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效用与消费者偏好
平新乔课后习题详解(第1讲--偏好、效用与消费者的基本问题)

平新乔《微观经济学十八讲》第1讲 偏好、效用与消费者的基本问题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1.根据下面的描述,画出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
对于(2)和(3)题,写出效用函数。
(1)王力喜欢喝汽水x ,但是厌恶吃冰棍y 。
(2)李楠既喜欢喝汽水x ,又喜欢吃冰棍y ,但她认为三杯汽水和两根冰棍是无差异的。
(3)萧峰有个习惯,他每喝一杯汽水x 就要吃两根冰棍y ,当然汽水和冰棍对他而言是多多益善。
(4)杨琳对于有无汽水x 喝毫不在意,但她喜欢吃冰棍y 。
答:(1)根据题意,对王力而言,冰棒是厌恶品,相应的无差异曲线如图1-1所示(图中箭头表示更高的效用方向)。
图1-1 喜欢喝汽水厌恶吃冰棍(2)根据题意,对李楠而言,汽水和冰棒是完全替代品,其效用函数为(),23u x y x y =+,相应的无差异曲线如图1-2所示。
图1-2 既喜欢喝汽水又喜欢吃冰棍(3)消费者对这两种商品的效用函数为(),min ,2y u x y x ⎧⎫=⎨⎬⎩⎭,如图1-3所示。
图1-3 喝一杯汽水就要吃两根冰棍(4)如图1-4所示,其中x 为中性品。
图1-4 对于有无汽水喝毫不在意2.作图:如果一个人的效用函数为(){}1212,max ,u x x x x =(1)请画出三条无差异曲线。
(2)如果11p =,22p =,10y =。
请在图1-5上找出该消费者的最优消费组合。
答:(1)由效用函数画出的三条无差异曲线如图1-5所示。
图1-5 无差异曲线和最优点(2)效用函数确定了消费者的最优选择必定是落在便宜的商品上,即他会将所有收入都用于购买相对便宜的商品,最优点如图1-5中的A 点所示,在该点此人消费10个单位的1x ,0个单位的2x 。
北京大学微观经济学 3、偏好与效用

PowerPoint Slides prepared by: Andreea CHIRITESCUAndreea CHIRITESCUEastern Illinois University偏好和效用PowerPoint Slides prepared by:Andreea CHIRITESCUAndreea CHIRITESCUEastern Illinois University•完备性–如果A 和B 是任意两种情况,理性人总能准确表达下列三种可能性之一准确表达下列三种可能性之:•A 优于B•B 优于A•B A 和B 具有同样的吸引力•传递性–如果个人表示“A 优于B ”以及“B 优于”,那么他一定会认为“”C ,那么他定会认为A 优于C–说明个人的选择具有内在一致性•连续性–如果个人表示“A 优于B ”,那么充分接的情况也一定优于近A 的情况也定优于B–用来分析个人对收入或价格发生相对较小变化的反应•假设: 完备性、传递性和连续性–人们可以规范的将所有可能的情况按照偏好程度由小到大进行排序•经济学家称这种排序为效用–如果一个人在A 和B 两种情况中偏好A–那么就可以说A 的效用比B 的效用大:U(A) > U(B)•效用–个人的偏好顺序可以用下列效用函数来表,x ,...,x 示U(x 1, x 2, . . . , x n )•其中x 1, x 2,…, x n 是个人在某一时点上可能消费的n n 商种品的数量•这个函数只有在保序变换时是唯一的•效用排序在本质上是序数的–记录人们对商品束的相对喜爱程度后谁的效用变–无法得知当情况A 变为B 后,谁的效用变化更大–不同人之间效用不可比较•效用的度量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所消费实物商品的影响–内心的态度–心理压力–个人经历–所处的文化环境•其他条件不变假定–“其他因素均相同”–集中精力分析那些可计量的选项•令影响行为的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消费商品的效用–假设个人必须在n 中消费品x 1, x 2,…, x n 中选择–个人对这些商品的偏好序可以用下列效用函数来表示: 效用= U (x1, x 2,…, x n ; 其他事物)–“”其他事物 在我们的分析中它们是保持不变的, 因此:效用= U (x 1, x 2,…, x n )–仅考虑两种商品, x 和y : 效用= U (x,y )•效用函数的参数–U(W) = 从真实财富(W)中获得的效用U(c h)=–U(c,h) = 从消费和休闲中获得的效用–U(c 1,c 2) = 从两个时期的消费中获得的效用•两种商品的效用函数U(x,y)•多消费比少消费好图中阴影区域表示的是那些排序优于消费组合(x*, y*)的组合(**)。
