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镜下治疗肩峰撞击综合征围手术期护理及康复训练的疗效评价
关节镜下肩关节上关节囊重建术围术期护理及术后功能康复锻炼

浙江临床医学2019年5月第21卷第5期·705··经验交流· 肩袖损伤发病率占肩关节疾病的17%~41%[1],主要临床表现为肩关节疼痛、肩关节功能障碍和肌肉萎缩[2],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不可修复肩袖损伤(IRCT)是指由于肌腱回缩、脂肪浸润、肌肉萎缩等原因无法通过常规手术方式进行修补,或常规修补后易出现再撕裂的肩袖组织损伤[3]。
关节镜下上关节囊重建术(ASCR)适用人群主要为无明显肩关节退行性改变,对术后患肩功能要求较高的IRCT患者[4]。
作为目前IRCT主要的手术治疗方式之一,ASCR的临床价值已逐渐得到证实与认可[4]。
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本院行关节镜下肩关节上关节囊重建术治疗IRCT患者30例,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龄55~72岁,平均年龄(63.46±8.70)岁。
左侧11例、右侧19例。
所有患者均根据病史、临床表现、体格检查、肩关节X线、MRI检查及术中所见确诊为IRCT。
1.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侧卧位下进行手术;患肢外展牵引支架固定;患肩及同侧髋部进行常规消毒铺巾;取患肩前后侧皮肤小切口,约0.5cm,切开皮肤及关节囊;后侧置入关节镜,前侧切口植入探针探查关节腔内滑膜增生及肩袖撕裂回缩情况。
置入关节镜后清理关节腔内增生滑膜,肩峰成型,肩袖瘢痕组织,显露大结节。
后取患肩同侧髋部长10cm切口,切取阔筋膜,处理后对折编织待用;清理盂唇上方,置入带线铆钉,清理大结节,置入内排铆钉,将关节盂上铆钉尾线穿过阔筋膜补片,将补片内缘固定于关节盂上;将大结节上铆钉尾线穿过阔筋膜补片外缘,后用外排铆钉固定阔筋膜补片。
1.3 评价指标 在患者术前和术后6个月进行效果评价。
(1)ULCA评分:采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肩关节评分标准[5],根据关节疼痛、功能、关节前屈角度、前屈肌力及患者主观满意度进行评分,最高分35分,34~35分为优;28~33分为良;21~27分为中;≤20分为差。
探讨肩关节镜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及其合并症的方法和效果

探讨肩关节镜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及其合并症的方法和效果邱春云,张锡冰阳春市中医院,广东 阳春 529600【摘要】目的:探讨肩关节镜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及其合并症的方法和效果。
方法:选取40例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病人,术后对病人进行随访,评估其疼痛与肩关节功能情况。
结果:术后给予4~24个月随访。
大型肩袖撕裂病人(1例)术后患肢仍存在疼痛与功能障碍,小型肩袖撕裂病人(6例)术后X线片可见双固定螺钉均在位。
其他病人创口部位疼痛感明显降低,关节功能恢复正常。
最后一次随访疼痛指数与肩关节功能指数均明显优于术前,差异显著,P<0.05。
结论: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极易引发合并症,因此需在术前进行明确诊断,通过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治疗,以取得理想治疗效果。
【关键词】肩关节镜;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合并症[中图分类号]R68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0)17-0061-02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是由上臂上举之后肩袖、肱骨大结节撞击形成。
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肩胛下肌的肌腱构成了肩袖,上述肌肉包绕肱骨头上提、旋转肩关节,其中冈上肌腱为受压迫的肩袖,炎症或撕裂后容易引发疼痛,因此出现了肩关节活动受限与疼痛症状[1]。
我科采用肩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病人进行治疗,获得了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
本文对其治疗过程与结果进行回顾分析。
1 资料与方法1.1基础资料 本组病人共40例,其收治时间均为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其中男性18例,女性22例,年龄33~66岁,平均年龄为(54.25±8.56)岁。
其中右肩29例,左肩11例,涉及优势肩32例。
其中10例由肩部外伤史,其中4例肩着地伤,3例手掌地伤,3例肩扭伤。
所有病人均存在肩关节活动受限、患侧肩部疼痛、夜间痛,术前经物理疗法、功能锻炼与封闭治疗等保守治疗,治疗时间在3~21个月 不等。
