功 [状语后置] [省略句]13、请其矢,盛(之)以锦囊 [状语后置] [省略句]14、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固定句式,表反问,难道……吗]15、岂.独伶人也哉. [固定句式,表反问,难道……吗]16、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固定句式,表感叹,多么]〖走近文本〗呜呼!盛.(兴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探究、推究)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燕王,吾所立.(拥立),契丹与吾约.(订立盟约)为兄弟,而皆背.(背叛)晋以归.(归顺)梁。
此三者,吾遗恨(遗憾)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毋,不要)忘乃父之志.(心愿)!”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祭告)庙,请.(请出,取出)其矢,盛以锦囊,负.(背着)面前驱.(冲锋),及凯旋而纳.(收藏)之。
方.(当)其系.(捆绑)燕父子以组.(绳子),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匆忙)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觑),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眼泪)下沾襟,何其..(多么)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还是)本.(考察)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使……兴盛)国,逸豫可以亡.(使……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全部的)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困扰)于所溺,岂独.(仅仅)伶人也哉?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C)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B、函.梁君臣之首C、一夫夜.呼,乱者四应D、抑本.其成败之迹【解析】A、探究,名作动。
B、用木盒装,名作动。
C、在夜里,名作状。
D、探求,名作动。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A、契丹与.吾约为兄弟/与.尔三矢B、与其.所以失之者/尔其.无忘乃父之志C、以.三矢赐庄宗/而皆背晋以.归梁D、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解析】A、介词,跟;动词,给。
B、代词,他;副词,还是。
C、介词,把;连词,并且。
D、介词,表被动。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译文:兴盛和衰败的原因,虽然说是上天决定的,难道不也是人为造成的吗!推究庄宗得天下的原因,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可以知道这个道理了。
(2)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译文:庄宗请出那三枝箭,用锦囊装了,背着(剑)一马为先,等到得胜回来时,再把箭放回原处。
背着它走在队伍前面,等到凯旋再把箭送回太庙。
(3)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译文:难道是得天下困难而失掉天下容易呢?还是推究那导致成功和失败的原因都是由于人为造成的呢?忧虑和勤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逸和享乐可以使自己丧命,这是很自然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