平新乔课后习题详解(第1讲--偏好、效用与消费者的基本问题)

平新乔《微观经济学十八讲》第1讲 偏好、效用与消费者的基本问题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1.根据下面的描述,画出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
对于(2)和(3)题,写出效用函数。
(1)王力喜欢喝汽水x ,但是厌恶吃冰棍y 。
(2)李楠既喜欢喝汽水x ,又喜欢吃冰棍y ,但她认为三杯汽水和两根冰棍是无差异的。
(3)萧峰有个习惯,他每喝一杯汽水x 就要吃两根冰棍y ,当然汽水和冰棍对他而言是多多益善。
(4)杨琳对于有无汽水x 喝毫不在意,但她喜欢吃冰棍y 。
答:(1)根据题意,对王力而言,冰棒是厌恶品,相应的无差异曲线如图1-1所示(图中箭头表示更高的效用方向)。
图1-1 喜欢喝汽水厌恶吃冰棍(2)根据题意,对李楠而言,汽水和冰棒是完全替代品,其效用函数为(),23u x y x y =+,相应的无差异曲线如图1-2所示。
图1-2 既喜欢喝汽水又喜欢吃冰棍(3)消费者对这两种商品的效用函数为(),min ,2y u x y x ⎧⎫=⎨⎬⎩⎭,如图1-3所示。
图1-3 喝一杯汽水就要吃两根冰棍(4)如图1-4所示,其中x 为中性品。
图1-4 对于有无汽水喝毫不在意2.作图:如果一个人的效用函数为(){}1212,max ,u x x x x =(1)请画出三条无差异曲线。
(2)如果11p =,22p =,10y =。
请在图1-5上找出该消费者的最优消费组合。
答:(1)由效用函数画出的三条无差异曲线如图1-5所示。
图1-5 无差异曲线和最优点(2)效用函数确定了消费者的最优选择必定是落在便宜的商品上,即他会将所有收入都用于购买相对便宜的商品,最优点如图1-5中的A 点所示,在该点此人消费10个单位的1x ,0个单位的2x 。
效用理论消费者如何做出最佳选择

效用理论消费者如何做出最佳选择在经济学领域中,效用理论是一种关于消费者选择的基本观念。
效用理论的核心理念是消费者在面临多种选择时会根据对每种选择的效用进行评估,并选择能带来最大效用的选项。
那么,消费者应如何做出最佳选择呢?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理论上的最佳选择在理论上,效用理论提供了一种工具,帮助消费者在不同选择之间做出最佳决策。
根据效用理论,人们的行为和选择是基于追求个体效用最大化的原则。
个体效用是指个人对某种物品或服务的偏好程度,可以用数值来表示。
1. 边际效用递减原理根据边际效用递减原理,当消费者购买一种物品或服务时,每增加一单位的消费量,其带来的边际效用递减。
也就是说,初始消费会给消费者带来较大的满足感,但随着消费量的增加,满足感逐渐减弱。
因此,消费者应该在物品或服务的边际效用下降到与其价格相等时停止购买,以达到效用最大化。
2. 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在效用理论中,消费者选择还受到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影响。
收入效应指的是消费者在收入发生变化时,对不同物品或服务的需求变化的影响。
当消费者收入增加时,通常会增加对一些高效用物品的需求;反之,收入减少则会减少对这些物品的需求。
替代效应指的是当两种不同物品或服务的价格发生变化时,消费者在选择时会考虑到两者的替代关系。
即当一种物品价格上升时,消费者会倾向于购买替代品,因为替代品价格没有上升。
这样,消费者可以在有限的预算下实现效用最大化。
二、实践中的最佳选择除了理论上的最佳选择,实践中的最佳选择也是消费者需要关注的重要方面。
在实践中,消费者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做出最佳选择:1. 信息搜集和比较在做出消费选择之前,消费者应当充分搜集关于不同产品或服务的信息,并进行比较,了解不同选项的优缺点和价格差异。
通过对比不同选项的效用和价格,消费者可以更好地做出最佳选择。
2. 预算规划与控制消费者在做出最佳选择时,必须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做出合理的预算规划。
理论经济学中的消费者选择与效用最大化