1.2手术方法 所有病人均使用气管插管进行麻醉。
关节镜下清理术治疗踝关节撞击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关节镜下清理术治疗踝关节撞击综合征的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讨关节镜下清理术治疗踝关节撞击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总结28例行踝关节镜下诊断和治疗的踝关节撞击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效果和围术期护理措施。
结果28例患者均获随访,最长24个月,最短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9.3±5.4)个月。
患者中优25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96.43%。
未出现手术切口感染和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
结论关节镜下诊断和治疗踝关节撞击综合征,术后配合全面细致的围术期护理,并正确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对术后恢复患者踝关节功能及提高术后疗效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关节镜;踝关节;踝关节撞击综合征;围手术期护理踝关节撞击综合征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外伤引起的踝关节软组织损伤,出现踝关节摩擦撞击引起踝关节组织疼痛、肿胀和活动受限,其病理基础表现为胫骨和距骨颈前方骨赘形成,长期踝关节骨赘与关节滑膜软组织相撞引起组织瘢痕形成和滑膜炎,严重时出现踝关节变形和疼痛[1]。
近年微创外科学发展迅速,关节镜技术在诊断和治疗踝关节不稳定的应用也逐渐增加和成熟,具有手术创伤小、患者痛苦少及术后康复快等优点,逐渐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本院对28例踝关节撞击综合征患者实施踝关节镜下诊断和治疗并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2月~2014年2月28 例踝关节撞击综合征患者,男19 例,女9例;年龄19~51 岁,平均年龄(36.32±7.65)岁;左踝15 例,右踝13 例;病程 4.5个月~8 年。
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外伤史,并首先接受保守治疗且效果不佳。
术前根据踝关节骨刺的Scranton 和McD-ermott 分类方法对受伤类型进行分类,其中Ⅱ度10 例,Ⅲ度18 例。
1. 2 方法1. 2. 1 手术方法所有患者均实施硬膜外麻醉并取仰卧位,在患肢大腿根部加用气压止血带,压力为33.2~37.2 kPa。
关节镜下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围手期护理体会

关节镜下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围手期护理体会魏亚楠【摘要】目的探索分析关节镜下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方法选择我院进行治疗的84例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42例,对照组42例,对照组进行常规的围手术期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综合的围手术期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体会.结果观察组患者肩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为100.0%(42/42),患者的护理满意率为100.0%(42/42),对照组患者肩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为83.3%(35/42),患者的护理满意率为81.0%(34/42),肩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和护理满意率两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采用关节镜治疗时,临床需高度重视做好围手术期护理体会,以确保提高患者的关节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的认可度.【期刊名称】《内蒙古医学杂志》【年(卷),期】2017(049)012【总页数】3页(P1502-1504)【关键词】关节镜;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围手术期护理【作者】魏亚楠【作者单位】平顶山市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河南平顶山 467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6根据有关资料[1],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肩关节疾病,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好发人群为中老年群体,患者的典型症状为可见肩关节主动外展活动时有一疼痛弧,当患者进行被动活动疼痛程度会明显减轻,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患者受到外伤、骨质增生等因素影响导致肩袖损伤、肩袖退行性变化。