理论经济学中的消费者选择与效用最大化在理论经济学中,消费者选择与效用最大化是一个关键概念,它指的是消费者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在不同的商品和服务之间做出最佳选择,从而达到满足自己需求的最大效用。
消费者选择与效用最大化的基础理论是边际效用递减原则。
这个原则指出,消费者每增加一单位的商品或服务,所获得的额外满足感(边际效用)逐渐减少。
例如,当一个人处于饥饿状态时,吃下一块面包会给他带来巨大的满足感,但是当他已经吃饱了,再吃下一块面包,所带来的满足感就会减少很多。
基于边际效用递减原则,消费者在做出选择时,需要权衡不同商品的边际效用和价格。
为了使总体满足感最大化,消费者应该在边际效用与价格的比较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即边际效用与价格的比率在不同商品上大致相等。
这被称为边际效用-价格比率相等原则。
然而,消费者在面对众多商品和服务时,如何确定哪个商品能够提供最大的效用,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经济学家发展了消费者选择模型,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马歇尔的需求曲线模型和法拉第的效用函数方法。
马歇尔的需求曲线模型通过将商品的价格和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联系起来,来解释消费者选择的决策过程。
根据这个模型,当某个商品的价格上升时,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会减少,反之亦然。
通过画出消费者对不同价格商品的需求曲线,可以确定消费者的最佳选择。
另一方面,法拉第的效用函数方法则更加 quant 的。
它认为消费者在做出选择时,考虑的是商品所带来的效用。
法拉第提出了效用函数的概念,即将消费者对不同商品的效用量化成数值。
通过构建效用函数,可以通过数学计算来确定消费者的最佳选择。
当然,这两种方法都是简化的模型,无法完全反映现实中消费者选择的复杂过程。
然而,它们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帮助经济学家解释和分析消费者的行为,并在实践中具有指导意义。
消费者选择与效用最大化的研究对于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可以帮助消费者做出更明智的消费决策,从而为个体的生活带来更大的满足感,同时也可以提高整体社会的效益。
经济学中的偏好概念

经济学中的偏好概念经济学中的偏好概念一、引言在经济学中,偏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它指的是人们对于不同物品或服务的喜好程度,也就是人们对于各种选择的相对偏爱程度。
了解偏好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市场行为和消费者决策,也可以为企业制定营销策略提供重要参考。
二、偏好的定义偏好是指一个人在面临多种选择时所表现出来的相对喜爱程度。
它反映了人们在消费决策中所遵循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是人类行为中最基本和最普遍的心理倾向之一。
三、偏好形成的原因1.个体差异: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这些因素会影响其对于不同选择的喜爱程度。
2.信息不完全:由于信息不完全,人们无法获得所有有关产品或服务质量、价格等方面的信息,因此只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选择。
3.心理效应:心理效应包括认知失调、社会认同、情感联想等因素,这些因素会影响人们对于某种产品或服务的喜爱程度。
四、偏好的特征1.相对性:偏好是相对的,即人们在选择中所表现出来的偏爱程度是相对于其他选择而言的。
2.主观性:偏好是个体主观意愿的反映,不同个体之间可能存在差异。
3.可比性:偏好可以进行比较和排列,即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程度进行排序。
五、偏好与效用偏好和效用密切相关。
效用是指人们从某种物品或服务中获得的满足感或利益。
当一个人面临多种选择时,他会根据自己对于各种选择所赋予的效用大小来进行决策。
因此,偏好可以被理解为一种表现出来的效用函数。
六、偏好与需求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愿意购买某种物品或服务的数量。
需求与偏好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
消费者在购买决策中会考虑到自己对于不同产品或服务的喜爱程度以及价格等因素,从而形成自己的需求量。
七、偏好的影响因素1.收入水平:收入水平是影响消费者偏好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常来说,收入较高的人更倾向于购买高档产品或服务,而收入较低的人则更注重价格和实用性。
2.文化背景:文化背景也会对消费者的偏好产生影响。
边际效用与消费者决策

边际效用与消费者决策在经济学中,边际效用是指某一单位产品或服务的额外满足程度。
消费者在做出购买决策时,会考虑产品的边际效用以确定最大化自己的福利。
本文将探讨边际效用与消费者决策之间的关系。
1. 边际效用的定义与概念边际效用是指当消费者增加或减少一单位产品或服务时所获得的额外效用。
例如,当一个人吃一个苹果时,他会感到满足;如果再吃一个苹果,他的满足感可能会减少,甚至引起反感。
这就是边际效用的概念。
2. 边际效用与理性消费行为消费者通常会追求边际效用最大化的目标来做出理性消费决策。
他们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偏好,以及产品价格、质量和其他因素来衡量边际效用。
当边际效用递减时,消费者通常会停止购买或转向其他产品,以保持自己的满意度。
3. 边际效用与需求曲线需求曲线是描述消费者购买某一产品或服务数量与价格之间关系的图表。
边际效用在需求曲线上起到重要作用。
当产品价格下降时,消费者购买的数量可能会增加,因为他们认为边际效用的增加超过了产品价格的减少。
4. 边际效用与理性购买决策在做出购买决策时,消费者会权衡产品的边际效用和价格。
如果产品的价格高于其边际效用,消费者可能会选择放弃购买。
相反,如果产品的边际效用超过价格,消费者可能会选择购买。
5. 边际效用与满足程度边际效用还与消费者的满足程度有关。
当消费者获得额外的满足时,边际效用可能增加;相反,当消费者的需求得到满足时,边际效用可能减少。
因此,消费者通常会在边际效用递减时停止购买,以达到满意的程度。
6. 边际效用与消费者预算消费者的预算限制了他们购买产品的数量和种类。
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消费者会通过比较产品的边际效用来做出最优决策。
他们可能会选择那些边际效用最高且价格适中的产品,以最大化他们的福利。
7. 边际效用与个人偏好每个人的个人偏好都不同,因此对于边际效用的需求也各不相同。
例如,某些人可能更偏好消费夏天的水果,而某些人可能更倾向于购买电子产品。
消费者的个人偏好对边际效用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他们的消费者决策。
微观经济学第三章效用论

解:1、 由均衡条件求解
∂U MU X = = 2 +Y ∂X ∂U MU Y = = 2+ X ∂Y
代入均衡条件 (2+Y)/5 = (2+X)/10 5X+10Y=50 得: X=6 ,Y=2
2、 Mum=Muy/Py=0.8 3、 U=36
例2: 期末考试前只剩6小时的复习时间, 现在知道如下关系: 0
Y U2 U3 U1
X
三、消费者的预算线
预算线的含义 • 在消费者的收入与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 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两 种商品的各种数量组合。 • 预算线的方程: I=PxX+PyY
I PX y = − Py PY
x
M=100, Px=4, Py=5
商品Y 20
100 = 4 x + 5 y
二、效用的特征
效用是一种心理感受,是主观的; 同一种商品的效用在不同的消费者之间不能进行 比较; 同一种商品对同一各消费者也是不同的,会随着 消费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不同的商品效用对同一消费者可以进行比较。
三、效用的衡量——序数效用与基数效用 效用的衡量 序数效用与基数效用
对于效用的衡量,基数论者认为,效用 可以象长度,温度一样加以具体的衡量并可 加总求和。 序数论者认为,效用的大小无法具体衡 量,人们只能区分不同商品的效用等级。
1 完备性:对于任意两个商品组合,消费者 能作出偏好的准确判断 2 传递性:任意三个商品组合,偏好具有传 递性 3不满足性:较多数量组合的偏好大于较少 数量的组合偏好