本次研究以我院收治的84例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索分析关节镜下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重点,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进行治疗的84例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院时对患者进行关节镜下功能性检查、查体检查等,外展上举60°~90°,外旋角度约为0°~20°,左肩部前屈上举约为90°~120°,患者纳入遵循知情自愿原则,且排除合并其他脏器严重合并症者,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42例、对照组42例。
科研课题论文:踝关节镜治疗踝关节撞击综合症的围手术期的护理

临床医学论文踝关节镜治疗踝关节撞击综合症的围手术期的护理踝关节是人体负重最大的屈戍关节,行走时负荷值约为体重的5倍,容易发生损伤。
踝关节软组织撞击综合征是踝关节内软组织嵌入关节活动范围,随关节活动产生摩擦引起关节疼痛、肿胀、局部交锁和活动受限等病症的疾患,保守治疗效果不佳。
患者甚至疼痛肿胀反复发作,影响生活质量。
同时由于踝关节较膝关节、肩关节间隙狭窄,不易操作,踝关节镜的临床运用较晚,开展较慢。
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襄阳学院附属中心医院骨科自2007年3月至20xx年11月共对13名踝关节撞击综合症患者行踝关节镜治疗。
其中男性5例,女性8例。
年龄57~68岁,平均年龄59.5岁。
1.2 临床表现所有病例均表现为踝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
病症反复发作,给予制动休息,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效果不佳。
体检:踝关节肿胀、压痛,深蹲试验〔+〕,踝关节活动受限。
局部病例X线片可在内外侧间隙看见细小骨折片,或者可以在胫距关节间隙看见游离体,或者严重的退行性骨关节炎。
2 术前护理2.1 心理护理向患者讲解手术的目的及优点,解除患者的恐惧心理,使其积极配合手术治疗和护理。
2.2 术前准备协助患者做好各项术前检查,指导患者练习在床上大小便,指导进行股四头肌收缩及抬腿的锻炼。
术前3天开始用高锰酸钾泡脚,每日2次,每次20 min,修剪趾甲和治疗脚癣。
术前1 d常规清洗备皮后,用记号笔标出足背动脉、大隐静脉和主要肌腱走行以及前内、前外、正中入路的位置。
交代患者术前8小时暂禁食水。
3 术后护理3.1 术后常规护理:术后6h去枕平卧,患肢抬高,高于心脏水平,有利于患足静脉回流回心,减轻肿胀,老年患者有助于减少下肢血栓形成。
观察弹尼绷带的松紧程度,观察患足末梢血循感觉颜色及运动。
伤口敷料是否渗出,必要时通知医生进行绷带松解及更换敷料。
3.2 引流管护理:术后注意保持引流管持续通畅,观察引流液颜色,性质及引流量的变化。
1例关节镜下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术后肩峰撞击综合征护理

1例关节镜下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术后肩峰撞击综合征护理临床分析肱骨外科颈骨折,是骨科疾病,需要为患者及时开展手术治疗,但是,患者术后容易发生肩峰撞击综合征,加之患者存在行动不便、疼痛等情况,患者恐惧情绪较为严重,治疗依从性较低,配合正常肩关节锻炼程度不佳,会严重影响患者治疗效果,因此,应给予患者开展护理干预。
临床实践证实,利用关节镜下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术后肩峰撞击综合征患者,可通过关节镜微创手术,对患者肩峰下间隙进行扩大,可获得初步满意临床疗效[1],对于骨折愈合初中期患者来说,将内固定开放拆除后,存在骨折不愈合或者延迟愈合风险,为患者开展持续物理功能锻炼,疗效不够满意,若时间过长,患者会发生关节僵硬,会加重患者身心健康损害。
利用关节镜下治疗,手术效果较为理想[2],相似开放手术,可将盂肱关节囊多方位松解,可将患者肱骨头坏死概率明显减少。
本文对1例关节镜下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术后肩峰撞击综合征护理进行了相应分析,做如下阐述:1病例资料患者为女性,年龄是78岁,发生了右肱骨外科颈骨折合并大结节撕脱骨折,开展了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后患者良好恢复,患者肩关节活动受限时间是3个月,3个月后,定期复查结果提示患者存在明显受限左肩关节外展活动的情况,门诊收治患者。