二、无差异曲线及特点
1、无差异曲线 两种商品不同数量的组合能带给消费 者相同效用的那些组合点的轨迹。 与无差异曲线对应的效用函数: U=f(X1 , X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费者偏好消费者偏好是指消费者对一种商品(或者商品组合)的喜好程度。
消费者根据自己的意愿对可供消费的商品或商品组合进行排序,这种排序反映了消费者个人的需要、兴趣和嗜好。
消费偏好又指消费者对于所购买或消费的商品和劳务的爱好胜过其他商品或劳务,又称“消费者嗜好”。
它是对商品或劳务优劣性所产生的主观的感觉或评价。
偏好受文化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等多种因素影响。
偏好的重要性质是偏好的有序化,即消费者对于商品组织的偏好程度是有顺序的。
消费者偏好假设现代经济学对消费者偏好有三条假设:一、消费者对两种商品的任意两个组合,能准确地说出自己的偏好程度;二、消费者的偏好具有传递性;三、消费者对数量多的两种商品组合的偏好永远大于数量少的组合。
消费者在商品选择过程中,并不一定要对感受到的满足程度进行精确计量,比如消费者无需说出对于某一种商品或商品组合的效用是另一种的若干倍。
消费者只要知道某一种商品或商品组合比另一种所带来的效用更多或更少就可以了。
也就是说,不需要具体知道各种商品对消费者所能产生的效用量是多少,只要能知道消费者可以按照满足程度对不同商品的效用进行次序排列就行了。
消费者偏好的特点偏好具有差异性。
体现为不同的消费者对不同的产品的喜欢程度不同,或者不同的消费者对同一产品表现出的喜好不同,即同样的产品对于不同的消费者来说其价值可能完全不一样。
偏好具有不确定性。
消费者偏好会随着文化、社会等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即具有不确定性。
由于产品的替代品增多,产品生命周期也在缩短,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使得消费者对某种产品很难保持固定的偏好。
偏好具有相对稳定性。
它是指消费者对产品偏好一旦形成,在一定时期内是不会改变的,或者是很难改变。
消费者偏好的相对稳定性和偏好的不确定性并不矛盾,偏好的不确定性是长时期来看的,考虑的主体是所有消费者,从长期来看,消费者偏好会随着文化、社会等因素的变化而改变,如果只考虑一部分消费者,从短期来看,当消费者所处的环境没有发生变化时,其偏好是很难发生改变的。
偏好具有价值决定性。
消费者的消费体验或心理感受决定产品的价值,即消费者效用越高说明其产品的价值越高,反之,则价值越低。
产品的价值是通过价格体现,因此,产品价格应该是消费者可以接受的期望价格,当价格超过消费者的期望时,消费者尽管偏好某种产品也不会采取消费行为,所以消费者偏好具有价值决定性,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产品价格高低的影响。
消费者偏好的四种类型第一种类型:如果消费者对自己的偏好不稳定又模糊不清,此时要提供给他们一个满意的解决方案,以满足其偏好是不可能的。
然而,由于他们对自己的偏好不明确,因此容易受影响,易在企业劝说下相信其定制方案供给是令人满意的,是真正符合他们喜好的。
并且如果此定制化的供给方案成功的话,这些消费者就会理所应当的认为,该定制化方案符合了他们先前的偏好,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他们以后的消费偏好。
第二种类型:消费者很明确的知道自己没有很清晰的偏好,他们对企业提供的评估很有可能是建立在其外观的吸引力上,并非是其是否真的符合他们的偏好。
并且,对有助于他们分辨自己偏好的建议和帮助,这一类型的消费者可能会表现出最好的接受性。
例如,喜欢喝茶,但是又清楚知道自己对于这方面知识很缺乏的消费者,可能会非常乐意接受有关品茶这方面的知识普及和消费建议。
第三种类型:这种类型的消费者相对较少。
这类消费者有明确稳定的消费偏好,这些偏好引导着他们的选择,但他们却并不是很清楚地意识到偏好对他们消费选择的引导性。
例如他们会自认为选择是建立在理性的、客观评判的基础上的,而实际上他们的偏好更主要得是侧重于情感因素或审美因素。
因此,这些消费者对那些实际上并不符合他们偏好的定制化供给方案或选择标准错误地接受,但最终还是不满意;或者,对那些真的能符合他们偏好的定制化供给方案或选择标准,选择拒绝。
第四种类型:这类消费者不仅有清晰的偏好,而且对自己的偏好有足够的了解,这使他们能正确判断某种定制化供给方案是否真的能满足他们的偏好。
因此,这些消费者可能是定制化供给方案最好的潜在顾客,对于企业为了解他们偏好所做的努力,他们会产生更多的满意感。
然而,正由于他们对自身偏好的了解,他们可能很少依赖营销者的建议。
消费者效用论效用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者说,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
一种商品对消费者是否具有效用,取决于消费者是否有消费这种商品的欲望,以及这种商品是否具有满足消费者欲望的能力。
消费者理论主要研究两个重要的理论:基数效用理论和序数效用理论;这两者都是常见的分析方法,其中基数效用理论一般的采用的是边际效用分析法,序数效用理论则一般采用的是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基数理论者将效用区分为总效用和边际效用。
(一)总效用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从一定数量的商品消费中所得到的效用量的总和。
消费商品的数量和所获得的商品的效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消费一个单位的商品会获得一定量的效用;消费两个单位的商品所获得的效用会比消费一个时多;消费三个单位的商品获得的效用会更多。
经济学家把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消费一定数量的商品而得到的全部满足量称为总效用。
消费者对商品的需要程度不是固定不变的,而且这种需要在某一特定时间之内又是有极限的,因此商品所具有的效用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例如,一个人渴的时候需要喝水,水会给他带来满足,也就是说水对他来说是具有效用的。
由此可见,第一杯水给他带来的满足一定很大,因为他很渴。
喝完第一杯水,他的需要得到了一定的满足,他对水的需要程度就不会像没喝水时那样强烈。
因而第二杯水给他带来的满足自然就不如第一杯的大即第二杯水的效用降低。
同样的道理,第三杯水的效用比第二杯的还要低。
当他喝水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满足如果再勉强他喝,他不仅不会感到满足,反而会感到难受。
这时的水不仅不能产生效用,反而会产生负效用了。
由此可见,商品的效用是随着商品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
(二)边际效用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
边际效用论者认为商品的价值并非实体,也不是商品的内在客观属性。
价值无非是表示人的欲望同物品满足这种欲望的能力之间的关系,即人对物品效用的“感觉与评价”。
他们认为效用是价值的源泉,是形成价值的一个必要而非充分条件,价值的形成还要以物品的稀缺性为前提。
稀缺性与效用相结合才是价值形式的充分必要条件。
这里稀缺性是指物品供给的有限性。
从总效用的变化率曲线可看出:随着消费商品数量的增加,总效用是按递减比率增加的。
满足消费者最后的那一单位商品效用叫做边际效用。
商品的边际效用随商品数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少,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各商品之中即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这种现象称之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序数效用论者的无差异曲线无差异曲线是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不同数量的各种组合曲线。
或者说,它是表示能给消费者带来同等效用水平或同等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不同数量的各种组合曲线。
无差异曲线就是用来表示两种商品或两组商品的不同数量的组合对消费者所提供的效用是相同的点的轨迹。
无差异曲线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1)距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效用水平越高;(2)同一平面上的不同无差异曲线代表一个人所感受到的不同效用水平。