为患者查体,患者无明显左肩关节肿胀,患者肩峰、关节间隙以及肱二头肌腱沟位置在按压后存在痛感,患者可以将主动搭肩试验完成,为患者开展病理检查,结果为阴性,实施辅助检查(X线)后,可见患者存在肱骨头以及右肩峰连续骨桥影,CT检查后,可见患者肱骨头位置存在骨赘且大小不一,对患者确诊,为肱骨外科颈骨折术后肩峰撞击综合征,在2020年5月12日,给予患者开展全身麻醉以及左肩关节关节镜手术治疗,术中可见患者内固定钛板上端明显撞击肩峰外缘,给予患者实施肩峰减压术以及左肩峰下探查清理,结束手术后指导患者被动活动肩关节,利用棉垫包扎患者患肢并利用三角巾将悬吊操作完成,术后第2d,告知患者开展功能锻炼,术后1周对患者左肩关节主被动活动进行复查,提示患者基本正常。
肩关节镜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及其合并症

肩关节镜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及其合并症FU Guo-jian;LI Su-wan;LU Bin;XIE Yang;LI Guang-zheng;YANG Wo-long 【摘要】目的探讨肩关节镜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及其合并症的方法和疗效.方法采用肩关节镜手术治疗28例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及其合并症患者.末次随访时,采用UCLA评分、ASE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以及VAS评分对患侧肩关节功能和疼痛情况进行评价.结果 2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4~24个月.l例大型肩袖撕裂患者术后患肢残留疼痛及功能障碍,其他患者术后患肢疼痛症状缓解、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末次随访时肩关节功能评分及疼痛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往往合并其他肩关节疾患,术前需要明确诊断,术中行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同时治疗其合并症,才能够获得满意的疗效.【期刊名称】《临床骨科杂志》【年(卷),期】2019(022)001【总页数】4页(P56-59)【关键词】肩关节镜检查;肩峰下撞击综合征;肩峰成形【作者】FU Guo-jian;LI Su-wan;LU Bin;XIE Yang;LI Guang-zheng;YANG Wo-long【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4.7;R687.4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易继发肩袖损伤和肩峰下滑囊炎等合并症,是引起肩关节疼痛的主要原因。
Neer(1972年)曾报道超过95%的肩袖损伤都是由于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引起。
2015年9月~2017年12月,我科采用肩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治疗28例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及其合并症患者,观察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本组28例,男10例,女18例,年龄40~66(53.2±12.3)岁。
左肩9例,右肩19例;右肩关节均为优势肩。
17例有外伤史或短期内症状加重,经过2周~6个月的非手术治疗无效后选择手术治疗;11例无明显诱因或轻微运动损伤后出现肩部疼痛不适,经非手术治疗超过3个月无效后选择手术治疗。
关节镜肩峰下间隙减压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疗效分析

关节镜肩峰下间隙减压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疗效分析阮永龙;谢杰;黄彰【摘要】目的探讨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IS)应用关节镜肩峰下间隙减压术(ASD)治疗的方法与疗效.方法应用ASD治疗SIS患者15例.所有患者行肩关节正位和冈上肌出口位X线片检查,依据Bigliani分型,II型10例,III型5例;MRI检查合并肩袖损伤10例,同时镜下行肩袖缝合术.结果随访3~12个月,采用Constant-Murley 评分标准进行评价,优5例,良8例,可2例,优良率为86.67%.术前评分平均为55.27分,术后为86.00分,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5,P<0.01).结论 SIS应用ASD治疗疗效显著,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期刊名称】《安徽医学》【年(卷),期】2013(034)012【总页数】3页(P1802-1804)【关键词】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关节镜;肩峰下间隙减压术【作者】阮永龙;谢杰;黄彰【作者单位】230001,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关节外科;230001,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关节外科;230001,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关节外科【正文语种】中文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ubacromial impingement syndrom,SIS)是肩关节常见疾病之一,近年来,随着关节镜技术的提高和镜下器械的改进,关节镜肩峰下间隙减压术(arthroscopic subacromial decompression,ASD)已成为治疗该病的首选方法[1],我院自2011年1月至2013年5月对15例SIS患者应用ASD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男性8例,女性7例;年龄34~73岁,平均50.3岁,左肩6例,右肩9例,根据Bigliani等[2]分型标准:II型10例,III型5例。
所有患者均有肩关节疼痛,夜间疼痛6例,Neer征阳性15例,Hawkin征13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节镜下治疗肩峰撞击综合征围手术期护理及康复训练的疗效评价
发表时间:2014-04-04T13:10:50.467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2期供稿作者:刘霜周英妮
[导读]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概念由Neer 于是 1972 年首先提出,是肩部疼痛和功能障碍的常见原因之一。
刘霜周英妮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二科 530023)
【摘要】目的总结关节镜下治疗肩峰撞击综合征患者围手术期护理及康复训练围术期护理及康复训练体会。
方法选择48例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治疗肩峰撞击综合征患者,总结患者围术期的护理及康复训练体会,包括术前心理护理及功能锻炼指导,术后患肢体位的摆放、生命体征、伤口渗血情况的观察及循序渐进的康复锻炼等。
结果48例患者经过科学的围术期护理,取得了满意效果。
随访6~12月,48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采用UCLA评分标准,该标准根据肩关节的疼痛、功能、主动向前上举的角度、肌力及患者的主观满意度进行评分,优34例,良4例,可6例,差4例,优良率为80%。
结论关节镜下治疗肩峰撞击综合征围术期护理及术后的早期合理康复训练,保证患肢功能的恢复,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关节镜肩峰撞击综合征围手术期护理康复训练
【中图分类号】R473。
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2-0109-02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概念由Neer 于是 1972 年首先提出,是肩部疼痛和功能障碍的常见原因之一。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也称肩关节撞击综合征,构成本症的疾病包括肩峰下滑囊炎、冈上肌腱炎、冈上肌钙化性肌腱炎、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肩袖退变、撕裂等多种病理变化[1]。
随着关节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已成为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标准技术[2]。
2011年8月—2013年7月,我科对48例关节镜下采用肩峰成形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进行了科学的围术期护理,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48例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患者中,男31例,女17例;年龄19~57岁;病程3月~
2.5年。
所有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外伤史或慢性劳损史,均有不同程度的肩周疼痛和夜间痛,或有肩峰下间隙压痛;术前均常规拍摄肩关节正位和冈上肌出口位,即肩胛骨“Y”位X线片及MR检查,48例患者均确诊为肩峰撞击综合征。
48例患者均行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
根据Neer分型:Ⅰ度肩峰下撞击综合征9例,Ⅱ度16例,Ⅲ度23例。
1.2 围术期护理方法
1.2.1 术前护理完善术前的各项检查,常规化验血常规、生化、凝血四项、术前九项、凝血功能等。
心电图、胸片、肺功能、肩关节的拍片的检查报告。
1.2.1.1 心理护理患者对关节镜手术缺乏了解,向患者介绍手术方法、目的和术后注意事项,说明关节镜下治疗肩峰撞击综合征是微创手术,具有术后疼痛轻、功能恢复快等优点。
征求患者及其家属的手术意愿,使其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手术。
1.2.1.2 一般护理术后卧床方式、肢体的摆放位置;同时告知患者多进食蔬菜、水果及富含蛋白质易消化的食物,以利于切口和韧带愈合。