因此,它们永远不能相交;(3)由于无差异曲线上每一点所代表的两种商品的不同组合所提供的效用总量是相同的,随着一种商品的数量的增加,它所能替代另一种商品的数量是递减的,两种商品不能同时增加或减少。
因此,无差异曲线的几何图形一般是向右下方倾斜,并凸向原点。
如果消费者的收入增多,或者商品的价格降低,消费者就可以追求更多的商品组合数量或更高的效用。
但是,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是固定的,这就决定他不能随意购买,而只能按照他所能达到的最高的一条无差异曲线上的某个组合去购买。
否则,不是效用高支付不起,就是收入支付的起但效用低。
因此消费者要达到一个均衡条件,即消费者把有限的货币收入用于购买商品使其能达到效用最大,而无差异曲线分析所述的消费者均衡,就是在消费者的收入与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实现对各种商品购买数量的最佳组合或最优搭配。
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
这就是说,从形状上看无差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即无差异曲线的斜率为负数,斜率为负数说明为维持效用水平不变,增加一种商品的数量必然导致另一种商品数量的减少. 无差异曲线的一般形状是凸向原点的曲线,但对于完全替代品和完全互补品却并不适用。
(一)完全替代品是指,两种或者两种以上可以互相替代来满足同一种欲望的商品。
因此,构成完全替代品的任何两种商品之间的替代比例是固定不变的。
比如一杯橙汁和一杯可乐的效用是完全相等,那么橙汁和可乐这两种商品就是完全替代品。
在完全替代的情况下,两商品之间的边际替代率就是一个常数,相应的无差异曲线是一条斜率不变的直线。
(二)完全互补品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商品只有互相补充才能共同满足某一欲望、完成同一消费功能的商品。
因此,构成完全互补品的商品必须按照固定不变的比例同时被使用。
例如,磁带只有在录音机里才能放出声音,因此磁带和录音机就是完全互补品,在完全互补的情况下,相应的无差异曲线为直角形状。
尽管完全替代品和完全互补品的无差异曲线和通常商品的无差异曲线的形状不同,但是同样具备以下特征:在同一坐标平面上的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之间,可以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效用水平越高,离原点越近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效用水平越低;在同一坐标平面图上的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不会相交。
消费者偏好与效用论在收入和价格已定的条件下,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最终要取决于他们的偏好。
存在多条无差异曲线的图表现了消费者对各种商品组合的偏好,又称偏好图。
假若消费者需要的是A、B两种商品,在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各点所代表的两种商品的数量组合,其效用都是相等的、无差异的,对消费者具有同等的满足水平。
但不同的无差异曲线的效用都是不相等的。
消费者只能在自己有限收入的约束条件下选择最优的商品或商品组合。
反映消费者收入约束的是消费可能线。
消费可能线又称预算线、等支出线或价格线。
它是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条件下,表示消费者能够购买到的两种商品数量最大组合的线。
消费可能线表明消费者消费行为的限制条件。
消费者购买商品所花的费用不能大于收入,大于收入的支出在收入既定条件下是无法实现的;也不能小于收入,小于收入则无法实现效用的最大化。
消费者购买各种物品是为了实现效用最大化,或者也可以说是为了消费者剩余最大.当某种物品价格既定时,消费者从这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效用越大,即消费者对这种物品评价越高,消费者剩余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