督促病人活动与休息相结合,减少明显的体力消耗。
1.2.1.3 患肢皮肤准备术前一日督促病人剪短指甲、理发、沐浴及更衣,术前对手术区域备皮,剃除切口周围皮肤包括腋毛,用茂康碘消毒皮肤,最后用无菌治疗巾包扎肩部。
1.2.1.4 胃肠道准备:目的是减少麻醉引起的呕吐及误吸,也可以预防消化道手术中的污染。
禁食禁饮:成人术前12小时禁食,术前6小时开始禁止饮水。
1.2.1.5 指导功能锻炼正确的功能锻炼对于肩峰撞击综合征患者术后的康复很重要。
术前教会患者三角巾的使用方法及功能锻炼,为术后康复训练做好准备。
1.2.2 术后护理
1.2.2.1 患肢体位及局部处理术后平卧位,患肢三角巾悬吊放于胸前,促进上肢静脉回流,术后12小时内肩关节周围持续冰敷,间隔2小时更换冰袋以缓解局部肿胀和疼痛。
1.2.2.2 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常规予床边心电监测脉搏、呼吸、血压并记录。
注意观察患者的体温变化,以便及时发现有无感染;保持切口敷料清洁干燥,并保持床单位的清洁。
1.2.2.3 防止肩关节积血术后应注意观察引流管的引流情况,确保引流管通畅,防止压迫打折,加强巡视,及时放出引流液并记录引流液的量、颜色和性质。
观察患肢皮肤颜色、温度、患肢皮肤感觉和桡动脉搏动情况,以防由于包扎过紧而引起血液循环障碍。
1.2.2.4 疼痛护理切口疼痛在术后24小时内最剧烈,2~3日后逐渐减轻。
正确评估和了解患者伤口疼痛时间、性质和规律,必要时遵医嘱使用止痛剂。
1.2.2.5 功能锻炼术后维持三角巾悬吊固定4周。
具体锻炼方式:手术当日待麻醉效应消失后,即开始指导患者活动腕关节及肘关节的屈伸并进行上肢的摆动练习。
术后第1天肘关节的主动伸屈活动以及耸肩锻炼。
方法:患者健手托住患侧肘关节进行耸肩锻炼,白天每2小时耸肩10次,主动屈伸患侧肘关节,每小时10次。
术后第2天在第1天的训练项目上进行肩关节被动-主动训练。
患肢屈肘90°,一位护士协助患肢上举至患者能忍受的角度。
嘱咐患者主动维持该角度20秒,然后再自行缓慢放下患肢,反复进行,力求每次较前一次有活动度及维持时间的增加。
每次30min,4次/d,以增加肩关节上举的活动度和三角肌、岗上肌、岗下肌的力量。
同样方法,训练患肢的后伸活动,以增加后伸角度和肩胛下肌的肌力。
健侧肢体的保护下或护士协助下患者患侧肩关节前后摆动,幅度逐渐增大以患者能忍受为宜。
术后3~6日出院,嘱患者出院后继续上述综合锻炼,术后1周增加肩关节外展、内收等其他方向活动度的训练和各肌肉的锻炼。
术后伤口拆线后伤口方可沾水,拆线可配合进行中药外洗训练效果更佳。
1.2.3 出院指导出院后应坚持肩关节各方向的功能锻炼;术后4周逐渐放弃三角巾悬吊,3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再创伤;定期复查,如锻炼后出现关节肿胀、疼痛,应及时复诊。
2 结果
48例患者经过科学的围术期护理,取得了满意效果。
随访6~12月, 48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最长随访12个月,最短6个月,平均9个月,采
用UCLA(加洲大学洛杉矶分校)评分标准,该标准根据肩关节的疼痛、功能、主动向前上举的角度、肌力及患者的主观满意度进行评分,优34例,良4例,可6例,差4例,优良率为80%。
3 讨论
肩关节是人体功能最多、最灵活的关节,肩关节受损必将导致关节的疼痛和功能障碍,影响人的生活和工作[3]。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肩关节疾病是指肩关节外展活动时,肩峰下间隙内结构和喙肩穹之间反复摩擦、撞击而产生的一种慢性肩部疼痛综合征。
随着显微技术的提高,肩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可有效地治疗此疾病,医生不打开关节就可以在电视监视下进行全面的检查和手术,诊断、治疗一次完成,手术切口小,一般只需2个5mm的小切口即可完成,并发症少,创伤小,痛苦小,安全性高,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治疗效果具有传统切开手术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而术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是确保手术成功是关键,而正确的围手术期护理和康复训练,能够确保手术的良好效果,有效预防肩关节粘连等术后并发症,保证患肢功能的恢复,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节镜下治疗肩峰撞击综合征围术期护理及术后的早期合理康复训练,对于消肿、减轻疼痛、防止术后关节粘连、挛缩、促进关节功能的恢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武,熊涛,王瑞华,等.参麦注射液肩峰下注射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58例[J].中国中医急症,2011,20(5):822.
[2] 施培华,虞和君,萤悦,等.关节镜下脚峰成形术治疗肩峰撞击综合征[J].中华骨科杂志,2004,24(3):172.
[3] 田增英.关节镜下微创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早期康复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20):1187-1189.。